• 1.30 MB
  • 2022-05-21 03:24:35 发布

2009年经济师考试-中级经济基础精讲班讲义

  • 27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2009年经济师考试中级经济基础精讲班讲义(1-74讲)2009年经济师考试中级1经济基础精讲班讲义(1-74讲)1第01章市场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8第一节市场需求8第二节市场供给10第三节均衡价格10第四节价格弹性11第02章消费者行为理论15第一节无差异曲线15第二节预算约束17第03章生产和成本理论20第一节生产者的组织形式和企业理论20第04章市场结构理论26第一节市场结构的类型26第二节完全竞争市场中生产者的行为29第四节完全垄断市场分析30第05章市场失灵和政府的干预32第一节市场失灵的含义32第二节市场失灵的原因及第三节政府对市场的干预32第06章国民收入核算和简单的宏观经济模型35137 第一节国民收入核算36第二节宏观经济均衡的基本模型38第三节消费和储蓄40第07章宏观经济运行分析43第二节价格总水平46第三节就业和失业47第08章宏观经济调控目标和手段49第一节政府的经济职能和宏观经济调控目标49第二节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49第二节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51第09章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51第一节国际贸易51第二节国际资本流动54第10章公共财政职能56第一节公共财政的含义56第二节公共财政的职能58第11章财政支出概述60第一节财政支出原则与分类61第二节、财政支出规模及增长趋势64第三节我国财政支出结构66第四节财政支出绩效考评67第12章财政收入概述69第一节财政收入原则与分类69第二节税收特征与税收原则72第三节税负转嫁74第四节国债76137 第13章政府预算和财政管理体制78第一节政府预算概述79第二节我国政府预算制度改革82第三节财政管理体制内容和类型84第四节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及其完善86第14章财政政策89第一节财政政策功能与目标89第二节财政政策工具与类型91第三节我国财政政策实践94第15章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96第一节货币需求97第二节货币供给100第三节货币均衡101第四节通货膨胀103第16章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105第一节中央银行106第二节货币政策109第17章商业银行与金融市场113第一节商业银行的运营与管理113第二节金融市场116第18章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122第一节金融风险122第二节金融危机123第三节金融监管理论124第四节金融监管体制125第五节巴塞尔协议127第19章对外金融关系与政策129137 第一节汇率制度130第二节国际储备131第三节国际货币体系132第20章统计与统计数据136第一节统计的含义136第二节统计数据的计量尺度136第三节统计数据的类型137第四节统计指标的类型138第五节统计数据的来源140第六节统计数据的质量143第21章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145第一节品质数据的整理与显示145第二节数值型数据的整理与显示147第三节统计表150第22章数据特征的测度151第一节集中趋势的测度151第23章时间序列157第一节时间序列及其分类158第二节时间序列的水平分析159第三节时间序列的速度分析162第24章统计指数166第一节指数的概念、分类167第二节加权综合指数168第三节指数体系169第四节几种常用的价格指数172第25章国民经济主要统计指标175第一节国内生产总值(GDP)175137 第二节农业、工业、第三产业增加值178第三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9第四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80第五节进出口和利用外资181第26章会计概论182第一节会计的基本概念183第二节会计目标185第三节会计要素――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186第四节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原则190第五节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也称为会计基本假设192第六节会计信息质量要求――8个193第七节会计循环195第八节会计法规体系198第27章财务会计报告200第一节资产负债表200第二节利润表204第三节现金流量表205第四节附注210第28章财务报表分析211第二节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方法211第三节财务报表分析的主要指标212第29章物权法律制度223第一节物权法律制度概述223第二节所有权225第三节用益物权227第四节担保物权228第五节占有232第30章合同法律制度233137 第一节合同法律制度概述234第二节合同的订立234第三节合同的效力234第四节合同的履行237第五节合同的变更和转让240第六节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241第七节违约责任243第八节合同担保244第九节部分具体合同246第31章公司法律制度249第三节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转让254第四节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和组织机构255第五节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发行和转让255第六节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资格和义务256第七节公司解散和清算257第32章其他法律制度259第一节知识产权法律制度260第二节反垄断法律制度270第三节反不正当竞争法律制度272第四节产品质量法律制度274第五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275(刘艳霞版)教材变化情况一、2009年版教材变化情况2009年中级《经济基础知识》依然分为六大部分,但在“经济学”部分比2008年教材多出一章,总计32章。从总体来看,内容变化较大,大体变化如下表所示:中级经济基础考试特点二、中级经济基础考试特点(一)考试题型、题量以及答题时应对策略考试的时间是150分钟,要合理分配。单选题控制在60分钟内;多选题控制在70分钟内;最后20分钟检查和填涂答题卡答题时要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依次答题。千万不要为一道难题钻牛角尖,浪费过多的时间。另外要注意一些答题技巧:137 1、单选题通常单选题的难度不是很大,一个题目有四个备选项,挑出一个正确答案。如果有把握确定正确答案,可以直接挑选,如果无法确定正确答案,可以用排除法(将没有见过的选项以及不合常理的选项排除)。如果遇到确实不会的题目,要合理的猜测,可以联系相关知识猜测。即使一无所知,单选题也不能空着,可以猜测一个选项。2、多选题多选题难度较大,涉及知识点较全面,多选题每一个题目有五个备选项,每个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的,至少有1个错项,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每个选项得0.5分,根据上述判分标准,可以遵循谨慎性原则,将选项中有把握的选出来。这种题目考核的面较广。可以采用排除法、比较法或推理法对备选答案进行比较、分析、判断。通常,如果选项中有两个相反的说法,可能其中会有一个不是答案。考试内容特点及应对策略(二)考试内容特点及应对策略1、紧扣大纲、全面考核2009年《经济基础知识》大纲相比往年形式有所变化,即增加了“考试目的”,而在“考试内容”中不再细分“掌握”、“熟悉”和“了解”。由于要求的层次不是很分明,所以更应全面的来进行复习。中级经济基础知识教材包括六大部分,这六部分分值比例相差不大,试题分布较平均。2008年这六部分分值分布如下:各章分值也较为平均。2、难度不大,重复考题考点较多经济师考试虽然属于全国性质的考试,但相对同等级别的考试而言,难度不大,侧重对教材知识点的把握,展开或延伸的考核内容非常少。大约95%的题目都是教材上的原文,能否通过考试的关键就看考点记没记住。从历年的考题情况看,当年的考题中,大概有30%左右的题目是历年考题的原题或简单变形;15%的题目是教材每章课后练习题的原题或简单变形;其余题目基本上也都是教材上的原文或者是简单理解。08年中级经济基础考试试题中,历年考题及简单变形单选题30个题目,多选题12个题目,共计54分,占整套试卷的分值比例为38.6%,课后题及简单变形5个单选题,5个多选题,共计15分,占整套试卷的分值比例为10.7%;新题目大概有10个单选,9个多选,共计28分,仅占整套试卷分值比例20%;其余题目都是辅导班中课堂练习和模拟题中的题目或简单变形。针对此特点,在复习备考的时候可以结合历年考题和课后练习题来理解记忆教材上相关的考点,但是要注意由于2009年教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所以对于历年试题应该有选择的去看,在讲课时会为学员进行一定的筛选。另外还要注意单纯看课后题、历年考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全面的去把握教材上的考点,研究每个考点可能会如何出题,如何能够记忆下来。因为毕竟还有将近50%多的题目是新的考点。学习方法二、学习方法(一)制定复习计划(二)学习科目的搭配例如:《中级经济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与实务》两门课程有交叉的知识点,对于这些交叉的知识点可以两门一起来学习,这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三)注意听课、看书和做题的结合由于讲课的时间有限,每讲涉及的内容可能会较多,所以听课之前应适当进行预习,先大概看看教材的内容。听课之后再对教材的知识进行复习,复习之后再做一些典型题目进行强化。(四)保持良好的心态考试就是在考验毅力和信心,所以心态是很关键的。要放松心情(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乐观、自信。137 (五)学会记忆:经济师的考试本身难度不大,基本都是教材上的原话,关键是知识点很多,内容较杂,很难记忆。所以大家应该学会记忆。1、注意集中记忆时只要聚精会神、专心致志,排除杂念和外界干扰,大脑皮层就会留下深刻的记忆痕迹而不容易遗忘。如果精神涣散,一心二用,就会大大降低记忆效率。2、理解记忆,理解是记忆的基础。只有理解的东西才能记得牢记得久。仅靠死记硬背,则不容易记得住。对于重要的学习内容,如能做到理解和背诵相结合,记忆效果会更好。3、过度学习即对学习材料在记住的基础上,多记几遍,达到熟记、牢记的程度4、学习一段时间后,必须学会整理知识,想想在这一阶段我学会了什么、学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清楚。每个人都有个遗忘曲线,及时的整理知识,就不会把以前的知识忘却,考试复习起来也就得心应手了。5、多种手段根据情况,灵活运用分类记忆、图表记忆、缩短记忆及编提纲、作笔记、卡片等记忆方法,这些均能增强记忆力。6、视听结合可以同时利用语言功能和视、听觉器官的功能,来强化记忆,提高记忆效率。比单一默读效果好得多。第01章市场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本章历年考情:07年考试本章2个单选、1个多选,共计4分;08年考试本章2个单选、2个多选,共计6分;本章教材结构及大纲要求本章教材变化情况:1、决定需求的基本因素中删掉了一些解释的内容。2、删掉了“价格变化的两种效应”。3、删掉了“均衡价格的变动情况”4、增加了“需求价格弹性和总销售收入关系的具体解释及图形”。5、增加了“需求收入弹性”本章内容讲解第一节市场需求(一)需求的含义1、需求:需求是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价格条件下,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需求的构成要素有两个,二者缺一不可。一是购买的欲望;二是购买的能力,即有支付能力。2、市场需求:在一定时间内、一定价格条件下和一定的市场上所有的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市场需求是消费者需求的总和。决定需求的基本因素(二)决定需求的基本因素—掌握影响需求变动的因素主要有:(1)消费者的偏好:消费者偏好支配着他在使用价值相同或接近的替代品之间的消费选择。(2)消费者的个人收入:一般来说,消费者收入增加,将引起需求增加。(3)产品价格:一般来说,价格和需求的变动成反方向变化(4)替代品的价格:替代品是指使用价值相近,可以相互替代来满足人们同一需要的商品,如煤气和电力。137 一般来说,商品的需求与替代品的价格成同方向变化。(5)互补品的价格:互补品是指使用价值上必须互相补充才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商品。如:汽车和汽油、家用电器和电。一般来说,商品的需求与互补品的价格成反方向变化。(6)预期:如果消费者预期价格要上涨,会刺激人们提前购买;如果预期价格将下跌,许多消费者会推迟购买。(7)其他因素:如商品的品种、质量、广告宣传、地理位置、季节、国家政策。影响需求最关键的因素还是该商品本身的价格。需求规律(三)需求规律1、需求规律:即价格与需求之间呈反方向变化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需求与价格的变动成成反方向变化,即商品价格提高则消费者对它的购买量就会减少;反之,商品价格降低、则消费者对它的购买量就会增加。2、需求曲线:需求和价格关系的曲线横轴表示需求量(Q),纵轴表示价格(P),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应用举例】【单选---课后题第1题】需求是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价格条件下,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A.愿意购买的数量B.能够购买的数量C.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D.实际购买的数量答案:C【多选—课后题第5题】以下属于影响需求变动的主要因素有()。A.消费者偏好B.消费者个人收入C.替代品的价格D互补品价格E.生产成本答案:ABCD解析:E影响供给的变动【单选】关于影响需求变动的主要因素,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消费者收入增加,需求必然增加B一般来说,产品价格和需求的变动成反方向变化C一般来说,商品的需求与替代品的价格成反方向变化D一般来说,商品的需求与互补品的价格成同方向变化答案:B解析:一般来说,消费者收入增加,将引起需求增加,但对某些产品来说,需求是随着收入的增长而下降。A错误;一般来说,产品价格提高,消费者对它的购买量会减少,而产品价格下降,消费者对它的购买量会增加,即产品价格和需求的变动成反方向变化,B正确;一般来说,商品的需求与替代品的价格成同方向变化,如煤气和电,煤气价格上升,电的需要量就会增加,C错误;一般来说,商品的需求与互补品的价格成反方向变化,如汽车和汽油,汽油的价格上升,汽车的需求量会减少,D错误。供给的含义和影响供给的因素第二节市场供给(一)供给的含义和影响供给的因素1、供给:指某一时间内和一定的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愿意并可能为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的数量。137 2、市场供给是所有生产者供给的总和。3、影响供给的因素主要有:(1)产品价格。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产品自身的价格和其供给的变动成正方向变化。(2)生产成本。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产品自身的成本和其供给的变动成反方向变化。(3)生产技术。技术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生产成本并进而影响供给。(4)预期。(5)相关产品的价格。(6)其他因素。包括生产要素的价格以及国家政策等。(二)、供给曲线1、供给规律:市场上商品或服务的供给量和市场价格呈正向关系。一般来说,市场价格越高供给量越大;市场价格越低,供给量减少2、供给曲线:横轴代表供给量,纵轴代表价格。供给和价格之间关系的曲线,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应用举例】1.【多选---课后题第6题】以下属于影响供给变动的因素有()A消费者偏好B生产成本C产品价格D消费者的个人收入E生产者的预期答案:BCE2.【多选】关于需求和供给下列表述正确的有()A价格和需求之间呈反方向变化的关系称为需求规律B价格和供给量之间呈同方向变化的关系称为供给规律C供给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D需求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E一般来说,市场价格越高,供给量越大;市场价格越低,供给量减少答案:ABE解析: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中级经济基础精讲班第3讲讲义均衡价格的形成和变动第三节均衡价格(一)、均衡价格的形成和变动均衡价格是市场供给力量和需求力量相互抵消时所达到的价格水平,即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时的价格,此时的供求数量为均衡数量。在实际生活中,供求十分活跃,经常发生变化,所以任何市场上供求平衡都是偶然的、暂时的、相对的。(二)均衡价格模型的应用【07年、08年单选】在我国,实行最高限价属于政府对市场价格的()。A.平衡措施B.引导措施C.紧急措施D.干预措施[答案]D【例题—多选】下列关于政府限价的说法,正确的是()137 A.最高限价的目标是保护消费者利益或降低某些生产者的生产成本B.最高限价和最低限价均属于政府对价格的干预措施C.最高限价低于均衡价格,会导致市场短缺D.最低限价高于均衡价格,会导致市场过剩E.最高限价也叫做支持价格答案:ABCD解析:最低限价也叫做支持价格或保护价格最高限价:由政府为某种产品规定一个具体的价格,市场交易只能在这一价格之下进行。属于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措施。目的:保护消费者利益或降低某些生产者的生产成本。影响:刺激消费、限制生产,导致供给减少、需求增加,结果是市场短缺。后果:出现严重排队现象。当政府监管不利时,会出现黑市交易和黑市高价;如果管理不当,会出现走后门现象;措施:行政措施和分配措施保护价格(最低限价、支持价格):由政府为某种产品规定一个具体的价格,市场交易只能在这一价格之上进行。属于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措施。目的:保护生产者的利益或支持某一产业的发展。影响:刺激生产、限制消费,导致市场过剩。后果:如果没有政府收购,就会出现变相降价或黑市交易措施:建立政府的收购和储备系统需求价格弹性第四节价格弹性(一)、需求价格弹性1.需求价格弹性的定义需求的变动与价格的变动符号相反,因此Ed为负数,为简便起见,我们通常把负号略去,取其绝对值。【例题】某国为了鼓励本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于1973年采取措施限制石油进口,估计这些措施将使可得到的石油数量减少20%,如果石油的需求价格弹性在0.8—1.4之间,问从1973年起该国石油价格预期会上涨多少?解:∵需求的价格弹性=需求量变动百分率/价格变动百分率∴价格变动%=需求量变动%/需求的价格弹性当价格弹性为0.8时,价格变动%=20%/0.8=25%当价格弹性为1.4时,价格变动%=20%/1.4=14.3%所以,预其1973年该国石油价格上涨幅度在14.3—25%之间。2.需求价格弹性系数的计算公式―――点弹性和弧弹性(1)点弹性点弹性,需求曲线某一点上的弹性,等于需求量的无穷小的相对变化对价格的一个无穷小的相对变化的比。(2)弧弹性―――需求曲线两点之间弧的弹性。弧弹性系数的计算公式为:注意:弧弹性适用于价格和需求量变动较大的场合。点弹性适用于价格和需求量变动较小的场合。3.需求价格弹性的基本类型137 (1)需求弹性系数Ed>1,表示需求富有弹性或高弹性,即需求量的变动率大于价格的变动率。(2)需求弹性系数Ed<1,表示需求缺乏弹性或低弹性,即需求量的变动率小于价格的变动率。(3)需求弹性系数Ed=1,称为需求单一弹性,表示需求量的变动率等于价格变动率。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4.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1)替代品的数量和相近程度。一种商品若有许多相近的替代品,则需求价格弹性大。通常的规律是,商品限制越狭窄,则越有弹性。(2)商品的重要性。生活基本必需品,需求弹性小;非必需的高档商品,需求弹性大。(3)商品用途的多少。一般来说商品的用途越多,它的需求弹性就越大。(4)时间与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至关重要。时间越短,商品的需求弹性越缺乏,时间越长,商品的需求弹性就越大。需求价格弹性和总销售收入的关系5.需求价格弹性和总销售收入的关系(1)如果Ed<1,即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价格上升会使销售收入增加,价格下降会使销售收入减少。销售收入与价格变动成同方向变动趋势。(2)如果Ed>1,即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价格上升会使销售收入减少,价格下降会使销售收入增加。销售收入与价格变动成反方向变动趋势。(3)如果Ed=1,即需求单位弹性的商品,价格变动不会引起销售收入的变动综上,企业对于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适用实行薄利多销的方法中级经济基础精讲班第4讲讲义应用举例【应用举例】9.需求价格点弹性适用于()。A.价格和需求量变动较大的场合B.价格和需求量变动较小的场合C.价格和供给量变动较大的场合D.价格和供给量变动较小的场合答案:B10.【课后题第3题】一般来说,()的产品需求弹性大A生活必需B有许多相近的替代品C垄断性D用途少答案:B11.【07年单选】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某产品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小于1,则当该产品价格提高时,()。A.会使生产者的销售收入减少B.不会影响生产者的销售收入C.会使生产者的销售收入增加D.生产者的销售收入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少[答案]C.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137 A.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小于1,价格上升会使销售收入增加B.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大于1,价格上升会使销售收入减少C.需求价格弹性系数等于1,价格变动不会引起销售收入变动D.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小于1,价格下降会使销售收入减少E.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大于1,价格上升会使销售收入增加答案:ABCD解析: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大于1,价格上升会使销售收入减少【课后题第8题】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有()A替代品的数量和相近程度B商品的重要性C商品用途的多少D资金有机构成不同E生产周期和自然条件答案:ABC需求交叉弹性(二)、需求交叉弹性1.需求交叉价格弹性的定义和公式需求交叉价格弹性是指一种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化与由此引起的另一种商品需求量相对变动之间的比率。Eij=商品i需求量的相对变动/商品j价格的相对变动2.需求交叉价格弹性的类型需求交叉弹性系数Eij>0,两种商品之间存在替代关系,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会随着它的替代品的价格的变动呈同方向的变动。需求交叉弹性系数Eij<0,两种商品之间存在互补关系,即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会随着它的互补品价格的变动呈反方向的变动。需求交叉弹性系数Eij=0,两种商品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即其中任何商品的需求量都不会对另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做出反应。【应用举例】14.若甲产品和乙产品需求交叉弹性系数为负数,则说明甲产品和乙产品()。A.无关B.是替代品C.是互补品D.缺乏价格弹性参考答案:C考题解析:需求交叉价格弹性是指一种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化与由此引起的另一种商品需求量相对变动之间的比率。需求交叉弹性系数Eij>0,两种商品之间存在替代关系,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会随着它的替代品的价格的变动呈同方向的变动。需求交叉弹性系数Eij<0,两种商品之间存在互补关系,即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会随着它的互补品价格的变动呈反方向的变动。15.若两种商品为互补品,则()A.Eij>0B.Eij<0C.Eij=0D.Eij>1答案:B解析:一般来说互补品需求和价格是反方向变化的,所以需求交叉弹性系数小于0137 需求收入弹性(三)需求收入弹性1、需求收入弹性的含义和公式需求收入弹性是指需求量的变动和引起这一变动的消费者收入之比,用以衡量需求变动对消费者收入变动的反映程度。2、需求收入弹性的类型Ey=1,表明收入变动和需求数量变动是成相同比例的。Ey=1Ey>1,表明收入弹性高,即需求数量的相应增加大于收入的增加。Ey<1,表明收入弹性低,即需求数量的相应增加小于收入的增加。Ey=0,表明不管收入如何变动,需求数量不变。Ey<0,表明收入增加时买得少,收入降低时买的多。就一般商品而言,收入弹性的大小,可以作为划分“高档品”和“必需品”的标准。(1)收入弹性大于1的商品,称为“高档品”,小于1的称为“必需品”。(2)收入弹性为负值的商品称为低档物品,随收入水平的提高,其需求量反而减少。供给价格弹性三、供给价格弹性1.供给价格弹性的定义和公式供给价格弹性是指供给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供给量变动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百分比的比率。即:由于供给规律的作用,价格和供给量是呈同方向变化的,因此Es为正值。2.供给价格弹性的类型(1)Es>1,供给富有弹性(2)Es<1,供给缺乏弹性(3)Es=1,供给单位弹性(4)Es=0,供给无弹性,现实的市场很少见到(5)Es=∞,供给完全有弹性,现实的市场很少见到3.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1)时间是决定供给弹性的首要因素。短期内,供给弹性一般较小;相反,在较长的时间内,供给弹性一般比较大。(2)资金有机构成不同影响供给弹性的大小。产品的资金有机构成低,短期供给弹性较大,而长期供给弹性则小一些。产品的资金有机构成高,短期供给弹性较小,而长期供给弹性则大。(3)供给弹性还受到生产周期和自然条件的影响(4)投入品替代性大小和相似程度对供给弹性的影响也很大。投入品替代性大,相似程度高,则供给弹性大。【应用举例】1.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包括()。A.时间B资金有机构成C投入品的替代性大小和相似程度D生产周期和自然条件E商品用途的多少答案:ABCD2.当(),表示供给富有弹性AEs>1BEs<1CEs=0137 DEs=∞答案:A3.若Es大于1,价格上升会使供给量()。A.增加B.减少C.不变D.无影响答案:A4.关于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下列表述正确的有()A时间是决定供给弹性的首要因素B短期内供给弹性一般较小,在较长的时期内,供给弹性一般比较大C产品生产的有机构成低,短期供给弹性较大,长期供给弹性较小D对农产品来说,短期内供给弹性几乎为零E用于生产某商品的投入品难以加入或脱离某种特殊行业,则供给富有弹性答案:ABCD解析:用于生产某商品的投入品难以加入或脱离某种特殊行业,则供给缺乏弹性第02章消费者行为理论本章内容讲解:第一节无差异曲线(一)效用理论1.经济人假设: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总是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最大的经济利益。这个假设不仅是分析消费者行为的前提,也是整个经济学的基础。2.效用的定义:效用是指商品或服务满足某种欲望的能力,或者是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或服务时所能感受到的满足程度。效用是人们的心理感觉,是主观评价,没有客观标准。3.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1)基数效用论认为效用是可以直接度量的,存在绝对的效用量的大小,可以用基数,就是用1、2、3、4……这些绝对数值来衡量效用的大小。(2)序数效用论认为消费者可以知道自己对不同消费组合的偏好次序,用第一、第二、……这些表示次序的相对数值来衡量效用。(3)二者是分析消费者行为的不同方法,基数效用理论是运用边际效用论分析的,而序数效用理论是用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来分析的,二者得出的分析结论基本是相同。【例题1-课后题第1题】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的主要区别是()A边际效用是否递减B效用是否可加总C效用函数是否线性D效用是否客观答案:B解析:基数效用论效用可以加总,所以可将效用分为总效用和边际效用。4.边际效用理论---基于基数效用论(1)总效用: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从商品或服务的消费中所得到的满足程度总和。假设某一消费者对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为Q,总效用为TU,则总效用函数是:TU=f(Q)一般来说,总效用取决于消费数量的多少,在一定范围内,消费量越大,则总效用就越大。(2)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消费时所带来的满足程度的增加或者效用的增量。MU=ΔTU/ΔQ137 注:①从数学意义上看,边际效用就是总效用函数的斜率。②“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即在一定时间内,随着消费某种商品数量的不断增加,消费者从中得到的总效用是在增加的,但是以递减的速度增加;当商品消费量达到一定程度后,总效用达到最大时,边际效用为0;如果继续增加消费,总效用不但不会增加,反而会逐渐减少,此时边际效用变为负数。(二)无差异曲线1、关于消费者偏好的基本假定(1)完备性:如果只有A和B两种组合,消费者总是可以作出,也只能作出下面三种判断中的一种:①对A的偏好大于B;②对B的偏好大于A;③对两者偏好无差异注:完备性保证消费者总可以把自己的偏好准确的表达出来。(2)可传递性:假定有A、B、C三种组合,如果消费者对A的偏好大于B,对B的偏好又大于C,那么对A的偏好必定大于对C的偏好。可传递性可以保证消费者偏好的一致性。(3)消费者总是偏好于多而不是少。即多多益善。【例题2-课后题第6题】序数效用论对消费者的偏好假设有()A完备性B可传递性C偏好于多而不是少D平均性E无差异性答案:ABC2.无差异曲线(1)无差异曲线的涵义无差异曲线是一条表示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曲线,在这条曲线上的所有各点的两种商品组合带给消费者的满足程度是完全相同的,消费者对这条曲线上各个点的偏好程度是无差异的。如图1-7该曲线为无差异曲线图1-7某消费者的一条无差异曲线在同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可以绘制出无数条无差异曲线,每一条都代表不同水平的偏好。由一组描绘某个消费者偏好关系的无差异曲线构成的图形称为无差异曲线图。(2)无差异曲线的特征①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消费者的偏好程度越高。根据“多比少好”的假定,消费者对数量多的两种商品组合的偏好大于对数量少的两种商品组合的偏好,而无差异曲线离原点越远,代表的商品数量越多,消费者得到的满足程度水平越高。②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都不能相交。137 A、B均位于I2,AB偏好相同;BC均位于I1,BC偏好形同,根据偏好的可传递性,B与C的偏好相同,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B比C具有更多的X2,根据多多益善假定,B必定比C更受偏好。因此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__③无差异曲线从左向右下倾斜,凸向原点。为维持同等的满足程度或效应水平,要增加X1的数量就必须减少X2的数量,因此,无差异曲线从左向右下倾斜,斜率为负。这是由商品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决定的。商品边际替代率是指在效用水平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商品时必须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表示放弃第二种商品个单位,获得第一种商品个单位。加符号是为了使边际替代率成为正数。无差异曲线上某一点的边际替代率就是无差异曲线上该点的切线斜率的绝对值。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指的是当我们沿曲线下移时,无差异曲线斜率增加,其绝对值越来越小,也意味着商品的边际替代率沿曲线递减。图1-10商品边际替代率商品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表明的经济含义是指随一种商品消费量的逐渐增加,消费者为了获得这种商品的额外消费而愿意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会越来越少,即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得到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量是递减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决定了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是递减的,即凸向原点。【例题3—课后单选第4题】当边际替代率沿着无差异曲线递减时,一个前提条件是()A.无差异曲线斜率为负值B.无差异曲线斜率为正值C.无差异曲线是凹的D.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答案:D【例题4—课后多选第5题】无差异曲线的特征有()A.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B.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都可以相交C.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都不能相交D.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效用水平降低E.无差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答案:ACE第二节预算约束一、预算约束的涵义1、预算约束涵义及公式在既定价格下,消费者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支付能力的限制表现为一种预算约束。假如消费者可以支配的收入金额是m,两种商品消费数量为X1、X2,两种商品价格为P1、P2,则此消费者的预算约束公式为:PX+PX≤m2、预算约束线137 A点坐标(0,m/P2)B点坐标(m/P1,0)图中AB两点连接起来的直线为预算约束线,表示在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给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的各种组合。(1)在预算约束线内的点,表示在两种商品上的花费并未用尽全部收入。(收入有剩余)(2)在预算约束线外的点,表示支付能力达不到的购买选择。(买不起)(3)包括预算线本身及预算线内的点,是消费者预算可行集,是消费者决策时可以选择的区间。(4)预算线的斜率是两种商品价格的负比率或两种商品价格的比率负值,斜率的大小表明在不改总支出数量的前提下,两种商品可以相互替代的比率。【例题5—课后题第3题】预算线的斜率取决于()A.消费者收入大小B.消费者偏好变化C.商品的价格D.商品价格和收入答案:C解析:预算线的斜率是两种商品价格的负比率或两种商品价格的比率负值。二、收入变动对预算线的影响在相对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收入改变,会使预算线出现平行移动。收入增加使预算线向右平移,收入减少使预算线向左平移。解析:相对价格不变,收入增加,m/P2,m/P1增加,预算线向右平移,收入减少,预算线向左平移。三、相对价格变动对预算线的影响1、如果只是其中一种商品X1的价格上升,预算线中另一种商品X2的截距固定不变,而商品X1截距缩小,表明随该商品价格上升,可购买的该种商品的数量减少。表现为预算线在纵轴上的端点不变,而横轴上的端点发生旋转。如价格下降向外旋转,价格上升向内旋转。2、两种商品的价格同比例同方向变化,会使预算线平移,同比例上升使预算线向左移,同比例下降,预算线向右移。(价格同比变动,预算线斜率不变)3、两种商品的价格,以及收入都同比例同方向变化,预算线不动。(端点不变)【例题6—课后题第7题】决定预算线变动的因素有()A.消费者偏好B.商品的价格C.消费者收入D.价格弹性E.商品边际替代率答案:BC解析:预算线的端点是m/P2,m/P1,显然影响预算线的因素就是收入m和价格p。三、消费者均衡和需求曲线(一)消费者均衡在收入和商品价格已知的条件下,一个消费者关于两种商品的预算线只能有一条,但无差异曲线却有无数条。此时,消费者应该如何选择才能实现效用最大化呢?137 满足效用最大化的商品组合必定位于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相切的切点上。在切点C,无差异曲线I2的斜率恰好等于预算线的斜率。商品边际替代率=商品的价格之比:  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在一定的预算约束下,为了实现效用最大化,消费者应该选择商品的最优组合,使得两种商品边际替代率等于两种商品的价格比。(二)消费者均衡和需求曲线考试内容:掌握需求曲线的推导过程,价格变动的两种效应。在偏好和收入不变的情况下,由于一种商品价格的变动,预算线的位置发生了变动,从而引起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的切点即消费者均衡点的移动。把这些均衡点连接起来便可以得到一条价格-消费曲线价格-消费曲线(PCC)表示消费者偏好和收入不变时,与一种商品价格变化相联系的两种商品在不同价格下的效用最大化的各种组合。将商品X1的不同价格和消费量组合绘制在一张图形上,就可以得到需求曲线——需求曲线是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之所以向右下方倾斜,是因为价格的变化具有两种效应: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1)收入效应:在名义收入不变时,因为该商品价格的变化,而导致消费者实际收入发生变化,进而导致消费者所购买的该商品数量的变化。(2)替代效应:在实际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因为该商品价格的变化引起的相对价格变化所导致的该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化。了解正常物品和低档物品收入效应、替代效应与价格之间的关系。137 (1)对于正常物品而言,替代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收入效应也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从而总效应必定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因此,正常物品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2)对于低档物品而言,替代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收入效应与价格成同方向变动,而大多数情况下,收入效应的作用小于替代效应的作用,从而总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相应的需求曲线也是向右下方倾斜的。从需求曲线来看,就是低档商品的需求曲线更陡峭,而正常商品的需求曲线更平缓,对价格变化的反应更大。【例题·多选题】(2007、2008年)使需求和价格呈反方向变化是()共同作用的结果。A.替代效应  B.互补效应  C.收入效应  D.蛛网效应E.乘数效应[答案]AC第03章生产和成本理论第一节生产者的组织形式和企业理论一、生产者及其组织形式:生产者就是能够作出统一的生产决策的单个经济单位,即企业或厂商。企业:是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主要组织形式,主要包括个人企业、合伙制企业和公司制企业。个人企业(业主制企业):含义由一个自然人投资,财产为投资人个人所有,投资人以其个人财产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的经营实体。特点企业所有者也是企业经营者。合伙制企业:含义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财产为基础建立的,由各合伙人订立合伙协议,共同出资、合伙经营、共享收益、共担风险,并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营利性组织。特点(1)合伙人是财产所有者,共同拥有资源使用权和生产决策权;(2)合伙人共同对其他要素所有者进行监督和管理。(3)合伙人共同承担债务,共同享有企业剩余索取权。公司制企业(法人制企业):按照公司法规定的法定程序设立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公司有独立的法人财产,享有法人财产权。包括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股份有限公司:股东以其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特点(1)公司为股东所有(2)公司股东承担有限责任(3)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分别由股东、董事会和经理层拥有。公司为股东所有,公司的控制权在董事会监督下的经理层。(4)可以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的形式筹集资金。在生产者行为的分析中,一般假设生产者或企业的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这一基本假定是“经济人假设”在生产和企业理论中的具体化。【例题1·多选题】下列各种企业中,()属于法人企业。A.个人企业  B.合伙制企业  C.有限责任公司  D.股份有限公司  E.合作制企业[答案]CD【例题2·多选题】公司制企业的特点有()。A.公司为股东所有  B.公司股东承担有限责任  C.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  D.可以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的形式筹集资金  E.公司股东承担无限责任[答案]ABCD(二)企业形成的理论1.企业的本质:美国经济学家科斯认为企业是为了节约市场交易费用或交易成本而产生的,企业的本质或者显著特征是作为市场机制或价格机制的替代物。交易费用是指围绕交易契约所产生的成本或费用。2.企业存在的根本原因:交易成本的节约是企业存在的根本原因,即企业是市场交易费用节约的产物。3.导致市场机制和企业的交易费用不同的主要因素在于信息的不完全性。137 【例题·单选题】企业存在的根本原因是()。A.交易成本的节约B.外部性C.市场失灵D.企业内部可以构造权力制衡机制[答疑编号911030103:针对该题提问][答案]A二、生产函数和生产曲线(新增)(一)生产及相关概念生产:是将投入转变成产出的过程。产出:是生产者向社会提供有形的物质产出和无形的服务产出。投入:主要包括企业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生产要素一般被划分为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四种类型。从较长时期来看,企业的各项投入都是可以改变的;但在短期内,企业的投入分为不变投入和可变投入。(二)生产函数生产函数: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生产函数是最大产量与投入要素之间的函数关系。(三)一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及其曲线1.一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一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假设只有一种投入可以改变,而其他投入不可以改变,这是对企业短期行为的分析。例如假设劳动投入可变,而其他投入不可变。一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也称短期生产函数,其基本形式:该函数表示资本量固定不变,这时总产量的变化只取决于劳动量L的变化。2.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1)总产量(TP)是指生产出来的用实物单位衡量的产出总量。(2)平均产量(AP)是指总产量除以总投入的单位数,或者说是每单位投入生产的产出。  (3)边际产量是指在其他投入保持不变的条件下,由于新增一单位的投入而多生产出来的产量或产出。  教材24页表1-1。【例题·单选题】某企业的工人人数为10人时,其总产量为2100个;当工人人数为11人,其总产量为2200个,则工人人数为11人时,该企业的边际产量是()个,平均产量是()个。A.100200  B.200100  C.210105  D.100210    [答案]A3.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曲线及其位置关系教材25页图1-16。137 (1)边际产量曲线的图形及边际产量递减规律劳动的边际产量先递增,劳动投入达到一定程度L1后,MP最大,然后递减,继续增加劳动投入到L3,MP=0。如果再增加劳动投入,边际产量为负。边际产量递减规律也称为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其基本含义是:在技术水平和其他投入保持不变的条件下,连续追加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总是存在着一个临界点,在这一点之前,边际产量递增,超过这一点之后,边际产量将出现递减的趋势,直到出现负值。【例题·单选题】边际产量递减规律的基本含义是()。A.在技术水平和其他投入保持不变的条件下,连续追加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总是存在着一个临界点,在这一点之前,边际产量递增,超过这一点之后,边际产量将出现递减的趋势,直到出现负值B.在技术水平和其他投入变动的条件下,连续追加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总是存在着一个临界点,在这一点之前,边际产量递增,超过这一点之后,边际产量将出现递减的趋势,直到出现负值C.在技术水平和其他投入保持不变的条件下,连续追加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边际产量总是递增的D.在技术水平和其他投入保持不变的条件下,连续追加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边际产量总是递减的[答案]A(2)总产量曲线的图形根据MP曲线的图形可以给出TP曲线。总产量曲线先以递增的速度上升(此时MP递增),后以递减的速度上升(此时MP下降,但MP>0),总产量达到最大值后下降。MP>0时,TP上升;MP=0,TP最大;MP<0时,TP下降。(3)平均产量曲线的图形MP曲线与AP曲线交于AP曲线的最高点。相交之前,MP>AP,AP上升;相交之后,MPATC,ATC上升。(4)边际成本曲线与平均可变成本曲线交于平均可变成本曲线的最低点。相交之前,MCAVC,AVC上升。(5)无论上升或下降,边际成本曲线的变动快于平均可变成本曲线。(6)注意29页图1-18中三个最低点的关系:边际成本曲线最低点最先出现,其次是平均可变成本曲线最低点,最后是平均总成本曲线最低点。【例题1·单选题】成本曲线是用图形反映的成本与()之间的数量关系。A.价格  B.产量  C.收益  D.利润    [答案]B【例题2·单选题】总可变成本曲线是()。A.从原点开始,随产量的增加而逐步上升的B.从纵轴一个截点即产量为零时总成本等于固定成本的那个点开始,随产量的增加而逐步上升C.与横轴平行的一条直线D.先下降后上升的曲线[答案]A【例题3·单选题】当边际成本与平均可变成本正好相等时,()处于最低点。137 A.边际成本  B.平均可变成本  C.平均总成本  D.平均固定成本[答案]B【例题4·多选题】下列关于成本曲线的说法,正确的是()。A.平均总成本是先下降后上升的曲线  B.平均可变成本是先下降后上升的曲线C.边际成本曲线是先下降后上升的曲线  D.平均固定成本是先下降后上升的曲线E.无论上升或下降,平均可变成本曲线的变动快于边际成本曲线[答案]ABC【例题5·多选题】关于成本曲线的正确表述有()。A.总固定成本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B.平均固定成本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C.平均可变成本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D.平均可变成本曲线是一条U型曲线  E.平均总成本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答案]BD【例题12】当边际成本与平均总成本正好相等时,()处于最低点A.边际成本B.平均可变成本C.平均总成本D.平均固定成本答案:C【例题13】下列关于平均总成本、平均固定成本、平均可变成本、边际成本曲线的表述正确的有()A平均总成本、平均可变成本、平均固定成本、边际成本曲线都是先下降后上升的曲线B边际成本曲线与平均可变成本曲线交于平均可变成本曲线的最低点,此时MC=AVCC当MC=ATC,边际成本曲线与平均总成本曲线交于边际成本曲线的最低点D总成本曲线最低点最早出现且低于边际成本曲线及平均可变成本曲线的最低点E无论是上升还是下降,边际成本曲线的变动都快于平均变动成本曲线。答案:BE解析:平均固定成本曲线随产量的增加而递减,逐渐向横轴接近当MC=ATC,边际成本曲线与平均可总成本曲线交于平均总成本曲线的最低点。第04章市场结构理论第一节市场结构的类型一、市场结构的含义和划分市场结构的标准1.市场结构的含义:所谓市场结构,是指一个行业内部买方和卖方的数量及其规模分布、产品差别的程度和新企业进入该行业的难易程度的综合状态。也可以说,市场结构就是指某种产品或服务的竞争状态和竞争程度。2、划分市场结构的标准――――市场上竞争程度或垄断程度划分市场结构的主要依据有:(1)本行业内部的生产者数目或企业数目一个行业内企业数目越多,其竞争程度就越高,垄断程度就越低。本行业只有一家企业,为完全垄断市场;有少数几家大企业,为寡头垄断市场;企业数目很多,为完全竞争或垄断竞争市场。(2)本行业内各企业生产者的产品的差别程度本行业内各企业生产者的产品的差别程度是垄断竞争市场和完全竞争市场的主要区别。(3)进入障碍的大小一个行业进入障碍越小,竞争程度越高,垄断程度越低。根据这三方面的不同特点:市场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四种市场类型。137 二、各种市场结构的特征1.完全竞争市场的含义和特征完全竞争又叫纯粹竞争,是一种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其特征为:(1)市场上有很多生产者与消费者,或买者和卖者,且生产者的规模都很小。每个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只能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而非决定者。(2)企业生产的产品是同质的,即不存在产品差别。(3)资源可以自由流动,自由进入或退出市场。(4)买卖双方对市场信息都有充分的了解。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完全符合这些特征的市场,某些农产品如小麦、玉米等市场接近完全竞争市场。2.完全垄断市场的含义、成因和特征含义:完全垄断是指整个行业只有唯一供给者的市场结构。成因:(1)政府垄断;(2)对某些特殊的原材料的单独控制而形成的对这些资源和产品的完全垄断;(3)对某些产品的专利权而形成的完全垄断;(4)自然垄断。当行业中只有一家企业能够有效率地进行生产,或者当一个企业能以低于两个或更多企业的成本为整个市场供给一种产品时,这个行业就是自然垄断。自然垄断与规模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完全垄断市场的特征:(1)只有一个生产者,因而他是价格的决定者,而不是价格的接受者;(2)完全垄断者的产品是没有合适替代品的独特性产品;(3)其他企业进入这一市场非常困难。在实际生活中,公用事业、电力、电话近似于完全垄断市场。【例题1—07年单选】完全竞争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的主要区别是()。A.生产者数量的多少B.产品是否具有差别性C.消费者数量的多少D.进入障碍的大小[答案]B[解析]本行业内各企业生产者的产品的差别程度是垄断竞争市场和完全竞争市场的主要区别。【例题2--07年多选】对一个行业市场结构分类的主要依据有()。A.本行业内部生产者数目B.本行业内部各个生产者的产品差别程度C.生产技术差别程度D.进入障碍的大小E.消费者的接受程度[答案]ABD[解析]划分市场结构的主要依据有:(1)本行业内部的生产者数目或企业数目(2)本行业内各企业生产者的产品的差别程度(3)进入障碍的大小【例题3-08年单选】自然垄断与()有着密切的关系A.国家法令B.经济规模C.规模经济D.产品质量[答案]C[解析]当行业中只有一家企业能够有效率的进行生产,或者当一个企业能以低于两个或更多企业的成本为整个市场供给一种产品时,这个行业就是自然垄断。自然垄断与规模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例题4-08年多选】完全竞争市场具有的特征包括()A.市场上有很多生产者与消费者137 B.同行业各个企业生产的产品存在差别C.同行业各个企业生产的产品不存在差别D.买卖双方对市场信息都有充分的了解E.资源可以自由进入或退出市场[答案]:ACDE[解析]完全竞争市场的特征是:很多;同质;了解;自由。【例题1·单选题】自然垄断行业指的是()。A.当行业中只有一家企业能够有效率地进行生产,或者当一个企业能以低于两个或更多企业的成本为整个市场供给一种产品的情况B.企业对自然资源的垄断情况C.政府垄断的情况D.两家企业控制市场的情况  [答案]A【例题2·单选题】(2008年)自然垄断与()有着密切的关系。A.国家法令  B.经济规模  C.规模经济  D.产品质量[答案]C3.垄断竞争市场的含义和特征垄断竞争市场又叫不完全竞争市场,是指一种既有垄断又有竞争、既不是完全竞争又不是完全垄断而接近于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特征: (1)具有很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2)产品具有差别性。这是与完全竞争市场的主要区别。 (3)进入或退出市场比较容易,不存在什么进入障碍。垄断竞争是比较符合现实生活的市场结构,如香烟、啤酒、糖果等产品市场。4.寡头垄断市场的含义和特征寡头垄断是指少数几个企业控制一个行业供给的市场结构。主要特征是:(1)在一个行业中,只有很少几个企业进行生产;(2)它们所生产的产品有一定的差别或者完全无差别;(3)它们对价格有较大程度的控制;(4)进入这一行业比较困难。在西方发达国家,寡头垄断市场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汽车工业、钢铁工业等。四种市场结构分析表(按竞争程度由高到底、垄断程度由低到高排序)市场结构生产者的数量单个厂商对价格的控制程度产品差别程度进出的难易程度典型行业完全竞争市场很多价格的接受者无差别容易某些农产品市场,如玉米、小麦垄断竞争市场较多有一定程度的控制有差别比较容易香烟、啤酒、糖果等寡头垄断市场少数几个有较大程度的控制有一定的差别或者完全无差别比较困难汽车、钢铁等完全垄断市场一个价格的决定者无相近替代品非常困难公用事业、电力、电话等  【例题1·单选题】由少数几家企业控制的市场结构是()。A.完全竞争市场  B.垄断竞争市场C.寡头垄断市场  D.完全垄断市场137 [答案]C【例题2·单选题】()上,生产者是价格的接受者,而非决定者。A.完全竞争市场  B.垄断竞争市场C.寡头垄断市场  D.完全垄断市场[答案]A【例题3·多选题】(2008年)完全竞争市场具有的特征包括()。A.市场上有很多生产者和消费者B.同行业各个企业生产的产品存在差别C.同行业各个企业生产的产品不存在差别D.买卖双方对市场信息都有充分的了解E.资源可以自由进入或退出市场[答案]ACDE第二节完全竞争市场中生产者的行为(一)、完全竞争行业的供求曲线和个别企业的需求曲线1、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价格就是由整个行业的供给和需求曲线决定的,整个行业的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两条曲线交点的价格就是整个行业的均衡价格。2、个别企业的需求曲线是一条平行于横轴的水平线(因为个别企业无法决定市场价格,只能按照既定的价格,也就是整个行业供给和需求确定的价格出售产品)。P均衡价格P1d(完全竞争市场中个别企业的需求曲线)Q(二)完全竞争企业的收益曲线1、总收益:收益是指企业出售产品的收入。企业出售一定数量的产品获得的全部收入叫做总收益。若以R代表总收益,P代表单位产品价格,Q代表销售量,则有:R=P·Q2、平均收益:平均收益是按销售量平均计算的收益,即总收益除以销售量的商。以AR代表平均收益,则有:AR=R/Q=P·Q/Q=P(即,平均收益等于单位产品的价格)3、边际收益:边际收益是增加一个单位产品的销售时总收益的增加量。MR=△R/△Q=△(P·Q)/△Q=P(即,边际收益等于单位产品的价格)由此可推出:在完全竞争市场上,MR=AR=P例如:产品单价10元,销售量1万件时,R=10万元销售量2万件时,R=20万元AR=10/1=20/2=10元MR=(20-10)/(2-1)=10元即在完全竞争市场上,边际收益=平均收益=单价,单个企业的平均收益线AR、边际收益线MR、需求曲线是同一条线。如下所示PMR=AR=此时的均衡价格P(三)、完全竞争市场上企业产量决策的基本原则决策原则:边际成本=边际收益,此时的产量为最优产量。137 此时企业可能盈利,也可能亏损,若是盈利的,企业的利润此时最大,若是亏损的,此时亏损一定是相对最小的,总之,不论是盈利还是亏损,企业处于MR=MC时,是最优的产量,所以,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既可以作为利润最大化均衡条件,也可称为亏损最小的均衡条件。MR=AR=均衡价格P图1-21完全竞争市场上企业的产量决策短期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曲线交于A点,A点左侧边际成本小于边际收益,企业会提高产量,增加利润。A点右侧,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收益,企业会减少产量,以增加利润或减少亏损,在A点边际成本=边际收益,此时企业既不能增加产量也不能减少产量,即在A点上实现了利润最大化.在长期生产中,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决策原则仍然是边际收益=边际成本。(四)、完全竞争市场上企业的供给曲线一个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总是按照边际成本=边际收益的原则来选择最优生产规模。当边际成本小于边际收益时,企业扩大产量,供给增加。当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收益时,企业缩小产量,供给减少。所以:企业的边际成本曲线是其供给曲线。【例题5—08年单选】在完全竞争市场上,整个行业的需求曲线()A.与个别企业需求曲线一致B.是向右下方倾斜C.是与横轴平行D.不影响市场价格[答案]B[解析]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价格就是由整个行业的供给和需求曲线决定的,整个行业的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例题6—单选】完全竞争市场上企业产量决策的基本原则是()A.边际收益=边际成本B.边际收益>边际成本C.边际收益<边际成本D.边际收益=边际成本=0答案:A第四节完全垄断市场分析(一)完全垄断市场的需求曲线完全垄断市场中,一个行业只有一个企业,它控制了本行业的全部供给,这时企业和行业完全相同。因此完全垄断企业的需求曲线就是行业的需求曲线,二者完全相同,这是完全垄断企业和完全竞争市场中企业的一个重要区别。所以,完全垄断企业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斜率为负。(二)完全垄断企业的平均收益和边际收益在完全垄断市场上,企业的平均收益等于单位产品的价格。企业的边际收益不等于平均收益或价格,而是小于平均收益。(原因是单位产品价格随着销售量的增加而下降)如:(1)企业销售1单位产品,价格为11元,总收益=11元。(2)企业增加1个单位销售时,价格降为10元,总收益=2*10=20元,平均收益=10元边际收益=(20-11)/1=9,小于平均收益。(2)企业增加2个单位销售时,价格降为9元。总收益=3*9=27元,平均收益=9元,边际收益=(27-20)/1=7元,小于平均收益。又如:总收益、边际收益和平均收益的关系结论:平均收益曲线与需求曲线是重合的;但是由于单位产品价格随着销售量的增加而下降,因此边际收益小于平均收益,所以边际收益曲线位于平均收益曲线的下方,而且比平均收益曲线陡峭。(三)、完全垄断企业进行产量和价格决策的基本原则完全垄断市场上,企业不仅要通过调整产量,而且要通过调整价格来实现利润最大化完全垄断企业进行产量和价格决策的基本原则: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注意:完全垄断企业和完全竞争企业的成本曲线是相同的。完全垄断企业根据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原则确定了最优产量,根据这个产量就可以确定最优价格与完全竞争市场相比较,在完全垄断条件下,企业向市场供应的产品数量较少,而产品价格较高,完全垄断企业可以获得超额利润。137 (等于单位产品价格,也是需求曲线)图1-23完全垄断企业的产量和价格决策价格P产量Q总收益R边际收益MR平均收益515*1=55/1=55/1=5424*2=8(8-5)/1=38/2=4333*3=9(9-8)/1=19/3=3242*4=8(8-9)/1=-18/4=2151*5=5(5-8)/1=-35/5=1但在完全垄断市场上,完全垄断企业并不是可以随意提价,在价格决策时,也必须考虑到产品的市场需求状况。一般来说如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小,价格提高后需求量的幅度不大,因此企业可以制定较高的价格,如果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大,企业制定的价格要低一些【例题7—课后题第8题】关于完全垄断市场的正确表述有()A.完全垄断企业的需求曲线就是行业的需求曲线B.企业生产的产品不存在产品差别C.企业是价格的接受者D.需求曲线是一条水平线E.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答案:ABE(四)、价格歧视1、含义:价格歧视也叫差别定价,是指企业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把同一产品按购买者不同而规定不同的价格。2、级别:价格歧视一般可分为三级:第一级价格歧视,是企业对每一单位产品都按消费者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出售。也称作“完全价格歧视”。第二级价格歧视,是指按不同价格出售不同单位产量,但每个购买相同数量的购买者支付的价格相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批量作价。第三类价格歧视是按不同的购买者或不同的市场规定不同的价格。3、实行价格歧视的基本条件第一,必须有可能根据不同的需求价格弹性划分出两组或两组以上的不同购买者;第二,市场必须是能够有效的隔离开,同一产品不能在不同市场之间流动。即不能使购买者在低价市场上买到产品再卖到高价市场上去。如果这两个条件能够满足,那么,企业就可以通过对缺乏弹性的市场规定较高的价格,而对富有弹性的市场规定较低的价格,以增加总收益。4、企业实行价格歧视的基本原则是,不同市场的边际收益相等并且等于边际成本。垄断企业可以对需求价格弹性较小的市场规定较高的价格,实行少销厚利;对需求价格弹性大的市场规定较低的价格,实行薄利多销。【例题8—课后题第7题】实施价格歧视的前提条件有()A.生产者必须具有一定的规模B.企业生产的产品存在产品差别C.必须有可能根据不同的需求价格弹性划分出两组或两组以上的不同购买者D.市场必须是能够有效的隔离开E.不同市场上的边际收益相等答案:CD__137 第05章市场失灵和政府的干预第一节市场失灵的含义(一)、资源最优配置的含义和标准1、一般均衡状态或瓦尔拉斯均衡状态:当居民和企业分别实现了效用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整个经济的价格体系恰好使所有的商品供求都相等时,经济就处于一般均衡状态或瓦尔拉斯均衡状态。2、资源最优配置:当经济处于一般均衡状态,即瓦尔拉斯均衡状态时,资源便实现了最优配置。资源实现最优配置的标准是:当一种资源的任何重新分配,已经不可能使任何一个人的境况变好,而不使一个人的境况变坏。即如果资源在某种配置下,不可能由重新组合生产和分配来使一个人或多个人的福利增加,而不使其他任何人的福利减少。此时社会实现了资源最优配置。(整体福利不能因为资源重新配置而提高。)3、帕累托改进: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能够在其他人福利水平不下降的情况下,通过重新配置资源,使得至少有一个人的福利水平有所提高,则称这种资源重新配置为帕累托改进。(能够通过资源重新配置而提高整体福利。)4、帕累托最优状态(经济效率)帕累托最优状态是不存在帕累托改进的资源配置状态。帕累托最优状态又被称作经济效率。满足帕累托最优状态就是具有经济效率的,不满足帕累托状态就是缺乏经济效率的【例题1--课后题第1题】当居民和厂商分别实现了效用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并且整个经济的价格体系恰好使所有的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求都相等时,经济就处于()。A.产品市场均衡B.要素市场均衡C.货币市场均衡D.瓦尔拉斯均衡答案:D【例题2--2007年单选】如果既定的配置状态能够在其他人福利水平不下降的情况下,通过资源重新配置使至少一个人的福利水平有所提高,这种资源重新配置被称为()。A.一般均衡状态B.帕累托改进C.瓦尔拉斯均衡D.帕累托最优[答案]B(二)、市场失灵的含义1、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条件:(1)经济主体是完全理性的(2)信息是完全的(3)市场是完全竞争的(4)经济主体的行为不存在外部影响。如果这些条件不具备,资源最优配置或帕累托最优状态通常不能得到实现。2、市场失灵:所谓市场失灵,就是指由于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地发挥作用而导致的资源配置缺乏效率或资源配置失当的情况。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信息不对称等。【例题3—多选】经济社会中,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条件是()。A.信息是完全的B.市场是完全竞争的C.经济主体是完全理性的D.政府提供公共物品E.经济主体的行为不存在外部影响答案:ABCE第二节市场失灵的原因及第三节政府对市场的干预137 一、垄断(一)垄断和市场失灵根据微观经济学的分析,只有完全竞争市场上,企业的生产成本从长期看才是最低的,市场机制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产量最大,价格最低,消费者获得最大满足。但完全竞争市场只是一种理论假设,大部分产品都是处于不完全竞争市场,或完全垄断市场,或寡头垄断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生产者不再是完全的价格接受者,资源已不可能在部门之间自由流动,导致生产者生产的产量不是最大的产量,市场价格不是最低的价格,长期来看成本也比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生产成本要高,消费者将不再可能获取最大满足。注意:由于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广泛存在,市场机制很难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资源不可能实现最优配置(二)政府对垄断的干预1、为了保护和促进竞争,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政府可以通过法律手段来限制垄断和反对不正当竞争;比如制定《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2、政府对垄断进行干预的另一种手段是对垄断行业进行公共管制,主要是对垄断行业的产品或服务的价格进行管制或规定限价,或规定利润率。二、外部性(一)外部性与市场失灵1、外部性:所谓外部性或外部影响,是指某个人或某个企业的经济活动对其他人或其他企业造成了影响,但是却没有因此付出代价或得到利益。2、外部性分类:根据经济活动主体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外部性分为生产的外部性和消费的外部性。根据对他人的影响外部性可以分为外部经济与外部不经济。(1)外部经济:是某人或者某企业的经济活动会给社会上其他成员带来好处,但该人或该企业却不能由此得到补偿。例如:你种树别人乘凉;你放烟花别人观赏(2)外部不经济:是某人或某企业的经济活动会给社会其他人带来损害,但该人或该企业却不必为这种损害进行补偿。例如: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废水废气污染农田使农场主受损;吸烟造成室内空气污染等。3、外部性对市场机制运行的影响由于外部影响的存在,市场机制就不能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1)对于产生外部经济的生产者,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缺乏生产积极性,产出水平低于社会最优产出水平。造成产品的供给过少。(2)对于产生外部不经济的生产者,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倾向扩大生产,产出水平就会大于社会最优产出水平。造成产品的供给过多。超过帕累托最优所要求的产量水平,造成资源配置的无效率配置。外部性导致资源配置失当,即使是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由于存在外部性的影响,整个经济的资源配置也不可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社会成本(MC+ME)完全竞争市场上外部不经济导致的市场失灵(二)、政府对外部性的干预消除外部性的传统方法1、使用税收和补贴手段。(1137 )政府对负外部性的企业可以使用税收手段,使得企业的私人成本等于社会成本,从而使得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2)政府对正外部性的企业给予政府补贴,使私人收益等于社会收益,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2、政府也可以通过合并相关企业的方法使外部性得以“内部化”例如:A是产生负外部性的企业,B为A企业受害者,可以将A、B两个企业合并,从而使得负外部性消失。3、明晰产权,外部性之所以存在并导致资源配置失当都是由于产权界定不清晰。科斯定理: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并且交易成本是零或者很小,那么无论在开始时将财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进一步看,还可以认为,一旦考虑到交易成本,产权的初始界定对于经济运行的效率就会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从而可以引申出一个重要结论:不同产权制度,会导致不同的资源配置效率。科斯定理提供了一种通过市场机制解决外部性问题的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美国和一些国家先后实行了污染排放权或排放指标的交易。【例题4---2007年单选】某造纸厂在其生产过程中,向附近的河流排放了大量的污水,并因此导致了附近某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但该厂却又不对附近种粮农民进行相应的赔偿。这种现象通常被称为()。A.生产的外部经济B.生产的外部不经济C.消费的外部经济D.消费的外部不经济[答案]B【例题5---2008年单选】从经济学理论上说,生产的外部不经济会造成()A资源均衡配置B资源有效配置C产品供给过少D产品供给过多答案:D【例题6---课后题第5题,多选】关于外部性的表述中,正确的选项是()A.正外部性的存在,通常会使市场主体的活动水平低于社会所需求的水平B.正外部性的存在,通常会使市场主体的活动水平高于社会所需要的最优水平C.外部不经济的存在,会给其他经济主体带来巨大损失D.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的存在,都意味着资源配置未能达到最优E.外部性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产权不清晰引起的答案:ACDE【例题8—课后题第7题】消除外部性的微观经济政策有()。A.政府生产公共物品B.税收政策C.合并相关企业D.明晰产权E补贴政策答案:BCDE三、公共物品与市场失灵(一)公共物品与市场失灵1.公共物品的含义(1)所谓公共物品,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品。公共物品是和私人物品相对应的。(2)私人物品有两个明显的特征:竞争性和排他性。竞争性是指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于既定的可供消费的产品,增加一个人的消费就必然减少另一个人的消费。排他性是指私人物品在财产所有权上的独占性。2.公共物品的特点(1)非竞争性。即消费者对某一种公共物品的消费并不影响其他人对该公共物品的消费。例如国防、道路、环境治理、电视广播等。(2)非排他性。公共物品可以由任何消费者进行消费,任何一个消费者都不会被排斥在外。公共物品的这些特种决定了绝大多数的公共物品消费中必然出现“搭便车”。所谓“搭便车”就是某人不进行购买而消费某物品。3.公共物品的分类137 可以将公共物品分为两大类: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1)纯公共物品是具有完全的非竞争性和完全的非排他性的物品,如国防、治安、公共卫生等,一般通过纳税间接购买而被动消费,消费时无法分割,只能由政府提供。(2)准公共物品是指具有有限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具有一定程度的拥挤性,部分间接购买,部分直接购买,消费时可以部分分割,政府和私人都可以提供。如教育、医疗卫生、收费公路等。4.公共物品市场失灵私人物品的的需求曲线是个人需求曲线在水平方向,即数量上的求和,这表明私人物品在一定价格下的市场需求是该价格下每个消费者需求数量的和。公共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是个人需求曲线在纵向,即价格方向求和,这表明市场为一定数量的公共物品支付的货币量是市场上每个消费者为这些公共物品支付的货币量之和。由于纯公共物品存在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消费者更愿意采取“搭便车”行为,低报或者隐瞒自己对公共物品的偏好,消费者表明的需求曲线一般低于其实际水平,因此无法加总消费者的需求曲线,也不能求得公共物品的最优数量。消费者支付的数量将无法弥补公共物品的生产成本,最终导致市场产量远远低于最优产量。对于准公共物品来说,市场机制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可以通过准市场机制来引导资源的配置。(二)公共物品政府干预政府承担公共物品主要提供者的职责。例如政府提供国防、治安、消防和公共卫生。【例题9--2007年多选】下列关于私人物品的表述中,正确的有()。A.增加一个人对该物品的消费必然减少另一个人对该物品的消费B.增加一个人对该物品的消费并不影响其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C.该物品在财产所有权上具有独占性D.一个人不进行购买就不能消费该物品E.一个人不进行购买也可以消费该物品[答案]ACD四、信息不对称(一)信息不对称与市场失灵1、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上买卖双方掌握的信息量不一样的一种情况。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就会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问题。(1)逆向选择是买卖双方在不对称信息的情况下,出现质量差的商品往往将质量好的商品驱除市场的现象。(2)道德风险,是指交易双方协议达成后,协议的一方利用信息的不对称,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来损害对方的利益,如交完汽车保险后不认真开车,交完财产保险后不注意防盗。2、市场失灵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存在,市场机制就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生产者或消费者都会出现一些盲目的行为,有的市场不能得到正常的发展。(二)政府干预为了解决因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市场失灵,政府对许多商品的说明、质量标准和广告都做出了具体的法律规定,政府还通过多种方式为消费者提供信息服务。中级经济基础精讲班第15讲讲义本章近两年考情第06章国民收入核算和简单的宏观经济模型137 本章近两年考情:本章2007年考试中出了2单选1多选,合计4分本章2008年考试中出了3个单选题,合计3分。本章教材结构本章教材变化情况:1、删除理解“国内生产总值”概念应注意的问题2、删除支出法和收入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各项目的具体内容3、删除“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总收入等其他国民收入指标的关系”。4、增加了“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论”、“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5、增加了“投资函数”和“投资乘数”。本章内容讲解:第一节国民收入核算与第二十五章国民经济主要统计指标的第一节合并讲解一、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掌握1、含义: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2、GDP的形态: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1)价值形态下,GDP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超过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国内生产总值=所有常住单位增加值之和①常住单位一般是指在一国经济领土上从事经济活动在一年以上的单位,包括我国经济领土上的所有企业、事业、行政单位、居民户,不包括我国在境外投资的单位。②中间投入:是各单位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消耗和使用的所有原材料,是一次性的使用和消耗,不含固定资产折旧。③增加值:是在生产过程中追加的价值,又叫做“附加值”。反映一定时期各部门,各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2)收入形态下,GDP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的初次收入之和。(3)产品形态下,GDP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价值减货物和服务进口价值。【例题1-课后题第4题】国内生产总值的形态可以分为()。A.价值形态B.收入形态C.产品形态D.支出形态E.实物形态答案:ABC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二、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掌握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有三种生产法―――通过核算各个产业在一定时期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来核算GDP。支出法―――通过核算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的内购买最终产品支付总和来核算GDP收入法―――核算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收入来求得GDP。其中,支出法和收入法是核算GDP的两种主要方法。137 (一)支出法1、含义:所谓支出法,即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全部经济单位(居民、企业、政府、进出口部门),对最终产品的支出总量相加,得出总支出来计量GDP的方法。2、支出法GDP的构成:支出法下的GDP包括消费支出、固定投资支出、政府购买和净出口四个部分。用支出法计算GDP的公式可以表示为:GDP=C+I+G+(X-M)其中:C―――――消费;I―――――投资;G―――――政府购买;(X-M)―――净出口;3、教材第25章国民经济主要统计指标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例题2—07、08年单选】如果C.表示消费、I表示投资、G表示政府购买、X表示出口、M表示进口,则按照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公式是()。A.GDP=C十I十G十XB.GDP=C十I十G—MC.GDP=C十I十G十(X十M)D.GDP=C十I十G十(X—M)[答案]D【例题3--07年多选】在我国统计实践中,用支出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时应包括的项目有()。A.消费支出B.固定资产投资C.净出口D.营业盈余E.政府购买[答案]ABCE(二)收入法1、含义:收入法下,国内生产总值收入主要是指提供生产要素所取得的收入,也包括一部分非生产要素(间接税、折旧、公司未分配利润等)的收入。从企业角度来看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生产成本,是生产要素的收入,所以用收入法核算的GDP有时又称为要素成本法。2、GDP的构成:按收入法核算所得的国内生产总值为:国内生产总值=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统计误差3、第25章国民经济主要统计指标在我国的统计实践中,收入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分为四项:(1)劳动者报酬:劳动者因从事生产活动所获得的全部报酬,包括工资总额、福利费和其他物质形式的劳动报酬。(2)生产税净额:生产税减生产补贴后的余额,如销售税金及附加、增值税及企业管理费中各种税金等,是企业的利前税,不包括所得税。(3)固定资产折旧:反应固定资产在当期生产中的转移价值137 (4)营业盈余:相当于企业的营业利润加上生产补贴收入法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所有常住单位增加值之和。【例题4--07年单选】按照收入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其公式是()。A.国内生产总值=工资十利润十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十折旧十统计误差B.国内生产总值=工资十利息十租金十利润十折旧十统计误差C.国内生产总值=工资十利息十租金十利润十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十统计误差D.国内生产总值=工资十利息十租金十利润十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十折旧十统计误差[答案]D两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第二节宏观经济均衡的基本模型(一)两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1、含义:在两部门经济中,假设一个社会只有消费者(居民)和企业两个部门,没有政府部门和进出口部门,所以就没有企业间接税等税收项目,也没有政府购买和进出口贸易。为了分析简便起见,不考虑折旧。这样,国内生产总值就等于国民收入(国民收入=国内生产总值-资本设备折旧-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助金,当不考虑资本设备折旧,没有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和政府补助金时,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2、投资储蓄恒等式I=S,这种恒等关系就是两部门经济的总供给(C+S)和总需求(C+I)的恒等关系。其中,I---投资S---储蓄3、推导过程①从支出的角度来看,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总支出,即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的总和。GDP=Y=C+I②从收入的角度来看,国内生产总值等于国民总收入,总收入的一部分用来消费,剩余的一部分用来进行储蓄(用字母S表示)GDP=Y=C+S。收入法和支出法计算出来的GDP在理论上是完全一致的,所以GDP=C+I=Y=C+S,即C+I=C+S两边同时消去C,就得到I=S,即得到储蓄—投资恒等式(二)三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1、含义:在两部门经济的基础上加上政府部门的活动,就构成了三部门(消费者、企业和政府)经济。政府支出主要包括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用G表示政府购买,用T表示政府税收。2、投资储蓄恒等式I=S+(T-G)其中,I---投资S---家庭储蓄和企业储蓄之和,可以通称为私人储蓄。T---政府净收入G---政府购买T-G---政府部门的储蓄137 S+(T-G)----整个社会的储蓄即:投资=私人储蓄+政府部门的储蓄,也就表示了整个社会的储蓄(私人储蓄和政府储蓄之和)和整个社会的投资的恒等关系。3、推导过程①从支出角度来看,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支出、投资支出和政府购买支出的总和GDP=Y=C+I+G②从收入角度看,国民收入除了用于消费和储蓄,还要有一部分用来交纳税金。但是,居民企业一方面交纳税金,另一方面又获得政府给予的转移支付。政府的净收入=总税收减去转移支付。用T0表示政府的全部税收收入,用TR表示政府转移支付,T表示政府净收入,则:T=TO-TR从收入方面来看,国民收入Y=C+S+T总产出等于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等于国民收入。因此有GDP=C+I+G=C+S+T=Y即C+I+G=C+S+TI+G=S+T得到,I=S+(T-G)四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三)四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1、含义:四部门经济就是在三部门经济中引入一个国外部门。即包括消费者(居民)和企业、政府部门和国外部门。2、投资储蓄恒等式I=S+(T-G)+(M-X)其中:(M-X)-----外国在本国的储蓄3、推导过程从支出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是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购买支出和净出口的总和,即GDP=C+I+G+(X-M),假定总收入不变,Y=C+S+T。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构成的基本公式为:C+I+G+(X-M)=C+S+T两边同时消去C,就得到:I+G+(X-M)=S+T可以简化为:I=S+(T-G)+(M-X)【例题5--单选】三部门经济中总储蓄和投资的恒等关系是()AC+I=C+SBI=SCI=S+(T-G)DI=S+(T-G)+(M-X)答案:C解析:三部门储蓄与投资的恒等关系是:投资=私人储蓄+政府储蓄=S+(T-G)【例题6--多选】四部门经济中总储蓄和投资的恒等关系是()。A.C+I+G+(X-M)=C+S+TB.C+I+G=C+S+TC.I=S+(T-G)+(M-X)D.I=S+(M-X)E.I=S+(T-G)答案:AC解析:支出法GDP=收入法GDP=国民收入137 四部门下:C+I+G+(X-M)=C+S+T即:I=S+(T-G)+(M-X)第三节消费和储蓄一、消费理论(一)凯尔斯的消费理论三个假设:1、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1)边际消费倾向(MPC)是指消费的增量和收入的增量之比率,也就是增加的1单位收入用于增加消费的部分的比率,边际消费倾向公式:随着人们收入的增长,人们的消费随之增长;但消费支出在收入中所占比重却不断减少。这是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2)00投机动机构成投机需求,由利率的高低决定,是利率的减函数,即:L2=L2(i)<0所以,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是:L(货币需求)=L1(y)+L2(i)流动性陷阱:当利率降到某一低点时,货币需求会无限增大,此时无人愿意持有债券,都愿意持有货币。(补:此时人们会产生利率上升而债券价格下降的预期,所以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意味着货币政策失效。)3.凯恩斯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1)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建立在“未来的不确定性”和“收入是短期资产”两个基本假定之上。(2)20世纪50年代以后,一些凯恩斯学派的经济学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该理论,主要表现在突出了利率在货币需求中的分量,同时也引进了一些其他因素。【例题4:课后题第13题】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认为,影响人们流动性偏好的因素主要有()A交易动机B预防动机C投机动机D发展动机E价值动机四、弗里德曼现代货币数量说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财富总额:个人所能持有的货币量以其财富总额为上限。提出“恒久性收入”的概念。用Yp表示,恒久性收入越高,所需货币越多。(恒久性收入与货币需求量成正比)财富构成:即人力财富和非人力财富之比,。人力财富比例越高,所需准备的货币就越多。(人力财富比例与货币需求量成正比)金融资产的预期收益率:其他金融资产的收益率越高,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越大,持有货币的数量就会越少。(金融资产的预期收益率与货币需求量成反比)其他因素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掌握=f(Yp;W;im,ib,ie;1/p·dp/dt;μ)注意:W代表非人力财富占总财富的比例1/p·dp/dt代表物价水平的预期变动率【例题5:2004年单选题】1911年美国经济学家费雪在《货币购买力》一书中提出的著名交易方程式是()A.MV=PT         B.C.L=L1(Y)+L2(i)  D.MT=PV【例题6:2004年、2007年多选题】在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中,与货币需求成正比的因素有()A.恒久性收入B.人力财富比例C.存款的利率D.债券的收益率E.股票的收益率【例题7:课后题第12题】传统货币数量说研究的是商品价格与货币数量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其内容函数式的有()AM=PQ/VBMV=PT137 CD=f(Yp;W;im,ib,ie;1/p·dp/dt;μ)EL=L1(Y)+L2(i)第二节货币供给学习要求:1、掌握货币供给与货币供应量的概念2、掌握货币供给层次划分的基本原则3、掌握我国货币层次划分4、掌握信用创造货币机制和信用扩张、存款派生机制具体内容:一、货币供给与货币供应量1.货币供给:货币供给主体即一国或货币区的银行系统向经济主体供给货币以满足其货币需求的行为。分为:货币供给的机制-----侧重于货币的创造过程;货币供给的决定-----侧重于分析决定货币供应量的因素。2.货币供应量:是指非银行部门持有的货币资产数量,即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货币供应量在数量上就等于流通中的货币量。两者呈一一对应的关系。3.货币供给层次划分(1)货币供给层次划分基本原则:一般依据资产的流动性,即各种货币资产转化为通货或现实购买力的能力来划分不同货币层次。(2)我国货币层次划分为:(1)M0=流通中现金(2)M1=M0+银行活期存款(3)M2=M1+定期存款+储蓄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注意:流通中现金和银行活期存款为流通中的货币,是我国的狭义货币供应量(M1);M2是广义货币量,包括M1以及潜在的货币量。【例题8:2006年、2008年单选题】通常情况下,划分货币层次的依据是货币资产的()。A.收益性  B.安全性  C.流动性  D.可得性【例题9:2005年单选题】根据我国货币层次的划分标准,既属于狭义货币供应量M1,又属于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是()A.活期存款  B.定期存款  C.储蓄存款  D.财政存款【例题10:08年多选】根据我国目前货币层次的划分,属于M2而不属于M1的有()A银行活期存款B银行定期存款C流通中的现金D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E股票二、货币供给的机制1、中央银行的信用创造货币机制中央银行利用自身掌握的货币发行权和信贷管理权,来创造信贷资金来源。由此可见,信用创造货币是当代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下货币供给机制的重要内容,并且信用创造货币的功能为中央银行所掌握。137 2、商业银行的扩张信用、创造派生存款机制商业银行具备在央行发行货币的基础上扩张信用、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假设:中央银行贷给甲商业银行100万元信用货币,甲商业银行将这100万元贷给A企业,A企业留有10万元现金应付日常交易需要,将剩余90万元存入乙商业银行,乙商业银行将9万元作为存款准备金存入中央银行,剩余的81万元贷给B企业,B企业留存1万元现金应付日常需要,将剩余的80万元存入丙商业银行,丙商业银行将8万元作为存款准备金存入中央银行,剩余的72万元贷给C企业,假如C企业将全部款项用于上交税款。循环就终止了。在此循环过程中:信用货币:原来的100万元扩张到253万元(100+81+72)派生存款:90+80=170万元)(2)商业银行不能无限制地创造派生存款。一般来说,银行体系扩张信用、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要受到这样三类因素的制约:①受到交存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的限制。②要受到提取现金数量的限制。③要受到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公众缴付税款等限制。(3)货币供应量的公式M=B×k其中:B------“基础货币”,包括现金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k-------基础货币的扩张倍数称为“货币乘数”,取决于商业银行在其所吸收的全部存款中需存入中央银行部分所占比重即存款准备金率,以及需转化为现金及财政存款等所占比重的货币结构比率。即货币乘数=存款准备金率和货币结构比率合计的倒数【例题11:2007年单选题】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对货币供求的影响是()。A.增加货币需求  B.减少货币需求C.增加货币供给  D.减少货币供给【例题12:2006年多选题】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并非是无限的,一般来说,银行体系扩张信用、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要受到()的限制。A.自身资金来源不足   B.缴存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C.信贷资产流动性    D.提取现金数量E.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公众缴付税款【例题13:课后题第4题】信用创造货币是当代信用货币制度下货币供给机制的重要内容,在我国能够创造基础货币的金融机构是()A中央银行B商业银行C政策性银行D投资银行第三节货币均衡学习要求:1、掌握货币均衡的含义和特征2、掌握货币失衡的两种状况3、熟悉物价自然上涨率的经济含义4、掌握货币数量与经济增长、物价上涨的关系具体内容:(一)货币均衡与失衡1.货币均衡的含义货币均衡即货币供求均衡,是指在一定时期经济运行中的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在动态上保持一致的状态。2.货币均衡的特征(1)货币均衡是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大体一致,而非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在数量上的完全相等。(2)货币均衡是一个动态过程;在短期内货币供求可能不一致,但在长期内是大体一致的。137 (3)现代经济中的货币均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总体均衡状况。3.货币失衡的两种状况(1)总量性货币失衡:货币供给在总量上偏离货币需求达到一定程度从而使货币运行影响经济的状态。包括两种情况:①货币供应量<货币需求量:供给不足的情况,很少出现。②货币供应量>货币需求量:供给过多,经常出现。原因很多,如政府向中央银行透支以融通财政赤字;一味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而不适当的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刺激经济等。后果之一是引发严重通货膨胀。(2)结构性货币失衡:货币供需总量大体一致,但货币供需结构不相适应。原因是社会经济结构不合理,所以必须通过经济结构调整加以解决。由于结构性货币失衡根源于经济结构,所以,中央银行在宏观调控时更多的注意总量性失衡。【例题14:2004年多选题】货币均衡是用来说明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关系,其特征有()A.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大体一致B.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在数量上完全相等C.货币均衡是一个动态过程D.货币均衡是一个静态过程E.现代经济中货币均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总体均衡状况答案:ACE【例题15:课后题第7题】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经常出现的货币失衡形式是()A.货币供应量相对于货币需求量偏大B.货币供应量相对于货币需求量偏小C.总量性失衡D.结构性失衡答案:A二、货币均衡水平决定研究货币均衡问题,更重要的是研究货币的均衡水平及由此而决定的流通领域中的货币数量与宏观经济其他变量的综合平衡问题。1、货币数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在宏观经济方面,总的要求是达到或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平衡关系。社会总供给是以商品价格总额形态表现,表现为一定时期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社会总需求是以货币形态出现,表现为通过货币的多次周转而实现的社会购买力(MV)。因此:保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关系,要求处理好货币数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要保证国民经济在物价稳定的条件下协调发展,就必须使流通领域中货币数量的增长幅度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相互配合。假定货币流通速度相对稳定,货币供应量(M1)应当与GDP同步增长,即ΔM1=Y′×M0。Y′----GDP增长率M0----上期货币量2、货币数量与物价上涨的关系在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单位产品所包含的价值量相对下降的情况下,商品价格并不相应下降。(1)物价自然上涨的因素:①劳动生产率提高在技术或劳动密集性程度不同的部门并不一致,从而造成“剪刀差”现象,调整时,一般是通过调高价格低于价值的那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价格,以使价格体系趋于合理化,结果必然是价格总水平上涨;②随着产品的更新换代,技术性能不断提高,也无形中使同类产品的价格自然上升,结果也是导致物价总水平的不断上涨。137 若考虑物价自然上升的因素,流通领域中货币数量的增长应略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即本期货币增量ΔM1=(GDP的增长率Y′+物价自然上涨率P′)×M0,或者:货币供应量增长率M′=Y′+P′该式反映了货币均衡与经济增长及物价水平的关系。【例题16:多选】在确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必要货币供应量时,还需要考虑物价的自然上涨因素。导致物价自然上涨的主要因素有()A出现价格“剪刀差”时的价格调整B产品的更新换代C货币供应量的增加D货币需求的下降E产品技术性能的提高答案:ABE第四节通货膨胀学习要求:1、掌握通货膨胀的含义及类型2、掌握通货膨胀的原因3、掌握通货膨胀的治理具体内容:(一)通货膨胀的概念萨缪尔森在其《经济学》中的定义是在一定时期内,商品和生产要求价格总水平持续不断的上涨。马克思货币理论中的定义是: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由于纸币的过度发行而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多种通货膨胀的定义有两点是共同的:有效需求大于有效供给物价持续上涨通用定义,在价值符号流通条件下,由于货币供给过度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例题17:课后题第9题】通货膨胀是货币的一种非均衡状态,当观察到()现象时,就可以认为出现了通货膨胀。A某种商品价格上涨B有效需求小于有效供给C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D太少的货币追逐太多的商品答案:C(二)通货膨胀的类型1、按通货膨胀的成因分为: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输入型通货膨胀;结构型通货膨胀(1)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是指社会总需求过度增长,超过了社会总供给的增长幅度,导致商品和劳务供给不足、物价持续上涨的通货膨胀类型。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特点:①自发性:即支出的增长是独立的,与实际的或预期的成本增长无关;②诱发性:成本的增长导致工资及其他收入的增长,诱使消费支出增长。③支持性:政府为阻止失业率上升而增加支出,或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以增加总需求。(2)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因成本自发性增加而导致物价上涨的通货膨胀。分为:“工资推进型通货膨胀”----工资和物价螺旋上升的通货膨胀。“利润推进型通货膨胀”137 ----垄断企业为保证实现其利润目标而操纵的市场、人为抬高产品价格而引起的通货膨胀。(3)输入型通货膨胀:进口商品价格上升,费用增加而使物价总水平上涨所引致的通货膨胀。这实质上是一种通货膨胀的国际传导现象。(4)结构型通货膨胀:经济结构方面的因素变动所引致的。2、按照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分为公开型通货膨胀和抑制型通货膨胀(1)公开型通货膨胀:物价水平随货币数量变动而自发波动,故而物价上涨是通货膨胀的基本标志,又称为开放性通货膨胀。(2)抑制型通货膨胀:一国实行物价管制的情况下,商品供给短缺不能由物价上涨来反映,只表现人们普遍持币待购而使货币流通速度减慢,又称为隐蔽性通货膨胀。【例题18:07年单选题】从理论上讲,工资上涨过快容易导致()通货膨胀。A.需求拉上型B.成本推进型C.输入型D.结构型答案:B【例题19:06年单选题】垄断企业操纵市场、人为抬高产品价格所引起的通货膨胀,属于()通货膨胀。A.需求拉上型B.利润推进型C.结构型D.输入型答案:B【例题20:2004年单选题】抑制型通货膨胀主要表现为()A.货币流通速度减慢B.物价持续上涨C.有效需求不足D.货币汇率贬值答案:A【例题21:2008年单选题】抑制型通货膨胀的表现()A、人们持币待购,使货币流通速度变慢B、物价普遍上涨C、有效需求不足D、货币贬值答案:A【例题22:课后题第18题】通货膨胀是价值符号流通条件下的特有现象,是货币不均衡的一种表现。下列现象中,属于通货膨胀表现形式的有()A物价普通持续上涨B银行储蓄存款增长率大幅增长C货币供应量下降D人们普遍持币待购E计划经济条件下货币流通速度大幅减慢答案:ADE(三)通货膨胀的原因1、直接原因过度的信贷供给是造成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2、主要原因137 (1)财政原因----发生财政赤字或推行赤字政策。(2)信贷原因----信用膨胀,银行信用提供的货币量超过经济发展对货币数量的客观需求。其原因包括,财政赤字的压力,社会上过热的经济增长要求,银行自身决策失误等。3、其他原因---如投资规模过大、国民经济结构比例失衡、国际收支长期顺差等。【例题23:课后题第19题】过度的货币供给是造成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而导致供给过度的具体原因又有多方面,包括()。A财政盈余B过热的社会经济增长导致信用膨胀C银行自身的决策失误导致信用膨胀D财政赤字E赤字财政答案:BCDE(四)通货膨胀的治理综合国际国内一般经验,治理措施主要有紧缩的需求政策和积极的供给政策。1、紧缩的需求政策紧缩需求政策包括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1)紧缩性财政政策----限制支出、减少需求。概括的讲就是“增收节支”。一般包括以下措施:①减少政府支出:消减购买性支出消减转移性支出②增加税收:③发行公债:(2)紧缩性货币政策①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②提高再贴现率③公开市场业务:通货膨胀时期,中央银行一般会在公开市场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出售有价证券。2、积极的供给政策在抑制总需求的同时,积极运用刺激生产的方法增加供给来治理通货膨胀,主要措施有减税、削减社会福利开支、适当增加货币供给发展生产和精简规章制度。【例题24:课后题第20题】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措施主要有()A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B提高再贴现率C公开市场操作D从严收入政策答案:ABC第16章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历年考情分析:本章2007年的考试中出了2个单选1个多选题,共计4分。本章2008年的考试中出了3个单选2个多选题,共计7分。本章教材结构:中央银行制度中央银行中央银行的职责和业务活动特征中央银行的主要业务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137 中央银行组织体制下的支付清算系统货币政策定义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本章2009年教材变动情况: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中增加了“通货膨胀率”。本章具体内容:第一节中央银行学习要求:掌握中央银行制度的必要性掌握中央银行的业务活动特征掌握中央银行的主要业务掌握中央银行资产、负债的构成熟悉中国支付结算体系框架具体内容:一、中央银行制度1、中央银行制度的定义(1)中央银行的定义:中央银行也称货币当局,处于金融中介体系的中心环节,是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和政府的银行,具有国家行政管理机关和银行的双重性质。它的主要任务是: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调控宏观金融;实施金融监管,维护银行业的稳健运行。(2)中央银行制度的定义:中央银行制度是指由中央银行代表国家管理一国金融业,并以其为核心构成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为融资媒体的金融体制。2.建立中央银行制度的必要性(1)集中货币发行权的需要。(2)代理国库和为政府筹措资金的需要。(3)管理金融业的需要。(4)国家对社会经济发展实行干预的需要。3.中央银行的产生与发展中央银行是伴随着资本主义银行业的发展而产生的,独占银行券的发行权是其产生的第一个标志。中央银行产生和发展的进程大致如下:(1)由商业银行转化为中央银行。(2)专门设置的中央银行。较典型的是美国联邦储备体系。(3)由综合型银行改革为单一职能的中央银行4.中央银行独立性的起源及其发展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的实质就是如何处理中央银行和政府之间关系的问题,即中央银行对政府直接负责还是对政府相对负责的问题。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经历了三个发展历程:中央银行高度独立: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中央银行实际的职能还限于维持银行券和黄金的自由兑换。中央银行基本不独立:第一次世界大战到上世纪70年代初。中央银行是政府的职能部门。凯恩斯为首的国家干预经济理论流行,使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大大削弱。中央银行相对独立: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137 【例题1:2008年单选】中央政府独立性问题的实质是如何处理中央银行和()之间的关系。A、政府;B、商业银行;C、社会保障部门;D、政策性银行【例题2:2007年多选题】从历史上看,建立中央银行制度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A.集中货币发行权      B.集中黄金买卖权C.代理国库和为政府筹措资金 D.管理金融业E.确保国家对社会经济发展实行干预【例题3:2004年多选题】下列各项中,属于建立中央银行制度必要性的有()A.集中货币发行权   B.代理国库和为政府筹措资金C.管理金融业     D.为工商业筹措资金E.增加银行的种类,确保金融业竞争局面的形成(二)中央银行的职责和业务活动特征中央银行是国家干预经济、调节全国货币流通与信用的金融监管机关。中央银行的职责:利用所拥有的经济力量,如货币供给量、利率等,对金融领域乃至整个经济领域的活动进行管理、控制和调节。2、中央银行业务活动特征:(1)不以盈利为目的。以金融调控为己任,稳定货币,促进经济发展是其宗旨。(2)不经营普通银行业务:只与政府或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发生资金往来关系。(3)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时,中央银行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应受到其他部门或机构行政干预和牵制。【例题4:2005年、2008年多选题】中央银行的特征主要表现为()A.不以盈利为目的B.只与企业和金融机构发生往来C.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时具有相对独立性D.在制定和执行财政政策时具有相对独立性E.可以经营商业银行业务【例题5:课后题第10题】中央银行是国家干预经济、调节全国货币流通与信用金融管理机关,其活动特征为()A.具有相对独立性B.承担资金融通职能C.组织金融交易D.不以盈利为目的E.不经营普通银行业务(三)中央银行的主要业务货币发行业务货币发行是中央银行的主要业务。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法定的唯一的货币发行机构。对银行的业务集中准备金: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缴存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比率,并通过这部分准备金来管理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最后贷款人:中央银行的信贷业务主要有再抵押贷款;再贴现;再贷款全国清算:各商业银行都向中央银行缴存存款准备金,并在中央银行开立往来账户,各商业银行之间可通过该账户办理非现金结算,此项业务为中央银行的主要中间业务,并由此使中央银行成为全国金融业的清算中心。对政府的业务(1)代理国库。137 中央银行接受各级国库存款,又执行国库签发的支票办理转账手续或现金付款,成为政府的总会计和总出纳。国库存款是中央银行主要负债之一。(2)代理国家债券发行:中央银行代理国家发行债券以及债券到期时的还本付息事宜。(3)对国家给予信贷支持:主要采用直接给国家财政以贷款或购买国家公债的形式。(4)保管外汇和黄金储备(5)制定并监督执行有关金融管理法规【例题6:2004年单选题】中央银行的主要中间业务是()A.货币发行业务  B.公开市场业务C.信贷业务    D.全国清算业务【例题7:2005年多选题】中央银行作为银行的银行,其对银行的业务包括()A.保管外汇和黄金储备 B.作为最后贷款人  C.集中准备金D.发行货币      E.组织全国清算【例题8:课后题第6题】中央银行的主要业务包括()A.对银行的业务B.对居民的业务C对政府的业务D.对企业的业务E.发行的业务【例题9:课后题第7题】中央银行作为政府的银行,与政府有着密切的业务联系。中央银行对政府的业务包括()A.国库业务B.办理国库券还本付息业务C.再贴现D.国际储备业务E.再抵押业务四、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资产负债贴现与放款政府债券和财政借款外汇、黄金储备其他资产流通中通货国库及公共机构存款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存款其他负债和资本项目合计合计【例题10:2005、2007年单选题】下列各项中,应填列于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负债方的是()A.外汇储备  B.流通中的通货  C.贴现及放款  D.政府债券【例题11:2006年单选题】在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属于中央银行资产项目。A.国库及公共机构存款 B.流通中的通货C.外汇、黄金储备   D.金融机构存款五、中央银行组织体制下的支付清算系统中央银行体制下的支付清算系统作为银行的银行,现代中央银行负有组织全国银行间清算的职责。中央银行组织全国银行清算包括同城或同地区和异地两大类。同城或同地区银行的资金清算主要是通过票据交换所来进行。票据交换应收应付最后都通过中央银行集中清算交换的差额。2、中国支付结算体系框架中国支付结算体系由四部分组成:(1)银行账户体系:银行账户集中反映整个社会经济活动资金支付结算的起点与终点。是办理支付结算业务的基础和门户。(2)支付结算工具体系:各种支付结算工具是转移资金的载体。中国将逐步建立起以票据和信用卡为主体,以电子支付工具为发展方向,满足多种经济活动和市场经济发展需要,适应社会各阶层使用的支付结算工具体系。137 (3)支付清算系统:支付清算系统是最终实现资金清算的渠道。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国家支付清算系统和商业银行内资金汇划系统;二是票据交换所。(4)支付结算管理体系。是我国支付结算体系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例题12:课后题第8题】中国支付结算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A.银行账户体系B.支付结算工具体系C.支付安全系统D.支付结算管理体系E.支付清算系统第二节货币政策学习要求:掌握货币政策目标的内容及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及其政策的含义掌握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掌握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掌握各种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具体内容:一、货币政策定义货币政策并不等同于金融政策,它只是金融政策的一部分,是一国金融当局制定和执行的通过货币量、利率或其他中介指标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手段。货币政策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政策目标;实现目标所运用的政策工具;预期达到的政策效果。二、货币政策目标1、稳定物价:2、经济增长:3、充分就业:4、平衡国际收支注意:《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的增长。这一政策要求在抑制物价上涨幅度的同时维持适度的经济增长率,并且决不以牺牲经济增长为前提。【例题13:2005年、2006年单选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的规定,我国货币政策目标是(),并以此促进经济的增长。A.保持货币币值稳定B.实现充分就业C.保持物价稳定D.保持利率稳定【例题14:2005年多选题】下列各项中,可以成为一国货币政策目标的有()A.保持物价负增长B.保持经济增长C.实现充分就业D.实现国际收支顺差E.实现国际收支逆差三、货币政策工具(一)、一般性政策工具137 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①含义: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指根据法律规定,商业银行等将其吸收的存款和发行的票据存放在中央银行的最低比率。通常以不兑现货币形式存放在商业银行。②效用:体现在它对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对货币乘数的调节。若中央银行采取紧缩政策,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货币乘数减少,限制了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最终起到收缩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的效果。③缺陷:一是央行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可以变动其在央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从反方向抵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作用。二是对货币乘数的影响很大,作用力度很强,往往被当作是一剂“猛药”三是成效较慢、时滞较长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往往是作为货币政策的一种自动稳定机制。2、再贴现政策①再贴现含义:是指商业银行持客户贴现的商业票据向中央银行请求贴现,以取得中央银行的信用支持。②再贴现政策的基本内容是中央银行根据政策需要调整再贴现率。当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时,商业银行借入资金的成本上升,基础货币得到收缩。③优缺点: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比较,再贴现工具的弹性相对较大,作用力度相对要缓和一些。主动权操纵在商业银行手中,所以中央银行的再贴现政策是否能够获得预期效果,还取决于商业银行是否采取主动配合态度。(3)公开市场业务①公开市场业务含义:中央银行在证券市场上公开买卖国债、发行票据的活动即为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的证券交易活动对象主要是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②公开市场业务目的在于调控基础货币,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市场利率。③优缺点优点: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相比较,公开市场操作更具有弹性、更具优越性。一是影响商业银行的准备金,直接影响货币供应量;二是中央银行能够随时根据金融市场的变化,进行经常性、连续性的操作;三是中央银行可以主动出击四是中央银行有可能用其对货币供应量进行微调。局限性:一是金融市场不仅必须具备全国性,而且具有相当的独立性。二是必须有其他货币政策工具配合。【例题15:2008年单选】某商业银行以其持有的某企业商品票据向中央银行请求信用支持,中央银行予以同意。这种业务属于中央银行的()业务。A贴现B再贴现C公开市场D窗口指导【例题16:2005年单选题】在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中,中央银行掌握完全主动权的是()A.公开市场操作政策B.消费者信用控制政策C.贴现政策D.窗口指导政策137 【例题17:2004年单选题】主动权完全掌握在中央银行手中的金融工具是()A.存款准备金率政策B.贴现政策C.公开市场操作政策D.利率政策2、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性货币政策包括:消费者信用控制、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优惠利率、预缴进口保证金(1)消费者信用控制:中央银行对不动产以外的各种耐用消费品的销售融资予以控制,包括规定分期付款购买耐用消费品的首付最低金额,还款最长期限,适用的耐用消费品种类等。(2)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中央银行对有关证券交易的各种贷款进行限制,目的在于抑制过度投机。3.直接信用控制直接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从质和量两个方面,直接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进行控制。其手段:利率最高限、信用配额、流动比率和直接干预等。其中规定存贷款最高利率限制,是最常使用的直接信用管制工具。4.间接信用指导间接信用指导即中央银行通过道义劝告、窗口指导等办法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其中:窗口指导是指中央银行根据产业行情,物价趋势和金融市场动向等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对商业银行提出信贷增减建议。窗口指导没有法律约束力,但影响力往往较大。【例题18:2005、2006、2007年、2008年单选题】中央银行对不动产以外的各种耐用消费品的销售融资予以控制,这种货币政策工具是()A.生产者信用控制B.商业信用控制C.证券市场信用控制D.消费者信用控制【例题19:2006年单选题】直接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从质和量两个方面直接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进行控制,其手段包括()。A.利率最高限B.窗口指导C.信用配额D.流动比率E.直接干预【例题20:2008年多选题】下列货币政策工具中,属于中央银行一般性政策工具的有()A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B消费者信用控制政策C优惠利率政策D再贴现政策E公开市场业务四、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又称为货币政策的中间指标、中间变量等,它是介于货币政策工具变量和货币政策目标变量之间的变量指标,货币政策目标一经确定,中央银行可以按照可控性、可测性和相关性的三大原则选择相应的中介目标。货币政策目标的变量指标包括:利率:通常指短期的市场利率,具体操作有的使用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有的使用短期国库券利率。货币供应量:整个社会的货币存量,是可以用作购买商品和支付劳务费的货币总额。137 从1996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将货币供应量定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超额准备金或基础货币:(1)补:超额准备金是指商业银行及存款性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存款帐户上的实际准备金超过法定准备金的部分。(2)基础货币:满足可测性与可控性要求,数字一目了然,不少国家把它视为较为理想的中介目标。4、通货膨胀率自20世纪90年代起,一些国家把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由货币供应量转为通货膨胀率,由此形成所谓的通货膨胀目标制。即设定一个适合的通货膨胀率并且予以盯住,如果通货膨胀率处于正常范围,参考利率、货币供应量等指标状况,制定适宜的货币政策;如果通货膨胀率超出范围,暂停其他项目的调节,以控制通货膨胀率为货币政策的主要任务。【例题21:2004年单选题】短期市场利率能够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状况,且变动灵活,因此通常将其作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A.最终目标B.中间目标C.传统工具D.特殊工具【例题22:2006年单选题】从l996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将()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A.货币供应量B.存款准备金C.超额准备金D.基础货币本章讲义例题答案如下:例题1:答案:A例题2:答案:ACDE例题3:答案:ABC例题4:答案:AC例题5:答案:ADE例题6:答案:D例题7:答案:BCE例题8:答案:ACE例题9:答案:ABD例题10:答案:B例题11:答案:C例题12:答案:ABDE例题13:答案:A例题14:答案:BC例题15:答案:B例题16:答案:A例题17:答案:C例题18:答案:D例题19:答案:ACDE例题20:答案:ADE例题21:答案:B例题22:答案:A137 第17章商业银行与金融市场本章考情分析:本章2007年考试中出了2个单选题2个多选题,共计6分。本章2008年考试中出了3个单选题1个多选题,共计5分。本章教材结构:商业银行的定义与性质商业银行的运营与管理商业银行的职能与组织形式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金融市场运行机理金融市场金融市场效率有效市场理论金融市场的结构当代金融中介与金融市场相互渗透发展的趋势2009年教材变化情况:1、将“存款货币银行”改为“商业银行”2、删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本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节商业银行的运营与管理学习要求:掌握商业银行的性质、职能及组织形式掌握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和经营管理原则具体内容:一、商业银行的内涵1、商业银行的定义:也称为存款货币银行,是最典型的银行,以盈利为目的,主要以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形式为工商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并办理结算业务的金融企业。2、商业银行的性质:(1)商业银行是金融企业,是承担着资金融资职能的企业。(2)商业银行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它的经营目标是利润最大化,中央银行和政策性银行一般不以盈利为目的。(3)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广泛,业务种类齐全,是唯一能够吸收活期存款的金融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经营范围窄,经营不完全的信用业务,或不以银行信用方式融通资金。【例题1--课后题第1题】商业银行是以()为目的的金融企业。A宏观稳定B盈利C社会安定D职工福利【例题2--2006年单选题】在下列关于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本质特征的表述中,正确的是()。A.都能对工商企业发放贷款B.都追求利润最大化C.商业银行能吸收社会公众的活期存款,中央银行则不能D.商业银行承担货币发行任务,中央银行则没有【例题3--2004年多选题】商业银行是最典型的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比较,区别主要在于()A.是否以盈利为目的B.是否经营完全的信用业务137 C.经营范围的宽窄D.是否以银行信用方式融通资金E.经营管理制度二、商业银行的职能与组织形式1.商业银行的主要职能信用中介:吸存放贷,是最基本的职能。支付中介:银行接受客户的委托,为工商企业办理与货币资本有关的技术性业务,如汇兑、非现金结算等。使商业银行成为企业的总会计、总出纳。信用创造:起到扩张信用的作用。2、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1)按机构设置分类:①单一银行制下的商业银行:比较典型的是美国的许多州立银行。②总分行制下的商业银行:英国银行模式是典型的代表,目前世界各国一般都采用这种银行制度。(2)按业务经营范围分类:①专业化银行制:商业银行只能经营传统的银行业务,即吸收存款,发放短期工商贷款(包括贴现商业票据)等业务。②综合化银行制:商业银行可以经营所有的商业性融资业务,也称为“全能银行制”。【例题4--课后题第2题】比较典型的单一银行制模式的商业银行主要设立于()A.英国  B.美国  C.日本  D.法国【例题5—08年单选】存款货币银行是经营货币信用业务的特殊企业,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它最基本的职能是()。A.信用中介B.支付中介C.信用创造D.货币创造三、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负债业务:是形成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的业务。商业银行全部资金来源包括:1、自有资金:也称权益资本,包括成立时发行股票所筹集的股本以及公积金、未分配利润。2、吸收外来资金:吸收存款、向中央银行借款、从同业拆借市场拆借、发行金融债券从国际货币市场借款,其中以吸收存款为主。(1)吸收存款:是银行组织资金来源的主要业务,常用的分类有: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存款业务创新等。(2)借款业务:包括再贴现或向中央银行借款、同业拆借、发行金融债券、国际货币市场借款、结算过程中的短期资金占用等。资产业务:商业银行将所聚集的货币资金加以运用的业务,是商业银行获得收益的主要业务。商业银行对于所聚集的资金,除了必须保留一部分现金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以应付客户提存外,其余部分主要是以票据贴现、贷款和证券投资等方式加以运用。1、票据贴现票据贴现是银行应客户要求,买进未到付款日期的票据。票据贴现形式上是票据的买卖,实际上是信用业务,即银行通过贴现间接贷款给票据持有人。2、贷款业务贷款业务在银行资产中的比重一般排在首位,贷款的类型如下:(1)按归还期限划分,分为:137 ①短期贷款-------期限在1年以内的贷款②中期贷款-------期限在1~5年的贷款③长期贷款-------期限在5年以上的贷款(2)按贷款条件划分,分为:①信用贷款-------以借款人信誉发放的贷款。②担保贷款-------以特定抵押品作为担保的贷款,包括保证贷款、抵押贷款和质押贷款。(3)以用途为标准,可以分为①资本贷款----以设备的更新改造或增添固定资产等为目的的贷款,属于投资性质的贷款。②商业贷款----以企业原材料的购进以及商品交易等为目的贷款,属于生产或经营周转性质的贷款。③消费贷款----以消费为目的的个人发放的贷款。3、投资业务投资业务主要是银行以其资金作为投资而持有各种有价证券的业务活动。为防范风险,金融管理当局对商业银行证券投资的范围一般都有限制性规定,许多国家规定只允许做债券业务,而不允许做股票买卖,或者允许银行以其自有资金和盈余的很小比例投资股票。(三)中间业务中间业务指商业银行不使用自己的资金而为客户办理支付和其他委托事项,并从中收取手续费的业务,是商业银行作为“支付中介”而提供的金融服务。也称为无风险业务。(1)结算业务:包括现金结算和转账结算。银行提供的结算业务主要指转账结算。(2)信托业务:包括资金信托和财产信托。(3)租赁业务:包括融资租赁和经营性租赁(4)代理业务:如受财政部门委托,代理发行和兑付国债(5)咨询业务:【例题6-2006年多选题】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包括自有资金和外来资金两部分。以下属于外来资金形成渠道的有()。A.吸收存款B.向中央银行借款C.结算过程中占用短期资金D.发行股票E.同业拆借【例题7-2005年、2006年多选题】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主要包括()A.票据贴现B.贷款C.再贷款D.结算E.证券投资【例题8-2007年多选题】商业银行资产运用的方法有()。A.票据贴现B.借款C.贷款D.结算E.证券投资【例题9-2004、2006年多选题】下列各项中,属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有()A.结算B.票据贴现C.咨询D.信托137 E.再贴现【例题10-2005年单选题】某商业银行为客户办理资金收付业务,客户为此支付了1万元手续费。这种业务属于商业银行的()A.中间业务B.负债业务C.贷款业务D.票据贴现业务四、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一)、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基本原则:盈利性原则、流动性原则和安全性原则(1)盈利性原则:商业银行在经营资产业务中,必须获得尽可能高的收益注重资产业务的盈利性,是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首要原则。(2)流动性原则①商业银行必须保有一定比例的现金资产或其他容易变现的资产;②商业银行取得现款的能力。(3)安全性原则:商业银行在放款和投资等业务经营过程中要能够按期收回本息,特别是要避免本金受损。商业银行的资产盈利性与流动性呈负相关关系。商业银行的资产安全性和盈利性也呈负相关关系。【例题11-2006年、2008年多选题】下列各项中,属于商业银行基本管理原则的有()。A.盈利性原则B.公平性原则C.流动性原则D.公开性原则E.财政性原则【例题12-2006年单选题】在商业银行管理中,安全性原则的基本含义是在放款和投资等业务经营过程中()。A.必须保有一定比例的现金资产或其他容易变现的资产B.要能够按期收回本息,特别是要避免本金受损C.要有较强的取得现款的能力D.必须获得尽可能高的收益【例题13-2005年单选题】保持资产的流动性是商业银行资产管理的基本原则之一。下列诸资产项目中,流动性最强的是()A.准备金存款B.短期贷款C.短期证券D.银行房产第二节金融市场学习要求:掌握金融市场效率及有效市场理论掌握金融市场7个子市场的定义具体内容:金融市场运行机理信用作为调节盈余部门和赤字部门之间资金余缺的作用是通过金融市场组织实现的。137 资金在各市场参与者之间的转移过程就是金融市场运行的过程。二、金融市场效率金融市场效率,是指金融市场实现金融资源配置功能的程度。包含两方面的内容:(1)金融市场以最低交易成本为资金需求者提供金融资源的能力;(2)金融市场的资金需求者使用金融资源向社会提供有效产出的能力。高效率的金融市场,能将社会有限的金融资源配置到效益最好的企业及行业,进而创造最大产出,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金融市场效率的发挥是以资本的合理运动为前提的,正是资本的不间断的运动才使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得以实现。【例题14:课后题第11题】金融市场效率是指金融市场实现金融资源优化配置功能的程度,包含的内容有()A金融市场有效再分配社会财富B金融市场的资金需求者使用金融资源向社会提供有效产出的能力C金融市场能够迅速反映金融资产的真实价格D金融市场可以有效的传导货币政策E金融市场以最低交易成本为资金需求者提供金融资源的能力(三)有效市场理论芝加哥大学著名教授法码提出有效市场定义。即如果在一个证券市场上,价格完全反映了所有可获得(利用)的信息,每一种证券价格都永远等于其投资价值,那么就称这样的市场为有效市场。根据信息对证券价格影响的不同程度,市场有效性分为:弱型效率:是证券市场效率的最低程度,如果有关证券的历史资料(如价格、交易量等)对证券的价格变动没有任何影响,则市场达到弱型效率。半强型效率:是证券市场效率的中等程度,如果有关证券公开发表的资料(如公司对外公布的盈利报告等)对证券的价格变动没有任何影响,则市场达到半强型效率。强型效率:是证券市场效率的最高程度,如果有关证券的所有相关信息,包括公开发表的资料以及内幕信息对证券的价格变动没有任何影响,即证券价格充分、及时的反映了与证券有关的所有信息,则证券市场达到强型效率。【例题15:2007年单选题】根据芝加哥大学教授法玛对有效市场的分类,如果有关证券的历史资料对证券的价格变动没有任何影响,则证券市场达到()。A.零效率B.弱型效率C.半强型效率D.强型效率(四)金融市场结构金融市场是资金供给者和资金需求者通过各种金融工具相互融通资金的场所。包括所有的融资活动。1、金融市场按照市场上交易的金融工具的期限长短,可以分为:货币市场:功能是供应短期货币资金,主要解决短期内资金余缺的融通问题。子市场包括:同业拆借市场、票据市场、短期债券市场资本市场:功能是供应长期货币资金,主要解决投资方面的资金需要。子市场包括:股票市场、长期债券市场、投资基金市场等注:外汇市场作为国际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简单的归入货币市场或资本市场。【例题16:2006年多选题】按市场工具划分,资本市场包括()。A.票据市场B.股票市场C.长期债券市场137 D.投资基金市场E.同业拆借市场2、各子市场的含义及有关内容子市场含义有关内容同业拆借市场金融机构之间以货币借贷方式进行短期资金融通活动的市场。特点:期限短、流动性高、利率敏感性强和交易方便有代表性的同业拆借利率是伦敦银行同业拆放利率(LIBOR).票据市场以各种票据为媒体进行资金融通的市场。按照票据的种类,它可以划分为商业票据市场、银行承兑票据市场、银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短期以及融资性票据市场。商业票据市场和银行承兑汇票市场是票据市场中最主要的两个子市场。银行承兑汇票是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的结合。商业票据是以企业间的直接信用作保证。债券市场是发行和买卖债券的场所,它是一种直接融资的市场。1.根据市场组织形式,债券市场可以分为场内交易市场和场外交易市场。2.137 即不通过银行等信用中介,资金的需求者和供给者直接进行融资的市场。既具有货币市场的属性,又具有资本市场的属性。按期限,债券分为短期债券(1年期以内)、中期债券(1年至10年)和长期债券(10年以上)。短期政府债券具有违约风险小、流动性强、面额小、收入免税等特点,流动性在货币市场中是最高的,几乎所有的金融机构都参与这个市场的交易。股票市场股票发行和交易的场所可以分为发行市场(一级市场)和流通市场(二级市场);活跃的流通市场是发行市场得以存在的必要条件。根据市场组织形式分为场内交易市场(股票交易所)和场外交易市场(柜台交易市场)。股价指数的涨跌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股市总体价格水平,或者某一类别的股价水平的走势。股价指数的涨跌不反映具体某只个股的涨跌方向。投资基金市场投资基金是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投资方式。是一种金融中介机构,即137 通过发行基金单位,集中投资者的资金,由基金托管人托管,由基金管理人管理和运用,从事股票、债券、外汇、货币等金融工具投资,以获得投资收益和资本增值,并分配给基金持有者的机构。证券投资基金主要投资股票和债券。优势主要表现为专家理财。金融期货(期权)市场1.金融期货市场是专门进行金融期货交易的市场2.金融期权交易是指买卖双方按成交协议签订合同,允许买方在交付一定的期权费用后,取得在特定时间内、按协议价格买进或卖出一定数量的证券的权利。金融期货市场具有锁定和规避金融市场风险,实现价格发现的功能。金融期权市场是金融期货市场的发展和延伸,二者都属于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外汇市场由中央银行、外汇银行、外汇经纪商和客户组成的买卖外汇的交易关系的总和。【例题17:2007年单选题】某甲与所供职的公司签订合同,该合同规定:某甲每月支付l00元,当其在公司工作满三年后,从第四年起有权按约定价格购买该公司一定数量的股票,这种交易是()交易。A.金融期权B.金融期货C.投资基金D.货币掉期【例题18:2004年、2008年单选题】货币市场主要解决短期资金周转过程中资金余缺的融通问题,它有多个子市场,其中,流动性最高、几乎所有金融机构都参与的子市场是()。137 A.同业拆借市场B.票据市场C.投资基金市场D.短期政府债券市场【例题19:课后题第12题】以下有关资本市场的说法,正确的是()A股票二级市场是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金的场所B股价指数的涨跌可以反映具体某只个股的涨跌方向C活跃的流通市场是发行市场得以存在的必要条件D投资基金具有专家理财的优势E股票场外交易市场也称为股票柜台市场(五)当代金融中介与金融市场相互渗透发展的趋势1、金融市场同金融中介一直在同步扩张,原因是金融中介可以从多方面降低使用金融市场的费用。2、中介与市场在金融产品的提供上是竞争的,而技术进步与交易成本的持续下降加剧了这种竞争的强度。大量金融产品创新表明,最初由中介提供的金融产品最终走向市场,说明金融中介正在被金融市场的制度性安排所替代。3、传统理论认为,金融中介是交易成本和不对称信息的产物,交易成本的增加将缩小市场的范围,加大金融中介的规模,交易成本的下降和不对称信息的改善,金融中介将会萎缩,从微观上:金融市场同金融中介是相互替代的关系。从宏观上:二者为互补关系。【例题20:课后题第13题】以下有关金融中介与金融市场功能的关系,传统看法认为()A金融中介可以从多方面降低使用金融市场的费用B金融中介与金融市场在金融资产的提供上是合作的C大量金融产品创新表明,最初由金融市场提供的金融产品最终都由金融中介提供D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导致了金融市场同金融中介是相互替代的E交易成本的扩大将增加市场范围,减小金融中介的规模本章例题答案例题1:答案:B例题2:答案:C例题3:答案:BCD例题4:答案:B例题5:答案:A例题6:答案:ABCE解析:商业银行外来资金主要指借入资金,包括吸收存款 、吸收存款、向中央银行借款、从同业拆借市场拆借、发行金融债券、从国际货币市场借款,其中以吸收存款为主。例题7:答案:ABE解析:C属于负债业务、D属于中间业务例题8:答案:ACE例题9:答案:ACD解析;B属于资产业务、E属于负债业务例题10:答案:A解析:属于中间业务的结算业务。例题10:答案:AC例题12:答案:B例题13:答案:A例题14:答案:BE137 例题15:答案:B例题16:答案:BCD例题17:答案:A解析:甲每月支付的100元属于为了取得按约定价格购买公司股票权利的费用,即期权费用,因此上述交易应属于金融期权交易。例题18:答案:D例题19:答案:CDE例题20:答案:AD第18章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本章考情分析:本章在2007年考试中出了3个单选题1个多选题,共计5分。本章在2008年考试中出了1个单选题1个多选题,共计3分。本章教材结构:金融风险金融危机:金融危机的含义;金融危机的类型。金融监管的概念金融监管理论金融监管的一般性理论以中央银行为重心的监管体制和独立于中央银行的综合监管体制金融监管体制统一监管体制和分业监管体制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演变巴塞尔协议的产生与发展巴塞尔协议1988年巴塞尔报告2003年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本章2009年教材变化情况:1、增加了“金融风险”的内容2、增加了“金融危机”的内容3、删掉了“金融监管的经济学理论基础”本章具体内容:第一节金融风险学习要求:掌握金融风险的基本特征及类型具体内容:一、金融风险的含义金融风险是指投资者和金融机构在货币资金的借贷和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使预期收益和实际收益发生偏差,从而发生损失的可能性。是客观存在的,难以完全避免。二、金融风险的基本特征1、不确定性2、相关性货币的特殊性决定了金融机构同经济和社会是紧密相关的。3、高杠杆性137 金融企业负债率偏高,财务杠杆大,导致负外部性大,另外金融工具创新,衍生金融工具等也伴随高度金融风险。4、传染性三、金融风险的类型1、由于市场因素的波动而导致的金融参与者的资产价值变化的市场风险。2、由于借款人或市场交易对手的违约而导致损失的信用风险。3、金融参与者由于资产流动性降低而导致的流动性风险。4、由于金融机构交易系统不完善、管理失误或其他一些人为错误而导致的操作风险。【例题1:课后题第9题】银行业面临的金融风险主要有()。A信用风险B市场风险C流动性风险D操作风险E法律风险【例题2:单选】金融机构承担着中介机构的职能,割裂了原始借贷的对应关系,处于这一中介网络的任何一方出现风险,都有可能对其他方面产生影响,甚至发生行业的、区域的金融风险,导致金融危机,这体现了金融风险的()特征。A不确定性B相关性C高杠杆性D传染性【例题3:单选】由于借款人或市场交易对手的违约而导致损失,这种金融风险称为()。A市场风险B信用风险C操作风险D流动性风险【例题4:课后题第1题】证券业交易的基本金融风险是()A法律风险B市场风险C技术风险D经营风险第二节金融危机学习要求:掌握金融危机的含义及类型具体内容:一、金融危机的含义金融危机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金融资产、房地产、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等)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金融危机的发生具有频繁性、广泛性、传染性和严重性等特点。二、金融危机的类型(一).债务危机1、含义:债务危机,也可称为支付能力危机,即一国债务不合理,无法按期偿还,最终引发的危机。137 2、特征:(1)出口萎缩,外汇主要来源于举借外债。(2)国际债务条件对债务国不利。(3)大多数债务国缺乏外债管理经验,外债投资效益不高,创汇能力低。(二)货币危机在实行固定汇率制或带有固定汇率制色彩的盯住汇率安排的国家,由于国内经济变化没有相应的汇率调整配合,导致其货币内外价值脱节,通常反映为本币汇率高估。由此引发投机冲击,加大了外汇市场上本币的抛压,其结果要么是本币大幅度贬值,要么是该国金融当局为捍卫本币币值,动用大量国际储备干预市场,或大幅度提高国内利率。(补:盯住汇率是指一国货币按固定比率同某种外币或混合货币单位相联系的汇率制度。对其他外币的汇率一般根据此一汇率套算得出。发展中国家则大多采用钉住汇率制。)一国货币危机的发生与其宏观基本面、市场预期、制度建设和金融体系发展状况有很大关系,一旦某些因素导致市场信心不足,资本大规模的套利使得盯住汇率难以维持,最终会引发货币危机。【例题5:课后题第2题】货币危机主要发生在实行()的国家。A自由浮动汇率制度B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C固定汇率制或带有固定汇率制色彩的盯住汇率安排D无独立法定货币的汇率安排(三)流动性危机流动性危机是由流动性不足引起的。1、国内流动性危机金融机构资产负债不匹配,即“借短放长”,则会导致流动性不足以偿还短期债务。存款者担心存款损失要求银行立即兑现,从而引发大规模的“挤兑”风波,导致危机爆发。2、国际流动性危机如果一国金融体系中潜在的短期外汇履约义务超过短期内可能得到的外汇资产规模,国际流动性就不足。一国的外汇储备越多,国际流动性越充足,发生流动性危机的可能性就越小。(四)综合性金融危机综合性金融危机分为外部综合性金融危机和内部综合性金融危机。发生内部综合危机国家的共同特点是金融体系脆弱,危机由银行传到至整个经济。三、次贷危机次贷危机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风暴。此次次贷危机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债务危机阶段第二阶段:流动性危机第三阶段:信用危机第三节金融监管理论学习要求:1、熟悉金融监管的定义2、掌握金融监管的一般性理论3、熟悉各种理论的基本观点具体内容:(一)金融监管的概念137 1、金融监管的定义:金融监管或称金融监督管理,是指一国的金融管理部门为达到稳定货币、维护金融业正常秩序等目的,依照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对金融机构及其经营活动实施外部监督、稽核、检查和对其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处罚等一系列行为。2、金融监管首先是从对银行的监管开始的,这和银行的三大特性有关。(1)银行提供期限转换功能;即银行在储蓄—投资转化过程中为储蓄者提供短期资产和流动性,把储蓄集合起来,再根据投资者的需要提供期限相对较长的负债和资金。(2)银行是整个支付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票据的清算者,降低了交易的费用。(3)银行的信用创造和流动性创造功能。【例题6:课后题第11题】金融监管首先是从银行监管开始的,这和银行的一些特性有关,包括()A银行提供资金中介功能B银行提供期限转换功能C银行在支付体系中的重要作用D银行具有信用创造功能E银行具有流动性创造功能3、金融监管的意义(二)、金融监管的一般性理论1.公共利益论(1)源于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危机,并且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都是被经济学家所接受的有关监管的正统理论。(2)观点:监管是政府对公众要求纠正某些社会个体和社会组织的不公平、不公正和无效率或低效率的一种回应。2.保护债权论观点:为了保护债权人的利益,需要金融监管。存款保险制度就是这一理论的实践形式。3.金融风险控制论这一理论源于“金融不稳定假说”,认为银行的利润最大化目标促使其系统内增加有风险的活动,导致系统的内在不稳定。这种不稳定来源于:银行的高负债经营、借短放长和部分准备金制度。4.金融全球化对传统金融监管理论的挑战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监管更强调安全与效率并重,同时对跨国金融活动的风险防范和国际监管协调更加重视。【例题7:2007年单选题】监管是政府对公众要求纠正某些社会个体和社会组织的不公平、不公正和无效率或低效率的一种回应。这种理论属于金融监管理论中的()。A.金融风险控制论B.信息不对称论C.保护债权论D.公共利益论【例题8:单选】源于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危机,并且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都是被经济学家所接受的有关监管的正统理论是()。A.公共利益论B.保护债权论C.金融风险控制论D.金融脆弱论第四节金融监管体制学习要求:137 掌握不同金融监管体制的内涵;掌握金融监管体制的分类;熟悉不同金融监管体制的典型国家情况。掌握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特点具体内容:一、金融监管体制的概念;金融监管体制是指一国金融管理部门的构成及其分工的有关安排。二、金融监管体制的分类(一)、从银行的监管主体以及中央银行的角色来分,金融管理体制分为:1、以中央银行为重心的监管体制:以中央银行为中心,其他机构参与分工的监管体制。美国是其中典型代表,还有法国、印度、巴西等国家。美国对银行类金融机构采取双线多头的监管体制。双线:存在联邦和州两级监管机构多头:在联邦这一级又存在多个分工协作的监管机构。美联储负责监管在各个州注册的联储会员银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负责监管所有在州注册的非联储会员银行。美联储是唯一一家能同时监管银行、证券和保险业的联邦机构。2、独立于中央银行的综合监管体制在中央银行之外,同时设立几个部门对银行、证券业和保险金融机构进行监管的体制,但是中央银行在其中发挥独特作用。德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此外英国、日本、韩国几年来也陆续建立了独立于中央银行或财政部的综合监管当局。【例题9:2004年单选题】下列国家中,金融监管体制以中央银行为重心的是()A.美国B.英国C.德国D.韩国(二)、从监管客体的角度来分,金融管理体制分为:1、综合监管体制综合监管体制是将金融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监管。在这种体制下,监管主体可能对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发挥监管职能,全面履行监管的职责,属于功能性监管。英国是其中的典型。实行综合监管体制的主要目的是适应金融经营体制从分业转向混业的需要,随着混业经营趋势的发展,实行综合监管体制的国家越来越多,如瑞士、日本和韩国。2、分业监管体制分业监管体制是对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分别设立不同的专门机构进行监管。当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仍然实行分业监管体制,主要原因是:①实行分业经营体制②金融发展水平不高③金融监管能力不足【例题10:课后题第5题】近年来实行综合监管体制的国家越来越多,这主要是由于金融业出现了()A.竞争加剧趋势B.全球化趋势C.分业经营趋势D.混业经营趋势137 【例题11:课后题第12题】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目前仍实行分业监管体制,这是因为()A实行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B实行混业经营体制C实行分业经营体制D金融发展水平不高E金融监管能力不足三、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演变1、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逐渐由单一全能型体制转向独立于中央银行的分业监管体制。2、1992年以前,中国人民银行是全国唯一的监管机构,随后成立了证券委和证监会,证券委是中国证券分业管理的最高领导机构,证监会是证券委的监督管理执行机构。3、1998年确定中国人民银行负责监管商业银行、信托投资公司、信用社和财务公司;证监会是全国证券期货业的主管部门;保监会是金融保险业的主管部门,至此我国基本形成了由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和保监会组成的分业管理体制。4、2000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和保监会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5、2003年成立了银监会,负责审批、监管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及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等的职责和相关职责。6、新的监管体制下,中央银行将继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负责维护金融稳定的职能。一是作为最后贷款人在必要时救助高风险金融机构;二是共享监管信息,采取各种措施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三是由国务院建立监管协调机制。中国人民银行在金融监管方面拥有监督检查权。7、新的独立于中央银行的分业管理体制形成,将使中央银行和监管当局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以更细的分工专司其职。【例题11:2004年单选题】根据2003年底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我国的金融监管工作以中国人民银行为核心B.中国人民银行指导其他金融监管机构C.中国人民银行在金融监管方面拥有监督检查权D.中国人民银行不再具有金融监管职能【例题12:2007年多选题】当前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特征有()。A.独立于中央银行  B.以中央银行为重心C.单一全能型    D.综合监管   E.分业监管【例题13:课后题第6题】2003年底修改的《中国人民银行法》明确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负有维护金融稳定的职能,并明确赋予中国人民银行在金融监督管理方面拥有监督检查权。这表明()A.我国的金融监管工作仍然以中国人民银行为核心B.中国人民银行对其他金融监管机构处于超然领导地位C.中国人民银行在金融监管中依然发挥独特作用D.中国人民银行不再具有金融监管职能第五节巴塞尔协议学习要求:掌握1998年巴塞尔协议报告的主要内容掌握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三大支柱及三大支柱的主要内涵;具体内容:137 (一)巴塞尔协议的产生与发展1.巴塞尔协议产生原因(1)直接原因:1974年美国、英国、德国和阿根廷的国际性银行倒闭事件和国际贷款违约事件。(2)主要原因:银行经营的风险已经跨越国界,必须要在金融监管上进行国际协调。2.发展:1975年成立巴塞尔委员会。在巴塞尔协议中,影响最大的是统一资本监管的1988年巴塞尔报告和2003年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二)1988年巴塞尔报告1.资本组成巴塞尔委员会将银行资本分为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1)核心资本又称为一级资本,包括实收资本(普通股)和公开储备,这部分至少占全部资本的50%。(2)附属资本又称为二级资本,包括未公开储备、资产重估储备、普通准备金和呆账准备金、混合资本工具和长期次级债券。2.风险资产权重风险资产权重就是根据不同类型的资产和表外业务的相对风险大小,赋予他们不同的权重,即0%、10%、20%、50%和100%。权重越大,表明该资产的风险越大。3.资本标准到1992年底,所有签约国从事国际业务的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即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不得低于8%。其中核心资本比率不得低于4%。4.过渡期安排。1987年年底到1992年年底为实施过渡期【例题14:2004年、2007年单选】1988年《巴塞尔报告》要求,自1992年底起,所有签约国从事国际业务的银行,其核心资本比率的最低标准应为()A.4%  B.6%  C.8%  D.20%【例题15:2006年单选题】1988年《巴塞尔报告》要求,自1992年底起,所有签约国从事国际业务的银行,其资本充足率的最低标准应为()。A.8%  B.6%  C.4%  D.2%【例题16:2006年单选题】巴塞尔协议将资本分为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以下属于核心资本的是()。A.公开储备B.资产重估储备C.呆账准备金D.长期次级债券【例题17:课后题第14题】巴塞尔协议将风险资产的权重分为:0%、10%、和()A20%B40%C50%D60%E100%(三)2003年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在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该协议推出的最低资本要求、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以及市场约束的内容,被称为巴塞尔协议的“三大支柱”。1.最低资本要求:巴塞尔委员会继承了过去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监管思想,将资本金要求视为最重要的支柱,新协议的资本要求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1)对风险范畴的进一步拓展。当前信用风险仍然是银行经营中面临的主要风险,但是委员会也注意到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影响和破坏力。(2)计量方法的改进。(3)鼓励使用内部模型。(4)资本约束范围的扩大。2.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监管当局担三大职责:137 (1)全面监管银行资本充足状况;(2)培育银行的内部信用评估系统;(3)加快制度化进程。3.市场约束新协议强调以市场力量来约束银行。(1)富有成效的市场奖惩机制可以迫使银行有效而合理的分配资金,从而可以促使银行保持充足的资本水平。(2)为了确保市场约束的有效实施,必须要求银行建立信息披露制度。新协议规定,银行在一年内至少披露一次财务状况、重大业务活动以及风险管理状况。为提高资本监管水平,我国已对现行的资本规定进行了修改,将新协议第二和第三支柱的内容包括在内。【例题18:2006年2007年单选题】下列各项中,不属于2003年《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中“三大支柱”的是()。A.最低资本要求 B.市场约束  C.综合监管  D.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例题19:2004年多选题】在2003年《新巴塞尔协议》中,被称为“巴塞尔协议”三大支柱的是()A.治理结构  B.最低资本要求C.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 D.内部评级模型E.市场约束本章讲义中例题答案:例题1:答案:ABCD例题2:答案:D例题3:答案:B例题4:答案:B解析:金融风险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证券交易的基本金融风险是市场风险。例题5:答案:C例题6:答案:BCDE例题7:答案:D解析:注意“政府对公众要求的回应”自然就要选择“公共利益论”。例题8:答案:A例题9:答案:A例题10:答案:D不小心有两个“例题11”,希望各位学员见谅!!!例题11(课后题第12题):答案:CDE例题11(2004年单选题):答案:C例题12:答案:AE例题13:答案:C例题14:答案:A例题15:答案:A例题16:答案:A例题17:答案:ACE例题18:答案:C例题19:答案:BCE第19章对外金融关系与政策137 本章虽然名称与2008年教材的第18章名称一致,但内容发生本质性的变化,可以说是属于新增的内容。以前的考题和练习题均不具有参考价值。本章教材结构汇率制度的含义与划分汇率制度影响汇率制度选择的因素人民币汇率制度国际储备的含义与构成国际储备国际储备的作用国际储备的管理国际货币体系的含义国际货币体系国际货币体系变迁国际主要金融组织本章具体内容:第一节汇率制度学习要求:掌握汇率制度的概念、划分及影响汇率制度选择的因素。掌握人民币汇率制度。具体内容:一、汇率制度的含义与划分1、汇率制度的含义汇率制度是指各国对本国货币汇率变动的基本方式所做的一系列安排或规定。2、汇率制度的划分传统上,国际汇率制度分为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两种类型。(1)固定汇率制度:各国货币受汇率平价的制约,市场汇率只能围绕平价在很小的幅度内上下波动的汇率制度。历史上层出现两种固定汇率制度,即①金本位制度下的固定汇率:是自发的固定汇率制度。(货币都与黄金挂钩)黄金输送点是汇率变动的上下限(外汇汇率始终在黄金输送点范围内波动)。②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度:实行以美元为中心的人为的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2)浮动汇率制度:是指没有汇率平价的制约,市场汇率随着外汇供求状况变动而变动的汇率制度。在此汇率制度下,各国可以自行安排其汇率,形成多种汇率安排并存的国际汇率体系。1999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按照汇率弹性从小到大,将各国汇率制度分为:无单独法定货币、货币当局安排、传统盯住安排、水平区间盯住、爬行盯住、发行区间、事先不公布汇率目标的管理浮动、独立浮动。【例题1:课后题第1题】在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实行的汇率制度是()A人为的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B自发的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C人为的可调整的浮动汇率制度D人为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二、影响汇率制度选择的因素1、决定一个国家汇率制度的因素有:(1)经济开放程度(2)经济规模(3)国内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及其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体程度137 (4)进出口贸易的商品结构和地域分布(5)相对的通货膨胀率2、经济开放程度越高、经济规模越小、进出口集中在某几种商品或某一国家的国家,一般倾向于固定汇率制度。经济开放程度低、进出口商品多样化或地域分布分散化、同国际金融市场联系密切、资本流出流入较为客观和频繁,或国内通货膨胀率与其他主要国家不一致的国家,则倾向于实行浮动汇率制度。【例题2:多选】在下列()情况下,一国会倾向于固定汇率制度。A经济开放程度高B经济规模小C进出口集中在某几种商品或某一国家D国内通货膨胀率与其他主要国家不一致E经济开放程度低三、人民币汇率制度1、1994年1月1日,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市场汇率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并轨时的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折合8.7元人民币。尽管我国公开宣布人民币汇率实行有管理浮动,但由于汇率变动浮动较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其归类为传统的(或)事实上的盯住汇率安排。2、2005年7月21日,在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原则的指导下,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例题3:课后题第6题】当前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的特点有()A可调整的固定汇率B汇率以外汇供求为基础C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D有管理的汇率E浮动汇率第二节国际储备学习要求:掌握国际储备的构成掌握国际储备的作用及管理具体内容:一、国际储备的含义与构成1、国际储备的含义:一国货币当局为弥补国际收支逆差、稳定本国货币汇率和应付紧急支付等目的所持有的国际间普遍接受的资产。2、国际储备的构成(1)货币性黄金:货币当局作为金融资产而持有的黄金。注:由于货币当局在执行黄金储备职能时不能以实物黄金对外支付,所以黄金只能算作潜在的国际储备、而非真正的国际储备。(2)外汇储备:货币当局持有的对外流动性资产,主要是银行存款和国库券等。注:外汇储备是国际储备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在非黄金储备中占比高达95%以上。(3)IMF的储备头寸:是指在基金组织的普通账户中会员国可以自由提取使用的资产,包括会员国向基金组织缴纳份额中的25%可自由兑换货币(储备档头寸)和基金组织用去的本币(超储备档头寸)137 (4)特别提款权: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根据会员国缴纳的份额无偿分配的,可供会员国用以归还基金组织贷款和会员国政府之间偿付国际收支逆差的账面资产。特别提款权根据一篮子货币定值。【例题4:课后题第5题改编】以下选项属于真正国际储备的有()A货币性黄金B外汇储备C特别提款权DIMF中的储备头寸E原油二、国际储备的作用国际储备是一个国家经济地位的象征,同时也反映出该国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能力。1、融通国际收支逆差,调节临时性的国际收支不平衡。2、干预外汇市场,从而稳定本国货币汇率。3、是一国对外举债和偿债的根本保证。三、国际储备的管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的国际储备由货币性黄金、外汇储备、特别提款权和在IMF的储备头寸组成。由于外汇储备占非黄金储备的95%以上,所以说,国际储备的管理实质上是外汇储备的管理。1、外汇储备总量管理若一国外汇储备规模过低,不能满足其对外贸易以及其对外经济往来的需要,会引起国际支付危机甚至是金融危机。若一国外汇储备过多,会增加持有储备的机会成本(放弃用储备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机会),占用较多的基础货币,导致流动性过剩,给一国带来负面影响。2、外汇储备的结构管理(1)储备货币种类的安排是指各种储备货币在一国外汇储备额中各自所占的比重。各国在安排外汇储备结构时,应满足在一定风险的条件下获取尽可能高的预期收益率的原则。为减少汇率风险,一国可以考虑设立与弥补赤字和干预市场所需要的货币保持一致的储备货币结构,另外可实行储备货币多样化。(2)储备资产流动性结构的确定应当在考虑流动性和营利性的条件下确定储备资产流动性结构。3、外汇储备的积极管理是指在满足外汇储备资产所需要的流动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以多余外汇储备单独成立专门的投资机构,拓展外汇储备投资渠道,延长外汇储备资产投资期限,以提高外汇储备投资收益水平。对外汇储备进行积极管理,最大限度的获取收益成为国际储备管理的一个基本原则,国际储备投资战略更多的转向追求高收益的中长期投资。【例题5:单选】国际储备的管理实质上是()管理。A货币性黄金B外汇储备C特别提款权DIMF中的储备头寸第三节国际货币体系学习要求:掌握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内容了解国际货币体系变迁137 掌握国际主要金融组织具体内容:一、国际货币体系的含义1、含义:国际货币体系又称国际货币制度,是指通过国际惯例、协定和规章制度等,对国际货币关系所做的一系列安排。2、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容:(1)确定国际储备资产(2)确定汇率制度(3)确定国际收支调节方式二、国际货币体系变迁1、国际金本位制世界上第一次出现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国际金本位制。英国于1821年前后采用了金本位制度,成为当时世界上最早采用该制度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金本位制的内容:(1)由铸币平价决定的汇率构成各国货币的中心汇率。铸币平价:两国本位币含金量之比。(2)市场汇率受外汇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而围绕铸币水平上下波动,波动幅度为黄金输送点。黄金输送点包括黄金输入点和黄金输出点,等于铸币平价加减运送黄金的运费。2、布雷顿森林体系作为国际货币体系,主要运行特征有:(1)可兑换黄金的美元本位。美元充当了国际储备货币,广泛用作国际间的计价手段、支付手段和贮藏手段,所以又称为美元本位。(2)可调整的固定汇率。(3)国际收支的调节3、牙买加体系运行特征:(1)多元化的国际储备体系(2)多种汇率安排并存的浮动汇率体系(3)国际收支的调节三、国际主要金融组织战后三大国际经济组织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集团;世界贸易组织。(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宗旨(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决策机构由理事会、执行董事会、国际货币与金融委员会、发展委员会组成,其中理事会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最高权力机构。(2)IMF的宗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机构。其宗旨包括:促进国际货币领域的合作;促进国际贸易的扩大和平衡发展;促进汇率的稳定;,保持成员国之间的秩序和汇率安排。(3)IMF主要从事监督成员国及全球经济、金融发展和政策,向成员国提供政策建议;向有国际收支困难的成员国提供贷款,以支持其结构调整和改革政策;向成员国政府和中央银行提供技术援助。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资金来源137 (1)份额:成员国缴纳的份额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要的资金来源。份额是指成员国认缴的资本金,包括加入时认缴的和增资份额。最初份额的25%是以黄金或美元等主要国际货币缴纳,现在改为以特别提款权或主要国际货币缴纳,其余75%的份额以本币缴纳。(2)借款:一般借款总安排和新借款安排。在这两个借款安排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共有可以借款340亿的特别提款权,约合460亿美元。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1)备用安排:又称为普通贷款,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基本、最早设立的一种贷款。备用安排的最高额度为成员国份额的125%,拨付期为12-18个月。(2)中期贷款:解决成员国结构缺陷导致的严重国际收支问题。(3)减贫与增长贷款:是低息贷款。其他贷款还有补充储备贷款、应急信贷额度、紧急援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主要帮助成员国解决国际收支问题;是有政策条件的;是临时性的。目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借款国都是发展中国家,包括转轨国家和遭受金融危机的国家。【例题6:课后题第2题】作为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机构,以促进国际货币领域的合作为宗旨的国际金融机构是()A世界银行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C国际金融公司D国际清算银行【例题7:课后题第3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基本、最早设立的,为解决成员国暂时性国际收支困难而设立的贷款是()A备用安排B中期贷款C补充储备贷款D应急信贷额度(二)世界银行1、世界银行的宗旨世界银行是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简称,成立于1945年12月,是世界银行集团中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机构。世界银行设有理事会、执行董事会和以行长、副行长及工作人员组成的办事机构。理事会是世界银行最高权力机构,行长是世界银行的最高行政长官。世界银行是世界上最大的多边开发机构。法定宗旨是:对生产性投资提供便利,协调成员国的经济复兴以及生产和资源的开发;促进私人对外贷款和投资;鼓励国际投资,开发成员国的生产资源,促进国际贸易长期均衡发展,维持国际收支平衡等。2、世界银行的资金来源(1)银行股份(2)借款(3)转让债权(4)业务净收益3、世界银行的贷款世界银行通过提供贷款、政策咨询和技术援助等措施,支持各种以减贫和提高发展中国家人民生活水平为目标的项目和计划,其中以贷款业务为主。世界银行的贷款分为项目贷款、非项目贷款、部门贷款、联合贷款和第三窗口贷款等,其中项目贷款是世界银行贷款业务的主要组成部分。世界银行贷款的特点:(1)期限长。最长可达30年,宽限期5年。(2)贷款实行浮动利率,一般低于市场利率。(3)通常对其资助的项目只提供货物和服务所需要的外汇部分,约占项目总额的30%-40%。个别项目可达50%。(4)贷款程序严密,审批时间长。137 4、世界银行集团的其他机构除世界银行外,世界银行集团还包括国际开发协会、国际金融公司、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和解决投资争端国际中心等机构。(1)国际开发协会主要是向符合条件的低收入国家提供长期优惠贷款,帮助这些国家发展经济、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目的。(2)国际金融公司主要通过向低收入国家的生产性企业提供无需政府担保的贷款和投资,鼓励国际私人资本流向发展中国家,支持当地资本市场的发展,以推动私营企业的成长,促进成员国经济发展。(3)多边投资担保机构是世界银行集团最年轻的成员。【例题8:课后题的4题】在世界银行集团中,主要通过向低收入国家的生产性企业提供无需政府担保的贷款和投资,鼓励国际私人资本流向发展中国家,支持当地资本市场的发展,以推动私营企业的成长,促进成员国经济发展的机构是()世界银行国际开发协会国际金融公司多边担保机构(三)国际清算银行宗旨是:促进各国中央银行之间的合作,为国际金融活动提供额外的便利,并在国际清算中充当受托人或代理人。(1)国际清算银行的组织机构以股份公司的形式建立,其最高权力机构是股东大会。(2)国际清算银行的职能与业务为会员国管理国际储备资产、开办多种银行业务;相当大部分业务是将资金参与国际金融市场活动,如购买高质量银行股票或政府短期债券。本章例题答案:例题1:答案:A例题2:答案:ABC例题3:答案:BCDE例题4:答案:BCD例题5:答案:B例题6:答案:B例题7:答案:A例题8:答案:C第四部分 统 计统计部分近三年考试情况如下表:年份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合计2008年11题11分5题10分16题21分2007年11题11分5题10分16题21分2006年11题11分5题10分16题21分2005年10题10分5题10分15题20分这部分教材结构第二十章统计和统计数据第二十一章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第二十二章数据特征的测度第二十三章时间序列第二十四章统计指数第二十五章国民经济主要统计指标137 统计部分具体内容:第20章统计与统计数据本章考情分析:2007年考试中本章出了2个单选、2个多选,共计6分;2008年考试中本章出了2个单选、3个多选,共计8分。本章教材结构:第一节统计的含义第二节统计数据的计量尺度----四类第三节统计数据的类型第四节统计指标及类型第五节统计数据的来源---------直接来源和间接来源第六节统计数据的质量2009年本章教材变化情况:变化较小,具体如下:P187第二段、第三段为新增内容。P187,最后一段删掉抽样调查与重点调查、典型调查的区别。本章具体内容:第一节统计的含义学习要求:了解统计工作、统计数据、统计学的含义具体内容:统计一般有三种不同的含义:1.统计工作,即统计实践活动,是指利用科学的方法,收集、整理、分析和提供有关社会现象的数字资料工作的总称。2.统计数据,是统计工作活动过程中所取得的反映国民经济和社会现象的数字资料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资料总称。是统计工作的成果或“产品”。3.统计学,是关于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统计数据的科学,是一门认识方法论性质的科学。【例题1:课后题第7题】统计一词的含义是()A.统计工作B.统计数据C.统计调查D.统计学E.统计监督第二节统计数据的计量尺度学习要求:熟悉统计数据的4种计量尺度统计尺度按照由低级到高级、由粗略到精确的标准分为:定类尺度、定序尺度、定距尺度和定比尺度。(一)定类尺度1、含义:按照客观现象的某种属性对其进行分类或分组,各类各组之间的关系是并列、平等而且互相排斥的。2、特点:(1)定类尺度是最粗略、计量层次最低的计量尺度。(2)定类尺度作为代码的数值不反映各类的优劣、量的大小或顺序,不可以区分大小或进行任何数学运算。(3)对定类尺度的计量结果,可以计算每一类或组中各元素或个体出现的频数。(二)、定序尺度:1、定序尺度的含义:定序尺度是对客观现象各类之间的等级差或顺序差的一种测度。2、定序尺度的特点:137 (1)定序尺度可以将研究对象分为不同的类别,而且可以反映各类的优劣、量的大小或顺序。注意教材举的例子。(2)定序尺度比定类尺度精确一些,但只是测度了类别之间的顺序,而未测量出类别之间的精确差值。(3)计量结果只能比较大小,不能进行加、减、乘、除。(三)定距尺度1、定距尺度含义:对现象类别或次序之间间距的测度2、定距尺度特点:(1)定距尺度不但可以用数字表示现象各类别的不同和顺序大小的差异,还可以用确切的数值反映现象之间在量方面的差异。(2)反映现象规模水平的数据必须以定距尺度计量,例如产品产量、人口数、国内生产总值等(3)结果可以进行加减。(四)定比尺度:1、定比尺度的含义:在定距尺度的基础上,确定相应的比较基数,然后将两种相关的数加以对比而形成的相对数。2、定比尺度的特点:(1)反映现象的结构、比重、速度、密度等数量关系(2)定比尺度的计量结果可以进行加、减、乘、除等数学运算【例题2:课后题第8题】统计数据的计量尺度包括()。A.科学尺度B.定类尺度C.定序尺度D.定距尺度E.定比尺度【例题3:2004年多选题】以定距尺度计量的统计数据可以进行()运算。A.加   B.减   C.乘   D.除   E.比较大小【例题4:2007年单选题】将学生成绩分为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类,所采用的计量尺度是()。A.定比尺度B.定类尺度C.定序尺度D.定距尺度第三节统计数据的类型学习要求:掌握统计数据的不同类型熟悉变量的含义及其类型具体内容:(一)统计数据的不同类型137分类数据:由定类尺度计量形成,表现为类别,用文字表述,不区分顺序。定性数据(品质数据)顺序数据:由定序尺度计量形成,表现为类别,用文字表述,有顺序。数据定量数据(数量数据):数值型数据,由定距尺度和定比尺度计量形成,通常用数值来表现。137 对于不同类型的数据,可以采用不同的统计方法处理和分析。例如对于品质数据通常可以计算出各组的频数或频率。137 (二)变量的含义及其类型1.变量的概念:统计中说明现象某种特征的概念称为“变量”,变量的具体表现为变量值。2.变量的类型:变量分为分类变量、顺序变量和数值型变量。分类变量-------由分类数据来记录。如性别顺序变量-------由顺序数据来记录。如产品等级。数值型变量----由数值型数据来记录,如产品产量、商品销售额、零件尺寸、年龄、时间。数值型变量根据其取值的不同,分为离散变量和连续变量。(1)离散变量可以取有限个值,而且其取值都以整数位断开,可以一一列举。如企业数、产品数量。(2)连续变量可以取无穷多个值,其取值是连续不断的,不能一一列举。如年龄、温度、零件尺寸。【例题5:2005、2004年多选题】连续变量具有()的特点。A.可以取无穷多个值B.取值连续不断C.只可以取有限个值D.其取值都以整位数断开E.取值不能一一列举【例题6:课后题第2题】产品产量属于()A.分类变量B.顺序变量C.数值型变量D.时点变量【例题7:课后题第9题】按照所采用的计量尺度,统计数据可以分为()A.分类数据B.实验数据C.顺序数据D.第二手数据E.数值型数据【例题8:课后题第10题】分类数据和顺序数据统称为()A.定性数据B.品质数据C.定量数据D.第二手数据E.数值型数据第四节统计指标的类型学习要求:掌握统计指标的分类具体内容:(一)统计指标的含义对统计指标通常有两种理解和使用方法:一是统计指标是用来反映现象总体数量状况的基本概念。二是统计指标是反映现象总体数量状况的概念和数值。(二)统计指标的分类:统计指标按照其所反映的内容或其数值表现形式,可以分为: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类型内容教材例子总量指标(反映现象总规模,通常以绝对数表现)时期指标产品产量;能源生产总量;财政收入;商品零售额 反映现象在一段时期内的总量,时期指标可以累积,从而可以得到长时间内的总量。时点指标反映现象在某一时刻上的总量,不能累积,各时点数累计之后没有实际意义。年末人口数、科技机构数、股票价格相对指标(两个绝对数之比)相对数表现形式:比例和比率经济增长率;物价指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平均指标(平均数或均值)反映的是现象在某一空间或时间上的平均数量状况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利润;【例题9:2007年、2008年单选题】统计指标按其所反映的内容或其数值表现形式,可以分为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A.比例指标B.比率指标C.平均指标D.变异指标【例题10:2005年、2003年单选题】经济增长率指标属于()A.总量指标   B.相对指标C.平均指标   D.时点指标【例题11:2005年多选题】下列统计中,属于相对指标的有()A.城镇登记失业率B.人均居民个人卫生支出C.居民消费价格指数D.第三产业贡献率E.人口自然增长率【例题12:2007年多选题】下列指标中,属于相对指标的有()。A.经济增长率B.物价指数C.股票价格D.土地面积E.商品零售额【例题13:2008年单选题】财政收入这一统计指标属于() A.相对指标B.时期指标C.时点指标D.平均指标【例题14:2008年多选题】下列总量指标中,累积后没有实际意义的有()A、股票价格指数B、煤炭生产总量C、财政收入D、商品零售额E、年末人口数第五节统计数据的来源学习要求:掌握普查、抽样调查、统计报表的含义、特点和应用场合掌握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的含义、特点和应用场合掌握第二手统计数据的来源以及使用时须注意的问题具体内容:统计数据主要有两种来源:直接来源(第一手统计数据):来源于直接的调查和科学实验。间接来源(第二手统计数据):来源于别人调查或实验的数据。(一)统计数据的直接来源直接来源有两个渠道:一是专门组织的调查------取得社会经济数据的主要渠道;二是科学试验---------------取得自然科学数据的主要渠道。统计调查是第一手统计数据的主要来源方式。实际中常用的统计调查方式是:普查、抽样调查和统计报表等调查方式含义特征、分类及应用场合普查为某一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主要用于收集处于某一时点状态上的社会经济现象的基本全貌。特点:1.普查通常是一次性的或者周期性的;2.一般需要规定统一的标准调查时间,以避免调查数据的重复或遗漏,保证普查结果的准确性。3.数据一般比较准确,规范化程度较高,可以为抽样调查或其他调查提供基本的依据。 4.使用范围比较窄,只能调查一些最基本及特定的现象。抽样调查从调查对象的总体中随机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并根据样本调查结果来推断总体数量特征的一种非全面调查1.经济性:是抽样调查的一个显著优点。2.时效性强:可以迅速、及时的获得所需要的信息。3.适应面广:可用于全面调查能够调查的现象,也能调查全面调查所不能调查的现象,特别适合特殊现象的调查。如:产品质量检验、农产品试验、医药的临床实验。4.准确性高:误差往往较小在实际应用中,抽样方法主要有两种: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1)概率抽样:是最理想、最科学的抽样方法。能保证样本数据对总体参数的代表性,而且它能够将调查误差中的抽样误差限制在一定范围内。概率抽样包括以下形式:① 简单随机抽样,是最基本的形式,是完全随机的选择样本。②分层抽样③整体抽样④等距抽样,又称作系统抽样(2)非概率抽样不是依据随机原则选取样本。如街头拦截的方便抽样,调研者主观选择样本单元的判断抽样等。容易实施、成本较低,但不适于推断总体的项目。统计报表按照国家有关法规的规定,自上而下地统一布置,自下而上地逐级提供基本统计数据的一种调查方式1.按调查对象范围的不同分为全面报表和非全面报表。目前的大多数统计报表都是全面报表。2.按报送周期长短,分为日报、月报、季报、年报等3.按报表内容和实施范围不同分为国家的、部门的、地方的统计报表重点调查从调查对象的全部单位中选择少数重点单位进行调查 典型调查的目的是通过典型单位来描述或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一种定性调查研究,其着眼点不在数量特征上,因此不认为它是一种统计调查也是可以的。典型调查选择一个或几个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例题15:2006年多选题】与普查相比,抽样调查具有()的特点A.适应面广B.经济性C.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D.时效性强E.周期性【例题16:2006年单选题】能够根据样本结果推断总体数量特征的调查方式是()A.重点调查    B.抽样调查C.典型调查    D.所有非全面调查【例题17:2003年单选题】普查规定统一的标准调查时间是为了()。A.确定普查从这一时间开始B.使普查制度化、标准化C.确定调查的起止时间D.避免调查数据的重复和遗漏【例题18:2008年多选题】下列调查方式中,属于非全面调查的有()A、重点调查B、抽样调查C、典型调查D、普查E、全面报表(二)统计数据的间接来源---第二手统计数据来源第二手统计数据的主要来源有公开的出版物、未公开的内部调查等。在我国公开出版或报道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国家和地方的统计部门以及各种报刊媒介,另外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历史文献,网络等也是获得第二手数据的重要渠道。利用间接来源的统计数据,必须注意几个问题:1.要评估第二手数据的可用价值。2.要注意指标的含义、口径、计算方法是否具有可比性。3.注意弥补缺失数据和进行质量检查。4.引用统计数据时,一定要注明数据的来源,既方便他人查找核对,也是尊重他人或劳动成果和知识产权的要求。【例题19:2007年多选题】使用第二手统计数据,必须注意()。A.引用数据时一定要注明数据来源B.要评估第二手统计数据的可用价值C.指标的含义、口径、计算方法是否具有可比性D.对不完整的历史数据要根据需要和可能设法进行适当的补充E.不能纠正存在问题的历史数据【例题20:2005年单选题】从使用者角度看,从()中取得的统计数据是第二手统计数据。A.经济普查B.农产量抽样调查C.《中国人口统计年鉴》D.固定资产投资月度统计报表第六节统计数据的质量学习要求:掌握登记性误差和代表性误差的含义、区别具体内容: 统计数据误差通常是指统计数据与客观现实之间的差距,误差有登记性误差和代表性误差。1、登记性误差----调查过程中由于调查者或被调查者的人为因素所造成的误差。从理论上讲,登记性误差是可以消除的。(1)调查者造成的误差:调查方案中有关的规定或解释不明确导致的填报错误、抄录错误、汇总错误等(2)被调查者造成的:因人为因素干扰形成的有意虚报或瞒报调查数据,这种误差在统计调查中应予以特别重视。2、代表性误差----在用样本数据进行推断时所产生的随机误差。无法消除,但事先可以进行控制或计算。产生原因:(1)抽取样本时没有遵循随机原则;(2)样本结构与总体结构存在差异;(3)样本容量不足等;【例题21:2005年单选题】抽样时,由于样本容量不足造成的误差与因为()造成的误差,都属于代表性误差。A.被调查者有意虚报B.数据汇总错误C.填报错误D.没有遵循随机原则【例题22:2008年多选题】代表性误差形成的原因主要有()A、抽样没有遵循随机原则B、有意虚报、瞒报C、抄录错误D、样本容量不足E、样本结构与总体存在差异(二)统计数据的质量要求及检查(1)精度(2)准确性(3)关联性(4)及时性(5)一致性(6)最低成本本章讲义中例题答案:例题1:答案:ABD例题2:答案:BCDE例题3:答案:ABE例题4:答案:C例题5:答案:ABE例题6:答案:C例题7:答案:ACE例题8:答案:AB例题9:答案:C例题10:答案:B例题11:答案:ACDE 例题12:[答案]AB例题13:答案:B例题14:答案:AE解析:本题实际考核时点指标包括的内容。例题15:答案:ABD例题16:答案:B例题17:答案:D例题18:答案:ABC解析:普查属于一次性全面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均属于非全面调查。全面报表要求调查对象中每一个单位都填报,所以属于全面调查。例题19:答案:ABCD例题20:答案:C例题21:答案:D例题22:答案:ADE第21章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本章考情分析:2007年考试中本章出了2个单选题1个多选题,共计4分。2008年考试中本章出了2个单选题,共计2分。本章教材结构:分类数据第一节品质数据的整理与显示顺序数据数据的分组第二节数值型数据的整理与显示数值型数据的图示统计表的构成第三节统计表统计表的设计本章具体内容:第一节品质数据的整理与显示本节学习要求:了解频数含义频数与频数分布熟悉频数分布的含义分类数据掌握比例、百分比和比率的计算方法条形图图示园形图顺序数据:累计频数和累积频率图示:累积分布图本节具体内容:一、分类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一)频数与频数分布1、频数的含义:频数也称次数,是落在各类别中的数据个数。2、频数分布(次数分布):各个类别及其相应的频数全部列出来就是频数分布或称次数分布。3、频数分布表:频数分布用表格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是频数分布表。4、分类数据进行整理时常用的指标如下:(1)比例:是指在一个总体当中,各个部分的数量占总体数量的比重,通常反映整体的构成或者整体结构。各部分比例之和等于1。【例题1--课后题第4题】比例是一个总体中各个部分的数量占总体数量的比重,各部分的比例之和()A.大于1B.小于1 C.等于1D.等于100(2)百分比:将比例乘以100就是百分比或百分数。当分子的数值很小而分母的数值很大时,也可以用千分数来表示比例。如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等(3)比率:各不同类别的数量的比值,可以是一个总体中各不同部分的数量对比。由于比率不是总体中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对比关系,因而比值可能大于1。为方便起见,比率可以不用1作为基数,而用100或其他便于理解的数作为基数。比如:人口的性别比就用每100名女性人口所对应的男性人口来表示。【例题2:2004年单选题】根据第5次人口全国普查的结果,我国男性占总人口的51.63%,女性占总人口的48.37%,那么人口的性别比例应该为()。A.100:106.74B.93.67:100C.106.74:100D.100:93.67在经济和社会问题的研究中,经常使用比率。比如经济学中的积累和消费之比;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二、三产业产值之比等。比率也可以是同一现象在不同时间或空间上的数量之比。如:某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与上年的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对比,得出经济增长率;一个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同另一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对比,反映两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例题3:2007年单选题】计算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中的第一、二、三产业产值之比,是采用了计算()的数据整理方法。A.比例B.均值C.比率D.百分比(二).分类数据的图示分类数据的图示方法,包括条形图和圆形图。(1)条形图是用宽度相同的条形的高度或长短来表示数据变动的图形。绘制时,各类别可以放在纵轴,称为条形图。各类别放在横轴,称为柱形图。(2)圆形图也称饼图,是用圆形及圆内扇形的面积来表示数值大小的图形。圆形图主要用于表示总体中各组成部分所占的比例,对于研究结构性问题十分有用。【例题4:2005、2007年多选】下列各项中,适用于分类数据的整理和显示的方法有()A.累积频数B.比例C.百分比D.比率E.累积频率【例题5:2004年多选题】 2001年底,我国共有博物馆1458个,其中综合性博物馆769个,历史类博物馆521个,艺术类博物馆57个,自然科技类博物馆19个,其他类型博物馆92个。这一构成应通过绘制()来显示。A.条形图B.累积频数分布图C.圆形图D.直方图E.折线图【例题6:课后题第9题】在对分类数据进行整理时,落在各类别中的数据个数被称为()A.频数B.指数C.次数D.百分比E.比例【例题7:课后题第10题】以下指标中,()是对分类数据进行整理时常用的指标。A.频数B.比例C.极差D.百分比E.比率(二)顺序数据的整理与显示分类数据的整理和显示方法也适用于顺序数据,但适用于顺序数据的整理与显示的某些方法如累积频数和累积频率不适用于分类数据。1.累积频数和累积频率(1)累积频数:指各类别的频数逐级累加起来。其方法有两种:①向上累积:从类别顺序的开始一方向类别的最后一方累加频数(数值型数据则是从变量值小的一方向变量值大的一方累加频数)。②向下累积:从类别的最后一方向开始一方累加频数(数值型数据则是从变量值大的一方向变量值小的一方累加频数)(2)累积频率或百分比。将各类别的百分比逐级累加起来,也有向上累积和向下累积两种方法。2.顺序数据的图示顺序数据与分类数据的图示方法基本相同。另外包括累积频数分布图。【例题8:课后题第12题】计算累积频率的两种方法是()。A.加权B.简单平均C.向上累积D.开方E.向下累积【例题9:多选题】下列各项当中,适用于顺序数据但是不适用于分类数据的方法()。A.累积频率B.比例C.百分比D.比率E.累积频数第二节数值型数据的整理与显示学习要求:1.掌握数据分组的方法2.掌握组中值的作用和计算方法3.掌握数据分组的具体步骤4.掌握直方图与条形图的区别具体内容:(一)数据的分组1.数据分组的含义:数据分组是根据统计研究的需要,将数据按照某种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组别。分组后再计算出各组中出现的次数或频数,形成一张频数分布表。2.数据分组的方法分组的方法有单变量值分组和组距分组两种。 (1)单变量值分组是把每一个变量值作为一组,这种分组方法通常只适合于离散变量且变量较少的情况。(2)组距分组是将全部的变量值,划分为若干个不同的区间。适合于连续变量或变量值较多的情况。采用组距分组需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确定分组的组数确定分组组数时的要求:①划分的组数既不应太多也不应太少②组数的确定,要尽量保证组间资料的差异性与组内资料的同质性;③采用的分组办法,要能够充分显示客观现象本身存在的状态。第二步,对原始资料进行排序。第三步,求极差。极差值=最大观察值-最小观察值第四步,确定各组组距。①组距=根据上式计算出来的组距,可能带有小数,为了编表和计算方便,也是审美习惯使然,最好把它取成接近于5除尽的一个数。组距与组数成反比例关系,组数越多,组距越小,组数越少,组距越大。②组距是每组观察值的最大差,即每组的上限值与下限值之间的差。用公式表示就是:组距=某组上限值-该组下限值或:某组上限值=该组下限值+组距某组下限值=该组上限值-组距第五步,确定组限。组限是组与组之间的界限,或者是每组观察值的变化范围。一个组的最小值称为下限;最大值称为上限。上限值与下限值的差值称为组距上限值与下限值的平均数称为组中值。即:确定组限时应注意:①第一组的下限值应比最小的观察值小一点,最后一组的上限值应比最大的观察值大一点。②特别需要或不得已的情况除外,最好不要使用开口组。③组限应取得美观些,按数字编好,组限值应能被5除尽,且一般要用整数表示。第六步确定各组观察值出现的频数为解决“不重”的问题,统计分组时习惯上规定“上组限不在内”,即当相邻两组的上下限重叠时,恰好等于某一组上限的观察值不算在本组内,而计算在下一组内。第七步,制作频数分布表。(二)数值型数据的图示1.直方图直方图是用矩形的宽度和高度来表示频数分布的图形。直方图中,实际上用矩形的面积表示各组的频数分布。直方图与条形图不同: (1)条形图是用条形的长度(横置时)表示各类别频数的多少,其宽度(表示类别是)则是固定的;直方图是用面积表示各组频数的多少,矩形的高度表示每一组的频数或百分比,宽度则表示各组的组距,因此其高度与宽度均有意义。(2)由于分组数据具有连续性,直方图的各矩形通常是连续排列,而条形图则是分开排列。2.折线图(也称为频数多边形图)折线图也称频数多边形图,它是在直方图的基础上,把直方图顶部的中点用直线连接起来,再把原来的直方图抹掉就是折线图。【例题10:2004年单选题】一批数据分别为“60~70”、“70~80”、“80~90”、“90~100”四组,按统计表分组的习惯规定,90这一数值应归在()这一组中。A.“60~70”B.“70~80”C.“80~90”D.“90~100”【例题11:2007年单选题】对一组数据进行分组,各组的组限依次是“10~20”、“20~30”、“30~40”、“40~50”、“50~60”、“60~70”。在以上这组数据中,50这一数值()。A.由于恰好等于组限,不需要分在某一组中B.分在“50~60”一组中C.分在“40~50”一组中D.分在“40~50”或“50~60”任意一组中都可以【例题12:2008年单选题】将一批数据进行分组,各组的组限依次为“100-120”、“120-130”“130-140”“140-150”“150-160”,按统计分组的规定,140这一数值()A.不计算在任何一组B.分在“140-150”这一组C.分在“130-140”这一组D.分在“130-140”或“140-150”均可【例题13:2006年、2008年单选题】对数据实行等距分组的情况下,组距与组数的关系是()。A.无任何关系B.反比关系C.正比关系D.组距总是组数的5倍【例题14:2006年多选题】直方图与条形图的区别在于()。A.直方图的各矩形通常是分开排列B.直方图用面积表示各组频数的多少C.直方图的各矩形通常是连续排列D.直方图的矩形高度与宽度均有意义E.直方图的矩形高度有意义而宽度无意义【例题15:课后题第14题】组距分组适用于下列情况()A.离散变量B.变量值较少C.连续变量D.变量值较多E.分类数据【例题16:课后题第15题】在组距分组中,确定分组组数的时候要求()。 A.组数尽可能少B.组数尽可能多C.尽量保证组间资料的差异性D.尽量保证组内资料的同质性E组数应能被5除尽【例题17:课后题第3题】为解决“不重”的问题,统计分组时习惯上规定()A.不重不漏B.组限值应能被5除尽C.下组限不在内D.上组限不在内第三节统计表学习要求:1.熟悉统计表的基本构成2.掌握统计表的设计要求具体内容:(一)统计表的构成1.统计表是用于显示统计数据的基本工具2.构成:统计表一般由四个主要部分组成,即表头、行标题、列标题和数字资料,必要时可以在统计表的下方加上表外附加。(1)表头应放在表的上方,它所说明的是统计表的主要内容。(2)行标题和列标题通常安排在统计表的第一列和第一行,它所表示的主要是所研究问题的类别名称和指标名称,通常也被称为“类”。(3)表外附加通常放在统计表的下方,主要包括资料来源、指标的注释和必要的说明等内容。(二)统计表的设计设计统计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合理安排统计表的结构。第二,表头一般应包括表号、总标题和表中数据的单位等内容。第三,表中的上下两条横线一般用粗线,中间的其他线要用细线。通常情况下,统计表的左右两边不封口,列标题之间一般用竖线隔开,而行标题之间通常不必用横线隔开。总之,表中尽量少用横竖线。表中的数据一般是右对齐,有小数点时应以小数点对齐,而且小数点的位数应统一。对于没有数字的表格单元,一般用“-”表示,一张填好的统计表不应出现空白单元格。第四,在使用统计表时,必要时可在表的下方加上注释。特别要注明资料来源,以表示对他人劳动成果和知识产权的尊重。【例题18:2004年、2005年】通常情况下,设计统计表要求()。A.没有数字的单元格应空白B.左右两边应封口C.表中数据一般是右对齐D.列标题之间一般用竖线隔开E.行标题之间不必用横线隔开【例题19:2007年多选】通常情况下,设计统计表要求()。A.没有数字的单元格应空白B.左右两边不封口C.表中数据一般是右对齐D.列标题之间一般用竖线隔开 E.行标题之间不必用横线隔开本章讲义中例题答案如下:例题1:答案:C例题2:答案:C解析:如果用1作为基数表示性别比例:51.63:48.37=1.0674:1如果用100作为基数表示性别比例:106.74:100例题3:答案:C例题4:答案:BCD例题5:答案:AC解析:上述资料给出的是分类数据,应使用条形图或圆形图来表示。例题6:答案:AC例题7:答案:ABDE例题8: 答案:CE例题9: 答案:AE例题10:答案:D例题11:答案:B解析:注意“上限不在内”的规定。例题12:答案:B例题13:答案:B解析:组距=极差/组数例题14:答案:BCD例题15:答案:CD例题16:答案:CD解析:组数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组限值应能被5除尽。所以ABE均错误。例题17:答案:D例题18:答案:CDE例题19:答案:BCDE第22章数据特征的测度本章考情分析:本章2007年考试中出了2个单选、1个多选,共计4分。本章2008年考试中出了4个单选题,1个多选,共计6分。本章教材结构:第一节集中趋势的测度-----众数、中位数、算术平均数、几何平均数第二节离散程度的测度-----极差、标准差和方差、离散系数。本章2009年教材变化情况:没有变化。本章具体内容:第一节集中趋势的测度学习要求:掌握众数的计算方法、特点和应用范围掌握中位数的计算方法、特点和应用范围 掌握简单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掌握算术平均数的特点和应用范围;熟悉算术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和主要用途。掌握简单几何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和主要用途具体内容:集中趋势是指一组数据向某一中心值靠拢的倾向,测度集中趋势也就是寻找数据一般水平的代表值或中心值。集中趋势的测度,主要包括:位置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等数值平均数----算术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等【例题1:2004年单选题】以下属于位置平均数的是()。A.几何平均数B.算术平均数C.众数D.极差答案:C解析:众数及中位数均属于位置平均数。(一)、众数1、涵义: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频数最多的那个数值,用M0表示。2、用众数反映集中趋势,非常直观,不仅适用于品质数据,也适用于数值型数据。众数是一个位置代表值,不受极端值的影响,抗干扰性强。【例题2:课后题第5题】下面是抽样调查的10个家庭住房面积(单位:平方米):55;75;75;90;90;90;90;105;120;150。这10个家庭住房面积的众数为()A90B75C55D150答案:A(二)中位数1、涵义:把一组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列,位置居中的数值叫做中位数,用Me表示。中位数将数据分为两部分,其中一半的数据小于中位数,另一半数据大于中位数。2、中位数计算:根据未分组数据计算中位数时,要先对数据进行排序,然后确定中位数的位置,n为数据的个数,其公式为:n为奇数:中位数位置是,该位置所对应的数值就是中位数数值。n为偶数:中位数位置是介于和(+1)之间,中位数数值就是所对数值和(+1)所对应数值的算术平均数。具体计算见教材例题:3、中位数主要用于顺序数据,也适用于数值型数据,但不适用于分类数据,中位数也是一个位置代表值,不受极端值的影响,抗干扰性强。【例题3:2004单选题】2003年,某市下辖六个县的棉花种植面积按规模由小到大依次为800公顷、900公顷、1100公顷、1400公顷、1500公顷、3000公顷 ,这六个县棉花种植面积的中位数是()公顷。A.1450B.1250C.1100D.1400答案:B解析:n为偶数,中位数是介于数列中间的两个数的算术平均数。中位数=(1100+1400)/2=1250(公顷)【例题4:2008单选题】某小学六年级8个班的学生人数由少到多依次为34人、34人、34人、34人、36人、36人、37人、37人,其中位数为()A34B35C36D37答案:B解析:n为偶数,中位数=(34+36)/2=35【例题5:课后题第8题】下面一组数据为9个家庭的人均月收入数据(单位:元):750;780;850;960;1080;1250;1500;1650;2000;则中位数为()A750B1080C1500D2000答案:B解析:n为奇数,中位数位置为5,所对应的数值为1080。(三)算术平均数1、涵义:算术平均数是全部数据的算术平均,又称均值,用表示。是集中趋势中最主要的测度值。主要适用于数值型数据,但不适用于品质数据。2、计算公式:(1)简单算术平均数简单算术平均数主要用于处理未分组的原始数据。简单算术平均数的计算公式为:(2)加权算术平均数加权算术平均数主要用于处理经分组整理的数据。加权算术平均数的计算公式为:Xi——各组的组中值 fi——各组的频数3、计算和运用算术平均数注意事项:(1)算术平均数同时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各组数值的大小、各组分布频数的多少。频数在算术平均数中起着权衡轻重的作用。(2)算术平均数易受极端值的影响。极端值的出现,会使平均数的真实性受到干扰。【例题6:2003年单选】集中趋势最主要的测度值是()。A.众数B.中位数C.均值D.几何平均数答案:C解析:算术平均数也称为均值,是集中趋势最主要的测度值。(四)几何平均数1、涵义: n个观察值连乘积的n次方根就是几何平均数。2、计算公式:公式为:几何平均数-----连乘积符号3、主要用途:(1)对比率、指数等进行平均(2)计算平均发展速度。【例题7:08年单选】下列数据特征的测度值中,受极端值影响的是()A中位数B众数C加权算术平均数D位置平均数答案:C解析:中位数、众数均属于位置平均数,不受极端值的影响。【例题8:2005年、2007年多选题】下列数据特征的测度值中,易受极端值影响的有()。A.加权算术平均数B.简单算术平均数C.极差D.众数E.中位数答案:ABC【例题9:2005、2006、2007年单选】下列集中趋势中,适用于品质数据的是()。A.众数B.简单算数平均数C.标准差D.加权算术平均数[答案]A 【例题10:08年单选】算术平均数与众数、中位数具有共同特点是()A都适用于分类数据B都适用于顺序数据C都不受极端值的影响D都适用于数值型数据答案:D解析:众数、中位数、算术平均数均适用于数值型数据。【例题11:2007年单选题】某连锁超市6个分店的职工人数有小到大排序后为57人、58人、58人、60人、63人、70人其算术平均数、众数分别为()。A.59、58B.61、58C.61、59D.61、70[答案]B.[解析]出现频数最多的数值为众数,即58人算术平均数=(57+58+58+60+63+70)/6=61人【例题12:2006年多选题】对于经分组整理的数据,其算术平均数会受到()等因素的影响。A.各组数值的大小B.各组分布频数的多少C.组数D.数据个数E.极端值答案:ABE【例题13:2008年多选】下列统计指标中,可以采用算术平均数方法计算平均数的有()A、产品产量B、可支配收入C、产品合格率D、销售额E、考试分数答案:ABDE解析:C属于相对指标,适用几何平均数方法计算平均数。第二十二章第二节、离散程度的测度学习要求:1、掌握测度离散程度的指标2、掌握极差的含义和计算方法3、掌握标准差和方差的计算方法和应用4、掌握离散系数的计算方法和具体应用具体内容:离散程度是指数据之间的差异程度或频数分布的分散程度。集中趋势的测试值是对数据一般水平的一个概括性变量,它对一组数据的代表程度,取决于该组数据的离散水平。数据的离散程度越大,集中趋势的测试值对该组数据的代表性就越差,离散程度越小,其代表性就越好。离散程度的测度,主要包括极差、方差和标准差、离散系数等。 (一)极差1、含义:极差是最简单的变异指标。它就是总体或分布最大的标志值与最小的标志值之差,又称全距,用R表示。2、计算公式:3、极差反映的是变量分布的变异范围或离散幅度,在总体中任何两个单位的标志值之差都不可能超过极差。极差计算简单,含义直观,运用方便。但它仅仅取决于两个极端值的水平,不能反映其间的变量分布情况,同时易受极端值的影响。(二)标准差和方差1、含义:方差:总体所有单位标志值与其平均数离差之平方的平均数。标准差:方差的平方根,用表示。2、计算:(1)未整理的原始数据方差=标准差(2)用于分组数据方差=标准差标准差和方差是应用最广泛的统计离散程度的测度方法。见教材207页例题。(三)离散系数(标准差系数)1、极差、标准差、方差都是反映数据分散程度的绝对值,其数值大小收到变量值水平高低和计量单位的影响。2、为消除变量值水平高低和计量单位不同对离散程度测度值的影响,需要计算离散系数。离散系数通常是就标准差来计算的,因此也称标准差系数。它是一组数据的标准差与其相应的算术平均数之比,是测度数据离散程度的相对指标,用表示。 离散系数主要是用于比较对不同组别数据的离散程度。离散系数大的说明数据的离散程度也就大,离散系数小的说明数据的离散程度也就小。【例题14:2008年单选题】标准差系数是一组数据的标准差与其相应的()之比。A算数平均数B极值C众数D几何平均数答案:A【例题15:2004年单选题】某学校学生的平均年龄为20岁,标准差为3岁;该校教师的平均年龄为38岁,标准差为3岁。比较该校学生年龄和教师年龄的离散程度,则()。A.学生年龄和教师年龄的离散程度相同B.教师年龄的离散程度大一些C.教师年龄的离散程度是学生年龄离散程度的1.9倍D.学生年龄的离散程度大一些答案:D解析:平均值不同的情况下,用离散系数比较离散程度。学生年龄的离散系数=3/20*100%=15%教师年龄的离散系数=3/38*100%=7.89%离散系数大的说明数据的离散程度也就大,离散系数小的说明数据的离散程度也就小。【例题16:2005年、2004年单选题】如果两组数据是以不同计量单位来表示的,则比较其离散程度的测度值是()。A.离散系数B.标准差C.方差D.极差答案:A解析:为消除变量值水平高低和计量单位不同对离散程度测度值的影响,需要计算离散系数【例题17:课后题第15题】反映数据离散程度的绝对值的指标是()A算术平均数B极差C方差D离散系数E标准差答案:BCE第23章时间序列本章考情分析:本章在2007年考试中出了3个单选题,共计3分;本章在2008年考试中出了2个单选题,1个多选题,共计4分;本章教材结构:第一节时间序列及其分类发展水平第二节时间序列的水平分析平均发展水平增长量与平均增长量 发展速度与增长速度第三节时间序列的速度分析平均发展速度与平均增长速度速度的分析与应用本章2009年教材变化情况:没有变化。本章具体内容:第一节时间序列及其分类学习要求:掌握时间序列的分类具体内容:统计对事物进行动态研究的基本方法是编制时间序列。1、时间序列含义:时间序列也称动态数列,是将某一统计指标在各个不同时间上的数值按时间先后顺序编制形成的序列。2、时间序列的构成要素:(1)被研究现象所属时间:(2)反映该现象一定时间条件下数量特征的指标值。注意:同一时间序列中,各指标值的时间单位一般要求相等,可以是年、季、月、日。3.时间序列的分类:时间序列按照其构成要素中统计指标值的表现形式,分为(1)绝对数时间序列:统计指标值是绝对数。根据指标值的时间特点又分为时期序列:每一指标值反映现象在一定时期内发展的结果。即过程总量。时点序列:每一指标值反映现象在一定时点上的瞬间水平。(2)相对数时间序列:统计指标值是相对数(3)平均数时间序列:统计指标值是平均数【例题1:2006年单选】在同一时间序列中,各指标值的时间单位一般要求()。A.必须为月B.必须为年C.相同D.必须为日答案:C【例题2:2006年多选题】下表中能源生产总量是()时间序列。我国l997—2003年能源生产总量年份1997199819992000200l20022003能源生产总量(万吨标准煤)132410124250109126106988120900138369160300A.相对数B.时期C.绝对数D.平均数E.时点答案:BC 【例题3:2008年多选题】依据指标值的特点,绝对数时间序列分为()A、时期序列B、时点序列C、相对数时间序列D、平均数时间序列E、整数时间序列答案:AB第二节时间序列的水平分析学习要求:1、掌握不同时间序列序时平均数的计算方法2、掌握增长量、逐期增长量、累计增长量和平均增长量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掌握其计算方法。具体内容:一、发展水平明确几个概念:1.发展水平:发展水平是时间序列中对应于具体时间的指标数值。2.最初水平、最末水平、中间水平设时间序列以表示,序列中第一项的指标值称为最初水平,最末项的指标值称为最末水平,处于二者之间的各期指标值()则称为中间水平。3.基期水平和报告期水平(1)基期水平:是作为对比的基础时期的水平;(2)报告期水平:是所要反映与研究的那一时期的水平。二、平均发展水平平均发展水平也称序时平均数或动态平均数,是对时间序列中各时期发展水平计算的平均数,它可以概括性描述现象在一段时期内所达到的一般水平。(一).绝对数时间序列序时平均数的计算1、由时期序列计算序时平均数:就是简单算术平均数。【例题4:课后题第6题】某地区1990~1998年钢材使用量(单位:吨)如下:年 份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使用量131615391561176517261960190220132446该地区1990~1998年钢材年均使用量为()。A.1726吨B.1750.6吨C.1803.1吨D.1846.7吨答案:C解析:(1316+1539+1561+1765+1726+1960+1902+2013+2446)/9=1803.1【例题5:2004年单选】某地区1999~2003年原煤产量如下:年份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 原煤产量(万吨)4546596872该地区1999~2003年的平均每年原煤产量为()万吨。A.58B.57.875C.59D.60答案:A解析:原煤产量是时期指标。平均产量=(45+46+59+68+72)/5=58万吨。2、由时点序列计算序时平均数:(1)第一种情况,由连续时点(逐日登记)计算。又分为两种情形。①资料逐日排列且每天登记。即已掌握了整段考察时期内连续性的时点数据,可采用简单算术平均数的方法计算。②资料登记的时间单位仍然是1天,但实际上只在指标值发生变动时才记录一次。此时需采用加权算术平均数的方法计算序时平均数,权数是每一指标值的持续天数。例题见教材212页。(2)第二种情况,由间断时点(不逐日登记)计算。又分为两种情形。①每隔一定的时间登记一次,每次登记的间隔相等。间隔相等的间断时点序列序时平均数的计算公式为:间断相等的间断时点序列序时平均数的计算思想是“两次平均”:先求各个时间间隔内的平均数,再对这些平均数进行简单算术平均。【例题6:课后题第7题】某企业职工人数资料(单位:人)如下:时间3月31日4月30日5月31日6月30日职工人数1400150014601420  该企业3~6月份平均职工人数为()。A.1500人B.1400人C.1445人D.1457人答案:D解析:属于间断时点指标,每次登记的间隔期是1个月,所以②每隔一定的时间登记一次,每次登记的间隔不相等。间隔不相等的间断时点序列序时平均数的计算公式为: 间隔不相等的间断时点序列序时平均数的计算也采用“两次平均”的思路,且第一次的平均计算与间隔相等的间断序列相同;进行第二次平均时,由于各间隔不相等,所以应当用间隔长度作为权数,计算加权算术平均数。见教材213页例题(二).相对数或平均数时间序列序时平均数的计算相对数或平均数时间序列是派生数列,相对数或平均数通常是由两个绝对数对比形成的。必须分别求出分子指标和分母指标时间序列的序时平均数,然后再进行对比,用公式表示如下:见教材213页例题。三、增长量与平均增长量1.增长量:报告期发展水平与基期发展水平之差,反映报告期比基期增加(减少)的绝对数量。用公式表示为:增长量=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1)逐期增长量-----报告期水平与前一期水平之差(2)累计增长量-----报告期水平与某一固定时期(时间序列最初水平)水平之差。同一时间序列中,累计增长量等于相应时期逐期增长量之和。例如:某地区2000~2004年钢材使用量(单位:万吨)如下:年 份20002001200220032004使用量12458逐期增长量分别是:2-1=1万吨;4-2=2万吨;5-4=1万吨;8-5=3万吨累计增长量是:8-1=7万吨累计增长量7万吨=逐期增长量之和(1+2+1+3)2.平均增长量平均增长量是时间序列中逐期增长量的序时平均数,它表明现象在一定时段内平均每期增加(减少)的数量。其计算公式为:平均增长量=例题:某地区2000~2004年钢材使用量(单位:万吨)如下:年 份20002001200220032004使用量12458 平均增长量===1.75万吨。【例题7:课后题第8题】某商场1999~2003年商品销售额(单位:百万元)如下:年 份19992000200120022003销售额35.040.044.049.955.0该商场1999~2003年商品销售额的平均增长量为()百万元。A.5B.4C.44D.3答案:A解析:平均增长量===5百万元【例题8:课后题第4题】逐期增长量是()A报告期水平与前一期水平之差B报告期水平与某一固定时期水平(通常是时间序列最初水平)之差C时间序列中逐期增长量的序时平均数D报告期发展水平与基期发展水平之比答案:A解析:A是逐期增长量的含义;B为累计增长量的含义;C是平均增长量的含义;D为发展速度【例题9:2007年单选】平均增长量是时间序列中()的序时平均数。A.累计增长量B.报告期水平与某一固定时期水平(通常是时间序列最初水平)之差C.逐期增长量D.报告期发展水平[答案]C【例题10:2006年多选题】根据基期的不同,增长量可分为()。A.累计增长量B.平均增长量C.逐期增长量D.环比增长量E.最终增长量答案:AC第三节时间序列的速度分析学习要求:1、掌握发展速度和增长速度的计算方法2、掌握定基发展速度与环比发展速度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这种关系进行速度之间的相互推算。3、掌握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的计算方法。4、熟悉增长1%绝对值的含义及其用途,掌握增长1%绝对值的计算方法。具体内容:一、发展速度与增长速度(一)发展速度 1、发展速度:是以相对数形式表示的两个不同时期发展水平的比值,表明报告期水平已发展到基期水平的几分之几或若干倍。发展速度=由于基期选择的不同,发展速度有定基与环比之分。(1)定基发展速度:报告期水平与某一固定时期水平(通常是最初水平)的比值,用表示,则有(2)环比发展速度是报告期水平与其前一期水平的比值,用表示(3)定基发展速度与环比发展速度之间的关系第一,定基发展速度等于相应时期内各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推导:定基发展速度=各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第二,两个相邻时期定基发展速度的比率等于相应时期的环比发展速度推导:相邻时期定基发展速度的比率/==相应时期的环比发展速度【例题11:2003、2004年、2006年】环比发展速度等于()。A.逐期增长量与其前一期水平之比B.累计增长量与最初水平之比C.报告期水平与最初水平之比D.报告期水平与其前一期水平之比答案:D【例题12:2005年、2006年、2007年单选】以2000年为基期,我国2002、2003年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定基发展速度分别是137.4%和164.3%,则2003年与2002年相比的环比发展速度是()。A.16.4%B.19.6%C.26.9%D.119.6%答案:D解析:相邻时期定基发展速度的比率/==相应时期的环比发展速度所以,2003年与2002年环比发展速度=2003年定基发展速度÷2002年定基发展速度=164.3%÷137.4%=119.6% 【例题13:课后题的9题】已知某地区以1990年为基期,1991-1996年财政收入的环比发展速度为115.71%、118.23%、108.01%、131.9%、122.95%、101.54%,以1990年为基期的1996年财政收入的定基发展速度为()40.55%243.30%101.54%43.3%答案:B解析:以1990年为基期的1996年财政收入的定基发展速度等于同期环比发展速度的乘积=115.71%×118.23%×108.01%×131.9%×122.95%×101.54%=243.32%(二)、增长速度1、增长速度含义:增长速度是报告期增长量与基期水平的比值,表明报告期比基期增长了百分之几或若干倍。增长速度=2、定基增长速度:增长量是累计增长量定基增长速度=3、环比增长速度:增长量是逐期增长量环比增长速度=定基增长速度与环比增长速度之间的推算,必须通过定基发展速度与环比发展速度才能进行。【例题14:2007年单选】已知某地区2002-200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环比增长速度分别为4%、6%、9%、10%,则这一时期该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定基增长速度为()。A.4%×6%×9%×l0%B.(4%×6%×9%×l0%)+1C.(104%×106%×109%×l10%)-1D.104%×l06%×109%×l10%[答案]C.[解析]定基增长速度=定基发展速度-1=环比发展速度连乘积-1又因为:环比增长速度=环比发展速度-1,即环比发展速度=1+环比增长速度所以定基增长速度=定基发展速度-1=环比发展速度连乘积-1=(1+环比增长速度)连乘积-1=(104%×106%×109%×l10%)-1二、平均发展速度与平均增长速度 1、平均发展速度:反映现象在一定时期内逐期发展变化的一般程度。是一定时期内各期环比发展速度的序时平均数。目前计算平均发展速度通常采用几何平均法。几何平均法也称水平法,其计算原理是:一定时期内现象发展的总速度等于各期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根据平均数的计算原理,就应当按连乘法,即几何平均数公式计算指标值的平均数。平均发展速度或者:n表示环比发展速度的时期数。2、平均增长速度:反映现象在一定时期内逐期增长(降低)变化的一般程度。3、平均发展速度与平均增长速度的关系: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1【例题15:课后题第10题】我国1990年出口商品总额为620.91亿美元,1996年出口商品总额为1510.66亿美元,1990~1996年出口商品总额的平均发展速度为()。A.115.97%B.40.55%C.15.97%D.243.30%答案:A解析:1990~1996年出口商品总额的平均发展速度===115.97%【例题16:2006年单选题】某市财政收入2003年比l998年增长了72.6%,则该市1998年至2003年财政收入的平均增长速度为()。A.B.C.D.答案:D解析: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1===【例题17:2005年、2008年单选题】平均增长速度与平均发展速度的数量关系是()。A.平均增长速度=1/平均发展速度B.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1C.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1 D.平均增长速度=1-平均发展速度答案:B三、速度的分析与应用1、在应用速度分析实际问题时,须防止误用乃至滥用的现象,应注意:(1)当时间序列中的指标值出现0或负数时,不宜计算速度。(2)速度指标的数值与基数的大小有密切关系。2、在环比增长速度时间序列中,各期的基数不同,因此,运用这一指标反映现象增长的快慢时,往往要结合水平指标的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结论。“增长1%的绝对值”是进行这一分析的指标。它反映同样的增长速度,在不同时间条件下所包含的绝对水平。例题见教材217页。【例题18:2005年、2004年单选】在环比增长速度时间序列中,由于各期的基数不同,运用速度指标反映现象增长的快慢时往往需要结合()这一指标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结论。A.报告期水平B.增长1%的绝对值C.累计增长量D.平均增长量答案:B【例题19:2005年单选】“增长1%的绝对值”反映的是同样的增长速度在不同()条件下所包含的绝对水平。A.计量单位B.数据类型C.时间D.调查方法答案:C第24章统计指数本章历年考情:本章2007年考试中出了1个单选,合计1分。本章2008年考试中没有出题。本章教材结构:指数的概念和分类基期加权综合指数加权综合指数报告期加权综合指数总量指数与指数体系指数体系指数体系的分析与应用 零售价格指数几种常用的价格指数消费价格指数股票价格指数2009年教材变化情况:新增“几种常用的价格指数”。本章具体内容:第一节指数的概念、分类学习要求:掌握狭义指数的概念掌握指数的分类具体内容:1、指数的含义广义地讲,任何两个数值对比形成的相对数都可以称为指数;狭义地讲,指数是用于测定多个项目在不同场合下综合变动的一种特殊相对数。2、指数的分类:(1)按所反映的内容不同,可以分为数量指数和质量指数。①数量指数是反映物量变动水平的,如产品产量指数、商品销售量指数等;②质量指数是反映事物内含数量的变动水平的,如价格指数、产品成本指数等。(2)按计入指数的项目多少不同,可分为个体指数和综合指数。①个体指数是反映某一个项目或变量变动的相对数,如一种商品的价格或销售量的相对变动水平;②综合指数是反映多个项目或变量综合变动的相对数,如多种商品的价格或销售量的综合变动水平。(3)按计算形式不同,可分为简单指数和加权指数。①简单指数又称不加权指数,它把计入指数的各个项目的重要性视为相同;②加权指数则对计入指数的项目依据重要程度赋予不同的权数,而后再进行计算。目前普遍应用的是加权指数。【例题1:2004年、2007年单选题】狭义的讲,指数是用于测定多个项目在不同场合下综合变动的一种特殊()。A.算术平均数B.相对数C.总量指标D.几何平均数答案:B【例题2:课后题第1题】用于测定多个项目在不同场合下综合变动的一种特殊相对数是指()A广义指数B发展速度C相关系数D狭义指数答案:D【例题3:课后题第12题】下面属于质量指数的是()A商品销售量指数 B股票价格指数C产品成本指数D产品产量指数E零售价格指数答案:BCE【例题4:2004年多选题】某种商品基期售出50公斤,报告期售出60公斤,指数为120%,该指数是()。A.综合指数B.个体指数C.总指数D.销售量指数E.数量指标指数答案;BDE第二节加权综合指数学习要求:1、掌握基期加权综合指数和报告期加权综合指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2、了解基期加权综合指数和报告期加权综合指数的特点和实际应用具体内容:加权综合指数是指通过加权来测定一组项目的综合变动状况。较为常用的是基期加权综合指数和报告期加权综合指数。(一)基期加权综合指数------拉氏指数。1864年德国学者拉斯贝尔斯提出的。是在计算一组项目的综合指数时,把作为权数的各变量值固定在基期。拉氏质量指数(基期的数量作为权数)拉氏数量指数(基期的价格作为权数)例题见教材221页拉氏指数以基期变量值为权数,可以消除权数变动对指数的影响,不同时期的指数具有可比性。拉氏价格指数尽管可以单纯反映价格的变动水平,但不能反映出消费量的变化,从实际生活角度看,人们更关心在报告期销售量条件下,由于价格变动对实际生活的影响,因此拉氏价格指数在实际中应用得很少;拉氏数量指数是假定价格不变条件下报告期销售量的综合变动,不仅可以单纯反映出销售量的综合变动水平,也符合销售量指数的要求,因此,拉氏数量指数在实际中应用得较多。(二)报告期加权综合指数----帕氏指数1874年德国学者帕煦提出的,是在计算一组项目的综合指数时,把作为权数的变量值固定在报告期。质量指数(以报告期的数量作为权数) 数量指数(以报告期的价格作为权数)注意:帕氏指数因以报告期变量值为权数,不能消除权数变动对指数的影响,因而不同时期指数缺乏可比性;但帕氏指数可以同时反映出价格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具有比较明确的经济意义。帕氏数量指数在实际中很少用到,帕氏价格指数实际中应用较多。第三节指数体系学习要求:1.熟悉总量指数、指数体系的含义2.掌握指数体系的分析和应用具体内容:(一)总量指数与指数体系1.总量指数:总量指数是由两个不同时期的总量对比形成的相对数。(1)可以由不同时期的实物总量对比形成:如总产量指数(2)可以由不同时期的价值总量对比形成,通常称为“价值指数”:如产品总成本、商品销售额。总量通常可以分解为若干构成要素,就多项事物而言,综合总量指数的一般形式可以写成:2.指数体系:由总量指数及其若干个因素指数构成的数量关系式。(二)指数体系的分析与应用利用指数体系既可以对现象发展的相对变化程度及及各因素的影响程度进行分析,也可以对现象变化的绝对数量及各因素的影响数额进行分析。在实际分析中,比较常用的是基权数加权的数量指数(拉氏数量指数)和报告期权数加权的质量指数(帕氏价格指数)形成的指数体系。该指数体系可表示为:=×总量指数=帕氏价格指数×拉氏数量指数,也可以写成(1+总量增长率)=(1+价格增长率)*(1+数量增长率)就绝对水平看,关系式为:-=(-)+(-)总量差异=价格变动影响额+数量变动影响额见教材例题销售额指数==84696/69370=122.09%(销售额提高了22.09%) 帕氏价格指数==84696/75590=112.05%(价格变动导致销售提高了12.05%)拉氏数量指数==75590/69370=108.97%(数量变动导致销售额提高了8.97%)122.09%=112.05%*108.97%从绝对水平来看销售额变动=-=84696-69370=15326(元)价格变动的影响额=-=84696-75590=9106(元)销售量变动的影响额=-=75590-69370=6220(元)三者关系:销售额变动15326元=价格变动的影响额9106元+销售量变动的影响额6220元【例题5:2006年单选】在利用指数体系分析价格(用P表示)和销售量(用q表示)变动对销售额的影响时,销售量指数的计算公式是()。A.B.C.D.答案:D【例题6:课后题第6题】某工厂报告期与基期相比较,某产品产量增加6%,单位产品成本下降了6%,那么,生产费用是()。A增加B.减少C.不增不减D.无法确定答案:B解析:生产费用=产品产量*单位产品成本所以:生产费用指数=产品产量指数*单位产品成本指数=(1+产品产量增长率)*(1+单位产品成本增长率)=(1+6%)*【1+(-6%)】=99.64% 说明生产费用报告期比基期减少了。【例题7:课后题第7题】某单位职工人数增加2%,工资总额增加4%,则平均工资()。A.增加2%B.减少2%C.增加1.96%D.减少1.96%答案:C解析:工资总额=工人人数×平均工资所以:工资总额指数=工人人数指数×平均工资指数平均工资指数=工资总额指数/工人人数指数=(1+4%)/(1+2%)=101.96%平均工资增长率=平均工资指数-1=101.96%-1=1.96%【例题8:课后题第8题】某地区按1990年不变价格编制的1991~2000年工业总产值指数,反映的是()。A.产值的变动B.产量的变动C.价格的变动D.产量指数×价格指数答案:B解析:产值=价格*产量,价格不变编制的产值指数应该反映的是产量的变动【例题9:课后题第9题】某超市商品销售额增长10%,平均销售价格增长7%,则商品销售量()。A.增加3%B.增加2.8%C.增加17.7%D.下降2.73%答案:B解析:销售额指数=销售量指数×价格指数(1+10%)=销售量指数*(1+7%)销售量指数=110%/107%=102.8%销售量增长率=102.8%-1=2.8%【例题10:课后题第14题】以2002年为基期,某商店的某类商品2003年的销售额指数为135.44%,价格指数为108.06%,销售量指数为125.34%,2003年与2002年相比,则()A该类商品的销售额提高了35.44%B由于零售价格变动使销售额提高了8.06%C由于销售量变动使销售额提高了25.34%D由于销售量变动使销售额提高了125.34%E零售价格与销售量变动对销售额没有影响答案:ABC解析:销售额增长率=销售额指数-1=135.44%-1=35.44%价格增长率=价格指数108.06%-1=8.06%销售量指数=销售量指数125.34%-1=25.34%【例题11:课后题第15题】某商场总销售额2002年为86000元,2003年为90000元,商品价格上涨10%,与2002年相比,则()。A.商品销售量指数为95.14% B.总销售额指数为104.65%C.由于价格上涨使总销售额增加了8182元D.由于商品销售量下降使总销售额减少了8182元E.总销售额增加4000元答案:ABCE解析:商品销售额指数=2003年销售额/2002年销售额=90000/86000=104.65%商品价格指数=1+商品价格上涨率=1+10%=110%商品销售额指数=商品价格指数*商品销售量指数,所以商品销售量指数=商品销售额指数/商品价格指数=104.65%/110%=95.14%总销售额增加=90000-86000=4000元商品价格指数===110%=81818元商品价格变动影响额=-=90000-81818=8182元商品销售量变动影响额=-=81818-86000=-4182元或者=4000-8182=-4182元第四节几种常用的价格指数学习要求:掌握零售价格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及股价指数的概念和编制方法具体内容:我国目前编制的价格指数主要有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等,其中与人民生活关系密切的是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一、零售价格指数(一)零售价格指数的含义零售价格指数是反映城乡商品零售价格变动趋势的一种经济指数,它的变动直接影响城乡的生活支出和国家财政收入,影响居民购买力和市场供需平衡以及消费和积累的比例。(二)我国零售商品价格指数编制1、代表规格品的选择在编制价格指数时,只能选择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商品。首先应对商品进行科学的分类,在此基础上分别选择能代表各类别的代表规格品。2、典型地区的选择典型地区的选择既要考虑其代表性,也要注意类型上的多样性以及地区分布上的合理性和稳定性。3、商品价格的确定全社会零售价格总指数包括商品牌价、议价和市价等因素。对所选代表性商品使用的是全社会综合平均价。一种商品的综合平均价是该商品一定时期内的牌价、议价、市价的加权平均,其权数是各种价格形式的商品零售量或零售额。 4、权数的确定我国目前的零售价格总指数是采用加权算术平均形式计算的,其权数是根据上年商品零售额资料,并根据当年住户调查资料予以调整后确定。在确定权数时,先确定各大类权数,然后确定小类权数,最后确定商品权数。权数均已百分比表示,各层权数之和等于1005、指数的计算从1985年1月起,我国开始采用部分商品平均价格法计算全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k----个体指数或各层的类指数w----各层销售额比重权数见教材225页例题第一步:计算出各代表规格品的价格指数第二步:根据各代表规格品的价格指数及给出的相应权数,加权算术平均计算小类指数。第三步:根据小类指数及相应的权数,加权算术平均计算中类指数。第四步:根据各种类指数及相应的权数,加权算术平均计算大类指数。第五步:根据大类指数及相应的权数,加权算术平均计算总指数。【例题12:单选】在计算全社会零售价格总指数时,对所选代表性商品使用的价格是()A商品牌价B商品议价C商品市价D综合平均价答案:D解析:综合平均价是商品在一定时期内的牌价、议价、市价的加权平均,其权数是各种价格形式的商品零售量或零售额。二、消费价格指数我国称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一)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含义: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城乡居民所购买的生活消费品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的变动趋势和程度的一种相对数。通过该指数可以观察消费价格的变动水平及对消费者货币支出的影响,研究实际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的变动状况。(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编制居民消费指数可就城乡分别编制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也可就全社会编制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编制指数时,首先要对消费品和服务项目进行分类,并选择代表消费品和服务项目。指数中的权数原则上应采用居民消费支出的构成资料,但由于数据来源的限制,目前仍根据社会商品零售额和服务行业的营业额来确定,最后求出消费价格指数和服务项目价格指数,并将二者进行加权平均汇总。(三)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作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除了反映城乡居民所购买的生活消费品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的变动趋势和程度外,还具有以下作用:1、反映通货膨胀状况:通货膨胀率一般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来表示,计算公式如下: 2、反映货币购买力变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倒数就是货币购买力指数。计算公式:3、反映对职工实际工资的影响:【例题13:多选】关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作用,下列表述正确的有()A能够反映城乡居民所购买的生活消费品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的变动趋势和程度B能够反映通货膨胀的状况C能够反映货币购买力的变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货币购买能力上升D能够反映对职工实际工资的影响,消费价格指数下降意味着实际工资的提高E能够反映对职工实际工资的影响,消费价格指数提高意味着实际工资的提高答案:ABD解析:见教材226页,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货币购买能力下降;消费价格指数提高意味着实际工资的下降。所以CE错误。三、股票价格指数(一)股票价格指数的含义1、股票价格:股票价格一般是指股票在证券市场上交易时的价格。股票价格是一个时点值,有开盘价、收盘价、最高价、最低价等,但通常以收盘价作为该种股票当天的价格。股票价格=股票价格的高低与预期股息成正比,与银行存款利息率成反比。2、股价平均数股价平均数是股票市场上多种股票在某一时点上的算术平均数,一般以收盘价来计算。因股票市场上股票交易品种繁多,股价平均数(股票价格指数也是一样)只能就样本股票来计算,但所选择样本股票必须具有代表性和敏感性。3、股票价格指数股票价格指数是反映某一股票市场上多种股票价格变动趋势的一种相对数,简称股价指数,其单位一般以“点”表示,即将基期指数作为100,每上升或下降一个单位称为“1点”。股票价格指数的计算方法很多,但一般以发行量为权数进行加权综合。计算公式:P1i为第i种股票报告期价格;P0i为第i种股票基期价格 qi为第i种股票的发行量,可以确定为基期也可以确定为报告期,但大多数股价指数是以报告期发行量为权数计算的。【例题14,教材227页例题改编】有三种股票的价格和发行量资料如表4-15所示表4-15三种股票的价格和发行量资料股票名称基期价格(元)本日收盘价(元)本日开盘价报告期发行量(万股)ABC2581226.57.812.626.27.612.5350080004500股票价格指数是()。A103.09%B101.58%C97%D104.22%答案:解析:(26.5×3500+7.8×8000+12.6×4500)/(25×3500+8×8000+12×4500)=103.09%【例题15,单选】股票价格一般是指股票在证券市场上交易时的价格。股票价格是一个时点值通常以()作为该种股票当天的价格。A开盘价B收盘价C最高价D最低价答案:B解析:股票价格一般是指股票在证券市场上交易时的价格。股票价格是一个时点值,有开盘价、收盘价、最高价、最低价等,但通常以收盘价作为该种股票当天的价格。第25章国民经济主要统计指标本章为2009年教材新增内容,无历年考题可供参考,需重点关注课后题的考点。本章教材结构:第一节国内生产总值第二节农业、工业、第三产业增加值第三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第四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第五节进出口和利用外资本章具体内容:第一节国内生产总值(GDP)本节在第六章国民收入核算和简单的宏观经济模型的第一节国民收入核算中介绍过一部分内容。学习要求:1、掌握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和形态2、掌握国内生产总值三种计算方法具体内容: 一、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1、含义:国内生产总值是一国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社会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也就是社会总产品价值扣除中间投入价值后的余额。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范围是按一国常住单位界定。常住单位一般是指在一国经济领土上从事经济活动在一年以上的单位,包括我国经济领土上的所有企业、事业、行政单位、居民户,不包括我国在境外投资的单位。2、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表现形态: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例题1:课后题第1题】国内生产总值是一国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社会最终产品的()总和。A增加值B价值C中间投入D实物量【例题2:课后题第13题】国内生产总值的表现形态有()。A实物形态B价值形态C收入形态D产品形态E货币形态二、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一)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它是从生产过程中价值形成的角度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方法。目前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统计以生产法为主。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国内生产总值=所有常住单位增加值之和①总产出:是各单位生产的产品总量的价值。②中间投入:是各单位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消耗和使用的所有原材料,它的计算范围与总产出相对应,即任何生产活动成果只要计入总产出,就要相应计算它的中间投入,它是一次性的使用和消耗,不含固定资产折旧。③增加值:总产出扣除中间投入后的余额,是在生产过程中追加的价值,又叫做“附加值”。反映一定时期各部门,各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例题3:课后题的3题】增加值是总产出扣除中间投入后的余额,是在生产过程中追加的价值,又叫做()。A附加值B中间投入C经济效益D营业盈余(二)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它是从生产过程中创造原始收入的角度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收入法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所有常住单位增加值之和。1、劳动者报酬: 是指劳动者从事生产劳动应从单位获得的各种形式的报酬,包括工资总额、福利费和其他实物形式的劳动报酬。注:农户和个体劳动者生产经营所获得的纯收益主要是劳动所得,也都列入劳动者报酬。2、固定资产折旧:固定资产折旧是固定资产在当期生产中的转移价值,不是新创造的价值,但也属于追加到劳动对象上的价值,即增加值的一部分。3、生产税净额:是一定时期内企业应向政府缴纳的生产税减去生产补贴后的差额。生产税是企业从事有关生产、销售和经营活动应缴纳的各种税金、附加费和规费,如销售税金及附加、增值税、企业管理费中各种税金等,是企业的利前税,不包括所得税。4、营业盈余从总产出中扣除中间投入、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和生产税净额后的余额,大致相当于营业利润,但要扣除从利润开支的工资和福利费。如果从政府获得生产补贴,应将补贴计入营业盈余中。注:劳动者报酬为居民所得;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为企业、单位所得;生产税净额为政府所得。【例题4:课后题第4题】生产税净额是一定时期内企业应向政府缴纳的生产税减去()后的差额。A中间投入B固定资产折旧C生产补贴D营业盈余【例题5:课后题第5题】固定资产折旧是固定资产在当期生产中的()。A新创造价值B中间投入C营业盈余D转移价值【例题6:课后题第9题】劳动者报酬是指劳动者从事生产劳动应从单位获得的各种形式的报酬,包括()。A工资总额B福利费C其他实物形式的劳动报酬D营业盈余E农户和个体劳动者生产经营所获得的纯收益(三)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它是从社会最终使用的角度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最终消费: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包括固定资本形成和存货增加。净出口:是一定时期货物和服务出口价值减去进口价值后的差额。出口是本国向国外销售和无偿转让的货物和服务。进口是本国向国外购买和无偿得到的货物和服务。 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反映社会产品最终使用结果及其构成,是研究消费与投资规模及其比例关系和测算经济外向度的重要依据。以上三种方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在理论上应当相等,称为“三面等值”,就是说,社会最终产品的生产总额,生产中获得的原始收入总额、社会最终使用的支出总额三者应当相等。但实践中,计算结果会出现一些差异,称为“统计误差”。【例题7:课后题第14题】最终消费包括()A居民消费B政府消费C固定资本形成D存货增加E净出口【例题8:单选】()反映社会产品最终使用结果及其构成,是研究消费和投资规模及其比例关系和测算经济外向度的重要依据。A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B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C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D以上都不是第二节农业、工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学习要求:1、掌握农业增加值的概念、核算方法2、掌握工业增加值的概念、作用、核算方法3、掌握第三产业的范围、第三产业增加值的的核算方法。具体内容:一、农业增加值1、农业增加值含义:农业增加值是指各种类型的农业生产单位和农户在一定时期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所创造的最终产品的价值。农业增加值的核算范围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2、中国农业增加值的核算目前中国农业增加值采用生产法进行核算,即用总产出扣除中间投入得到增加值。农业总产出是指核算期内农业生产活动的总成果,计算方法采用产品法,即凡是有产品产量的均按单位产品价格乘产量的方法求其产出。不变价农业增加值在2000年以前利用外推法和缩减法计算,即不变总产出利用现价总产出速度外推计算,中间投入利用价格缩减法计算。2001年以后,不变总产出改为根据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缩减计算。【例题9:课后题第8题】2001年以后,农业不变价格总产出改为根据()缩减计算。A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B零售价格指数C居民消费价格指数D现价总产出速度【例题10:课后题第7题】目前中国农业增加值采用()进行核算。A支出法B分配法 C生产法D收入法二、工业增加值1、工业增加值的含义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工业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换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即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2、工业增加值的作用工业增加值是考核工业生产成果的代表性总量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工业增加值总量指标可以真实、正确的反映工业生产的成果,并对企业经济效益起到导向作用。更重要的是,利用工业增加值考核工业生产运行结果,不受企业生产组织结构变化的影响,使不同行业间具有可比性。通过分析工业增加值的四大要素,即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和营业盈余,还可以全面的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以及工业增加值在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分配情况。3、中国工业增加值的计算目前中国主要采用“生产法”计算工业增加值,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产品和劳务价值形成的角度入手,剔除生产环节中间投入的价值,从而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目前中国核算和公布现价工业增加值和不变价增长速度。国家统计局已自2002年4月起在全国实行价格指数缩减法测算工业增长速度的新方法,即利用产品出厂价格指数消除产品价格变动因素,计算出与基期价格可比的工业增加值,用以计算增加值发展速度。【例题11,单选】目前中国工业增加值采用()进行核算。A支出法B分配法C生产法D收入法三、第三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是指为生产和百姓生活及其他活动提供各类服务的产业,包括农业、工业、建筑业以外的其他各业。第三产业的核算分行业分别进行,一般采用收入法。【例题12:课后题第10题】以下属于第三产业的行业有()A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B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C批发和零售业D租赁和商务服务业E建筑业第三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学习要求:1、掌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概念、统计范围2、掌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最终消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具体内容: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含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指国民经济各行业直接售给城乡居民和社会集团的消费品总额。反映社会消费总需求的指标主要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最终消费。其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使用比最终消费更为普遍,最终消费可以准确描述消费需求,但时效性要差一些。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统计范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标是由国家统计局根据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统计报表制度进行搜集和加工整理而得,调查对象包括有零售业务的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农业生产者。统计涵盖的范围很广,但不包括:(1)售给国民经济各部门企业、事业单位生产经营用的各种原材料、燃料、设备、工具等。(2)售给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作为转卖用的商品。(3)旧货寄售商店受托寄售卖出的商品。(4)服务业营业收入,邮局出售邮票的收入。(5)自来水、电力、煤气生产(供应)单位的产品供应收入。(6)农民之间商品销售。三、最终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关系最终消费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之间存在紧密联系,但在统计口径上有一些区别:1、最终消费包括服务消费,而社会消费零售总额不包括服务类消费额。2、最终消费包括虚拟消费(如农民自产农产品的自我消费、自有住房的消费),而社会消费零售总额不包括这部分。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包括售给居民的建造房屋用的建筑材料,最终消费不包括。4、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包括对企业、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等非政府单位的商品零售额,最终消费不包括这部分商品价值。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包括售给政府单位的交通工具和电讯产品,最终消费则不包括。从严格意义上讲:最终消费更接近理论上所讲的消费概念,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完全是消费的概念。实践中一般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当作反映消费需求变动的最重要指标。【例题13:多选】下列关于最终消费和社会消费零售总额之间的区别表述正确的是()。A最终消费包括服务消费,而社会消费零售总额不包括服务类消费额B最终消费包括农民自产农产品的自我消费、自有住房的消费,而社会消费零售总额不包括这部分。C最终消费包括售给居民的建造房屋用的建筑材料,社会消费零售总额不包括。D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包括对企业、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等非政府单位的商品零售额,最终消费不包括这部分商品价值。E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包括售给政府单位的交通工具和电讯产品,最终消费则不包括。第四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学习要求:1、掌握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概念、作用、统计范围 2、掌握使用固定资产投资数据应注意的问题具体内容:一、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含义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是以货币表现的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活动的工作量,它是反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速度、比例关系和使用方向的综合性指标。是反映投资需求的最重要指标。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统计范围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范围包括:基本建设投资,更新改造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国有其他固定资产投资、城镇集体固定资产投资、农村集体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和工矿区私人建房投资,农村个人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调查方法,除农村集体或农村个人固定资产投资统计采用抽样调查方法外,其他均为全面统计报表。自1997年起,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农村集体投资、个人投资及城镇和工矿区私人建房投资外,基本建设、更新改造和其他固定资产投资的统计起点由5万元提高到50万元。三、使用固定资产投资数据时应注意:1、固定资产投资的月度数与季度数、年度数口径有差别:月度数据为国有及其他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季度、半年度和年度数据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公布的月度和季度数据一般都是截止该月或该季度的累计数,与上年同期相比的增长速度也是累计数的增长速度。3、按照统计制度,每年一月份没有投资统计数据。4、固定资产投资额有比较明显的季节性,比如一般每年12月份投资额占全年投资额的比重会非常高。【例题14:课后题第11题】以下属于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范围的有()。A股票投资B基本建设投资C中间投入D更新改造投资E房地产开发投资第五节进出口和利用外资一、进出口进口额、出口额、进出口额三个指标都是用来观察一个国家对外贸易总规模的指标,反映进出口中国国境的货物总金额。进出口统计范围需要注意:1、边民互市贸易除外2、无商业价值、无使用价值和免费提供出口的除外。出口货物按离岸价格统计,进口货物按到岸价格统计。进出口货物一般同时公布人民币数据和美元数据。二、利用外资 统计范围包括中国境内所有的利用外资单位和部门,以及经批准在中国境内设立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作经营企业、外资企业、外商投资股份制企业、合作开发项目等具有法人资格的独立核算企业。【例题15:课后题第15题】以下属于进出口统计范围的有()A华侨、港澳台胞和外籍华人捐赠品B边境地方贸易及边境地区小额贸易进出口货物C边民互市贸易D租赁期满归承租人所有的租赁货物E进料加工进出口货物本章讲义中例题答案如下:例题1:答案:B例题2:答案:BCD例题3:答案:A例题4:答案:C例题5:答案:D例题6:答案:ABCE例题7:答案:AB例题8:答案:B例题9:答案:A例题10:答案:C例题11:答案:C例题12:答案:ABCD解析:第三产业是除了农业、工业、建筑业以外的其他各业例题13:答案:ABDE例题14:答案:BDE例题15:答案:ABDE第26章会计概论第五部分会计会计部分近三年考试情况如下表:年份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合计2008年11题11分5题10分16题21分2007年11题11分5题10分16题21分2006年11题11分5题10分16题21分会计部分知识结构:第二十六章会计概述第二十七章财务会计报告第二十八章财务报表分析本部分具体内容如下:第二十六章会计概论本章考情分析:2007年考试中本章出了6个单选题2个多选题,共计10分。2008年考试中本章出了5个单选题3个多选题,共计11分。本章教材结构: 会计概念第一节会计基本概念会计职能会计的目标第二节会计目标会计信息使用者会计信息内容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第三节会计要素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会计等式第四节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的原则(4个)第五节会计基本前提(4个)第六节会计信息质量要求(8个)会计确认第七节会计循环会计计量会计报告第八节会计法规本章教材变化情况:1、新增“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主要区别2、新增“资产和负债的分类、所有者权益的内容”本章内容讲解:第一节会计的基本概念学习要求:1、掌握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主要差别2、掌握会计基本职能3、熟悉会计对象的概念具体内容如下:一、会计的概念(一)会计定义: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采用专门的技术方法,通过对单位的全部资金运动进行反映和监督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它通过系统、客观、及时的对单位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来为管理者提供决策信息。(二)现代会计的两大分支:管理会计的产生标志着现代会计的形成。现代会计以企业会计为核心,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分支。1、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主要差别类型区别财务会计(外部会计或对外报告会计)管理会计(内部会计或对内报告会计)服务对象不同主要满足外部人员对信息的需求。主要满足内部人员对信息的需求 提供信息的规范和依据要求不同受会计准则的约束,需要按照一定的会计制度对经济活动进行反映,按一定的格式对经济活动过程和成果进行报告。按照管理者的需要提供报告,报告的格式相对灵活,使用方法较灵活,一般不受会计准则的制约。会计核算的模式不同主要对企业过去的经济活动进行客观反映,提供的是历史信息。侧重向企业内部管理当局提供进行经营规划、经营管理和预测决策的相关信息。提供的主要是未来信息。【例题1:课后题第1题】财务会计的目标是为会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讲,财务会计又称为()A盈利会计B外部会计C内部会计D决策会计【例题2:课后题第3题】下列各项中,属于财务会计内容的是()A参与经营决策B对外报送会计报表C规划经营目标D考核评价经营业绩【例题3:课后题第49题】下列各项中,属于管理会计的特征的是()A没有规定的处理程序B着重预测未来的信息C其报告格式灵活多样D仅限于以货币计量表示的概括性信息E严格按规定格式编制会计报表二、会计的职能会计具有核算和监督两项基本职能。1、会计的核算职能―――会计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运用一定的方法或程序,利用货币形式,从价值量方面反映企业已经发生或完成的客观经济活动情况,为经济管理提供可靠的会计信息。核算职能是会计的最基本职能。会计核算具有完整性、连续性和系统性的特点2、会计的监督职能――― 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对单位的货币收支及其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完整性、合规性和有效性进行指导与控制。会计核算是基本的、首要的、会计核算是会计监督的前提,没有会计核算,会计监督就失去了基础;会计监督是核算的保证。现代会计的职能还包括预测、决策、评价等。【例题4:07年单选】会计的基本职能是()。A.核算和监督B.监督和评价C.监督和检查D.预测和决策三、会计的对象会计对象是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即会计的客体。凡是特定对象能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都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企业中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一般称为价值运动或资金运动。企业的资金运动,包括资金投入、周转、退出三个基本环节,或者供应、生产和销售三个过程。第二节会计目标大纲要求掌握会计目标、会计信息的内容熟悉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具体内容:一、会计的目标1、一般目标:向企业内部管理部门和企业外部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主体提供决策所需要的会计信息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财务信息。2、我国企业会计的目标:(1)通过会计活动,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信息,以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2)反映企业管理层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评价企业的经营管理责任以及资源使用的有效性,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二,会计信息的使用者1.企业内部管理人员---为了内部管理和经营的目的需要了解企业有关的会计信息2.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1)企业投资者(2)债权人(3)政府及其有关部门(4)社会公众(5)其他使用者三,财务会计信息内容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的信息,通过资产负债表来反映;有关企业经营成果的信息,通过利润表来反映;有关企业现金流量的信息,通过现金流量表来反映。【例题5:06年多选】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主要内容包括有关()的信息。A.财务状况 B.经营成果C.现金流量D.管理水平E.财务人员水平第三节会计要素――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学习要求:掌握会计的6大要素的概念、分类和主要特征掌握会计等式具体内容:会计要素是指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特征所作的基本分类。资产负债(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要素,资产负债表要素)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要素,利润表要素)利润【例题6:2004年多选题】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包括()A,资产B,负债C,费用D,收入E,利润【例题7:2005年多选题】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包括()。A.资产B.负债C.费用D.收入E.利润一、会计要素(一)反映财务状况的要素1、资产:(1)定义: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并且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2)特征:①必须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②必须是预期能够直接或间接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③必须是现实的资产,而不是预期的资产④必须能以货币计量(3)确认条件:要符合资产定义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的计量(4)分类:项目内容流动资产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款项、应收利息、应收股利、其他应收款、存货等。非流动资产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开发支出等 【例题8:2008年单选题】下列资产负债表项目中,属于资产项目的是()A.预付账款B.预收账款C.预提费用D.盈余公积【例题9:课后题第11题】下列各项中,不符合资产定义的是()A.融资租入的设备B.待处理财产损失C.购入的专利权D.购入的原材料【例题10:07年多选】下列各项中,属于资产特征的有()。A.形成资产的交易已经发生B.资产必须是企业拥有的或控制的资源C.资产必须以实物形式存在D.资产必须是预期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资源E.形成资产的交易预计在未来发生【例题11:2005年单选】下列各项中,确认资产的条件中不包括()。A.资产必须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B.资产必须是预期能够直接或间接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C.形成资产的交易必须已经发生D.资产必须是在未来某一特定时期予以清偿的现有义务2、负债:(1)定义: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2)特征:①只能由过去的交易活动或本期经济业务所形成,且必须于未来某一特定时期予以清偿的现时义务。注:企业与供应商签订的在未来可能形成负债的采购合同,在当前不能作为负债。②必必须有其可用货币额反映的价值量。③必须是现行条件下已承担的预期都会造成经济利益流出的现时义务。(3)确认条件:符合负债的定义。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的计量(4)分类:项目内容流动负债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职工工资、应交税费、应付利息、应付股利、其他应付款等。非流动负债长期借款、应付债券等。【例题12:2004年单选】下列各项中,已经形成企业负债的是()A,企业的银行贷款B,企业签订的期货合同C,企业购买的固定资产D,企业发生的销售费用【例题13:2006年单选】负债是企业所承担的现有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A.经济利益流出企业B.企业利润的增加C.企业费用的降低D.企业收入的减少【例题14:2006年多选】下列各项中,属于企业负债的有()。 A.企业购买的国债B.企业欠职工的工资C.企业欠银行的贷款D.企业签订的采购合同E.企业负责人个人购房时向朋友的借款3、所有者权益:(1)定义:所有者权益又称为股东权益或称为净资产,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收益。即投资人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2)来源①企业投资人投入的资本②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③留存收益(3)确认:所有者权益的确认主要依赖于其他会计要素,尤其是资产和负债的确认;其金额的确定主要取决于资产负债的计量。(4)构成内容:①实收资本或者股本;②资本公积;包括企业收到投资者超过其在注册资本或股本中所占份额部分以及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③盈余公积;④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又统称为“留存收益”。(5)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的联系与区别: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联系:都是资产的取得来源,都可以对企业资产提出索偿要求;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区别:负债体现债权人的索偿权,使用负债所形成的资金需要还本付息,不参与利润分配,在企业清算时优先清偿;所有者权益体现投资者的索偿权,一般不需还本,也不需要支付利息,参与利润分配,以利润分配的方式作为投资人的回报。【例题15:2008年多选】所有者权益的来源有()A.投资人投入的资本B.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C.留存收益D.出售资产所得E.银行贷款【例题16:2005年多选】下列各项中,属于企业所有者权益的是()。A.资本公积B.未分配利润C.应收账款D.营业收入E.盈余公积【例题17:课后题第47】所有者权益包括()A.实收资本B.未分配利润C.资本公积D.盈余公积E.所得税(二)、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1、收入: (1)定义: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2)特征:收入应当是企业日常活动中形成的;收入应当会导致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入,该流入不包括所有者投入资本;收入应当最终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3)确认:①符合收入定义;②与收入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③经济利益流入企业会导致企业资产增加或者负债减少;④经济利益的流入能够可靠计量。注:只有本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入才属于收入,为第三方代收的款项不属于企业收入。2、费用(1)定义: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2)特征:①费用应当是企业日常活动中发生的;②费用应当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出,该流出不包括向所有者分配的利润。③费用应当最终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减少。(3)确认:①符合费用的定义;②与费用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③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结果会导致企业资产减少或者负债增加;④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够可靠计量。(4)构成内容:狭义的费用是指为取得收入而发生的各种与提供商品和劳务有关的资产耗费,即营业费用。工业企业的营业费用可以划为制造成本和期间费用构成。期间费用是指与生产产品无直接关系,属于某一时期耗用的费用。包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销售费用。费用与成本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个概念,为生产某产品发生的生产费用是构成该产品成本的基础。区别在于费用是按照时间归集的,而产品成本是按照产品对象归集的。3、利润(1)定义: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期间内的经营成果,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各种收入扣除各种费用后的盈余,是反映经营成果的最终要素。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利润的确认主要依赖于收入和费用以及利得和损失的确认。【例题18:课后题第28题】下列各项中,不符合收入要素定义的是()A.销售产品取得的款项B.提供劳务收取的款项C.处理固定资产取得的收入D.出租固定资产取得的租金B.会计等式: 1、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三者关系:资产=权益=债权人权益+所有者权益=负债+所有者权益反映资产的归属关系。2、在不考虑调整因素,如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情况下:利润=收入–费用反映了企业利润的形成过程。无论发生什么经济业务,都不会破坏上述资产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各会计要素之间的平衡关系。第四节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原则学习要求:掌握会计要素确认计量原则具体内容: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基本原则包括: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历史成本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一、权责发生制原则对于收入和费用归属期的确定,在会计处理上通常有两种不同的方法:一是收付实现制:按照款项实际收到或付出的日期来确定收益和费用的归属期(补:我国行政单位采用收付实现制、事业单位除经营业务采用权责发生制外,其他业务也采用收付实现制。)二是权责发生制:按照权利和义务是否发生来确定收益和费用的归属期。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收付,均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经在当期收付,都不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例题19:03年单选】下列各项中,其会计核算过程中一定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是()。A.工业企业B.事业单位C.上市公司D.行政单位【例题20:07年单选】在会计处理上,按照款项实际收到或付出的日期来确定收益和费用的归属划的方法称为()。A.复式记账B.权责发生制C.收付实现制D.会计分期【例题21:08年单选】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以()为基础A.实地盘存制B.永续盘存制C.收付实现制D.权责发生制【例题22:08年多选】由于款项支付的时间与费用归属期涉及的会计期间不同,为了合理进行摊销,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应设置的账户有()。A.财务费用B.待摊费用C.预提费用D.管理费用E.利润二、配比原则配比原则是指对一个会计期间的收入和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在该会计期间内确认,并应相互配比,以便计算本期损益。配比方式分为:收入与费用之间的因果配比,即收入与其对应的成本费用相配比 收入与费用之间的时间配比,将一定时期的收入与同时期的成本费用相配比配比原则要求:在会计核算中,一个会计期间内的各项收入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在同一会计期间内进行确认、计量和记录,而不能提前或延后,否则就会造成经营成果虚假不实。【例题23:07年单选】一个会计期间的收入和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在该会计期间内确认,并相互比较,以便计算本期损益,这体现的是会计要素确认计量原则中的()。A.配比原则B.一致性原则C.相关性原则D.可比性原则三、历史成本原则:也称为实际成本原则或原始成本原则。1、含义:历史成本原则是指企业的各项财产在取得时应当按照实际成本计量。其后,各项财产如果发生减值,应当按照规定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除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另有规定者外,企业一律不得自行调整其账面价值。2、优点:该原则优点:(1)取得比较容易、比较客观;(2)有原始凭证作证明,便于查证;(3)可以防止企业随意更改;(4)会计核算手续简化,不必经常调整账目历史成本原则是以货币稳定为前提的。【例题24:08年多选题】会计计量时采用历史成本进行计量的主要原因有()A.历史成本具有客观性B.历史成本具有综合性C.历史成本的数据比较容易取得而且可靠D.历史成本具有较强的稳健性E.历史成本符合会计分期的基本前提四、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1、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含义(1)收益性支出是指在本期发生的只与本期收益有关的应当在本期已实现的收益中得到补偿的支出。(2)资本性支出是指为当期发生的不但与本期收益有关,而且与以后会计期间收益有关的,应当在以后若干会计期间的收益中得到补偿的支出。2、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的要求:(1)支出的效益仅惠及本会计年度(或一个营业周期)的,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如: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收益性支出作为费用列入利润表中;(2)凡支出的效益惠及几个会计年度(或几个营业周期)的,应当作为资本性支出。如购入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支出,固定资产更新改造支出,它应当作为资产列入资产负债表中。该支出通过折旧、摊销等逐期转化为各期的费用。3、其他注意: (1)将资本性支出误计入收益性支出,就会多计费用而少计资产价值,会低估资产和当期收益;如将应计入“无形资产”的开发费用计入了“管理费用”。(2)将收益性支出误计入资本性支出,就会少计费用多计资产价值,会高估资产和当期收益,如将应计入“管理费用”的研究费用计入了“无形资产”。【例题25:08年单选】各项资产应按照取得时支付的实际成本计量,其后不得自行调整其账面价值,这遵循的是会计要素确认计量原则中的()原则A.客观性B.相关性C.历史成本D.权责发生制【例题26:07年单选】下列支出中,属于资本性支出的是()。A.购买固定资产的支出B.支付职工工资C.购买原材料的支出D.支付固定资产日常修理费【例题27:06年单选】将收益性支出按资本性支出进行账务处理会导致()。A.少计费用多计资产  B.多计费用少计资产c.少计费用少计资产  D.多计费用多计资产【例题28:08年单选】在会计核算中,对效益惠及几个会计期间的支出,应作为()处理A.收益性支出B.资本性支出C.资产D.企业经营费用【例题29:07年多选】下列各会计原则中,属于会计要素确认计量原则的有()。A.权责发生制原则B.收付实现制原则C.配比原则D.历史成本原则E.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第五节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也称为会计基本假设学习要求:掌握会计的4个基本前提的内容掌握每个基本前提的具体含义具体内容:会计基本前提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一、会计主体1、含义:会计主体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是会计所服务的特定单位。作为会计主体,必须有独立的资金活动,独立的进行核算,可以独立编制财务报告。2、作用:明确界定会计主体,是会计核算的重要前提,是为了把会计主体的经济业务与其他会计主体以及投资者的经济业务划分开。3、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的关系 一般来说,法律主体必然是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可以是一个独立的法律主体,也可以不是一个独立的法律主体,如会计主体可以是行政事业单位、企业、企业的分支机构、企业内部独立的某个生产车间、可以作为费用报销单位的企业内部职能部门、由多个法人组成的企业集团、合伙企业等。二、持续经营1、含义:持续经营是会计核算应当以持续、正常的经营活动为前提,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持续经营下去,而不考虑企业停产或破产清算,也不考虑企业大规模削减业务。2、作用:只有在持续经营的前提下,企业的资产和负债才区分为流动和长期的,企业资产才能以历史成本计价而不以现行成本或清算价格计价,才有必要和可能进行会计分期并为采用权责发生制奠定基础,才能正确区分资本与负债成为必要。三、会计分期1、含义:会计分期又叫会计期间,把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过程划分为若干连续的、等距的会计期间,以便分期结算账目,按期编制会计报表,从而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会计分期是建立在持续经营基础上的。2、会计分期一般分为年度和中期。年度和中期均按公历起讫日期确定。3、作用:明确了会计期间的前提,才产生了本期与非本期的区别,才产生了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才能正确贯彻配比原则。四、货币计量货币计量是指企业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采用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进行记录,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并假定货币的币值保持不变。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会计应当以货币计量,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例题30:2006年单选】投资者个人的经济业务与其所投资企业的经济业务分开,符合()这一会计核算基本前提的要求。A.会计主体B.持续经营C.货币计量D.会计分期【例题31:2005年单选】下列各项中,属于会计核算基本前提的是()。A.会计主体B.设置账簿C.权责发生制D.规定会计报表格式【例题32:课后题第16题】会计核算中产生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两种记账基础的前提是()A.会计主体B.持续经营C.货币计量D.会计分期第六节会计信息质量要求――8个学习要求:掌握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内容熟悉每个要求的具体含义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具体内容: 《企业会计准则》对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包括:可靠性、相关性、清晰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一、可靠性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并如实反映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内容完整。可靠性包括真实性和客观性。在实际会计核算中用作证明客观事实计量依据的,主要是指各种原始凭证和仪表记录。二、相关性:相关性又称作有用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三、清晰性清晰性又称可理解性,要求会计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利用。四、可比性:(1)要求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必须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企业会计核算方法和程序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将变更的内容和理由、变更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累计影响数以及累计影响数不能合理确定的理由等,在附注中说明以便进行不同时期的纵向比较。(2)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办法,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以便在不同企业之间可以进行横向比较。五、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而不应当仅仅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如融资租赁固定资产从经济实质上,企业拥有资产的实际控制权,在会计核算上视为企业资产。六、重要性: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重要性要求每个企业都要根据会计事项对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的影响程度来确定自己的重要会计事项,根据会计事项的重要程度,采取不同的核算方式和不同的核算精度。重要性的应用需要依赖职业判断,从项目的性质和金额大小两方面来判断。七、谨慎性:谨慎性又称为稳健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如某一经济业务有多种处理方法可供选择时,应选择采取一种不导致扩大资产、虚增账面利润、扩大所有者权益的方法。 谨慎性在会计上的应用是多方面的,如存货在物价上涨时采用后进先出法,对应收帐款计提坏帐准备,对固定资产采用加速折旧法、对可能发生的资产损失计提减值准备等。及时性――――及时核算不得提前或者延后。【例题33:2004年单选改】企业在一个会计年度内发出存货按实际成本计价时,既采用先进先出法,又采用移动加权平均法,在年度会计报表附注中也未进行说明,这违反了会计核算的()。A,历史成本B,谨慎性C,可比性D,客观性【例题34:2004年单选试题】:不同企业尽可能采用统一的会计处理方法是()原则的要求。A,可比性B,谨慎性C,有用性D,权责发生制原则【例题35:2006年、2008年单选试题】将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视为企业的资产进行会计核算,体现了()原则的要求。A.重要性B.实质重于形式C.谨慎性D.客观性【例题36:07年单选】选择一种不导致夸大资产、不虚增账面利润、不扩大所有者权益的方法对某项经济业务进行会计处理体现的是会计核算信息质量要求中的()要求A.重要性B.可靠性C.谨慎性D.实质重于形式【例题37:03年单选】下列会计核算要求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很大程度上需要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的是()。A.配比原则B.重要性原则C.及时性原则D.权责发生制原则【例题38:08年单选】企业将生产资料划分为固定资产和低值易耗品,这体现的是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的()要求A.重要性B.可比性C.谨慎性D.相关性【例题39:2006年多选试题】下列会计业务中,体现会计核算谨慎性原则的有()。A.对固定资产采用加速折旧法计提折旧B.对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C.在物价上涨时期对存货采用后进先出法计价D.在物价上涨时期对存货采用先进先出法计价E.对费用进行跨期分配第七节会计循环学习要求:1.掌握会计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内涵;2.熟悉会计确认标准、会计计量属性、会计记录的概念及账户的分类、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和试算平衡、会计凭证的要素和账簿的要素与分类。3.熟悉会计报告的内容和分类具体内容:会计信息是通过确认、计量、报告三个基本环节生成的。一、会计确认 会计确认是将某一会计事项作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或利润等会计要素正式列入会计报表的过程。1.会计确认解决的三个问题:(1)某一经济业务是否需要确认(2)该经济业务应在何时确认(3)该业务应确认为哪个会计要素。2.会计确认应当符合三个标准:(1)被确认的项目是通过经济业务活动所产生的,其交易性质符合会计要素的要求(2)与该项目有关的未来经济利益流入或流出企业的不确定性能明确评估(3)该项目应有可计量的属性,如价值、成本。权责发生制构成了确认收入和费用的基础,也进一步构成了资产和负债的确认基础。3.会计记录会计记录的方法主要包括: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1)设置账户:账户是指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以会计科目为名称,具有一定格式和结构,用来分类反映会计要素各项目增减变动情况和活动的载体。①账户分类:账户按照反映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分为: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成本类和损益类账户按照提供信息的详细程度分为: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②账户结构:账户结构分为两个基本部分,即左方和右方,一方登记增加,另一方登记减少。增减相抵后的差额,称为账户的余额。账户中登记本期增加的金额为本期增加发生额;登记本期减少的金额为本期减少发生额,增减相抵后的差额为余额,余额按时间不同分为期初余额和期末余额,基本关系为: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2)复式记账复式记账是对每一项经济业务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同时计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有关账户的一种记账方法。主要的复式记账法有借贷记账法、收付记账法和增减记账法,其中借贷记账法是被普遍接受并广泛使用的方法。借贷记账法下:①借贷记账法是以“借”“贷”为记账符号,反映各项会计要素增减变动情况的一种记账方法。②借贷记账法的结构:各项资产的期初余额,应分别记入各该账户的借方(左方);各项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期初余额,应分别记入各该账户的贷方(右方)。账户借方核算资产期初余额、资产增加、负债与所有者权益减少和资产期末余额账户贷方核算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期初余额、负债与所有者权益增加、资产减少和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期末余额。③借贷记账法记账规则: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④试算平衡公式:全部账户借方发生额合计=全部账户贷方发生额合计全部账户期末借方余额合计=全部账户贷方余额合计(3)填制和审核凭证会计凭证是指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的书面证明,也是登记账簿的依据。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是会计工作的开始。会计凭证按照其填制程序和用途可以分为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 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可以控制经济活动,保证会计资料真实正确,明确经济责任,为记账提供可靠依据,保证会计记录真实可靠。(4)登记账簿账簿是用来全面、连续、系统的记录各项经济业务的簿记,是保存会计数据资料的重要工具。登记账簿必须以凭证为依据。按照账簿的用途,账簿可分为序时账簿、分类账簿和备查账簿三类;为了保证会计账簿所提供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会计人员要定期对账,做到账证相符、账账相符、账实相符、账表相符,对账工作至少每年进行一次。【例题40:2005年多选试题】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包括()。A.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B.全部账户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全部账户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C.全部账户期末借方余额合计=全部账户期未贷方余额合计D.资产账户余额合计=负债账户余额合计E.收入账户本期发生额合计=费用账户本期发生额合计【例题41:2005.2003年多选】财务会计记录运用的会计方法有()。A.填制审核凭证B.设置账户C.复式记账D.登记账簿E.成本计算【例题42:课后题第51题】会计记录运用的会计方法有()A.填制审核凭证B.设置账簿C.复式记账D.登记账簿E.设置会计科目【例题43:2004年多选】下列记账方法中,属于复式记账法的有()A.重复记账法B.借贷记账法C.增减记账法D.收付记账法E.左右记账法【例题44:2003年多选】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是进行财务会计确认的必要程序,其作用在于()。A.控制经济活动B.保证会计资料真实正确C.提供记账依据D.明确经济责任E.保护财产安全完整二、会计计量会计计量是指为了在会计报表中确认和计量有关会计要素的实际状况而确定其货币金额的过程。计量问题是会计的核心问题。会计计量包括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两方面内容。会计计量单位主要以货币为主导计量单位,同时为了管理的需要辅之以各种实物量度。会计计量属性主要有5种: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1.历史成本:又称为原始成本,是指以取得资产时实际发生的成本作为资产的入账价值。 2.重置成本:指企业重新取得与其所拥有的某项资产相同或与其功能相当的资产需要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重置成本适用的前提是资产出于使用状态,且能够继续使用,对所有者具有使用价值。重置成本法下,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资产所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3.可变现净值:资产按照其正常对外销售所能收到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扣减该资产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量。4.现值: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量。5.公允价值: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三、会计报告1、会计报告的构成会计报告包括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其他应当在会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其中,会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2、会计报表的分类:(1)会计报表按照其反映经济内容不同,可分为反映财务状况的报表、反映经营成果的报表和反映现金流量的报表三类。(2)会计报表按照报送对象不同,分为对外会计报表和对内会计报表两类,企业对外会计报表种类、格式和编制方法由财政部统一制定;对内报表是根据企业内部需要自行规定、自行设计的。(3)会计报表编报主体的不同,分为个别会计报表和合并会计报表(4)会计报表按照编制的时间范围不同,分为年度会计报表、季度会计报表、月份会计报表【例题45:07年单选】在我国企业对外会计报表种类、格式和编制方法由()制定。A.财政部B.各地财政部门C.企业D.各地证券监督管理部门第八节会计法规体系学习要求:熟悉已颁布的基本会计准则和具体会计准则的种类;内容讲解:我国现行会计法规体系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为核心,以《企业会计准则》为主要内容。1、会计法:是我国会计法规体系中处于最高层次的法律规范,是制定其他会计法规的基本依据,也是指导会计工作的最高准则。2、企业会计准则:包括基本会计准则和具体会计准则。【例题46:2004年单选试题】:我国现行的会计法规体系由()组成。会计法、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会计制度会计法、审计法、注册会计师法基本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本章讲义中例题答案如下:例题1:答案:B解析:财务会计又称为外部会计;管理会计又称为内部会计 例题2:答案:B例题3:答案:ABC例题4:[答案]A例题5:答案:ABC例题6:答案:AB例题7:答案:CDE例题8:答案:A解析:BC为流动负债;D为所有者权益项目例题9:答案:B解析:融资租赁固定资产企业能够实际控制根据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应确认为企业的资产待处理财产损失不符合“必须是预期能够直接或间接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条件所以不符合资产的定义。例题10:[答案]ABD例题11:答案:D例题12:答案:A例题13:答案:A例题14:答案:BC例题15:答案:ABC例题16:答案:ABE例题17:答案:ABCD例题18:答案:C例题19:答案:D解析:我国行政单位采用收付实现制、事业单位除经营业务采用权责发生制外,其他业务也采用收付实现制。例题20:[答案]C例题21:答案:D例题22:答案:BC例题23:[答案]A.例题24:答案:AC例题25:答案:C例题26:[答案]A例题27:答案:A例题28:答案:B例题29:[答案]ACDE例题30:答案:A例题31:答案:A例题32:答案:D解析:明确了会计期间的前提,才产生了本期与非本期的区别,才产生了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才能正确贯彻配比原则。例题33:答案:C例题34:答案:A例题35:答案:B例题36:[答案]C例题37:答案:B 例题38:答案:A例题39:答案:ABC例题40:答案:ABC例题41:答案:ABCD例题42:答案:ACD解析:本题教材上的答案应该是错误的,严格按照教材表述来选择此题应选择例题43:答案:BCD例题44:答案:ABCD例题45:[答案]A第27章财务会计报告本章考情分析:本章2007年考试中出了4个单选题2个多选题,共计8分。本章2008年考试中出了4个单选题1个多选题,共计6分。本章教材结构:资产负债表财务会计报告利润表现金流量表附注09年本章教材变化内容:1、资产负债表编制方法分为直接填列法和分析计算填列法。2、利润表的内容中增加了“利润计算公式”。3、现金流量表的各项目编制方法有所删减。4、现金流量表附注披露的内容增加了“经营活动产生现金流量净额”的计算公式。本章具体内容:第一节资产负债表学习要求:1.掌握资产负债表概念及作用,基本格式和内容;2.熟练掌握资产负债表的编制要求及各项目的编制方法;具体内容:一、资产负债表的作用1、概念: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会计报表,是按一定标准和顺序适当排列编制的反映某一特定日期全部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情况的会计报表,是月度报表。以“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基本等式为基础编制,反映企业静态财务状况。2、作用:(1)为报表使用者提供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经济资源及这些经济资源的分布和构成的信息。(2)总括反映了企业资金的来源渠道和构成情况的信息。(3)通过对资产负债表的分析可以使使用者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尤其是企业偿债能力的情况,以及财务状况的变化情况等信息。 (4)通过对前后期资产负债表的对比分析,可以了解企业资金结构的变化情况,经营者、投资者和债权人据此可以掌握企业财务状况的变化情况和变化趋势。【例题1:08年单选】下列报表中,反映企业静态财务状况的是()A.资产负债表B.利润表C.现金流量表D.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答案:A二、资产负债表的格式和内容1.基本格式:账户式和报告式。我国采用账户式。2.内容:(1)资产类项目按流动性进行排列,流动性强的在前,流动性差的在后,并按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分项列示。项目内容流动资产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存货和待摊费用等长期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和其他资产(2)负债类项目按到期日的远近进行排列,先到期的排在前,后到期的排在后;并按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分项列示,流动负债在前。项目内容流动负债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应付利润、应交税金、其他应付款、预提费用和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长期负债长期借款、长期应付款和专项应付款(3)所有者权益排列顺序: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其中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例题2:06、07年单选】资产负债表中负债项目按照()进行排列。A.到期日的远近B.金额大小C.发生时间先后D.重要程度答案:A【例题3:2005、2003年单选】我国企业编制的资产负债表的基本格式属于()。A.账户式B.报告式C.单步式D.多步式答案:A【例题4:2007、2004年多选】下列项目中,属于流动资产的项目有()。A.应收账款B.短期投资C.预收账款D.存货E.待摊费用 [答案]ABDE[解析]预收账款属于流动负债【例题5:2008年多选】一般情况下,下列账户的期末余额应列入资产负债表中流动负债类的有()。A、长期股权投资B、预付账款C、其他应付款D、应付账款E、存货答案:CD解析:A属于非流动资产;BE属于流动资产。三、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方法表中每个项目都有“年初数”和“年末数”两栏年初数根据上年末资产负债表的期末数填列或调整填列。年末数直接填列和分析计算填列。1、直接填列:根据总账科目的期末余额直接填列。如:应付票据、短期借款、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应交税金、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2.分析计算填列:(1)根据若干总账科目期末余额分析计算填列:货币资金、未分配利润。(2)根据总账科目期末余额与其备抵科目抵消后的数据填列。如: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存货、短期投资。(3)根据明细账期末余额分析计算填列。如:预收账款、预付账款、应付账款等项目(4)根据总账科目和明细科目余额分析计算填列:如:长期债权投资、长期借款等。3、重要具体项目填列方法(1)‘货币资金”项目,根据‘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科目期末余额的合计数填列。【见教材264页例题】货币资金项目期末金额=5000+183270+5400=193670元(2)“应收账款”项目,应根据“应收账款”和“预收账款”科目所属各明细科目的期末借方余额合计减去‘坏账准备”科目中有关应收账款计提的坏账准备期末余额后的金额填列。如“应收账款”科目所属明细科目期未有贷方余额的,应在本表“预收款项”项目内填列。【例题6:2004年单选】:某公司2003年末应收账款所属明细科目借方余额合计为6000元,预收账款所属明细科目借方余额合计为2000元,2003年末应收账款计提的坏账准备贷方余额为200元,那么,在资产负债表上应收账款项目应填列的金额为()元。A,4000B,7800C,6000D,6200答案:B解析:6000+2000-200=7800(3)“预付账款”项目应根据“预付账款”和“应付账款” 两个总账科目所属明细科目期末借方余额之和填列;【例题7:2007年单选】.某企业年末账户余额表中,“预付账款”借方余额是3000元,“应付账款”借方余额是2000元,那么在该企业年末资产负债表中“预付账款”项目应填列的金额为()元。A.5OOOB.3000C.1000D.-3000[答案]A.[解析]3000+2000=5000元(4)“其他应收款”项目,根据“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科目所属明细科目期末借方余额之和减去“坏账准备”科目中有关其他应收款计提的坏账准备后的金额填列。【例题8:2005年单选】2004年末,某公司其他应收款所属明细科目借方余额为5000元,其他应付款所属明细科目借方余额为2000元,其他应收款计提的坏账准备贷方余额为60元,则资产负债表上其他应收款项目的期末数为()元。A.7000B.6940C.5000D.4940答案:B解析:5000+2000-60=6940元(5)“存货”项目,根据‘物资采购\“原材料”\库存商品\“低值易耗品”\“自制半成品”“生产成本”等科目的期末余额合计,减去“存货跌价准备”科目期末余额后的金额填列。如果存货采用计划成本核算还需要考虑“材料成本差异”账户,即在前面的基础上加上材料成本差异借方余额或者减去材料成本差异贷方余额。【见教材265页例题】存货项目期末余额=物资采购+原材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库存商品+材料成本差异=320000+870000+70000+0+5430000+72400=6762400元(6)‘待摊费用’项目,根据‘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科目期末借方余额之后填列【例题9:课后题第7题】若国内某企业2006年末“预提费用”科目的借方余额为5000元,“待摊费用”科目的借方余额为20000元,则该企业期末资产负债表上反映为()A待摊费用15000元B待摊费用25000元C待摊费用20000元和预提费用-5000元D预提费用-25000元答案:B解析:待摊费用金额=5000+20000=25000元(7)“长期股权投资”项目,根据“长期股权投资”科目期末借方余额减去“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科目中有关股权投资减值准备期末余额后的金额填列。(8)“无形资产”项目,根据“无形资产”科目期末借方余额,减去“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科目期末余额后的金额填列。(9)“应付账款”项目,根据“应付账款”和“预付账款”两个总账科目所属明细科目期末贷方余额之和填列。(10)“预收账款”项目应根据“预收账款”和“应收账款”两个总账科目所属明细科目期末贷方余额之和填列;(11)“其他应付款”项目,根据“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两个总账科目所属明细科目期末贷方余额之和填列。(12)“未分配利润”项目, 反映企业已实现而尚未分配的利润数额,根据“本年利润”和“利润分配”科目期末余额之和(同为贷方余额时)或之差(余额方向相反时)填列。贷方余额大于借方余额时,直接填列差额;借方余额大于贷方余额时,差额用“一”数填列。【例题10:2006年单选】下列资产负债表项目中,需要根据若干总账科目期末余额计算后填列的项目是()。A.货币资金B.应收票据C.实收资本D.应付福利费答案:A【例题11:2008年单选】下列资产负债表项目中,根据若干总帐科目期末余额分析计算填列的是()A.货币资金B.长期借款C.短期借款D.资本公积答案:A【例题12:2006年多选】在资产负债表中,根据有关资产科目期末余额与其备抵科目期末余额抵消后的净额填列的项目有()。A.短期投资B.长期股权投资C.无形资产D.应收账款E.固定资产答案:ABCDE第二节利润表学习要求:1.掌握利润表的概念和作用、基本格式和内容2.熟练掌握利润表的编制要求及各项目的编制方法3.熟悉利润表内各项目的含义具体内容:(一)利润表的作用1,概念: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的报表。依据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的要求,以“收入-费用=利润”的会计等式为基础。是一张动态的会计报表。2,作用:为报表使用者提供企业盈利能力方面的信息。了解企业利润的形成情况,分析考核企业经营目标及利润指标的完成情况,分析企业利润增减变动情况及原因,据以检查企业是否足额交纳了税款,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盈利能力,评价或考核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经营业绩和能力。(二)利润表的格式和内容1,基本格式:单步式和多步式。我国采用多步式。2,利润表内容:多步式利润表分为正表和补充资料两大部分。1.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损失以“-”号填列)+投资收益(损失以“-”号填列)2.利润总额=营业利润(亏损以“-”号填列)+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3.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三)利润表的编制方法一般设有“本月数”和“本年累计数”两栏 表中“本月数”栏反映各项目的本月实际发生数表中“本年累计数”栏反映各项目自年初起至本月末止的累计实际发生数,在编制报表时,应根据有关损益类科目的本期累计发生额计算填列。【例题13:2004年单选试题】某公司2003年度实现净利润335000元,当年发生营业费用200000元,管理费用30000元,财务费用70000元,投资收益100000元,无其他业务收支和营业外收支。已知该公司所得税率为33%,主营业务利润占其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为40%,则该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为()元。A,1750000B,280000C,1337500D,750000答案:A解析:利润总额=净利润+所得税=335000/(1-33%)=500000元营业利润=利润总额-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500000-100000=400000元主营业务利润=营业利润+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其他业务利润=400000+200000+30000+70000=700000元主营业务收入=700000/40%=1750000元【例题14:2006年单选】:下列关于利润表项目之间关系的等式中,正确的是()。A.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一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B.营业利润=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C.利润总额=营业利润一营业外支出D.净利润=利润总额一所得税答案:D第三节现金流量表学习要求:1.掌握现金流量表的概念和作用、基本格式和内容2.熟悉现金流量表的编制要求及各项目的编制方法具体内容:一、现金流量表的概念和作用1.概念:现金流量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有关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流入和流出的报表。(1)现金包括企业的库存现金、可随时支付的存款,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2)现金等价物指企业持有的期限短、流动性强、易于转换为已知金额的现金、价值变动风险很小的投资。(3)现金流量指一定会计期间内企业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的数量。影响现金流量的因素包括企业的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等日常经营业务①经营活动是指企业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以外的所有交易和事项,包括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购买商品或接受劳务、收到返还的税费、经营性租赁、支付工资、支付广告费用、交纳各项税款等。②投资活动是指企业长期资产的购建和不包括在现金等价物范围内的投资及其处置活动包括取得和收回投资、购建和处置固定资产、购买和处置无形资产等。③筹资活动是指企业资本及债务规模和构成发生变化的活动, 包括发行股票或接受投入资本、分派现金股利、取得和偿还银行借款、发行和偿还公司债券等。注意:(1)若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只涉及现金各项目之间的变动或只涉及非现金项目之间的变动,则不会影响现金流量;如:从银行提取现金或将现金存入银行;以固定资产清偿债务、用原材料或固定资产对外投资等业务。(2)只有发生的经济业务涉及现金各项目和非现金各项目之间的变动时,才会影响现金流量。如用现金购买材料、用现金对外投资、收回长期债券投资等。2.作用:编制现金流量表,主要是为企业报表使用者提供企业一定会计期间内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流入和流出信息,以便于报表使用者了解和评价企业获取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能力,并据以企业未来现金流量。【例题15:2004年单选】:在企业发生的下列经济业务中,影响现金流量的有()。A,现金存入银行B,用固定资产偿还债务C,用原材料对外投资D,用银行存款购买材料答案:D解析:A属于现金之间的变动;BC属于非现金项目之间的变动,所以ABC均不影响现金流量【例题16:2007年、2004年单选、课后题的第12题】:下列各项中,一定不会引起现金流量表中现金数额变动的是()。A,从银行提取现金B,非现金资产的增加或减少C,长期负债的增加或减少D,所有者权益的增加或减少答案:A【例题17:课后题第25题】下列各项业务,不会引起现金流量变动的有()。A到期未收回的应收票据转为应收账款B出售固定资产取得价款C赊购商品D计提坏账准备E将现金存入银行答案:ACDE解析:A选项涉及应收账款增加、应收票据减少,不会涉及现金流量B选项反映现金的增加C选项赊购商品,涉及库存商品增加,负债的增加,不会涉及现金流量D选项计提坏账准备,导致坏账准备增加、应收账款减少,不会涉及现金流量E选项反映银行存款增加、库存现金减少,增减金额相等,不会导致现金流量变动二、现金流量表内容和格式我国企业现金流量表,属于年度报表,由报表正表和补充资料两部分组成,其格1.正表采用报告式,分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和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最后汇总反映企业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净增加额。2.补充资料包括:(1)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即按间接法编制经营活动现金流量);(2)不涉及现金收支的投资和筹资活动;(3)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情况。三、编制方法 (一).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的编制方法–包括直接法和间接法两种1、直接法:通过现金收入和支出的主要类别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以利润表的营业收入为起点,调整与经营活动有关项目的增减变动,然后计算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2、间接法:以本期净利润为起算点,调整不涉及现金的收入、费用、营业外收支以及应收应付等项目的增减变动,据此计算并列示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我国企业按直接法编制现金流量正表,按间接法编制补充资料。正表中按照直接法反映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和在补充资料中按间接法计算调整的经营现金流量应相等。(1).“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项目,反映企业本期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以及前期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本期收到的现金(包括销售收入和应向购买者收取的增值税销项税额)和本期预收的款项,减去本期销售本期退回商品和前期销售本期退回商品支付的现金。【例题18:08年单选】某企业本期取得商品销售收入为2800000元,应收票据本期收回210000元,应收帐款本期收回600000元,均以银行存款收讫。另外,当期因商品质量问题发生退货价款30000元,贷款已通过银行转账支付。根据上述资料,现金流量表中“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为()元。A.3580000B.3560000C.2980000D.2770000答案:A解析: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本期销售商品收到的现金2800000+前期销售商品本期收到的应收票据210000+前期销售商品本期收到的应收账款600000-本期销售本期退回商品支付的现金30000=3580000元(2)收到的税费返还(3)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4)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5)“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项目不包括支付的离退休人员的各项费用和支付给在建工程人员的工资(6)“支付的各项税费”项目不包括计入固定资产价值,实际支付的耕地占用税(7)、“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项目,如罚款支出、支付的差旅费、业务招待费用支出、支付的保险费等,其他现金流出如价值较大的,应单列项目反映。(二)、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各项目的内容和编制方法(1)收回投资所收到的现金(2)取得投资收益所收到的现金(3)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收回的现金净额(4)收到的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5)购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支付的现金(6)投资支付的现金(7)支付的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三)、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各项目的内容和填列方法(1)吸收投资收到的现金(2)取得借款收到的现金(3)收到的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4)偿还债务支付的现金(5)分配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支付的现金(6)支付的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四)、汇率变动对现金的影响:(五)、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注:上述(一)—(五)的关系是: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汇率变动对现金的影响额【例题19:2007年单选】2006年某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量为3000万元,现金流出量为2400万元;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量为300万元,现金流出量为l400万元;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量为l500万元,现金流出量为1000万元;汇率变动导致现金流入量为l00万元,则在该企业2006年度现金流量表上,现金和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为()万元。A.100B.600C.4900D.0[答案]A[解析]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量-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出量=3000-2400=600万元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出量=300-1400=-1100万元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量-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出量=1500-1000=500万元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汇率变动对现金的影响额=600+(-1100)+500+100=100万元(六)、现金流量表附注披露的内容1.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以净利润为基础,采用间接法需要加以调整的项目可以分为四类:即(1)没有实际支付现金的费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等。(2)没有实际收到现金的收益:(3)不属于经营活动的损益(4)经营性应收应付项目的增减变动经营活动产生现金流量净额=净利润+不影响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但减少净利润的项目-不影响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但增加净利润的项目+与净利润无关但增加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项目-与净利润无关但减少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项目调节公式是:经营活动产生现金流量净额 =净利润+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长期待摊费用摊销+待摊费用减少+预提费用增加+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的损失+固定资产报废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损失+财务费用+投资损失+递延税款贷项+存货减少+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减少+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增加+其他不减少现金的费用、损失2、不涉及现金收支的投资和筹资活动包括:债务转为资本、一年内到期的可转换企业债券、融资租入固定资产3、现金流量净增加额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现金期末余额-现金的期初余额)+(现金等价物的期末余额-现金等价物的期初余额)“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与现金流量表中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项目的金额应当相等。【例题20:07年多选】编制现金流量表时,为了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需要以净利润为基础,采用间接法加以调整的项目有()。A.没有实际支付现金的费用B.没有实际收到现金的收益C.不属于经营活动的损益D.经营性应收应付项目的增减变动E.不涉及现金的投资活动[答案]ABCD[解析]以净利润为基础,采用间接法需要加以调整的项目可以分为四类:即没有实际支付现金的费用:没有实际收到现金的收益:不属于经营活动的损益经营性应收应付项目的增减变动【例题21:2005年单选】下列各项中,属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的是()A.变卖固定资产B.取得债券利息收入C.支付各项税费D.支付融资租赁费用答案:C解析:AB属于投资活动;D属于筹资活动【例题22:06年单选】企业收到现金捐赠,在现金流量表上应该反映在()项目中。A.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B.收到的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C.收到的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D.收到的其他与外汇收支活动有关的现金答案:C【例题23:课后题第26题】不减少现金的费用和损失包括()A固定资产折旧B无形资产摊销C转销固定资产盘亏D发生固定资产清理费用E存货跌价准备答案:ABCE【例题24:课后题第27题】下列各项经济业务中,属于经营活动引起的现金流入的有()。A收到出租固定资产的租金收入B销售商品取得的货款C收到出口退回的增值税款 D取得债券利息收入所收到的现金E收回长期股权投资答案:ABC【例题25:课后题第28题】下列各项属于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的有()A用银行存款购买固定资产B偿还债务所支付的现金C融资租赁固定资产所支付的租赁费D减少注册资本收回现金E收到销售货款答案:BCD解析:A属于投资活动;E属于经营活动。第四节附注学习要求:了解附注的概念和作用了解附注的内容具体内容:一、概念财务报表附注是对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等报表中列示项目的文字描述或明细资料,以及对未能在这些报表中列示项目的说明等。便于会计报表使用者理解会计报表的内容而对会计报表编制基础、编制依据、编制原则和方法及主要项目等作的解释。二、作用增进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突出会计信息的重要性,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而且还可以反映作为整个会计报表组成部分的非数量信息以及其他比报表本身更为详细的信息。三、内容1.财务报表的编制基础;2.遵循《企业会计准则》的声明3.重要会计政策的说明4.重要会计估计的说明5.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以及差错更正的说明6.资产负债表日后、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前提议或宣布发放的股利总额和每股股利总额7.在与财务报表一起公布的其他信息未作披露,企业还应在附注中披露企业的基本情况。第28章财务报表分析本章考情分析:本章在2007年考试中出了1个单选题1个多选题,共计3分。本章在2008年考试中出了2个单选题1个多选题,共计4分。本章教材结构:第一节财务报表分析的意义和内容比率分析法第二节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方法比较分析法 趋势分析法偿债能力分析营运能力分析第三节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指标盈利能力分析09年本章教材变化情况:P286,新增“营业利润率”指标。P290,新增第11题财务报表分析的意义和内容学习要求:熟悉财务分析的内容具体内容:1.含义:财务报表分析,简称财务分析,是通过收集、整理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中的有关数据,并结合其他有关的补充信息,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进行综合比较与评价,并通过财务指标的高低评价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为企业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利益关系人提供管理决策的依据。2.内容: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是企业财务目标实现的稳健保证。评价企业资产的营运能力:是企业财务目标实现的物质基础。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对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的增强起着推动作用。第二节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方法学习要求:1.掌握财务报表分析的主要方法、一般步骤,比率分析法中常用的比率2.熟悉财务报表分析的主要依据和资料来源、比较分析法中的指标评价标准具体内容:一、财务报表分析的一般程序第一,明确分析目的,制定分析工作计划;第二,收集有关的信息资料;第三,根据分析目的,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计算有关财务指标;第四,做出分析结论,提出分析报告。二、财务报表分析常用的方法财务报表分析常用的方法包括比率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趋势分析法(一).比率分析法:相关联项目比较,计算关联项目的比率。常用的三种比率:相关比率、结构比率和效率比率。相关比率:某个项目和与其有关但又不同的项目加以比较所得的相关数值的比率。结构比率:某项目数值占各项目总和的比率,反映部分与总体的关系。效率比率:用以计算某项经济活动所费与所得的比例,反映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可以进行得失比较,考察经营成果,评价经济效益(二).比较分析法:某项财务指标与性质相同的指标评价标准进行对比,揭示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的一种分析方法,是最基本的分析方法。 1.按比较对象,可分为:绝对数比较分析、绝对数增减变动分析、百分比增减变动分析。2.按比较标准,可分为:实际指标同计划指标比较,本期指标同上期指标比较;本企业指标同国内外先进企业指标比较。该方法要注意所用指标的可比性。常用的评价标准:公认指标、行业指标、本企业目标指标、历史指标。(三).趋势分析法:趋势分析法是利用会计报表提供的数据资料,将两期或多期连续的相同指标或比率进行定基对比和环比对比,得出它们增减变动方向、数额和幅度,以揭示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变化趋势的一种分析方法。对于不同时期的财务指标进行比较时,可计算动态比率指标,由于选择的基期不同,可以有两种方法:定基比率=分析期数额/固定基期数额环比比率=分析期数额/前期数额【例题1:课后题第12题】动态比率是财务报表及有关财会资料中某项目不同时期的两项数值的比率,这类比率可分为()。A相关比率B结构比率C环比比率D定基比率E相对比率答案:CD第三节财务报表分析的主要指标学习要求:掌握反映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的各项指标的含义、作用及计算方法。具体内容:一、偿债能力分析偿债能力是企业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能否及时偿还到期债务,是反映财务状况好坏的重要标志偿债能力分析包括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短期偿债能力是指以流动资产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反映企业偿付日常到期债务的能力;长期偿债能力是指企业有无足够的能力偿还长期负债的本金和利息。短期偿债能力的比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现金比率长期偿债能力的比率: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已获利息倍数指标名称指标计算指标分析流动比率流动比率=1.反映企业可在短期内转变为现金的流动资产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 2.流动比率是衡量短期债务清偿能力最常用的比率,是衡量短期风险的指标。流动比率越高,说明资产的流动性越大、短期偿债能力越强。3.一般认为流动比率应维持在2:1左右。 过高的流动比率,说明企业有较多资金滞留在流动资产上未加以更好的运用,如出现存货超储积压、拥有过分充裕的现金、资金周转可能减慢从而影响其盈利能力。速动比率(也称为:酸性实验比率)速动比率=其中:速动资产=流动资产-存货计算该比率要排除存货原因是:存货是流动资产中流动性最差的一种。该比率反映企业短期内可变现资产偿还短期内到期债务的能力一般情况下,速动比率越高,表明企业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越强。一般认为,速动比率应维持在1:1左右较为理想。速动比率小于1企业会依赖出售存货或举借新债务偿还到期债务,可能带来存货削价损失或利息支出。 对速动比率进行分析时,要注重应收账款变现能力的分析。现金比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该比率反映企业的即刻变现能力。现金包括现金和现金等价物。资产负债率又称负债比率或举债经营比率资产负债率=×100%该比率衡量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用来衡量企业利用债权人提供资金进行经营活动的能力。反映债权人发放贷款的安全程度。 一般来说,企业的资产总额应大于负债总额,资产负债率应小于1.如果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较低(50%以下),说明企业有较好的偿债能力和负债经营能力。在企业资产净利润率高于负债资本成本率的条件下,企业负债经营会因代价较小使所有者的收益增加。产权比率也称负债对所有者权益的比率产权比率=×100%=分子分母都除以资产总额,会得到产权比率=衡量长期偿债能力的指标。产权比率 反映基本财务结构是否稳定,一般来说,所有者提供的资本大于借入资本为好,指标越低,表明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越强,债权人权益的保障程度越高,承担的风险越小,该指标同时也表明债权人投入的资本受到所有者权益保障的程度,或者说是企业清算时对债权人利益的保障程度。已获利息倍数又称为利息保障倍数已获利息倍数==反映企业用经营所得支付债务利息的能力。用来衡量盈利能力对债务偿付的保证程度。利息费用包括财务费用中的利息和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资本化利息。 一般来说,已获利息倍数至少应等于1已获利息倍数越高,支付债务利息的能力越强,企业长期偿债能力越强。分析各指标时:要注意发生的经济业务对指标的影响:(1)流动比率>1时:如果某项业务导致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同时增加相等金额,则流动比率下降。如果某项业务导致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同时减少相等金额,则流动比率上升。例:流动比率为2:1,如果分子分母同时增加1,则流动比率为3:2,下降;流动比率为3:2,如果分子分母同时减少1,则流动比率为2:1,上升。(2)流动比率<1时如果某项业务导致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同时增加相等金额,则流动比率上升。如果某项业务导致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同时减少相等金额,则流动比率下降。例:流动比率为2:3,如果分子分母同时增加1,则流动比率为3:4,上升;流动比率为2:3,如果分子分母同时减少1,则流动比率为1:2,下降。其他比率也是同一道理。【例题2:08年单选】在计算速动比率时,要从流动资产中扣除存货部分,再除以流动负债。原因是()。A.存货的价值较大B.存货的质量不稳定C.存货的变现能力较差D.存货的未来销路不定答案:C【例题3:课后练习289页第8题】某公司是一个有较多未分配利润的工业企业。下面是上年度发生的几笔经济业务,在这些业务发生前后速动资产都超过流动负债。请回答以下问题:(1)长期债券投资提前变卖为现金,将会()A对流动比率的影响大于对速动比率的影响B对速动比率的影响大于对流动比率的影响C影响速动比率但不影响流动比率D影响流动比率但不影响速动比率答案:B 解析:速动资产超过流动负债,速动比率大于1,流动比率也大于1,由于流动资产=速动资产-存货,所以流动比率要大于速动比率。此类型的题目回答时最好举例如:假定流动比率是2:1;速动比率是1.5:1,长期债券投资提前变卖为现金导致现金增加,流动资产、速动资产都增加相同的数,假设增加1,流动负债不变,则:流动比率=2+1=3,由原2变为3,增长了50%;速动比率=1.5+1=2.5,由原1.5变为2.5,增长了66.67%;所以:对速动比率的影响大于对流动比率的影响,选择B(2)将积压的一部分存货核销作为损失,将会()A降低速动比率B增加营运资本C降低流动比率D降低流动比率,也降低速动比率答案:C解析:该业务导致存货减少,损失增加。但不影响速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结果是流动比率下降,速动比率不变。营运资本减少(营运资本=流动资产-流动负债)。(3)收回当期应收账款若干将会()A增加流动比率B降低流动比率C不改变流动比率D降低速动比率答案:C解析:此业务导致应收账款减少、现金增加,流动资产和速动资产、流动负债都不变,所以不改变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4)赊销原材料若干将会()A增大流动比率B降低流动比率C降低营运资本D增大营运资本答案:B解析:此业务导致存货增加、流动负债增加;由于流动资产增加流动负债增加,流动比率的分子分母同时增加相同的数,分数值降低,所以流动比率下降;速动资产不变,流动负债增加,所以速动比率下降;营运资本不变。(5)偿还应付账款若干将会()A增大流动比率,不影响速动比率B增大速动比率,不影响流动比率C增大流动比率,也增大速动比率D降低速动比率,也降低流动比率答案:C解析:此业务导致流动资产、速动资产、流动负债减少相同的数额。由于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均大于1,分子分母同时减少的情况下,分数值增加。【例题4:2006年单选试题】在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财务指标中,速动比率维持在()较为理想。A.1:2B.1:1C.2:1D.4:1答案:B【例题5:2006年单选试题】在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指标中,流动比率反映的是()。A.企业可在短期内转变为现金的流动资产偿还到期流动负债的能力B.企业用经营所得支付债务利息的能力C.企业立即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D.企业利用债权人的资金进行经营活动的能力答案:A 解析:B应对应“已获利息倍数”;C对应“现金比率”;D对应“资产负债率”【例题6:2005年单选试题】下列各项中,影响企业流动比率却不影响其速动比率的因素是()。A.企业的存货增加B.从银行提取现金C.偿还应付账款D.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答案:A【例题7:04、07年多选试题】下列各项属于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指标有()A,净资产总额B,资产负债率C,流动比率D,总资产周转率E,利润总额答案:BC【例题8:2007年单选试题】下列指标中,属于反映偿债能力的是()。A.普通股每股收益B.市盈率C.资产负债率D.总资产周转率[答案]C【例题9:2003年单选】.某公司2002年年初负债对所有者权益的比率为1.若该公司计划2002年年末所有者权益为5000万元,并使债权人投入的资金受到所有者权益保障的程度提高5个百分点,则该公司2002年年末资产负债率为()。A.48.72%B.49.78%C.50.00%D.51.22%答案:D解析:产权比率反映债权人投入的资金受到所有者权益保障的程度,所以2002年年末的产权比率为:1+5%=105%产权比率=负债/所有者权益=负债/5000=105%所以:负债=5250万元2002年年末资产总额=5250+5000=10250万元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5250/10250=51.22%本题若没有给2002年年末的所有者权益,可以通过:产权比率=资产负债率/(1-资产负债率)来计算105%=资产负债率/(1-资产负债率)所以,资产负债率=51.22%【例题10:课后题第6题】某公司“坏账准备”账户有贷方余额2000元,此时注销一笔无法收回的应收账款300元,假设注销前的流动比率为X,注销这笔账款后的流动比率为Y,X与Y之间的数量关系是()。AX>YBX=Y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