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50 KB
- 2022-05-20 20:08:17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世界经济概论》习题第一章习题一、名词解释1、国际分工2、世界市场3、世界经济格局4、世界经济中心二、简答题世界经济的形成经历了哪几个历史阶段?三、论述题试论述英国称霸世界百年的原因和表现。四、案例分析
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直到1997年,多极化的观点始终作为世界经济格局的主流。但是1997、1998、1999三年中发生的东南亚经济危机、俄罗斯经济危机、巴西货币危机打破了这些后起之秀参与经济并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厢情愿。90年代初,全球几乎是同一个声音:21世纪是亚太的世纪。然而金融危机以后,世界经济的重心从太平洋回到了大西洋。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发生使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转折,经济重心又从世界经济体系的边缘国家回到核心国家,更确切地说,美国经济重又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宰力量。
美国在80年代初调整了研究开发的方向,全力发展高科技,这一政策终于在90年代开始显示其巨大的作用。美国经济从1991年4月开始摆脱衰退,到2000年5月,已经持续了110个月,是战后美国经济发展中扩张期最长的一次,且目前还没有衰退的征兆。遍观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作为一个总量规模已十分庞大的经济体,美国经济在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增长强劲,近两年更是以接近4%的速度增长,显示了美国经济世界第一的地位。从总量上看,1998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约相当于位于第二位的日本和第三位的德国相加之和,其绝对优势十分明显。从影响力方面看,美国经济也尽显其霸主地位。20年前,美国进出口在经济中的比重为17%,现在已超过25%,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对外资和进口的依存度为10%,如今已超过16%,1990—1996年美国年均递增9%,1997年美国进口总额已超过8千亿美元,是发展中国家扩大需求的一个巨大市场。在国际金融领域,美国也正在形成金融霸权。据估计,全世界现有短期投机资本1.5亿多万美元,其中绝大部分集中在美国。由于各种金融衍生工具的存在,又加速了短期投机资本的膨胀,投机资本的流动已经超出了实物经济的限制,导致了世界性的金融霸权。在高新技术领域,美国现在可以说也是一枝独秀,90年代,其经济增长中科技贡献度已达70%左右,1995—1997年高新技术产业已占GDP的27%以上。可以说,目前的世界经济格局基本上呈现单极化,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走向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美国经济的走势。结合材料回答:怎样认识世界经济从单极向多极的发展?第二章习题一、名词解释1、经济全球化2、人才3、人才的“隐性跨国流动”二、简答题1.怎样理解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和内涵?2.战后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原因和表现。三、论述题经济全球化对国家主权和世界格局发生了什么影响?四、案例分析
所谓“经济全球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1997年5月的一份报告中界定为:“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强,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国际化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第三次新技术革命带来的现代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尤其是80年代以来卫星通讯、传真技术、微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和90年代因特网的开通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技术和物质基础。普通人也可瞬间获得地球各个角落发生的信息,并可与世界各地直接联系。信息流带来的商品、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全球加速流动导致了全球“网络经济”的崛起,这种网上的信息交换,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市场空间,突破了传统市场必须以一定的地域存在为前提的条件,促进了世界经济全球市场化的形成。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在1992年联合国致词中宣布:“第一个真正的全球性时代已经到来”。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很好的发展机遇。这些机遇都有哪些?2、战后以来,随着跨国公司的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民族国家主权日益受到挑战。这种挑战主要来自哪几个方面?
第三章习题一、名词解释1、科学革命2、技术革命3、新能源4、产业结构5、产业结构融合化二、简答题1.战后科技革命的基本特点有哪些?2.战后科技革命给生产力结构带来了哪些变化?3、如何认识和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三、论述题如何认识和理解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的社会经济意义?四、案例分析当代科技革命
,又称新技术革命,起源于20世纪70、80年代,以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标志。至目前,这次科技革命仍处于兴起阶段,但已经在电子、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宇航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电子计算机向着普及化、家庭化、微型化发展,它不但被广泛应用于生产过程中,更日益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从研究所办公室飞入寻常百姓家,尤其是随着因特网的延伸,人们可获取的信息在膨胀,处在世界各地的人们联系在一起。据统计,目前微电子技术的应用已达2500多种,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中,大约2/3是同微电子技术有关。2、全世界拥有个人电脑和网民人数呈爆炸式增长;生命科学领域,已经从单个的基因的克隆,逐步转向有计划、系统的组织研究,某些植物动物以及人类的DNA全部基因测序正在进行,美国投资30亿美元,集中两千多名科学家,尝试对人类10万多个DNA当中的近30亿个核甘酸碱基对的序列进行测序,中、日、英、法、意、俄等国相应的拨款,担负一定的测序任务。3、
转基因食品正在被人们认识和利用,各种克隆动物不断产生,克隆人也有呼之欲出之势;高强度、高韧性、耐腐蚀的多种新材料陆续产生,工程陶瓷、生物材料、机敏材料、智能材料、超导材料等等,其中纳米材料最受人瞩目,它的界面有许多物理、化学和电性能方面非常优异的性能;各种用途的人造卫星不断升空,载人航天、太空探测器、空间站技术日渐成熟,人类迈向太空的步伐从未象今天这么迅速。各项技术之间的交叉使科技革命的前景更为广阔。例如航天技术和通讯技术结合,提高了通讯的广度和精度,和生物技术的结合,则利用太空进行物种变异对物种进行有利于人类的选择。当代科技革命硕果累累。结合材料回答:1、战后科技革命对生产力结构的影响。2、根据这些影响谈谈我国如何抓住科技革命的大好机遇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第四章习题一、名词解释1、人力资源2、经济增长3、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4、循环经济二、简答题1.发展中国家人口剧增对其经济及整个世界经济产生了哪些影响?2.人口老龄化给各有关国家带来哪些社会经济问题?3.世界自然资源退化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4.世界生态环境恶化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三、论述题1.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提出的背景如何?其内涵是什么?2.何谓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主要有哪些?四、案例分析世界经济快速发展面临的一大挑战来自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即世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989年第15届理事会通过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所谓可持续的发展,“系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这一定义内涵丰富,它包含经济发展中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发展的内容,还包含了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多方面的需求。可持续发展问题主要是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与此相关的还有世界人口问题、世界粮食问题、世界能源问题、世界疾病问题等全球性问题,这些问题对人类现有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方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回答下列问题:结合中国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节约社会的理念,谈谈中国如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五章习题
一、名词解释1、自由贸易政策2、保护贸易政策二、简答题1、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及结构变化情况如何?2、一国制定对外贸易政策时应该考虑哪些因素?3、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目标及运行机制各是什么?三、论述题1、世界贸易组织面临哪些挑战?其前景如何?2、关贸总协定与世界贸易组织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四、案例分析近年来,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出现了一股“新贸易保护主义”思潮,旨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按照本国的经济社会特征,强化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维持其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支配地位。“新贸易保护主义”是当今全球经济博弈的新形式,对中国外贸的发展也有较大的负面影响。中国已连续11年成为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涉案损失每年高达300亿至400亿美元。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多边贸易体制的强化,关税等传统贸易保护手段功能弱化。与此同时,全球发生的产业分工转移,资本、技术流动也形成了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竞争力变迁,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发达国家便以规避多边贸易制度约束的方式,推出了“新贸易保护主义”。“新贸易保护主义”有几个特征:其一,在多边贸易体制的空间内打“合法”的传统贸易保护牌,如反倾销、反补贴等。其二,根据自己的经济社会的先发优势,针对发展中国家的后发劣势,创造种种新的贸易壁垒,如技术标准壁垒、绿色环保壁垒、知识产权壁垒、劳工标准壁垒,等等。其三,贸易保护的范围在扩延,不仅包括货物贸易,还延伸至服务贸易、金融、汇率、知识产权等领域。其四,对核心技术实行垄断性保护,歧视性地要价。其五,直接挑战世贸规则,如美国运用其国内“301”条款采取单边贸易制裁措施。“新贸易保护主义”是经济全球化中的逆流和漩涡,它会使多边贸易体制脆弱化无益于全球经济要素更顺畅地流动、更合理地组合,也无益于全球社会发展均衡。从长远看,则无益于全球环保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这种手段玩过了头,也会伤及发达国家自身的经济。
对中国而言,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似只有积极参与博弈,埋头苦练“内功”一途。对外,在现今的体制和规则下,该说的话要说,该打的官司要打,该采取的反措施要采取。商场如战场,与狼共舞,就要有狼一样的生存竞争意识。对内,要适应世界贸易的形势和环境,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国家经济内需拉动的比重。要着力提高产业的技术档次,包括环保要求,掌握更多的自主核心技术。对一个企业和产品而言,经济竞争力的最高境界是:让客户无它选择,让对手也无话可说,无可抱怨。中国的产业和产品要努力攀登这样的高峰。结合材料回答: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新贸易保护主义对中国的贸易有何影响,我们如何面对呢?第六章习题一、名词解释1、国际资本流动2、生产国际化3、国际直接投资4、国际间接投资5、跨国公司6、企业跨国并购
7、国际战略联盟二、简答题1.战后以来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增长的原因有哪些?2.战后以来国际直接投资格局和流向、投资的地区、部门结构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其意义如何?3.跨国公司基本特征有哪些?其理论有哪些发展?三、论述题1.20世纪90年代后,跨国公司的发展体现出哪些新特点?2.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四、案例分析
中国和美国分别是当今世界上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是中国政府实行对外开放的核心内容之一。2002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27.43亿美元,同比增长12.51%;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4171家,同比增长30.72%;合同外资金额827.68亿美元,同比增长19.62%。截至2002年12月底,全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24196个,合同外资金额8280.60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479.66亿美元。目前,外商投资占中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2%左右,吸收全社会占1/10即2000多万的劳动力就业,提供了全国约15%的工商税收额,占外贸总出口量近50%。世界500强中已有400余家来华投资,设立研发中心近400家。有关FDI(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会产生何样影响始终是国内产学研三界争论不休的话题。目前,有关对待FDI的观点主要有两种,一是“抑制论”,二为“促进论”。随着中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不断增加,国际经济学界开始将越来越多的注意力集中在FDI对中国内资企业的技术创新是产生正的外部效应还是相反方面上来。结合上面这段话回答:1、我国吸引FDI的必要性和可能性。2、对于FDI的两种观点看法,你同意哪种观点?为什么?第七章当代国际货币制度的发展与金融全球化一、名词解释国际货币制度经济模式经济体制布雷顿森林体系牙买加体系汇率制度
浮动汇率制度金融全球化铸币税二、简答1、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的原因?2、牙买加体系的特点及优缺点?3、区域货币合作必须具备哪些条件?三、论述题金融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四、案例前美国政治学会会长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一书中,列举了西方文明控制世界的14个战略要点,其中三条均与金融霸权有关:第一条“控制国际银行系统”,第二条“控制全球硬通货”,第五条“掌握国际资本市场”。美国金融霸权国主要通过以下四种形式实现对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剥削:(1)美元霸权。目前,美元仍是国际货币,美元占全球外汇储备的64%、外贸结算的48%和外汇交易结算的83%。美元的这种特权地位给美国带来霸权利益,使美国获得巨额的铸币税
。(2)国际资本向发展中国家流动。追逐超额利润是国际资本的本性,发展中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为国际资本盈利提供了良好环境。1990—1998年流人新兴市场国家的国际资本总额达14622亿美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但同时也带来了风险和剥削。美国实施金融大改革后,利用美元霸主地位,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资金运用十分成功,低成本的资本输入和高回报的资本输出,使美国获取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中的大部分利益。(3)国际投机资本的冲击。国际投机资本的流动具有极强的投机性、无序性和破坏性。目前,美国有1万多只共同基金拥有近4万亿美元资产,3000只对冲基金拥有4000亿美元资产。到目前为止,不少有油水的新兴市场国家均被美国投机基金所袭击,使这些国家陷入严重的经济金融危机。攻击性的金融投机是金融霸权对发展中国家侵略和剥削的新方式。(4)美欧银行大肆低价收购发展中国家金融机构。东南亚金融危机后,金融机构和企业倒闭、破产成为普遍现象。在金融霸权国炮制出东南亚金融危机后再杀出“回马枪”,以低价收购东南亚金融机构和企业,而后者这时已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只有任人宰割。东南亚国家挥泪大甩卖的过程就是金融霸权的实现过程,也是发展中国家被剥削的过程。面对金融霸权的横行,必须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我国在金融改革开放步骤上、在利用外资政策上、在资本账户开放上、在允许外资控股我国金融机构和企业的比例上等方面,切忌急燥冒进,必须要做到十分审慎,要反复调研、反复论证,切实做到知己知彼,万无一失。对金融霸权可能
带来的危害必须有足够的估计和相应的对策措施。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在金融改革的指导思想上要有防范金融霸权危害的警惕性。才会奋起推进金融改革,从各方面切实增强我国金融体系抗击金融霸权袭击的风险和应变能力,确保我国金融业有参与经济金融全球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试回答以下问题:(1)结合以上案例分析金融全球化的利弊。(2)谈谈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发展中国家的出路?第八章区域一体化的发展一、名词解释区域经济一体化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联盟贸易创造贸易转移二、简答
1、什么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其发展的基本原因有哪些?2、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内容?发展前景?3、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协议内容?对我国的发展前景?三、论述欧盟东扩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四、案例大多数由经济一体化而获得的利益反映在成本降低和效率提高上,这些来自于成员国内的少数地区通过提供更有利的成本进行生产设备重组。这样,非成员国对外直接投资将考察一体化区域以寻求那些优势。鲍德温认为,集中在较少数企业的、由重组获得的X-效率将会吸引合理化的投资,原因在于一体化区域内,中间投入成本变得相对低廉。一体化国家的外国补贴最初源于进口限制的激发,现在已趋于比最优生产规模小,进而刺激这些补贴在成员国范围内重组附属机构的区位分布:即关闭那些现有的、仅供应当地市场的公司;位于相同地区的一组竞争企业群(增强集中水平)将发挥其规模经济的优势。另外,降低新成员国FDI风险,也将会成为鼓励在一体化区域重组FDI的另一个原因。
由欧洲一体化进程衍生的一些其他因素将决定日、美对欧洲FDI的产业分布。邓宁(1997b)认为一体化效应是针对具体产业而言的。他把欧洲激发产业集中的产业特征划分为五种,他们是:1)、相对于销售的高水平的研发;2)、技术先进的中间产品;3)、高度差异性产品;4)、信息敏感产品;5)、公司内交易具有的较低协作成本。不仅如此,制造业和非制造业间的差异解释了不同的产业模式。由于非制造业——特别是服务业部门——相对于制造业而言,其产品较难进行交易,因而应采用FDI代替出口作为进入模式。产业模式还反映了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分别以贸易、投资为基础的商业关系间的不同模式。试回答以下问题:1、结合以上材料分析区域一体化对投资、产业模式的影响?2、在区域一体化的背景下,企业的发展路径是什么?第九章战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经济体制改革
一、名词解释新经济市场失效充分就业制度调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择类控制收入政策产业政策产业结构政策经济计划化社会调节国际经济协调经济体制
二、简答1、战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个阶段有哪些主要特征?2、“新经济”有哪些基本特征?其成因是什么?3、战后发达国家对经济进行全面调节的主要手段是什么?有哪些影响?4、美、日、德等发达国家的经济体制模式有哪些特点?三、论述试论述我国经济模式与发达国家经济模式的异同,并分析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四、案例美国发生的公司财务丑闻引发了西方舆论新一轮“模式之争”。即“美国模式”,或曰“美国式资本主义”与德日等国所实行的“莱因模式”之间孰优孰劣的争论。过去“几十年来,美国的公司管理者和大基金的经理们向德国、日本人说教,应该按美国模式管理公司(美国《商业周刊》)。”如今,德、日的舆论反唇相讥说,“美国式资本主义具有普遍卓越性的主张几乎遭到难以恢复的重创(《日本经济新闻》)。”
甚至德国总理施罗德也出来说话,认为正是自私自利的美国企业文化导致了假账丑闻,“欧洲人不应盲目仿效美国模式’的一切”。战后,美国凭借占领军的威权和“马歇尔计划”、“道奇计划”的财力,也想在德国和日本建立“美国式的资本主义”,但是并未取得成功。德国人摸索出自己的“社会市场经济”道路,在战后的废墟上创造了德国奇迹,短短一代人的时间里,把自己的国家变成了战后欧洲的超级经济强国。日本人在战争的废墟上重建经济、并创造出世人瞩目的经济奇迹的过程中,也没有完全照搬“美国模式”。此后,韩国也大体上是沿着日本的道路实现了经济起飞,成为发展中国家率先迈进发达国家门槛的“优等生”。试图回答以下问题: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案例,比较美国模式与德国模式。2、上述材料给我们什么启发?第十章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与改革一、名词解释发展中国家东亚模式拉美模式
二、简答1、发展中国家有哪些基本特征?2、怎样认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变化趋势?3、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机遇与挑战?三、论述试论述如何看待“东亚模式”和“拉美模式”?四、案例彼得·伯格认为,东亚国家和地区与西方比较,着实是很突出的、独特的,或许我们可以说它是资本主义现代性的“第二个例子”。东亚资本主义的“现代性”有如下几个特征:第一,经济特征,高成长率持续了多年,同时,在一些国家和地区中至少有一段时间,它也出现了收入不均减轻的情形。经济学家称为“反库兹涅茨效应”。库兹涅茨的理论认为高成长率通常总是带来收入不均的提高,到了后期才会趋向平缓。“台湾可能是最主要的例子”。这些国家和地区几乎全部人民在物质生活上都获得了相当惊人的改善。
第二,政府在模式发展过程中具有高度主动的作用。东亚当然有资本主义,但却不是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香港可能是个例外)。其经济计划都特别着重于出口导向。第三,东亚国家和地区也都是“低度发展”的福利国家,即便是日本也不例外。并且有较低的税率和较高的储蓄率,这两者可能是相互关联在一起的事实。“即便是死硬派的经济学家,也不至于以为东亚资本主义的“现代性”特征是在真空里存在的。”它们与若干独特的文化、社会特征息息相关。如有非常强的成就取向的工作伦理;高度的集体团结感存在于家庭和家庭以外的一些群体中;对教育赋予相当高的声誉,同时对子女的教育有很强的动机;有着严厉甚而可说是近乎残忍的考选规范和制度,完全建立在“成绩表现”主义之上,并且从早年就开始用这套考试办法去择定社会的精英分子。“我想没有人会去质疑这些社会文化特征多少也是‘东亚模式’的一部分”,当然,经济学家往往称为“人力资源”。但值得质疑的是东亚的社会文化特征与经济特征之间的因果关系的关联度到底如何?伯格强调,经济发展过程中,文化作为“比较利益”而运作。突出的中华文明的文化模式,在战后东亚经济奇迹发生时起了很大的作用。但这并不能保证这种“比较利益”能够持续到未来。文化的特质通常会因为适应新情境而改变。有时更会是政府长期干预的一个结果,特别是政府的教育与文化政策。因此,把文化视为一个静止不变的实体是错误的。
试回答以下问题:1、东亚模式指什么?2、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东亚模式的评价。3、东亚模式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第十一章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经济发展与转轨一、名词解释计划经济体制新经济政策休克疗法经济体制改革私有化二、简答1、如何评价“新经济政策”?以及其对我们的启示?2、如何评价苏联解体前历次经济改革的得与失?3、如何评价“休克疗法”?
4、如何评价东欧国家的经济转轨?三、论述试论述苏联经济改革及东欧国家经济转轨对我国的启示。四、案例中央计划经济的失败是20世纪人类社会经济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尽管苏联东欧中央计划经济国家进行了数次经济改革,但经济改革并未找到挽救岌岌可危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的救命稻草,中央计划经济最终在20世纪1980年代末的政治裂变中崩溃。凡是实行中央计划经济的国家都未取得经济上的成功,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在对中央计划经济失败的看法上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些自由主义者将中央计划经济的失败视为"历史的终结",是自由市场战胜了中央计划,是亚当·斯密战胜了卡尔·马克思。某些正统的社会主义者将中央计划经济的失败视为社会主义的暂时挫折,是社会主义走向成熟和复兴的契机。中央计划经济与其说是某种政治信条或意识形态的胜利,毋宁说是对于人类智力的挑战,因为在人类历史上尚没有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的成功先例。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布哈林撰写了《过渡时期的经济学》,主要探讨向计划经济的过渡问题。耐人寻味的是,过渡这个相反的主题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研究从中央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渡经济学正在成为一门新的学科,转轨国家的实践也促进了比较经济体制和制度经济学等学科的发展。关注经济转轨进程的不仅有经济学家、政治学家和社会学家,而且有政治家、银行家和企业家,因为他们都意识到在这个日益一体化的世界中从中央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对于全球经济具有重大的影响。需要强调的是,随着"雅尔塔体系"的终结,地缘政治概念的东欧不复存在。人们在描述该地区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混乱。许多学者称该地区为中东欧,以反映该地区在冷战结束后所发生的变化。有的学者称介于西欧与俄国之间的广大地区为"东中欧",我们所称的东欧便成为其中的一部分。东欧的概念是出于约定俗成,而不是对东欧地缘政治含义的偏好。东欧包括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塞尔维亚和黑山、克罗地亚、波黑和马其顿。此外,人们有将东欧分为两部分即中欧与巴尔干。"西巴尔干"被用来特指斯洛文尼亚以外的前南斯拉夫继承国和阿尔巴尼亚。近年来,东南欧的概念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成为与巴尔干通用的概念。东欧在社会主义时期被称为"共产主义的万花筒"。在剧变后,东欧又成为了经济转轨的万花筒,成为了从中央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试验场。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东欧的经济改革道路是非常独特的。首先东欧的经济转轨与政治转轨交织在一起,不同于亚洲转轨经济;其次,东欧的经济转轨不仅要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化、经济的自由化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而且要建立可行的市场经济体制,
这不同于发展中国家旨在克服危机和纠正扭曲的经济改革;再次,东欧的经济转轨虽然也付出了一定的社会代价,但付出的代价要小于俄罗斯,并没有形成少数寡头获益和大多数民众受损的俄罗斯式的"资本主义讽刺画"。最后,东欧的经济转轨与欧洲国际秩序的变化密切相关,冷战结束后东欧国家开始了脱俄入欧进程,加入欧盟成为了东欧经济转轨的重要激励因素。东欧的经济转轨在某种程度上是受欧洲经济一体化驱动的。东欧的经济转轨是人类社会经济史上最重大的制度变迁之一。如果对于东欧的经济转轨缺乏深入的研究,就不可能理解东欧的变革,把握东欧未来的发展走向。在这个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中,东欧经济改革的经验教训是属于全世界的。转轨国家间的相互借鉴是促进制度改进的重要因素。中国经济改革的约束条件与东欧不尽相同,但这并不妨碍相互借鉴,因为中国与东欧在建立可行的市场经济体制上面临着共同的问题与挑战。试回答以下问题:1、结合以上案例,谈谈你对东欧经济改革的看法。2、东欧经济改革对我国经济改革的启示。第十二章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一、名词解释
市场经济外贸体制经济安全对外投资二、简答1、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主要途径有哪些?2、中国国际经济地位提高的主要表现有哪些?其意义如何?3、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了哪些机遇和挑战?三、论述试论述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的安全问题。四、案例作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大经济体,中国已经成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FDI)的巨大磁石。在WTO的旗帜下,中国引进外资应注意防止财富流失和适度保护民族企业。2006年国内掀起的有关中国产业安全的大讨论,并非危言耸听。
国家经济安全这一概念是很模糊的,在学理上和政策操作层面都很难以界定,需要明确几个基本的政策目标。第一个目标就是要鼓励外商投资创造财富,防止财富的流失。吸引外商投资,本质上应当是鼓励外商来中国创造财富,要真正吸引到拥有独特投入要素的投资者,而不是财富的瓜分者。第二个目标就是要给民族企业一定的发展时间和空间。美国有那么大的技术经济优势,对中国企业收购其企业却十分敏感和严厉,例如IBM和尤尼科案的并购案就被美国政府叫停。凯雷并购徐工案,却有美国政府高层人士来华说项。可见国际形势之复杂。现在中国政府对大量的外资开始进行一些甄别,这是后WTO时代中国必须亮出之“剑”。在2007年之后,中国应当积极利用WTO这类准司法的方式解决贸易争端,同时紧紧守住自己的重要产业和领域。试回答以下问题:1、结合所学知识,从相关产业入手分析外资所带来的安全问题。2、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