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3.68 KB
  • 2022-05-14 15:47:10 发布

春行政管理本科中外政治思想史

  • 4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中外政治思想史)  一、选择题:1.(政治思想)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2.(C古代中国)把政治理解为对国家事务的管理3.西方政治思想从古代一直到近代,始终重视如何(D认识国家,组织国家的问题),管理国家的问题直到19世纪末期才引起思想家门突出的关注。4.(B自由主义)是贯穿与西方政治思想的一条住线,整个西方政治思想史就是其滥时,孕育,形成和发展的过程5.所谓唯理性是指西方思想从尚“理性”思辨,重视事物发展的(C本质和规律)6.在西方最早的国家形式是(A城邦)7.古希腊城邦最显著的特征是(B小国寡民)8.在古希腊城邦中,享有政治权利的是(D自由公民)9.(C荷马史诗)是希腊政治思想萌芽的代表10.公元前509年,雅典的(C克里斯提尼/伯里克利)改革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正式确立。到()执政时期,雅典民主制空前繁荣。11.公元前6至公元前5世纪,(B梭伦)的改革在雅典建立了有限的温和民主制,为日后民主制的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基础。其调解公民内部矛盾的中庸思想被亚里十多德所吸引。12.从(A苏格拉底)等思想家开始,古希腊学术研究的主题由自然界转向人类社会13.(B古罗马)政治思想是沟通古代希腊政治思想和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的重要桥梁14.(C亚里士多德)是古西来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和思想家,西方政治学的创始人15.古代罗马国家形成后,国家的发展经历了两个时期.从公元前510年至公元前27年,是共和时期.从公元前27年至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是(C帝国时期)16.(B柏拉图)设计的理想国是后来一系列理想国中的第一个.这种政治学说中理想国家与现实国家的对立,开创了西方政治思想史中乌托邦主义的传统.17.(D斯多葛派)是希腊化时期最重要的政治哲学流派,它流传到罗马帝国时代并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成为罗马占统治地位的思想.18.(A西塞罗)的平等思想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转折,它超越了城邦时代政治学在人与奴隶,公民与没有公民权的人,本邦人与外邦人之间设立的界限,开始以一种平等的,没有根本差别的眼光来看待所有的人.19.奥古斯丁的传世作(B上帝之城)从理论上总结了基督教的政治价值观,对人们的政治观念,对教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欧洲封建社会始于公元(B5世纪/日耳曼人).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社会发展落后的(),在罗马帝国废墟上建立……21.在中世纪时期,西方政治思想从古代自然政治观发展转变为(A神学政治观)开始了一个新时期.22.中世纪社会突出的特征是(C人的等级身份和公开的不平等)23.(D教会与国家的关系)是中世纪西欧政治思想的中心内容24.从圣经中发挥出来的政治思想和罗马帝国末期形成的(C斯多葛派的自然法与平等的理念),在中世纪大部分时间里,是政治领域的基本纲领.25.中世纪,在与国王的斗争中,最早提出并阐述教权至上主张的是(D教皇尼古拉一世).他是西方教会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积极主张实现奥古斯叮的政治理想,反对国家干预教会事务,竭力维护教会的独立.26.(A托马斯.阿奎那)是西欧封建社会基督教神学和神权政治理论的最高权威,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27.阿奎那坚持(A基督教的信仰),调和信仰和理性的矛盾,并以此做为其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28.但丁的文学名著《神曲》是人文主义思想的开山之作,他最著名的政治著作是(B《论世界帝国》)29.但丁政治思想的中心是(C实现意大利的统一)30.(D马西略)是西欧中世纪最著名的市民阶级政治思想,是开始政治思想摆脱神学束缚的代表人物。40 31.马西略写作《和平的保卫者》的目的,是要(B排除教会和世俗权利的干涉),以实现意大利的和平和秩序。32.自但丁发表《神曲》到培根发表(A《新工具》/《方法论》)和笛卡儿发表(),文艺复兴历时3百余年。33.从14世纪到15世纪中叶,是文艺复兴初期。这一时期,意大利“文学三杰”(B但丁,彼得拉克,薄伽丘)等人首先掀起批判经院哲学的启蒙运动,提出人文主义新思想,标志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始。34.从15世纪中叶到16世纪末叶,文艺复兴逐渐走向繁荣,涉及文学,艺术,历史,政治等多个领域。这一时期的文艺复兴开始在(C欧洲各地)全面的走向繁荣。35.从16世纪末到17世纪中叶,是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兴起的时期。在这一时期,(D哥白尼/哈维)揭开了宇宙的奥秘,()提出了体血液循环的理论,培根创立了近代唯物主义学说,这些自然科学上的重大发现进一步加深了人类们对世界和人类自身的认识。36.(A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与理论指南,同时,它也是文艺复兴运动中最伟大的贡献。37.恩格斯高度赞扬(A文艺复兴运动),称其是“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38.文艺复兴运动是欧洲由中古向近代转型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展示了(C资产阶级)在上升时期的革命热情和首创精神。39.自15世纪,16世纪开始,整个欧洲范围内由西向东掀起了宗教改革运动。这场运动以(B反封建,改革教会)为目标,成为世界范围内的资产阶级革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恩格斯称为“第一号资产阶级革命”。40.(D马基雅为利),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治思想家,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奠基人之一,被西方学者尊称为“政治学之父”。41.1517年10月31日,路德在维滕堡大教堂门口贴出反对罗马教皇贩卖“赎罪券”的(C《九十五条论纲》),点燃了德国宗教改革的导火线。42.(A主权理论/主权)是布丹对西方政治思想做出的最大贡献。布丹继承了马基雅为利提出的“国家理性”这一概念,进一步发展了古代已经存在的()概念,并最终使其成为近代欧洲政治学理论的主流话语。43.(B拖马斯莫尔),英国最早的空想社会主义者,英国文艺复兴运动的先驱之一。44.拖马斯康帕内拉所著的(C《太阳城》)一书是继<乌拖邦>一书之后,对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又一贡献。45.资本主义形成时期的政治思想是以(D民族国家和个人精神)为主要特征的。46.1543年(B哥白尼)出版了《天体运行》一书,提出了“太阳中心说”,引起了教会的极大恐慌。47.英国哲学家(A培根)在扫清经院哲学的基础上建立了经验主义认识论哲学,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48.法国哲学家(C笛卡儿)则创立了理性传统,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基本认识,深刻影响了近代西方哲学的发展。49.意大利的衰落和(D尼德兰)的兴起是17世纪欧洲大陆内部兴衰变化的一个极为显眼的特征。50.与荷兰早期的殖民扩张相适应,荷兰的政治思想家在(A国际法)方面做出了具有开创性的贡献。51.荷兰政治思想家(B格劳秀斯)较早地对自然法的理论进行全面的阐释,初步提出了自然权利的主张。他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他在主权理论方面作出的重大贡献。52.以(C主权)这一概念为核心,格伦秀斯改变了古代万民法的概念,阐释了近代国际法的概念,为近代西方国际政治学说奠定了基础。53.荷兰政治思想家(D斯宾诺莎)主张唯物主义的自然权利观,提出并论证了信仰与思想自由之间的关系,对后来的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54.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封建主义生产关系的矛盾在某种程度上通过宗教冲突的形式表现出来,打着清教的旗帜进行革命,成为17世纪(A英国革命)的一个典型特征。55.通过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英国形成了以个人权利,财产权利为核心的(A权利/权力)观念,同时也形成了以限制权利,分权,法治为核心的()观念,这为英国自由宪政思想传统的形成奠定基础。40 56.17世纪初,在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德国等传统国家的包围之下,(B尼德兰)突破封锁,首先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为欧洲大陆的革命运动带来一丝希望。57.以自然法,社会契约论等基本理论为框架,霍布斯创造性地发挥了布丹主权理论,将国家的本质视为主权,进一步奠定了(C权利政治观)的基础。58.在权利方面,霍布斯较早的将自然法的理论转换为(D自然权利)的理论,为公民个人的权利做了最充分的论证。59.洛克以自然权利和社会契约的方式论证了自由,法治,分权等资产阶级国家政治制度建立的基本原则,对后来西方(B自由主义)传统的形式作出了巨大贡献,马克斯,恩格斯称其为“自由思想的始祖”。60.(A思想启蒙运动/思想启蒙运动)发生于英国17世纪的后期,很快传到北欧大多数国家,并且对美洲产生了影响。但是,()的最高表现是在法国的18世纪。61.以(C伏尔泰)为先驱,法国启蒙运动的序幕揭开了。62.伏尔泰猛烈的抨击封建制度和教会,以自由,所有制和平等为公正社会的秩序原则,主张个人自由和共和制,代表了法国大革命爆发前的(D大资产阶级)思想特征。63推从近代的自然科学和理性主义,主张废除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抨击天主教教义,传播资产阶级的人权与民主等构成了启蒙运动的基本主题。其中,(B对平等问题的关注和要求)成为法国启蒙运动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64.(C理性/“理性时代”)成为启蒙运动出发点和目的,构造了这一运动的基本精神。它甚至成为18世纪的标志,人们称之为()。65.(D启蒙运动)步文艺复兴运动后尘,继承了它的精神财富,使欧洲资产阶级的思想革命达到“顶峰”,成为欧洲历史上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66.(B华盛顿)1789年4月6日在美国第一届国会期间被选为第一任总统,开始了联邦党人的统治。在此后的美国政治生活中,两种政治思想在美国发展道路问题上的争论愈演愈烈。67.杰斐逊于1800年取得大选胜利,美国开始了(A民主共和)党人执政的历史。68.美国民主共和党和联邦党不断地发生分化组合,推动了美国(C两党)制的逐渐形成。69.英国于18世纪后半期开始的工业革命,首先从(D棉纺织)业开始,带动了采煤业,冶铁业等行业中的技术革新。70.工业革命引起了英国社会的全面变革。工厂制度的确立完全改变了工人的地位,形成了早期的(),从而使英国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A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71.英国革命后,建立起了(B君主立宪)制的政体。72.1776年,(C亚当.斯密/劳动决定价值)出版了《国民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最早提出了()观点,创立了系统的政治学体系,奠定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的基础。73.孟德斯鸠在1748年发表的学术巨著(D《论法的精神》)中,提出的分权制衡学说成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组织原则,对美,法资产阶级革命产生过重要影响。74.探求社会不平等的发展及其产生的基础是(C卢梭)政治思想中最为深刻的部分,表现出他深刻的洞察力和彻底的批判精神,对后来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75.18世纪的法国,就政治思想的发展来看,大致可以划分为以孟德斯鸠为代表的(D自由派/民主派)和以卢梭为代表的()。两派均从自然状态,自然法,社会契约论等基本的政治概念与研究方法出发,提出了分权制衡,人民主权等重要思想,对法国大革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76.18世纪的美国,就政治思想的发展来看,以(A汉密尔顿/杰斐逊)为代表的宪政派以()为代表的民主派成为政治思想的两大主流,前者强调民主力量的重要性,而后者强调宪政秩序的合理性,主张通过分权与制衡限制权力的滥用,这为美国政治现代化提供了两条不同的道路。77.拿破仑支持编制的《民法》法典以(A法国大革命)的社会成果为依据,并把这些成果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法典详细规定了资本主义财产制度,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确定了农民土地所有制,这些都为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创造了条件。40 78.强调个人自由,限制政府权力是法国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C自由主义)正是这一主张的典型代表79.随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的日益突出,各种反对资本主义,主张建立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的(D社会主义思想和流派)广泛流行。19世纪初期产生了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三四十年代出现了空想共产主义。此外,无政府主义也流行开来。80.作为资产阶级抵挡社会主义思想影响的理论武器,(A实证主义)在19世纪30年代出现。它以科学和进步为旗帜,主张社会改革和社会团结,为资本主义的合理性提供论证。81.发端于18世纪60年代的(B英国工业革命),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基本完成。82.英国工业革命把近代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推上了历史舞台,从而使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的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C无产阶级)开始成为独立的力量。83.英国科学界在19世纪诞生了一批科学巨匠,如发现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焦耳,建立电磁理论的法拉第和麦克斯韦,确立科学的原子论的道尔顿及创立生物进化论的达尔文等。其中,(D电磁理论)引发了以电力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产业革命。84.(A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这两大思潮构成了英国资产阶级政治意识形态的主体。一个强调自由和进步,一个重视权威和秩序;它们互相冲突又互相融合,为资本主义的稳定和发展发挥着各自独特的功能。85.德国古典哲学家们在思维活动领域内,凭借手中的武器——(B辩证法),发挥了许多大胆,最终导致否定现实的结论。因此,在分析德国古典哲学家的政治思想时,不能忽视其反封建的批判精神。86.马克斯和恩格斯从德国古典哲学中吸取了(C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中的合理部分;从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中吸取了斯密和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思想;87.以(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马克思政治理论,开始了人类政治观念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成为政治思想史上新的里程碑。88.(A乔治.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政治思想是德国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最系统,最丰富和最完整的表现。89.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代表是(B圣西门/蒲鲁东),傅利叶和欧文。19世纪30年代出现的法国空想共产主义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卡贝和布朗基。法国19世纪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者(),是无政府主义创始人之一。90.(D贡斯当)分权主张中最具特色的是他关于君权的论述。他把君权与行政权分开,似乎是把君权抽空了,但实际上却是抬高君权,把它置于四权之上的重要地位,君主成为国家的代表。91.边沁把(A“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作为他功利思想的根本原则,也成为衡量国家法律和制度的根本价值标准。92.(B法国/法国)社会长期的政治动荡催生出众多的政治思想流派,如正统主义,自由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空想共产主义,无政府主义,实证主义等,它们代表着不同阶级或阶层的利益。政治思想的纷繁多样,变化频频,斗争复杂,成为19世纪()政治思想的基本特征。93.(A英国/英国)自由主义是19世纪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政治思想。其中边沁的功利思想和政府理论,密尔的自由思想和代议制理论,斯宾塞的同等自由和有机体论是()自由主义的主要代表。94.(C德国/德国)市民阶级知识分子在反对封建专制的实际斗争中无所作为,但在精神生活领域却创造了辉煌的成果。()古典哲学便是这种成果的表现之一。95.(D黑格尔/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思想是德国政治思想最系统,最丰富的表现。在个人国家的关系上,他明确认为国家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国家高于社会和个人。为了实现德国的统一,他主张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96.商周到春秋战国,是我国政治思想从(A产生到繁荣)的时期。97殷商时期,王权专制思想的基础是(C上帝崇拜和祖先崇拜)。98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政治本质是王权至上和(B绝对专制)。99西周时期周公的政治思想以(注重调节)为特色。100.在周公的诸多施政思想中,最重要和最有价值的是(保民与慎刑罚)。40 101.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分封制、世卿世禄制。春秋时代,(郡县制和官僚制)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102.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是(李悝制定的《法经》)。103.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的思想对于当时和后世影响最大。104.儒家学派的政治思想以(重道德、讲礼仁)为特色。105.(孟子)基于性善而提出了仁政主张,(荀子)基于性恶而提出礼治为主,法治为辅的治国方针。人性说为儒学宗师的政治思想建构了理论基础。105.(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全面继承和发展了前期法家的理论,形成了法术势兼用的政治思想体系。106.(法家思想)是秦国改革和谋求统一的指导思想。107.秦之前,(王)是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号,自秦始,(皇帝)是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号。108.皇帝一词的出现不只是一个称谓问题,而是政治领域内(君权加强)的表现。109.(秦始皇)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110.秦始皇决定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将全国划分为三十六郡。111.(郡县制)更有利于中央集权和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基本为后世王朝所遵循。112.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的官僚制度。113..作为秦帝国政治制度和统治政策的主要制定者,(李斯)积极实践了法家思想,同时也推动了法家思想向着极端化方向的发展。114.秦朝时发生的(“焚书坑儒”)是一场巨大的文化劫难,是文化专制主义的体现。115.汉武帝时,(董仲舒)以儒为主,吸收阴阳五行、法、墨等家的观点,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政治论,为君主专制、政治大一统、等级尊卑等作了系统的理论论证。116.汉武帝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儒学和儒生的政治社会地位,儒学成为官方学说。到汉元帝时,儒学的地位更加巩固,最终完成了政治指导思想的转换。此后,(儒学)成为中国政治思想的主流。117.西汉初,汉惠帝四年“除挟书令”,命民间献书,诸子百家之学逐渐复苏,思想文化领域又出现了比较活跃的局面。这在历史上被称为(“百家余绪”)。118.西汉末,儒学中的神秘成分增大,发展出(谶纬之学)。东汉则给予其官方身份,使之成为东汉政治思想的主流。119.在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史上,提出与民为敌而“民必胜之”的只有贾谊,这是传统(重民思想)的认识顶点。120.在汉代,经书因书写文字的不同,分为今文经和古文经两种。相应地形成了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两大流派,两派都着力竞争(儒学)的正统地位。121.魏武帝曹操重视法令和用人,试图以强硬手段重建统治秩序,是(名法思潮)的代表人物。122.(王通)是隋唐时期儒学复兴的先驱之一,也是儒学转型、发展中的重要人物。王通主张的三教可一,有利于思想文化的发展,也有利于儒学的改造、复兴,有一定的积极意义。123.(民本)是李世民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的突出部分,也是以其为首的统治集团的共同思想主张。124.(李世民)在位期间大体能做到从谏如流,是历史上最善于求谏、纳谏的帝王。125.韩愈吸收儒家传统思想材料,并借鉴佛道,以道对儒家的伦理道德和政治原则作了重新概括和抽象,提出了(道统论)。126.性品说是(韩愈)在人性问题上的基本看法。它是对儒家人性学说的继承与改造,使其更加精致、完整、系统,推动了儒学的发展。127.唐代中期,柳宗元作(《封建论》),论证了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性和郡县制的优越性,结束了汉魏以来在这个问题上的长期争论。128.柳宗元民本思想中(“吏为民役”)的观点,突破了传统的官为民父母,官治理民,民服从于官是天然的、合理的观点。129.面对宋朝严峻的局势,旨在富国强兵的改革思想兴起,其重点是(吏治与财政改革)。40 130.范仲淹等人发动的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是(改革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制度)。131.宋代(李觏)对财政经济问题关注较多,提出了较系统的富国主张。132.范仲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思想和李觏强本节用,寓兵于农的改革主张,为稍后的(王安石)变法做了理论铺垫。133.北宋著名政治家(王安石)是“熙宁变法”的主将,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134.宋元时期,我国传统政治哲学发生重大转型,(理学)兴起,并在元代被立为官学,成为中国古代后期的政治指导思想。135.(周敦颐)是理学的开山祖师,他引老庄思想入儒,提出太极说。著作有《太极图说》、《通书》(又名《易通》)。136.北宋时期,胡瑗、孙复、石介继承唐朝韩愈、李翱学说,注重义理,开风气之先,推动理学形成,被称为(“宋初三先生”)。137.提出理学的主要范畴、命题,构筑了理学的基本理论体系的“北宋五子”是(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138.(朱熹)著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朱子语类》等。他继承发展前人思想,建立了理学的宏大体系,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为理学上升为统治思想提供了条件。139.理学内部流派众多,但他们在政治取向上高度一致,都以(维护君主政治)为归宿。140.陈亮在思想界理学流行,士人多醉心于谈论性命义理的情况下,旗帜鲜明地倡行事功,体现出较强的批判精神,给思想界注入一股新鲜空气。其思想以(“谈王说霸”),“专及事功”为特点。141.元代,儒家面临着空前的危机。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儒学进行了积极调整。郝经(“以夏变夷”)主张的提出为儒学与蒙古统治者的结合作了论证,扫清了思想障碍。142.理学兴起于宋代,在南宋末初步实现了与政权的结合。而理学官学化的最终完成则是在(元代)。143.在(许衡)的努力下,理学进入了国家最高学府,理学经典成了国子诸生的教科书。这是元代理学官学化的标志性事件。144.明初,封建政治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是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朱元璋)在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极力树立君主绝对权威,强化国家机器和对全国臣民的控制,使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145.纪纲的作用是严明(等级尊卑贵贱)关系,因而历来受到统治者的重视.146.朱元璋的政治思想代表了明清统治者(集权与专制)的思想本质。同时,朱元璋比较重视安民、恤民,在建国后,确立以宽治民的原则。147..在王守仁的心学中,心有多层次的含义。心不是(一个物质器官)。王守仁把良知作为自己学说的核心。148.王阳明心学在流传过程中发生分化,形成十多个不同流派。其中以(泰州学派)最具特色,(王艮是)创始人。该学派发展了心学的世俗化倾向,并倡导平等思想。149.(泰州学派)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第一个启蒙学派”。他们从万物一体,人性自然出发,否定道的神圣性和凡圣差别,肯定个人利益和追求物质利益的合理性,向往人人君子、君臣师友的平等社会。150.明末清初,伴随着封建制度弊端的暴露和社会的剧烈动荡,(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在反思明亡的过程中,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君主专制体制151.(王夫之)是传统政治哲学的极大成者。他对传统思想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总结,达到了中国古代政治哲学发展的最高峰152.清代(唐甄)直言“帝王皆贼”,揭露了帝王的历史罪恶。但他仍寄希望于君主,提出了调整绝对君权的具体设想153.清末,(龚自珍)震惊于深重的社会危机,于是疾呼衰世已到,倡言改革,开一代风气之先,社会影响很大。154.西学东渐指近代西方(科学技术、思想文化)逐渐传入中国的过程。155.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同逐渐转变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40 二、名词解释1、政治思想:政治思想就是适应一定时代需要,反映一定社会阶级、阶层或集团利益的政治理想、政治态度和政治要求,以及为其夺取、建立和维护政治统治的方案和为实现其统治的出谋划策。政治思想的核心问题始终是国家政权问题,因此如何认识国家、组织国家、管理(治理)国家是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它集中表现为各种政治观点、政治主张和政治学说。2、逻辑与历史的统一:是指认识的逻辑进程应与客观历史发展的进程相一致,“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逻辑和历史的统一不是完全等同,而是本质、主流、方向的统一、是有差别的统一。3、智者:公元前5世纪中叶在希腊一些城邦中涌现出的一批职业教师,他们称智者。智者向人们收取学费,传授有关辩论、诉讼、演说、修辞的技巧及相应的参政知识,涉及社会、政治、法律、伦理、宗教等广泛的领域。作为第一批专注于社会政治问题的学者,他们对社会、政治和伦理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阐述了许多新颖的见解和主张,推动着政治思想走向繁荣。他们的活动以雅典为中心,同时遍及其他一些主要城邦。从他们开始,希腊学术研究的主题由自然界转向人类社会。智者并不是统一的思想流派,没有统一的政治立场和思想观点。他们几乎都没有完整的著作流传下来,其思想也没有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但是他们思想活跃,不囿成见,大胆质疑前人的成说,对政治法律问题阐述自己的独到见解。他们的思想成为后来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政治哲学理论的出发点和思想来源。4、苏格拉底:对希腊政治思想作出重大贡献的思想家。苏格拉底是智者们的同时代人。他与智者一起,推动了希腊哲学研究兴趣的转向,即由自然转向人和社会。探究事物的本性(自然),探讨普遍定义的思考方式是苏格拉底的一大贡献,也是柏拉图“理念”论的直接思想来源。在对道德和政治法律问题的讨论中,苏格拉底也将其提高到合乎逻辑的定义和解释的水平。这是后来他的学生柏拉图和再传弟子亚里士多德构造博大的政治哲学体系的前提。苏格拉底强调道德是城邦政治的基础,而知识和教育是城邦政治的根本。他极其重视知识的价值,并提出“美德即知识”的著名论断。他主张贤人政治或专家政治。在他看来,治国是一门专门的知识,甚至是一门艺术,需要专门的训练,政治家应该是具有相应知识的人。这些思想后来都被柏拉图所继承。5、柏拉图:是古希腊城邦时代的政治哲学家。青年柏拉图受到苏格拉底的深刻影响,他继承了苏格拉底的思想成果,设计了他心目中的理想国家,提出以社会分工原则为基础建立正义城邦。柏拉图一生著述丰富,并比较完整地流传下来,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是第一个有系统的政治学著作传世的思想家。他的大部分作品都与政治问题有关。其集中阐述政治哲学的著作主要有三部,即《理想国》《政治家篇》《法律篇》。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理想国》。6、哲学王:柏拉图以社会分工理论为基础,把政治统治权完全交给少数哲学家,他把现实国家的改造和理想国家实现的希望,完全寄托于真正的哲学家能够掌握国家最高权力上。根据柏拉图设计的社会政治结构,哲学家垄断城邦全部政治权力,被置于等级结构的顶端,即哲学家为王(哲学王),其他各等级则完全被排斥在城邦权力体系之外。哲学家执政治国是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最具特色的内容之一,也是柏拉图理想国家的核心内容。7、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和思想家,西方政治学的创始人。亚里士多德系统地探讨了城邦的起源、性质、目的等理论问题.对各种类型的城邦体都进行了分类和比较研究,他的思想代表了希腊城邦高度发达的政治成就。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学术成就的集大成者,也是希腊城邦政治思想的总结者。亚里士多德一生阳著述甚丰,其政治学方面的著作是《政治学》和《雅典政制》。《政治学》是他最有影响的代表作。该书将城邦作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现存《政治学》分8卷,分别论述城邦的起源、目的、本质,理想城邦的原则,城邦的性质及现实城邦等问题。亚里士多德重视对知识的系统考察和全面把握,对人类知识首次进行了系统的学科分类。他把学科划分为思辨或理性科学、实践科学、创制科学等。与此同时,他也确定了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对政治学的基本范畴和原理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建立了完整的学科体系,创立了政治学这一独立的学科。40 8、斯多葛派:斯多葛派是希腊化时期最重要的政治哲学流派,它流传到罗马帝国时代并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成为罗马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斯多葛派的奠基人是出生于塞浦路斯的芝诺(约前336一前264)。他大约于公元前300年在雅典的一个画廊(音译“斯多葛”)里开始聚徒讲学,他创立的学派也因此而得名。这一学派的思想后来在罗马得到广泛传播。晚期斯多葛振主要流行于罗马帝国,亦称罗马斯多葛派。在斯多葛派的时代,城邦已经解体,人们面临的是新的社会环境。斯多葛派开始从更宽广的角度来审视人生。根据他们的观点,人不仅是特定城邦或国家的成员,还是整个宇宙的一个组成部分。斯多葛派的平等思想具有重要意义。它打破了城邦时代对人的身份的种种偏见,以新的价值尺度衡量人的价值。斯多葛派还提出自觉服从自然法对于实现人人乎等的意义,从而将自然法与平等的理念恰当地结合起奉,影响了以后平等思想的发展。9、西塞罗:西塞罗是罗马共和国末期的政治家和政治思想家。西塞罗信奉斯多葛派的学派并将希腊政治哲学特别是斯多葛派的政治哲学介绍到罗马。在维护共和传统反对专制独裁的斗争中,他又对罗马共和国的实践和精神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理论上的总结。西塞罗政治思想的代表作主要是《论共和国》(或译为(《论国家》)和《论法律》。依据罗马共和国的传统探讨罗马国家的实质,重新定义国家。他给国家下了一个著名的定义:“国家是人民的事业”。西塞罗的国家概念突破了古希腊“城邦”概念的狭隘界限。他不再把国家理解为狭小的公民自治团体,面是理解为“人民的联合体”。西塞罗的平等思想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转折。它超越了城邦时代政治学在人与奴隶、公民与没有公民权的人、本邦人与外邦人之间设立的界限,开始以一种平等的、没有根本差别的眼光来看待所有的人。10、奥古斯丁:奥古斯丁是罗马帝国时代的神学家,他的传世之作是《上帝之城》。奥古斯丁以《圣经》为最高权威,极力推崇信仰,贬低理性。在《上帝之城》一书中,他以《圣经》为基本依据,从神学的角度研究国家,从人与上帝的关系中来考察人,考察国家和政治问题。从他开始直到文艺复兴时期,西方政治哲学都是作为基督教神学的一部分,成为“神学的婢女”。奥古斯丁宣扬的原罪教赎说认为,一切人都带有原罪,受到惩罚是罪有应得。一切人间王国必然是灾难深重,最终必然灭亡,只有上帝之国才是永恒的。谁能够得救,也并不取决于个人的努力,那完全是上帝的任意行为。这一理论是在罗马帝国灾难深重、行将灭亡时提出的,适应了当时形势的需要。11、双城论:奥古斯丁的传世之作《上帝之城》在神学的框架内阐述了一整套政治哲学。奥古斯丁依据人类原罪说和神无所不能理论,区分了所谓的“上帝之城”(天上之城)和“世人之城”(地上之城)。依照奥古斯丁的理论,上帝之城是由注定得救的基督徒组成的,他们真诚笃信上帝,具有“虔诚、敬畏、忏悔、勤劳和禁欲”等美德,其余的人则构成世人之城。到末日审判的时候,两座城才彻底分开。上帝之城是最高的善,是永久和完美的和平,人们在其中享受永生的幸福。在区分“上帝之城”与“世人之城”的基础上,奥古斯丁阐述了他关于国家与教会的思想。他认为,在理实生活中,两个城是混合在一起的。不过,上帝之城可以由教会来代表,世人之城可以由异教国家来代表。奥古斯丁依据双城论所提出的教会与国家关系的主张,成为中世纪教会的基本信条,对中世纪的政教关系产生了深刻影响。奥古斯丁本人也因此在基督教会内享有巨大的声望。12、神学政治观: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思想一直是西欧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基督教神学思想的统治在政治上的表现是神学政治观。神学政治观维护封建统治,提高和巩固教会的地位。神学政治观以《圣经》为信仰的绝对权威,作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以爱“上帝”作为人们首要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主张王权神授,教权高于王权。神学政治观改变了古代观察政治问题的立足点,改变了古代的道德伦理观念。13、日月论:中世纪西欧形成独特的王权与教权二元化的权力体系。在教权与王权的斗争中,教权派的政治思想占据上风。“日月论”是这一思想的代表之一。教皇格里高利七世是教权与王权斗争中的著名人物,教权派思想在他这里发展成熟。他指出,教皇是教会的最高首脑,其权力直接来自上帝。在教会与国家关系的认识上,他承袭了奥古斯丁的思想.认为上帝把管理人间一切事务的权力都交给了教会,教会主动把治理国家的权力交给某些人,而将管理精神事务的权力留给自己掌管。因此,世俗统治者必须对教会恭顺虔敬,教皇有权废黜不服从教会的君主。他把教皇权力与皇帝权力的关系比作太阳与月亮的关系。教皇权力是太阳,皇帝权力是月亮。月亮的光来自太阳,皇帝的权力来自教皇。这就是中世纪有名的“日月论”。40 14、两剑论:中世纪西欧形成独特的王权与教权二元化的权力体系。在教权与王权的斗争中,教权派的政治思想占居上风。12世纪下半期教士们从《圣经》中发挥出来“两剑论”这一神学政治论观点,是教权派政治思想的主要代表。这个理论把精神权力和世俗权力比作两把剑,耶稣把这两把剑都交给了教会,一把供它使用,一把为它使用。通过加冕仪式,教皇把世俗权力交给了皇帝。所以教皇是世俗权力的真正所有者,世俗统治者的权力来源于教会的授予和委托。必须服从教会,为教会服务,便成为世俗权力的必然。15、阿奎那:托马斯·阿奎那是西欧封建社会神权政治理论的最高权威。阿奎那神权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调和信仰和理性的矛盾;论证教会与国家的关系以及教权高于俗权的合理性;国家理论;关于法的本质、目的、特征和分类的思想。阿奎那的神权政治思想对中世纪乃至近、现代基督教神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阿奎那关于法的分类:阿奎那根据他对法的基本认识,把法分为永恒法、自然法、人法和神法四类。在阿奎那法的分类的思想中,他的着眼点是要将上帝的永恒法置于一切法律之上,而且要论证教会法应高于国家的法律。自然法是管理人类行为的法,适用于全体人类,它的箴规指示人们去做一切有利于保全人类的事情,禁止人们去做毁灭自身的事情.并引导人们了解上帝,引导人们过有道德的社会生活。人法是统治者颁布的法律,包括万民法和市民法,它是自然法的特殊运用。神法,即教会法,是上帝赋予人类的法律。阿奎那进一步分析了四种法的关系。他认为,永恒法是最高的法,是一切法的来源,自然法和人法都要服从永恒法,同时人法要服从自然法。在法的分类中,阿奎那特别强调人法和神法的关系。他认为,人法必须接受神法的指导,其实质是为教会的神权统治服务的。16、但丁:但丁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先驱者。但丁的文学名著《神曲》是人文主义思想的开山之作,他最著名的政治著作是《论世界帝国》,该书代表了早期市民阶级希望建立统一的君主国家、保护城市工商业发展的要求。但丁政治思想的中心是实现意大利的统一。他主张建立一个大一统的世界帝国,由一个至高无上的君主实行统治,以保障人民所要求的和平。为了论证自己的主张,但丁提出君民利益一致的理论:在统一的君主国里,天下属君主一人,君主既无所求,又无所争,战争自会停止,人民所要求的和平也必然能实现。在教权与王权的斗争中,但丁支持王权,反对教权。在教权与王权的关系上,但丁坚持教权与王权分工的理论,并驳斥了君主权力来自于教皇的观点。17、马西略:马西略是西欧中世纪最著名的市民阶级政治思想家,是开始使政治思想摆脱神学束缚的代表人物。《和平的保卫者》是马西略政治思想的代表作。写作目的,是要排除教会对世俗权力的干涉,以实现意大利的和平和秩序。在他的《和平的保卫者》一书中,一方面是阐述亚里士多德的原理,另一方面是运用这些原理分析教权和俗权的关系。马西略反对教会干涉国家事务的主张,是对教会的神权统治和教会的封建教阶制度的否定。这些思想体现了市民阶级反对教会统治和经济掠夺,希望生命、财产得到国家法律保障的要求,并为后来的宗教改革运动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18、文艺复兴:文艺复兴运动是欧洲由中古向近代转型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展示了资产阶级在上升时期的革命热情和首创精神。在欧洲历史上,它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首次向封建制度和宗教神学发起猛烈进攻.在文化诸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对日后欧洲文化和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恩格斯高度赞扬文艺复兴运动,称其是“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文艺复兴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从14世纪到15世纪中叶,是文艺复兴初期。(2)从15世纪中叶到16世纪末叶,文艺复兴逐渐走向繁荣,涉及文学、艺术、历史、政治等诸多领域。(3)从16世纪末到17世纪中叶,是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兴起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哥白尼揭开了宇宙的秘密,哈维提出了人体血液循环的理论;培根创立了近代唯物主义学说,这些自然科学上的重大发现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世界和人类自身的认识。文艺复兴运动使西方进一步摆脱了基督教神学的束缚,极大地推动了思想解放。19、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运动相继发生的是一次来自基督教内部的思想解放潮流,即自15、16世纪开始;在整个欧洲范围内自西向东掀起的宗教改革运动。这场宗教改革运动以反封建、改革教会为目标,成为世界范围内资产阶级革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恩格斯称为“第一号资产阶级革命”40 。宗教改革它打破了罗马教会一统欧洲的局面,使早在14世纪末15世纪初就已经发生的教会大分裂进一步扩大,并使罗马教会分裂为罗马天主教、希腊正教和新教。宗教改革之后,天主教发动了大规模的反击,欧洲陷入了空前激烈的宗教战争。在路德宗教改革思想的影响下,德国掀起了农民战争,冲击了德国的封建秩序。宗教改革者在政治思想方面的基本贡献是:他们进一步区分了信仰和理性,强调了近代的个人精神,它不但为民族国家提供了重要的辩护,同时还对近代西方政治思想中自由、平等和民主等概念提供了最初的表达,为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基础。20、民族国家:16世纪的西欧,新生的资产阶级还没有能力提出夺取政权的要求,为了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他们在政治上支持壮大中的王权,希望借助王权实现和巩固民族国家的统一,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道路。他们为摆脱教会势力对国家的干预,削弱教会的权力,加强国王的统治地位,提出了建立独立的民族教会与统一的民族国家的要求。这个时期,欧洲国家普遍发生了政治体制上的重大转型,许多国家建立了以民族为基础的君主制。而现代的欧洲国家和现代的资产阶级社会就在这种君主国里发展起来的。21、权力政治观:权力政治观是西方近、现代的基本政治观。这一政治观认为,政治权力的建立来源于维护个人权利的要求。围绕着权力,人们形成了一系列的新观念,从马基雅维利的“国家理性”到布丹的“主权”理论,西方政治思想搭建了权力政治观的基本框架,确立于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的基本体系。22、主权:主权理论是布丹对西方政治思想做出的最大贡献。布丹认为,主权是国家的标志,只有一个拥有了主权的共同体才能成为国家,主权使得这一共同体享有对内最高、对外独立的至商无上的权力,从而真正成为一个国家。布丹明确地将作为最高权力的主权赋予国家,从而衍生出了对内最高、对外独立的国家主权概念。布丹指出,主权是绝对的、永恒的权力,在一个共和国中,它是确定的。主权具有永恒性、绝对性和独立性等重要特征。主权者的权力不能侵犯财产权;作为主权者的国王要遵守契约与协议。布丹还详尽地为主权罗列了九项内容,几乎包括了立法、行政、司法等在内的所有方面。23、马基雅维利: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治思想家,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奠基人之一,被西方学者尊为“政治学之父”。马基雅维利一生著作很多,涉及历史、军事、文学艺术、政治等各个方面。在政治思想方面,马其雅维利的代表作是在1513年写成的《君主论》以及《论提图·李维的前十卷》。在权力政治观的指导下,马基雅维利提出一系列的政治主张:主张“人性恶”,从而为权力政治观确立了人性的基础;主张国家的本质是权力,政治就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斗争,统治者应以夺取和保持权力为目的;主张建立强大、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制止封建割据和内讧,抵御外侮和驱逐外国侵略者的国家至上论;主张反对教皇和教会对世俗政权的干预。从权力的角度出发来研究国家问题成为近代西方政治学理论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其后的康帕内拉、布丹、霍布斯等思想家几乎均受其影响。由马基雅维利首先表达和使用的“国家、独立”、“国家理性”等一系列概念,构成了近代西方政治学理论的基础,推动了此后一系列政治术语的形成和使用。24、布丹:法国政治思想家,近代西方主权学说的创始人。布丹的政治思想是法国内战的产物。16世纪,法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国王信奉天主教,在一定程度上推行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工商业政策和对外扩张政策,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兴资产阶级的成长。布丹主张实现君主专制,要求强大的主权作为保障,王权为资产阶级的发展提供稳定的秩序。布丹先后发表过《国家论六卷》、《简便历史研究之方法》等著作。其中,《国家论六卷》系统地提出了作者的国家理论、主权理论、政体理论以及地理环境决定民族性格等重要理论,为作者赢得了巨大的声誉,成为西方近代政治思想的奠基之作。25、莫尔:英国最早的空想社会主义者,英国文艺复兴运动的先驱之一。在学期间,莫尔攻读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著作,深受柏拉图《理想国》的影响,莫尔目睹了英国资本原始积累,尤其是圈地运动的残酷以及广大劳动人民的悲惨处境,试图寻找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1516年莫尔发表了《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既有利又有趣的金书》,简称《乌托邦》。该书模仿《理想国》的对话体裁,以文学游记的形式揭露了现代社会的种种罪恶,并展示了美好社会的蓝图,引起巨大反响,甚至成为空想社会主义的代称。40 26、乌托邦(名词或简答):英国最早的空想社会主义者莫尔在《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既有利又有趣的金书》一书中,描绘了理想社会的蓝图:在这个乌托邦里,消灭了私有制,消除了剥削,削除了贫富分化,一切财产归全民所有。家庭成为基本的生产和消费单位,由家长指挥全家的生产劳动。乌托邦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生产,以手工业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分配原则上,乌托邦里不存在商品和货币,劳动成果实行按需分配。在政治上,乌托邦实行民主政治制度,让普通的公民能够广泛地参加国家事务的管理。乌托邦的各级行政官员均由民主选举产生,他们是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同人民群众在经济和政治上完全平等。受时代的限制,莫尔并没有找到实现理想社会的动力和途径,然而,莫尔为人类描绘了一幅空想社会主义蓝图,并在历史上第一次从生产的角度提出了以共同劳动为基础的公有制的设想,具有重要的进步童义。乌托邦思想深刻地影响了近代西方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甚至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一些宝贵的资料,莫尔本人也成为空想社会主义体系的奠基人。26、自然状态:自然状态是英国政治思想家霍布斯解释国家权力产生的出发点。在自然状态下,人们具有同等的自然权利,因此,在自然状态下,人们不仅是平等的,而且每个人又都是自由的。但是,人都有一种利己的本性,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根本原则。利益上的竞争、对他人可能伤害自己的猜忌以及对名誉的追求都可能使人们从自由而平等的自然状态进入一种战争状态:因此,霍布斯认为,自然状态是“一个人对每个人的战争”状态。这种状态使得产业无法存在,因为其成果不稳定,人们如同生活在一片丛林之中,死亡的恐惧时刻威胁着人们,人的生命是“孤独、贫穷、卑污、残忍而短寿”的。为了禁止人们的野蛮行为,就需要将他们置于绝对权威的管理之下,国家权力由此产生。27、自然权利:指人生而有之的权利是天赋的、不可转让、不可剥夺的权利,是理论上存在的权利。自然权利是人人所共有的、任何个人都可对其社会所要求的重要利益.在当今时代,更为人偏爱的术语是“人权”概念。28、霍布斯:托马斯·霍布斯(1588—1679),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西方近代政治学理论的系统阐发者。他在哲学、政治学、伦理学等许多领域都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被誉为“现代人之父”。在哲学上,霍布斯把英国的经验主义与大陆唯理主义哲学结合起来,完成了对培根哲学的系统化,形成了他的机械唯物论的哲学观,成为17、18世纪西方流行的机械唯物论的著名代表。恩格斯曾高度称赞霍布斯是“第一个近代唯物主义者(十八世纪意义上的)”。从自然状态出发,以社会契约论解释国家权力的产生过程,以自然法和自然权利论证人权,正足这一时期政治思想家具备的一个共同特征。霍布斯就是这一潮流的创始人。霍布斯一生写下了大量的著作。《论法的原理》《论公民》《利维坦》,是其主要著作。29、洛克:约翰·洛克(1632--1704),英国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早期自由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著有《政府论》上下篇等著作。洛克将霍布斯等人的理论创造性地加以运用,进一步将人的自然权利充实为生命、自由和财产权,并阐释了法治和分权理论,主张建立议会主权的君主立宪政体,为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奠定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政府论》被奉为资产阶级的“圣经”,而洛克本人亦被奉为资产阶级“自由的始祖”。30、启蒙运动:发生于17世纪后期的英国,很快传到北欧大多数国家,并且对美洲产生了影响。但是,启蒙运动的最高表现是在18世纪的法国。法国的启蒙运动在牛顿力学体系和洛克哲学的引导下,提倡科学,宣扬理性,开创了从事实出发的思想道路,不但突出了理性方法的内在功能所在,而且从道德取向、价值判断等多个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以其巨大的批判性力量为法国大革命做好了准备。31.社会契约论:以社会契约的理论来探讨国家的起源、发展及其解体,论证权力的来源以及个人权利的保障是资产阶级革命早期政治思想的基本方法,在17、18世纪西方近代政衍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17世纪英国政治思想家霍布斯通过描述社会契约论的发生过程,得出了国家的本质以及权力产生的过程。卢梭亦使用社会契约的方法来阐发其政治学思想,井在此基础上论证了人民主权的基本思想。32.孟德斯鸠:法国18世纪启蒙运动的先驱,著名的政治思想家,近代法理学和社会学的奠基人。孟德斯鸠积20年心血,在1748年发表了学术巨著《论法的精神》,这一巨著成为作者一生学术研究的代表作。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盂信斯鸠运用历史方法和文化学的方法,论证了资产阶级的政治自由和民主制度,在西方思想界有着重要的地位。其提出的分权制衡学说成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组织原则,对美、法资产阶级革命产生过重要影响。33.卢梭:让·雅克·40 卢梭,法国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政治思想家,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卢梭一生写下了大量处处闪耀着思想光芒的著作。其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和《社会契约沦》最为有名,成为其代表作。探求社会不平等的发展及其产生的基础是卢梭政治思想中最为深刻的部分。通过对人类不平等的发展史的考察,卢核不仅以辩证的思维描述了人类不平等的发展过程,而且接近正确地评估了私有制、国家、法律等要素在这一发展过程巾的作用,表现出了更探刻的洞察力和更彻底的批判精神。卢梭使用社会契约的方法来阐发其政治学思想,并在此基础上论证了人民主权的基本思想,把主权学说由“君主主权”发展到了“人民主权”。在近代西方政治思想史上,卢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厂人民主权的学说,对后来西方国家的政治实践和政治思想均产生了重要影响。34.人民主权:人民主权即掌握在人民手中的国家主权,也可以理解为人民掌握主权的政治制度。35.独立宣言:19世纪中期,英国战胜了法国,成为北美殖民地的霸主。随着北美殖民地与英国之间贸易与经济往来的加强,英国意识到美殖民地的重要性,加强了对殖民地的控制,这加剧了英国与北美殖民地的矛盾。1775年,北美人民在莱克星顿打响了反击英国殖民者、争取独立的第一枪,到1778年10月,大陆军在约克敦战役中迫使康沃利斯投降,在军事上取得巨大胜利,北美取得了独立。围绕着北美独立战争展开的是一场美国式的启蒙运动。第二届大陆会议发表的由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更是将这一启蒙运动推向顶峰。独立宣言一方面宣布了个人不可剥夺的平等权利,另一方面还进一步申明了政府的基础及其权力的来源,对美国革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独立宣言》发表后,北美各州纷纷建立起保证独立和保障自由的政府系统。36.杰斐逊:托马斯·杰斐逊,美国著名的政治家和启蒙思想家,美国民主传统的缔造者。从1801--1809年,杰斐逊连任两届美国总统。执政期间,杰斐逊采取一系列措施,为美国政治制度的民主化做出了重大贡献。杰斐逊的思想是复杂的。就杰斐逊政治思想的倾向性来看.他相信人性、追求平等、热爱民主,无疑是一个民主主义者。然而,杰斐逊将牛顿、洛克的画像挂在墙上以自勉,而且他还曾劝法国人采取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这给人以保守主义的印象。作为独立宣言的主要起草者,杰斐逊以明确而坚定的语言将近代以来西方权利政治观的主要内容以正式文件的形式表达出来,并且创造性地将追求幸福的权利这一积极性的权利融入到自然权利的理论体系当中,成为美国革命的宣言书。《独立宣言》一方面宣布了个人不可剥夺的平等权刊,另一方面还进一步申明了政府的基础及具权力的来源,对美国革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甚至杰斐逊对于权利那种“不言而喻”的论证方法成为权利政治学的基本思维厅式。《独守宣言》被视力美国精神的体现。37.汉密尔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美国建国初期著名的政治思想家、政治活动家,1787年宪法的主要起草者,联邦党(即后来的共和党)的创始人之一。为了使新宪法能够在各州得以通过,从1787年10月到1788年5月,汉密尔顿同麦迪逊、杰伊等人一起,用“普布利乌斯”的笔名连续发表了85篇论文,全面地阐释了宪法的性质、作用、所依据的原则和具体的规定,同时驳斥了各种对宪法的责难和攻击。在政治哲学、治国方略、经济政策以及外交政策等多个方面上,汉密尔顿始终是杰斐逊的对手。他积极组织和创建联邦党,并成为该党领袖。撇开联邦党与民上共和党之间的此消彼长不说,汉密尔顿成功地塑造了美国政治文化的另一面,与杰斐逊一起塑造了美国政治文化传统的两个方面.对美国宪政民主传统的形成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38.分权制衡:汉密尔顿以解决美国现实政治为背景,阐发了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制约与平衡”的原则。汉密尔顿认为,共和政体的缺点在于人民群众的代表控制了国会,而国会的权力过重,从而容易产生腐败。为了达到“非暴政的共和”的目标,就必须使立法、行政与司法三种权力分开来行使,三种权力互相制约、互相渗透,从而起到防止暴政的作用。他主张限制立法机关的权力。为此,他极力主张设立一个由各州任命的参议院以实现立法机关内部的互相制约,联邦党人创造性地将洛克、盂德斯鸠的分权理论与美国的政治实践结合起来,不但在宪政框架内实现了立法、行政与司法:种权力的牵制与平衡,而且实现了州与联邦之间的分权,创造/美国式的分权与制衡理论。分权制衡的理论不仅成为美国宪政的基本精神实质,而且成为资本主父国家组织国家政权的基本原则,对西方宪政史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杰斐逊赞同分权与制衡的理论:但杰斐逊的分权与汉密尔顿式的分权又存在着明显的区别,杰斐逊更注重立法机构在二权分离中的作用,从而在三权分立的框架内更多地体现了民主的原则,39.人权宣言:人权宣言是《人权与公民权宣言》的简称,法国大革命的政治纲领。1789年8月26日40 由制宪会议通过,在1791年宪法中被列为序言,由序言与17条本文组成。其主要规定有:人生而平等,享有自由、财产、安全与反抗压迫的权利;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主权属厂国民,实行分权原则;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承认法律不溯既往与无罪椎定原则等。40.贡斯当:邦雅曼·贡斯当,法国著名的自由主义思想家、政治活动家,法国自由派的领袖。反映他政治思想的主要论著,收入《贡斯当政治论文选》中,包括《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适用于所有代议制政府的政治原则》、《征服的精神和僭主政治及其与欧洲文明的关系》、《再论征服的精神和僭主政治》等。资产阶级出于惧怕人民和革命,转而与封建势力进行妥协和联合,这时,资产阶级最关心的是在自由竞争中个人的自由权利。贡斯当的自由主义政治思想正是法国资产阶级地位变化的反映:贡斯当明确区分了古代人的自由和现代人的自由。在处理国家与个人的关系问题上,贡斯当反对国家于预个人的自由,主张自由竞争;认为在实际政治中存在着开权、行政权、经常代表权、公共意见权和审判权五种权力。41.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是一种不具现实性的改造人类社会的社会主义思想,早期出现在英国莫尔的著作《乌托邦》和意大利康帕内拉的著作《太阳城》中,盛行于19世纪初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采取公开形式而尚未激化时期,主要代表者为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他们尖锐地批判资本主义制度,指出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矛盾和阶级对立,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作为—种新的生产关系提出,论证了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组织和劳动生产率都将超过资本主义的必然性;预见到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些特点,如城乡对立、恼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对立的消灭和国家消亡等。这此思想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材料,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之—。42.实证主义:实证主义产生于19世纪30——40年代的法国。孔德是实证主义的创始人。孔德认为,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在本质上是人类精神或知识的发展:它经历了三个阶段,这就是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科学阶段,与此相适应,人类社会出现了三个不同的社会政治制度。孔德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了他的有关社会的科学——社会学。这种社会学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两部分。前者研究社会事实和存在,论述一般的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及其性质,从而保持住这个社会的有机体的平衡状态。后者研究社会的演化和进步,即研究怎样利用道络德力量来影响社会的发展。他认为,实证主义的社会政治思想不追求什么事物的本质这类绝对的观念,也不探讨什么是绝对好的政治制度,因为这只能导致专断的法律。实证主义的精神将鼓舞改良,预防妄图纠正无法避免的祸害的无益举动。孔德的实证主义体系实际上是把哲学与科学、社会与政治、宗教与道德等方面的理论“综合”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建立一个包罗万象的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体系正是资产阶级政治思想从“理想的”向“现实的”、从“应然的”向“实然的”转变的真实写照。43.边沁:耶利米·边沁,英国法学家、政治思想家,功利主义学说的创立者和主要代表。1776年,他发表了第一部著作《政府片论》,阐述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和改革主张;1789年他发表《道德与立法原理》一书,该书使他名声大振。边沁把“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作为他功利思想的根本原则,这一原则也成为衡量国家法律和制度的根本价值标准。边沁的功利思想是他政治思想的基础,正是在功利原则的指导下,边沁提出了他的政府理论和改革主张。44.功利主义:依照边沁的功利思想,个人利益被视为人的一切行为的基本动因,“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是人的根本道德原则.求乐避苦是人的本性和个人利益之所在。因此,无论是个人行为还是政府行为,都应以增加入和社会的幸福、减少人和社会的不幸为目的。边沁对快乐和痛苦进行了分类,他提出,这些不同的快乐和不同的痛苦只有量的差别,没有质的不同,是可以进行计算的。通过对快乐与痛苦的计算,能够衡量政府的立法效果。边沁认为,计算快乐与痛片的价值,进而改进法律,就可以实现最大多数人的蛙最大幸福。边沁把“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作为他功利思思的根本原则,这一原则也成为衡量国家法律和制度的根本价值标准。边沁的功利思想是他政治思想的基础,正是在功利原则的指导下,边沁提出了他的政府理论和改革主张。45.托克维尔:夏尔·阿列克西·德·40 托克维尔,政治思想家,政治社会学的奠基人,他于1831年4月赴美考察。1835年总结他对美国考察的《论美国的民主》上卷出版,书中对美国的政治制度和民主现状作了深入的分析和评述:该书的出版大获成功,托克维尔自此饮誉西方。1840年,《论美国的民主》下卷出版,书中集中阐述了作者的政治哲学思想和政治社会学思想。1856年出版的《旧制度与大革命》,是他专门论述法国大革命的专著。民主思想是托克维尔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他主张民主、平等与自由。46.密尔”:约翰·密尔,近代英国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家、经济学家。青年密尔深受边沁功利原则的影响,功利主义成为他生活中的目标。一些著名的法国思想家,特别是孔德、圣西门和托克维尔,对青年时代的密尔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密尔在东印度公司任职的35年,使他对实际政治和政府管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他提出自由主义原则提供了实践上的依据。在东印度公司的经历,也使他提出的种种政治改革意见和政府理论都标有一个管理专家的印记,他最重要的政治著作有:《论自由》、《代议制政府》、《功利主义》、《妇女的屈从地位》、《论社会主义(来完稿)》。47.群己权界:严复当年用文言语句翻译穆勒(今译密尔)的《论自由》时,将书名译作《群己权界论》。公域讲权力,私域曰权利;公域讲民主,私域言自由。这就是“群己界线”,或曰“群己权界”——“群”者,群体、社会公域也;“己”者,自己、个人私域也;亦即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要区分清楚。48.同等自由法则:同等自由法则是英国社会学家、哲学家、政治思想家,社会进化论和社会有机体论的早期代表人物赫伯特·斯宾塞提出的思想。认为同等自由法则就是“每一个人都有权要求运用他各种机能的最充分的自由,只要与所有其他人的同样自由不发生矛盾。”他试图用这一法则来替代功利主义主张的最大幸福原则。斯宾塞宣扬的“同等自由”法则,实际上就是早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思想家就已经提出的权利平等原则。到了19世纪后期,在加强国家干预的呼声日益高涨,“天赋权利”成为国家干预的障碍时,斯宾塞坚持“同等自由”,固守放任主义,是明显不合时宜的,他成为19世纪传统自由主义思想的最后代表。49.周公:周公名旦,是周武王之弟。周武王去世后,成王继位,因成王年纪尚小,无力治国,即由他的叔叔周公辅政。周公主持政务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稳定政局,巩固统治。他平定了殷商残余势力发动的“三监之乱”,又大规模地分封诸侯,以加强对各地区的控制。据史载,周公还制礼作乐,建立和完善了各项制度。这些举措为西周王朝的兴盛奠定了基础。周公的政治思想以注重调节为特色,他吸取了商亡的教训,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重大修正。他敬天尊王,又指出天命的赋予不是固定不变的,君德和民情在政治中具有重要作用,因而成功地论证了朝代更替的合理性。同时,周公又将注意力转向现实,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提出了明德、保民、慎罚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他的政治思想主要体现在《尚书》中的“周书”部分,重要的有《康诰》、《酒诰》、《无逸》等篇。50.儒家学派:儒家学派的创立者是孔子。他继承了西周以来的文化传统,整理并编定了《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部典籍,这些典籍后来成为儒家经典,被称为“六经”。孔子提出了系统的政治学说,创建了儒家学派,并成为儒学的祖师。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除孔子外,还有孟子、荀子。儒家学派的主要特点有三:第一,祖述尧、舜,宪章汤、武,尊崇先王之道。第二,崇尚礼义即尊卑上下等级秩序,重视伦理道德在政治中的作用。政策原则倾向于人治、德政。第三,尊崇孔子。无论儒家中的哪一个支派,都尊奉孔子为祖师。 51.道家学派:道家的创始人是老子。老子的著作有《道德经》,一名《老子》,分为上、下两篇,是道家思想的代表性著作。《老子》全文约五千字,言简意赅,思想深邃而富有智慧。其政治主张的核心是无为政治。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还有庄子。道家是先秦时期一个很有影响的思想流派,对后世也有深远的影响。道家学派的师承关系不是很明晰,派别意识也不强烈,但是在理论上还是具有共同点的。这些共同点主要有:第一,“道”是这个学派政治思想的核心范畴。他们一般主张“因道”,即法自然,人的政治行为应遵循道的规律,符合自然。第二,一般都赞同无为政治。52.墨家学派: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墨子。墨家学派具有强烈的派别意识,以墨子为首领,形成了一个有组织的团体,自称“墨者”。墨子卒后,其首领称为“钜子”。墨者集团有着鲜明的社会政治责任意识,史载他们扶助弱小,救民苦难,为此而“赴火蹈刀,死不旋踵”。墨子去世后,墨家学派一分为三。《墨子》一书汇集了墨子及其后学的著作,是研究墨家政治思想的主要材料。墨家学派的政治思想十分注重实用,墨子曾经提出了十大主张,主要有:尚同、兼爱、尚贤、非攻及节俭思想等。40 53.法家学派:法家学派兴盛于战国时代,代表人物有慎到、申不害、商鞅、韩非等。法家学派具有比较鲜明的派别意识,他们在理论上有许多共同之处,主要是:第一,注重运用国家强制力来治理国家,建立统治秩序。法、术、势理论正是这种政治理念的系统表达。第二,极力主张君主专制,明确提出君主的权力和利益具有至上性。第三,以耕、战政策作为富国强兵的主要途径。54.孔子:孔于,儒家的创立者,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孔子曾短参政,一度在鲁国任中都宰、司寇等官职,但时间不长。孔子开启了私人讲学之风,一生主要从事教育活动。他继承了西周以来的文化传统,整理并编定了《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部典籍,这些典籍后来成为儒家经典,被称为“六经”。孔子提出了系统的政治学说,创建了儒家学派,并成为儒学的祖师。从汉代起始,儒家学说成为政治指导思想,孔子的地位逐渐提升,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孔子去世后,其弟子们将平日记录的老师言行汇集成册,名曰《论语》,成为研究孔子政治思想的主要资料。55.孟子:孟子,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孟子一生主要是在授徒讲学中度过的。他也曾带领学生奔走各国,希望有机会实现政治抱负,但未能如愿。他的思想主张主要体现在(孟子)一书中。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大儒,自称为孔子的“私淑”弟子。他尊崇孔子,以儒学的正统传人自居。他立志振兴儒学,发展了孔子学说,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他的思想以性善说、仁政说为主要内容。56.荀子:荀子,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名况,字卿,一称孙卿或苟卿,赵国人。荀子曾游学于齐国稷下学宫,一度担任了稷下学宫“祭酒”,在思想文化界有很高的地位。他曾到秦、魏等诸侯国游历,晚年居楚,任兰陵令。荀子著有《荀子》一书,共三十二篇,是研究荀于思想的主要材料。荀子作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学术视野比较广泛,论及范围包括政治、经济、哲学、军事等诸多领域。虽然汉代以后,《荀子》没有被列入儒家经典,但他的思想对于后世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57.老子:老子,道家的创始人,姓李,名耳,字聃,又称老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老于曾任东周守藏史,为周王室管理图书典籍。老子生活的时代与孔子相同,但年纪要长于孔子。老子的著作有《道德经》,一名《老子》,分为上、下两篇,是道家思想的代表性著作。《老子》全文约五千字,言简意赅,思想深邃而富有智慧,其政治主张的核心是无为政治。58.庄子:庄子,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宋国人。他学识渊博,曾任漆园吏。他著有《庄子》一书,共三十三篇,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其中部分篇章为庄子自著,其余则为后学所作。庄子的文章恣肆,富于想象力,对于社会政治的批判是极为尖锐和深刻的。在政治思想上,庄子主张人性自然说和实行自然主义政治。59.墨子:墨子,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名翟,鲁国人。他早年曾经学习儒学,后来脱离了儒家,自创学派,并对儒学进行了激烈的批评。墨子也授徒讲学,他的学说受到社会下层民众的欢迎,追随者甚多,社会影响很大,一时号称“显学”。《墨子》一书汇集了墨子及其后学的著作,是研究墨家政治思想的主要材料。墨子曾经提出了十大主张,主要有:尚同、兼爱、尚贤、非攻及节俭思想等,其政治思想注重实用。60.慎到:慎到,赵国人。《汉书·艺文志》著录有《慎子》四十二篇,但大多散佚,现仅存《慎子》七篇和一些佚文。慎到的思想富于理性,政治思想以“重势”为特色。61.申不害:申不害,郑国人。韩昭侯时期曾在韩国为相,“内修政教,外应诸侯”,成效显著,史载“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汉书·艺文志》著录有《申子》六篇,但均散佚,现在只有一个辑本,《群书治要》保存了一篇《大体篇》。申不害的政治思想以“重术”为特色。62.商鞅:商鞅,姬姓,出身于卫国的公族,又称公孙鞅或卫鞅。商鞅初时到魏国寻求政治出路,但不受重用。后来他投奔秦国,得到秦孝公的赏识,被任命为左庶长,主持变法。因成效显著,晋升大良造,封于商,故又称商君。秦孝公去世后,商鞅被杀。今有《商君书》一书传世,这是商鞅及其后学的作品。商鞅政治思想具有秦法家的特点,主张重法和推行耕战政策。40 63.韩非:韩非,祖上为韩国贵族。他曾拜在荀子门下读书,学习极为刻苦。韩非看到韩国日渐削弱,非常忧虑,于是发愤著书,探索救国图强的道路。但他的主张并不为韩国的君主所采纳。后来韩非来到秦国,很得秦王政的赏识,却遭到李斯的忌妒和陷害,最终冤死狱中。韩非是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他将法家学派的法、术、势理论融为一个体系,旗帜鲜明地主张君主专制。韩非长于著述,今有《韩非子》五十五篇传世。64.李斯:李斯,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人,曾师从荀子。入秦后,李斯先为客卿,后升至廷尉,秦统一中国后,任丞相。秦始皇死后,李斯与宦官赵高奉胡亥为帝,后被杀。李斯是秦帝国政治制度和统治政策的主要制定者,他积极实践了法家思想,同时也推动了法家思想向着极端化方向的发展。李斯的极端化政治思想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坚持思想文化专制;二是提出“督责之术”。前者排斥广大士人们,从而削弱了秦帝国的社会基础。65.贾谊:贾谊,洛阳(今属河南)人,西汉著名文学家、政论家。他是西汉初年儒学复兴的代表人物。他十八岁时就以文学才华闻名于郡中。二十岁时,经人推荐,被汉文帝召为博士。后升为太中大夫,参与了制定礼仪、律令等工作。贾谊长于议论,认识深刻,政治思想以儒家为主,辅以法家,在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著作有《新书》58篇传世,其中最著名的有《过秦论》、《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他关于强秦二世而亡教训的总结和重民思想等对于后世政治思想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66.《淮南子》:《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全书共二十一篇,由淮南王刘安组织门客编写而成。该书完成于汉武帝时期,内容有些庞杂,以黄老思想为主,也有儒、法、阴阳成分,可以视为汉代黄老思想的代表作。《淮南子》作者特别看重“因”,就是要因循自然的法则。在遵从必然的同时,统治者还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政治上“因时变礼法”,“因人情治民”,就能够“无敌于天下矣”。《淮南子》出于众手,各篇对人性的认识并不一致,但都把认识和把握人性作为实行无为政治的出发点。《淮南子》体现了汉初医治战争创伤、重建社会政治秩.恢复和发展生产的需要,对汉初政治的稳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67.董仲舒:董仲舒,广川(今河北枣强)人。他在景帝时任博士。武帝时,董仲舒因应诏对策得体而受到武帝赏识,先后担任过江都王相、胶西王相。他晚年居家专心著述,但仍对政治有很大影响。其主要著作有《春秋繁露》、《举贤良对策》、《公羊董仲舒治狱十六篇》等。在学术上,董仲舒主要研治《春秋·公羊传》,是汉代公羊学的大师。《公羊传》在政治上的基本主张是王权大一统、注重等级原则和华夷之辨。董仲舒着力阐发了《公羊传》中大一统的思想,又吸收了墨、法、阴阳等家学说,对《公羊传》进行了神秘主义改造,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理论体系,即天人合一政治论。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政治论,由天人关系、天道运行规律论证了君权至上和等级原则,又主张以天制约君主,将原则性与灵活性统一起来,从而提高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适应能力,这是儒家政治学说成熟的表现。董仲舒阐发的天人合一论促成了汉武帝独崇儒术,儒家思想成为汉代统治者的政治指导思想。68.独尊儒术:汉初,适应恢复社会经济和重建统治秩序的需要,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兴盛一时。儒家也在对秦亡的反思和寻找长治久安之策中恢复和发展起来。随着汉的巩固和强盛,统治者开始寻求新的统治思想。董仲舒对儒家学说进行了神秘主义改造,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政治学说。他鼓吹大一统和君权至上,又提出纲常理论,以加强对社会的控制,因而受到统治者的欣赏。汉武帝推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儒学上升为官方学说,成为政治指导思想。由此,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主流。69.东汉名教:在汉以孝治天下政策的长期作用下,东汉兴起了名教思潮,严格君臣纲纪、礼制规范,重建秩序的思潮盛行。为了扩大名教影响,规范社会,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主要有:其一,对孝悌行为和名节之士进行表彰和奖励,以名利刺激人们竞相仿效。其二,以伦理纲常教化民众,以巩固其统治。其三,以纲常名教为标准选官,使人们竞相学习、遵从纲常名教,从而敦厚社会风俗,造就大量忠臣和顺民,维护统治。但在实践中,重名教却导致了虚伪浮夸、名实不符的现象,引起了一些有识之士对名教的怀疑与批评。70.曹操:曹操,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汉末名法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曹操崛起于东汉末,先后削平诸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他曾任汉丞相,后又被封为魏公、魏王,其子称帝后尊其为魏武帝。其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佚,今有《曹操集》。以曹操为主的名法家的政治观念和政策措施主要有:其一,在刑礼关系上,突出强调法的地位和作用,主张以刑法为治理乱世的首要原则,严选执法之人,法令严苛。其二,循名责实,注重选拔、重用有实际才干的人才,确立了重用人才的指导思想,改变了传统的用人标准。曹操以刑名法术之学为治国的主要指导思想,冲击了传统的名教思想,对社会发展有积极意义。40 71.王通:王通,字仲淹,隋末河东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他除短期为官外,一生主要以著书讲学为业。他著述很多,但均佚失。今存<中说)十卷,是王通与学生谈话的辑录,体例仿效(论语)。王通的政治思想以儒为主,也有佛道成分,体现了南北朝以来思想融会合流的趋势。王通是隋唐儒学复兴的先驱之一,也是儒学转型、发展中的重要人物。王通的王道理想及其复兴儒学的努力影响了一代士人,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以唐太宗李世民为首的唐初君臣集团积极倡导重民和政治调节,为贞观之治的形成奠定了思想根基。72.李世民:李世民,陕西武功人,唐高祖李渊次子。李渊称帝后,李世民被封为秦王,任尚书令。为争夺帝位,他发动玄武门兵变,即皇帝位,次年改元贞观,是为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在房玄龄、魏征等人的辅佐下,大体上实现了国泰民安。贞观年间,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史称“贞观之治”,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少有的治世之一。李世民积极研究治国、治民及为君之道,著有《帝范》、《金镜》等。唐神龙年间,史官吴兢所撰的《贞观政要》中,记录了李世民的政治思想和主要政治活动。民本是李世民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的突出部分,也是以其为首的统治集团的共同思想主张。李世民在位期间大体能做到从谏如流,是历史上最善于求谏、纳谏的帝王。他还对纳谏进行了理论思考,《帝范》中就有《纳谏》《去谗》等文章,谈论纳谏问题。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思想开明、功绩卓著的君主。他的为君之道治国之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其民本、纳谏思想也受到后世的珍视。73.进谏与纳谏:进谏与纳谏是君主政治时代的一项重要政治活动内容,主要表现为君臣互动——臣进谏,君纳谏,它是君主政治的一种调节机制。李世民在位期间大体能做到从谏如流,是历史上最善于求谏、纳谏的帝王。他还对纳谏进行了理论思考,<《帝范》中就有《纳谏》《去谗》等文章,谈论纳谏问题。74.韩愈:韩愈,邓州南阳(今河南孟县)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古文复兴运动的集大成者,世称韩昌黎、韩文公。他早年境遇艰苦,唐德宗贞元八年(792)进士及第,在政治漩涡中几起几落,官至吏部侍郎。韩愈也是唐中叶著名思想家。在政治思想上,他坚持维护儒学正统地位,排斥佛老,提出道统论、性品说。有关论著主要收入<韩昌黎文集)。韩愈以儒学正统的继承者和捍卫者自居,不遗余力排抑佛老,但对佛老又有借鉴和吸收,用以改造儒学,开理学思潮的先声。在政治上,他较保守,维护君主专制,“反对革新,但又重视人才,奖掖后进,关心民生,有积极的一面。75.道统:韩愈通过将自己的道与佛老之道的比较,阐发了儒学道的内涵。他认为,仁是人的内在道德,义是行为表现,遵行仁义即为道,德则是一种对仁义的内在自觉。道德与仁义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道实际是对仁义等儒家伦理原则的抽象,道具体化就是仁义。这样的道不同于佛老的道。为了进一步强调道的万世不易,提高道的地位,韩愈还专门提出了道的传承系统的问题,并虚构了一个道的代代相传的系统,即道统。道统的思维方式来自佛教。佛教禅宗重视佛法的传承关系,提出了一个由释迦牟尼直到弘忍、慧能的传法系统,称为祖统。韩愈借鉴了这种方法。同时,这也与儒家的传统相吻合。儒家从孔子起就讲究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以先王之道为号召,以道的传承者自居。韩愈认为,道也是一脉相承的,从尧舜直到孟子,只是在孟子之后,道才失传。道统说表明,儒学之道的产生远早于佛老,是华夏文化之正统。而孟子之后,儒家经学不能继承道,将道发扬光大,只重儒学的皮毛说法,而忽视其根本,结果导致儒学的衰微。解决的方法就是破除经学旧说,以道为核心,重建儒学。76.柳宗元:柳宗元,字子厚,唐河东解(今山西永济县)人,世称柳河东,晚年贬官柳州,又称柳柳州。他于德宗贞元年间进士及第,官至监察御史、礼部员外郎。顺宗永贞年间,他与王叔文、王伍、刘禹锡等组成革新集团,进行政治改革。改革失败后,他被贬为永州司马,后又调任柳州刺史,死于贬所。柳宗元是唐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在文学上,他与韩愈同为古文复兴运动的主将;在政治上,他维护郡县制、中央集权,关心民生,批判社会弊端,务实求治,勇于改革;在学术上,他对传统思想既有继承又有所发展和突破。他在理论上的主要贡献是系统总结了在政治体制上的长期争论,肯定了郡县制对维护国家统一的意义和其取代分封制的进步性、必然性。其著作有《柳河东集》四十卷。40 77.封建论:西周实行分封制。秦灭六国实现统一后,将郡县制推行于全国。分封制、郡县制成为我国古代政治体制的两种基本形式。秦以后,在实践上,两者或并行,或单行,时有反复。在理论上,分封制与郡县制孰优孰劣的争论自秦开始就一直在进行着。每当新的统一王朝建立,就会有相关的争论。到柳宗元生活的唐代中期,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中央集权衰落,中央与藩镇的矛盾尖锐。封建诸侯的议论再起。为维护中央集权、振兴唐朝,柳宗元作《封建论》一文,从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的高度,论证了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性和郡县制的优越性,结束了汉魏以来在这个问题上的长期争论。他的观点“代表着郡县制的最高成就”,受到了人们的重视。78.民本:国家为君主之本,庶民为国家之本,安定民生为政治之本是民本思想的核心论点。它是关于君民关系的政治理论。从盘庚的“重民”、周公的“保民”、孔子的“爱民”,到孟子的“民贵君轻”、荀子的“君舟民水”,再到汉唐以来形形色色的民本论,民本思想不断被充实和丰富。许多统治者宣称“以民为本”,并将其转化为实际政策。最有代表性的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民本思想及其政治实践。79.范仲淹: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宋朝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著作有《范文正公文集》。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任参知政事,与欧阳修等在皇帝支持下进行改革。改革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制度,减少冗官,提高效率,是范仲淹等人所发动的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他提出了“明黜陟”、“精贡举”、“抑侥悻”等改革措施。范仲淹对军事问题也很重视,强调军事工作的重要性,重视对军事人才的选拔。尽管在守旧官僚的排挤下,庆历新政很快夭折,但改革的呼声并未就此沉寂,反而更为高涨,更大的改革正在酝酿之中。范仲淹和李觏为之后的王安石变法在实践上和理论上提供了有益参考,是王安石变法的先声。80.李觏:李觏,字泰伯,建昌南城(今江西南城)人,北宋中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李觏一生从事教学和著述,曾入太学为助教,后为直讲,一度“权同管勾太学”。著作主要有《直讲先生文集》(共三十七卷)及《外集》(三卷)。李觏对财政经济问题关注较多,提出了较系统的富国主张。其主张主要有:肯定谋利求欲的合理性,这是其富国主张的理论基础;强本节用,解决富国问题,具体措施是:平土均田、“抑末”“去冗”、“量入为出”、轻徭薄赋、平籴等。他还力主强兵,提出要选练精兵强将、实行军屯制度、设置乡军,以改变宋积弱的局面。范仲淹和李觏代表着宋初部分统治阶级成员为化解危机、富国强兵而进行的实践和理论探索。他们的探索为以后的王安石变法在实践上和理论上提供了有益参考,是王安石变法的先声。81.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清江县临江镇)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政治上,他是“熙宁变法”的主将,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中进士,其后任地方官达十六七年。他任职地方时,注意考察社会,兴利除弊,形成了自己的改革思想。他曾多次向皇帝上书,批评时政,阐述自己的政治见解,要求进行改革。意欲刷新政治的宋神宗继位后,王安石被起用。从熙宁元年起王安石共执政九年,在任内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政治改革,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影响巨大,对增强宋的国力、巩固统治起了一定的作用。王安石著有《易义》《论语解》《孟子解》《老子注》《陆川先生文集》等,但除《临川先生文集》外,余皆散迭。82.周敦颐: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因曾讲学于“濂溪书堂”,故世称“濂溪先生”,其流派也被称为濂学。著作有《太极图说》《通书》(又名《易通》)。他是理学的开山祖师。他引老庄思想入儒,提出太极说。他对理学的基本命题、范畴均有论及。83.张载:张载,字子厚,陕西郡县横渠镇(今陕西省眉县横渠镇)人,世称“横渠先生”,北宋时期理学的主要创立者之一。著作有《正蒙》《横渠易说》《张子语录》等。张载在政治上主张革新,思想上在本体论、人性论方面对理学有重要贡献。因他及其弟子多为关中人,故其学派被称为关学。84.程颢、程颐:程颢,字伯淳,河南伊川(今河南伊川县)人,世称“明道先生”。程颐,字正叔,程颢之弟,世称“伊川先生”。程颢、程颐兄弟是北宋时期理学的主要创立者。他们政治上都反对王安石变法,学术思想也大体相同,故被称为“二程”。其著作主要有《河南二程全书》。二程曾师从周敦颐,但并不拘泥师说,对理学的贡献超过其师。他们将理提升为最高范畴,提出天理说,理学亦因此得名。他们长期讲学于洛阳,故其学被称为“洛学”。85.朱熹:朱熹,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南宋时期著名学者。其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朱子语类》等。因生于福建,其学派被称为闽学。他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发展前人思想,建立了理学的宏大体系,为理学上升为统治思想提供了条件。40 86.陆九渊:陆九渊,字子静,抚州金溪(今江西临川)人,号象山居士。其著作有《象山先生全集》。他是理学心学一派的创始人。明代,王守仁对心学进行了进一步发展,使之成为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87.用夏变夷:元初,一些儒生主动与蒙古统治者合作,推动统治者接受汉法,以儒学为政治指导思想。郝经、刘秉忠、许衡等人都参与了这一过程。其中,郝经提出了“用夏变夷”论。郝经明确提出“能行中国之道,则中国之主也”。他认为,儒道是政治权力的理论基础,是权力合法性的来源。只有践行道,所获得的政治权力、政治地位才是合法的、正当的。君主的民族并不是天命所归、人心归附的依据,关键在于统治者是依从还是背离儒道。具体到当时,如果蒙古统治者能尊崇儒学,重用儒生,推行儒道,就可以合法地据有天下,统治汉及其他各族人民。对于这样的政权,儒生也应积极合作,为之尽忠出力。郝经的这一观点突出了儒家伦理纲纪原则的神圣性、权威性,为蒙古统治者提出了建立其统治全国合法性的可能性和途径,也为儒家与新统治者合作作出了理论辩护。这表明儒家试图从思想上对蒙古统治者进行改造,使之也代表汉族地主阶级的利益,即用夏变夷。用夏变夷体现了儒家文化强大的适应能力,客观上有利于汉蒙文化的交流,也使儒学得以保存和延续。88.郝经:郝经,字伯常,泽州陵川(今山西陵川)人,出身儒学世家。金亡之后,郝经移居顺天,后为顺天守帅延为上客,因而得以博览两家所藏的大量图书。宪宗时,忽必烈开府金莲川,召请郝经。郝经“条上数十事”,受到忽必烈的赏识。忽必烈即位后,郝经被任命为翰林侍学士,出使南宋议和。但被宋权相贾似道扣留于真州达十六年之久。后郝经被送归,不久就去世。其著作有《续后汉书》、《易春秋外传》、《太极演》等,有《陵川集》传世。郝经最为著名的就是提出了用夏变夷的思想。89.朱元璋:朱元璋,原名重八,后改名兴宗,字国瑞,安徽濠州(今安徽凤阳)人。朱元璋幼年时因家庭贫困曾出家为僧,后投入濠州郭子兴率领的起义军中。郭子兴去世后,朱元璋接管了其部队。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攻克集庆,改名应天府,初步建立了政权。至正十七年(1367),朱元璋出师北伐,次年八月攻克大都,元亡。当年正月,朱元璋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是为明太祖。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建章立制,制定了众多政策,以巩固皇权和新王朝。在这一过程中,朱元璋表现出了杰出的政治才干,其制定的制度和政策对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治国思想主要有:强权与集权主张、安民思想与人才观、严整吏治思想等。90.王守仁:王守仁,字伯安,因曾筑室讲学于阳明洞,故世称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今县)人。王守仁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正德元年(1506)因得罪宦官刘瑾,被贬为贵州龙场驿驿丞。刘瑾被诛后,其仕途转顺。后因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王守仁被封为新建伯,万历年间,诏从祀孔庙。其著作有(王文成公文集),亦称<阳明全书),共三十八卷。政治上,他忠于明室,不遗余力地镇压反抗和叛乱活动。学术上,他则是一代宗师。他不满于居统治地位的程朱理学的僵化和教条,而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陈献章一派的思想,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其思想以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为特色。91.王艮:王艮,初名银,字汝止,号心斋,泰州安丰场(今江苏东台)人。少时,他因家贫辍学,参加煮盐劳动。十九岁后,开始经商,家境渐宽,王艮也得以专心研究学问。他潜心自学达十年之久,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并开始讲学。正德十年(1502),王艮赴江西拜谒王阳明,并投入其门下,学习王学。王阳明卒后,王艮自立门户,授徒讲学。王阳明心学在流传过程中发生分化,形成了十多个不同流派,其中以泰州学派最具特色。该学派发展了心学的世俗化倾向,并倡导平等思想。王艮是泰州学派的创始人。王艮素来不喜著述,所以流传下来的作品很少。其子孙及门人编有《心斋王先生全集》,清人又编为《明儒王心斋先生遗集》。92.何心隐:何心隐(1517—1579),本姓梁,名汝元,字柱乾,号夫山,江西吉州(今江西吉安)人。他出身于大地主家庭,在接触到王艮学说后,放弃科举,拜颜均为师,加入泰州学派。他是王艮之后,泰州学派的著名学者之一。后其因触怒权贵,被捕入狱,死于狱中。其著作有《爨桐集》、《梁夫山遗集》等,大部分著作失传。今人编有《何心隐集》。40 93.李贽:李贽,字卓吾、笃吾,号温陵居士,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人。李贽曾做过县教谕、南京国子博士、南刑部员外郎、云南姚安知府等官职,晚年辞官归家,专心读书著述。学术上,他学习过王阳明心学,又与泰州学派的一些著名学者有交往,后又拜王艮之子王襞为师。其著作有《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四书评》、《李氏文集》等。李贽发展了泰州学派中的积极因素,提出童心说和自己的是非观,否定了天理、圣人、经典的权威性,主张是非无定,肯定私利,痛斥道学虚伪,表现出强烈的批判精神,是异端思想的代表人物。他强调个性、主体性、自由思维,主张多样化,对于打破束缚、解放思想有积极意义。94.黄宗羲:黄宗羲,字太冲,号南雷,又号梨洲,世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父黄尊宪为著名东林党人,受阉党迫害而死。黄宗羲是复社的主要成员之一。明亡后,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失败后,拒绝与清合作,家居著述。其著作有一百余种。其中,学术史方面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政治思想方面有《明夷待访录》、《孟子师说》、《破邪论》、《汰存录等。今有《黄宗羲全集》传世。黄宗羲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大师,其思想是对传统思想的批判性继承,有不少具有时代特色的积极因素,对清末维新思潮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95.顾炎武:顾炎武,本名绛,后因遭国变,更名炎武,字宁人,人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他早年参加过复社。清军南下时,他曾积极投身于抗清斗争,失败后,游历各地,考察山川形势,结交名士豪杰。他在学术上有多方面的成就,涉及经史、地理、音韵、金石等诸多方面,又被视为清朴学的开山祖。其著作有《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等。顾炎武批判以集权为特征的政治体制,提出调整、改革集权体制的设想,以矫治君主过度集权之失。但其设想并不能根本解决君主政治的问题,只是治标之策。96.王夫之: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出身于儒学世家。他曾组织过匡社,参加过武装抗清斗争,失败后,隐居衡阳石船山,潜心著述,自称“船山遗老”,因而被称为“船山先生”。其著作主要有《张子正蒙注》、《周易外传》、《读四书大全说》、《读通鉴论》等,有《船山遗书》传世。王夫之精研儒学,对佛道亦有深入的理解,在对各家思想融会贯通的基础上,综采各家所长,形成了内容丰富、庞大的政治哲学体系。其要点有:理势关系与通变思想——认为时、事、势、理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因时而变法就是自然和合理的;理欲合一的观点——理欲都是自然的产物,因而欲的存在有其必然性、合理性,理欲可以并行不悖,和谐共处;道器统一——道为本,器为末,器具有普遍性,道器相须,两者有机结合。王夫之是传统政治哲学的集大成者。他对传统思想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总结,达到了中国古代政治哲学发展的最高峰。在近代其思想的价值为人们所发现和承认,对推动中国社会政治思想的变革和进步起了积极作用。97.龚自珍:清末,面对政治腐败、思想僵化、经济凋敝、外部又有被侵略威胁的情况,龚自珍发出了衰世降临的呼声。他描述了清全面衰败的种种景象,分析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揭示了其可怕前景,呼吁统治者“自改革”,以挽救危亡。他以平均、农宗、君师合一为理想和改革目标,但都不可能实现。他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前夕的一位思想家,其思想有开创新风气的意义和作用。三、简答题1、什么是政治思想?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答:政治思想就是适应一定时代需要,反映一定社会阶级,阶层或集团利益的政治理想,政治态度和政治要求,为其设计夺取,建立和维护政治统治的方案和为实现其统治出谋献策.由此可见,政治思想的核心问题始终是国家政权问题。特征:(1)阶级性与社会性;政治思想的阶级性首先是由于在阶级社会中各阶级都有各自的政治思想和政治要求,都要为实现各自的阶级目标而奋斗;其次表现为统治阶级的思想是每个社会的统治思想。(2)时代性与继承性。任何一种政治思想都是“应时而生,适时而变”的。每个时代的政治思想都有其时代特点。(3)民族性与交汇性。由于每个民族生活的环境不同,使得各个民族所创造的思想文化有着各自的特点,而民族性起着决定作用。2、中西政治思想有哪些基本区别?答:由于历史上中国和西方国家在地理环境、生产方式、社会结构、政治制度以及民族变迁等方面存在着诸多的差异,中西两种政治思想体系也呈现出互不相同的面貌和特征。主要区别:1、两种政治思想体系的思维形态不同。2、两种政治思想体系的侧重点不同。3、两种政治思想的发展轨迹不同。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发展的轨迹可以说是“一贯型”的。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轨迹则可以说是演变型的。3、学习政治思想史要掌握哪些基本方法?40 答:1、坚持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2、坚持阶级的分析方法与具体的、历史的分析方法相结合。3、在研究、学习中外政治思想的过程中,特别要防止两种教条,即“马教条”和“洋教条”。4、学习中外政治思想史有什么意义?答: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和西方政治思想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成果,它们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尤其是其精华部分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值得我们吸收和借鉴。(一)学习和了解中外政治思想的以展脉洛和中外政治思想家对他们各自时代提出的问题的政治思考,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提高我们的人文素质。(二)学习中外政治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民族传统文化,准确认识西方政治文化,并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三)不管是继承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还是吸收西方的先进文化,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提高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提高全民族的政治文化素质,从而服务于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和政治文明的建设,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5、如何理解古希腊城邦制度与政治思想的关系?答:(1)在西方,最早的国家形式是城邦。城邦形成于公元前8-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希腊,城邦最显著的特征是小国寡民。城邦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其周围面积有限的农村。城邦中的政府是公共权威,负责维护城邦的政治秩序。在地理环境的影响下,希腊的城邦都是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它对外独立,对内享有完全的自主权。独立的城邦很难形成统一的政治中心,也就无法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2)希腊城邦中有奴隶、自由人和自由公民。只有自由公民才在城邦中享有政治权利,城邦本质上就是自由公民的自治团体,是公民在法律之下分享权利和义务的政治体系。由于公民的人数有限,城邦普遍实行直接民主制度,公民通过公民大会或陪审法庭等机构直接参与城邦重大事务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动议,作出决定。(3)到公元5世纪,希腊民主制度巳经在各个城邦中普遍建立。雅典的克里斯提尼改革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正式确立。至伯里克利执政时期,雅典民主制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态势。城邦民主制的繁荣,带来公民的广泛参与。公民依靠他们自己制定并遵守的良好法律,从事协调一致的活动。法律不仅约束公民,使其合乎规范,也同样对统治者进行抑制和监督,使其不能为所欲为。城邦的命运掌握在公民手中,这激发了人们对政治的关心和思考,带来了政治思想的发展和繁荣。总之,古代希腊是西方政治思想的发源地。政治思想是伴随着城邦的形成而出现的,并随着城邦民主制度的兴盛而发展。6、古希腊政治思想有哪些基本特征?答:希腊的城邦制度和对城邦生活的感受和认识,决定了古希腊政治思想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决定人们政治意识的是自然政治观。希腊的政治思想家普遍认为,城邦的起源和政治秩序的建立是自然而然的。城邦是家庭、部落和村社等各种自然的社会组织自然进化的产物。这种自然政治观决定了城邦成员的整体主义意识。第二、对政治现象进行理性的考察和思考。以理性对待事务是希腊人一贯的态度,他们对政治现象的认识并没有与宗教和神话纠缠在一起。公民们把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并通过他们的法律和民主制度规范了政治权力,实现了政治生活的理性化。第三,关注政治制度和政治学基本问题的研究。在希腊,政治学是关于城邦的学问和技术。研究城邦制度、研究城邦政体成为政治思想的一个重要问题。7、柏拉图正义理论的内容和实质是什么?答:40 在柏拉图《理想国》一书中,柏拉图首先从探讨个人的正义开始,继而转向对城邦正义的探讨,论证了合乎正义的城邦的基本原则,描绘了城邦的基本结构和城邦生活。在柏拉图那里,所谓正义的城邦即理想国贯穿着整体主义精神。它追求城邦整体的和谐、统一和强盛,为此,它要求个人完全消融于社会整体中,无条件地为城邦服务,为城邦献身。这是西方政治思想史上整体主义思想传统的源头。城邦的正义集中体现在社会分工上。社会分工是城邦产生的原因和动力,也是理想国社会政治结构的突出特征。柏拉图的理想国贯彻了严格的社会分工原则。国家应该有“统治”、“保卫”和“生产”三种职能,相应地,国家也应该分为三个等级,即统治者(哲学家)、辅助者(军人)和生产者等级。柏拉图认为,只要这三个等级各司其职,各守其序,各尽其责,分工互助,国家就实现了正义。柏拉图设计的理想国是后来一系列理想国中的第一个。这种政治学说中理想国家与现实国家的对立,开创了西方政治思想史中乌托邦主义的传统。8、什么是哲学家治国?柏拉图哲学家治国思想的依据和实质是什么?答:(1)柏拉图理想国家的核心内容是哲学家执政治国。柏拉图以社会分工理论为基础,把政治统治权完全交给少数哲学家,他把现实国家的改造和理想国家实现的希望,完全寄托于真正的哲学家能够掌握国家最高权力上。根据柏拉图设计的社会政治结构,哲学家垄断城邦全部政治权力,被置于等级结构的顶端,即哲学家为王(哲学王)。在他看来,哲学家的本质特征是具有知识,但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知识。只有哲学家才达到了对国家理念的认识,知道理想国家应该怎样组织、怎样治理。根据专业分工的原则,治国是一门专门的知识,只有哲学家才真正能掌握它,也只有他们才有资格执政。同时,柏拉图接受了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信念,认为善出于知,恶出于无知。人一旦有了关于善的真知识,就会具备完善的德行。哲学家是最有智慧的人,也是惟一掌握了真知识的人,因而必然是德行最完美的人,只有他们才有资格矫正国人恶劣的品性。这样,所谓哲学家执政,就被柏拉图理解为高超的智慧、真实的知识、完美的德行与绝对的最高权力的结合。他把这种哲学家视为城邦的“拯救者”。他相信,只有依靠哲学家治理,城邦才会发展,个人才会完善。(2)哲学家治国思想是柏拉图的独创,也是理想国最具特色的内容之一。这是柏拉图提出的挽救城邦危机的根本措施。柏拉图生活的年代,正值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遭到失败,民主制出现危机,整个希腊城邦制度也走向衰落的时期。战争带来社会风气的败坏、社会的分裂动荡和政治危机。柏拉图认为,人的品性是政治的基础,而人的品性的堕落是政治败坏的根源。要改变现实的不良政治,必须从改造人的品性入手,只有哲学家才能承担这个使命。(3)柏拉图以社会分工理论为基础,把政治统治权完全交给少数哲学这是对希腊城邦民主制度的否定。9、亚里士多德是如何分析城邦的起源、本质和目的的?答:亚里士多德采取溯源的方法,即通过对城邦起源的探讨来了解其本质。(1)亚里士多德在探讨城邦起源时,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命题:“人类是趋向于城邦生活的动物”。亚里士多德提出,城邦是自然进化的产物,是人类社会组织由低级到高级,即由家庭一村社一部落一城邦逐步演进的结果。(2)在与家庭和村社的比较中,城邦的本质显现出来。亚里士多德认城邦是“至高而广涵的社会团体”。(3)亚里士多德指出,组成城邦的公民的本质决定了城邦的本质。他认为,有权参加陪审法庭和公民大会的人们才是真正的公民,而城邦是为了要维持自给生活而具有足够人数的一个公民集团,即只有享受平等政治权利的人才是公民,只有由这样的公民组成的政治团体才是城邦。在论述城邦本质时,亚里士多德一再强调城邦与家庭及东方君主制国家的不同。城邦是自由人的自治团体,不是主人与奴隶的结合。城邦政治家的权威是对自由人的治理,是平等的自由人之间所嘱托的权威。亚里士多德的城邦概念包含着很深的公民偏见,它完全否定了奴隶、外邦人和妇女的政治权利。显然,亚里士多德在为奴隶制进行辩护,认为奴隶是会说话的工具,奴隶与自由人的区分符合自然,是城邦生活所必需的。10、如何评价亚里士多德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的地位?答:亚里士多德对西方政治思想史的贡献是巨大的。(1)亚里士多德是西方政治学的开创者。他第一次将人类知识区分为不同的学科领域,使政治学成为独立的学科,从而为政治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他确定了政治学的研究对象、范围、目的和研究方法等,同时对政治学的基本问题和概念、范畴进行了系统研究。(2)亚里士多德在柏拉图整体主义的框架内渗入了某些个人主义的因素,如提倡有限的私有制。他不同意柏拉图关于少数哲学家治国的主张和反对法治,主张人治的思想,为民主和法治做了有力的辩护。所有这些,使他成为西方较为开放、进步和理性主义政治传统的先驱。11、简述斯多葛的自然法思想。答:40 斯多葛派在使自然法成为完整的理论并使其发挥重要作用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斯多葛派的自然法思想源于其自然哲学,在他们看来,宇宙是一个绝对的统一整体,而人是这个绝对统一整体中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是一个小宇宙。他的本性也是宇宙本性在人身上的分有或体现。因此人也必须受那种弥漫于宇宙之中的普遍法则的支配,构成自然秩序中和谐的一部分。这个支配宇宙和人的“理性”就是自然法。它贯穿于一切事物之中,是人的行为的最高准则。芝诺指出:自然法是神圣的,拥有命令人正确行动和禁止人错误行动的力量。在斯多葛派的时代,城邦已经解体,人们面临的是新的社会环境。斯多葛派开始从更宽广的角度来审视人生。根据他们的观点,人不仅是特定城邦或国家的成员,还是整个宇宙的一个组成部分。斯多葛奠定了在西方思想史上自然法传统。它对罗马法、中世纪基督教政治学说和近代的自然法学说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各派政治学家以自然法为武器,对现存社会政治制度的弊病进行了批判,从而推动了社会的改革,倡导了新的政治原则。12、西塞罗的“国家是人民的事业”的基本含义是什么?答:是指国家属于人民,为人民所有。所以,“共和国”名称的本来含义,就是属于人民的国家。这是西塞罗依据罗马共和国的传统探讨罗马国家的实质,重新定义国家。在西塞罗的时代,罗马国家内部的社会结构和政治体制已与希腊城邦有很大的不同。他给国家下了一个著名的定义“国家是人民的事业”。他说“国家乃人民之事业。但人民不是人们某种随意聚合的集合体,而是许多人甚至于法的一致和利益的共同而结合起来的集合体西塞罗指出,当所有的人处于一个人的暴力压迫之下时,什么都不属于人民,人民却属于一个人,即使是在世界上最美好的城邦,那里也根本不存在任何国家。他不再把国家理解为狭小的公民自治体,而是理解为“人民的联合体”。这个概念反映了罗马共和国的特征。事实上,罗马城邦从来就不像希腊城邦那样狭隘和完全封闭。它创建之后,一直在不断地兼并和吸收其他部族和城市的居民。到西塞罗的时代,它已经完全突破了狭隘的城邦界限。13、奥古斯丁双城论的内容和实质是什么?答:(1)双城理论是奥古斯丁政治理论中最具影响的内容。奥古斯丁依据人类原罪说“恩典”理论(原罪救赎说),区分了所谓“上帝之城”(天上之城)和世人之城”(地上之城)。它们分别是圣者与不义者之城,是注定要得救者与注定会受惩罚者之城。(2)依照奥古斯丁的理论,两个城在现实社会是混合在一起的。上帝之城是最高的善,是永久和完美的和平,人们在其中享受永生的幸福。要想被上帝选中,进入上帝之城,就要尽力行善。而世人之城的人们无论多么富足,他们仍是悲惨的,注定被上帝所摈弃,永远遭受魔鬼统治的痛苦。(3)在区分“上帝之城”与“世人之城”的基础上,奥古斯丁阐述了他关于国家与教会的思想。他并不认为“上帝之城”和“世人之城”可以等同于人间任何一种社会组织。不过,上帝之城至少可以由教会来代表,世人之城可以由异教国家来代表。这使两个城的公民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领域可以达成一致。这样就构成了共同体的一套价值体系,社会正是这个共享的中间价值领域。与世俗国家相比,奥古斯丁赋予教会以更高的地位。(4)奥古斯丁依据双城论所提出的教会与国家关系的主张,成为中世纪教会的基本信条,对中世纪的政教关系产生了深刻影响。奥古斯丁本人也因此在基督教会内享有巨大的声望。(5)他赋予教会以更高的地位。一方面力图使教会从国家的控制下获得独立,免受世俗权威的侵害,另一方面他也要求世俗政府为教会的神圣使命提供诸如镇压异端维持秩序的保护和服务。从他开始直到文艺复兴时期,西方政治哲学都是作为基督教神学的一部分成为“神学的婢女”。14、简述中世纪封建欧洲的社会政治状况。答:(1)欧洲封建社会始于公元5世纪,从5世纪到15世纪延续了一千多年,史称“中世纪”40 。西方政治思想从古代自然政治观发展转变为神学政治观,开始了一个新时期。(2)日耳曼人建立了一套采邑制度,并在采邑制的基础上形成了封建等级制度。所有的人都是处于等级关系网上特定地位的人,都有与所处等级相一致的权利和义务。所以中世纪社会突出的特征是人的等级身份和公开的不平等。(3)5世纪末期,基督教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一方面,各封建小国的统治者纷纷皈依基督教;另一方面,基督教的主教们也主动投靠日耳曼统治者。基督教与日耳曼政权的结合,进一步促进了基督教的发展和兴盛。这样,基督教以其强大的力量,在经济上、政治上、法律上、乃至人们的生活上,显示着它的巨大影响。(4)日耳曼人占领西罗马帝国后,改变了西欧的社会政治面貌,也给西欧社会的发展带来新的因素。其表现为:以私人效忠为基础的人身依附关系;对法律的尊崇与敬畏;对拉丁化的基督教的继承。15、欧洲中世纪政治思想的基本特征有哪些?答:首先,政治思想以神学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是西欧中世纪政治思想的突出特征。基督教神学思想的统治在政治上的表现是神学政治观。神学政治观以《圣经》为信仰的绝对权威,作为人们首要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主张王权神授,教权高于王权。第二,世俗国家观念淡薄是中世纪政治思想的又一特征。基督教的统治降低了国家的作用。世俗国家只是在教会之旁或教会之下的一个社会组织。中世纪的政治思想中不存在正式的“国家”概念。世俗国家观念的淡薄无疑有利于强化教会统治,树立教权高于王权的思想意识。第三,教权派的政治思想占有重要地位。在教权与王权的斗争中,教权派的政治思想占居上风。教权高于王权,教权至上的思想成为思想的主流。第四,政治思想没有形成独立系统的理论形式。中世纪时期,政治思想的基本内容都是实践需要的直接产物,很少理性的加工和抽象的推演。所以,政治理论显得非常贫乏,很少产生杰出的政治学著作和论文。16.阿奎那(神权)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阿奎那是如何阐述的?答:阿奎那是西欧封建社会基督教神学和神权政治理论的最高权威,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神学大全》是他阐释神学思想的最重要、最系统的著作,是一部经院哲学的百科全书。其神权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为:(1)信仰和理性。阿奎那神学思想体系的创建,是教会和反教会力量激烈斗争的结果。阿奎那的神学思想正是克服信仰危机、维护教会神权统治的产物。阿奎那坚持基督教的信仰,调和信仰和理性的矛盾,并以此作为其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2)教会与国家。教会和国家的关系是中世纪西欧政治思想的中心内容,也是阿奎那神权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阿奎那对这一问题的阐述,目的在于维护基督教会的神权统治,核心是论证教权高于俗权。(3)国家理论。在国家起源问题上,阿奎那承袭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认为“人天然是个社会的或政治的动物”;在国家目的的问题上,阿奎那认为,国家的目的是为了“过一种有德行的生活”;对国家的作用.阿奎那从三个方面作了论证;在政体理论上,阿奎那也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思想。(4)法的性质与分类。对法的认识和阐释是阿奎那政治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他从法的方面来论证教会权力高于世俗权力,论证教会法高于国家法,旨在维护教会的司法特权。17、阿奎那是如何阐释法的分类?其实质是什么?答:关于法的分类,阿奎那把法分为永恒法、自然法、入法和神法四类。永恒法是最高的法,是一切法的来源,自然法和人法都要服从永恒法,同时人法要服从自然法。此外,人法必须接受神法的指导。阿奎那对人法和神法关系的论证,仍是要强调入法必须服从神法,实质是为教会的神权统治服务的。18、简述阿奎那国家理论的主要内容。答:阿奎那的国家理论主要表现在对国家起源和目的的论述上。(1)在国家起源问题上,阿奎那承袭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认为“人天然是个社会的或政治的动物”。在这里,阿奎那承认了世俗国家的合理性和必要性。(2)在国家目的的问题上,阿奎那认为国家的目的是为了“过一种有德行的生活”。阿奎那提出,道德的社会生活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社会必须融洽无间、团结一致;二是这种团结起来的社会必须以行善为目标;三是必须保证过有道德的生活所不可缺少的丰裕的物质条件。为了取得丰裕的物质条件,他认为,除了社会生产的发展而外,重要的是允许私人占有。(3)对国家的作用.阿奎那从三个方面作了论证。第一,人们需要一个指导者。国家权力就起这种指导者的作用。第二,照顾公共幸福的需要。公共利益是社会团结的纽带。为了过好社会生活,就必须有人照顾公共福利。国家权力就是为此而设立的。第三,社会需要某种控制力量。任何统一体都需要控制力量,否则便无法统一行动。社会共同体也需要受国家政治权力的支配。40 (4)在政体理论上,阿奎那也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他首先根据其宗旨把政体分为正义的和非正义的两类,然后又根据统治者的人数将前者各分为主种,即正义政体中的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干民政体和非正义政体中的暴君政体、寡头政体、民主政体。19、但丁是如何看待教权与王权的关系的?答:在教权与王权的斗争中,但丁支持王权,反对教权。在两者的关系上,但丁坚持教权与王权分工的理论,并以此驳斥了君主权力来自于教皇的观点。但丁指出,上帝授权君主,使其以人的理智治理国家,使尘世成为“人间乐园”;上帝授权教皇,是要他以圣灵化人,引导人遵守神的教导,能够在来世进入“天上乐园”,享受永生的幸福。因此,教权与王权是有着明确的分工的,君主的权力并非来自教皇,而是直接受自上帝,不需要任何中介。教皇虽然执掌天国的钥匙,看守天国的门,但无权统治帝国。20、为什么说马西略的政治思想具有摆脱神学束缚的倾向?答:在马西略的政治思想中,表现出摆脱神学束缚的倾向。(1)马西略从维护世俗权力的立场出发,对封建教会和教皇的权力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并且探讨了教会的改革问题。马西略吸取了柏拉图在阐述正义理论时提出的社会分工思想,提出实现和平生活的途径是分工互助。马西略反对教会干涉国家事务,反对教会的神权统治,否定教会的封建教阶制度。(2)这种倾向还表现在他提出的人民权力的思想上。马西略从人们的共同需要出发解释国家的起源和目的,认为上帝的意志并没有决定国家的存在,更没有决定国家的目的。马西略从人们的共同需要而不是从上帝的意志来解释国家的起源、目的,并从中引申出人民权力的思想.表现出政治思想摆脱神学束缚的倾向。这不仅在当时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而且对近代西方的国家观和人民主权理论都产生了影响。21.文艺复兴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答:文艺复兴运动是欧洲由中古向近代转型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展示了资产阶级在上升时期的革命热情和首创精神。在欧洲历史上,它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首次向封建制度和宗教神学发起猛烈进攻,在文化诸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对日后欧洲文化和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恩格斯高度赞扬文艺复兴运动,称其是“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1)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与理论指南,同时,它也是文艺复兴运动中最伟大的贡献。人文主义再一次确认了人在社会政治活动的中心地位。人文主义的基本主张是提倡人性,反对神性;提倡理性和科学,反对蒙昧主义和神秘主义。人文主义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强调人的自由意志与个性的解放,重视现实生活与人文教育。在政治上.文艺复兴的思想家拥护民族独立和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2)世俗主义是文艺复兴的第二个重要内容。从一开始起,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家的思想就是朝着一种比较世俗化的人生观,集中焦点在“此世”而不是中世纪想象中的那个“彼世”,这是一种历史的观点,不是玄学的观点。文艺复兴的思想家逐渐摆脱神学的影响,从而使文艺复兴运动具备了世俗化的特征。22.宗教改革理论家政治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答:(1)区分理性与信仰,井在世俗领域中承认理性的地位。这样,宗教改革的理论家实际上是在某种程度上把政治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2)建立民族教会。宗教改革的理论家十分关注教会改革,提出了建立“廉价民族教会”的主张。民族教会的要求为民族精神注入了兴奋剂,它与民族国家的兴起两相印证,成为宗教改革者的一个重要理论贡献。民族教会需要民族国家的支持以对抗罗马的教皇,而民族国家更需要民族教会提供理论上与思想上的支持。(3)宗教改革的理论家们还在自己的政治理论中初步地表达了自由、平等和民主的思想,为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宗教改革者提倡改革罗马教会那种森严的教阶制,主张教徒之间的平等。在如何改革教会的问题上,宗教改革者提出了教会“民主”的主张。加尔文主张按民主的原则改革教会组织。在加尔文建立的共和国里,教士之间建立平等关系;投票选举产生神职人员;组成由信众兄弟组成的大会并遵从其做出的决定……这一系列改革对产生近代民主的启迪作用是显而易见的。23.马基雅维利权力政治观的结构如何?40 答:在亚里士多德以及以后的大部分时间里,政治总是同道德、伦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成为自然政治观的一个基本特征。马基雅维利明确地将政治与道德分开,从权力的角度来理解政治,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法国的政治思想家布丹和英国的政治思想家霍布斯等人,从而为权力政治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主张国家的本质是权力,政治就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斗争,统治者应以夺取和保持权力为目的,是马基雅维利政治思想的核心。马基雅维利主张从人的角度、以性恶论为出发点来研究政治问题,为权力政治观提供了方法论的基础;他还着眼于政治现实,主张将权力视为国家与政治的本质,并从权力的角度出发来研究政治和国家的问题,而且还以国家的地位、宗教的影响等为主题发表了重要的论述,并从权力的角度出发深入地研究和总结了君主统治的方略,全面地架构了权力政治观的体系。马基雅维利注重从历史和实践经验中寻找政治统治的规律,其历史主义的方法和现实主义的出发点对后来的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为其权力政治观的研究提供了基本的方法论。从理论研究来看,马基雅维利主张从现实出发,摆脱书本的说教,注重对实践经验的梳理,从而为权力政治观提供了现实主义的基本出发点。对实践经验的重视使得马基雅维利注重对历史经驻的总结。在权力政治观的指导下,马基雅维利提出了一系列政治主张,包括建立强大、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制止封建割据和内讧,抵御外侮和驱逐外国侵略的国家至上论;反对教皇和教会对世俗政权的干预等。24.布丹指出了主权的哪些特征?答:(1)布丹明确地将作为最高权力的主权赋予国家,从而衍生出了对内最高、对外独立的国家主权概念。布丹指出,主权是绝对的、永恒的权力,在一个共和国中,它是确定的。布丹的主权具备了永恒性和绝对性、独立性等重要特征。第一,永恒性。主权的永恒性意味着主权不受时间和任期的限制。从主权的永恒性出发,布丹把主权同一般的管理权区别开来。另外,主权者是拥有主权的人,主权者的更迭并不影响到主权的永恒性,主权者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主权却是无限的。第二,绝对性。就空间来看,在一国范围内,主权是至高无上的,它超超越了任何限制;就时间来看,主权不受此前时代的限制。主权是在一个国家中进行指挥的一种绝对的、永恒的权力,它是超乎公民和臣民之上,不受法律限制的最高权力,主权者则因此而超然于法律之外,法律的权威只及于除主权者之外的所有人。主权只属于同家,君主不过是代国家行使主权。第三,独立性。就主权的空间范围上来看,主权只是在一国范围内具有最高性,;当这一权力超出民族国家的范围的时候,它就不具有支配权.而只具有独立性。作为国际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任何一个主权国家均有权同其他国家之间进行交往,包括战争、和平等等。(2)尽管主权是绝对的、永恒的,但是,主权的具体运用却不是无限的。为了防止君主侵犯新兴资产阶级利益,布丹又指出,绝对不受限制的主权是不存在的。他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证主权的有限性:第一,主权要受到上帝法、神法和自然法的限制。神法和自然法先于国家而存在,它们高于国家和主权,所以主权之上还有神法与自然法的限制。国王和领主的绝对权力不可以触及上帝法、神法和自然法。第二,主权者的权力不能侵犯财产权。私有财产权是神法和自然法早已规定的了,主权者要遵守神法和自然法,主权者的权力不能触及私有财产。尽管课税权是主权的内容之一,但是,国王不得滥用权力,任意向其臣民征税。第三,作为主权者的国王要遵守契约或协议。法律是主权者制定的,因此,主权者不受法律的限制,而臣民却必须服从。然而,契约与此不同,它是国王间另一方签订的约定,任何一方都不能违反。在这一点上,主权者并不比普通的臣民有更多的特权。25.分析布丹国家概念的主要特征。答:在对国家的产生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布丹提出了国家的概念。他指出,所谓的国家就是由许多家庭及共同的财产组成的具有最高主权的合法政府。这一国家概念的特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1.家庭:家庭的出现既是人类自然本性使然的结果,同时亦带有社会组织的性质。家庭既反映人类的自然本性,又具备法学的性质。因此,家庭不但有家庭的成员,而且家庭还需要具备私有财产以维持家庭的物质存在。2.共同财产:共同财产是国家的重要基础和特征。布丹以私有财产和公有财产来划分国家与家庭的范围,家庭是私有的范围;国家是公有或共有的范围。正是这种区分使布丹的国家理论同时包含了两个绝对物:“家庭的不可取消的权利”和“主权者的无限立法权力”40 。3.主权:主权是国家的标志,只有一个拥有了主权的共同体才成为国家,主权使得这一共同体享有对内最高、对外独立的至高无上的权力,从而真正成为一个国家。主权概念是布丹国家理论中最富贡献的内容。4.合法:布丹认为,国家是“拥有最高权力的由若干户人家及其共同财产组成的合法政府”。布丹认为,强力与征服并不足以造就一个国家,国家还需要在神法和自然法的指引下,以维护公民的物质利益为目的。26.莫尔乌托邦的基本思想内容是什么?(见名词)27.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的政治思想有什么特征?答:通过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英国形成了以个人权利、财产权利为核心的权利观念,同时也形成了以限制权力、分权、法治为核心的权力观念,这为英国自由宪政思想传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就其政治思想关注的共同点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点:(1)财产权成为各派政治思想关注的出发点和归宿。主要是围绕着征税问题,英国的国王与贵族之间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并通过大宪章的制定形成了宪政传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的根源也在于确立资产阶级的私有财产权。因此,对私有财产权的思考成为这一时期政治思想的基本内容。(2)国王与议会的关系成为人们政治思考的基本主题。围绕着国王和议会的权力,这一时期的政治思想家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以菲尔麦、霍布斯为代表的君主专制派为国王辩护,主张在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以弥尔顿、利尔伯恩等人为代表的激进派要求废除王权,建立人民上权或议会主权的共和制度。在这两派之间,以洛克等人为代表的中下层资产阶级相新贵族则主张君主服从议会的权威,实行君主立宪。28.霍布斯是如何描述国家的起源的?答:从自然状态出发,以社会契约论解释国家权力的产生过程,以自然法和自然权利论证人权正是17、18世纪时期政治思想家具备的一个共同特征。霍布斯就是这一潮流的创始人。从抽象的人性原则出发,霍布斯继承了马基雅维利等人从权力的角度研究政治的基本理论特征,对国家的起源与本质做了近代化的论证。霍布斯假设了一个自然状态。霍布斯阐发了他关于政治生活的基本构想,建构起政治哲学理论的大厦。为了抵御外来侵略和制止相互侵害,人们就必须把大家所有的权利和权力托付给某一个人或一个由多人组成的集体,后者可以通过多数的意见把大家的意志转化为一个意志.以便保障大家能通)了自己的辛劳和土地的生产谋生并生活得到满意。这就是霍布斯所谓的人们通过社会契约达成国家的过程。通过描述社会契约论的发生过程,霍布斯得出了国家的本质:国家的本质就在国家本身,也就是主权。承担主权人格的人被称为主权者,而其余的每一个人都是他的臣民。通过对自然法和国家起源的论证,霍布斯不但从自然法中得出了自然权利的观念,同时创造性地将马基雅维利和布丹那里的国家和主权观念同自然权利的概念联系起来,以社会契约论的方式论证了权力产生的过程,以自然法的方式论证个人权利的合理性,奠定了近代西方政治观的基础。29.霍布斯的主权学说有何特点?他是如何从主权理论出发论证其专制主张的?答:霍布斯发挥了布丹的主权理论,将主权视为国家的本质,并指出了主权至高无上;不可分割、不可转让的性质。他批评了民主制的种种弊端,举出例证说明君主制的合理性,认为君主制是所有国家类型中最好的。霍布斯的主权学说反映出英格兰以至欧洲大陆对强大王权的渴望。当霍布斯将这一理论应用到政体理论中时,他转向下集立法、行政、司法等大权于一身的君主专制制度。为了使国家权力能够得到有效的发挥,霍布斯否认法治,更反对分权,这使得霍布斯提出的个人的权利很难得以保障。就霍布靳理论体系来看,这种主权理论与专制主义构成了霍布斯的另一面,它使得霍布斯在国家本质和国家形式两个方面上自相矛盾。30.霍布斯为主权者规定了哪些义务?答:40 根据人民在国家中的基本权利,霍布斯规定了主权者的义务。他为主权者规定的根本义务是保卫人民的安全。霍布斯将服从自然法作为君主的主要义务。既然政府是为和平的缘故而组成的,而和平又是为了寻求安全,那么现在掌握权力的人若将它用在别的上面而寸;是为人民的安全上,他的行事就违背了和平的原则,也就违背了自然法。除此之外,霍布斯还为主权者规定了一些具体的义务:(1)主权者必须保护好主权。(2)教育人民。(3)根据良好的法律和于等的原则进行统治。(4)确定和保护人民的私有财产权。31.试分析洛克的自然权利思想的基本思想及其要素。答:洛克创造性地运用了霍布斯的自然权利理论,进一步将人的自然权利充实为财产权、自由权、生命权并阐释厂法治和分权理论,奠定了近代西方自然权利理论的基础。(1)洛克的自然权利理论是建立在自然状态的基础之上的。(2)洛克认为,人们在还没有进入人类社会之前就享有生命、健康、自由和财产的权利。(3)洛克以劳动起源论来论证私有财产的合理性。(4)洛克明确地指出,政府的目的就在于保护人们的财产。洛克正是以自然法为论证方式确立了财产权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同时,这一权利也为政府设定了原则和界限,即不得违背保护财产权这一神圣使命,它是民主的限度,也是宪政的一个原则。从洛克的自然权利理论中,可以看到从古代西方思想中传承下来的自由主义的基本要素:自由、平等、民主、法治。这些价值观念及其制度架构构成了西方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32.洛克是如何论证法治与自由的关系的?他的法治包含了哪些原则?答:(1)洛克的法治理论是同自由联系在一起的,通过对自由的界定,洛克论证了法治的原则,从而在政治制度上为自由提供了保障。洛克区分了两种自由,一种是“自然自由”,这种自由既不受人间任何上级权力的约束,又超出了人们的意志或立法权,只以自然法作为它的准绳;一种是“处在社会中的人的自由”,这是一种社会状态下的自由。从自然状态与社会状态下的两种自由出发,洛克论证了法律的存在与自由的共容。洛克断定,“法律的目的不是废除或限制自由,而是保护和扩大自由。这是因为在一切能够接受法律支配的人类的状态中,哪里没有法律,哪里就没有自由。”正是出于实现个人在社会下享有自由的目的,人们设置了立法机关,制定了法律,指导一个自由而有智慧的人去追求他的正当利益。(2)洛克将立法权看作是国家中的最高权力。同时他认为,这一最高权力亦需要限制。通过对立法权进行限限制性的规定,洛克提出了立法权的四个原则:第一,目的原则。第二,方式原则。第三,财产原则。第四,独有原则。洛克通过对立法权的限制,提出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法治原则、财产权原则等基本原则,从而为确立法治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奠定了基础。33.如何看待启蒙运动对法国大革命的影响?答:启蒙运动发生于17世纪后期的英国,很快传到北欧大多数国家,并且对美洲产生了影响。但是.启蒙运动的最高表现是在18世纪的法国。从某种程度上说,英国哲学与科学的发展为18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牛顿和洛克对启蒙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以伏尔泰为先驱的思想家们揭开了法国启蒙运动的序幕。在伏尔泰之后.以狄德罗、爱尔维修、霍尔马赫等人为代表的百科全书派启蒙运动推向高潮。他们坚持唯物主义的无神论,打击了封建神学和君主专制制度。在政治论证方法上,他们认同自然法,采用社会契约论来解释国家的产生;在国家形式上,他们突破了伏尔泰主张开明君主专制的局限性,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的权力应受到法律的限制。除此之外,启蒙运动还造就了梅叶、摩莱里、马布利等一批空想社会主义者.启蒙运动的基本主题是推崇近代的自然科学和理性主义,主张废除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抨击天主教教义,传播资产阶级的人权与民主。其中对平等问题的关注和要求成为法国启蒙运动的一个最基本特征。理性成为启蒙运动的出发点和目的,构造了这一运动的基本精神。启蒙运动步文艺复兴运动之后尘,继承了它的精神财富.使欧洲资产阶级的思想革命达到“顶峰”.成为欧洲历史上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启蒙运动继承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的基本成就,总结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基本经验,对法国大革命和美国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启蒙运动对人的思想和行动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40 34.简述孟德斯鸠的分权学说。答:(1)孟德斯鸠的分权学说深受英国和罗马共和国历史经验的影响。(2)孟德斯鸠认为,—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孟德斯鸠提出了分权学说。(3)孟德斯鸠对西方政治思想做出的最大贡献在于他还提出了权力相互牵制、相互制衡,“以权力制约权力”的重要思想。(4)孟德斯鸠的分权与制衡理论对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已经成为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基本组织原则。35.孟德斯鸠对法的精神的研究有什么意义?答: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孟德斯鸠探讨了法与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他认为,法与这些关系综合起来就构成所谓“法的精神”。(1)在孟德斯鸠看来,法与各种事务之间都存在着纵横交错的关系。(2)孟德斯鸠强调了法的理性精神。(3)根据法律调解对象的不同,孟德斯鸠进一步将法区分为四种主要的类别,即自然法、国际法、政治法和民法。孟德斯鸠对法律体系的区分具有重要的意义,它阐明了以私有制为核心的资产阶级法律原则。在区分三个法律体系的基础上,孟德斯鸠明确提出,自然法优于人为法,人为法应遵循自然法。这样就在某种程度上确立了自然法的地位,为权利的保障提供了基础。为了保证私有财产的神圣性.孟德斯鸠还区别了政治法与民法,并且明确规定以民法为根据的事情就不应用政治加以规定。36.简述卢梭的人民主权学说。答:(1)在马基雅维利、布丹、霍布斯、洛克等人之后,卢梭创造性地将主权学说同“人民”联系起来,把主权学说由“君主主权”发展到了“人民主权”。(2)卢梭的主权理论是同公意理论联系在一起的。卢梭认为,公意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3)从公意理论出发,卢梭认为,主权必须代表人民的利益.由人民直接行使主权。(4)由于公意具有权威性、整体性,因此,人民主权也具有两个最基本的特征,即权威性和整体性。(5)卢梭的人民主权理论确认了人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为近代国家政治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基础,深刻地影响了后来资产阶级国家宪政制度的发展,然而,卢梭的人民主权理论亦存在着很多缺陷,如否认代议制的可能性、否认权力的分立与制衡的重要性、否认对主权的限制等。37.卢梭是如何论证不平等的产生的?答:探求社会不平等的发展及其产生的基础是卢梭政治思想中最为深刻的部分。通过对人类不平等的发展史的考察,卢梭不仅以辩证的思维描述了人类不平等的发展过程,而且接近正确地评估了私有制、国家、法律等要素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作用,表现出于更深刻的洞察力和更彻底的批判精神,对后来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厂重要的影响。卢梭将过程分解为富人和穷人的不平等状态、强者与弱者的不平等状态和主人和奴隶的不平等状态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自然状态中的平等被打破,私有财产与私有观念的出现使人类走出自然状态而进入文明社会,随之而来的是由社会的不平等替代自然的不平等,贫富分化被人们逐渐认可。在第二阶段,社会和法律首先出现,但它们的出现反而使不平等根深蒂固了。社会和法律“给弱者以新的桎梏,给富者以新的力量;它们永远消灭了天赋的自由,使自由再也不能恢复;它们把保障私有财产和承认不平等的法律永远确定下来,把巧取豪夺变成不可取消的权利;从此以后,便为少数野心家的利益,驱使整个人类忍受劳苦、奴役和贫困”。这样,不平等就进入第三阶段。专制是这一个平等阶段的特征,它的命令是没有考虑道义和职责的余地,最盲目的服从乃是奴隶们所仅存的美德。在这里,一切个人又是平等的,因为他们都等于零:这一状态使不平等达到了顶点。所有的不平等最终在这里汇集,直到出现新的变革完全瓦解这一专制政府,或是使它再接近于合法的制度,这种不平等才开始进入另一次循环。这里是不平等的顶点,这是封闭一个圆圈的终极点,它和我们所由之出发的起点相遇。38.简述卢梭社会契约论的特征。答:40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一书中,阐述了通过社会契约建立国家的思想。卢梭设想的社会契约基本过程是:在约定社会契约时,每个人把自身的一切权利全部转让给整个集体;由于任何一个结合者也同样这样做,他就可以从集体那里获得自己所让渡给别人的同样权利,得到自己所丧失的一切东西的等价物,并且以更大的力量来保全自己的所有;人民是主权者,就不会损害全体成员和任何个别的人。通过社会契约,卢梭希望解决个人与国家之间的矛盾,就是既保证了每个人的力量和自由是他生存的主要手段,又要使他置身于力量的总和,不致忽略对于自己所应有的关怀。“服从自己本人”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卢梭社会契约论的特征和矛盾。他试图把自己和服从这种对立的东西统一在国家整体中。39.杰斐逊的宪政民主理论包括哪些组成部分?答:杰斐逊的民主理论实际上是一种宪政民主的理论,体现了宪政与民主两个重要的原则。(1)人民主权原则。他认为,国家的权力来源于人民的授予与委托,人民在任何他们认为胜任的事情上都可以行使他们作为国家主人的权力,包括建立、改变和撤销政府的权力。(2)民主性原则。人民的权威是宪法的基础,人民有权依其意志改变政治原则和宪法。(3)多数原则。多数原则是人民主权原则和民主性原则的一个体现。共和主义的第一原则是“多数法则”,在杰斐逊共和理论中,多数原则是与维护少数人利益结合在一起的。(4)代议原则。通过摒弃直接民主制而将人民的权力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委托给少数人行使,从而既使人民的意志成为有效的因素,又解决了直接民主制下所无法实现的问题。(5)分权与制衡原则。政府各项权力必须平均分配给几个政府部门,每个政府部门都由其他部门有效地加以遏制和限制,无法超越其合法范围。40.19世纪法国社会的政治和思想状况如何?答:革命后的法国社会,阶级矛盾愈趋尖锐复杂,政局动荡反复,各种政治势力之间的斗争空前激烈.法国社会长期的政治动荡催生出众多的政治思想流派,如正统主义、自由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空想共产主义、无政府主义、实证主义等,它们代表着不同阶级或阶层的利益。正统主义是极端保守的封建复辟思想,代表封建贵族阶级利益。它在法国革命后兴起,在波旁王朝复辟后的“神圣同盟”时期极盛,在欧洲1848年革命后衰落。自由主义思想反映了19世纪初期法国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随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的日益突出,各种反对资本主义、主张建立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的社会上义的思想和流派广泛流行。19世纪初期产生了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三四十年代出现了空想共产主义。此外,无政府主义也流行开来。作为资产阶级抵挡社会主义思想影响的理论武器,实证主义在19世纪30年代出现。实证主义在追求科学知识的口号下,要求以阶级调和求得社会的改革与进步,反映出面临新的斗争任务的资产阶级的策略变化和巩固资本主义政治秩序的根本目的。它为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思想由“应然”向“实然”阶段过渡提供了理论武器。各种政治思想的纷繁多样、变化频频,以及彼此之间的复杂斗争,成19世纪法国政治思想的基本特征。41.19世纪英国政治思想发生了哪些变化?原因是什么?答:英国工业革命使英国在19世纪进入自由资本主义的鼎盛时期。资产阶级政治地位的改变,使19世纪的英国政治思想由革命转向改良和保守;资产阶级政治任务的变化,使政治思想由“应然”变为“实然”,即由要求建立理想的政治秩序转向维护现存的政治秩序;阶级关系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使政治思想领域中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冲突成为重要内容-这种变化的且体表现及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功利主义成为政治思想的主要理论基础,被用来解释社会政治现象和现实生活的实际问题。(2)自由主义关注的重心从政治自由转向社会经济领域的自由。自由主义是以强调个人自由为核心的政治思潮。(3)保守主义成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一般意义上讲.保守主义是一种主张维持现状、反对激烈变革的思想倾向。(4)批判的空想共产主义对工人阶级产生了重大思想影响。42.贡斯当是如何划分政治白由和个人自由的?40 答:(1)现在人们对自由的理解和追求与古代、甚至启蒙思想家的观点大不一致,人们主要的已不是要求参加行使政权或者像卢梭所说的使政权掌握在人民的手里,而是个人对国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是个人的权利自由。在贡斯当看来,随着国家疆域的扩大和人口的增加,政治自由既不可能也毫无意义,而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乃是个人的主动创造精神。自由就是个人独立性的胜利。今天人们所需要的真正的自由就是个人的财产、经营、贸易等自由。(2)在处理国家和个人关系的问题上,他对国家干预个人自由,主张自由竞争,他认为自由竟争是自然的事情,是改善企业经营最可靠的办法。这是事物的本性,国家不应通过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去限制、干预个人的经营、贸易自由。相反国家应该鼓励个人的主动精神,保护个人自由。为了维护这种个人自由,贡献当认为,不仅要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神权政治学说,反对个人、人民、人民代表或属于任何名义的人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的国家制度。认为即使属于法律的权力也应受到限制。他赞赏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并根据英国的政治制度和法国的政治经验和社会状况,提出了一套旨在充分保障个人自由的分权主张。43.托克维尔民主思想的基本内容与意义是什么?答:民主思想是托克维尔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他对民主问题的阐述,是通过对法国社会的的历史和现状同美国政治制度的比较,通过深思熟虑进行的.(1)民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托克维尔认为,当时最全面地反映民主的历史进程、表现出民主发展规律的国家是美国。他以其深刻的政治洞察力和敏锐的政治意识为其同时代的人指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民主大道,他指出国家统治者肩负的首要任务是:对民主加以引导;在可能的条件下重新唤起民主的宗教信仰;洁化民主的风尚规则民主的行动;逐步以治世的科学取代民性的经验。以对民主利益的认识取代其盲目的本能;使民主的政策适应时间和环境的需要。他相信未来的社会是一个民主的社会、法制的社会。(2)民主、平等、自由思想。托克维尔将“民主”看作是“平等的趋势”,社会的各个方面的发展都体现出这一趋势。热爱自由始终是他的坚定信念。通过对美国民主制度和法国大革命的考察研究,以惊人远见卓识预测了资产阶民主的光明前途,阐释了未来社会的民主趋向。说明了法国这样的专制国家进入民主时代的历史必然和独特方式。他所坚持的比较研究方法令人大开眼界,他所强调的“让观点以事实为依据,绝不硬要事实迁就观点”的原则为后人所瞩目。尽管他的论述不可避免地带有贵族的情感和色彩,但他的仍不失为一位伟大的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家。他的一些被历史应验的对未来社会以展的预测更确立了他在世界学术界的独特地位。44.边沁是如何看待政府的作用的?为什么说功利思想是他政治思想的基础?答:边沁视个人利益为人的一切行为的基本动因,“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是人的根本道德原则,求乐避苦是人的本性和个人利益之所在。因此无论是个人行为还是政府行为都应以增加人和社会的幸福、减少人和社会的不幸为目标的,由于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只要使人能够追求和实现他自己的最大利益,就会实现整个社会的最大利益。边沁把“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作为他功利思想的根本原则,这一原则也成为衡量国家法律和制度的根本价值标准。边沁否定自然法的存在,否定成立政府的原始契约的存在,他提出国家或政府并非起源于契约,而是形成于人们服从的习惯。边沁提出,政府活动和立法的目的可以具体分为四个目标:“生存、富裕、安全与平等,他认为这四项目标实现先得越完全,社会的幸福就越大。在边沁看来,自由政府和专制政府的主要区别,在于权力是否受到限制。他还认为,在权力是否受到限制,他还认为,在权力受到限制的自由国家里,社会的变革会较为顺利和容易,较少采取暴烈的行动。边沁根据功利主义提出了改革建议,他的许多思想并不成熟,但他根据功利主义提出的政治原则和改革建议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的进步要求。45.密尔自由思想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他对传统自由主义思想作了哪些修正?答:约翰·40 密尔是近代英国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家、经济学家。在自由主义思想史上最精辟地阐述了个人自由。(1)密尔对个人自由的探讨,不再仅仅局限于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而是扩大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创造性地提出社会自由。进一步扩大了自由思想的范围。密尔虽然继续主张从国家得到自由,更强调从社会的束缚中得到自由。(2)密尔阐述了社会所能合法施用于个人的权力的性质和限度。提出了著名的“群”(社会)“己”(个人)权界论。是否危害他人,就是“群己权界”的“界”之所在。密尔对传统自由主义的修正主要表现在对放任主义原则的修正。他人为国家不能只是一味放任,还应积极地为人民提供更多的获得自由的机会。密尔对放任主义原则的修正,为国家更积极地发挥作用提供了新的理论。此后,国家的积极作用,国家全面干涉的理论,成为新自由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密尔的修正了的放任主义思想,深刻影响了现代形式自由主义的国家干涉理论。46.如何理解周公的政治思想特点是重在调节?答:周公政治思想以注重调节为特色。表现在①对传统天命观修正;周公根据周初形势修正了传统的天命观;首先,他提出了“惟命不于常”,即上天所赐予的“大命”不是恒定的,而是不变的。其二,周公提出天根据德行“求民主”。民主即民之主,就是君主,周公认为,君主是由天选定的,选择的标准是德行。其三,周公主张以民情见天命。即上天的意志可以通过民情表达出来,通过体察民情可以变的传统观念,认为天命的存废取决于统治者是否有德,从而成功地为西周政权的政治合法性提供了理论依据。周公的思想代表了早期政治家对于政治兴废,社会变革的规律性认识。②施政指导思想:“惟命不于常”意味着任何已经得到了天之大命的人都可能失去天命的眷顾,因而当政者要有一定的政治危机。这实际上提出了推行治国的积极政策,以及改善政治状况的必要性。周公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政策,主要有敬天、保民、明德、慎罚等等等。在周公的诸多施政思想中,最重要和最价值的是保民与慎刑罚。保民:就是处理好统治者与民的关系。慎刑罚:意为要刑罚适当。慎刑罚要点有三:要根据成法成典用刑,不能随心所欲;用刑时要考虑犯罪者态度。施用刑罚根本目的是惩恶扬善,维护正常统治秩序。所以用刑要出于善心,判决罪犯要慎重。周公根据周初的形势修正了传统的天命观,提出了德的思想。主张按照德的要求,敬天、敬祖、明德、保民、慎罚,调节处理好统治者与民、与天的关系,以上得天助,下得民和,最终确保周朝统治的长期延续。47.儒家学派政治思想基本特点答:儒家学派的政治思想以重道德,讲礼仁为特色,他们注重的是政治秩序,着眼于从整体上调节社会关系,建立和巩固统治秧序。儒家学派政治思想的基本特征体现在:(1)礼治与正名.礼治是儒家学派的主要政治主张之一。孔子首倡其说,其后荀子对礼治的论述最有特色。作为儒家政治思想所倡导的礼,其在本质上强调尊卑上下有序的等级原则,礼治的核心就是用等级规范来调整社会政治关系,约束人的行为。(2)仁、仁政.儒家学派极为重视伦理道德在政治中的作用,他们在理论上详尽阐述了忠孝仁义的政治意义和政治功能。其中,仁得到了诸位儒学宗师的特别关注。孔子把仁看作是最高品德,并以此为依据形成了“仁政”的理想政治。关于仁的内涵,孔子认为主要有两层:一是克己复礼,二是仁者爱人。对内克己,对外爱人,最终在思想和行为上符合礼的要求,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仁。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又在性善说的基础上进行了发挥,并将之用于政治,提出了仁政思想。仁政的主要内容有四项:其一是制民以恒产;其二是赋税徭役有定制;三是轻刑罚;四是保护工商业。(3)德治教化。儒家学派主张以德治国和教化百姓。德治的要求首先是是针对统治者的。在孔子看来,统治者要在道德修养方面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实现有效的统治。孟子也认为,统治者自身的道德修习是实行理想政治的前提条件。关于教化,孔子有一套方针,叫做“庶、富、教”,就是要求统治者轻徭薄赋,政治宽松,以招徕百姓。治下的人口多了,国力才能强盛。人多了以后,就要使百姓的生活富裕起来,人们生活富裕,国家的赋税收入自然也就多了起来。然后,就要对民众进行教化,这样,就达到了孔子向往的有道社会。48.礼治理论的内容和实质?答:40 礼治使儒家学派的主要政治主张之一.孔子首倡其说,其后荀子对礼治的论述最有特色,作为儒家政治思想所倡导的礼,其在本质上强调尊卑上下有序的等级原则,礼治等核心就是用等级规范来调整社会政治关系,约束人的行为.孔子继承了西周以来的传统思想,认为礼是治国的根本手段.他所说的礼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遍布于社会政治各个层面的尊卑等级,这是一种政治原则,被孔子视为最重要的治国方针.孔子也肯定政,刑的统治作用,但是与礼相比较,暴力和刑罚只能处于次要和从属的地位.礼治的优越之处就在于它能使民有廉耻之心,能够自觉而诚心地服从统治.所以依照孔子的设想.在治国方针上,礼治是首选.对个人而言,礼是必须遵行的行为规范.孔于要求人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符合礼的要求,不能超出礼的规定.礼也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政治关系的基本准则.礼成为最普遍,最基本的社会政治规范,也是孔子建构理想社会的基础.礼体现在政治体制上就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就是君主拥有和执掌最高政治权力.孔子向往的"天下有道"正是这样的政治局面.然而如何进行礼治呢孔子认为要从"正名"开始.全社会尊卑上下等级名分适宜得当,名实相符,则名正言顺,政事有成效,礼乐振兴,刑罚适中,人们的行为有章可循,实现井然有序的政治局面.从正名开始,到统治秩序的形成,孔子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施政思路.荀子认为,礼产生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由于人生来就有欲望,而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世上的物质等资源却是有限的,因此,如果不能节制人的欲望,就会导致人与人的争斗,最终引发混乱.解决这些矛盾的办法就是由圣人制定礼,依照等级原则约束和规范人们的身份地位与行为,协调利益关系,达成社会政治秩序的平衡与稳定.然后荀子分析了礼的作用.荀子认为,礼的根本性功能就是分.礼具体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分物以养体,即通过礼义调节人和物质资源的关系,在物质与人的需要之间取得平衡.其二,等级之分.分物并非平均分配,而是按等级分配.物质资源的分配就是按照严明的等级进行的.其三,社会职业分工.荀子要求社会上不同职业的人遵守等级规范,各守其业,各尽其职,以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转.最后荀子论述了礼的政治意义.荀子极为重视礼的政治作用,认为礼是治国,治民的基本手段.他举例说,礼在治理国家的竟义上,就好像秤砣对于称量东西的轻重,墨斗对于裁量木材曲直的意义一样.他甚至说:"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没有礼,则人类社会难以存在,礼成为个人,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必备条件.49.什么是无为政治?老子和庄子提出无为政治依据和实质是什么?答:(1)无为政治是道家学派基本政治主张,老子和庄子都持这种观点。他们说的无为不是统治者放弃统治,什么都不做,而是通过某种“无为”方式以达到治理,这就叫“为无为而无不为”其他主要内容有:君子无为,即统治者要小心翼翼治理国家,减少政治干预和政治活动,“治大国若烹小鲜”。使民无为,就是要使民不想为了、不能为、不敢为。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在政治和文化等方面采取适当的办法,消除能使民有为的种种条件。(2)无为政治提出的依据是基于道家学派对“道”的考察。老子认为宇宙万物的根源是“道”而是“道”是“无为”而“自然”的,人效法“道”也应以“无为”为主。老子关于道的表述。主要有三层含义: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不是人们的常识可以认识的,也不是一般语言可以说清楚;道先于天地而存在,是有规律运行着的,却是不能完全准确把握的。道派生出天地万物,本质曰一,曰无。特征是运动与“用弱”。老子关于道的认识论证了两个事实。一是道是天地万物的母体和本源,因而人类社会要受到道的制约。二是道的本质是无,而人类社会特点是有。老子期待着使民不能有为,民风就会复归于善良,淳补,社会也就好治理了。这实际上是一种愚民政策,体现了老子政治思想本质。50.墨子是如何论述尚同政体的起源及其运作方式的?答:尚同主张是墨子关于政治体制的认识。墨子提出尚同主张的理论基础是关于国家、政治起源和社会基本矛盾认识。认为。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人类历史上曾有一个“未有刑政”时期。在这个时期,人人都是平等的。但这却是一个混乱和无序的时代。墨子认为当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义”。这个“义”既包括思想观点,也概括物质利益。一个人有一“义”,则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种“义”。他还认为,要想使人类摆脱混乱状态,就要将义统一起来,为此就要建立“刑政”,设立“政长”,政长之首是天子。他没有明确说天子是由谁选择的,但从他的整体思想看,选择天子的只能是天。只天子一人难以治理天下,还要有臣僚辅佐,于是设立三公,分封诸候,任命卿大夫,乡长,里长。这就是墨子设计的“政长”系统。认为建立政长系统就能够将社会上分散混乱的“义”统一起来,叫做“尚同”义只能由高贵具有智慧者即天子、诸候、大夫等人提出,“愚且贱”的民只能无条件服从。政长系统运作基本原则是下服从土,下级层层尚同、服从于上级,最终做到“天子之所是,必亦是之;天子之所非,必亦非之”40 所有臣民都同天子保持一致,以天子是非为是非,实现思想和行为上的高度统一。这种层级尚同,高度统一政治体制,其性质显然是专制主义。在法令制定和执行方面,卿大夫,国君、天子掌握着“总义”“选义”权力,经过层级尚同,最终将法令集中到天子手里。51.如何评价道家社会政治批判思想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的地位?答: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派对现实社会政治持批判态度,老子开启其端,庄子继之。态度尤为激进。(1)老子从道的本体认识出发,认为道是完美无缺的,对照之下,人类社会政治弊端重重。(2)庄子社会批判思想是以其人性自然说为理论依据的。庄子对社会政治政治进行了全面和深入的批判,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对政治批判;对心计、知识、智慧批判;对名利欲望批判;对忠孝仁义等道德规范批判。52.墨家尚贤思想:尚贤是墨子的一个基本政治主张.在他设计的政治体系中,圣王,贤臣是同一天下之义,是建立统治秩序的必要条件之一.墨子生活的时代,贵族政治是主流,各诸侯国君在选用官员时的基本做法还是任人唯亲,一些人仅凭着贵族身份或是与当权者的血缘姻亲关系,甚至由于"面貌姣好"就得到国君的任用.墨子对这种状况很不满.他认为,不少诸侯国之所以政治混乱,原因就在于当权者不能做到任贤使能.他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使能以治之"的用人原则,主张任用有才能的人,而不再将选才局限于"富贵","亲戚"的狭小范围内.他主张在用人上要效法古代的圣王,要把那些真正有才能和德行高尚者挑选出来,给他们适当的职位和相应的物质待遇.墨子特别提出,选用贤才不拘出身,即使出身低微,只要是贤才,也要选用.他的一句名言是:"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因为在他看来,"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贵族与平民的身份地位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墨子还提出了判断一个人贤能与否的标准.他认为,作为贤者,要能竭尽全力侍奉君主,忠于职守,把功劳,安乐留给君主,自己承担怨恨,诽谤和忧愁.此外还要能帮助,教育民众,解决民的温饱问题,使社会秩序井然,人们各安其生.墨子所谓的贤能就是既忠于君主,能为君主效命,又能治理人民,以满足君主政治需要的人才.尚贤的原则确定了,墨子又提出了实施尚贤的具体方法,就是要为贤才"置三本".墨子认为,使用贤才就要给予必要的爵位,俸禄和权力,否则贤才难以树立权威,以发挥才能,实现治理."置三本"实际亡是要解决贤者的经济,政治待遇和工作条件的问题.墨子认为这些是推行尚贤的根本措施.墨子尚贤主张的提出是有其特定背景的.当时,世卿世禄制虽已动摇,但政权仍为贵族所掌握,国家用人也大多延续任人唯亲的旧传统.这种现象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也不利于形成理想的政治局面.同时,下层封建主特别是士的阶层正在崛起,他们渴望建功立业,强烈要求参与政治,旧的用人体制对他们十分不利.因而,他们要求进行改革,确立尚贤的用人体制,在思想上也出现了一股要求尚贤的潮流.墨子的尚贤主张反映的就是士阶层的政治期盼.53.法家法治思想主要内容及其政治实质是什么?答:法家法治思想主要内容有:1变法主张。先秦诸子之中,法家党派政治思想最具有现实性。他们兴起于战国时代,面临是怎样才能富国强兵,以统一天下时代课题。为此他们大多主张变法,为变法建构理论依据就是历史观。2法、法治意义及对人治的批判。崇尚法治、以法为治国不二法门是法家政治思想显著特点。3法的作用。定分尚公、这是商鞅和慎到都坚持的观点。4立法、执法原则。立法要因道、因人情。法要公开、明确、具体。法与势、术不同,势、术只能为君主所独操,法应由君臣共同掌握。法家思想家一般都主张严格执法。二法家思想家们大讲法之公而不私,但是,在君主政治条件下,君主作为最高政治权力的所有者是高于法律之外的。立法、变法权力既然掌握在君主手中,君主又是全部政治权力拥有者,在这样条件下,法律只能成为君主统治天下、牟取私利工具。也是真实体现了法家法治思想政治实质。54、法家权势思想主要内容及其政治实质是什么?答:40 法家权势思想主要内容有:1、势的内容。势指权势。2、势的重要性,法家普遍重视权势在政治生活中重要性,前期法家慎到认识最有代表性。3、势的保持和运用。法家在这方面认识主要有:权势须集中;要善于借助外力;要发挥君主主观能动性。权势理论反映了法家对现实政治中,权力地位,作用。特别是权力对君主专制的意义认识。55、法家术治思想主要内容及其政治实质是什么?答:1、法家术治思想主要内容:术与形名之术。术就是权术,又称“南面之术”,大体上指是统治者争权夺权、勾心斗角以及控制与反控制手段。术对君主的意义。2、术是用来处理君臣关系。君臣关系是统治集团内容一种基本关系。3、术的主要内容。术治内容很多。主要有关于官员管理认识,君主决策的思想以及一些所谓阴谋之术。其一,关于群臣百官的管理。其二,关于君主决策。法家主张兼听独断。其三,关于君臣权责分配问题。法家主张“君无主,臣有为”。其四,阴谋之术。法家的术治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属于阴谋诡计范围。总的来看,术治本质是维护君主专制度,保障君主利益。在实际社会政治生活中,术的使用加剧了统治集团内部利、权相争,使君主政治显得更加残酷和无情。56、如何理解秦代政治思想的主要特点?答:从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至二十六年(公元前221)自商鞅变法后迅速强大起来的秦国最终消灭山东六国,完成了全国统一,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帝国。秦代政治思想主要特点:一是秦朝在政治体制上作出了创造性贡献,对后世影响深远。二是法家思想走向极端化,强制进行思想文化领域统一,实行文化专制,激化了社会矛盾。公元前206年,强盛一时秦帝国被农民战争推翻。1秦总结和发展了专制和集权的历史经验和实践,建立起一套不同于以往的政治体制。其主要内容如下:皇帝制度。郡县制确立和推广。官僚制。2法家思想的极端化发展。秦帝国建立意味着君主专制和中央分集权在全国范围内的实现。秦始皇、李斯依靠行政权力,运用暴力手段,希望达到取消异端思想、实现思想统一、巩固统治的效果。但这种极端的做法实际上并没有取预期的效果。57.贾谊政治思想有哪些基本特征?答:贾谊是西汉初年儒学复兴的代表人物。他关于强秦二世而亡教训的总结和重民思想等对于后世政治思想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1对秦兴亡历史的反思最深刻。秦国以一国之力与六国对抗而迅速崛起,统一天下,盛极一时,可短短十年,被一个“匹夫”振臂一呼,竟然土崩瓦解。这种历史的巨大震荡对于继之而起的汉统治者来说,是一个难解之谜。贾谊经过反思,写出了著名政论文章《过秦论》,重点探讨二个问题:第一,秦统治者致命错误在于没有进行政策调整。第二暴政导致民心背离,社会冲突不可调节。2政治思想以儒家为主,辅以法家。3与民为敌而“民必胜之”---传统重民思想的认识顶点。民心向背会直接影响统治者成败得失,因此他告诫统治者:“夫民至贱,不可简也,至愚,不可欺也。自古以至于今,与民为敌者,有迟有速,而民必胜之”他的政治立场是很明确的,他认为民至贱至愚,重民目的是警告当权者。不过在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史上,提出与民为敌而“民必胜之”的只有他。这是传统重民思想的认识顶点。58、董仲舒天人合一政治思想内容和实质?答:董仲舒是汉代公羊学的大师,主要研治《春秋。公羊学》。《公羊学》在政治上基本主张是王权大一统、注重等级原则和华夷之辩。董仲舒着力阐发了《公羊学》中大统一的思想,又吸收了墨、法、阴阳等家学说,对《公羊学》进行了神秘主义改选,形成了自己特色的理论体系,即天人合一政治论。主要内容有:1天人合一,天人关系是我国古代政治哲学研究中的一个基本命题。董仲舒所讲的天,既有理性成分,也有神秘因素,既指自然规律,也包括伦理原则。这样的天的权威自然是至高无上的。2君权至上与天谴说。在现实政治中,董仲舒主张君权至上,拥护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为巩固这一体制,保证汉家天下的长期延续,他为君权至上的合法性、合理性、神圣性作了精心论证。3阴阳合分论与纲常理论。认为天的运行有其内在的规律,体现为阴阳分合运行。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政治论,由天人关系、天道运行规律论证了君权至上和等级原则,又主张以天制约君主,将原则性与灵活性统一起来,从而提高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适应能力,这是儒家政治学家成熟的表现。59.什么是独崇儒术?董仲舒提出独崇儒术的依据和实质是什么?40 答:秦灭后。包括儒家在内各家学说得到了恢复,思想领域又重新活跃起来。汉初,统治者积极寻求治国经验,政治气氛宽松,各个学派也纷纷探讨政治得失,为统治者出谋划策。其中,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之学,适应了西汉初年社会恢复、发展的需要,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兴盛一时,成为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指导思想。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期,原先残破、凋敝的局面已不复存在,汉代社会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色。但刘邦在逐一消灭异姓王后,构成了对统一王朝的严重威胁。同时,思想领域的多元发展不能适应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的需要,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确立新的政治指导思想成为时代课题。汉武帝多次下诏,访求治国之道。董仲舒对答最符合武帝的心意。他所提出的解决方案就是以儒家学说统一思想文化,作为政治上的指导思想。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下令设立五经博士,置弟子员。此后儒学即上升为政治指导思想,并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儒学独尊地位确立是中国政治思想演进中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思想文化专制发展的新阶段,也是君主集权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儒学能获得独尊地位,与其自身特点有密切关系。它既维护专制、等级,又重视德治、教化、以缓和矛盾,较好地满足了统治者的多方面需要。此后,历代帝王都尊崇儒学,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主流,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心理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儒学在获得尊贵地位的同时,也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属品,丧失了自由发展活力,不可避免地走向僵化。60.曹操人才思想主要内容和政治实质东汉以名教取士的做法导致了选官司用人上的名字不符现象,因此需要进行改革。同时,汉末各种割据势力彼此争夺混战,为了在战争中取得胜利,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势力,进而谋求统一,各方都注意延揽、任用人才。曹操在人才选用、管理上表现最突出,成交也最显著。曹操人才思想主要内容有:1对贤才作用和用贤重要性有着清醒的认识。2认为贤才不能靠偶然方式来得到,而应动动求取。3改变了传统的用人标准。曹操的用人思想体现了一个政治家的务实精神,而且在实践中也取得了良好效果。拥有众多有实际才干的文臣武将是其得以在群雄中脱颖而出取得优势的重要原因。汉魏之际的人才观体现了较强的求实务实倾向,是对传统名教思想的冲击,对社会发展有积极意义。61、如何理解唐代政治思想的主要特点?答:唐代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各项制度都达到成熟阶段。相应地,政治思想进入综合、深化阶段,走向成熟。其特点主要表现在:1儒学复交。经王通和贞观统治集团的努力,儒学由衰落走向复兴,重获得主导地位。2当朝君主、大臣如李世民、韩愈等积极探讨为君这首、治国这定西市,使其达到相当高的水准。3对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争论做了总结。柳宗元作《封建论》一文,从社会发展的发展规律的高度,论证了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性和郡县制的优越性,结束了汉魏以来在这个问题上的长期争论。他的观点“代着着郡县制的最高成不”受到了人们的重视。62、李世民政治思想的基本特征?答: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思想开明,功绩卓著的君主。他的为君之道,治国之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特征体现在他的民本、纳谏的思想中。①民本思想;是李世民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突出部分。民本思想认为:“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国为君之本,民为国之本,在君、国、民三者中,民是最基础性的要素。所以在政治上要以民为本,围绕民本来制定和执行政策。李世民的关于民本的认识主要有:立君为民、民养君、民择君。民本理论基本结论是“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即统治者要无力节欲、因民心从民欲、以农为本。李世民将其治民思路概括为“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②积极纳谏整治调节思想进谏与纳谏是君主政治时代的一项重要政治活动内容,是君主政治的一种调节机制。李世民在位期间大体能做到从谏如流,是历史上最善于求谏、纳谏帝王。他还对纳谏进行了理论思考,〈帝范〉中就有〈纳谏〉〈去谗〉谈论纳谏问题。其思想主要包括:其一,认识到纳谏民必要性及其政治中的作用。其二,虑心纳谏、积极求谏。李世民还采取一些措施来鼓励、倡导进谏。例如,奖赏谏臣、建立、完善相关制度,如宰相分权合议制、创立谏宫入阁仪事制等。40 63、韩愈道统论的政治内容和实质?答:隋唐朝时期,随着政治大一统的重建,儒学也逐渐兴盛。隋及唐初诸帝都注重扶持儒学。同时统治者对佛道二教也注意提倡和利用,使其十分兴盛。佛道的流行也引起了一些尊崇儒学的士大夫的不满足,他们纷纷主张排抑佛老。韩愈从维护儒学正统地位、维护封建伦理纲常及国家利益出发,坚决排斥佛老。为此,他曾触怒宪宗,险遭杀身之祸。韩愈将道作为其思想的最高范畴。他认为,天道、地道、人道分别是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准则。天道、地道、人道可总括为道。道是宇宙最高法则,它无所不在,贯穿于自然、社会和人生之中,万事万物都要受道的制约,为道所主宰。道是一种永恒的存在。道、佛都是宗教,其基本思想倾向都是出世,侧重于个人的修炼与解脱,都与现实社会政治有较大的距离。道是解决小到个人问题到大到国家政治社会问题的根本方法,循之则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直至天下大治。为了进一步强调道的万世不易,提高道的地位,韩愈还专门提出了道的传承系统问题,并虚构了一个道的代代相传的系统,即道统。道统思维方式来自佛教。韩愈吸收儒家传统思想材料,并借鉴佛道,以道对儒家的伦理道德和政治原则作了重新概括的抽象,提出了道统论。他希望用这种方法提高儒学的理论水平,保证需要儒学地位,与佛道抗衡。道统论对宋明理学有较大的影响,为理学家所重视。64、如何评价(看待)李世民和柳宗元的民本思想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的地位?答: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思想开明、功绩卓著君主。民本是李世民政治思想和政治实施突出部分,也是以其为首的统治集团共同思想主张。尽管历史上重民思想源远流长,但是从统治者的角度去认识这个问题,由统治者主动将其转化为实际政策,应用于政治实践中,还是很难得的。李世民民本思想是对以往民主思想和实践全面整理和总结。在实践上,它巩固了唐王朝的统治,推动了社会发展,为唐的鼎盛奠定了基础。然而理论依据。其实现程度主要取决于统治者,效果也十分有限,李世民晚年民本观念转弱也证明了这一点。柳宗元民本思想比前人有突破之处在于对官民关系。提出“吏为民役”观点。传统观点认为官为民之父母,因而官治理民、民服从于官司是天然合理的,包括李世民也是这样认为。但柳宗元却创造性提出“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认为官员职责是为民服投而非役使民众。他又进一步说“凡民之食于土者,出其十一佣乎吏,使司平于我也”民拿出其出产的十分之一,用来雇佣官吏为自己服务。柳宗元民本思想对传统有突破之处,表明了他对现实政治、吏治败坏等不良现象不满,反映了对民众疾若深切同情。65、如何理解北宋革思想的主要特点?答:宋朝建立不久就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社会政治危机。其主要表现有:经济上,土地兼并严重,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及地主阶级内部官僚地主和普通地主间的矛盾都比较突出。政治上,过度集权的负面效应暴露,主要体现为冗官、冗兵、冗费,造成政府机构和军队庞大,机构重叠,员额众多,办事效率和战斗力极为低下,政费、军费开支浩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而且,在与西夏、辽的对峙中,宋居于劣势,奉行守内虚外、屈辱求和政策,每年奉送大量的银、绢,称为“岁币”。这又进一步恶化了宋的财政状况。各种因素互相影响使宋的局势更加严峻。这种情况下,旨在富国强兵的改革思想兴起,其重点主要是吏治与财政改革。1)改革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制度,减少冗官,提高效率。2)改善经济和国家财政状况,达到富国的目的。3)整顿军队,加强国防力量,实现强兵的目的。66、王安石改革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哪些基本特征?答:40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政治家,"熙宁变法"的主将,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改革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1)财政思想这是王安石改革思想的主要方面.王安石为理财正名,提出以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作为增加政府收入,解决财政问题的根本途径,并重视节约开支.(2)立法与变法思想王安石认为:法包括法律,政府政策,指导思想,政府规章等.法之善恶关系天下之治乱,立善法是致治的关键;鼓吹法令制度的改易更革,并以之为政治上最急迫的任务;法令制度变革的指导思想是法先王,而且必须是法先王之意;制定法令制度要从现实出发.(3)人才思想王安石批评国家人才现状,极论人才对改革求治的重要性;提出独特的人才标准和人才的教育培养,选拔,任用措施.王安石勇于进取,又非常务实,提出较全面的政治改革思想,并全力实施,使北宋时期的改革思潮和实践达到顶峰.在他执政期间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政治改革,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影响巨大,对增强宋的国力,巩固统治起了一定的作用.由于他的改革思想和实践是为了巩固君主统治,因此,只能缓和社会矛盾,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宋朝积贫积弱的问题.他依靠君主和封建管理制度来推进改革,在实践中产生了不少负面影响.67、如何评价郝经的用夏变夷思想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的地位?答:12世纪末,蒙古族掘起于草原.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完成了全蒙古的统一.随后他又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大规范地对外扩张,先后灭西夏、金。1271年,忽必烈建国,号“大元”,定都大都。1279年,元灭南宋,统一全国,建立起疆域空前辽阔的大帝国。面对强悍而文化落后的蒙古统治者,儒生们在深信儒学论理原则的先进性、正确性、权威性的同时,只能接受被异族统治的既成事实。为推动统治者接受汉法,以儒学为政治指导思想,郝经提出“用夏变夷论”。郝经明确提出“能行中国之道,则中国之主也”。他认为,儒家是政治权力的理论基础,是权力合法性的来源。只有践行道,所获得的政治权力、政治地位才是合法的、正当的。民众对于统治者是承认还是服从也在于其是否有道。所以君主的民族并不是天命所归、人心归附的论据,关键在于统治者是依从还是背离儒道。具体到当时,如果蒙古统治者能遵从儒学,重用儒生,推行儒道,就可以合法地据有天下,统治汉及其他各族人民。对一这样的政权,儒生也应积极合作,为之尽忠出力。郝经的观点反映出儒家理论在新形势下的自我调适,是华夷之辩在当时的应用和发展。用夏变夷也是儒家传统权变思想的一次运用,是权变牟原则性和灵活性的有机结合。它突出了儒家伦理纲纪原则和神圣性、权威性,为蒙古统治者提出了建立其统治全国合法性的可能性和途径,也为儒家与新统治者合作作出了理论辩护。这表明儒家试图从思想上对蒙古统治者进行改造,使之也代表汉族地主阶级的利益,即用夏变夷。用夏变夷体现了儒家文化强大的适应能力,客观上有利于汉蒙文化的交流,也使儒学得以保存和延续。68.如何理解朱元璋集权思想的主要特点?答:封建政治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是中内集权和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朱元璋在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极力树立君主权威,强化国家机器和对全国臣民的控制,使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1)整顿纲纪2)制度建设与调整3)思想文化专制.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巩固朱氏王朝,朱元璋的心思不可谓不缜密,手段不可谓不强硬。然而诸侯、宦官、权臣等祸端本身是君主制度的伴生物,在保存这一制度的前提下,它们是不可能被根除的。有明一代,宦官、权臣之乱也证明了这一点。69、王守仁心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有哪些基本特征.明中期,王守仁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心学思想,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他批驳程朱理学的疏漏之处和空疏学风,以心为宇宙本体,认为封建道德内含于人们的心中.由此,他提出致良知,破心中贼,知行合一等一系列观点.(1)心的学说与理想政治王守仁认为心即理.心是指人的感知和认识;心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心的本质是至善至德,良知,天理是心的不同表现,心在观念,心理层次上是良知,在理论,原则层次上则是天理天地万物与人都是一体,他们彼此相通,和谐统一的基础就是心.王守仁把这种认识应用于社会政治实践,提出他的理想政治模式即"天下一家".这一理想的实现需经过两个步骤,即《大学》中说的"明明亲","亲民".(2)"致良知"与"破心中贼"40 王守仁认为,良知是人的是非之心,良知是存在于人们心中的自然本能.纯善无恶的良知本来是与生俱来,人人皆有的,但人的私欲会蒙蔽良知,而使人表现出恶,所以要去恶,就须重新发明良知,即所谓"致良知".王守仁大讲致良知,存理灭欲,最终还是着眼解决社会政治问题,要以旨在维护现有伦理道德和政治制度的良知之学去规范社会,约束人的思想和行为,从而解决社会政治问危机,稳定明朝天下.王守仁在镇压民众反抗斗争,"破山中贼"的过程中,认识到只靠武力镇压还远远不够,要"破心中贼",解决民的认识问题,而致良知就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思想武器.因为致良知就是要革除人们超出其社会地位的物质欲求和犯上作乱之心,即人欲,而保留良知,天理,即回归封建道德.(3)政治道德实践思想致良知是要实践良知,即以良知指导自己的行动.王守仁以"心即理"为理论根据,批判程朱的观点,并提出知行合一的观点.知行合一的政治意义是维系封建统治,矫正时弊.王守仁心学思想以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为特色.70、泰州学派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政治实质是什么?答:王阳明心学在流行过程中发生分化,形成十多个不同流派,其中以泰州学派最具特色。该学派发展了心学的世俗化倾向,并倡导平等思想。泰州学派的创始人是王艮。王艮之后,泰州学派的著名学者有何心隐等。1)百姓日用之道——道的世俗化。道在传统儒学中一向是神圣至极的东西,只有圣人才能领悟和贱行道,普通人则做不到这一点,即所谓“上智下愚”。王守仁也坚持上智下愚的观点,但他反对程朱理学的繁琐教条,提出了简单易行的修习方法,从而扩大了道的施用范围,也使道进入广阔的社会生活2)平等思想。王艮的平等思想的内容包括:第一,人我平等——强调自己思想和意志的独立性,反对外部力量的干涉,并认为这是安身立命、最终达于至善的前提条件。第二,身与道平等——王艮强调身的重要性,认为身与道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何心隐的平等思想内容包括:第一,肯定人的自然欲求,主张对人欲不能禁绝,而是要有所节制,即寡欲。第二,讲仁义。泰州学派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第一个启蒙学派”。他们从万物一体、人性自然出发,否定道的神圣性和凡圣差别,肯定个人利益和追求物质利益的合理性,向往人人君子、君臣师友的平等社会。泰州学派有力地冲击了礼法名教等传统教条,批判了社会政治弊端,也因此被视为异端,并遭到迫害。71、什么是"破心中破心中贼"王守仁提出这一思想的政治意义是什么?答:王守仁长期致力于镇压民众反抗斗争,”破山中贼”在这个过程中,他认识到只靠武力镇压还远远不够,民的思想认识问题没有解决,会留下后患,所以必须”扫荡心腹之寇,以收廓清平定之功”,即要”破心中贼”.而他的致良知就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思想武器,因为致良知就是要革除人们超出其社会地位的物质欲求和犯上作乱之心,即人欲,而保留良知、天理,即回归封建道德。致良最主要和最根本的作用是用来对付被统治者,以消除其反抗,使之安心接受统治。所以他说若“知这良知诀窍,随他多少邪思枉念,这里一觉,都自肖融。真个是灵丹一粒,点铁成金”,用致良知教化民众,则有破心中贼的奇效。如果人人如此,统治就会安如泰山。72、黄宗羲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黄宗羲,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参加过抗清斗争,著有《黄宗羲全集》.从理论上反思明朝灭亡的原因,对宋明理学和君主专制提出了批评.(1)对君主政治的批判和反专制思想黄宗羲提出君主与天下关系问题,认为君主大公无私是人类社会的理想状态,君主化公为私是社会不治的根源.黄宗羲认为君主制度的危害有:君主视天下为自己的财产,给人民带来无尽苦难;封建法制为非法之法,要用天下之法来取代一家一姓之法;批判君臣主奴关系,主张分工合作的君臣关系;提出新的治乱判断标准,"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黄宗羲抓住君臣关系,君民关系,人治与法治的关系,在政治体制的高度上进行批判,揭露了君主制的危害,表现出强烈的批判性.但他没有彻底否定君主,还赞同设立君主,只是君须为天下,养万民.(2)崇尚三代政治黄宗羲赞赏井田,分封,学校等制度,但并不主张尽复旧制,而是抽取以往政治制度中的合理成分并加以发挥.其主要主张有宰相理政;学校议政;方镇御边等.黄宗羲的这些政治设想是对传统政治积极因素的吸收和改造,是其思想深刻性的表现之一.黄宗羲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大师,其思想是对传统思想的批判性继承,有不少时代特色的积极因素,对清末维新思潮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73、顾炎武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1)对以集权为特征的政治体制的批判:A、对天下与国家作了区分,提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区分天下与国家,并认为天下高于国家,可以使人们脱离一家一姓、一朝一代的狭隘视角,而能在更宽广的范围内认识探讨政治问题。B、区分公私,以天下为公。他崇尚三代,并认为三代与后世的根本区别在于,三代公天下,以后则是私天下。C、怀疑和否定君主的尊贵地位。首先他通过考证指出,在古代,君只是一个普通的称谓,君本身不具有特别高贵的含义。其次他指出“为民而立之君”40 ,君是为治民而设立的,只是一个政治职位,没有特别尊贵的地方。(2)调整、改革集权体制的设想:他认识到君主高度集权体制的弊端,主张对之进行调整,合理配置权力,以矫治君主过度集权之失。他认为,当时政治体制上的突出问题是中央集权,地方无权,从而无法发挥地主在富国裕民方面作用。他认识到君主体制极端自私和高度集权的严重弊端,并试图对之进行改革,为之注入一些灵活性的因素,但其设想并不能根本解决君主政治的问题。74、王夫之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1)对政治体制的认识王夫之以天下为公,君为私,并极力推崇公的价值.君民关系上认为民是君存在的根基.认为君主政治的弊端有:君主为满足物质贪欲横征暴敛,官吏乘机中饱私囊,造成民众的痛苦;君臣关系上,君主应尊重大臣;秦汉以来的法弊端甚多.不赞同君集权,臣无权的做法,主张授予臣子特别是宰相一定的权力;主张历史是进化的,治国不必法古.王夫之的思想成就主要集中于政治哲学方面(2)政治哲学上的成就理势关系与通变关系.认为得理自然成势,顺势必然合理,势中蕴含着理,理也要通过势表现出来,两者相辅相成.以此为理论根据,阐述其社会变革思想.认为时,事,势,理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时而变法就是自然和合理的.理欲关系.提出理欲合一观点.肯定人欲的合理性.理欲同源,理不能脱离欲单独存在,欲为人性的当然组成部分,理欲可以和谐共处.反映在社会实践上,要对人的物质欲求给予一定的满足,要注重功利.但王夫之对欲的肯定是有限的,他更推崇理的地位和价值,反映在社会政治观点上就是注重和维护礼教和纲常.道器关系.认为道为本,器为末;器具有普遍性;道器相须;在处理道器关系上,主张实现两者的有机统一.以这种观点认识社会政治领域中的问题:在法和人的关系上,认为要结合两者,任人和任法并重;政治,伦理原则同政治制度,人际关系也是道器关系的体现;道器是可以变化的,统治者要重视对政治制度和社会关系的调整.王夫之是传统政治哲学的集大成者.他对传统思想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总结,达到了中国古代政治哲学发展的最高峰.在近代,其思想的价值为人们所发现和承认,对推动中国社会政治思想的变革和进步起了积极作用.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