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3 MB
  • 2022-05-17 09:27:02 发布

金管工程耀红盾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计算机信息系统

  • 4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以人为本,做好电子政务的公众服务一、电子政务公众服务的重要性在全球电子政务的高潮中,公众服务成为高潮的中心。为什么发达国家都把公众服务作为电子政务的重点呢?原因之一是互联网提供了政府业务创新的新机会,有利于实现政府与公众的直接服务与沟通,改进服务效果。原因之二是全球竞争的压力,政府的威信、公众服务的效率、社会的满意度都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内容。电子政务的公众服务对于中国来讲也是非常重要的,尽管我们在监管工作信息化方面存在许多信息化缺课,需要在电子政务工作初期加强补课,但从长远来看,公众服务应当成为电子政务工作的主要内容。理由有以下几点:1、更好体现执政为民的宗旨。中国政府是一个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政府,加强电子政务公众服务正体了这一精神。2、体现了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温加宝总理在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各级政府全面履行职能,在继续搞好经济调节,加强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强电子政务时公众服将有助于直接提高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质量与效率的提高,并提高政府威信。3、有利于社会监督,防止腐败,并促进官民合作。政府的信息公开,办事过程透明是防止腐败的重要武器。电子政务的公众服务将为政府与公众的沟通开辟了更多、更方便的渠道,这对于增进政府与公众这间的信任与了解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将促进政府与公众的合作,有利于社会稳定,并会有效地降低政府工作的行政成本。4、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提升。在走向知识经济的社会中,公众的时间、精力是社会的宝贵财富,是创造社会经济繁荣的重要资源,如果政府珍惜这一资源,通过各种公众服务的努力,把方便留给公众,将会使这些资源能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将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政府要带动全社会的有效服务,一个社会为公众提供的的方便越多,这样的社会就将越有效,对人才也越有吸引力,社会的创造性与竞争力也就越强。5、这也是提升电子政务效益的重要途径。公众服务是社会最容易看到效果的业务,服务对象明确,业务内容明确,易于检查与社会监督,这些都是有利于业务成功的重要因素。二、目前国内电子政务工作常见的几个问题几年来,中国的电子政务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有些地区已开始步入社会效益良性循环的轨道。但是在很多方面,与发达国家对比,国内电子政务还存在不少差距,特别在公众服务方面。国外的电子政务项目多以公众服务为中心,项目非常具体,注重将一件事情做深,做透,做细致;而国内的很多项目多从政府的需要出发,规划大,目标却不具体,执行粗糙,经常力不胜任,导致虎头蛇尾。常见问题有以下几点:1、重自用、轻公众。中国的大多数电子政务的项目都是政府部门内部业务改进的信息化工程。而真正面向公众服务的电子政务的项目数量,与投资额相对要少得多。一些政府部门的兴趣集中在自用的内部网建设上,公众服务受到轻视。2、重自建,轻合作。目前推进较快的系统,多数为部门独自管理范围内的系统,共建与合作的系-49- 统运作比较迟缓。在很多公众服务领域中,可以采用不同机制,发挥各自优势共建的方案,但是,政府在调动社会积极性共同推进公众服务方面做得还很不够。3、重建设,轻服务。应当看到有一些部门推进电子政务的重点一直放在系统建设上,争取更多的建设资金,扩大项目的规模,但是,对于运行服务却没有大多的思想准备,更没有为适应长期运行服务而设计适当的机制。运行机制设计欠缺导致很多系统业务缺乏可持续性。4、自说自话的成果,缺少外部的、客观的效益。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体系存在问题。一些项目是由政府部门提出,政府部门建设运行,政府部门使用,评价也是内部评价,这样的项目如果是具体的小型业务还不致造成太大的浪费,但如果大型项目,目标又不具体,那多半会成为效益很差的项目,因为缺少有效的监督力量来支持其在有效益的轨道上前进。三、对公众服务的一些业务建议1、真正做好政府门户网站就很不简单现在几乎所有的中央部委及省、地、市政府都建立了自己的政府网站。但是真正做好的却不多,很多工作远远没有到位。政府网站应成为政府与公众联系的总入口,但是很多部门都认为网站太简单,而没有投入足够的心血,也就达不到应有的作用。例如,多数网站都是按政府机构来组织信息,因为这样做最简单,但是,如果一个用户不知道某项目服务该找哪个部门那将很难找到应当去的入口。先进的国家都是从用户的问题出发,进行分类组织数据,我们离这一点就差得很远。对网站的评测,我们更多地采用专家打分的办法,而缺少对最终用户的抽样调查,这样我们就得不到最终的社会服务的效果。做好政府网站是一件大事,无论在思想上,投资上还是工作安排上,我们都缺乏足够的重视,做好政府网站实际上很不简单。2、多做在外部效果的公众服务工程目前我们的电子政务经费,用于政府内部的信息化项目太多,应当多做有外部效果的公众服务项目。多做有社会效果的事情,例如:社保项目、就业服务、医保网上结算等,这些项目非常具体,公众看得见模得着,公众能得到实惠,项目做成了也有意义。强调外部效果也有利于组织政府各部门的合作,强调外部效果也有利于建立有效的外部监督机制,这对于提高电子政务工作的效益是非常重要的。3、认真改进政府向公众服务的细节政府承担着很多为公众服务的事务性工作,如工商登记、年检、税务收取、出入境管理、驾照、身份证管理等。每项业务的改进者是重要的电子政务的公众服务。不应当怕事情小,政府以人为本的精神,就是要通过一项一项的具体服务的改进来体现的。政府应当把更多的方便留给用户,要将节约用户的时间作为重要的目标来追求,这将是一个文明的政府的作为。每一届政府并不需要开许多新业务,但每件事情力求能做得完善,能积累下来,继承下去。4、推动社会公共服务业务的发展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给社会公共服务业务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新的机会,有一些业务虽然不能完全列入电子政务的内容,但是政府的推动将对这些公共业务的发展起到关键的作用。例如银行的一卡通,在-49- 上海、广州的交通的一卡通。还有很多类似的有利公众生活、工作方便的社会公共服务业务。这些业务对社会的贡献非常之大。一个处处给人以方便的社会,便是一个有利于人们施展才能的社会,自然是一个更有竞争力的社会。政府应当将组织与促进这类业务的发展也视为重要的任务。四、政府观念与机制的改进1、为公众服务的观念必须到位公众服务要做好,政府观念必须到位。以人为本的观念不能只是嘴上说说,而是要变成一种强烈的信念,才能成为自觉的行动。中国社会中,长期封建主义的“父母官”意识要迅速地转过来还不容易的。一些政府官员还有着“恩赐”的观念,居高临下地服务,而不是尽心、尽力、尽责。由于我们社会民主监督机制还有待完善,这使得一些人更注重对上负责而不注重对公众负责,形成了官本位的基础。政府的领导人应当是有觉悟有远见的领导人,应当加强对干部的以人为本的教育,多一些公众利益,少一些部门利益,多一些长期效益,少一些短期行为,做好工作。2、项目决策机制的民主化改进电子政务效益不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项目决策机制有缺陷。电子政务的项目多由政府部门提出,这就难免带有部门的利益,而又由于干部任期远远短于系统应有的生命期,如果没有长久的监督约束,项目的行为短期化、部门利益化是必然的,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机制来迫使每个项目提出者、运行者为长远的效益负责。这就导致了电子政务项目选择质量不高。一个先天不足的项目建议书很难避免后来工作不出问题。为了提高项目的质量,对项目决策机制进行民主化改造是必要的。项目的决策过程要对社会公开,要吸收不同立场的专家与有关人员进行质疑,提升项目选择的合理性。在项目选择上的一步优化,将胜过后来的许多努力。3、要使有关人员负起长期责任电子政务公众服务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业务的长期性。一项长久的业务与干部相对暂短的任期就会发生矛盾。我们应当想办法改进我们的机制,使短任期的干部愿意为业务的持续性负责任。项目的推动者要设计好能持续运作的机制以保证业务的长久生命力。项目的继承者要在前任的基础上进一步努力,以使业务能延续发展。我们不仅有短期行为的干部,还有不肯继承前任项目而总想另起炉灶的干部,这将造成电子政务成果无法积累和延续发展,这和短期行为是同样的有害。我们应从绩效考核,干部交接任务、岗位责任要求等多方面进行制度改进,以便让电子政务成为连续的,不断改进发展的业务。五、动员社会资源,推进公众服务公众服务业务与政府内部的自用系统不用,它可以利用社会资源来共同建设,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由于不同的机制有着不同的特点,我们应当扬长避短地利用不同机制的优点,将公众服务业务做得更好。1、三种不同机制的特点分析(1)政府:政府机制是成本最高的机制,所有的经费均来自政府的财政经费。公务员的工资是稳定的,因而对项目本身的经济效益不敏感,公务员按职责规定做事。这种机制适合于做公众十分需要的,但不便于取得收入的公共的服务。-49- (2)企业:企业机制是成本最低的机制,因为企业的特点就是发现机会,创造利润。企业对有无获利机会非常敏感。企业机制有很强的激励性与创造性,但是企业不会去从事没有获利机会的业务。(3)非赢利组织:非赢利组织介乎于政府与企业之间,非赢利组织可以开展有收入的业务,但是业务的收入不能作为利润分红,而只能支持事业的再发展。非赢利组织是以事业为中心的组织,有理想主义的成份,适合于做利不大,但有很大社会意义的业务。它有时需要政府的一些支持,如税务的优惠,部分投资等,同时也承诺相应优惠对等的社会责任。2、业务的可赢利性对机制选择的影响(1)如果一项业务长远来看是可赢利的,这时采用企业机制是有利的,因为这样的成本最低。例如一些城市的交通卡业务。(2)如果一些业务有收入,但不是以支持的长久发展,它的社会效益很好,通常是利用非赢利机构来推动。政府支持非赢利机构的办法很多,但必须要求相应承诺的对等义务。这类的业务也不少,如下岗工人培训,职业介绍……。(3)如果是公众需要的,不能收费的业务,则应由政府来做。如政府的信息开放,业务服务信息化等。政府工作也可以外包给企业,但这时经费应都由政府支出,并通过严格的合同来保证质量及有关安全与保密的问题。3、业务的稳定性,可扩展性及创新性对机制的影响如果一项业务相对稳定性较好,那么政府机制、事业单位都可能适应。但是如果一项业务灵活性很大,需要创新,或者业务扩展的潜力很大,那么政府机制就会很不适应。因为政府机制无法在编制上,经费上及干部人选上迅速地依据工作需要来调整,这是企业机制的优势。政府机制的创新精神也远低于企业。例如,在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项目建设中,数据的收集,统计是相对稳定的工作,将比较适合于政府来做。但是利用这些资料创造应用的效益,却是一件需要很高创造力的事情,政府很难创造应用的效益,这时就应当发挥企业机制的优势,政府应当按照一定的条件与原则,将资料提供给信息服务企业或中介机构,再由它们来创造与发现企业的需求,创造出来更多彩的信息服务业务。政府一包到底是不对的。4、公平、互利是调动社会资源,做好公众服务的关键电子政务对公众服务是一件长期的业务,要在一件长期的业务上合作成功,公平、互利是最重要。任何一件不公平的事情最后都会带来问题。即使是消极的行为也会带来项目的不可持续。公众服务的设计一定要保障公共利益,要保障从业者的利益,也要保障政府利益。IBM为美国亚利桑那州设计的驾照系统是一个很好的三方受益的系统,它使得用户大大节省了办驾照的时间与经费,使政府省去了建设投资,而IBM公司也得到了从每次驾照办理收取1美元的服务费。这样能使得三方面都受益的方案,是我们所追求的。六、监督机制的改进1、没有监督就没有效益电子政务的公众服务是一项长期的业务,要保证长期业务要有效益是不容易的,这需要有效的效益-49- 调节机制。对于企业来讲,收益利润是非常明确、有效的调节信号,所以企业效益比较易于实现。对于电子政务来讲,由于效益主要是社会效益,在评价上不清晰,这就使得效益管理成为一个难题,我们必须要借助于外界的监督来传递正确的社会效益信号,帮助业务的领导者推动系统向正确的方向努力。2、外部监督的重要性自己监督自己是没有作用的,正如不能提着自己的头发升高一样。系统需从外部吸收资源,就需要对外部做出相应的贡献,这才有存在的价值。我们要有外部的机制来监督该项目且使用与消耗资源的合理性。否则将会使该项目沦为资源浪费的漏洞。我们应当强化人大,政协对政府工作的监督,要使信息公开,以便于社会更多的参与,通进网站、舆论加强社会的监督,迫使项目的主管单位和主管人,按照公众服务效益目标改进。3、要用社会效益的终极目标来评价公众服务电子政务工作的效益在很大程度上与我们绩效评估的方法密切相关。例如对网站的评测,我们比较多的是利用专家打分评比,而没有从最终用户那里去做认知率、使用率、满意率调查,这种评测方式将引导我们重视专家的技术性观点,而不是最终用户的意见,这显然会影响网站服务真正的社会效果。据说200多年前,英国政府要将犯人送到澳大利亚去,途中死亡率很高,英政府采取了很多办法都不奏效,后来英政府把原来依上船人数付运费改为以送达人数来付费,死亡率立即降了下来。在什么地点来测量绩效对于引导工作的改进有着极大的作用,我们不能忽视。4、长期的事业,需要长期的监督电子政务的公众服务是一件长期的事情,因而它的监督机制也应有长期的效果。我们应当设计能长久起作用的办法,来使人们有着更长远的责任感。或许,我们需要建立向社会公开的责任数据库,要使项目的主管人、规划人的贡献与责任都能记录下来,数据库也会使专家们更负起责任。好效益要来自好的机制,为了电子政务公众服务的长远效果,我们应当精心的设计好每一个环节,来确保长远的事业成功。(2004年4月26日)-49- 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提高为民服务水平北京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主任朱炎 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大家好!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开展电子政务工作的指示精神,根据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在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始终把为公众提供高效、便捷、周到的服务和优化首都的经济环境当作永远不变的工作主题,在推动电子政务公众服务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一、以政务公开为核心,推动电子政务公众服务。政务公开是加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公众沟通的主要手段,能够促进廉政与勤政建设,增加社会对政府的信任,树立政府良好形象。“首都之窗”是北京市国家机关在互联网上统一建立的网站群,自1998年7月开通起,成为政府发布政务信息、为市民提供公益性服务,市民及时了解政府的重要途径。截至2003年底,网站群已建有各级机关网站146家。单位基本信息方面。政务信息公开是电子政务公众服务的基础,要求内容更新及时、基本信息完整。在146家分站中,除个别不便公开的具有特殊性的单位外,大多数单位或区县网站都有机构设置介绍、职能简介、下属单位简介或网站链接、领导班子情况、联系方式等。截至2004年3月,在首都之窗网站群的48家市政府委办局网站中,提供单位基本信息的有48家,占总数的100%。其中,东城区质量技术监督局网站上还配有中英文介绍。办公信息公开方面。有行政审批项目的单位,基本做到了行政审批项目完整、不缺项的全部上网,描述规范,全面。截至2004年3月,首都之窗网站群的48家市政府委办局网站中,提供办公信息的有47家,占总数的97.9%。其中法制办、药监局、园林局等单位,将“办事指南”以流程图形式体现在网站上;旅游局网站上的“导游资格报考程序”中还包括了考试大纲及教材等内容,用以方便考生。没有行政审批项目的单位也设立“办事指南”等相关栏目,做到了内容丰富、有指导性,编排合理、查找方便。如:市政府办公厅网站的“办事指南”、审计局网站的“复议指南”等栏目。导航服务方面。多数网站设有国内、外相关网站的链接。截至2004年3月,首都之窗网站群的48家市政府委办局网站中,提供导航服务的有46家,占总数的95.8%。如:旅游局链接的汉城中文网;市规化委链接的国外规划相关网站;房山区的友情链接等,均方便了网民的浏览。政策类文件、通知、通告类信息基本做到及时、准确、丰富、易于查找。各政府网站都开设了如“政策法规”、“通知通告”等栏目,截至2004年3月,首都之窗网站群的48家市政府委办局网站中,提供政策法规的有48家,占总数的100%。如法制办网站的“新颁法规规章”;地税局网站的“行政公告”;粮食局网站的“行业政策”栏目等,以方便网民及时了解相关情况。政府各部门网站均发布了大量的特色信息。很多部门根据实际情况或部门特点制作相关专题和栏目,方便网民系统全面地了解查询所需信息。截至2004年3月,首都之窗网站群的48家市政府委办局网站中,提供专业信息的有47家,占总数的97.9%。其中一些单位做得较为突出,如:工商局网站的“良好及警示信息”;地税局网站的“曝光台”;旅游局网站的“北京揽胜”等栏目。各单位均能根据实际情况开展网上、网下相结合的活动。如市政管委结合北京市的热点问题,开展了“垃圾分类”、“治理小广告”的在线讨论;市旅游局开展了“北京市整顿和规范旅游市场秩序行风评-49- 议调查”;市审计局开展了“您希望我们加强哪些方面的审计监督”的网上征集意见活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长期开办了“在线解答”栏目,每月设置一个解答的主题,目前已组织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劳动合同、再就业”等在线活动。网上办公方面。首都之窗网站群已开展网上办公项目共计129项,可提供表格下载921项,文件下载1520项。目前,已有50多个委办局同时开展了不同程度的网上办公业务,共涉及行政审批116项。其中,市地方税务局网站提供表格下载49项,网上办公9项,其中包括:税务登记、纳税申报、财务报表、重点纳税人申报等。同时开设了《税收法规库》、《税收协定库》和“行政审批”等栏目,将与地税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以及行政审批事项全部及时对外公开。截止2002年底,《税收法律库》收录了文件1421个;《税收协定库》收录了协定及相关执行文件367个;“行政审批”专栏公布了89项行政审批程序性规定,明确每一项审批事项的审批时限、环节、法律依据、相关材料等内容。为了方便纳税人查询,接受社会监督,地税局还为这三个栏目开发设计了快速、便捷的查询方法。市地方税务局网站主页还保证每日更新税收信息10条以上,税收公告及时在网上发布。网上投诉和评议。网上投诉能有效地推进政务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首都之窗主站的投诉举报栏目中,设有:城市管理、旅游服务、法官违纪、质量监督、涉税举报、违法建设等多项内容。各分站也均不同程度开通行业服务咨询、区县一把手信箱、举报投诉信箱、网上评议、网上工作打分等专栏。例如,通州区政府开展的网上评议,市民可网上对政府部门工作打分。加大政府网站评议力度,促进各政府部门开展政务公开工作。为客观的评判北京市各政府机关网站建设情况、规范北京市政府网站的发展,并能以此为依据指导每年北京市政府网站评议工作,由市纠风办和市信息办负责制定了《北京市政府网站建设与管理规范》、《北京市政府网站评议细则》和《北京市政府网站评议分类和加权表》。评议分为:单位自评、网民评议、群众组评议、专家组评议,在《评分加权表》中加大了政务公开的权重,并设立了最佳政务公开单项奖,促使各政府部门加大政务公开工作的推行力度,满足公众政务公开的需求。二、规范业务流程,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电子政务的发展为北京市各级政府规范业务流程,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提供了科学手段和有效途径。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为了实现电子税务,北京地税局进一步梳理、整合了业务流程,简化了审批程序,缩短了审批时间,使税务机关实现了“三个转变”:一是职能的转变,将原来主要是监管的职能,逐步向以服务为主,服务与监管并举的职能转变;二是工作方法的转变,由原来主要是催税、查税,向宣传、服务、提供方便,引导纳税人主动纳税的方法转变;三是身份的转变,政务、办税公开后,将原来主要从检查监督别人的身份,转变为与纳税人互动监督。北京地税局建设的综合服务管理信息系统是全国税务行业第一个B/S结构下省级大集中的系统,不仅具有信息高度共享、降低成本、可扩展性强的特点,而且所有业务全部实现网上全时办理,将税务申报大厅延伸到了企业桌面,把便民的“一站式”、“一窗式”服务发展为“一网式”,为纳税人提供了无地域和时空限制的服务。“TAX861网站”是北京市地税局的网上工作平台,目前每月受理近15万个企业的纳税申报、数千个新办企业的开业登记,其中的“个人所得税服务管理信息系统”使全市15.5万个单位和189万纳税人实现了网上纳税,在全国属于首创。利用网站的论坛栏目开展了“落实非典期间税收优惠政策”的在线答疑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优惠政策在线答疑”的活动,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能够-49- 当即解答的,一一予以解答,当时解答有困难的经请示后予以在网上或电话回复,较好地体现了地税局为民服务,为民办实事的意识,受到参与人员的好评。在2003年“非典”流行期间,信息系统发挥了重要作用,既减少了与纳税人的接触,又保证了各项工作的正常进行。规范登记注册管理工作,为企业注册申办人提供更加人性化的优质服务。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注册工作绩效考核系统”的启用在优化投资环境、提高服务质量方面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一是有效地改善了登记注册大厅的工作秩序和办分环境。系统启用后,前来办事的人员不再像以前站在登记窗口前排队,而是坐在座位上等候,不仅改善了大厅的秩序,也降低了申请人等候时体力和心理上的疲劳程度,充分体现出对申办人的尊重和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申办人对登记窗口的这一举措普遍给予好评,认为是政府转变作风的具体体现。二是提高了登记窗口的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系统和与之配套的《办法》的实施,有效地加强了对登记窗口的监督管理,提高了工作人员的职责意识、责任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系统增加了工作量统计和社会评价功能,对工作人员的考核有了依据,互相之间也有了工作量、服务态度和业务水平的比较,工作人员在思想上引起了重视,申办人的满意率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一直保持在95%以上。三是可以根据业务工作实际,对登记注册大厅的工作部署进行及时、科学的调整。通过该系统实施对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有关领导不但可以直观地看到登记注册大厅的工作状况,而且可以随时对大厅的接待量、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满意度等指标进行统计,并根据统计数据,对大厅的工作程序和人员安排作出有针对性的调整,使得我们的工作程序、窗口设置和人员安排更趋于合理。“绩效考核系统”自2003年6月30日投入运行以来,每月接待人数在4000人次以上,平均日接待200人次以上。继市局之后,丰台、顺义等分局也已陆续启用了“绩效考核系统”,形成了市局、区县分局和工商所三级“绩效考核系统”的网络。三、加强互联互通,推动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跨组织的协同工作最终实现全社会的信息资源的整合,是信息化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市信息办做了大量的工作,实现了部门间互联互通和信息交换,提高了政府宏观调控水平,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通过开展企业基础信息交换试点工作,极大地提高了政府的监管能力和工作效率。2002年10月25日,国信办、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工商总局、国家质监总局等四部委联合下发了国信办[2002]62号文,要求在北京、青岛、杭州、深圳四个城市开展企业基础信息交换试点工作。我市被列为企业基础信息交换试点城市以后,市领导十分重视,专门组织市信息办、国税局、地税局、工商局、质监局、编办、社团办等单位召开了工作布置会,对我市的企业基础信息交换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并根据北京市“工作开展较早、试点基础较好、存在问题也较多”的实际情况,结合相关各部门对法人数据的迫切需求,制定了“推动基础信息交换的规范化进程,同时扩大交换范围,使编办、社团办等部门参与交换,实现经济社会基本单元基础信息的交换与共享,推动法人数据库的建设”的工作方针和“一套机制、一套制度、一套标准、一套系统”的工作总目标。目前,“四个一”的工作总目标已基本达到,由市信息办牵头、专门为试点工作建设的“北京市经济社会基本单元基础信息交换系统”已开始发挥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此次试点工作,极大地促进了我市工商、税务、质监、编办、社团办等业务部门的数据交换工作。据初步统计,国税部门已对外交换出近6万条次数据;地税部门已对外交换出83万余条次数据;工商部门已对外交换出106万余条次数据;质监部门已对外交换出112万余条次数据;编办已对外-49- 交换出约2.4万条次数据;社团办已对外交换出约3.4万条次数据。税务部门通过与工商部门的信息交换,发现17648户未按规定办理税务登记的纳税户,通过与质监部门的信息交换,发现5021户未按规定办理税务登记的纳税户;工商部门通过税务局发送的税务注销数据,审核涉税企业的工商注销申请,防止个别涉税企业偷漏税款,共注销35653户企业。建设交互式网上办公系统,整合现有信息资源,实现了共建共享,增加了工作透明度和社会监管力度。根据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政务信息化建设的意见》,西城区人民政府以政务需求为导向,于2003年9月18日开通试运行了首批交互式网上办公系统,它是以区经济服务大厅和有关委办局的审批业务和数据资源共享、相互协同办公为重点,建设全区交互式网上办公行政审批数据库和区经济服务大厅业务管理信息系统,通过政府网站实现个人、企业和政府部门间双向事务办理,为提高政府部门的监管能力与服务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2003年11月启动了第二批交互式办公系统,实现委办局行政审批和协同办公事项近40项。2004年7月准备启动第三批交互式办公系统,达到全区范围内所有事项网上审批和协同办公。通过电子政务建设,实现了相关部门间互联互通和信息交换,对堵塞各种税收征收管理上的漏洞,提高税源监控水平提供了手段。2000年北京地税率先在税务行业引入北京数字证书,初步实现了与市工商局和技术监督局的数据交换。目前已同市交通管理局达成一致,将要实现全市的车辆信息交换,届时将极大地方便纳税人,并促进车船税的征收。在跨行业的信息共享方面,目前北京地税已完成与北京金融城域网的联接和数据交换接口的定义和开发,并完成了与招商银行的数据交换,系统已具备和北京所有商业银行进行数据交换的能力,实现了从申报、缴纳到入库的全流程整合。在“发票税控管理系统”上线运行伊始的半年时间,带来的直接税收增长就达20亿元人民币。以上是我们通过推动电子政务建设来提高为民服务水平所取得的几点成效,得到了社会的广泛支持和认可,但我们也同样深知在电子政务便民利民方面,社会各界对我们的期望还很大。北京作为首都,加快电子政务建设为公众服务尤其重要,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目前,北京市的电子政务进程正从电子政务基础建设阶段进入了信息资源管理阶段。一些电子政务工作起步较早的单位,都已完成了以本部门业务为主的信息资源建设阶段,转为跨部门应用系统的建设,率先进入了信息资源管理阶段。如:网上审批系统、经济社会基本单元基础信息交换系统、网上年检等。这些系统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如何获得与更新系统所需的信息资源,如何采用技术和行政手段实现信息资源的交换与共享,这是各单位最希望协调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能否从根本上解决,将直接影响全市电子政务的发展。针对目前信息化建设条块分割、封闭运行、各自为政的现象,我们要用不断改革和创新的发展思路,加快北京市电子政务建设步伐,打破条块分割、部门分割的界限,整合现有资源,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做到整体设计、总体应用,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政务公开,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使电子政务建设更好地为政务公开服务,为社会服务,为公众服务。最后,预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49- 公司简介东软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1年,是中国首家上市的软件企业,中国最大的解决方案提供商和专业化软件公司。公司注册资本2.8亿元人民币,拥有25家控股子公司,7个研发中心,在华南、华东、华北、华中、西南、西北、山东和东北等八大区域设有“虚拟总部”,在国内30多个主要城市,以及香港、美国、日本等地区和国家设有分支机构,形成国内软件行业最大的营销服务网络及研发和技术支持体系。现有员工4000余人,其中博士、硕士、学士及留学归国人员占76%。东软以计算机软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东北大学软件中心为技术依托和人才支持,在多媒体、数据库、网络、嵌入式软件、组件、图象处理等技术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并保持国内领先水平,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东软以“软件创造客户价值”作为公司的经营理念,开发各种大型平台软件、中间件、开发工具与行业应用系统,面向中国政府与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全面解决方案,目前在电信、社保、企业、电力、教育等重点行业拥有大型用户2000余家,东软还长期承担国家有关安全项目和安全产品的研发,公司以用户的需求为核心,不断地推出高质量的信息安全产品——NetEye系列,并推出了以防火墙、IDS、VPN、UniversalCA、安全快递等产品为核心的完整的信息安全解决方案。与此同时,东软还以嵌入式软件技术为支持,采用“虚拟制造”的生产方式,开发并生产系列数字医疗设备。另外,在嵌入式软件仿真开发环境、汽车音响系统、汽车导航系统、高档智能照相机等智能产品的软件开发方面,也拥有强大的技术优势和开发实力。为了推动技术产品的可持续发展,公司非常注重基础研究力量的培养,每年都要把主营业务收入的5%-10%投入到研究与开发(R&D)中去,使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得到不断强化和提高,进而推动应用软件开发和系统集成业务不断跃上新的台阶,营业收入和利润连年保持高速增长。公司本着“为客户提供满意的服务”的宗旨,通过在全国30多家分支机构,结成严密的服务网络,在全国31个城市开通了免费技术服务专线8008908000,在技术支持、用户培训及售后服务方面,向广大客户提供系统、全面、及时、周到的服务。东软对产品的质量实行严格控制,明确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2001年初在国内首家通过ISO9001:2000版国际质量认证;从1998年,公司便开始了对CMM的研究,并于1999年在公司内全面推广,制定了在3年之内达到5级的目标;2000年在国内率先利通过了CMMLevel2,2001年6月在国内首家通过了CMMLevel3,并向更高的目标奋进。2002年12月30日,东软又一次在国内首家通过CMMLevel5评估,成为全球第一家通过CMMLevel5评估的中国软件企业,也使中国成为继美国和印度之后,第三个拥有CMM5评估企业的国家。严格的质量管理为产品的市场化、国际化奠定了基础。东软通过CMM5级评估极大地提高了东软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目前东软除承接日本业务外,还承接了大量的欧美项目。东软的企业管理水平、人员的素质、企业产品与服务质量及质量保证能力也都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CMM5不仅极大地提高软件开发效率和软件产品质量,从而提高客户的满意度,而且还有效地控制软件开发成本,提高公司的质量管理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到目前为止,东软与IBM、ORACLE、SUN、BAAN、MOTOROLA、NOKIA等跨国公司建立了合资合作关系,软件出口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已经发展成为国内最重要的软件出口企业。禀持“以人为本,追求个人与社会共同发展”的理念和文化,公司通过员工持股、在职培训、学位进修、海外研修、实施导师制等一系列措施,为员工创造了国际一流的工作与生活环境和广阔的事业发展空间。-49- 电子政务,让数据去奔波——万达信息城市信息化实践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史一兵电子政务,继电子商务后的又一番热浪,正以惊人的速度席卷全球。电子政务是现代政府观念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的产物,能够彻底地改变政府的工作模式,大大提高政府效率和管理水平,从而改变人们的生活模式,让人们享受到更为便捷和优质的服务。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一个诞生于上海信息港全面启动时刻的IT企业,长期致力于以电子政务为核心的城市信息化建设,以引领城市信息化的发展方向为目标,已发展成为城市信息化的领先企业。公司自1995年从原上海计算机软件研究所改制以来,成功开拓了电子政务、社会保障、企业服务、公共服务、电子社区等领域,并承担了一系列投资额逾亿、社会影响深远的城市信息化建设工程,许多系统建成后业务规模和应用深度达到了国内同类型系统之最,技术水平也达到了国际最新水准。经过近10年在城市信息化领域的实践和积累,万达信息已形成了以电子政务为核心的城市信息化技术体系架构,图示如下:在这个横向包括行业解决方案、应用支撑平台、网络基础设施,纵向包括管理和安全的体系架构中,高水准的解决方案以及先进的应用支撑平台是公司竞争力的核心所在:Ø最底层的部份是整个城市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平台,包括错综复杂的主机、数据库、网络和存储设备等等要素,需要具有跨平台跨领域的建设者把它们有机地整合起来联合运作;-49- Ø中间层是万达信息致力的主要技术精华和优势——城市信息化应用支撑平台,这是一个具有城市信息化涉及的多种信息系统公共特性的系统界面层,包括多种中间件、搭建业务流程的基础软件以及这类复杂系统管理相关的多种构件。万达信息在9年的项目经验中,提炼出了以电子政务为核心的流程自动化方面的多种标准化构件,基于这些标准化构件,在涉及城市信息化的多种系统建设中,可以以更短的时间、更小的风险、更符合国际标准、更高的服务响应水平来搭建各种信息系统。Ø最顶端层面是城市信息化的不同行业应用系统,有些领域已经在信息技术发展过程中有了比较成熟的产品化应用,比如企业的内部管理、市面/个人桌面端的应用等,但万达信息致力于的是整合这些单个的城市信息单元,以及为这些单个信息单元提供信息共享和管理服务的应用系统的解决方案,比如面对广大市民层面的社会保障、医疗、人口管理、科技服务、公共安全等,面向广大企业层面的工商管理、征信体系、财税管理、商业服务等。这些面广、影响大、复杂度高的应用系统开发,对于万达信息能力的挑战远远大于单个的企业应用和单一个人的桌面系统应用。在这些复杂应用环境中,万达信息经受了考验,面对特定领域,形成了一系列符合业界高水准的解决方案,服务于城市信息化的诸多层面。Ø两侧的层面分别是城市信息化的管理支持体系和安全控制体系,在这些层面上,万达信息也形成了系列的构件产品,可以用于不同的系统建设需要。基于万达信息的以电子政务为核心的城市信息化体系架构,万达信息近年来实施了数十个各行业领域的复杂系统,其中包括:工商行政管理系统(金管工程耀红盾)用户: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项目背景:u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是上海市政府主管全市市场监督管理并行使行政执法职能的直属机构,管理着上海市50万企业和22万个体工商户。u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旨在建设服务型的工商,通过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统一规划,统一实施,充分利用工商行政管理领域的信息资源,向社会各界提供丰富多彩的信息内容和信息服务,为社会服务,为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提供科学决策依据。u“金管工程”,即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建设要求全面实现工商行政管理的业务计算机化、管理计算机化、决策计算机化和信息网络化。系统实施效果:u管理:规范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高峰业务量每分钟2200笔,平均每笔响应时间约3秒),加强行政执法和市场监督管理,为宏观调控提供科学决策依据。u服务:省却企业奔波劳顿,企业受理状态实时查询。该项目荣获“2000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并已向其他省市推广。-49- 医疗保险管理系统(7×24小时,医保一路畅行)用户:上海市医疗保险局项目背景:u上海市医疗保险局是本市社会医疗保险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市基本医疗保险的统一管理,为全市790万参保人和1000余家医院服务。u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上海从2001年1月1日起全面实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u在新医保制度下,要求医保管理机构、医保服务机构、参保人和参保单位共同构成一个社会化的医保运作体系。该运作体系覆盖范围广、流动信息量大,因而迫切要求依靠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信息技术建立起一套安全高效的医保运作支撑系统。系统实施效果:u管理:加强对医疗费用和医保基金的有效监控,为政策调整提供依据。大大提高了医院、药店等机构的结算效率,高峰业务量达到5000笔每秒,平均响应时间小于1秒。u务:广大市民可以自选就医、凭一卡实时结算,消除了凭证报销的繁琐该项目荣获“2001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利用相关核心技术实施的系统相继在宁波、温州等城市获得成功应用。劳动和社会保障管理系统(以人为本,动态管理)用户: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项目背景:u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是综合管理本市劳动力资源和就业工作、职业培训、劳动关系调整、本市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及劳动和社会保障各类基金的机构。管理对象包括1600多万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包括外地、外国劳力)以及16万家单位。u“社会保障卡工程”是一项覆盖全市的上海市市民公共信息服务网络,是上海市政府1999年的实事建设工程之一。劳动与社会保障系统是“社会保障卡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u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要求高效合理地整合业务、优化管理流程、提高公众服务水平并加强宏观政策决策支持。系统实施效果:u管理:劳动和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可以实现对每一个劳动者记录一生、管理一生、服务一生。高峰时段业务量达到7200笔/秒。u服务:广大市民可以自选就医、凭一卡实时结算,消除了凭证报销的繁琐该项目荣获IBM全球星火大奖、“最佳管理技术解决方案”和“ISV大奖”。“中国上海”网上办事系统(网上办事,让数据去奔波)用户:上海市人民政府-49- 项目背景:u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指示和上海市委、市政府关于上海城市信息化发展的战略决策,应对加入WTO后政府职能转变的新形势,上海市政府决定,在因特网上建设一个上海市政府对外统一发布各类政务信息、提供海内外人士在网上办理有关事务、与政府各部门网站紧密相连的政府服务平台——“中国上海”门户网站。u“网上办事”系统是整个门户网站的亮点和重点,是最能体现政府网站便民性、实用性和交互性的应用之一。u系统是上海市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一座电子化桥梁。系统实施效果:u服务:具有表格下载、网上受理、办理状态实时查询和咨询投诉等功能,能够使广大市民办理相关事务时“少跑一趟路、少踏一个门槛、少走一道程序”。企业联合征信系统(构建企业信用体系,信赖就在身边)用户:上海资信有限公司项目背景:u国家经贸委、工商总局等10个部委局联合下发《关于加强中小企业信用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这标志着我国企业信用体系的建设已进入实质性起步阶段。上海也被国家经贸委选为开展中小企业征信业务的试点地区之一。上海市政府专门组织成立领导小组,大力推进上海市企业征信项目的试点,并选择上海资信有限公司着手建设上海市企业征信系统。u上海资信有限公司是上海信用体系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国内首家开展信用联合征信的专业资信机构,业务范围包括信用信息咨询、资质认证和风险评估等。u资信公司所开展的一系列业务旨在防范和降低信用风险,促进商业活动向更高效、更规范的方向发展。而资信公司整体业务实现必须架构在运用先进信息技术的企业征信系统之上。系统实施效果:u管理:系统由智能化的数据交换平台和集成化的应用门户服务平台两大部分组成,通过交换平台,系统与九大机构进行数据交换,并通过应用门户服务平台形成企业征信数据库,有效建立了上海地区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和失信惩罚机制,能够净化社会信用环境、规范市场经济秩序。u服务:诚信者扬眉吐气,失信者无处藏身建成后的上海企业联合征信系统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连接机构最多,应用服务框架完整,数据结构合理的企业联合征信系统。通过这些年来丰富的城市信息化实践,万达信息不仅积累了自身发展的强大动力,而且在企业成长的过程中为推动城市信息化发展和创造人们的美好生活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目前,公司总部和开发基地设在上海,另在北京、广州、杭州、宁波、南京和美国旧金山等地设有分支机构,共有员工450人左右。-49- 城市信息化的发展,使电子政务的基础设施正在不断完善,社会资源也在逐渐整合。政务各领域信息系统的建设,不仅切实提高了政府各部门的工作效率,也实实在在让广大市民到了更优质的服务和更实惠的便利。加强政府管理和促进公共服务,是建设电子政务的两个重要方面,两者相辅相成,互为条件,相互促进。所以在电子政务的建设中必须政府先行,从而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通过电子政务的建设提高行政质量和办事效率,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增强政府监管和服务能力,促进社会监督体系的完善。总之,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对于加强宏观调控,提高政府监管能力,保证政令畅通,实现资源共享,增加行政透明度,加强社会监督,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供优质服务和促进勤政廉政,建设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等都具有重要作用。可以说,我国现有的电子政务发展水平已经对市民的生活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但是,随着电子政务的不断深入和拓展,这种影响必将越来越大。比如,现在各地政府部门都在加快建设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两个平台和政府门户网站。所谓政务内网平台,是政府的办公业务网络,将主要为领导决策和指挥提供信息支持和技术服务,并承担公文、应急、值班、邮件、会议等办公业务。而政务外网平台主要承担政府部门之间的非涉密的信息交换和业务互动,以及政府部门面向企业和市民的监管和服务业务,将逐步成为各部门开展业务的网络平台。政府门户网站要整合各级政府的信息资源,逐步成为政府信息服务的枢纽、接受社会监督的窗口、以及推进政务业务流程优化的重要动力。可以预见,电子政务的进一步发展,将使市民能够逐步得到更多跨行业、跨部门的一站式的服务,在办事时只需“走一趟路,到一个窗口”就可以全部实现。在电子政务的浪潮中,万达信息一定能够以实际行动实现“让数据去奔波”的目标,通过先进的技术和周全的服务,让广大市民更多地从城市信息化建设中感受社会的进步和自己的实惠。-49- 电子政务与社会信用体系金诚国际信用管理有限公司副总裁裴永刚当前,围绕政府职能转变、市场经济深化等重大问题,基于信息网络发展的电子政务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在我国理论研究、政策制定和实践探索等层面都有了实质性的进展。然而,对电子政务和社会信用体系二者之间的辨证关系和相互作用与影响的认识,尚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我们认为,信用管理技术的广泛应用是促进电子政务快速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社会信用体系与电子政务建设应有机结合,协同发展。一、背景建立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信用体系和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根本举措和内在动力。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十六”大提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2003年4月在全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会议上,国务院领导同志明确提出了要“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建立起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的战略目标。电子政务建设是我国政府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同时适应全球信息经济和网络经济的快速发展的重大举措。2003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成为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国务院有关部门明确提出了要在三至五年内使中国电子政务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战略目标。社会信用体系和电子政务都是基于数据和网络的管理与服务系统,二者在许多层面和环节都有着很强的相融性、互补性和一致性,如信用标准的制订、对数据开放、交换与共享的要求,电子政务对信用需求市场的拉动,信用管理技术对电子政务公众服务效能的提高等等。因此,在信用体系建设中,要充分考虑电子政务对信用数据开放、信用服务领域拓展和政府信用形象的塑造等方面的作用;在电子政务建设中,也要十分重视与信用体系建设的协调,积极引入信用管理技术和手段,完善电子政务。二、社会信用体系及其对电子政务的影响社会信用体系是在一个国家或区域范围内,通过打破信用信息的不对称,发挥社会失信惩戒功能,进而形成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有效制约机制和维护机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呼唤政府职能的转变,信用政府的打造同样也需要社会信用体系的推动。1、信用体系与数据开放从纵向来看,社会信用体系作为一种社会机制,是由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信用监管体系、信用服务体系、信用教育体系、失信惩罚机制等多个子体系相互交织、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其中,征信数据的开放是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前提。目前,信用数据的部门垄断依然是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瓶颈。我国80%左右的征信数据资源由银行、工商、税务、海关、公安、司法、财政、审计、质检等政府部门及相关单位掌握,各部门对征信数据的严格屏蔽,造成征信数据采集的难度大、成本高,信用专业机构难以全面得到涉及企业或消费者个人的征信数据,因而无法依靠征信数据公正独立地进行市场化的信用管理和服务,最终导致政府数据-49- 资源的相互割裂和严重浪费。征信数据是专业信用服务机构的生产原料,是失信惩罚机制形成的基础。没有征信数据的开放,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也无从谈起。在我国,征信数据的开放主要是指由政府部门或非政府部门所掌握的征信数据向专业信用机构开放,使专业信用机构能够合法、真实、迅捷、完整、连续和公开地获取,并有效地运用于信用服务市场。2、信用体系与政府信用从横向结构看,社会信用体系可以分为政府信用体系、企业信用体系和个人信用体系。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政府信用体系建设是前提,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是关键,个人信用体系建设是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既是市场规则的制定者,又是市场规则的执行者。建设政府信用,既要规范政府的行政行为,又要规范政府的经济行为。因此,政府信用既包括政府的行政信用,也包括政府的经济信用。政府行政信用是政府在管理国家和调控经济的过程中履行相关承诺的能力和意愿,其实质就是政府要做到依法行政和规范服务。而电子政务建设的目标之一,是全面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加快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因此,电子政务建设是全面打造政府行政信用的有效载体和手段。3、信用体系与信用市场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在“政府启动,市场运作”的原则下展开的,在建设初期,尤为强调政府的作用,只有通过政府推动,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制约我国信用体系建设发展的数据瓶颈问题。同时,政府应依托电子政务建设,通过各种有效方式,积极推动专业信用服务机构的产品和服务的广泛运用,提高政府决策和管理的科学性。4、信用体系与信息公示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通过对企业、个人的原始信用信息,或者对经专业信用服务机构加工处理后的信用信息的合法披露,引导市场交易主体对交易对方的信用进行有效甄别和科学管理,形成由社会和市场对失信行为的惩戒。这就要求电子政务公众服务门户网站对相关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依法进行披露,从而推动失信惩罚机制的形成。三、电子政务及其对信用体系建设的影响电子政务是政府机构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互联网上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向社会提供优质服务的一种现代行政管理形态。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要完成由“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整合各种社会和市场资源,特别是要积极引导市场要素的参与,无疑更具基础性和根本性。1、电子政务与信息开放数据的开放、交换与共享是电子政务建设的首要任务。在以公众服务为中心的服务思想的指导下,电子政务建设要打破原有按职能部门条块分割的状态,构建公共的电子政务网络基础设施,整合不同的数据资源,实现跨地域、跨部门、跨层次乃至跨边界的协同应用平台,有效解决政府信息与公众信息的不对称,实现信息的开放与流通,从而从根本上解决社会信用体系征信难的问题。-49- 电子政务建设中的数据开放,为信用体系建设提供了基础性数据资源。通过运用信用管理技术、信用标准对电子政务的征信数据进行加工、整理和挖掘,也会使电子政务信息数据库数据更加准确、真实和有效,从而使政府的决策和公众服务的科学性、客观性大大增强。同时,在电子政务信用数据库的基础上,制订和实施科学统一的征信标准,建立起覆盖政府、企业和个人的信用数据采集与交换系统,从而实现基于电子政务信息数据库的全社会信用信息的依法开放和交换共享。2、电子政务与信用市场以公众服务为中心,转变政府职能,政府要有所为而有所不为。这样,电子政务的较高层次应该是业务外分,政府职能部门应尽可能多的利用社会其他资源,采取业务外包或外分的形式,将一些事情交给市场去完成。业务的外包或外分,也给信用中介机构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电子政务中的信用信息采集、信息公示、信用评价以及不同行业和部门的信用标准体系的开发等,都需要以独立第三方存在的信用专业机构的支持。同时,在电子政务建设中,通过政府与信用专业机构的密切合作,也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3、电子政务与政府信用政府信用建设既是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电子政务的目标。在电子政务建设中,通过全面推行政务公开、改革行征审批制度、简化行政环节、规范行政手续、推动信用中介机构和中介服务健康发展等措施,有利于政府服务质量的全面提高和政府服务效能的极大增强。四、结论及建议以公众服务为中心的电子政务与信用体系建设是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社会信用体系的完善,特别是信用管理技术和服务手段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对于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高行政质量和效率,增强政府监管和服务能力,促进社会监督,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战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同时,电子政务的发展,将有效解决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信用数据垄断和条块割据这一根本性问题,有利于使掌握于政府各部门中的信用数据的交换开放与社会共享,也为信用需求市场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从而加快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进程。1、从战略上高度重视电子政务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关联性、同步性、互促性和制约性,统筹考虑,统一规划,把握政府、企业和个人信用制度建设这一重点,突破数据交换与共享这一难点,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与协同发展。2、立法先行。按照公开、公平、公正、规范的原则,逐步健全和完善电子政务和信用体系基础性法律法规,特别是要对政府信用信息开放、信息披露和国家信息安全、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保密、对失信行为进行惩戒等进行明确的限定。3、建立开放的征信机制。依托电子政务信用数据库建设,制定规范科学的技术和标准体系,建立严格的数据归集制度,同时依托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信用数据交换平台,实现信用数据的跨区域交换,从而为电子政务和信用体系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4、坚持“政府推动,市场化运作”。电子政务和信用体系建设中,政府的作用无可替代,但对市场-49- 要素培育更具有基础意义。遵循行政管理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要按照特许经营、商业运作、专业服务的原则,逐步将电子政务建设中信用标准的制订、信用服务产品的开发、信用数据库和信用管理平台的建设委托给具有一定资质的信用服务机构;同时,政府要积极倡导和大力拉动信用需求市场,促进专业信用服务机构的产品和服务的广泛应用。政府在依法行政中,通过在登记注册、资质认定、年审年检、专项检查、日常监管、审批事项、公务员录用,以及财政支持的项目等方面提倡使用专业信用服务机构出具的企业和个人信用报告,实行分类管理。5、建立以电子政务为基础的政府信用制度。政府信用问题对整个社会信用具有引导作用,政府要以身作则,着力打造信用政府,通过运用信息及通信技术,打破行政机关的组织界限,实现政府协同办公,促进信用信息的合法公开,按照“依法行政、言而有信、政务公开、高效运做”的基本标准树立起政府的信用形象。同时,以政府信用制度建设为基础,引导和推动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和个人信用联合征信制度的建立。6、确立渐进的奖惩机制。电子政务和信用体系建设中的失信惩罚机制的作用,在于通过以信用数据库为纽带所建立的社会和市场联防,达到防范失信、惩戒失信和激励守信的目的。在电子政务和信用体系建设的初期,对企业特别是重点企业的失信行为,要区别不同性质,主要采取内部预警、限期整改、分级披露的方式;对履约能力强、信用良好的企业,经信用专业机构进行信用评价后,由政府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对企业和个人失信行为的惩戒,要组织全社会的联防联控,并逐步推进失信惩戒机制的市场化和社会化。金诚国际信用管理有限公司介绍金诚国际信用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诚信用”),是按国际惯例独立运作的第三方专业信用评估与信用管理机构,也是目前中国能够同时提供个人信用服务与企业信用服务且建有商业信用数据中心的专业机构。经过长期社会信用体系的课题研究、信用技术和产品的开发、有效的实践推广,金诚信用目前已经具备了参与行业和区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能力,并在总体规划、建设实施、技术应用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独具的特点和优势。金诚信用资本实力雄厚。公司注册资本为5000万元,建有海量的信用数据库。作为国家“社会征信服务体系联合建设示范工程”中枢纽项目的承建和运营主体,金诚信用拟投资9600万元用于具有全国性的“联合信用数据交换中心”项目建设。金诚信用在充分吸收国际同业的先进信用评级技术与信用管理方法的基础上,遵循独立、客观、科学、公正、真实、权威、统一、时效的经营理念,致力于开展广泛、详实的个人和企业信用调查,建立客观、时效的个人和企业信用记录,对个人、企业及各种债务工具进行信用风险分析及评价,向全社会提供符合中国国情的科学、实用的个人和企业信用评估体系和模型,提供权威、公正的信用分析报告,为各类工商企业、金融机构和个人提供系统的信用管理咨询和培训服务。金诚信用作为我国个人信用行业的先行者之一和企业信用建设的积极参与者,从一开始就按市场规律和国际惯例运作,在联合征信方面具有先发优势,在技术手段方面具有领先优势,在增值服务方面具有创新优势。目前,金诚信用根据我国国情已经开发出适于中国信用环境的信用评价体系与信用管理体系,如个人信用评分系统、企业信用评级系统、信用识别系统等,在国内信用技术领域都处于领先水平。金诚信用在谋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以高度的责任感追求社会利益的最大化,竭诚致力于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事业。近年来,金诚信用以巨大的投入,先后参与了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课题研究,参与了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行业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区域信用体系建设。-49- 金诚信用参与了一系列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课题”研究。2003年5月,按照吴仪副总理的指示,全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整规办”)展开了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整体规划的课题研究活动。金诚信用被邀请参加了全国整规办“信用体系建设课题组”,在区域调研、城市试点的基础上对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进行专题研究,在课题组划分的信用体系建设五大课题(整体规划、法律法规、政府作用、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中,金诚信用独立承担了第一课题“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的研究”、第四课题“技术支撑条件的研究”、第五课题“信用标准体系的研究”。目前,各课题已进入尾声,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整体规划》即将出台。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金诚信用独立编写了《领导干部社会信用体系知识读本》一书,目前正在做最后的校审。同时,作为国家《征信管理条例》起草小组的成员,金诚信用积极为国家信用立法和信用政策的制定提供咨询;金诚信用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信用研究中心建立了“区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课题组”,由金诚信用独立撰写并出版了《信用知识干部读本》一书,并以此为基础,金诚信用完成了“区域信用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金诚信用与中国市场学会信用工作委员会合作,共同对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信用问题进行研究;金诚信用与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上市公司监管部合作,联合成立“中国上市公司信用体系建设课题组”,共同对我国的上市公司诚信建设监管评价体系、上市公司财务实力评价指标体系、上市公司治理结构评价指标体系和上市公司征信数据交换与识别系统等内容进行系统研究;金诚信用与国家建设部、食品药品监管局、商务部等部门紧密合作,不断将行业信用体系建设的研究工作推向纵深。金诚信用积极参与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实践探索。在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的领导和组织下、在个省市政府的支持和配合下,金诚信用牵头开展了以打破区域和行业壁垒、实现信用信息资源的全国性整合与社会共享为目标的“社会征信服务体系联合建设示范工程”,承建和运营联合信用数据交换中心。该示范工程是我国第一个得到国家产业政策和资金支持的信用体系建设工程,首先在北京、天津、武汉、黑龙江、安徽等五省市展开,以联合信用数据交换中心为示范工程的枢纽和核心,分别在五省市建立信用数据交换中心,作为联合信用数据交换中心的终端,实现信用数据的互通与共享。示范工程将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积极向全国推广,逐步建立以全国信用数据交换中心为纽带的全国信用数据交换与共享网络。同时,金诚信用与中央和地方的银行、工商、税务、司法机关等机构和行业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了全国对外劳务合作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银行分支机构信用管理体系建设、贷款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全国保健品行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等。金诚信用积极参与区域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实践。金诚信用建立并加强了与各地方政府的联系,力图通过与地方政府的战略性合作实现政策资源和技术资源的整合,共同推动区域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进程。金诚信用已应邀为黑龙江省制定了《黑龙江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讨论稿)》,并为辽宁、陕西、武汉、四川等省市制定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提供了专家咨询;积极与地方政府合作,通过资本投入、技术合作等方式,建立区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体,目前,金诚信用陕西、武汉分公司已经成立,黑龙江、四川分公司现正处于积极筹建中;金诚信用积极参与了北京市建委信用体系建设,并开发出“北京市建筑行业信用管理评价体系”,近期将投入使用。金诚信用的发展依赖于稳定的专家队伍和人才队伍。目前,金诚信用已经形成了由国内著名经济学家、信用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同时,金诚信用也建立起了来自海内外的信用人才队伍。随着公司的不断进步,以“责任推动社会进步”为内核的企业文化也日渐形成,团结、敬业、卓越的理念,将使金诚信用与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共进!金诚信用愿与您携手合作,共建信用中国!(公司网站:www.goldencredit.com.cn)-49- 以信息化应用为突破口全面推进上海电子政务建设上海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乔志刚进入21世纪以来,上海市委、市政府始终紧紧围绕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全面实施城市信息化的基本战略,充分发挥信息化在推进上海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先导作用。根据中央统一部署和要求,结合上海电子政务建设的实际,本着边规划、边建设的原则,以信息化应用为突破口,全面推进上海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一、按照“服务政府职能转变、服务市民需求”的根本目标,加快推动电子政务的应用发展一是以“中国上海”政府门户网站建设为载体,开辟为民服务和市民参政议政新途径,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和保障公民知情权。“中国上海”门户网站自2002年元旦开通以来,已实现了与47个市政府委办局、19个区县政府,以及人大、政协、社会团体等140多个网站的链接,开辟了政务新闻、专题报道、网上评议、办事直通车、服务导航等栏目,并设置了上海概览、政府公报、政策法规、便民问答等4个检索通道,以及工程招投标、交通地图查询、社保信息查询、医保信息查询等16个快捷窗口。截至今年3月底,网站访问人次达1550万次,可提供互动式网上办事项目640项(其中网上受理事项340项,状态查询202项),表格下载707项,2397张。计划到2005年,政府所有可上网审批和服务事项网上办理率达100%。二是通过实施社保卡、大通关等一批跨部门的重大应用系统建设,促进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提升政府监管能力和服务水平。如社会保障卡工程,整合了劳动和社会保障、公安、民政、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管理等五个政府部门在人口方面的信息资源,初步形成了覆盖855万市民信息的全市统一的共享信息库,实现了凭卡办理看病就医、婚姻登记、失业登记、养老金领取、就业培训、优抚救助、公积金查询等21项应用功能;正在建设中的电子口岸通关物流信息平台,整合了经贸、港航、航运等EDI系统,使上海口岸一般进口货物的海运通关时间,由96小时缩短为48小时,空运通关时间从72小时缩短到14小时,极大地提高了通关效率;正在推广中的工商企业网上并联审批,通过“一口受理、并联审批、一口反馈”的流程再造,使以往企业需要历时1个多月、跑18个部门才能办妥的事项,现在仅需5个工作日、跑1个部门即可完成,大大简化了企业审批的业务流程,方便了企业办事。三是通过积极探索社区管理与公共服务信息化,实施建设市民信箱等项目,促进电子政务建设的重心下移。上海着眼于建立并加强“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体制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模式,针对社区建设、管理和稳定任务日趋繁重的需要,去年我们在全市15个街道进行社区管理与公共服务信息化试点,推动电子政务向街道社区的延伸。通过开发全市通用的社区政务管理信息平台,整合了民政、劳动社保、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等11个条线业务系统,简化和优化街道业务流程,提高社区政务管理和事务受理的效率和质量,降低了社区管理成本。今年,我们又推出了“市民信箱”市政府实事项目,将为每个市民开设与其真实身份一一对应的电子邮箱,定期提供个人诚信记录、“四金”缴付等信息,并通过“付费通”系统提供24小时缴费服务。通过“市民信箱”建设,构筑起政府与市民间便捷、高效、畅通的双向沟通渠道,使更多信息化应用“落地”,推动社会信息化程度提高。二、按照“加强整体规划、资源整合共享”的建设原则,统筹推进电子政务的基础建设-49- 信息网络及信息安全是电子政务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及保障,事关电子政务的正常运行和长远发展,上海重点在以下两个方面下功夫:第一,统一规划建设全市电子政务基础网络平台。根据国家关于电子政务内、外网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建设由公务网和政务外网构成的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公务网对应于国家政务内网,是与互联网物理隔离的涉密网,主要满足政务办公、辅助决策、应急指挥、政务信息等方面的应用需求。目前,公务网主干网已正式开通运行,在市、区两级政府之间,以及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市纪委五大部门之间,实现了内部电子邮件、公文收发、共享数据库、视频会议等四项通用性应用功能。政务外网对应于国家政务外网,是与互联网逻辑隔离的非涉密网,主要运行政府部门面向社会监管和服务的业务。将于今年基本建成并投入运行。待电子政务网络全面建成后,将使全市机关的信息交换处理能力、网上协同办公和在线事务处理能力有一个明显的质的飞跃。第二,统筹构筑电子政务的安全保障体系。把信息安全放到与城市安全、公共安全和国家安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把电子政务安全作为全市信息安全体系建设中的最重要部分,从管理、技术和应急处置等多方面构筑起保障体系。首先,按照以管理强势弥补技术劣势的工作策略,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信息安全领导管理体制,健全全市一、二级信息安全工作责任制,建立起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风险评估制度和系统安全测评制度,从全局上构筑起信息安全组织管理体系;其次,依托电子政务内、外网建设,统一规划建设本市电子政务数字证书(CA)平台;第三,不断增强信息安全应急处置能力,当前我们正在抓紧筹建信息安全应急防范中心、信息安全预警监控平台和容灾备份中心,实现对党政机关部门和涉及国计民生的重要信息系统的实时监控、实时报警、在线维护和应急处理。三、按照“加强领导、建管并举”的工作思想,不断优化电子政务的发展环境。上海的电子政务建设起步相对较早,经过几年的建设,一些基础性的、专项性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在此过程中,也逐步形成了一些保障电子政务健康发展的环境。重点抓了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以健全的组织领导体制保证电子政务的有序推进。逐步理顺并建立健全了一套符合信息化发展规律的组织领导体制,全市形成了“一个领导小组,一个工作机构,各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和企业积极参与”的信息化工作格局和市、区(县)两级的信息化管理体制。全市19个区县都成立了作为政府组成部门的信息化委员会。为进一步加强对全市信息化工作的综合调控、平衡和协调的职能,按照国务院批准的机构改革方案,市信息办公室调整为市信息化委员会。我们按照“强化、弱化、转化”的原则,在健全市各级机关、各部门、各领域的信息化职能机构及职责的同时,注重发挥好市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信息化功能性社会服务机构、信息化行业协会等在电子政务建设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各方面的工作优势和积极性。二是以配套制度保证电子政务的有效实施。形成规划、法规、政策、标准等方面的综合配套,在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规和标准的基础上,结合上海实际,推动了一批诸如数字认证、政府网站、社保卡、政府信息公开、信息安全等重点领域地方性法规标准的制定。拓宽信息化投融资体制,探索试行电子政务服务外包、运维托管制度等,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个方面的作用。三是以建立信息化培训体系保证电子政务的广泛应用。我们一方面做好电子政务建设的策划、组织和建设,另一方面注重通过社会宣传和培训工作,培育信息化的观念、意识和技能,夯实广泛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这些年,我们先后开展了面向社会市民的计算机等级考试和“百万家庭网上行”社区妇女培训计划,面向企事业单位的CIO培训,面向全市公务员的信息技术应用基础知识达标考核等各类信息化普及活动。最近,我们正在开展以电子政务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全市公务员普及培训,并充分依托-49- 党校教育阵地,加大对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培训力度,逐步形成有计划、分层次、多渠道的信息化培训体系,不断提高全社会对信息化的接受程度。四、按照“与时俱进、创新实践”的发展要求,积极应对电子政务建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实施电子政务不仅事关政府等相关部门的自身建设,而且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都将产生重大影响。上海正通过实施一系列的改革发展举措,努力在一些制约电子政务长远发展的关键环节上争取突破,有所成效。一是着力推动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公开,突破部门壁垒的瓶颈。信息资源的依法公开和有效共享是信息化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区别于传统经济的一大优势。近年来上海积极实施社保卡、大通关等跨部门的应用工程,带动政府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已取得了局部的成效。目前,我们正在按照国家的有关要求,制定人口信息资源建设总体规划和人口基础信息数据库建设方案;围绕工商、地税和质监部门之间企业基础信息交换试点工作也在抓紧进行;《上海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已于今年年初以市政府19号令的形式发布,要求各部门从5月1日起,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主动公开涉及管理规范和发展计划、与公众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公共资金使用和监督、政府机构和人事四个方面政府信息,并接受社会公众对政府信息的申请。在具体的推进中,我们也感到一些诸如代码标准的不统一、现行上位法的不适应、条块之间的矛盾等方面的问题,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加以统筹规划、协调行动,并通过必要的法规规章、规范标准加以解决。二是加强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鼓励全社会共同参与电子政务建设。信息化建设初期,需要较多地依靠政府的引导、示范和带动作用,但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步入持续发展的轨道后,就需要注重发挥市场在人才、资金、技术等领域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目前,我们在公共财政投入的电子政务建设项目中,大力倡导和引入服务外包、委托管理、政府采购等社会化、市场化运作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推进信息化建设。上海已在政务外网、电子报税、信息安全等领域作了一些探索和尝试,并将进一步加大这方面的工作力度。三是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电子政务评价机制,扩大市民对电子政务建设的参与程度,把对政府工作的评价权交给人民。“为民、便民、利民”是电子政务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们既把广大市民看作是电子政务的受益者,也看作是电子政务成效的评判者。2002和2003年,我们连续对政府市级机关的网站组织了评议,奖励先进、鞭策落后,起到了较好的效果。同时,通过“中国上海”门户网站,征求广大市民对市政府实事项目的意见和建议,以此架起政府与市民的沟通桥梁,注意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和意见,努力实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上海的电子政务建设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工作基础,但与国家和市委的要求,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水平相比还有距离。我们将根据国家的指导意见,积极借鉴吸收兄弟省区市的成功经验,以加快实现“四个中心”的国家战略和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为契机,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努力探寻一条经济、有效、可持续的电子政务发展路子。-49- 高扬为民服务旗帜通过整合提高电子政务应用水平广州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唐望生各位领导、各位同行:执政为民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作为政府行使职能的手段,电子政务要以更高的效率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广泛更便捷的信息和服务:着眼于政府业务和群众的需求,把网上办事、政务公开作为电子政务建设的重点,尽量将为民服务的项目放到网上,对面向公众服务的办事项目要规范业务流程,简化工作环节,让企业和群众享受到电子政务的便利,并不断提高服务的水平。广州电子政务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下,确立了"以用促建,以建兴用"的发展思路,以服务大众、为用户提供便利为原则,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一、在揭示矛盾中达成共识,三股力量共同进行整合。信息化建设初期,政府部门建一个网站、组织信息资源上网或开发一个应用系统,推广应用一个软件,都可以贴上为民服务的标签,是不可否认的成绩。而今天,广州市的政府部门都建立了局域网络和网站,86个市直单位与市机关互联网络交换中心高速互联;60%的政府部门建立了网络化的办公自动化系统;63%的政府部门通过网站提供269个网上办事项目,可提供给市民下载的表格为383个。在这种情况下,网站林立而不统一,系统乱建、强行联网、推广软件使用,就再也不能随便说是成绩了,而有可能成为罪过。它一是浪费了纳税人的钱,二是搞乱了基层,三是搞得市民不知所措。当前影响电子政务发挥整体效能的问题主要是:有的政府部门以我为中心,网络往我这里联、系统由我建、软件用我组织开发的;一些职能交叉的部门各建各的系统,各建各的数据库,都想强化本部门的职能,造成重复建设;有的高级机关居高临下,你归我领导,得服从我,必须进入我建的系统,你开发的软件作废。普遍重立项搞建设、轻运行维护和推广应用。开通网站不重视更新信息,系统投入使用无人维护,应用不推广长期低水平。据2002年的调查统计,省市部门向越秀区28个部门和街道下发的业务信息系统有59个,甚至一个部门就有几套系统,彼此独立运行,有的不运行,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造成各种不良后果:一是无法实现数据的共享性和一致性。由于各系统的数据无法直接交换和共享,造成大量的数据重复的录入和存储,既浪费了资源,又难以保证数据同步,使得数据可用率降低。二是无法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完整性。由于各种原因如录入错误等造成的数据错误很难发现和改正,依靠单一业务系统生成的数据的可靠性也是难以保障的。而独立开发的各种业务系统中的数据也只是按某个部门某方面需求确定的,它极少考虑其它系统和其它决策的需要,所以数据或属性通常是不完整的。三是无法实现硬件、系统和人力资源的共享。由于系统各自独立使用,每个系统都需要专门的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服务器以及大量的系统管理和维护服务,运行环境的投资十分昂贵。同时,对于提供社区服务的独立系统还要求一个系统就有一个专门的工作人员来处理,人力资源无法合理利用,还经常出现服务窗口拥塞的现象。基层的呼唤、市民的要求,促进了广州市政府各部门和各区县政府思想的统一:要坚持电子政务为-49- 民服务的方向,就必须建设与整合并重,下气力整合网上资源与应用。目前,已形成三股整合力量:一是有关部门自觉抓整合,消除一个处一个系统,建立内外网联动、对外公开信息与办事一体、人人上网用网的格局;二是有关部门协作进行整合,市国土房管局与规划局的地理信息系统,过去由于使用的坐标不同,数据不能共享,他们共同整合,系统通过了专家鉴定,为城市建设和管理共享地理信息系统奠定了基础;三是市信息办联合有关部门与区县政府进行统一的整合,取得明显成绩。二、从市民反映强烈的问题入手,着力从四个方面的应用进行整合实现政府信息公开和政府与市民良性互动,是市民热烈盼望的。解决市民到街道办事难、办事烦和企业注册、年检在政府部门之间来回盖章、时间拖延很长等问题,是关系政府为民服务的形象问题。市领导高度重视,各有关部门互相配合,进行电子政务建设与资源整合,创新服务手段,取得了显著成效。(一)建设“中国广州政府”综合门户网站,整合各部门的信息资源,使之成为为民服务的窗口。整合政府门户网站,提高为民服务水平。广州抓住出台《广州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的机遇,市政府办公厅与市信息办密切配合,开通了“中国广州政府”综合门户网站,整合了43个政府部门的信息和市委、人大、政府、政协、纪检机关网站及12个区、县级市政府网站,集成了与市民和企业密切相关的网上办事项目269项、供市民下载的办事表格383个,按照统一规范、分级建设、分级处理和维护、集中管理的原则充实、规范“中国广州政府”网站上有关政府公开信息的内容与格式,实现公开的政府信息共享。“中国广州政府”门户网站作为广州市政府政务公开的主站点,以政府业务流为主线,以用户为中心,按市民、企业、政府三大主体,政务空间、经济空间、宣传空间、和生活空间四大板块,对政府信息资源进行初步整合,设立与市民和企业密切相关的办事项目;以公安、工商、民政、国土房管、劳动社保等部门的审批办证业务为试点,推行网上并联审批和办证,提供方便、快捷、透明的电子化"一站式"政务服务,实现政府信息公开、行政审批事项办理、政务监督投诉等方面的全程网络化。通过政府综合门户网站,整合政府信息公开的各种网络资源平台,在“中国广州政府”门户网站上开通政务公开专栏,以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为突破口,打造“阳光政府”。全市区、县级市以上政权机关中有586个单位已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共设立政府信息公开网站(网页)201个,设置电子触摸屏461个,开设政务公开栏3406个,设立行政服务中心276个。目前,“中国广州政府”门户网站已经成为广州市为民服务的窗口,政府门户网站的有效信息量显著加大,信息查询方便快捷,能为网民提供个性化服务,服务功能明显提升,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具备与各部门网站进行信息资源整合的能力,在市民中产生重要影响,已形成一个以“中国广州政府”为主网站,以各部门网站为子网站,主网站与子网站之间、子网站与子网站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有机联系的,共同代表广州市人民政府在互联网上形象的综合网站群。该网站在2002年《计算机世界》对全国36个直辖市、省会和计划单列市的政府网站综合评比中,位列全国第三;在今年4月国信办“2003年中国政府门户网站发展状况调查”中,广州在全国地市级政府门户网站综合得分中排在第一位。(二)开发统一的社区综合应用平台和管理软件,实现市、区、街三级联动,为市民办理23项业务。为突破社区信息化过程中各部门业务系统条块分割、各自为政、数据不能共享、业务不能协同的关键难点。我们启动了社区综合应用平台项目。社区综合应用平台由系统软件、数据交换网关、业务流程-49- 管理系统、配置管理维护系统等组成。在该平台上,我们通过建立公共数据库使各业务系统得以共享统一的标准数据,并为建立市、区两级政府数据中心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通过数据交换网关实现政府管理与服务应用系统在“纵横”两个方向的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有效地解决信息孤岛问题;通过业务流程管理系统实现业务流程的配置和控制执行,自动按预设的流程执行操作,能够解决政府部门间及上下级政府部门之间的业务联动问题,实现一站式电子政务社区服务系统;通过配置管理维护系统配置电子政务平台的各项参数,如用户权限配置、业务流程配置等,将各个子系统的配置和维护工作集中起来,进行统一管理,包括系统框架界面、数据库、数据服务和权限维护等。如在越秀、海珠、荔湾三个区选择了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和市民政局的核心业务,开展部门之间业务协同和市、区、街三级管理“一站式”电子政务的试点系统建设。该平台及应用系统的推广使用,可使市民在社区服务中心的任一窗口,或通过城市多媒体服务终端,或通过政府呼叫中心(12345)就可以办理各种事务。按照整合信息资源、实现业务协同的思路建设的社区管理系统,经推广应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大大提高了社区管理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目前,全市已有22个街道推广使用了社区管理软件系统。海珠、荔湾区已完成过半街道的推广工作,越秀区完成全部街道的推广工作。东山、天河区也可望完成50%的街道推广任务。白云、黄埔、芳村、番禺、花都区也正在开展推广试点。通过社区信息服务平台互动运作,为市民提供了“触手可及”的服务手段,极大改善了对市民的服务,深受市民欢迎。以北京街使用社区管理软件的失业登记和退休人员的管理子系统为例,由于有公共数据库的支持,录入相关信息进行业务管理的效率可以提高5倍。通过社区综合应用平台,实现了计生和民政的业务协同,如民政的婚姻业务与计生的育龄妇女登记业务就可以在系统上实现协同,简化了办事程序。2002年11月1日,来自国家计生委和全国10个省计生委的领导参观了基于社区综合应用平台的广州市计生信息系统的演示,给予了高度评价。近两年国信办、广东省、广州市的领导多次视察我市社区信息化建设情况,都给予了充分肯定,去年11月,国信办在广州召开“电子政务地方经验广州座谈会”时,对广州条块结合的电子政务模式给予了高度肯定;今年3月,广东省游宁丰副省长、广州市沈柏年常务副市长进行信息化专题调研时,认为广州自下而上整合市、区、街数据、业务和网络资源,开展社区信息化服务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值得在全省推广。(三)开发“一站式”审批与年检系统,实现跨行业、跨部门信息应用系统的整合和提升,为市民提供一站式服务。市民申请新办一个企业、投资一个项目,往往要涉及环保、城建、规划、国土、税务、工商等多个部门,传统的串联审批模式要跑十几个部门、盖十几个公章,才能拿到营业执照、开始动工建设。广州市认真研究比较了过去串联审批的弊端和并联审批的优点,利用信息网络技术,突破传统审批模式的束缚,改革政府部门间的协作方式,探索出并行处理的协同审批新模式,以公安、工商、民政、国土房管、劳动社保等部门的审批办证业务为试点,推行网上并联审批和办证,提供方便、快捷、透明的电子化“一站式”政务服务,实现政务信息公开、行政审批事项办理、政务监督投诉等方面的全程网络化。推行电子政务推进了跨部门协调,改革了传统的办事模式,规范了政府行为。如:我市开发应用了企业注册登记并联审批和年检系统,整合了40多个企业登记注册前置审批部门的业务系统,把依法需要进行前置审批的项目,采用并联的方式,由相关的行政审批部门在网上实行同步审批,提高了政府工-49- 作效率,方便市民办事。实行并联审批,相对于国内目前普遍采取的“串联审批”方式(即由一个个部门逐个按先后顺序办理企业注册登记手续的方式),有着信息传递速度快、证照办理时间短、企业花费的人力物力少的特点,原来4个月的审批过程缩短到8天,并有效降低了政府部门的行政成本,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到2003年10月底受理新注册企业申请2000多个,网上年检企业超过10万户。推行电子政务极大地改善了投资环境,增强了广州市的吸引力。市外经贸局电子政务应用系统,通过对外经贸实际业务的分析,整合了24项外经贸业务服务,初步实现了政府业务流程化办公和服务,形成了“外网受理——内网办理——外网答复”的电子政务应用模式,提供了全天候、互动式的电子政府在线服务,企业和市民办事时间和来往次数成倍缩减,外商投资申请和出口许可证办理时间由原来的4—5个工作日缩短为1个工作日,到2003年底已办理出口许可证8万多份,平均每4分钟签发一份,从根本上解决了办证、办照难的问题。市外商投资管理服务中心建立的广州市外商投资企业网上联合年检系统,采用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成功实现了实时审理、网上互动的工作模式,企业上传资料后10秒钟内,审查意见就能反馈给企业,企业根据反馈的意见对填报的数据进行修改,几分钟之内就完成一个部门的初审工作,通过全部职能部门的初审,一般可以在一个小时之内完成,很好地解决了企业“到处跑”和“来回跑”(企业填报联检报表不规范而来回奔跑)的问题,提高了年审的工作效率,方便了企业。开展“一站式”网上审批服务,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如番禺区“一站式”网上审批系统汇集了全区17个政府职能部门和广州海关番禺分关、237项审批业务,有73个政府窗口工作人员和60多个海关工作人员,以“四个一”的方式,即一座楼办公,一个窗口收费、一条龙服务、一个中心监督为社会、企业和市民提供政府公共服务,从2001年7月成立以来已审批8万多个项目;花都区“一站式”投资服务系统采用“集中式”管理,投资申请人只要提交资料,工商、外贸、消防、卫生等与投资相关的部门将分别按各自职能经过网络系统对材料进行审核,并在7个工作日内作出回复,投资申请人只需到一个窗口,便可获得所有关联部门的审批意见。(四)推进“一卡通”工作,实现交通、金融、社保、公安及大学城一卡通行,为市民提供一卡式收费服务。交通“一卡通”成效显著。加快建设城市公共交通电子收费系统建设工程(羊城通),自2001年12月30日投入试运行以来,发行已超263万张,日刷卡量突破250多万人次,已覆盖了市内的公交车、过江轮渡、地铁、停车场、出租车,可打200电话和公用电话,还可在麦当劳快餐店消费,预计至2005年末,“羊城通——公交通电信通商务通”的预期目标将逐一实现并完善,如邮局订报、邮资包裹、自动售货机、公用事业收费(水、电、气等)、路桥隧收费、加油、物业管理、公园景点、商场/超市、学校饭堂交费、机关事业单位考勤、门禁系统等均可使用羊称通,甚至珠江三角洲老百姓出行消费均能充分享受到羊城通“一卡在手,方便舒适”的高质素电子收费服务。金融“一卡通”建设全国领先。广州18家商业银行全部联网,自助银行、电话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ATM(柜员机)、POS(刷卡机)相当普遍。广州电子资金转帐系统日均来往帐金额近150亿元,日均业务量居全国大城市首位。广东的发卡总量达近4000多万张,占全国发卡总量的十分之一。广东银联金融信息化平台建设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跨银行ATM交易量居全国第三位;直联POS交易-49- 量居全国第一位;在全国第一个建立了联合18家银行的电子商务统一支付网关平台,实现了真正意义的网上交易、网上支付;在全国第一个开通了手机银行业务;第一个建立了18家银行共享的黑卡、黑名单资信查询监控系统;在全国第一个建立了异地互为备份的银行卡信息交换中心,为广州市信息化建设做出了应有贡献。社保和大学城“一卡通”进展顺利。医保卡信息系统开通以来,建立了连通115家医院、社保、医保、卫生和银行等单位的宽带城域网,高效整合了医保信息系统与医院信息系统的网络资源和信息资源,目前已经成功处理了121万参保人的参保登记、基金征缴和个人帐户管理,发行医保卡136万张,进行了736万笔医保门诊业务和21万人次、6800多万笔医保住院业务的实时结算处理。正在抓紧推进的社保卡将整合五种社会保险、公积金、残疾人救济等各种业务,为市民提供“一卡式”政府服务。大学城“一卡通”工程将向进入大学城的十所高校提供餐饮、轮渡、公交、上网、小额购物的“一卡式”消费服务。三、开展建设项目的绩效评估,巩固和扩大整合成果经过多年的投入和建设,广州市政府每年在电子政务方面的投入超过3亿元,累计投入超过20亿元,开通了大量的政府网站、建设了大量的信息系统和数据库系统,应用的效果如何?怎么巩固和扩大现有的整合成果?这个问题是当前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今年的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市领导提出要对全市政府投入的电子政务建设项目进行一次普查和绩效评估,这项工作已列入市信息办今年的重点工作中。首先是各个电子政务建设项目凡没有组织验收的,都要由上级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进行验收。招投标和政府采购机构要对电子政务招投标建设项目进行检查验收,针对存在的问题组织供货商和承建商以及建设使用单位进行整改,特别是为民服务的项目要通过检查推动整合,实现网上综合服务,提高服务水平和投资效益。其次是市政府各部门和各区县开展自查、自纠,依据市信息办批准的信息化项目建议书,从网络建设、信息资源组织、业务上线、培训和推广应用等方面进行对照检查,找出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制定整改措施,要把为民服务的项目放在优先位置,加大建设和整合力度,实现以人为本的电子政务建设目标。第三是市信息办将成立专职工作小组,组织各部门和有关专家,根据国家、省、市颁布的有关技术标准、技术规范和政策法规,对全市各部门电子政务建设项目进行一次普查。按照规范的绩效评估流程,开发专用的评估软件,建立普查数据库,使用各种检测工具、软件,到现场对各量化指标进行检查和测量,在投资效率(人力、财力、物力、进度)、对公众服务情况(如点击率)、公众对系统本身的满意度、公众对政务工作的满意度(投诉率)等方面进行测评,形成包括电子政务建设项目的管理、技术、建设质量、应用效果(工作效率和社会效益)等几个方面的综合绩效评估报告,检查政府信息化建设质量和财政资金使用效果。普查结果分五类分别进行处理:一类是样板工程,在全市推广示范;二类是优质工程,在全市通报表扬;三类是合格工程;四类是不合格工程,限期整改;五类是无意义工程或违规工程,停止建设,对该工程建设单位今后的电子政务项目在审核和拨款上进行限制。市信息办将在普查和重点检查的基础上,制定进一步推动电子政务整合的规划和措施,巩固和扩大整合成果。各位领导、各位同行,广州在通过整合提高电子政务应用水平为市民提供高效、优质的公众服务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先进城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今后还要继续努力,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以人为本,求真务实,真正做到全心全e为人民服务。-49- 注释:推进政务公开,增强政府透明度。广州在全国率先出台《广州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着力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内容的审核制度、预公开制度和依申请公开制度,该《规定》是由我国地方政府制定的第一部全面、系统规范政府信息公开行为的政府规章,也是我国第一次以立法(地方规章)形式全面规范和要求政府必须对公众进行较为全面、彻底的信息公开。首要公开渠道就是通过电子政务网络对全社会公开群众普遍关心的事项及政府年度财政预算及其执行情况,重要物资招标采购和重大基本建设项目的招投标情况和干部选拔任用、公务员录用、机构改革分流等情况,按照《规定》,广大市民可依法行使要求政府信息公开的权利,不按《规定》实行政务公开的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和享有行政管理职权的事业单位,将追究其主要负责人的行政责任。-49- 不断创新机制,使电子政务建设更有成效甘肃省信息中心主任、甘肃省经济研究院院长魏立桥电子政务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近10年来,在信息技术创新和政府改革的双重驱动下,电子政务已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而不断推进,信息技术快速扩散促进了各国政府改革的日益深化,已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浪潮。我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推行电子政务。电子政务建设作为政府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纳入政府改革的目标体系。在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和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新阶段,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对促进各级政府真正实现公开透明、高效运转、勤政廉政,对全体公民行使涉及政府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对发展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现阶段我国部分地方政府、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政府,在信息技术应用的程度和电子政务发展的阶段上,尚处于整合信息资源、完善政务流程的初级阶段;而电子政务项目又涉及到信息技术、信息服务、施工管理、运行模式以及深度开发应用等多个领域。因此,采取信息技术和网络经济相融合、办公自动化和信息网络化相贯通、电子政务和政府职能转变相借重的实证案例分析方法,围绕推进科技进步,提升技术含量的精髓,归纳应用开发的结晶,挖掘运行维护的举措,探索项目拓展的前景,以提高电子政务成功率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点,从信息技术、网络经济等方面多角度、深层次地进行科学研究和概括,就显得十分必要。这个报告,就是立足于我们构建省计委综合信息网络平台、新建和改造地市一级计委局域网的实践过程,对如何促进电子政务的项目管理和绩效评测、如何实现电子政务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如何搭建甘肃省政务外网平台等问题进行的深度分析。我们期望,通过这些分析,既能总结和回顾近两年来我们实施电子政务项目的一些经验,向在座的领导和同志们做一次汇报;也能详尽阐述我们今后深入参与全省电子政务建设的基本思路和设想,同到会的IT企业多一些沟通和交流,寻求更多的合作机会。报告共分七个部分:基于需求分析,把握设计定位;基于先进适用,坚持技术进步;基于机制创新,确保施工质量;基于ISP转向ICP,前置资源建设;基于“包”、“留”结合,创新维护支撑;基于更有效益,客观科学评测;基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信息系统,开拓应用范畴。一、基于需求分析,把握设计定位电子政务是用信息技术实现的、符合各级政府政务、业务、事务、会务和办公自动化需求的应用信息系统。作为省政府的综合管理部门,省计委建设综合信息网络项目,必须满足五项需求、应对三种挑战。五种需求是指:——从政务需求上讲,就是要围绕实现政府系统公文无纸化传输的总体目标,加快政府部门内部办公网络的建设,确保办公网在安全、保密、畅通的条件下与其它部门实现网际互联,为实现无纸化传输、提高政务效率创造条件,也为最终建成“T”型结构的政府宏观经济信息资源专用网打下坚实的基础。——-49- 从业务需求上讲,就是要适应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的要求,为政府部门强化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职能提供充分、便捷、有效的信息流,以保持政府部门内部信息的互联互通,保持源自于因特网的、业务开展必需的国内外重要信息,保持信息精品的供给,以节约筛选适用信息的成本,提高办事效率。——从事务需求上讲,就是要配合政府形象的改变,以“电子政府”方式为企业、社会和公众个人提供全天候、全方位、直接的和普遍的服务,更好地行使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推介政府职能转变后的新形象,在全球信息化时代塑造出既能有效行使职能又能与公众互动的虚拟政府形态。——从会务需求上讲,就是要本着讲求实效、提升效率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软、硬件资源,把视频会议和IP电话作为传统会议和电话会议的延伸和升级,实现会务流程的节约、安全和高效。——从提升办公自动化的需求上讲,就要使原来少量的、内部的、分散的、孤立的、以辅助办公和处室内部服务为主的应用系统转向系统化、整体化、全面地履行政府部门职能的应用系统,从多种类的、专有的、纵向联系(信息孤岛式的、点对点式的)为主的应用系统转向标准统一的、开放的、互联互动的应用系统。三种挑战是指:一是重复和盲目建设的挑战。政府信息系统、尤其作为支撑的基础网络平台的建设,如果缺少整体的建设规划和统一的技术标准,很容易出现各个行业和部门自成体系、重复建设的现象,客观上妨碍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影响政府信息化和电子政务的良性发展。因此,必须按照“统一指挥、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进度”的总体要求,制定统一的建网规划和统一的建网标准。同时,要综合考证业务拓展前景和公务员对网络的需求及掌握的水平,不盲目贪大求全,立足于现有硬、软件设备资源充分发挥效益,逐步配套和改造提升。二是安全和保密的挑战。信息安全是电子政务的基石。由于政务系统往往涉及领导的行政决策、上情下达,是关系国家秘密的“涉密系统”,达不到安全保密要求,往往会发生安全事故和泄密事件,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但是过于强调安全保密,采用超过安全保密管理要求的技术和设备,又容易形成投入的浪费和人为的障碍。因此,项目建设中要注重正确处理发展与安全的关系,综合平衡成本和效益,按照现阶段政事公开和国家安全的要求,需要物理隔离的就坚决物理隔离、可逻辑隔离的就逻辑隔离、需互联互通的决不人为设障,做到既确保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和保密性要求,也防止追求过高的保密标准。三是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服务的挑战。信息网络建设和信息产品的开发,是网络经济时代极具个性化的工作,必须以满足客户的特定要求为最终标准。因此,项目在考虑规划、建设、运行、维护到升级换代的各个环节时,一方面始终同计委业务的发展、公务员素质的提高紧密结合并接受他们的建议和指导;另一方面,也与政府及各部门的电子政务系统有机整合,协调服务、相互支持、共同提高,从而研讨、论证、筛选出对各系统都有利、震动最小、最切合实际、最便于操作的技术标准及建设方案,满足不同处室、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特定需要。所以,电子政务项目的建设,不能走IT界传统的、自我扩张的、从技术出发找应用的老路子,而必须树立起根据需求定应用、围绕应用选技术的新理念。只有紧密结合政务部门本身提出的建设目标和改进方向,电子技术手段才能切实发挥作用和效益。二、基于先进适用,坚持技术进步电子政务本身就是科技含量比较高、资金投入量比较大的工程。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49- 从我省作为欠发达地区、财力不足制约电子政务发展的实际出发,怎样在电子政务项目中把握技术进步的要求,确实是一个难题。鉴于电子政务是IT成熟技术的应用项目,本着用最少的投入实现更多的产出的原则,在技术进步方面,应当坚持先进适用原则。所谓先进适用,就是不一味地追高追新,而是要有效地选择和确定建设和应用方案,既考虑政府部门的现实需要,避免过高的技术标准一时推广不开,造成投资浪费;也要兼顾今后升级的要求,采用方便易用且价格合理的管理软件,确保系统先进性。同时,还要把适当引进与自主开发相结合,重视软件的二次开发,提高系统的适用性。三、基于机制创新,确保施工质量一般而言,电子政务项目的应用需求较多、科技含量高、技术难度大、施工风险大,主要表现在:一是为了实现与上下级对口部门和同级各部门间的信息切换和交流,技术构成往往比较复杂,容易出现纰漏;二是由不同业主各自开发、异地整合形成的应用系统,在设计标准、技术规范、软件配套方面,缺乏有机衔接,容易造成工程隐患;三是各个应用平台与中国电信公网的联接,需要采用多种线路模式,在软、硬件系统接口方面,相互沟通、衔接的工作量很大;四是电子政务项目的业主单位了解信息技术的人才资源不足,计算机、软件、网络、数据库方面的知识比较欠缺,对系统集成过程中出现的新变化,往往难以全面驾驭。面对这种情况,如果仍然采用原来由系统集成商一手包干的路子搞信息系统工程的建设,很难规避技术风险和管理风险、确保工程施工质量,也无法真正维护业主单位的利益。因此,适时进行机制创新,借鉴国外IT监理已经取得明显成效的经验,引入第三方的信息化建设项目监理,尝试新型的管理模式,就显得十分必要。但是,由于项目涉及的专业门类多、技术性强、不可预见因素较多,国家和相关部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等仍处在不断完善和成熟的过程之中,真正实施起来,面临的困难也不少。初步考虑,可以由项目业务单位和施工单位经过认真协商,决定聘请精通网络、通信、应用、自动化控制等方面知识,具有丰富工程设计、实施经验,信誉良好、公正、中立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组成项目建设的工程监理组,实施电子政务基础上的工程监理工作。监理组主要采用“三监理、三控制、两管理、一协调”的监理模式,三监理是指在项目准备、实施、验收三个阶段的监理;三控制是指质量控制、投资控制和进度控制;两管理指合同管理和信息管理;一协调是指站在中立的立场协调甲乙方的工作。这样,由监理组负责组织对网络建设的系统设计、软硬件开发、实施、调试、竣工验收等全过程的一体化监理,并就项目整体和每一子项的实施结果逐一向甲乙方做出公正、恰当和权威的评价。四、基于ISP转向ICP,前置资源建设近年来,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与应用在快速稳步发展的同时,也步入了一些误区,暴露出一些问题,如“重硬件轻软件”、“重技术轻应用”、“重新建轻维护”等。这些误区和问题的存在,使许多项目在建设初期热闹一番,过后却冷落下来,不少政府网站甚至出现内容长时间不变、运行陷于瘫痪的现象,影响了电子政务建设的健康有序发展。如何走出这些误区,协助业主单位构建一个比较成功的电子政务框架,是承建方必须解决的难题。只有在建设期间拿出信息内容服务的新举措,才是真正为业主负责。目-49- 前,虽然IT界普遍认同从ISP(互联网服务供应商,主要提供接入服务)转向ICP(互联网内容供应商,主要提供网站内容服务)的新趋势,但顺势而动的IT企业并不多,理念的更新和行动的创新并未统一起来。事实上,要真正搞好电子政务项目,就决不能视其为一次性的工程,简单地搭建网络了事,而是要创建起一种崭新的、需要长期持续下去的业务。项目承建方必须从满足业务需求的角度做出选择,承担起ISP和ICP的双重角色,从项目建设初期就未雨绸缪,将项目竣工后的信息资源建设前置到建设期中运行,确保电子政务项目的整体成功。具体的做法可以包括:1、先期接入因特网,推介数字地球因特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应用,是政府向企业和公众提供信息、拓展面向企业和公众的各种服务、实现政府、企业和公众三者之间互动、最终构建电子化政府的基础条件。在网络时代,政府的信息化绝不是内部的事,公务员完成一项业务流程,也决非仅靠内部信息就可胜任,而要把内部业务与外部联系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因此,我们实施了确保内网安全的外网线路,采用DDN专线接入甘肃经济信息网,使公务员在上班期间能与因特网沟通起来,通过方便、快捷的因特网查寻信息,初步显现出电子政务开放、高效、成本低廉的内在特征。2、掌握稀缺资源,推介信息精品根据“吉尔德定律”(Gilder’sLaw)揭示的规律,网络用户和网上信息资源呈现几何级数增长的态势。但是作为人类脑力劳动结晶的信息精品,却不可能按此比例同步增长。过于廉价的信息发布,造成了互联网上信息垃圾的日益泛滥,使信息精品的含量日趋稀薄,出现了网络沙漠化的现象。政府构建网络的目标,是降低获取信息的成本,公务员希望获取的也是更多的信息精品。当网上精品的发掘趋于困难时,节约成本和掌握有用信息的初衷就难以实现。怎么办?删除信息垃圾,直接提供信息精品,是一个好的解决方案。搭载在局域网基础上的中经专网,就是一个能够满足计委业务需要的信息精品。凭借便捷的信息渠道和在信息处理、分析、加工方面的丰富经验,中经专网采取联合开发和专家制作方式,专门为各级政府部门定制了高度集成、服务个性化的网络信息产品。中经专网的接入,部分地满足了计委领导和各个处室对信息精品的需求,它的稳定运行,本身就显示出信息精品的强大生命力。3、以外促内,启动自产信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是政务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在“省计委综合信息网络”的设计目标中,信息源主要有:因特网、甘经网、中经专网、纵向网、政务网的注入信息;对外网站、纵向网甘肃计委网页的自产信息。经预测分析,注入信息来源比较稳定,可保持持续不断,而自产信息可能供给不足,发生断流现象。为了避免发生这种现象,我们在稳定注入信息的同时,主动搭建起纵向网甘肃计委网页,填充文字、图象和语言的相关内容;及时建立甘肃计委对外网站,作为省计委与企业、社会和公众个人之间信息交流的门户网站。这样,如果省计委不及时更新信息内容,将受到全国计划系统、各部门、企业和公众的追问、催促,迫使和激励省计委把信息资源建设搞上去。4、积极有序地消除纵向贯通、横向孤岛的现象“纵强横弱”是我国政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即使在计划系统内部也是如此。目前,由省计委各个业务部门独享的应用系统,就有投资项目管理系统、以工代赈项目管理系统、利用国外贷款-49- 项目管理系统、地区经济预测监测信息系统、农产品进出口关税配额管理系统、农村经济信息系统等,相互屏蔽、隔裂的问题比较突出。承建方在项目建设中,根据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业务流程重新整合、技术标准逐步统一的要求,对如何有计划、分步骤地实现互联互通,提出极具操作性的方案,在保证信息安全的前提下,使各孤岛逐步链接起来。5、选取加速业务流转的适用软件安全、稳定的局域网环境和配套、适用的办公软件,是提高政务效率、改善工作质量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为了把改造提升后的内部办公网尽快用起来,承建方根据国务院信息办提供的信息,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办公软件使用计划。在省计委购买同辉办公服务系统作为试用软件后,加快调试进度,加强后续开发,尽早在计委内网上进行公文管理、行政事务和系统维护。6、拓宽数据库应用渠道发达国家在使用互联网之前,数据库就发展得比较充分;我国的数据库没有事先发展,反而成了政务信息化的一个瓶颈。把数据库建设好,是构建综合信息网络平台时必须关注的一项工作。承建方在系统集成的过程中,既调整维护计委原来已经建立起来的数据库,还根据计委职能转变后业务拓展的新要求,定向加载了政策法规库、国外贷款数据库等,开创了信息内容服务的新领域。前置资源建设或资源建设先行一步,虽然会增加建设难度,但可以充实建设内容、构成有骨架有血肉、鲜活完整的项目,提高电子政务工程的效益。五、基于“包”、“留”结合,创新维护支撑按照IT业界的惯例,电子工程项目实施完毕后,系统集成商或承建方都要在一定期限内负责已建系统的运行维护服务。这是信息化建设不成熟阶段,承建方必须承担的责任。就电子政务项目而言,卓有成效地进行维护,途径不外乎两种:一是继续大包大揽,由承建方提供ISP和ICP的所有内容;二是在工程完工后,承建方只负责零敲碎打的小修小补。选择前者,固然可以深化双方的合作关系,提供更加全面到位的服务和支撑,但由于业务领域跨度较大,承建方要做好在自己不熟悉领域的工作,非常不容易,时间一长,就会力不从心;选择后者,又与承建方提供优质的维护服务、争取在信息化建设领域占据有利位势的宗旨断然背离。鉴于这种情况,由业主和承建方共同分析国内外电子政务项目建设的最新趋势和经验,结合各自的业务特长和政府机构改革的新要求,采用“包”、“留”结合的新路子,就显得十分重要。具体可以尝试:——包电子,留政务。电子政务,电子是手段,政务是内容。在电子政务的建设和运营中,政府部门最关注的始终是“政务”,硬要它们包“电子”,就如同套上枷锁、捆住手脚,结果只能是低水平的开发和低层次的应用,既浪费资源,又影响效率,还会分散精力。IT人员最擅长的是“电子”,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在规划到实施、维护到升级的全过程中,以最适宜的手段、以最高的性能价格比提供电子技术方面的服务,才是其最重要的使命。电子政务工程建成运行后,政府部门只有外包电子、内留政务,才能使后续维护、运营管理流程更加顺畅。“包”与“留”的结合点是彼此合作,即公务员要加深对项目效能的理解,增加对应用的想象力,细化业务处理的规则;而技术人员则要增强对应用目标的认识,熟悉业务流程的逻辑关系,逐步建立起人人管理到人机管理的过渡规则。-49- ——包技术,留监管。这是对包电子、留政务的递进。在信息技术应用中扬长避短,是提高电子政务效益的一个关键。IT企业长期承担技术工作,对网络技术、存贮技术、远程控制技术的操作细节和发展动态比较熟悉,对日常应用中出现的机器故障和软件问题处理比较得当,往往能够通过看似简单的工作,解决实际困难,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但是,负责运行、维护、升级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又必须以政府业务的需求为依据,由政府部门界定和考核,而且技术人员也缺乏对应用目标的理解和效用价值的用户评价标准。政府部门外包技术、内留监管,就能够使业务需求与技术供给既对接又联动。“包”与“留”的结合点是相互沟通,即公务员要深化对信息技术的认识、提出明确可行的服务需求,启迪和提高技术人员从“电子”角度理解政府部门业务流程的能力;技术人员要从被动召唤服务转变为主动介入服务,把政府部门的业务当作“技术”来换位思考。——包CEO,留CIO。这是对包技术、留监管的深化。在电子信息工程的建设和运营中采用首席制,是世界各国在信息化建设中摸索出的一种科学的管理模式。政府部门外包CEO、内留CIO,通过将政务部门的需求和IT人员的技术支撑各自集中到一个点上,进而实施点对点的沟通,就可以避免网络运行过程中多头衔接、互相扯皮的现象,提高电子政务的运营效率。“包”与“留”的结合点是共同推进,即由CIO负责筛选和归纳各个业务部门提出的服务诉求,结合对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把握,形成政府部门信息化及推行电子政务的整体战略和发展要求,向“电子”方的CEO提出明晰的服务或支撑要求和目标;由CEO负责将这些要求和目标翻译成“电子”语言,并汇集和提升IT部门设计的多种思路,选择可行的技术手段,为政府部门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CIO的概念、CIO在政府体系中的作用详见附录)以项目竣工为界,之前进行信息资源建设的前置,之后采取“包”、“留”分开的运作模式,主要是因为:竣工之前,也就是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系统集成阶段,业主单位对于项目建设的目标以及项目建成后的主要用途、效益等方面的理解和认识,正处在不断深化和明晰的过程中,对于信息技术在业务领域如何应用、应用到什么程度,却没有确切的把握。承建方在实施技术工程的同时,适时、适度地推介和研制一些信息产品,用延伸服务的方式向业主单位展示电子政务的直观效应,既是可行的、也是必需的。竣工之后,也就是系统的后续维护、升级换代阶段,承建方限于专业知识,对政务领域入门尚可,进行流程优化和再造就难以深入;而公务员这时候对信息技术应用的方式和途径已经有所了解、对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改善政务环境也有了更加清晰的思路。政府部门及时外“包”、内“留”,各司其职地负责各自的工作,更有利于电子与政务的融合,共同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的新格局。服务创造价值,价值产生效益,无论是信息资源建设前置,还是“包”、“留”分开,都是为了更好地为业主服务,从而提高电子政务的效益。六、基于更有效益,客观科学评测发展电子政务,从建设、实施到管理,都有投入和产出相比较的问题,也就是项目评测的问题。但与传统产业项目不同的是,关于电子政务项目的建设,国家还没有设立统一规范的评测指标及其体系,只在学术界、研究机构和业内人士的研究中时常出现不同的阐述。当然,评测标准不确定,并不意味着电子政务项目可以不做评测,或者不能做评测。事实上,没有恰当、合理的评测,电子政务的效益就无法界定,电子政务的作用和意义也无从显现,电子政务项目的优劣程度更是难以评价。因此,即使在评测指标体系尚待完善的-49- 条件下,也有必要对电子政务项目进行客观、科学的评测。所谓客观,就是要依据用户的价值取向,按照满足用户标准的接近程度进行衡量;所谓科学,就是要在满足用户需求基础上实现技术的先进性、成本的节省性、业务的顺畅性和管理的创新性,形成符合技术经济规范的量化结果或结论。电子政务项目的效益一般体现在提高政府机关的办公效率、推进政务信息的对外开放、改善信息资源管理水平并提高监管质量、提升公务员的网络技术应用水平等4个方面。这些效益,有些是显性的,有些是隐性的;有些是定性的,有些是定量的;有些是当前的,有些是长远的。无论以何种形式表现,这些效益都是客观存在、也是可以评判测量和得到广泛认可的。同时,这些已经体现出来的评测结果,还不是全部的最终效益。如果立足于已形成的网络系统和硬、软件配置,提出一些应该改进和能够实现的内容,并逐步归纳到评测体系之中,电子政务项目争取最大化效益的目标,就能够更加顺利地实现,使电子政务项目更有效益。比如:——创建服务型政府。依托电子政务系统的网络物理架构,可做的事情很多,既可以随着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化,逐步提高政府部门信息披露和发布的频度和密度;也可以积极试点,推进网上项目评估、项目审批,借助网络平台开展项目招投标活动;还可以更广泛地吸纳企业、公众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评估,对政府指导全省经济活动的效果进行评议。——形成持久的业务流。电子政务不能做成一次性的IT工程,而是要努力开拓出一些能够长期运行下去的新型业务。新的、持久的业务流代表电子政务建设的质量,而新业务流的夭折则代表着电子政务建设的失败。围绕电子政务的持久业务流能否形成,直接关系电子政务效益的体现。——数据库建设和更新。政府部门职能转变以后,必须尽快建设一些能够帮助领导提高查找资料和阅读资料效率的实用数据库。这些数据库的信息收集办法与以往有所不同,要尽可能利用遥感遥测、光电扫描、图像通信等技术手段。数据库的内容也不能仅限于自然经济资源,还应涵盖到更多的信息资源。数据库的形式,应该既便于领导决策使用,也可为公众共享。按照这样的思路建设数据库,取得的成果就不容易被浪费,也能直接体现出电子政务的效益。综上所述,电子政务效益评测体系的建立,绝不能单纯以项目用户的即期目标为立足点,而是要将用户的即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综合起来考虑,这样才能使电子政务项目更有效益。七、基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信息系统,开拓应用范畴电子政务就其本质来讲,不是政务的电子化,而是通过信息化推动政府部门的政务改革。这种推动就是运用信息技术发展、开拓、延伸信息服务的过程。因此,发展是电子政务的源动力,省计委“六网”正常运行的电子政务架构,并不是电子政务的终结模式;建设比较成熟的电子政务,还需要探索新的发展思路。国务院在1994年制定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中明确提出“建立可持续发展信息系统”的重要任务,为本项目拓展应用范畴,寻求电子政务发展的途径,提供了很好的思路。积极促进计划系统可持续发展信息系统的建设,应该成为业内外人士(信息中心和计委)推进电子政务发展的必然选择。依据计委综合信息网络现有的基础和条件,建立可持续发展信息系统的思路可以概括为:1、纵向延伸,实现省地两级计划系统政务网互联互通根据地区一级局域网改造和更新局域网的实践,以“六网”向下延伸为主导,应当确定体现合理性、实用性和节约性的建网模式,即基本模式为“微机+局域网+ADSL+虚拟主机”;备用模式为“微机+局域网+DDN+WEB网站”;扩展模式为“微机+局域网+LAN+WEB网站”。这种“两线三口”布线方案的优势在于,首先它能够充分保证内部各部门信息资源的快速交流,又能够轻松实现基于局域网的互联网访问,-49- 还解决了外部用户对地区网站的访问;其次它能够充分利用电信现有的几种通信模式,各地区可以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接入方式;再次它能够充分考虑国家保密委、国家计划系统纵向网领导办公室制定的各种技术规范,确保网络安全;第四,它也能够为下一步开通视频会议和IP电话预留接口、为纵向网的延伸打下基础。同时,适应加强国防建设、保障战时和特殊情况下快速、有效实施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需要,省计委积极部署甘肃省国民经济动员信息管理与辅助决策系统的建设。初步的建设方案是:通过整合、利用全省经济信息系统和国家计委纵向甘肃节点系统已有的硬、软件设备和资源,依托“六网”架构、延伸信息服务,构建起覆盖省、地、县三级经济动员机构的网络平台。2、横向拓展,规划出省级政务外网平台的组建方案建设思路的选择。我省政务外网的建设,由于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关系一直未理顺,认识也统一不起来,建设思想不清晰,工作难度很大。思路选择的本质,是寻求通过信息化实现体制创新的路径,也可以说是从信息化视角分析政务改革的方向。思路选择的基点,是深刻理解省情的现实基础、逐步突破传统的管理体制、充分体现特色化和个性化的特征。外网建设的方案,一是新建一个平台,将共性部分设立在新建平台上,按计划、分步骤地实现业务流和信息流向新平台的迁移;二是根据职能特征、网络基础和运行绩效选择一个专网,作为阶段性的外网平台发挥公共服务的作用。两者相较,强调整合过渡的后者更有创意性,更切合甘肃实际。整合过渡的原则。主要有四点,一是立足原型、启动共性,即组合可横向扩展的领域,构建起共用的基础环境;二是消除孤岛、推动互联,即在尊重省级各部门个性和意愿的基础上,由线到面,实现网际互联;三是盘活存量、促进共享,即充分发挥现有资源潜力,引导资源共享和结构优化,提高效益;四是需求主导、近远结合,即以业务需求为主导,小步快走,将阶段性目标和全局性目标有机联结起来。外网的基本架构。省级电子政务外网,既要有为省级各部门提供信息交换的平台、又要有为社会公众提供各种服务的窗口。按照整合过渡的思路和原则,甘肃经济信息网可以承担这个角色。甘肃经济信息网目前已经是省政府对外的经济主网,实际上已经承担了政府外网的部分职能。从信息服务层面讲,不仅作为窗口发布省政府及各部门的经济信息,而且承担中国政府主办的网上博览会甘肃馆的构建、兰洽会对外网站、省级建设项目招投标发布网络媒体单位等,还适时适量发布省级政务信息。从物理平台层面讲,在已与省级各部门互通互联的同时,国家密码管理委员会已批准甘经网基础平台建设甘肃数字安全(CA)认证中心,为电子政务外网的数字安全提供保障;在处理网际关系上,它已有同内网物理隔离、同因特网逻辑隔离的技术架构及实际运行的技术积累。另外,甘经网已基本实现同市地州经济信息网的物理链接,各县经济信息系统的网络建设也在建设之中。因此,选择甘肃经济信息网作为阶段性的政府外网平台,不失为一条整合过渡的好路子,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易于实施的特点。第一步可以建设或租用城域光纤网,构建以联接省委、政府、人大、政协及各委办厅局的城域网;第二步建成甘肃数字安全(CA)认证中心;第三步完善市州地网络中心(详见图4)。如果这个思路可行,还应依托有关部门编制项目建议书和可研报告进行充分论证。-49- 附录:CIO的定义与作用一、CIO的定义CIO是ChiefInformationOfficer即首席信息官职位的缩写简称,这个概念出现于信息化发展程度最高的美国。美国《CIO》杂志给出的定义是:“CIO是负责一个公司信息技术和系统所有领域的高级官员。他们通过指导对信息技术的利用来支持公司的目标。他们具备技术和业务过程两方面的知识,具有多功能的概念,常常是将组织的技术调配战略与业务战略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最佳人选。”还有另一种试图从企业组织层级来界定的CIO定义是:1.经营会议的成员、高级董事(一般指常务董事以上);2.基本上由专人担任,即使兼任,其主要业务也是处理信息系统问题。用美国一家IT媒体CNET形容CIO的一句话来说:“他们既是战略家,又是会计师,还要检查代码,他们简直是全能的人……”以上的定义基本描述出了CIO在企业中的定位和职责,但是关于政府中的CIO,至今还没有一个比较权威或得到公众认可的定义。我们可以尝试对照企业的CIO概念建立一个自己的定义:政府CIO是在某一级地方政府或某一政府部门中负责涉及信息技术和系统所有领域的高级官员。政府CIO的作用是,通过指导信息技术的利用来支持其他政府部门的管理、服务工作和日常运行;根据政务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指导政府部门的相应架构和业务改革;负责规划指导管辖区域内的公共信息化工程建设和企业信息化建设。政府CIO具备信息技术和政府工作两方面的知识背景,要能够将政府的信息技术战略与其他工作领域的战略紧密结合起来。二、政府体系设立CIO的必要性在我国,CIO进入政府体系既是大环境大气候的作用,也是政府体制改革自身发展的需要。首先,加入WTO以后,各级政府面临着全面与国际接轨的迫切要求,政府部门必须为来自全世界的企业和个人提供服务,对管辖权限内的跨国企业进行管理,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部门进行合作和协调,这都必然要求建立适应快捷高效的国际交流需要的电子政府,而电子政府的建立则有赖于在领导层面上确立有力的管理体系,各级政府中的CIO职位及其领导下的部门将构成这一体系的基本单元。其次,建立CIO职位是政务信息化建设的需要。“电子政府”的构架需要大力推进各级政府的政务信息化建设进程,而政务信息化仅停留在办公设备自动化、网络化的层次上是远远不够的。“电子政府”应该是政府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将导致政府办公职能向“一站式、一网式、全天候”方向发展,同时将促使政府组织结构由金字塔型的层级制向更为扁平化的网式结构方向发展,决策权力将相对集中到少数部门,而负有管理和服务职能的部门将更直接地面对企业和社会公众。而CIO作为政府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将对这一改革的过程加以指导和规划,协调各部门之间的互动,并推动各部门大力开展政务信息化建设。最后,建立CIO职位是政府行使管理和服务职能的需要。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必须为社会公众提供充分的获取信息的机会和渠道。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统一规划区域内网络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和本地区网络建构策略的任务显得非常紧迫,而这一工作只能由政府而不是其他的私人机构来承担。同时,企业信息化的发展使得通过互联网来开展各项管理和服务工作成为可能,这要求政府部门必须建立自己的网络办公体系以适应形势发展,同时信息产业日益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要求政府对这个行业在区域内的发展进行科学的规划和指导,这些新的管理和服务职能的实现也要求政府应当有一个专门的负责人来组织信息领域的工作。-49- 浅论欠发达地区电子政务建设的模式创新甘肃省信息中心主任、甘肃省经济研究院院长魏立桥现阶段,我国部分地方政府、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政府,在信息技术应用的程度和电子政务发展的阶段上,尚处于整合信息资源、完善政务流程的初级阶段;而电子政务本身涉及信息技术、信息服务、施工管理、运行模式以及深度开发应用等多个领域。如何克服这种困境,甘肃省信息中心结合实施省计委综合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和全省地市一级计委局域网新建(改造)的过程,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一、基于需求分析,把握设计定位电子政务是用信息技术实现的、符合各级政府政务、业务、事务、会务和办公自动化需求的应用信息系统,必须满足五项需求、应对三种挑战。五种需求分别是指:政务需求,就是要在安全、保密、畅通的条件下与其它部门实现网际互联;业务需求,就是要提供充分、便捷、有效的信息流,保持信息精品的供给,提高办事效率;事务需求,就是要在信息时代塑造出既能有效行使职能又能与公众互动的虚拟政府形态;会务需求,就是要本着讲求实效、提升效率的原则,实现会务流程的节约、安全和高效;办公自动化的需求,就是要形成系统化、整体化、全面地履行政府部门职能的应用系统,形成标准统一的、开放的、互联互动的应用系统。三种挑战是指:1、重复和盲目建设的挑战。必须制定统一的建网规划和统一的建网标准。同时综合考证业务拓展前景和公务员对网络的需求及掌握的水平,立足于现有硬、软件设备资源充分发挥效益,逐步配套和改造提升。2、安全和保密的挑战。注重正确处理发展与安全的关系,综合平衡成本和效益,按照现阶段政事公开和国家安全的要求,需要物理隔离的就坚决物理隔离、可逻辑隔离的就逻辑隔离、需互联互通的决不人为设障,做到既确保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和保密性要求,也防止追求过高的保密标准。3、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服务的挑战。在考虑规划、建设、运行、维护到升级换代的各个环节时,一方面始终同政府部门业务发展和公务员素质提高紧密结合;另一方面,与政府及各部门电子政务系统有机整合,协调服务、相互支持、共同提高,筛选出对各系统都有利、震动最小、最切合实际、最便于操作的技术标准及建设方案。可见,电子政务项目的建设,不能走IT界传统的、自我扩张的、从技术出发找应用的老路子,而必须树立起根据需求定应用、围绕应用选技术的新理念,紧密结合政务部门本身提出的建设目标和改进方向,使电子技术手段切实发挥作用和效益。二、基于ISP转向ICP,前置资源建设为了切实规避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与应用存在的一些误区和问题,项目的承建方就必须创建起一种崭新的、需要长期持续下去的业务,从项目建设初期就未雨绸缪,将项目竣工后的信息资源建设前置到建设期中运行,确保电子政务项目的整体成功。具体做法包括:一是先期接入因特网,推介数字地球,展现电子政务开放、高效、成本低廉的内在特征;二是掌握稀缺资源,推介信息精品,为各级政府部门定制高度集成、服务个性化的网络信息产品;三是以外促内,启动自产信息,切实把信息资源建设搞上去;四是积极有序地消除纵向贯通、横向孤岛的现象,有计划、分步骤地实现互联互通;五是选取加速-49- 业务流转的适用软件,尽早实现网上公文管理、行政事务和系统维护;六是拓宽数据库应用渠道,根据政府部门职能定向加载相关数据库。前置资源建设或资源建设先行一步,虽然会增加建设难度,但可以充实建设内容、构成有骨架有血肉、鲜活完整的项目。三、基于“包”、“留”结合,创新维护支撑卓有成效地实施电子政务项目维护,对承建方面而言,途径不外乎两种:一是由承建方大包大揽,提供ISP和ICP的所有内容;二是在工程完工后,由承建方负责小修小补。选择前者,固然可以深化双方的合作关系,提供更加全面到位的服务和支撑,但由于业务领域跨度较大,承建方要做好在自己不熟悉领域的工作,非常不容易,时间一长,就会力不从心;选择后者,又与承建方提供优质的维护服务、争取在信息化建设领域占据有利位势的宗旨断然背离。鉴于这种情况,业主和承建方必须共同分析国内外电子政务项目建设的最新趋势和经验,结合各自的业务特长和政府机构改革的新要求,采用“包”、“留”结合的新路子。——包电子,留政务。电子政务,电子是手段,政务是内容。在电子政务的建设和运营中,政府部门最关注的始终是“政务”,IT人员最擅长的是“电子”。电子政务工程建成运行后,政府部门只有外包电子、内留政务,才能使后续维护、运营管理流程更加顺畅。“包”与“留”的结合点是彼此合作,即公务员要加深对项目效能的理解,增加对应用的想象力,细化业务处理的规则;而技术人员则要增强对应用目标的认识,熟悉业务流程的逻辑关系,逐步建立起人人管理到人机管理的过渡规则。——包技术,留监管。这是对包电子、留政务的递进。在信息技术应用中扬长避短,是提高电子政务效益的一个关键。IT企业对网络技术、存贮技术、远程控制技术的操作细节和发展动态比较熟悉,对日常应用中出现的机器故障和软件问题处理比较得当,往往能够通过看似简单的工作,解决实际困难,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但是,负责运行、维护、升级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又必须以政府业务的需求为依据,由政府部门界定和考核,而且技术人员也缺乏对应用目标的理解和效用价值的用户评价标准。政府部门外包技术、内留监管,就能够使业务需求与技术供给既对接又联动。“包”与“留”的结合点是相互沟通,即公务员要深化对信息技术的认识、提出明确可行的服务需求,启迪和提高技术人员从“电子”角度理解政府部门业务流程的能力;技术人员要从被动召唤服务转变为主动介入服务,把政府部门的业务当作“技术”来换位思考。——包CEO,留CIO。这是对包技术、留监管的深化。采用首席制,是世界各国在信息化建设中摸索出的一种科学的管理模式。政府部门外包CEO、内留CIO,通过将政务部门的需求和IT人员的技术支撑各自集中到一个点上,进而实施点对点的沟通,就可以避免网络运行过程中多头衔接、互相扯皮的现象,提高电子政务的运营效率。“包”与“留”的结合点是共同推进,即由CIO负责筛选和归纳各个业务部门提出的服务诉求,结合对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把握,形成政府部门信息化及推行电子政务的整体战略和发展要求,向“电子”方的CEO提出明晰的服务或支撑要求和目标;由CEO负责将这些要求和目标翻译成“电子”语言,并汇集和提升IT部门设计的多种思路,选择可行的技术手段,为政府部门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政府部门通过外“包”、内“留”,各司其职地负责各自的工作,有利于电子与政务的融合,有利于共同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的新格局,从而提高电子政务的效益。-49- 大唐电信简介1957年成立的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原属邮电部,是中国从事电信科学技术研究历史最长、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国家级研究机构,几十年来为中国通信和信息化事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仅“八五”以来,承担了国家计委、科委重大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国家重点推广项目、“火炬计划”项目、国家通信“863”计划项目等60多项,承担信息产业部及原邮电部重点科技开发计划项目330多项,是科学技术部指定的“863产业化基地”。大唐电信科技集团(简称大唐集团)是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产业化的结晶,是国资委下属的大型综合性国有高科技IT企业。下属一个中央研究院、一个工程设计院、九个通信专业研究所、八个合资(独资)控股公司和一个上市公司,共有员工一万余人。大唐集团坚持走“开放式科研”道路,在现代通信和信息化技术的主要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其中在移动通信、光通信、微波通信、程控交换、网络安全、宽带数据通信、无线接入、微电子、软件等领域的技术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是专业面覆盖最广的信息产业集团。大唐集团是第一批批准获得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一级资质的单位,同时具备涉及国家秘密的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是中国信息协会电子政务专业委员会理事单位、商用密码科研定点单位、商用密码产品生产定点单位、商用密码产品销售单位、具有多项智能建筑专项工程设计资格和建筑工程设计资格、通过技术防范工程准许。【技术能力】系统集成能力:²多年大型网络集成、应用集成成功经验²强大的咨询、设计、实施、服务能力²国家系统集成一级资质、涉密集成资质²国外主流厂商金牌代理软件开发能力:²近千人的专业研发和项目实施队伍²多年大型应用软件开发和工程实施经验,丰富的积累²成熟的项目管理体制,有庞大经验丰富的项目经理队伍²规范的软件工程管理,通过ISO9001-2000和CMM2认证²掌握先进软件开发技术:.NET、CORBA、J2EE、XML、LINUX²软件企业国家双软认证资质²拥有专业的软件测试公司微电子技术:²国内最先进的芯片和IC卡研发基地和生产线²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网络通信技术:²45年专业通信功底²提供固网/移动、话音/IP的全线网络通信产品²国内专业覆盖最广、实力最强的通信设备厂商之一信息安全技术:²国家少数几个普密、商密研制生产销售单位之一²丰富的产品和成功案例【综合排名】²2000年入选科技部公布的首批16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²2000年入选“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经济二十强企业”,名列第四位-49- ²在2001年信息产业部公布的“全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中名列第36位1999、2000、2001年连续被中证·亚商评为中国最有发展潜力上市公司50强,名列前茅²2001年10月,公司入选《福布斯》杂志“全球最佳小公司”评选;中国29家企业榜上有名,大唐电信排名第三²2001年6月第三次被中证·亚商评为中国最有发展潜力上市公司50强,名列第十位²2002年入选“中国最受尊敬企业50强”²2003年入选“2003年中国软件产业最大规模前100家企业”第12位²大唐软件政务信息系统总体解决方案大唐软件政务信息系统以大唐电信自有知识产权的安全核心技术为基础,以完善的政务网管理系统为保障,提供了一整套建设政务信息系统和企业信息系统的解决方案。主要包括:大唐软件政务网络平台大唐软件政务应用支撑平台大唐软件政务应用系统大唐软件统一接入平台大唐软件政务网管理系统大唐软件政务安全解决方案-49- 中国经济信息网 中国经济信息网(简称"中经网",http://www.cei.gov.cn),是国家信息中心联合部委信息中心和省(区、市)信息中心共同建设的全国性信息网络,由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负责承建和运营,于1996年12月3日开通。  国家信息中心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归口管理的事业单位,国家发改委常务副主任王春正同志兼任中心主任。中经网在国家信息中心多年来建设的大量经济预测成果、经济数据库和全国性网络的基础上,利用自主开发的专网平台和互联网平台,为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企业集团、研究机构及海外投资者提供强有力的决策信息支持。  同时,中经网组织建设的宽带自治域专用网络,物理上连接了全国150多个城市和地区(包括香港)的地方经济信息中心,覆盖全国并与互联网宽带连接,为互联网接入和各类大型全国性专用网络应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中经网日更新量达250万汉字以上,是互联网上最大的中文经济信息库,是描述和研究中国经济的权威网站。中经网的主要产品如下:数据库类《中国经济统计数据库》《中国产业统计数据库》《中国经济文献全文库》《金融历史行情库》《中国企业产品库》《中国法律法规库》《中国权威经济论文库》研究报告类《中国行业季度报告》《中国行业年度报告》《中国地区经济发展报告》经济分析类《中经分析》《中经评论》《世经评论》《牛津分析》《市场分析》《50人论坛》《联合论坛》《中经专题》《国信报告》《海外论坛》区域经济类《政务信息》《地区快讯》《监测预测》《发展规划》《形势分析报告》《政府工作报告》《统计公报》《投资环境》《地区年鉴》《地区月报》《中国地区经济资源库》《北京经济》等31个省区市。-49- 中国信息协会电子政务专业委员会简介一、电子政务专业委员会的性质:中国信息协会电子政务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是由从事电子政务管理、运营与工程技术研究的机构及个人组成的,是经业务主管部门和国家民政部批准登记注册的中国信息协会所属的分支机构。专委会接受中国信息协会的领导,在中国信息协会章程范围内结合自己的业务特点开展活动,走民主、自律、自我发展的道路。二、电子政务专业委员会的宗旨: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团结全国电子政务的管理者、从业者与工程技术支持者及研究者、搭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公众的桥梁,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发展中国的电子政务事业。作为政府与社会的中介组织,本专委会认真贯彻政府意图,维护行业利益,协调行业关系,服务会员单位。坚持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发挥沟通、咨询、服务的功能,为政府服务、为社会服务、为会员服务。努力提高电子政务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共同推进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三、电子政务专业委员会的业务职能:○宣传中国政府有关电子政务的法律、法规、方针与政策,提升社会各界对电子政务工作的认识。○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会员的建议与要求,协助政府推进为公众服务的政府门户网站、专业网站的建设。○组织电子政务的理论、技术研究和经验交流,开展电子政务技术培训,提高我国电子政务的管理与技术水平。○组织会员自律,共同维护电子政务工程市场的诚信原则与职业道德,营造公平竞争与合作的市场环境。○为会员提供网站、内刊、公开刊物及年度的行业报告资料等宣传服务。○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国际交流,扩大会员的视野,为会员创造国际合作的机会。四、电子政务专业委员会的会员:专委会实行会员制,分为团体会员和个人会员,会员必须具备下列条件:1、遵守国家宪法、法律、法规和政策,承认中国信息协会和本专委会章程;2、自愿加入本专委会,参加专委会组织的活动,支持本专委会的工作;3、经各级人民政府、民政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成立的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等,范围主要包括:  (1)各级政务部门及其所属的信息机构;  (2)相关协会、学会、研究会和其他相关的社会团体等;  (3)系统集成、软硬件开发、数据库建设等生产、研发机构、公司等;  (4)网络平台设计建设、运营托管维护、信息内容服务、建设投资企事业单位、媒体网络机构等;  (5)在电子政务领域有一定专长和贡献的个人。专委会会员享有下列权利:1、选举权、被选举权和表决权;         2、对本专委会工作的建议权和监督权;3、参加本专委会的各种活动,拥有优惠及优先权; 4、享有本专委会章程规定的其他权利;5、入会自愿、退会自由。-49- 专委会会员要履行下列义务:1、执行本专委会决议;       2、完成本专委会交办的各项工作,维护本专委会声誉及会员间的合法权益;3、积极参加本专委会组织的各种活动;4、按规定及时缴纳会费;5、积极向本专委会反映情况,沟通信息,提出意见和建议,为发展壮大专委会组织做贡献;6、会员退会应书面通知本专委会,会员如无正当理由逾期一年不缴纳会费的,则视为自动退会。7、会员如有严重违反本章程的行为,由理事会或常务理事会讨论决定予以宣布取消会员资格。五、电子政务专业委员会的组织结构:专委会的最高权力机构是理事会,在理事会闭会期间,由常务理事会行使理事会的职权,常务理事会由理事长、常务副理事长、副理事长、常务理事组成。专委会下设秘书处负责日常工作。秘书处由秘书长、副秘书长、干事等组成,办公地点在北京。六、电子政务专业委员会经费来源:1、会费;2、捐赠及赞助;3、在核准的业务范围内开展活动或服务的收入;4、利息;5、其他合法收入。七、电子政务专业委员会会费标准:根据专委会会员的性质及分组,制定两种会费标准:政务组每年缴纳会费1200元;理事会员每年缴纳会费2400元。政务组会员范围:电子政务的规划者、组织者、业务管理与日常运行者。主要机构为政府电子政务工程分管部门,如地方政府信息办,办公厅、政府直属信息化管理部门,政府所属信息中心,地方政府信息中心以及从事电子政务研究、咨询服务的非赢利性机构。企业组每年缴纳会费2400元;理事会员每年缴纳会费6000元。企业组会员范围:电子政务工程的承担者,软硬件设备、通信环境、信息技术与资源的提供者及咨询服务公司。企业组的会员主要是赢利性机构,企业组允许合资及外资企业参加。个人会员每年缴纳会费400元。个人会员须在电子政务领域有一定专长和贡献,有一定影响力的个人。中国信息协会电子政务专业委员会愿与业界的机构和志士仁人,共同为推动中国电子政务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八、电子政务专业委员会秘书处联系方式:单位名称:中国信息协会电子政务专业委员会秘书处             联系人:李群、赵卫东、李左军、张章联系地址:中国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A座902-904室邮  编:100053电话/Tel:010-63691542、63691746、63691054传真/Fax:010-63691062、63691735E-mail :liqun@ciia.org.cn  zhangzhang@ciia.org.cn网站:http://www.ciia-eg.org.cn-49- 中国信息协会电子政务专业委员会团体会员登记表表1档案编号:单位名称中文英文注册机关及文号 详细通信地址 邮编 网址负责人姓名 性别出生日期正面免冠(2寸)彩色近照职务/职称 学历区号/电话传真E-mail手机联系人姓名 职务手机区号/电话 传真E-mail请选项:1、申请入会类别:□常务理事;□团体理事;□会员单位;□个人会员;2、单位所属类别:□政府机关;□信息中心、信息办;□信息服务;□网络安全;□网络运营与托管;□系统集成;□软硬件研发;□数据库建设;□网络建设投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新闻媒体;□电信产业;□流通企业;□其他:3、单位业务区域:□全球性□国际性□全国性□地区性□都市性□本地性4、申请加入理事,请填写:理事代表姓名 电话手机部门/职务 传真E-mail业务联系人姓名电话手机部门/职务 传真E-mail-49- 中国信息协会电子政务专业委员会团体会员登记表表2档案编号:单位简介:申报单位意见 (公章)年月日电子政务专业委员会审批意见(公章)年月日承办日期档案编号有效期限承办人签字注:请用正楷填写本表,以便准确编入会员数据库。中国信息协会电子政务专业委员会联系人:李群、张章Add:中国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A座904室(100053)Tel:010-63691542、010-63691746Fax:010-63691062、63691735Web:www.ciia-eg.org.cnE-mail:liqun@ciia.org.cn、zhangzhang@ciia.org.cn-49- 中国信息协会电子政务专业委员会团体会员登记表(企业)表1档案编号:单位名称中文英文注册机关及文号 详细通信地址 邮编 网址负责人姓名 性别出生日期正面免冠(2寸)彩色近照职务/职称 学历区号/电话传真E-mail手机联系人姓名 职务手机区号/电话 传真E-mail请选项:1、申请入会类别:□常务理事;□团体理事;□会员单位;□个人会员;2、单位所属类别:□政府机关;□信息中心、信息办;□信息服务;□网络安全;□网络运营与托管;□系统集成;□软硬件研发;□数据库建设;□网络建设投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新闻媒体;□电信产业;□流通企业;□其他:3、单位业务区域:□全球性□国际性□全国性□地区性□都市性□本地性4、申请加入理事,请填写:理事代表姓名 电话手机部门/职务 传真E-mail业务联系人姓名电话手机部门/职务 传真E-mail-49- 中国信息协会电子政务专业委员会团体会员登记表表2档案编号:单位简介(注册资金、主营业务、发展规模等):主要业务范围、产品特点、业务成果:年营业额(人民币):□50万以下;□50万—100万;□100万—500万;□500万—1000万;□1000万—5000万;□5000万—10000万;□10000万以上。申报单位意见 (公章)年月日电子政务专业委员会审批意见(公章)年月日承办日期档案编号有效期限承办人签字注:请用正楷填写本表,以便准确编入会员数据库。中国信息协会电子政务专业委员会联系人:李群、张章Add:中国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A座904室(100053)Tel:010-63691542、010-63691746Fax:010-63691062、63691735Web:www.ciia-eg.org.cnE-mail:liqun@ciia.org.cn、zhangzhang@ciia.org.cn-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