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概论讲义 29页

  • 108.50 KB
  • 2022-05-20 20:08:18 发布

世界经济概论讲义

  • 2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第一章导论一、世界经济的概念世界经济是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经济在国际分工、世界市场的基础上,通过商品和各种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而相互联结、相互依赖和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是超越于民族国家界限的全球经济体系。含义有三:1、世界经济不是世界上各国国民经济的简单总和或机械合成,而是相互渗透的有机结合;2、世界经济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经济体系,是一个历史范畴。,3、世界经济不同于国际经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世界经济是在国际经济关系基础上形成的统一的经济体系。区别:(1)国际经济是指各国之间发生的经济关系。世界经济不仅体现在这个体系中发生的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关系,而且反映超越这些联系的全球性的经济问题。(2)国际经济是以民族国家国民经济的存在为前提的,而世界经济作为全球性的经济实体,即使在国家消亡之后,仍将继续存在和发展下去。二、世界经济的研究对象1、世界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变化趋势:包括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基础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发展的研究;生产要素的世界分布;世界经济结构和格局的变化2、国别经济,包括世界经济组成部分的各种经济制度、体制进行比较,揭示其不平衡状况及其相互关系。美国、欧盟、日本这些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市场经济模式的不同,发达国家之间的不平衡发展;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发展的不平衡。29 3、国际经济关系,包括国际贸易关系、国际要素流动等关系。4、全球性问题的研究,资源、人口、粮食、环境。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及影响。粮食危机、臭氧层破坏、垃圾。三、研究目的揭示世界经济领域的特殊矛盾和特有规律,为国家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特别是对外发展战略和政策提供依据,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国外经验。29 第二章世界经济的形成、发展与格局变化第一节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一、国际分工(一)含义及决定因素1、含义: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分工超越国家民族界限而形成的各国国民经济之间的劳动分工,是国内社会分工向国际领域扩展的结果。2、决定因素(1)自然条件:指资源、气候、土壤、地理位置、国土面积等。(2)社会经济条件:指劳动力素质、生产力水平、科技、产业、市场规模和质量。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产生的必要条件,但自然条件只有同发展到一定水平的社会生产力联系起来,才有可能形成国际分工。随着科技进步带来越来越多的人工合成替代品的出现,国际分工中自然条件发挥作用的领域会越来越小。(二)国际分工的性质和作用性质:各国的社会经济制度和国际生产关系决定着国际分工的性质,制约着国际分工的内容和形式。现在的国际分工主要是资本主义的国际分工。作用:使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日益国际化,促进了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专业化;带有强制性和掠夺性。(三)国际分工的形式29 1、按劳动本身的特点分为产业间,基于自然资源差异之上的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的分工;产业内,基于要素禀赋差异之上的不同要素密集型制成品的分工;产品分工、产品生产过程分工、产品研究开发分工。同一产品的加工工序和零部件的分工,产品研发和生产之间的分工。2、按各国不同生产领域媒介的不同分为商品媒介和资本媒介。3、按参与分工的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分为垂直型、水平型和混合型。这是主要分类方法。垂直型主要表现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品研发和产品生产的分工,参与国是不对称的相互依赖关系。水平型,发达国家工业发展方向不同,各国的技术重点不同,开发、生产和出口的制成品的类型也就不同,产生水平分工。混合分工多发生在发达国家。二、世界市场(一)含义狭义指世界各国相互间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或领域;广义是指国际流通领域包括商品、资本、技术、劳务等各种交换关系的总和。1、世界市场是一个动态概念2、世界市场并非各国国内市场的简单加总(二)世界市场的基本特征1、统一性:各国经济循环和周期的同步性;商品和资本的自由转移;一种商品一个价格。2、竞争性:主要表现为商品国际交换中的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3、扩展性:世界贸易的增长速度超过世界生产的增长速度,说明世界市场容量的增大;世界出口总值在世界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加大,说明各国经济生活对世界市场依存度的增加。第二节世界经济的形成一、世界经济的萌芽(15世纪末16世纪初到18世纪中后期)29 地理大发现促进世界市场的形成,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分工扩展的世界各地,但国际分工以手工工场为基础,不过是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一种带有强制性的特殊分工。国际贸易尚未成为各国经济运行不可缺少的条件,是一种早期原始形式。二、世界经济的初步形成期(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70年代)(一)国际分工体系的建立工业革命使社会分工迅速向国际领域扩展,把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纳入国际分工之中,19世纪中期基本形成了以英国占支配地位的国际分工体系。(二)世界市场的形成机器大工业使世界市场的范围不断扩大,内容不断丰富,形成的主要标志是19世纪各种贸易组织的正规化、大型化和专业化,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组织保证,黄金成为单一的世界货币,有助于世界市场的稳定,世界贸易的扩大,各国经济贸易联系的加强。这一时期世界上还有相当多的国家闭关自守,没纳入世界经济体系;各国经济的联系还主要是商品交换,生产和资本的国际流动还十分有限。因此,世界经济只是初步形成。三、世界经济的最终形成期(20世纪初)19世纪70年代的第二次科技革命使交通运输业和通讯业获得巨大发展;扩大了世界市场的内涵,出现资本国际化,一方面,深化了国际分工,使国际分工不仅以商品为媒介,还以资本为媒介,另一方面,原来的世界市场主要是世界商品市场,现在增加了国际资本市场;使世界市场地理界限的扩展基本完成,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囊括全球,世界市场范围含盖整个世界。第三节世界经济的发展和格局变化一、世界经济的发展(一)20世纪上半期世界经济的动荡(二)战后世界经济的新发展29 全球化:以当代科技革命、市场经济和跨国公司的大发展为驱动力,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国际交通和通讯的大发展,使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流动,使企业生产的内部分工扩展为全球性的分工,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组合和优化配置,从而使各国相互依存和相互融合的状态和过程。二、世界经济的格局变化(一)英国取代荷兰成为世界经济中心(二)美国取代英国成为新的世界经济中心(三)世界从美国单极化走向多极化29 第三章当前的世界经济形势详细内容如课件所示第四章美国经济第一节美国新经济的产生与发展一、新经济的概念和特征(一)新经济的概念所谓新经济是指在信息技术出现重大突破和一系列制度创新的基础上,由经济全球化推动的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形成了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良性互动的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它是与过去的(以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为标志的)经济增长方式不同的崭新的经济增长方式。(二)新经济的经济特征1、新经济的经济特征(1)经济知识化(2)经济网络化(3)经济全球化2、新经济的运行特征(1)经济持续高增长(2)经济周期特征淡化(3)低失业率(4)低通货膨胀率(三)新经济的主要推动力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经济全球化、不断创新完善的金融市场特别是急剧增长的风险投资、灵活的劳动力市场、务实和稳健的宏观经济调控等是新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四)新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志29 电脑、通讯、网络和金融化了高新技术产业本身的发展以及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所带动的经济增长成为度量一个国家(地区)新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志。二、美国新经济的产生1991年3月至2001年6月,美国经济实现了长达120个月的持续增长。1996年12月美国《商业周刊》首次提出新经济的概念,在美国引起一场大讨论。1997年2月美国总统克林顿以官方语言确认“新经济”和“知识经济”的概念。三、美国新经济的发展(一)经济适度稳定增长(二)股票市场持续攀升(三)企业兼并高潮迭起时间涉及公司金额(亿$)1998.5美国科技公司合并西南贝尔通讯公司7231998.7贝尔大西洋公司合并通用电话公司5291998.6美国电信公司合并美国电报电话公司452.71997.10世界通讯公司合并美国微波通讯公司433.5(四)信息产业成为美国最大的产业1990年~1999年,美国的信息技术产业国内总收人从3300亿美元增长到7290亿美元,平均每年增长10.4%,大大高于经济总量增长速度,占经济的比重由5.5%上升到8.2%。第二节21世纪之初的美国经济回顾一、2001年美国经济温和衰退29 自2000年第三季度以来,美国经济增速放缓。2001年第一季度GDP增幅降为1.3%,第二季度又下探至0.2%,创近十年以来的新低。美国经济告别"长期繁荣",开始步入慢车道。"9·11"恐怖袭击事件对美国经济的打击更是雪上加霜,将进入衰退。世界各国学者对美国经济下滑的原因有各自不同的解释。二、2002年美国经济复苏乏力2001年美国经济经历了一场温和的衰退,前三个季度的增长率分别为-0.6%、-1.6%、-0.3%,全年经济增长率为0.3%。但与多数经济学家及国际组织预期不同的是,“9·11”事件没有进一步加重美国经济的衰退,2001年第四季度反而在前三个季度负增长的基础上开始回升,增长率达到2.7%。这表明,2001年的经济衰退是经济周期自然运行的结果。2002年第一季度增长率继续回升,达到5%。这一结果曾促使包括IMF、世界银行在内的国际组织在上半年做出了经济复苏已成定局的断言。然而随之出现的大面积公司丑闻、股市下跌致使第二季度增长率仅为1.3%。第3季度再次上升至4.0%,但人们对短期内经济复苏的前景已不再乐观,第4季度又大幅回落到了0.7%。全年美GDP实际增长率为2.4%。总体看来,2002年美国经济呈现出复苏乏力、一波三折的特征。三、2003年美国经济强劲复苏2003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长1.4%,美国股市也滑落到2000年以来的最低点,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跌到7400多点,纳斯达克综合指数跌到1100多点。第二季度经济增长幅度达3.3%。第三季度增长8.2%。第四季度为4.1%。与前两年相比,美国经济在2003年发生的最大变化就是经济学家们最终相信美国经济已经彻底摆脱了过去两年经济复苏摇摆不定的局面,进入了一个可以持续增长的阶段。进入这个阶段的主要标志是除消费开支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外,企业支出也出现稳定显著的增长。 四、2004年美国经济持续增长29 2004年注定是美国经济的拐点,“9·11”之后美国真正迎来了强劲复苏的一波浪潮,前三个季度美国经济增长按年率计算分别达到4.5%、3.3%和3.9%,可以说彻底摆脱了衰退阴影。然而,石油价格飙升引致潜在通胀压力初露端倪,外部战争与内部减税带来财政赤字激增,出口远超进口造成贸易逆差与日俱增,劳动力相对过剩导致失业率居高不下,货币贬值使得美元地位岌岌可危,可以说,2004年美国经济喜忧参半。五、2005年美国经济继续扩张但增速回落受国际油价攀升和利率上升影响,2005年经济增长速度较2004年有所回落,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3.1%,低于上年0.7个百分点。据美国商务部统计,2005年,美国私人消费支出增长3.6%,带动经济增长2.49个百分点,仍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国内私人投资增长5.8%,带动经济增长0.96个百分点;货物和服务出口增长6.7%,进口增长6.2%。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劳动力市场状况继续改善,2005年美国失业率从2004年的5.5%进一步下降到5%;通货膨胀整体温和,消费价格指数上涨3.4%,与上年基本持平。劳动生产率有所提升,比上年增长2.6%,非农部门劳动生产率增长2.7%,其中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长4.8%。美元对世界其他主要货币的汇率均有不同程度上扬,道.琼斯、纳斯达克和标准普尔500指数三大股指走向平稳。六、2006年美国经济增速放缓2006年美国经济的运行基本健康,GDP连续第五年保持较快增长,比上年增长3.4%。但是一年中的增速并不均衡。2006年,能源价格大幅回落促使美国整体消费价格水平下降,通胀率仅上升2.5%,是过去3年来的最小升幅。但扣除能源和食品因素后,核心通胀率有所上升。此外,2006年,劳动力市场兴旺,失业率下降,平均每月新增就业岗位18.7万个。  29 第三节美国次贷危机和金融危机(课上讨论)一、美国2007年经济形势二、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三、美国金融危机的蔓延29 第五章欧盟经济第一节欧盟概况起初推动欧盟建立的力量是二战后对损失惨重的欧洲重建的渴望,以及防止欧洲再度陷入战争泥潭的愿望。这个主体最初是共同市场,然后变成欧洲共同体(EuropeanCommunity),最后是欧盟。欧盟已经从一个贸易实体转变成一个经济和政治联盟。一、欧共体的建立1951年4月18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6国在法国首都巴黎签订了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该条约翌年7月25日生效。1957年3月25日,上述6国又在意大利首都罗马签订了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1965年4月8日,6国签订《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合并3个共同体,统称欧洲共同体。二、欧盟的建立1、1991年12月11日,EC成员签订《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决定建立政治联盟和经济货币联盟。2、1993年11月EC正式改名为欧洲联盟(EuropeanUnion),成员国15个。3、1999年1月1日,由11个成员国正式启动统一货币欧元(Euro)三、欧盟概况1、成员国目前,欧盟有27个成员国。1950年的六个创建国为:法国、西德、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21个成员国在后来一系列的扩大浪潮中加入:*1973年:爱尔兰、英国和丹麦;*1981年:希腊;*1986年:西班牙和葡萄牙;*1995年:芬兰、瑞典和奥地利*2004年: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马耳他和塞浦路斯,这些国家已在29 2004年5月1日正式成为欧盟成员国。2007年1月1日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如期入盟。承认的候选国:克罗地亚土耳其2、面积:欧盟的总面积是3,892,685平方千米。如果欧盟是一个国家的话,她将会是世界上第七大国家。3、人口:2007年7,欧盟27国区域共有人口大约4.8亿。位居世界第三位(在中国和印度之后)。4、主要机构:   欧盟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欧盟的3大主要机构为:欧洲理事会、欧盟委员会和欧洲议会。此外,欧盟机构还包括欧洲法院和欧洲审计院。  欧盟的会旗:1986年5月29日正式悬挂,会旗为天蓝色底,上面有12颗金黄色的星,表示欧洲联盟12个成员国。制作会旗的目的是表示要建立一个统一的欧洲,增强人们对欧洲联盟和欧洲同一性的印象。  欧盟的会徽:1988年1月开始使用,会徽的底呈兰色,上面12颗星围成一个圆圈,象征着欧共体12个成员国,圆圈中间为各成员国国名。  第二节欧盟新经济形势一、欧盟经济发展回顾(一)1990—2000年十年间欧盟年均GDP增长率只有2%,大大低于美国的3.4%,经济增长低迷。(二)2001-2005年1、2001年欧盟及其欧元区GDP增长率分别为1.7%和1.6%2、2002年为1.1%和0.8%29 3、2003年仅为0.8%和0.4%,这也是欧洲经济最近十几年表现不如美国的延续4、2004年欧盟经济增长率为2%。5、2005年欧盟经济低速增长全年增长率为1.4%,低于2004年的2%。欧洲主要国家中,德国经济增长1%,法国增长1.6%-1.7%,英国增长1.8%。(三)2006年经济加速增长1、经济增长率提高2006年欧盟27国的经济增长率达到3.0%,欧元区13国达到2.7%,是近6年来的最高经济增长率。2、失业率下降3、通货膨胀状况好转二、欧盟新经济落后的原因(一)美国在信息技术产业上具有比较优势(二)欧盟的经济体制僵化三、欧洲发展新经济的措施2005年3月欧盟里斯本首脑会议提出了建立电子欧洲计划,此外,还制定了金融服务行动计划、风险投资行动计划、欧洲研究区战略等各种计划,力争在2010年前赶上美国的水平。(一)实行稳健宏观经济政策(二)加快信息技术应用步伐,改善信息技术应用环境1、建立统一的电子商务法,实行统一的专利法。2、到2010年完全开放电信市场3、2010年前欧盟境内所有学校上网,政府采购全部上网4、加强网络培训,鼓励终生学习(三)加快欧盟内部一体化的步伐,发展风险投资市场29 1、专业投资人执行统一的结算规则2、改善便于企业获得资金支持的金融条件3、斥资2.3亿欧元对企业获得贷款和风险投资等进行支持;4、成立7人委员会研究加快欧盟资本市场一体化政策。(四)培养企业家精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1、鼓励企业家精神和团队精神2、鼓励企业进行创新3、优化企业发展的行政管理和社会环境4、提供企业国际化经营和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5、发展包括电子商务、网络、信息、老龄服务、特色旅游、社区服务等在内的技术型、经济型和社会型等新型服务业。(五)鼓励科技体系创新和技术成果的转化(六)更好的发挥劳动力市场的作用1、把失业者依赖于社会福利转向基于通过培训提高劳动者技能、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失业者进入劳动力市场等预防性措施2、改革福利制度,严格领取失业金的标准3、改革僵硬的就业保护立法,降低解雇工人的成本。(七)加快税制改革第三节欧元的产生及发展一、欧元的产生1、60年代末,欧共体国家提出建立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的目标。2、70年代末,建立欧洲货币体系,确定欧洲货币单位ECU(埃居)及成员国货币确定相对于ECU的汇率;各国向欧洲货币合作基金缴纳20%的黄金和外汇储备;当各国货币汇率波动幅度过大时,通过基金干预以恢复稳定。3、1989年决定于1990年7月起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29 4、1991年《马约》定义了联盟建立的过程:1990·7·1——1994·1·1欧共体成员国资本自由流动,实现统一市场;1994·1·1--1997·1·1建立欧洲货币局;1997·1·1最迟不超过1999·1·1,建立欧洲单一货币,成立欧洲中央银行。5、1995·12·15,欧盟首脑会议决定从1999·1·1正式启动单一货币,名称确定为欧元:第一步,确定首批实施欧元的国家;第二步从1999·1·1起,开始实施单一货币,固定各国货币和欧元的汇率,各国货币之间不存在汇率。第三步,从2002·1·1开始最迟到2002·7·1,欧元成为欧元区唯一法定货币。6、1999·1·1欧元正式启动。欧元区11个成员国为奥地利、比利时、芬兰、法国、德国、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荷兰、葡萄牙和西班牙。2001年1月1日,希腊正式加入欧元区,2007年1月1日斯洛文尼亚正式采用欧元作为法定货币,从而成为欧元区第13个成员国;塞浦路斯于2008年1月1日零时与马耳他一起加入了欧元区,从而使欧元区成员国从之前的13个增至目前的15个。2009年1月1日斯洛伐克加入,2011年1月1日爱沙尼亚加入,目前欧元区共有17个成员国和超过3亿2千万的人口。二、欧元的走势1、1999-2001年1999年,高开、低走、回稳2000年,年初小幅上扬,年中大幅回落,年末逐步上扬2001年,全年在0.85――0.94之间波动29 2、2002年以后的走势2002年――2004年持续走高;2005年:欧元在2004年12月30日创下长线高点1.3666后回调,欧元兑美元从2005年1月1日开盘1.3547,最低跌至1.1640,12月30日(05年最后一个交易日)以1.1835报收,最大跌幅达1907点,全年下跌1712点。是欧元自2000年10月转入长线上涨以来最长时间的一次调整。2006年: 欧元从05年11月在1.1600附近反弹,06年4月和5月强力拉升接近1.3000; 从06年4月28日以来,将近四个月的时间,欧元在高位盘整,盘整的大区间在1.2500-1.2950,大区间内还可以划分成两个次级区间,分别是1.2500-1.2700和1.2700-1.2900。2006.11月3日欧元/美元收于1.2714。2007年后走势(课上讨论)三、欧元汇率前期疲软的原因1、美国经济持续繁荣,支持$升值2、欧美利率差异3、投资者对欧元区经济缺乏信心4、欧洲中央银行的无为而治的汇率政策5、巴尔干地区战争的影响四、欧元币值上升的原因(一)外部原因:1、货币资本大量快速投机性流动;2、人们对美国经济预期不乐观;3、政策性原因;4、各国外币储备结构调整;5、利率差异(二)内部原因29 1、欧元区区域内贸易比重较大2、《稳定与增长公约》的期限放宽,强势欧元的效应有可能显现3、政治影响4、加快外国对欧元区的投资第六章日本经济29 第一节战后日本经济的回顾一、重建时期(1945-1954)1、国内改革2、美国的经济援助3、朝鲜战争的拉动4、成功的引进外资二、黄金增长时期(1955-1973)1、1955-1965昭和30年代:1955-1957神武景气;1958-1960岩户景气;1960-1965国民收入倍增时期2、1965-1970昭和40年代前半期3、1970-1973昭和40年代后半期三、重新调整时期(1974-1985)1、高速增长神话的破灭2、恢复措施:调动民间企业和工会;产业界厉行节能;开发新能源;开展合理化运动四、平成景气时期(1986-1991)1、景气持续的时间长(1986·12-1991·9)2、经济增长力强3、经济增长主要靠内需实现五、泡沫经济时期(1991)六、全面转型:2002年至今第二节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29 一、两次战争对日本经济的推动亚洲的两场局部战争——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为日本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据统计,从朝鲜战争爆发到1953年,日本特需收入为12.8亿美元,广义上的特需收入为23.8亿美元。日本外汇储备1949年仅为2亿美元,1952年未增至11.4亿美元,三年内增长了近五倍,特需收入在外汇收入中所占比率到1953年达38.1%之多,20多万人直接受益于特需生产,总之至1955年,日本特需收入总计达36亿美元。二、日本政府强有力的国家干预正确的产业政策,实行合理化投资、创建新型重工业、国家干预三、日本式的管理方式1、终身雇佣制2、全员质量管理3、重视长期战略四、日本传统文化和教育的积极影响五、美国的扶植政策由于“冷战”需要,对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给予大力支持。美国放弃了对日本战争索赔,撤消了以拆迁日本军事工业作为战争赔偿的计划。1947年1月至1948年3月,美国先后提出两个新方案,对先前的“赔偿方案”进行大幅度修改,将拆迁的工业设备减至方案的30%。至1949年5月,干脆宣布取消日本的一切赔款。战后初期,美国给日本20多亿美元的援助和贷款,并向日本提供大量的石油、煤、铁矿石等能源和原料。从而促进了战后日本经济的振兴,并且美国“核保护伞”战略大大节省了安全防务的费用。六、其他原因29 发挥后期国优势,吸收西方先进技术;民间资本的高积累率和高储蓄率;政府与企业的良好合作;金融机构对企业的支持;第三节日本泡沫经济分析(课上讨论)一、泡沫经济的形成二、泡沫经济破灭的主要原因29 第七章发展中国家经济第一节发展中国家的类型一、发展中国家的含义发展中国家,又称“不发达国家”或“欠发达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独立的新兴民族国家,因其在现代化进程中起步较晚、发展程度较低,大多被称为发展中国家。 二、发展中国家的类型(一)按经济发展水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分类世界银行按照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对1995年各国经济水平分类的标准是:1、高收入国家,9386美元以上;2、中上等收入国家,3035~9385美元;3、中下等收入国家,766~3O34美元;4、低收入发展中国家,这类国家最初是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低于400美元的国家和地区,1990年后又改为610美元以下。1995年提高为765美元以下。(二)按经济结构和现代化程度进行划分1、原料和初级产品生产国  这些国家在发展中国家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低收入国家和绝大多数中等收入国家均在此列。2、石油生产国和出口国这类国家是从原料和初级产品生产国中划分出来的一个组别。目前,以出口石油为主的发展中国家约有20多个,除分布在中东和北非地区的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利比亚等国外,还有印尼、文莱、尼日利亚、加蓬、刚果、安哥拉、委内瑞拉、厄瓜多尔等国。3、29 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  主要指那些经济增长较快,在工业化和现代化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的国家和地区,如巴西、墨西哥、阿根廷、新加坡、韩国和我国的香港、台湾省等。4、经济综合发展国如中国、印度,人口多,领土面积大,国民经济体系健全。第二节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特征—、生产力水平低下1.生产技术低;2.科技远远落后;3.教育水平极其低下;4.劳动生产率水平低;5.发展中国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高低不—,差距很大。二、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二元性1.现代工业与落后农业与原始手工业并存;2.曰益膨胀的城市与凋敝与闭塞的农村并存;3.少数巨富与广大贫困群众并存;4.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生活方式并存。三、产业结构单一在很多发展中国家中,少数几种农矿原料类初级产品的生产在国民经济中占相当大的比重,劳动力也集中在这些产业部门。这种单一的产业结构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负面作用是很明显的:一方面,单一的出口商品容易受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导致外汇收入极不稳定;另一方面,这种结构使本国经济不能形成均衡、协调的自主发展态势,导致工业化进程和产业升级受阻。四、贫困问题严重29 发展中国家有1/3人口,约10亿人(中国未列入)生活在贫困之中,他们尚未解决温饱问题。按地区分布,贫困人口1/2在南亚和东南亚地区,1/3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1/10左右在拉美和加勒比地区。五、各国发展极不平衡。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实行了符合本国国情和外部环境的经济发展战略,利用本国的比较优势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从而崛起为新兴的工业化国家,有些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超过1万美元;另一部分国家由于政策失误和外部环境不利,导致经济恶化,长期处于低速增长甚至负增长状态,有的还经常出现社会动乱和政局动荡。目前,一些贫困的最不发达国家和地区与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综合国力相比,差距还在继续扩大。六、不同质的多种经济成份共存1.存在着大量前资本主义经济成份;2.高度分散的小商品生产者数量巨大;3.私人民族资本得到较快发展,但在许多国家,它们仍然比较薄弱,私人企业规模不大,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4.普遍存在着相当强大的国有经济成份;5.外国资本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中占有相当大的份额,在某些部门甚至占有垄断地位。七、不平等的对外依赖1.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不利地位;2.发展中国家缺乏资金,它们是发达国家资本投资场所;3.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处于受支配与从属地位;4.技术上形成依赖;5.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组织中处于无权或少权地位。29 第三节发展中国家发展战略的历史演变一、工业化发展战略(二战后-50年代)二战后,许多发展中国家为巩固政治独立,争取经济独立,赶超发达国家,它们大力推行“工业化发展战略”。其核心是集中国家人力、物力、财力发展工业二、社会综合发展战略(20世纪60年代-90年代)在吸取上述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联合国和发展中国家相继提出了“社会综合发展战略”。三、可持续发展战略(20世纪90年代开始)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际社会进一步反思传统的发展战略,相继提出了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第四节经济全球化中的发展中国家一、经济全球化概述(一)经济全球化的含义: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人员往来等活动,使得各国和地区之间的经济相互开放.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IMF的定义:经济全球化是指稀缺的经济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的制度障碍不断减少的过程。(二)经济全球化中的不平等:1、决策参与权的不平等2、利益分配的不平等3、成本分摊的不平等4、国家地位的不平等二、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一)积极的影响29 经济全球化进程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比如它为企业利用最有利的地点和资源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可能,带来了国际分工的大发展、产业的大转移和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大流动,这对发展中国家弥补国内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缺口,利用后发优势以及迅速实现产业演进、技术进步、制度创新和整个经济发展都是非常有利的。(二)消极影响。1、经济全球化使南北贫富差距继续拉大在现行的国际秩序下,发达国家从经济全球化中受益的程度远大于发展中国家。它们凭借技术和资本优势,以跨国公司为工具,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对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不公平分配,致使南北差距继续拉大。2、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不利地位随着全球贸易和全球生产体系的迅速发展,以及跨国公司及其资本的不断扩张,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经济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和冲击,对发达国家的依附性也不断增大。一方面,发达国家不仅是经济全球化的主导者和推动者,掌握着主动权,而且现存的国际经济规则大部分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制定的,有些规则完全是在发展中国家缺席的情况下制定的,如某些产业规则、信息技术产品协议和劳工标准等,这就决定了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始终处于与发达国家无法相比的不利地位。另一方面,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不稳固,市场发育不完备,经济结构相对脆弱,资金匮乏,技术比较落后,人才流失严重等,很容易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冲击而产生国内经济波动。发达国家控制着国际经济体系,手里掌握着资金、技术等优势,在经济全球化中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远远抛在后面。3、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大肆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资源29 世界资源是有限的,各国对生产原料等资源的博弈本身是一个零和博弈,发达国家对资源的占有和消耗无疑是对发展中国家的掠夺。发达国家对资源的掠夺首先体现在对生产原料的掠夺。发达国家的掠夺还造成了发展中国家日益严重的荒漠化、对土地的侵蚀、动植物物种的灭迹、海洋与河流的污染等。其中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把污染产业的生产活动和污染技术的利用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以便压低工资并迫使劳动者在恶劣的条件下工作。所有这些给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发达国家的掠夺还体现为对人力资源的垄断。经济结构的巨大调整引发了就业结构的深刻变化,为缓解人才供求矛盾,发达国家通过吸引留学生、技术移民以及企业招聘等形式从发展中国家“挖走”大量优秀人才。4、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造成金融风险经济全球化倡导金融自由化,放松外汇管制,为国际资本流动创造了免受国家金融当局管制和约束的活动场所。随着国际金融市场规模的日益扩大,金融衍生工具市场也得到迅速发展。但是,国际金融活动同时又是一种赌博性极强的投机活动,金融衍生商品的交易大多是博弈性交易,与实际商品的生产和贸易相脱节,国际金融市场的经济虚拟化是全球化的表现形式;由此产生了大规模的投机套利活动,导致金融风险。经济的自由化、金融的自由化,给发达国家的大投机财团提供了在世界经济活动中、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呼风唤雨、为所欲为的条件。加上发展中国家原本缺乏资本,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经济实力依然很弱,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易于受到国际金融活动的冲击;金融体系不完善,立法不健全,政府的金融调控机制不完整,管制放松,易于被国际大投机财团所利用。三、发展中国家应采取的对策(一)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深化经济改革1、大力发展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29 多数发展中国家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因此应当继续引进发达国家技术比较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增加国内就业,扩大出口,完成工业化进程。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一个国家实现产业高级化的基础,只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充分发展才能为以后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提供资本和技术积累。必须充分认识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意义,将其作为支柱产业加以发展,在信贷、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2、对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进行彻底改造和重组应放弃对大部分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保护和扶持,使其在国际和国内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同时,要对本国基础较好又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进行扶持,但必须严格限制范围和程度。最后,无论是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是对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进行改造和重组,都必须树立开放的观念,学会在开放的条件下进行发展。在开放的条件下发展产业,不仅要严格遵循国际比较优势原则,实现稀缺资源的最优配置,而且要积极引进国外资本和先进技术来改造老产业,减轻民族产业的社会负担,提高民族产业的竞争力,降低因民族产业重组带来的负效应,最大限度地保持社会安定。(二)保持金融领域的独立性,防范和化解经济和金融风险金融全球化、自由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方面,在金融全球化的浪潮中,国际资本流动的速度大大加快。在这种背景下,金融开放与金融自由化必然存在着重大风险。如果漠视风险的可能性,不严加防范,就会给国家金融和经济带来灾难性后果。因此,在注意加强全球性或区域性金融合作的同时,发展中国家更应致力于本国金融体制的完善。1、29 保持本国金融健康发展,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放弃资本的完全流动;2、切实注意发现和防范经济长期高速增长所掩盖的隐患,以及有可能对金融领域的冲击3、建立多重金融防线4、加强对金融业的外部约束(三)积极实施人才资源战略,努力实现科技创新一方面,有组织地进行人才开发,把对人才的投资看作是使经济真正现代化的投资;另一方面,积极地保护人才,把对人才的保护看作是对民族经济的保护。只有积极地把人才开发与保护放到重要战略位置,才能实现科技的创新,为经济现代化注入新鲜血液、提供强大动力。(四)维护国家经济主权,保证国家安全全球经济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的强弱决定着国家经济主权是否稳固和国家安全是否会受到威胁。经济主权是国家对本国经济所拥有的最高领导权和决策权,是对国家经济利益的最高权力。而国家经济利益又是国家安全的核心。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增强综合国力是发展中国家迫在眉睫的首要任务。其中最主要的是坚持扩大开放,努力发展社会生产力。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