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概论复习资料 42页

  • 514.80 KB
  • 2022-05-20 20:08:19 发布

世界经济概论复习资料

  • 4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世界经济概论》试题(一)一、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1个正确选项,每题1.5分,共30分)1.国际分工按照各国不同生产领域之间媒介不同可分为(     )。A.以商品为交换为媒介的国际分工  B.以资本为媒介的国际分工C.垂直型国际分工                D.混合型国际分工2.经济全球化的成因主要包括(      )。A.科技革命的大发展                B.市场经济体制向全球扩展C.贸易、投资、金融自由化的发展    D.跨国公司的大发展3.国际经济协调的作用和影响主要有(      )。A.减少了国际经济交往中的不确定性B.缓和了不同国家和国家集团的利益冲突C.避免了世界经济和金融的剧烈波动D.抑制了世界生态环境和国际安全环境的恶化4.战后科技革命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全世界的生产力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更是十分巨大的,充分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主要表现有(      )A.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B.扩大了资本积累C.增加了就业                  D.保证了劳动力的供应5.人口老龄化给各有关国家带来了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A.劳动力的年龄结构老化      B.劳动力短缺C.经济发展加快              D.社会保障负担加重6.下列属于发达国家推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是(       )。A.通过技术和经济援助,转移污染工业,把危险性大和对环境具有潜在威胁的产品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生产B.在国家环保政策的调控下,增加环保资本和技术的投入,实行清洁化生产。C.通过发展高科技和技术创新,提高增长的质量,减少单位产值中资源的消耗及污染的排放量。D.维持的是其原有的高消费生活方式7.战后,特别是近一、二十年来,国际贸易的内容具有突出的新特点(    )。A.国际贸易的内容在比例、结构上发生了重大变化。B.多边贸易的内容和范围大大扩展。 C.商品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及与贸易有关的投资四位一体迅速发展,互相促进。D.军火贸易不断增长。8.经过近30年的探索,中国市场化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明显进展,具体表现在(   )。A.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B.收入分配领域的改革逐步深入C.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基本建立D.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9.国际直接投资按照投资者控制被投资企业产权的程度可以分为(   )。A.独资经营 B.国有经营  C合资经营D.合作经营 E.合作开发10.跨国公司在给东道国经济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会带来诸多消极作用,主要包括( )。A.东道国的主导产业和新兴工业部门可能为外国资本所控制B.整个经济可能受到投资国跨国公司经营战略的影响,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以及技术自主开发可能受阻C.跨国公司能够促进东道国的技术进步D.污染严重、高耗能产业可能被转移到后进国家11.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制定对外贸易政策时,主要考虑(      )。A.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商品竞争能力。  B.本国的就业结构C.本国的经济状况。     D.本国各种利益集团力量的对比。12.到上世纪80年代,虽然跨国公司发展速度有所减缓,但仍保持着稳步增长趋势。这一阶段跨国公司的发展有以下特点(     )。A.跨国公司数目迅速增加,产销量不断扩大B.跨国公司规模不断扩展C.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来源国和东道国的地理分布及其投资的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D.企业跨国并购日益成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手段13.特别提款权是(   )在第二次美元危机时创造的储备资产。A.世界银行              B.本国中央银行C.国际金融公司          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4.导致金融创新的主要原因包括(   )。A.社会发展的需要        B.经济和金融自由化的推动 C.生产国际化的要求   D.规避金融管制15.下列经济一体化组织中,(   )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一体化组织。A.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B.欧洲自由贸易联盟C.北美自由贸易区       D.拉丁美洲一体化协会16.发达国家的经济运行模式有多种,其中(   )是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A.美国模式   B.日本模式   C.法国模式   D.德国模式17.产业组织政策包括相互配套的两方面政策,即(   )。A.反垄断政策             B.产业合理化政策C.经济计划化             D.产业结构政策18.1970s年代发达国家产生“停滞膨胀”的根本原因主要有(   )。A.石油危机导致的油价上涨B.发达国家长期推行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C.工资提高过快,拉动了物价上涨和失业的增多D.战后科技革命高潮的消逝19.新兴工业化经济体,之所以能够在经济发展中取得明显成绩,同其选择的发展模式密切相关。其中的发展模式有(   )。A.中东模式               B.雁形模式C.东亚模式                D.拉美模式20.波兰、匈牙利分别是休克疗法和渐进改革两种转轨战略的典型,它们的不同特点主要有(   )。A.宏观经济政策紧缩的力度不同B.价格自由化的步骤不同C.实行货币可兑换的步骤不同D.外贸自由化的步骤不同二、判断题1.在19世纪末20世纪,日本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在群雄中崛起并独占鳌头,全面代替了英国当年的地位,成为新的世界经济中心。2.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美国的一统天下。3..北美自由贸易区兼顾了产业间分工和产业内分工的优点,这两种分工分别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贸易发展的条件。 4.管理成为现代生产力中重要的强化性要素。5.需要指出的是,一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就意味着完全的自由。6.关税减让原则规定:缔约国在与贸易相关的事项中相互之间不得有任何歧视。7.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输出通货膨胀并获取了大量的铸币税。8.新贸易保护主义关注的焦点要是经济问题,重点是产业的发展。9.日本政府强调工厂与企业的区分,为破解“马歇尔两难问题”提高了重要的理论思路。10.就东欧国家而言,“休克疗法”和“渐进改革”的主要区别是改革内容不同,而改革力度是相同的。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5分)1.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是什么?2.何谓“特里芬两难”?3.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了哪些挑战?五、论述题(本题共15分)分别论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德国和日本)市场经济的模式,并比较它们之间存在的差异。六、案例分析(本题共15分)福特汽车公司的汽车底盘和车身在法国生产,发动机在英国生产,轮胎和汽车用玻璃在荷兰生产,车锁、方向盘、油箱及前轮在德国生产,输油管在挪威生产,传动皮带在丹麦生产,散热器和供暖系统在奥地利生产,车轴和挡风玻璃在日本生产,迈速表在瑞士生产,一般汽车用玻璃和汽缸在意大利生产,空气滤清器、电池和后视镜在西班牙生产,汽车音响系统在加拿大生产,美国自己只生产后轮和雨刷,最后在英国的哈利伍德组装。这种高度的企业内分工和国际分工紧密结合起来,使国际分工成为企业内分工的附属,企业生产本身实现国际化。跨国公司的全球经营打破了生产体系的国家界限,把各个部分重构在一个全球生产体系之中。在跨国公司迅猛发展的今日,产品的民族品牌正在为公司品牌所取代,纯粹的“国货”已所剩无几,产品凝聚着众多产地的技术成分,以至于人们无法辨认每个国家的具体贡献,也无法区分商品劳动者的国籍。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因跨国公司的巨大规模而引起的争议可谓毁誉参半。20世纪70年代时,跨国公司被认为是想要控制世界的垄断“魔鬼”;在80和90年代,跨国公司演变为创新、新资本、新思想、新技术和新的就业机会的代名词;21世纪初期,跨国公司又成了“混世魔王”:它破坏环境、剥削工人。对跨国公司是否剥削工人的问题应该客观地看待。尽管当地雇员的工资远远低于母公司所在国的工资水平,但在许多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每年确实创造了成千上万的就业机会。请根据上述案例并结合经济学理论,回答以下问题:1.以福特汽车公司为例,分析说明企业内国际分工的特点。(5分)2.分析说明跨国公司的经营管理特征。(5分)3.分析说明跨国公司对东道国经济的作用和影响。(5分)《世界经济概论》(一)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30分) 1.AB2.ABCD3.ABCD4.ABD5.ABD6.ABC7.ABCD8.ABCD9.ACD10.ABD11.ACD12.ABC13.D14.BCC15.C16.B17.AB18.BD19.CD20.ABCD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2.×3.√4.×5.×6.×7.√8.×9.√10.×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5分)1.答:WTO的宗旨是:(1)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大幅度稳步地提高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1分);(2)扩大货物、服务的生产和贸易(1分);(3)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各成员应促进对世界资源的最优利用,保护环境,并以符合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各自成员需要的方式,加强采取各种相应的措施(1分);(4)积极努力确保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增长中获得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应的份额和利益(2分)。2.答:特里芬两难指美耶鲁大学教授特里芬提出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着自身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1分)。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建立在美国一国的经济基础上的,以美元一国货币作为主要的国际储备和支付货币,如果美国国际收支保持顺差,那么国际储备资产就不能满足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就会发生美元供不应求的短缺现象(2分);但如果美国的国际收支长期保持逆差,那么国际储备资产就会发生过剩现象,造成美元泛滥,进而导致美元危机,并危及布雷顿森林体系(1分)。特里芬两难决定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不稳定性和垮台的必然性(1分)。3.答:战后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的国家主权日益受到挑战(1分)。这种挑战主要来自如下四个方面(以下每要点1分):(1)跨国公司的侵蚀;(2)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限制;(3)国际经济组织的替代;(4)世界生态环境恶化的压力。五、论述题(本题15分)答案要点:(1)美国模式:自由主义经济模式;德国模式:社会市场经济模式;日本模式: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展开分析,每小点3分,共9分。(2)举出一种模式认为它更能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借鉴意义,简单写明原因,共6分。六、案例分析(本题15分)答案要点:1.答:企业内国际分工,表现为大企业或企业集团根据不同国家的生产要素优势或资源优势(1分),将自己产品的不同生产环节或工序安排在不同的国家进行(2分),以追求生产要素或资源的综合优势(1分)。结果使国际分工成为企业内的生产分工或劳动分工(1分)。2.答:(1)战略目标的全球化;(2)营运过程的国际化;(3)组织管理的内部一体化;(4)经营方式的多样化;(5)生产要素转移的内部化。(每要点1分)。3.答:(1)有助于东道国的资本形成(1分);(2)对东道国企业的资产重组及产业结构的调整起着简洁的推动作用(1分);(3)拓展了东道国产业空间,扩大了东道国产品的销售市场(2分);(4)能够促进东道国的技术进步(1分)。 《世界经济概论》试题(二)一、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1个正确选项,每题1.5分,共30分) 1.世界市场主要包括的领域有(      )。A.国际商品流通领域   B.国际资本流通领域C.国际人才流通领域   D.国际货币流通领域2.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内涵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A.经济全球化是经济范畴和历史范畴的统一B.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与时空相联系的概念C.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及其载体扩张的全球化D.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其结构中存在着多种不对称3.下列列属于全球性经济协调组织的有(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B.欧洲联盟(EU)  C.世界银行(IBRD)        D.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4.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新趋势(     )。A.高技术化  B.服务化   C.信息化  D.融合化5.人口过快增长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影响包括(   )。A.而且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B.经济发展负担沉重C.加剧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        D.两极分化问题日益突出6.下列属于实现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条件的是(   )。A.保持经济增长,提高经济增长质量B.满足人的全部生存需求C.控制人口的数量增长,不断提高人口素质D.维持、扩大和保护地球的资源基础7.一般说来,各国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在于(     )。A.保护本国的市场         C.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改善和升级B.扩大本国的出口市场     D.积累资本或资金8.GATT规定了许多关于贸易的国际规则,但其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A.无歧视性待遇原则       B.关税减让原则C.取消数量限制原则       D.透明度原则 9.跨国公司作为一个微观经济主体,它之所以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必然有许多微观层面的动因。具体来看,一个企业从事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大体上有(     )。A.充分利用本企业在技术、资金、管理等方面的垄断优势B.推动自己的成熟产品在海外市场的销售C.为了充分利用东道国在特定产业部门的比较优势D.通过跨国内部化交易,实现降低成本、减少风险的目的10.跨国公司对东道国经济的正面影响(    )。A.跨国公司投资有助于东道国的资本形成B.跨国并购推动了东道国企业的资产重组及产业结构的调整C.东道国的主导产业和新兴工业部门可能为外国资本所控制D.拓展了东道国产业空间11.欧洲货币体系包括(   )。A.欧洲货币单位        B.稳定汇率机制C.欧洲货币合作基金    D.联合浮动12.与小型经济开放体相适应的汇率制度为(   )。A.汇率目标区          B.浮动汇率制度C.货币局制度          D.无法定货币安排13.欧洲经济区(EFA)与欧洲联盟相比,区内没有(   )。A.共同的外贸政策       B.共同农业政策C.共同的货币政策       D.四大流通便利14.北美自由贸易区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A.战后欧洲、日本发展迅速,美国经济地位相对下降B.战后美国一直倡导和维持国际自由贸易体制C.美、加、墨经济上具有互补性D.建立自由贸易区,可以用差别待遇对付外部竞争15.战后以来,发达国家之间的国际经济协调的领域日益广泛,几乎涉及经济的所有部门和领域,主要有(   )。A.国际贸易政策协调           B.汇率政策协调C.宏观经济政策协调           D.国家发展政策协调 16.发达国家经济调节的主要目标是(   )。A.保障经济运行环境       B.实现四大经济运行目标C.规范市场行为           D.为国有经济扫清障碍17.80年代发展中国家纷纷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和调整,具体内容包括(   )。A.国有企业的私有化       B.放松商品价格管制C.金融自由化             D.产业结构的调整18.自然和社会条件都比较优越,其资金、人力、自然资源和市场方面都适于建立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中国家是(   )。A.石油生产国               B.原料和初级产品生产国C.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     D.综合发展型发展中大国19.以叶利钦为代表的俄罗斯民主派之所以选择激进改革,主要原因有(   )。A.必须向市场经济过渡已经在俄罗斯达成社会共识B.极其严峻的经济形势C.尽快摧毁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基础D.叶利钦等人只不过是承袭了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设想20.中国整个渐进改革过程的特点大致有(   )。A.采取了逐步推进的方法B.曾在较长时间内实行“双轨体制”C.始终坚持从创新到规范,再到制度化的原则D.采取了“小私有化”和“大私有化”两种私有化改革方式二、判断题(请将√或×填入下表中。每题1分,共10分)123456789101.“水平型”国际分工是指经济发展水平相差悬殊的国家之间的分工。2.国际商品流通领域,主要包括有形商品和无形商品的交换活动。3.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因而使落后国家失去了发展经济的机遇。4.生产力,或称社会生产力、物质生产力,是指人们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界以获得物质资料的能力。5.保护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对进出口贸易活动一般不进行干预,减免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让商品和服务等自由进出口,在国内外市场上自由竞争。 6.哈佛大学的多国企业研究中心坚持必须在7个国家以上设有子公司或附属企业,才能算是跨国公司。7.德国模式的实质是国家维护下的市场经济模式,这种维护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竞争机制的维护,二是对社会利益的维护。8.特别提款权由5种主要西方货币组成定价,因而受汇率波动的影响较大。9.所谓自主创新,就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在引进先进技术上的消化吸收再创新。10.APEC的建立,标志着亚太经济合作机构已由基本属于民间性协商机构向官方的政策协调和协调机构过渡。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1.经济全球化:2.垂直型直接投资:3.保护贸易政策:4.关税同盟:5.汇率目标区: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5分)1.战后以来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增长的原因有哪些?2.一国制定对外贸易政策时应该考虑哪些因素?3.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五、论述题(本题15分)实现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主要有哪些?六、案例分析(本题15分)休克疗法,本来是医学上的治疗方法,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杰弗里·萨克斯创造性地将其用于经济改革实践中。指通过实施财政货币紧缩政策,治理恶性通货膨胀的一系列严厉经济措施。后来成为转型国家实行激进改革的纲领,指采取一步到位的激进方式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1980s年代末期,萨克斯被波兰等东欧国家聘为政府经济顾问,这些国家面临反危机和经济转轨的双重任务。萨克斯决定把他在玻利维亚的经验应用到东欧。1992年初俄罗斯经济转轨时也聘请萨克斯担任政府经济顾问,推行“休克疗法”。曾任波兰第一副总理、财政部长(1994-1997年),被称为波兰改革的总设计师的科勒德克认为,人为的“休克疗法”并未带来经济增长的奇迹,波兰的成功来自抛弃了“休克疗法”,而非相反。另外,匈牙利、爱沙尼亚、亚美尼亚、立陶宛、捷克等对转轨第一阶段效果不满意的国家,纷纷抛弃“休克疗法”而转向渐进改革。这些国家经过1990-1993年的负增长,1994年以后开始步入回升轨道并一直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请根据上述案例并结合经济学理论,讨论以下问题:1.如何认识“休克疗法”?(5分)2.中国从俄罗斯和东欧国家经济发展和经济转轨中应吸取哪些经验教训?(10分) 《世界经济概论》(二)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30分)1.ABD2.ABCD3.ACD4.ABD5.BCD6.ACD7.ABCD8.ABCD9.ABCD10.ABD11.ABC12.C13.ABC14.ACD15.ABC16.ABC17.ABCD18.D19.ABCD20.ABCD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2.√3.×4.√5.×6.×7.√8.×9.√10.√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1.经济全球化:就是以当代科技革命、市场经济和跨国公司的大发展为驱动力,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国际交通和通讯的大发展(1分),使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流动,使企业生产的内部分工扩展为全球性的分工,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组合和优化配置,从而使各国相互依存和相互融合的状态和过程(2分)。2.垂直型直接投资:也称为纵向型直接投资(1分),一般指一国企业或跨国公司到国外建立子公司或附属机构(1分),这些国外子公司或附属机构与母公司之间实行纵向专业化分工协作(1分)。3.保护贸易政策:指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干预对外贸易,通过高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来限制外国商品和服务的进口,以保护本国市场免受国外商品的竞争(2分);同时对本国出口商品给予优惠或补贴,鼓励扩大出口,以提高本国商品和服务在国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1分)。4.关税同盟:是缔约国在相互贸易中免除关税和限额(1分),并规定共同关税税率和贸易政策,具有一定程度的超国家范围经济调节的组织(1分)。是缔约国在相互贸易中免除关税和限额,并规定共同关税税率和贸易政策,具有一定程度的超国家范围经济调节的组织(1分)。5.汇率目标区:英国学者威廉姆逊等人提出的关于汇率制度的改革方案(1分),指通过协商规定主要货币之间的汇率波动的目标幅度,幅度可达10%,当汇率波动超越目标区里,就实行干预(1分)。其旨在既扩大汇率的灵活性,又保持汇率的相对稳定性(1分)。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5分)1.答:(1)第三次科技革命为现代跨国公司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1分);(2)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产集中趋势的加强与国际竞争的激化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巨大推动力量(2分);(3)战后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投资自由化趋势为直接投资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政策环境(1分);(4)发展中国家的兴起和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也是促进国际直接投资和生产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因素(1分)。2.答:(1)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商品竞争能力;(2)本国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3)本国的经济状况;(4)本国各种利益集团力量的对比;(5)本国与他国的政治、外交关系。(每要点1分)。3.答:随着时间的推移,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根本缺陷开始凸现(1分):要满足世界经济和全球贸易增长之需,美元的供给必须不断增加,从而美国的国际收支逆差必然不断扩大(1分)。而美国国际收支逆差的不断扩大和美元供给的持续超速增长,一方面将使美元与黄金之间的固定比价难以维持(1分);另一方面,必将对美元产生贬值压力,并导致美元与其他国家货币的固定比价也难以长期维持,从而使这种国际货币制度的基础发生动摇(1分)。美元的双重身份和双挂钩,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根本缺陷(1分)。五、论述题(本题15分)答案要点: (1)保持经济增长,提高经济增长质量;(2)满足人的基本生存需求;(3)控制人口的数量增长,不断提高人口素质;(4)维持、扩大和保护地球的资源基础;(5)依靠科技进步突破发展瓶颈;(6)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评分标准:只答要点最多得9分(每要点1.5分)。六、案例分析(本题15分)答案要点:1.答:休克疗法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的经济学家萨克斯创立的用来治理通货膨胀的一种激进的方法。后来,俄罗斯和一些东欧国家在经济改革中采用了这种方法。其具体措施主要是:通过实行紧缩政策、控制通货膨胀,达到稳定宏观经济的目的。通过全面的自由化来实现整体经济运行机制的转轨。大规模地推行私有化政策,改变社会基本经济制度。2.答:(1)盲目崇拜西方制度;(2)盲目推崇自由竞争市场经济;(3)没有以发展生产力为标准来衡量经济转轨的得失;(4)忽视了国家的经济安全。《世界经济概论》试题(三)一、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1个正确选项,每题1.5分,共30分)1.世界市场的结构主要是指各种市场的内部构成,主要包括(   )。A.国际商品市场       B.国际人才市场C.国际资本市场       D.外汇市场2.下列各种现象属于经济全球化以整个世界的负面作用的是(   )。A.非法收入的国际转移     B.毒品越境走私的泛滥C.传染病的国际蔓延       D.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3.跨国公司在结构方面的特征主要表现在(  )。A.营业规模        B.经营环境C.地理分布        D.股权结构4.战后科技革命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全世界的生产力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更是十分巨大的,充分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主要表现有(   )。A.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B.扩大了资本积累C.增加了就业                 D.改善了扩大再生产必需的物质条件5.国际直接投资按照投资者控制被投资企业产权的程度可以分为(  )。A.独资经营        B.国有经营C合资经营D.合作经营6.下列属于实现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条件的是(  )。 A.保持经济增长,提高经济增长质量B.满足人的全部生存需求C.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D.维持、扩大和保护地球的资源基础7.下列列属于全球性经济协调组织的有(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B.欧洲联盟(EU)  C.世界银行(IBRD)        D.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8.作为生产资本国际化实现形式的国际直接投资,与作为货币资本国际化实现形式的国际间接投资相比,具有自己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A.投资者拥有企业控制权     B.能够实现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C.主要通过跨国公司进行     D.投资周期长、风险大9.战后科技革命的主要特点有(   )。A.全面性和世界性B.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同步发展,并形成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C.革新了机器体系、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D.科技发展和在生产中的应用得到了政府的有力支持10.各国和地区的对外贸易政策通常包括(   )。A.对外贸易总政策     B.自由贸易政策C.保护贸易政策       D.进出口商品和服务等政策11.米德冲突发生在(   )。A.固定汇率制度下      B.浮动汇率制度下C.任何汇率安排下       D.资本自由流动条件下12.20世纪90年代后跨国公司的发展有如下一些新的特点(     )。A.投资来源国和东道国的地理分布及投资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B.企业跨国并购日益成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手段C.国际战略联盟成为跨国公司发展的新形式D.跨国公司间技术合作与研究开发的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13.以下组织形式中,属于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是(   )。 A.自由贸易区   B.经济联盟   C.共同市场   D.关贸总协定14.发展中国家之间一体化组织的失败或发展缓慢的原因主要有(   )。A.产业结构的低层次雷同B.难以就实施共同工业计划达成分工协作C.畸形产业结构难以迅速纠正D.各国经济发展水平比较接近15.发达国家的经济体制模式有多种,其中(   )是社会市场经济模式。A.美国模式   B.日本模式   C.法国模式   D.德国模式16.新经济首先出现在美国,其影响在美国也表现的最为突出,主要有(   )。A.推动了信息产业的大发展   B.促进了制度创新C.引发了新的社会经济问题   D.从根本上改变了经济发展规律17.发展中国家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主要原因有(   )。A.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B.融入经济全球化会带来明显的收益C.增长或发展的竞争迫使发展中国家对外开放D.发达国家的积极帮助和引诱18.经过10多年的转轨,东欧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经济形势日益好转,主要表现为(   )。A.改革所有制结构,推行企业私有化B.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实行经济运行市场化和法制化C.扩大对外开放,实现贸易和资本自由化D.经过了“休克疗法”,经济体制已起死回生2.中国传统计划经济的主要弊病表现为(   )。A.国家权力过分集中,政企职责不分,企业难以成为经济主体B.条块分割、部门垄断、地区封锁,国民经济缺乏横向联系C.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D.否定企业和个人的经济利益,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20.中国自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以来,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和国际合作,主要表现在(   )。 A.加入APEC并积极推动其健康发展B.倡导和建立上海合作组织C.参加亚欧合作会议D.倡导和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二、判断题(请将√或×填入下表中。每题1分,共10分)123456789101.世贸组织已经成为并将继续成为世界经济走向一体化的组织者和开拓者。2.发达国家及其他工业化国家,在发展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市场经济中,推行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模式,是导致粮食危机的主要原因。3.经济发展是指伴随着经济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政治结构的优化。4.垂直型投资也称为横向型直接投资,是指一国的企业到国外进行投资,建立与国内生产和经营方向基本一致的子公司或其他企业。5.所谓跨国公司,就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进行投资活动,并因此对一定数量的经营性资产拥有全部或部分控制与管理权的企业。6.WTO将进一步拓展多边贸易体制的职能和管辖范围,强化制度约束,提高处理贸易争端的能力。7.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两大支柱一是固定汇率制,二是政府干预制。8.美国市场经济模式的基本原则是自由企业制度和平等竞争原则。9.欧洲联盟包括欧洲政治联盟和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两部分,它大大扩展了欧共体的活动领域,也赋予了欧共体的结构和决策体制以新的特征。10.就东欧国家而言,“休克疗法”和“渐进改革”的主要区别是改革内容不同,而改革力度是相同的。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1.跨国公司:2.保护贸易政策:3.进口替代型战略:4.混合跨国并购:5.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5分)1.战后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表现。2.国际直接投资有哪些类型? 3.中国国际经济地位提高的主要表现有哪些?五、论述题(本题15分)关于国际分工的理论主要有哪些?试选取一种理论加以详细论述。六、案例分析(本题15分)1990s年代以来,世界各地不断爆发货币和金融危机,如1992年的欧洲货币体系危机、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的东亚金融危机、1998年的俄罗斯金融危机、1999年的巴西金融动荡等。这些危机通过贸易渠道、金融渠道和心理预期等多种方式对其他国家产生了程度不同的影响。2001年11月30日,阿根廷爆发剧烈的银灰挤兑潮,当日银行存款被取走13亿美元。面对金融危机,政府被迫实行限制居民提款和限制资金外流等金融管制措施,加剧了金融恐慌,引发了蓄势已久的社会不满情绪和矛盾。终于在12月18日引发为全国性的社会骚乱、游行示威和流血事件(28人在冲突中丧生)。12月20日,阿根廷总统和经济部长引咎辞职,之后的短短两周内,政府频繁更迭,总统换了五任。2002年1月14至15日和2月18至20日,阿根廷两次爆发大规模的抗议活动,大量的ATM机、运钞车等银行设备被砸毁。3月27日,首都还发生了贫民冲击、哄抢超市事件(10多家超市被哄抢)。阿根廷爆发的这场危机产生了强烈的“多米诺效应”,不但影响了拉美国家的经济发展,致使巴西、乌拉圭(银行体系濒临崩溃)、巴拉圭、委内瑞拉、哥伦比亚、秘鲁等国发生了金融动荡、使拉美经济继20世纪80年代债务危机之后再次遭到重创,而且对整个世界金融业(2002年第一季度,欧美七大银行在阿根廷业务的损失达85亿美元)和经济发展也造成了影响。2002年10月联合国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明确指出,阿根廷危机是造成2002年全球经济不景气的重要因素之一。请根据上述案例并结合经济学理论,讨论以下问题:1.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如东南亚、巴西、阿根廷等)金融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有哪些?(9分)2.这些金融危机对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有哪些启示?(6分)世界经济概论》(三)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30分)1.ACD2.ABCD3.ACD4.ABD5.ACD6.ABCD7.ACD8.ABCD9.ABCD10.AD11.A12.ABCD13.ABC14.ABC15.D16.ABC17.ABC18.D19.ABCD20.ABCD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2.×3.√4.×5.√6.√7.×8.√9.√10.×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1.跨国公司: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1分),对于一定数量的经营性资产拥有全部或部分控制与管理权的企业(2分)。2.保护贸易政策:指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干预对外贸易,通过高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来限制外国商品和服务的进口,以保护本国市场免受国外商品的竞争(2分);同时对本国出口商品给予优惠或补贴,鼓励扩大出口,以提高本国商品和服务在国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1分)。 3.进口替代型战略:进口替代型经济发展战略也称内向型发展战略(1分),是指通过建立和发展本国(本地区)的制造业,实现对进口产品的替代(1分),以达到加快工业化进程和减少对外国经济依附性的目的(1分)。4.混合跨国并购: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不同行业企业之间的并购(1分),目的在于减少单一行业经营风险,降低生产成本(1分),增加企业在世界市场的整体实力(1分)。5.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是以经典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为依据的(1分)。因此,在经济运行中一贯强调自由竞争、自由放任(1分),主张经济活动依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自发地运转,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调节作用的前提下,达到充分就业和资源的优化配置(1分)。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5分)1.答:(1)贸易自由化与全球网络化:贸易自由化和信息网络化,世界贸易的范围和规模急剧扩大;(2)金融、货币、投资市场的全球化:金融市场的全球化,货币流通的全球化,投资活动的全球化;(3)人力资源流动的全球化:世界性移民数量和范围的扩增,人才跨国培养和流动大幅增加,人才“隐性跨国流动”趋势增强;(4)全球产业链的的形成和国际生产体系的全球化:全球工业化的展开和世界范围梯次继起的产业链的形成;(5)国际经济协调机制逐步形成。(每要点1分)2.答:(1)按照投资者控制被投资企业产权的程度可以分为独资经营、合资经营、合作经营和合作开发等形式(1分)。(2)按照投资者控制被投资企业的方式,也可以把国际直接投资分为股权参与式的国际直接投资和非股权参与式的国际直接投资(1分)。(3)按照投资者是否建立新企业,国际直接投资可分为创建新企业与控制现有国外企业两类(1分)。(4)按照投资主体与其投资企业之间国际分工的方式,可以把国际直接投资分为水平型投资、垂直型投资和混合型投资(2分)。3.答: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的提高,明显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在世界中的地位不断提高(2分)。(2)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排位不断上升(2分)。(3)综合国力日益增强(1分)。五、论述题(本题15分)答案要点:(1)古典分工理论:绝对技术差异论和相对技术差异论,生产要素禀赋论,自然资源禀赋论;(2)现代分工理论:国际分工不完全专业化理论,规模经济与产品差异分工论,协议分工理论,重叠需求国际分工理论。(以上每一理论1分,共7分)。(3)任选一种理论加以详细论述,8分。如果只写要点而不进行论述最高得4分。六、案例分析(本题15分)答案要点:1.现行汇率制度中存在的风险:(1)国际游资对汇率制度的冲击;(2)钉住汇率制自身存在的缺陷。(需要论述,只答要点最多得5分)。2.具体论述这些金融危机对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的启示,并说明理由。(需要论述,只答要点最多得3分)。概论》试题(四)一、选择题(每小题有1个正确选项,每题1.5分,共30分)1.赫克歇尔-俄林模型认为国际贸易的根本原因是(   )。A.各国生产要素禀赋不同   B.各国劳动生产率不同 C.各国技术水平不同      D.各国产品技术含量不同2.一国利用原材料或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增加本国收入,进而提高本国的储蓄和投资水平,带动经济发展。该理论被称为(    )理论。  A.协议分工   B.垄断优势   C.比较优势   D.产品生命周期3.下列贸易理论与规模经济有关的是(   )理论。A.议协分工   B.技术差异   C.产品差异   D.自然资源禀赋4.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斯蒂芬·海默创立了(   )理论,成为关于国际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理论的基础。A.垄断优势   B.产品生命周期   C.市场内部化   D.国际生产折衷5.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基本原理可以集中概括为下列优势的有机结合(   )。A.所有权优势、区位优势和技术优势B.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技术优势C.区位优势、内部化优势和技术优势D.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6.一种产品的竞争优势并非长期固定在某一个特定的国家,而是从技术发明国逐步转向生产成本较低的国家,描述这一现象的理论是(   )理论。A.雁形模式   B.产品生命周期   C.市场内部化   D.产品差异7.反对需求管理政策,认为只要增加供给才能摆脱“停滞膨胀”的学派,是(   )。A.后凯恩斯学派   B.货币主义学派   C.理性预期学派   D.供应学派8.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一种以技术创新为基础的、长约50至60年的长期波动,这种长期波动被称为(   )周期。A.基钦   B.朱格拉   C.康德拉季耶夫   D.库兹涅茨9.凯恩斯学派认为,滞胀是由于经济体内部发展不平衡引起的,发展较快的部门引起物价上涨,发展较慢或停滞的部门引起高失业。这种理论是(   )通货膨胀。A.结构性   B.混合型   C.需求拉起的   D.成本推动的10.在经济增长速度方面,经济全球化的不平衡性突出表现在(   )之间。A.发达国家         B.发展中国家C.新兴工业化国家   D.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11.在下列投资方式中,属于国际直接投资的是(   )。A.购买外国政府债券         B.购买外国企业债券 C.向外国企业提供商业贷款   D.在国外开设合资企业12.在发展中国家汇率制度安排中,采用最多的汇率安排是(   )。A.钉住汇率   B.自由浮动汇率   C.联合浮动汇率   D.固定汇率13.发展中国家之间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失败或发展缓慢的原因,不包括(  )。A.产业结构的低层次雷同       B.难以就实施共同工业计划达成分工协作C.畸形产业结构难以迅速纠正   D.各国经济发展水平比较接近14.下列经济一体化组织中,( )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一体化组织。A.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B.欧洲自由贸易联盟C.北美自由贸易区     D.拉丁美洲一体化协会15.西方发达国家宏观调控所追求的目标不包括(   )。A.充分就业   B.货币汇率稳定   C.经济增长   D.国际收支平衡16.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整个产业结构呈现出软化趋势。这种趋势不包括(   )。A.农业产业化趋势         B.工业和服务业加快了融合进程C.服务业的比重持续下降   D.第四产业开始形成17.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   )。A.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B.政府反危机措施的失效C.资本家更新设备的需要   D.股票市场价格的急剧下跌18.国际经济协调的经济效应表现为(   )。A.消除了各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B.目标和效果具有非趋同性C.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代表了全球利益   D.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得到了保障19.发达国家的经济运行模式有多种,其中(   )是以市场为基础的政府导向型市场经济模式。A.美国模式   B.德国模式   C.法国模式   D.日本模式20.经济增长速度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居于世界前列的发展中国家是(   )。A.石油输出国       B.农矿原料出口国C.出口加工国       D.经济综合发展国二、判断题(请将√或×填入下表中。每题1分,共10分)12345678910 1.经济全球化有利于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最优配置。2.二战后国际分工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国际分工完全专业化。3.国际直接投资以获取股息、债息为主要目的,而不谋求对企业的控制权。4.跨国公司内部的贸易只要跨越国界,都应按照国际市场价格计价。5.《牙买加协定》确立了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双挂钩体制。6.北美自由贸易区兼顾了产业间分工和产业内分工的优点,这两种分工分别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贸易发展的条件。7.需求结构的变化对产业结构的转换和升级起着决定性的影响。8.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是垄断企业之间的国际联合。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在私人垄断资本发展的基础上国家对经济的调节和参与。10.“休克疗法”和“渐进改革”的主要区别是改革内容不同,而改革力度是相同的。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1.协议国际分工:2.全球经营策略:3.结构性通货膨胀:4.广场协议:5.长波理论: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5分)1.怎样理解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和内涵?2.战后产业结构变化的历史趋势如何?3.区域货币合作必须具备哪些条件?五、论述题(本题共15分)分析评价邓宁(Dunning)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你认为该理论对我国现阶段吸引外资战略调整有何意义?六、案例分析(本题共15分)1920s年代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结束后的一段期间,德国人民曾两次遭受恶性通货膨胀的浩劫,对通货膨胀问题极其敏感。恶性通货膨胀指商品和劳务的价格以每年超过百分之百的速度上升。它通常是经济失控的象征。由于价格的飞速上涨,在恶性通货膨胀中损失最惨重的是贫民,因为他们每天的生活支出要花掉他们总收入的绝大部分。恶性通货膨胀同样会损害依靠养老金等固定收入生活的人群。如果不投资于可以随物价上涨的某种商品的话,他们的银行存款将很快变得不值钱了。 1918年,1美元可兑换4马克,而到1923年11月份,1美元可兑换4.2万亿马克。1922年,德国的通货膨胀率高达1200%。1923年2月,半公斤黄油卖3400马克,而到11月份已经涨到2800亿马克了。1923年,每天工厂老板都必须在早晨上班时发放当天工资,让工人赶紧去购物,然后再上班,如果到下午下班再去购物的话,当天的工资就贬值一半。当时,德国人上街购买日常生活用品,都必须用小推车推着钱。当时,发生了一件在今天看来是笑话但完全真实的事情:有人用小推车装满了钱去商店购物,到了商店挑选食品时,小推车被小偷盯上了。小偷趁其不注意,把车上的钱都扣翻在地上,推起车飞奔而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德国战败了,马克几乎一文不值。在美军占领下的西部地区,美国产的香烟成了一般等价物,你给我多少香烟,我给你多少面包和牛奶。因此,战后历届德国政府都把通货的稳定视为德国的公民权之一及其经济政策的核心内容之一。这一方面是由于通货稳定是社会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前提,另一方面是为了满足德国人民迫切希望在物价稳定的环境中生产和生活的意愿。请根据上述案例并结合经济学理论,回答以下问题:1.如何理解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5分)2.比较主要发达国家的三种经济体制模式的主要异同点,你认为那种模式更能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借鉴意义?(10分)《世界经济概论》(四)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30分)1.A2.C3.C4.A5.D6.B7.D8.C9.A10.B11.D12.A13.D14.C15.B16.C17.A18.B19.D20.A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2.×3.×4.×5.×6.√7.×8.×9.√10.×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1.协议国际分工:由日本学者小岛清提出的国际分工理论,是指两国在生产同类产品的生产效率相近的情况下(1分),通过相互达成协议分别专门生产其中的一种产品(1分),以实现规模经济,造成国际分工。该理论认为,两国不存在比较优势差异的情况下,也可以实现规模经济和国际分工(1分)。2.全球经营策略:是跨国公司根据全球战略要求(1分),在其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所制订与实施的具体策略和手段(1分)。全球经营策略包括,所有权选择、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企业内财务链与转移价格、研究与开发等四个方面的策略(1分),是跨国公司实行利润最大化的重要手段。3.结构性通货膨胀:凯恩斯学派解释“滞胀”的理论。该理论认为,经济体制内发展不平衡(1分),发展较快的部门便会形成劳动力供应紧张,引起物价的急剧上涨(1分);而发展不快的部门因失业的劳动力不易转移,成为社会上的失业人口,因而使社会出现高物价与高失业并存的停滞膨胀现象(1分)。4.广场协议:1985年9月22日,美、日、英、西德、法5国财长在美国纽约的广场饭店举行会议(1分)。会后发表联合声明,决定5国联合行动,有秩序地使主要货币对美元升值,以矫正美元估值过高的局面(1分)。这项联合声明被称作“广场协议”。广场协议后到1988年,西方主要货币对美元汇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日元升值幅度最大,达86.1%(1分)。5.长波理论:苏联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在1925年提出的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长期波动理论(1分)。该理论认为,发达国家存在着50年左右的长周期,这种长期波动是由发达国家经济运行中某些内生因素(技术创新)引起的(1分)。长波理论所涉及的经济周期一般长达50至60年,能较好地反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在进行经济预测方面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1分)。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1.答: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包括以下四点内容(1分):(1)经济全球化是经济范畴和历史范畴的统一(1分);(2)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与时空相联系的概念(1分);(3)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及其载体扩张的全球化(1分);(4)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其结构中存在着多种不对称(1分)。2.答:综合国内外学者的基本观点和发达国家的实际情况,今后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基本趋势将是“软化”(1分)。所谓产业结构软化,从狭义上讲,就是指在各产业的发展中,有形产品和资源等硬生产要素的作用日益降低,而知识、技术、服务和信息等软生产要素的作用日益提高,在各产业中的投入量迅速增大(2分);从广义上说,产业结构的软化可以概括为产业结构的高技术化、服务化、融合化和国际化(2分)。3.答:区域货币合作的基础是相近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制度和经济结构,以及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1分)。最优货币区应该是由那些彼此间的商品、劳动力以及资本等生产要素流动比较自由,经济发展水平和通货膨胀率比较接近,经济政策也比较协调的国家所组成的独立货币区(1分)。这里所说的“最优”,是指区内国家通过协调各自的货币、财政政策和对区外货币的汇率浮动,达到区内国家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的目标(1分)。总的来说,最优货币区理论主要包括要素自由流动、汇率统一以及经济政策协调这三方面的内容(1分)。最优货币区的成员国,必须放弃一定的政策自主性(1分)。五、论述题(本题15分)答案要点:(1)对外直接投资取决于三方面优势的整合:所有权优势、内部组织和外部市场两个转移途径、区位优势。(以上三方面分别论述,各3分共9分,只写要点最多得5分)。(2)联系中国“现阶段吸引外资战略调整”的实际,分析论述,6分。六、案例分析(本题15分)答案要点:(1)德国模式:市场经济+社会民主(2)美国模式:自由主义经济模式;德国模式:社会市场经济模式;日本模式: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展开分析,每小点2分,共6分。举出一种模式认为它更能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借鉴意义,简单写明原因,共4分。《世界经济概论》试题(五)一、选择题(每小题有1个正确选项,每题1.5分,共30分)1.赫克歇尔-俄林模型认为国际贸易的根本原因是(   )。A.各国生产要素禀赋不同   B.各国劳动生产率不同C.各国技术水平不同      D.各国产品技术含量不同2.一国利用原材料或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增加本国收入,进而提高本国的储蓄和投资水平,带动经济发展。该理论被称为(    )理论。A.协议分工   B.垄断优势   C.比较优势   D.产品生命周期3.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基本原理可以集中概括为下列优势的有机结合(   )。A.所有权优势、区位优势和技术优势 B.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技术优势C.区位优势、内部化优势和技术优势D.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4.一种产品的竞争优势并非长期固定在某一个特定的国家,而是从技术发明国逐步转向生产成本较低的国家,描述这一现象的理论是(   )理论。A.雁形模式   B.产品生命周期   C.市场内部化   D.产品差异5.熊彼特提出的(   ),可用来解释康德拉季耶夫周期。A.创新理论   B.二元经济模型   C.经济成长阶段理论   D.货币主义6.凯恩斯学派认为,滞胀是由于经济体内部发展不平衡引起的,发展较快的部门引起物价上涨,发展较慢或停滞的部门引起高失业。这种理论是(   )通货膨胀。A.结构性   B.混合型   C.需求拉起的   D.成本推动的7.凯恩斯学派与货币主义、供应学派,在国家宏观调控理论的主要分歧是(   )。A.是否对宏观经济进行微观分析   B.边际消费倾向是否递减C.是否主张实行公私混合经济     D.是否主张实行大幅度减税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没有出现的国际经济新现象是(   )。A.国际贸易增长速度超过世界生产增长速度B.跨国公司产值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以上C.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全面开放D.发达国家采用各种非关税壁垒保护本国市场9.在经济增长水平方面,经济全球化的不平衡性突出表现在(   )之间。A.发达国家         B.发展中国家C.新兴工业化国家   D.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10.战后国际分工的发展及特点主要表现为(   )。A.多种形式的部门内分工发展缓慢失   B.国际分工完全专业化C.企业内分工和国际分工密切结合     D.产业内分工基本上消失11.在下列投资方式中,属于国际直接投资的是(   )。A.购买外国政府债券         B.购买外国企业债券C.向外国企业提供商业贷款   D.在国外开设合资企业 12.在发展中国家汇率制度安排中,采用最多的汇率安排是(   )。A.钉住汇率   B.自由浮动汇率   C.联合浮动汇率   D.固定汇率1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   )。A.政府反危机措施的失效   B.资本主义基本矛盾C.资本家更新设备的需要   D.股票市场价格的急剧下跌14.以下组织形式中,不属于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是(   )。A.自由贸易区   B.经济联盟   C.共同市场   D.关税及贸易总协定15.发展中国家之间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失败或发展缓慢的原因,不包括(  )。A.产业结构的低层次雷同       B.难以就实施共同工业计划达成分工协作C.各国经济发展水平比较接近   D.畸形产业结构难以迅速纠正16.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整个产业结构呈现出软化趋势。这种趋势不包括(   )。A.农业产业化趋势         B.工业和服务业加快了融合进程C.服务业的比重持续下降   D.第四产业开始形成17.西方发达国家宏观调控所追求的目标不包括(   )。A.充分就业   B.货币汇率稳定   C.经济增长   D.国际收支平衡18.从战后初期到70年代初期,国际经济协调的重点是(   )。A.金融和贸易的机构性协调   B.西方七国首脑会议的协调C.国际金融领域的协调       D.全方位的多边经济协调19.发达国家的经济运行模式有多种,其中(   )是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A.美国模式   B.日本模式   C.法国模式   D.德国模式20.自然和社会条件都比较优越,其资金、人力、自然资源和市场方面都适于建立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中国家是(   )。A.石油生产国       B.农矿原料出口国C.出口加工国       D.经济综合发展国二、判断题(请将√或×填入下表中。每题1分,共10分)123456789101.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国际分工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2.当每个国家的厂商都追求本国的代表性需求时,国际贸易就不可能发生。3.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国际直接投资日趋活跃,目前投向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已远远超过了投向发达国际的资本。4.布雷顿森林体系确认了浮动汇率合法化。5.结构学说认为,各国货币供应量增加,引起世界货币供应量增加,从而可能引发世界性的通货膨胀。6.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成员国之间贸易规模扩大,称为贸易创造效应。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使得国民经济更加平稳地运行,减轻了危机、减少了失业,因而是为全社会的利益服务的。8.国际分工对产业结构的转换和升级起着决定性的影响。9.二战后发达国家经济危机的特征之一,是周期性危机与结构性危机并存。10.在国际金融领域,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危机曾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其主要原因是关系到发展中国家能否引进外资和利用外资的问题。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1.国际经济一体化:2.国际直接投资:3.特别提款权:4.广场协议:5.二元经济模型: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5分)1.20世纪90年代后,跨国公司的发展体现出哪些新特点?2.一国制定对外贸易政策时应该考虑哪些因素?3.如何评价叶利钦执政期间的“休克疗法”激进式改革?五、论述题(本题15分)关于国际分工的理论主要有哪些?试选取一种理论加以详细论述。六、案例分析(本题15分)2004年5月1日,中东欧10个国家加入欧盟,欧盟一举由15国扩大到25国,人口由3.8亿人增加到4.5亿人,国内生产总值加在一起大约为与美国大致旗鼓相当的10万亿美元,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有所增强。自欧盟的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EEC)1958年1月1日正式建立以来,已经经历了五次扩大,由原来的6个国家(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到1995年增加到15个国家。尽管这次又有10个国家入盟,但仅仅使整个欧盟的GDP增加了4.8%(参见下表),对欧盟的经济实力影响不大。而且按照购买力平价方式计算,这10个国家的人均国民收入仅为原15国人均国民收入的47%。表 欧盟历史上的五次扩大                        单位:% 扩大年份      新成员               人口增加     GDP增加1973      丹麦、爱尔兰、英国          33.4        32.41981           希腊                   3.7         2.81986       西班牙、葡萄牙             17.7        11.61995      奥地利、瑞典、芬兰           6.2         6.32004         中东欧10国               19.5        4.8注:GDP增加为2002年的数据。资料来源:根据欧洲委员会的有关资料做成。请根据上述案例并结合经济学理论,讨论以下问题:1.结合欧盟宪法危机,分析讨论欧盟东扩对新老成员国产生的不同影响(6分)。2.分析讨论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发展(从国别的扩大和内涵的深化两个方面加以分析)(9分)。《世界经济概论》(五)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30分)1.A2.C3.D4.B5.A6.A7.B8.C9.D10.C11.D12.A13.B14.D15.C16.C17.B18.A19.A20.D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2.×3.×4.×5.×6.√7.×8.×9.√10.×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1.国际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1分)通过某种协定或条约建立起来的经济合作组织(1分)。一体化所表达的是各国经济在内在体制上的统一(1分),而经济全球化所表达的是世界经济在范围上的扩大(1分)。2.国际直接投资:是指投资者以国际投资为媒介(1分),以取得企业经营权或经营控制权为手段(1分),以获取多种效益为目的(1分),在国外从事制造业、商业、服务业和金融业等的一种投资行为(1分)。3.特别提款权:是国际基金组织(IMF)在1969年设立的一项国际储备资产(2分)。特别提款权是一种账面资产(1分),可以作为会员国的储备资产,用于偿还国际货币基金的贷款,以及会员国之间偿付国际收支逆差(1分)。4.广场协议:1985年9月22日,美、日、英、西德、法5国财长在美国纽约的广场饭店举行会议(1分)。会后发表联合声明,决定5国联合行动,有秩序地使主要货币对美元升值,以矫正美元估值过高的局面(2分)。这项联合声明被称作“广场协议”。广场协议后到1988年,西方主要货币对美元汇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日元升值幅度最大,达86.1%(1分)。5.二元经济模型:刘易斯在1954年提出的一个关于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模式(1分)。该模型认为,不发达国家存在两种经济部门:一是现代工业部门和传统的农业部门(1分)。由于工农业之间的收入水平存在著明显的差距,农业剩余劳动力必然有一种向工业部门流动的趋势,直到农业剩余劳动力消失为止。在这一过程中,现代工业部门扩大生产,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从而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以及传统农业部门的现代化改造(1分)。二元经济模型强调了现代部门与传统部门的结构差异,将经济增长过程与劳动力转移过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发展中国家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1分)。 四、简答题(本题15分)1.答:总体上看,20世纪90年代后跨国公司的发展有如下一些新的特点:(1)企业跨国并购日益成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手段(2分)。(2)除了股权式并购外,属于非股权参与方式的国际战略联盟越来越扩展,成为跨国公司发展的新形式(2分)。(3)跨国公司间技术合作与研究开发的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1分)。2.答:(1)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商品竞争能力;(2)本国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3)本国的经济状况;(4)本国各种利益集团力量的对比;(5)本国与他国的政治、外交关系。(每要点1分)3.答:转轨之初的俄罗斯试图通过快刀斩乱麻的方式迅速实现所有制形式的变革,从而完成向市场经济的转型(1分)。然而,这种激进式的改革方案不但没有产生预想的效果(1分),反而引起了社会经济的一片混乱,把俄罗斯推到了崩溃的边缘,整个经济倒退了将近20年(1分)。与此同时,贫富差距在迅速扩大,而这种差距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少数人利用手中特权产生的(1分)。收入分配的严重不公引起了人们的强烈不满,导致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和黑社会组织的猖獗,各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激化(1分)。政治上的不稳定又反过来使经济进一步恶化。五、论述题(本题15分)答案要点:(1)古典分工理论:绝对技术差异论和相对技术差异论,生产要素禀赋论,自然资源禀赋论;(2)现代分工理论:国际分工不完全专业化理论,规模经济与产品差异分工论,协议分工理论,重叠需求国际分工理论。(以上每一理论1分,共7分)。(3)任选一种理论加以详细论述,8分。如果只写要点而不进行论述最高得4分。六、案例分析(本题15分)答案要点:1.答:(1)新老成员国之间的物流更加顺畅;(2)新成员对其他国家的贸易开始适用欧盟的对外共同关税率及共同通商政策;(3)新老成员之间的人员往来;(4)新老成员间的资本移动。(每要点1.5分)。2.答:(1)范围的扩大:6国à9国à10国à12国à15国à25国;(2)内涵的深化:欧洲经济共同体(关税同盟)à欧洲共同体(共同市场)à欧洲联盟(经货联盟)。(需要论述,只答要点最多得5分)。世界经济概论知识重点与难点1.多元化、立体性、整体性、国际化、全球化和一体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特性。(第3页)2.一体化是全球化的前提条件,全球化是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第10页)3.生产力先进国家及其产业转移过程决定国际分工格局。(第38-39页)4.世界经济的生产一体化阶段是由第二次科技革命推动的。(第42页)5.跨国公司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竞争与垄断并存的世界市场竞争格局。(第59页)6.根据GATS,国际服务贸易主要包括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等四种模式。(第60页)7.跨国公司的战略合作与网络垄断是当代国际分工的新形式。(第103页)8.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是由英国的邓宁在1876年提出的,是垄断所有权优势、生产区位优势和市场内部化优势理论的综合。(第84页)9.坚持开放、规避风险、分享收益、促进发展是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政府职能。(第106页)10.经济全球化引起政府经济职能的根本变化,从而导致各国主权的分化与让渡、强化与削弱等问题。(第122页)11.金融市场国际化、金融交易国际化、金融机构国际化和金融监管国际化是金融国际化的四种主要表现形式。(第131页)12.金融创新是市场经济和金融业高度发展的产物,也是金融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表现。(第143页) 13.《关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并正式生效是贸易自由化的标志与主要推动者,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替代关税贸易总协定继续促进贸易自由化进程。(第161页)14.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并称为世界经济的三大支柱。(第165页)15.作为经济全球化载体的世界贸易组织,是21世纪全球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者和协调人。(第173页)16.世界贸易组织建立的主要目的是推进贸易自由化、提供贸易谈判场所和解决贸易争端。(第179页)17.按照一体化程度的不同,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依次分为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和完全经济一体化5种形式。(第195页)18.“北北合作型”、“南南合作型”与“南北合作型”一体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现实模式。(第197-198)19.根据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持续时间,一般将经济周期分为长周期、建筑业周期、投资周期和短周期。其中建筑业周期长度为15—25年,也被称为朱格拉周期。(第224页)20.科技革命延缓了世界经济周期的微波化。(第228页)21.收入分配状况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第241页)22.科技革命是世界经济不平衡发展的根源。(第247页)23.世界经济中的相互依赖以及深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存在方式和发展途径。(第273页)24.根据建立国际经济组织的目的,可将国际经济组织分为综合性组织和专门性组织。(第282页)25.经济全球化的基本矛盾是发达国家加速全球化的迫切需要和发展中国家快速融入全球化可能性之间的矛盾。(第291页)26.决策参与权、利益分配、成本分担以及国家地位的不平等是经济全球化中的不平等的主要形式。(第292页)二、名词三、简答1.简述当代经济全球化的特点与趋势。(第11-14页)2.简述科技革命对当代世界经济的影响(第17-18页)3.简述国际分工的形成原因及其特点。(第34-39页)4.简述信息革命对国际分工的影响。(第43-46页)5.简述世界市场的特点。(第50-53页)6.简述价值增值机制对世界经济的意义。(第56-57页)7.简述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作用。(第77-80页)8.简述国际直接投资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第93-94页)9.简述国际贸易战略的类型及作用。(第116-118页)10.简述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第128-130页)11.简述金融国际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第136-137)12.简述国际资本市场的分类及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第147-152)13.简述贸易自由化的表现和特点。(第162-164页)14.简述关贸总协定的作用及其局限性。(第166-172页)15.简述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和基本原则。(第174-177)16.简述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及其与关贸总协定的区别。(第185-187页)17.简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5种主要形式。(第195-196)18.简述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影响。(第215页)19.简述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第221页)20.简述经济长周期对世界经济增长的作用。(第229页)21.简述世界经济不平衡发展的表现和内容。(第244-246)22.简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特点及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第250页-251页)23.简述世界经济均衡与国民经济均衡的联系。(第269-270页)24.简述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均衡的影响。(第270页)25.简述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第298-300页)26.简述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战略与策略。(第300-302)四、论述1.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低迷、萧条,许多西方国家面临通货紧缩的巨大压力。尤其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巨额的国际收支双顺差和不断增加的巨额外汇储备成为推动人民币升值的直接原因。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逼迫人民币进行升值,并将这一经济问题转变为政治责难,向中国施加压力。请你根据所学专业知识谈一下你对人民币升值的看法以及中国应该采取怎样的应对措施。 2.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使得各个国家不断融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中,通过国际经济传导机制各国可以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但是也遭受到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风险。请运用国际经济传导机制的相关知识分析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以及我国的应对之策。3.尽管和平和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但天下仍不太平,世界并不和谐。最突出的表现是: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尚未根本改变,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时有表现;世界发展很不平衡,全球经济失衡加剧,多种文明之间的冲突时有升级。要推进多边合作,摒弃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加强文明交流与对话,避免文明敌视与冲突,在竞争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就必须改革不合理的国际旧秩序,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联合国要召开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会议,邀请美国总统与中国主席在会上发言。请你代奥巴马或胡锦涛拟一发言稿,阐述美国政府或中国政府的立场。4.自2001年11月开始的多哈谈判,截止目前除农业谈判方面签订协议之外,涉及非农产品市场准入、服务、知识产权、规则、争端解决、贸易与环境以及贸易和发展问题均未取得进展。多哈谈判的受阻使得经济全球化举步维艰,世界贸易组织的权威性受到挑战。请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多哈谈判受阻的原因及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世界经济概论》模拟试卷五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1、经济全球化2、国际分工3、技术革命4、“罗马条约”5、欧洲货币体系6、“滞胀”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简述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含义及集团的类型。2、简述资本主义中间性危机与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异同点。3、试述战后科技革命的主要内容、特点及对世界经济的影响。4、简述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标志。三、问答题:(每题18分,共36分)1、试述战后发达国家政府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手段与效果。2、试述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全球性问题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世界经济概论》模拟试卷(五)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1、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人员交往等活动(2分),使得各国和地区之间的经济相互开放、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行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的过程(2分)。2、国际分工:是指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分)。它是社会分工的高级形式,是社会分工超出国家界限而行成的国与国之间的分工(2分)。3、技术革命:是指人类改造客观世界手段和方法上的飞跃(2分),也就是由于重大技术突破所引起的在技术发展中的飞跃性变革(2分)。4、“罗马条约”:是指1957年3月法、德、意、荷、比、卢六国首脑荷外长在意大利首都罗马签署了“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建立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3分)。两个条约统称为“罗马条约”,并于1958年1月1日生效(1分)。5、欧洲货币体系:是指欧共体以欧洲货币单位为核心(2分),以欧洲货币基金为基础,拥有双重汇率干预机制的货币体系(2分)。6、“滞胀”:是指20世纪70年代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经济停滞伴随高通货膨胀率以及存在大量失业的一种社会现象(3分)。它的出现使风靡资本主义达40年之久的凯恩斯理论陷入困境(1分)。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简述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含义及集团的类型。答:国际经济一体化是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分立的国民经济结合在一个更大的集团当中的状态和过程(4分)。按一体化的紧密程度,其集团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1、特惠关税区:成员国相互降低来自对方的进口商品的关税税率,但各自维持原有的对非成员国商品进口的税率(1分)。2、自由贸易区:成员国消除相互之间的所有贸易的关税及其它贸易壁垒,但维持各自对非成员国的关税及其它贸易政策(1分)。3、关税同盟:成员国消除相互之间的所有贸易的关税及其它贸易壁垒,并对来自非成员国的进口商品采用共同对外税率(1分)。4、共同市场:不但包含关税同盟的内容,而且允许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成员国之间自由流动(1分)。5、经济同盟:除包含共同市场的各项内容之外,还要求成员国之间在财政、货币及其它经济政策的协调一致(1分)。6、完全经济一体化:要求成员国在各项经济政策上高度一致,并设立强有力的超国家的权利机构(1分)。2、简述资本主义中间性危机与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异同点。答:资本主义中间性危机通常是指由于某种原因引起个别生产部门发生危机,在这期间由于整个再生产过程的矛盾尚未成熟到足以引起大爆发,危机没有波及到整个社会,只是上升过程暂时中断,在它之后上升阶段重又出现。所以也称为“局部危机”(2分)。资本主义周期性危机是指一个循环周期中所积累的矛盾爆发出来,通过对过剩商品和过剩资本的破坏来结束一个循环,而成为新的第二个循环的起点的危机(2分)。相同点:周期性危机和中间性危机没有质的不同,两者都是生产过剩危机,都是由于资本主义矛盾的激化所引起的(2分)。 不同点:(1)周期性危机是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总爆发,它的影响几乎遍及全国和国民经济各部门;中间性危机则是局限于某一个或几个部门和某些地区的局部危机。它往往还带有特殊性,如:天灾、战争、某种重大政治事件所触发或引起的危机(1分)。(2)每次周期性危机都经历危机、萧条、复苏、高涨的完整周期,一个经济周期的结束是下一个经济周期的开始;中间性危机则发生在周期的萧条、复苏或高涨阶段,往往是周期的“中间环节”(1分)。(3)固定资本的更新和扩大是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因而,在周期性危机之前,必有固定资产投资的大幅度增长,在周期性危机期间,必有固定资产投资的大幅度下降。中间性危机不是周期的起点或结束,它的发生一般不与固定资产投资的大量增减相联系(1分)。(4)由于以上的不同,周期性危机与中间性危机最终表现为量的差别:发生周期性危机时,各主要经济指标一般下降幅度较大,危机持续的时间较长;发生中间性危机时,各主要经济指标一般下降幅度较小,危机持续的时间较短(1分)。3、试述战后科技革命的主要内容、特点及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答:20世纪40年代中期开始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影响最深的一次科技革命。这次科技革命的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空间技术、生物技术、海洋技术等(3分)。战后科技革命的特点包括:(1)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紧密结合、相互促进。(2)科学转变为技术,技术转变为生产的过程大为缩短。(3)多学科、多领域、多部门的科技革命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4)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造和新兴工业的发展相互结合,相互促进(5)。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总的作用日益突出(3分)。战后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战后科技革命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强大生产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引起了国民经济结构的重大变化;科技革命推动了经济国际化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贸易结构和贸易方向的变化;加剧了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4分)。4、简述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标志。答: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标志:(1)多边贸易及支付体系的形成。随着国际分工的发展、世界市场的扩大使各个国家的国际收支平衡不再单纯依靠同每个国家的双边贸易中均保持收支平衡,而是以对所有贸易伙伴国的综合平衡为基础。(2分)(2)国际金本位制度的建立与世界货币的形。世界市场的发展与世界货币职能的发挥实际上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只有在世界市场充分发展以后作为世界货币的黄金才能充分地发挥其调节作用。(2分)(3)统一的国际贸易法律和贸易惯例的产生。随着世界各国之间贸易往来的日渐频繁,贸易摩擦和冲突也在不断地加剧,这就催发了各种国际贸易法律和惯例的产生。(2分)(4)较为健全固定的销售渠道的建立。各种有固定组织形式的市场,如商品交易所、国际拍卖会、国际招标与投标市场、国际博览会等陆续建立;航运、保险、银行等各种专业机构的逐渐建立与健全;较为固定的航线、港口及码头机构建立了起来。这一切都把世界市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2分)(5)资本主义的各种经济规律如价值规律、个体生产的有序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的规律等制约着世界市场的发展。(2分)三、论述题:(每题18分,共36分)1、试述战后发达国家政府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手段与效果。 答:财政是国家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在分配的工具,也是国家调节国民经济的一种重要手段。发达国家在利用财政手段对国民经济施加影响时,常常运用的政策工具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两方面。财政收入政策包括财政补贴、税收政策等,其中税收和公债已成为调控经济的最有力工具。运用税收政策调节经济最常用的方法是:税率、征税的起点、税收优惠等。财政支出政策包括:政府采购支出、社会福利支出。此外,公债的发行和回收都会对经济产生重大影响(3分)。运用财政政策对经济进行调控的效果表现在:发达国家可以通过宽松或紧缩的财政政策来对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进行鼓励或抑制。同时,政府也可以有意识地通过税收政策来调整各方面的收入和把资金投向需要支持和扶植的领域,以促进经济更快地发展。具体分析:在经济萧条时期,政府通常采取扩大政府开支,降低税率以扩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在经济高涨时期,政府通常采取减少政府支出或增加税收的方法来缩减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从而达到经济协调发展(3分)。财政政策的局限性:(1)减税或增税的幅度都会受到制约;(2)财政总支出的扩大是有限度的;(3)财政政策的制定到实施存在“时滞”问题(3分)。货币政策是指通过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量以影响利率,进而影响投资规模和总需求变动,以达到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发达国家运用货币政策调节经济的主要工具包括:调整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调整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比率、公开市场业务以及信贷业务等(3分)。运用货币政策对经济进行调控的效果表现在:在经济繁荣时期,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和法定存款准备率、卖出债券等以减少市场货币流通量,导致利率上升,达到抑制企业投资和私人消费需求,以阻止经济过热。在经济萧条时期,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和法定存款准备率、买进债券等以增加市场货币流通量,导致利率下降,达到刺激企业投资和私人消费需求,促使经济发展(3分)。货币政策的局限性:(1)在萧条时期,商业银行认为放款的风险较大,尽管政府采取措施来促使商业银行放款,银行也要考虑放款的风险。(2)在萧条时期,企业的预期利润率较低,通常不愿多向银行借款,尽管政府采取措施来降低利息率,但企业也要考虑借款的风险。(3)在经济繁荣时期,尽管政府采取措施来提高利息率,但企业仍愿意增加借款,而置较高的利息率于不顾(3分)。2、试述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全球性问题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答: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各国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由此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环境破坏、人口剧增、生态失衡、能源短缺等问题也日益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全球性和急待解决的迫切问题(4分)。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全球性问题主要包括: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人口问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人口增长过快,由此带来一系列严重问题:失业严重、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资源占有量减少、对公共事业和基础设施造成巨大压力、对社会秩序和治安造成不稳定的影响等;环境问题是指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恶化,但这里所说的主要是自然环境恶化。如:水污染、森林面积不断缩小、生态破坏严重等等,它直接危害人民身体健康,造成社会和政治、经济生活的混乱;资源问题主要是指人类在发展生产中,特别是近几十年加速工业生产增长过程中,忽视了对自然资源(不可再生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致到现在,世界资源已经告急。如:缺水和水资源污染、耕地减少和土地沙化、能源危机等等(7分)。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全球性问题即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联合国和各国政府的行动目标之一,各国已经或正在制定行动议程以及与此配套的措施来逐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这将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主要包括: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对国际金融和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对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影响,对南北关系的影响,对国际经济合作的影响以及对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影响等(7分)。 世界经济概论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1、世界市场2、国际直接投资3、滞胀4、关税同盟5、布雷顿森林体系6、自由贸易政策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1、国际经济协调的作用有哪些?2、简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目标和原则3、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动态效应有哪些?4、比较分析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导向战略?5、美元化的含义及其的好处?三、论述题:(每题18分,共36分)1、叙述跨国公司对世界的经济效应。2、试述贸易与经济增长理论。《世界经济概论》试卷(七)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1、世界市场:它是一个与空间和地理相联系的经济范畴。从狭义上说,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相互间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或领域;从广义上说,是指国际流通领域包括商品、资本、技术、劳务等各种交换关系的总和。世界市场是联结和促进世界总体性经济发展的桥梁和纽带。(5分)2、国际直接投资:是指投资者为了在国外获得长期的投资效益并得到对企业的控制权,通过直接建立新的企业、公司或并购原有企业等方式进行的国际投资活动。(5分)3、滞胀:70年代开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出现“滞胀,即通货膨胀与经济衰退并存。具体表现为:经济增长处于停滞状态,失业率提高,物价大幅度上升.(5分)4、关税同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地区通过协议方式建立起来的一体化组织,内部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对从区外的进口实行统一关税。(5分)5、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存在于1946-1973年之间的一种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其内容是以《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的法律形式固定下来的,可以概括为双挂钩,即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必须与美元建立固定的比价关系,它是一种固定汇率制度。(5分)6、自由贸易政策:指国家对进出口贸易活动一般不进行干预,减免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让商品和服务等自由进出口,在国内外市场上自由竞争。(5分)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1、国际经济协调的作用有哪些?答:(1)减少了国际经济交往中的不确定性。(2分)(2)缓和了不同国家和国家集团的利益冲突。(2分)(3)避免了世界经济和金融的剧烈波动。(2分)(4)抑制了世界生态环境的恶化。(2分)2、简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目标和原则.答:可持续发展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它特别关注的是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强调对资源、环境有利的经济 活动应给予鼓励,反之则应予摒弃。其基本原则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1)发展原则;(2)可持续性原则;(3)公平性原则;(4)高效性原则。(8分)3、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动态效应有哪些?答:(1)获得规模经济效益;(2分)(2)加强市场竞争,推动利益增长;(2分)(3)刺激投资;(2分)(4)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2分)4、比较分析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导向战略?答:所谓进口替代战略,也称为内向型工业化发展战略,就是利用贸易保护政策,建立和发展本国的制造业和其他工业,替代过去的制成品进口,以带动经济增长,实现本国经济的工业化。(4分)出口导向战略,也称为出口替代战略或外向型工业化发展战略,则是使本国的工业生产面向世界市场,并以制成品出口逐步替代过去的初级产品出口,利用出口积累资金,带动整个工业和国民经济的增长。(4分)5、美元化的含义及其的好处?答:所谓美元化,指美国以外的国家将美元作为部分或全部法定货币的进程。(2分)(1)汇率风险将消失或大大降低。(3分)(2)为本国提供更为严格的金融纪律,进而为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条件。(3分)。三、论述题:(每题18分,共36分)1、叙述跨国公司对世界的经济效应。答:跨国公司已经成为重要的经济体,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对世界产生着巨大的影响。(1)跨国公司对世界的经济效应:跨国公司是世界经济增长的的驱动力和经济全球化的微观主体。首先,促进了国际分工的深化和广化。其次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特别是公司内贸易的发展。第三促进了资本的国际流动。最后促进了先进技术的创造和传播。(4分)(2)跨国公司对东道国的经济效应:首先,跨国公司投资有助于东道国的资本形成。对东道国来说,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带来了新的设施,增加了东道国的资本存量,扩大了生产和就业。其次,跨国公司有利于东道国企业增强竞争力,加快结构调整,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对吸引外资的东道国,跨国公司不仅对国内资源进行补充,提高东道国的生产能力,同时也扩大了东道国产品的销售市场。跨国公司拓展了新的产业空间,如果没有跨国公司的投资,单纯依靠民族企业或现有的产业,许多发展中国家是不可能引进这些新产业或创新其经营方式的。第三,跨国公司能够促进东道国的技术进步。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是获取新技术和先进技术、技能的主要途径。第四,消极影响。这种消极影响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制度冲突,尤其是借助于技术控制的经济控制,有可能对东道国的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构成一种威胁。对此,东道国要维护好国家主权和保护好国家安全,应制定正确的应对措施,积极化解风险,扬长避短,趋利避害。(7分)(3)跨国公司对母国的经济效应:一方面,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有利于母国扩大市场,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不仅通过国际贸易,还通过国外分支机构的销售来增强母公司占领国际市场的能力。同时,跨国公司在企业内部的贸易网络,也将跨国公司的生产纳入全球网络体系中,使每一子公司能优先获得体系内其他子公司的资源和市场。跨国公司内贸易带来的交易成本的降低能够产生与国际贸易、规模经济相同的效应。另一方面,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会带动母国经济增长。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使母国边际报酬相对低下的过剩资本和成熟技术通过对外转移获得更大收益,这些收益又可以通过利润汇回和转移价格等方式回到国内,改善国际收支状况,使这些回流资金投入到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的研发和生产领域中去,改变母国的产业结构,进行产业结构的升级,来促进国内的经济增长,从根本上有利于母国的经济发展。(7分)2、试述贸易与经济增长理论。答: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了“绝对利益”理论,“绝对利益”主张,各国应该专注生产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进行交换,以使各国享受到自由贸易的好处。李嘉图创立的比较成本理论,论证了贸易静态利益的基础。他认为,对外贸易是实现英国工业化和资本积累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进口廉价初级产品,阻止土地收益递减、工资上涨和利润下降倾向,就可保证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3分)亚当·斯密还提出了“剩余产品出口”模型。“剩余产品出口”理论着眼于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认为一国可以将闲置的土地和劳动力资源用来生产剩余产品以供出口,这样贸易就为本国的剩余产品提供“出路”,促进该国的经济增长。(3分)美国罗伯特逊(D.H.Robertson)提出了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的命题,诺克斯(R.Nurkes)对其进行了发展,诺克斯认为,各国按比较成本规律进行国际贸易,通过专业化分工,使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增加了产量,从而可以获得静态的经济利益。除此,国际贸易还使发达国家对农产品及原材料的迅速增长的需求传递到发展中国家,从而使这些国家的出口产业获得迅速发展,出口的贸易增长又以“乘数效应”传递到其他的非贸易部门,从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就是对外贸易产生的间接的动态经济效益。(3分)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P.R.Krugman)提出了著名的产业内贸易学说。他以规模经济为前提,在规模经济 与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同一产业内的国际分工,可以增加相同产业内不同类型产品的需求,从而使各国获得规模经济利益。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使得贸易各国通过扩大规模获得规模经济的利益,进而提高要素的边际产出率,实现了要素投入不变情况下的经济增长。(3分)E.哈根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更深入和集中地考察了出口贸易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以此来解释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E.哈根认为出口扩大,往往是一个技术创新的信号,从而导致新技术与新管理方法的采用,因此在出口扩大的同时,也伴随着产品质量的提高,这就增加了国民收入。出口产业新技术的外溢效应,也会在其他非出口产业产生连锁反应,最后实现整个国民经济规模和质量的提高。在进口部门,同样可以体现出国际贸易的技术进步效应。(3分)当代著名经济学家普莱维什(R.Prebish)提出的“中心-外围说”证明了国际贸易会使发展中国家日益贫困化的机制,并得到了一大批经济学家的响应。普莱维什用“中心-外围”的体系结构来描述整个国际经济格局,少数经济发达国家处于“中心”地位,而大多数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则处于“外围”地带。发达国家是生产技术的领先者,在国际贸易中生产并出口制成品,在国家贸易中处于有利位置,是国际贸易的获利者;发展中国家是技术的模仿者和接受者,主要出口原料、农产品等初级产品,进口发达国家的制成品,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3分)一、简答题:1、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有哪些?答:根本原因在于各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市场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具体说来有:1)科技革命对各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有差异;2)国内经济政策对各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有差异;3)各国贸易增长和投资水平不同对各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有差异;4)全球性问题对各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有差异。2、简述“二战”后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原因。答:1)既得的技术基础:继承和综合战前的科技革命成果;(2)强大的经济基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和资本的进一步集中,资本积聚和积累增大;(3)有力的政府支持: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对科技教育事业的大力扶持;(4)良好的国际环境:科技信息及科技人才的国际交流频繁;(5)特殊的国际政治格局:战后长期的两极(冷战)格局,军备竞赛。3、简析经济全球化的动因。答:(1)现代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进步是最根本动力;(2)地球资源非均衡分布的绝对性是重要原因;(3)企业及其跨国经营(跨国公司)是最直接动力(资本本性使然);(4)市场经济和自由贸易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的政策取向,从而建构全球化的制度基础。4、根据一体化程度不同,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哪些主要类型?答:(1)特惠贸易协定;(2)自由贸易区;(3)关税同盟;(4)共同市场;(5)经济同盟;(6)完全经济一体化。5、科技革命是如何推动世界经济的形成与发展?答:(1)第一次科技革命:形成初步的国际分工,为世界经济的形成提供现实条件(商品国际化);(2)第二次科技革命:加强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加深国际分工,扩大世界市场,促进世界经济体系的最终形成和发展(资本国际化);(3)第三次科技革命:促使整个世界的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强化各国经济发展的相关性,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使世界经济纵深发展。6、简析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生产国际化的关系。答:(1)国际直接投资是跨国公司形成的前提和基础,而跨国公司推动了国际直接投资的迅速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但跨国公司不仅仅是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的企业,它也是现代企业制度高度发展的产物,是资本国际化、生产国际化和企业国际化的集中体现。(2)生产资本的国际化表现为国际直接投资,具有促使实体资源转移的效应;国际直接投资的快速变化发展,不断加快了生产国际化的步伐,国际直接投资作为生产国际化的实现形式,在二战后得到了飞跃式发展。7、简评国际货币体系演进中的牙买加体系。答:(1)积极作用:提供手段解决特里芬难题;多样化的汇率安排适应了各国经济的发展;提供多种渠道来调节国际收支。(2)缺陷(弊端):缺少一种稳定的货币标准;汇率激烈变动;机制不完善。8、何谓全球性问题?其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所谓全球性问题,是指当代国际社会面临的超越国家和地区的界限,关系到整个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严峻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资源和人口等问题。9、简析经济全球化的本质。答:资本主义主导下的市场经济制度的普遍化。 1)资本主义主导:经济全球化的产生与发展不是偶然的,它是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及世界市场的出现而不断形成的。资本主义制度自始自终是一种扩张性制度,是一种“全球性的制度”,自身包含着经济全球化这一历史进程,经济全球化为资本主义所主导,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新进程(最新阶段)。2)市场经济制度的普遍化,全球化≠资本主义化(西方化或美国化):商品经济社会形态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不可逾越的必经历史阶段,市场经济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经济全球化体现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步,是人类共同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现代化成果在全球空间不断拓展的过程。资本主义可以利用经济全球化得以继续发展,社会主义也可以利用经济全球化发展壮大,所有民族独立国家都可以利用经济全球化来发展壮大自己。3)经济全球化的基本矛盾:随着资本主义固有矛盾扩散到全球各地,在转移(减轻)国内风险(危机)的同时,增加了世界经济的风险(危机)。全球化与民族化;中心(发达国家)与外围(发展中国家)。10、简要比较分析金本位制和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根本原因。答:(1)国际清偿力不足,即黄金产量不能满足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黄金存量在各国分配不均衡;一战后,黄金被参战国集中用于购买军火,并停止自由输出和银行券自由兑换,从而最终导致金本位制的崩溃。2)“特里芬难题”——根本缺陷;汇率体制僵化(霸权稳定结构);IMF协调解决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能力有限11、何谓世界经济长周期?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答:一个长周期平均50—60年,每个周期分为上升和下降两个时期,各持续20—30年;上升期多于下降期;已经历了2.5个周期(在康德拉季耶夫时代)。利润率的变动是根本原因。12、试论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答:(1)跨国公司的正面效应:①推进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一体化(对东道国和母国有利的经济影响);②加快生产资本国际化进程,提高资源配置的有效性与合理性,有力地促进世界生产力的发展;③拓展国际贸易新领域,扩大了国际贸易流量;④推动全球科技的开发和利用。2)跨国公司的负面效应:①使国际金融市场和秩序更加不稳定;②加剧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国家或地区之间的资源配置、财富存量、生产能力更加不平衡;③跨国公司的强大经济力量严重冲击甚至操纵东道国经济(相对弱小的发展中国家)。13、试论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关系。答:世界经济一体化是一个从局部到整体、由低级到高级不断拓展的过程,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实现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主要途径和方法。由于在现阶段甚至相当长的时期内,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都会呈现出巨大的差异,各主体间的经济利益也大不相同,社会制度也有差别,国家民族观念仍根深蒂固,不可能在世界范围内实现经济一体化。因此只能先在区域实现一体化。只要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继续存在,区域集团化就会存在,它和世界经济一体化并不相背离。区域集团的发展推动一体化水平的提高,世界经济一体化可以将区域集团化的成果作为更广泛、更普遍的全球制度的基础。两者在发展方向上是一致的,差别在于区域经济一体化在空间上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局部实践,在时间上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阶段性探索。因此,世界经济一体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变化的过程。14、当代国家分工的基本格局和今后趋势如何?答:基本格局: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在当代国际生产关系中一直占据统治地位,所以,现存的国际分工主要是资本主义性质的。作为与世界经济相对应的企业形式,跨国公司的大发展使得市场以外的制度安排得到了更为深刻的发展,国际交换的内涵大大丰富,国际间的生产联系并不一定通过外部市场建立,国际分工的实现方式从单纯依赖外部市场上的国际贸易实现分工,转向外部市场与内部市场并存的多元格局。15、战后跨国公司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答:战后,伴随着产业资本的大规模国际化,跨国公司得到广泛而迅速的发展,并取代国际卡特尔成为当代私人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战后跨国公司得到广泛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有三个:1)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加速了跨国公司的发展。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一方面大大加强了资本国际化的趋势,深化了发达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国际范围内生产专业化和分工协作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度,从而促进了跨国公司的发展;另一方面,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电子计算机以及现代交通运输工具和通讯技术得到广泛发展和应用,大大缩短了世界的空间距离,使跨国公司可以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有效地组织生产和销售活动,并使其母公司可以集中灵活地管理分布于各地的子公司的业务活动。2)竞争的加剧,促使发达国家之间加强了资本的相互渗透,从而加速了跨国公司的发展。垄断统治确立后,垄断与竞争并存,并且竞争更加激烈。随着竞争的加剧,一些垄断组织更多地通过在国外投资办厂来扩充自己的实力。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各国实力对比的变化,也促进了跨国公司的发展。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国家对私人对外直接投资的支持,在跨国公司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跨国公司的发展得到了各国政府的支持和鼓励,政府或者以对外援助为名,直接参与资本输出,从而带动私人对外投资的发展,或者直接向跨国公司提供科研与发展补贴,以增强其国际竞争力,或者对跨国公司实行税收优惠,鼓励它们在国外进行投资和再投资等。国际经济一体化的作用及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国际经济一体化是在世界各国经贸联系愈来愈紧密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等产生、发展的原因往往也被视作世界经济一体化产生、发展的理由。实际上,这种解释只能说明部分问题。各国之间能否走向经济一体化,不仅取决于现时的经济上的互补性和经济利益,而且,也是各国政策策略选择的结果。当今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已经达到这样一种状况,即各国政策选择如果不在合作中实现较大效益,就会在冲突中遭受更大损失,这已成为决定国际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另一方面的因由。一、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的主要形式。国际经济一体化是指国家与国家间所实行的某种形式的经济结合。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一般是指区域性的、由国家出面结成的国际经济联合体。按照一体化程度的不同,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有如下五种形式:(1)自由贸易区:区内取消关税和数量限制,对外保持各自原有的贸易壁垒。(2)关税同盟:各成员国间取消关税各数量限制,对外采取共同的贸易壁垒。(3)共同市场:在关税同盟的基础上进一步实行生产要素在内的自由流动。(4)经济同盟:在共同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在成员国间实行统一的经济政策和社会福利政策。(5)完全经济一体化:各参加国真正结合成一个整体,建立超国家的权力机构,拥有全面的经济权力。二、战后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兴起的原因1、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兴起二战结束后不久,就出现了战后第一个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经互会”(1991年解散)。之后是在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建立起来的两个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联盟)和“欧洲自由贸易联盟”。1966年:“澳新自由贸易区”。1967年:“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1988年~1992年:“北美自由贸易区”。1989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2.战后国际经济一体化兴起的原因国际经济一体化是指国家与国家间所实行的某种形式的经济结合。战后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兴起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的组织的大量涌现,有着深刻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原因的,具休说,这些原因是:(一)科技革命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提高了各国的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许多先进的新兴工业部门,技术要求高,固定资本更新速度快,需要的资金数额大,往往不是一国的人力物力所能负担,需要跨越国界的经济技术合作才能办到。另一方面,科技革命促进了国际分工的发展,也加强了各国间经济技术合作和的必要性。此外,科技革命还为国际经济合作提供了现代化的通讯手段和先进的运输工具,为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创造了便利的物质和技术条件。 (二)经济生活国际化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生活国际化是世界经济中的一个基本趋势。越来越多的商品、资本和劳动力进入了国际交流,社会再生产的国际依赖性大大加强了。但是,这种趋势却受到了各国间的贸易壁垒,各国不同的货币、金融、财政、税收制度,以及各国不同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的阻碍,在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与国家的利益之间形成了尖锐的矛盾。这就要求能实行国际经济的一体化,以有效地打破国家界线的限制,促成在各国间进行必要的经济协调和联合,同时保持有关各国的主权平等和维护基本的经济利益。(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不仅在国内调节,而进行国际调节,以便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各国之间在剧烈的国际竞争中存在的各种矛盾。这就要求由国家出面组成一体化的经济集团,来保证资本家获得垄断高额利润。(四)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和国际反霸斗争的发展6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开展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它们要求发展民族经济,进行南南经济合作,实行集体自力更生。成立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是这一斗争的重要内容之一。与此同时,国际联合反霸斗争也是促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经济一体化得以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欧洲经济共同体就是为了联合起来,以抗衡原苏联,争取取得同美国的平等伙伴地位而建立起来的。二、国际经济一体化的作用国际经济一体化对世界各国的经济贸易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传统的衡量国家之间经济贸易权益的概念与统计构成了严重的挑战。(一)国际经济一体化使得各国经济相互依存与互动加强。1.国际经济一体化使得世界各国经济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相互依存进一步加强。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发达国家之间货物、服务、资金、技术和市场高度融合,而且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上述关系也在加强。2.国际经济一体化使得各国经济相互传递障碍在减少,互动性加强。在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下,对外贸易与国际资本流动在各国之间的经济传递中的作用在加强。80年代以来,在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下,对外贸易与投资逐渐变成双向传递渠道,发达国家把经济发展与衰退通过对外贸易与投资传递到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金融波动也将影响到发达国家。1994年底,墨西哥金融危机震动了全世界;1997年7月由泰国引发的金融危机并未使发达国家幸免。(二)国际经济一体化迫使人们的概念在创新。1.大国际贸易概念出现。在国际经济一体化下,一国对外经济交往合作中,不能只考虑货物贸易,还要把货物贸易与直接投资、金融、服务、技术综合考虑。因为,货物贸易与投资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两个支点。2.将大国际贸易概念与本国经济的调整优化、改革开放密切地结合起来;"贸易立国"、"贸易为本"的传统信条已让位于"经济接轨"和"市场融合"。3.变被动接受国际经济一体化为主动参与国际经济一体化。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国际经济一体化是科技革命作用的结果,是大势所趋,纷纷主动改革本国经济体制,发展开放性经济,推行贸易、投资和金融自由化,为跨国公司创造投资条件,并积极参与多边贸易体制和活动。4.变单边制裁为求得"双赢"。在国际经济一体化下,一国对另一国单方面采取"贸易保护"、"贸易摩擦"、"贸易制裁"等以邻为壑的措施,已开始由自我保护的工具变成了双刃剑,在制裁别国的同时也会使自己受到伤害。其上策是通过谈判,达成互惠互利的协议,促进双方的经贸发展,取得"双赢"。(三)国际经济一体化使国家主权受到冲击,相互协调成为时代主旋律。面对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传统的国家主权内容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原本是一国独有的权利,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共同拥有的权力。各国的经济活动越来越多地遵循国际条约、协定、规范和惯例来运作;跨国公司在各国经济生活中地位的提高,使国家对产业政策的干预作用在减弱。在国家存在的情况下,出现了主权让与,但它是以对等为原则的。当今世界各国都是拥有主权的独立国家。共享是让与的前提,没有共享也就不会有让与。国际经济一体化迫使各国把二者结合起来,出现了相互协调,使它逐步成为各国处理对外经济贸易关系的基石。随着乌拉圭回合谈判的结束和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和运行,协调管 理贸易政策在国际上和各国贸易政策中开始成为主流。(四)国际经济一体化要求贸易理论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一体化。20年来,面对国际贸易格局的变化,特别是产业内部贸易的增长,新贸易理论将产品差异、规模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等工业组织理论引进传统的比较优势框架,为国际贸易理论分析做出了贡献。但它仍然假定企业只在某一个区位生产商品和服务,将对外直接投资排除在分析之外。同时,对外直接投资(跨国公司)理论成功地解释了不同类型跨国公司直接或间接地创造的各类贸易流动,但仍是以单个企业为依据的投资分析,未推广到国家层次。80年代初以来,国际经济一体化要求把贸易与投资理论结合在一起分析贸易与投资利益与效益,出现了新的理论分析,其理论模式主要集中于纵向或横向一体化。在这些理论分析中,产品增值链活动的不同假定可以在不同地理位置上进行,在不同的国家可以进行完全相同的生产加工。在贸易与投资一体化理论中,企业行为被分为两大类型:第一,总部行为。总部行为包括工程、管理和金融服务,以及信誉、商标等甚至可以无偿转让给远方生产区位的服务,这类行为有时被简化概括为研究与开发。第二,实际生产行为。实际生产行为又可再分为上游生产(中间产品)和下游生产(终极产品)。所有这些行为都被假定为具有规模收益递增效应。由于总部服务的运输成本极低,企业可以将生产行为从总部分离出去,但为了获得规模经济效益,企业将某些生产行为集中在某一区位。在贸易分析中典型采用的两国均衡框架,国外市场和国内市场之间不存在任何差异。企业在两个国家进行活动时,可以将总部行为安排在母国进行,但其实际生产或转移到东道国进行(纵向一体化),或者既安排在国内,又安排在国外进行(横向一体化)。因此,现在的企业不仅通过价格和质量进行竞争,而且还通过生产的组织进行竞争。这些理论模型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单个企业的经营活动决定了国内、国际经营企业的总格局。这一问题属于理论分析中的国际化生产部分。一旦国际化生产活动分布格局形成,国际贸易的格局便随之确定。贸易与投资理论的一体化表明,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不能以单纯的贸易行为来衡量国家之间的经济利益。(五)国际经济一体化对表明国家之间经贸权益的传统概念和统计方法提出了挑战。1.传统的对外贸易差额概念未能反映经济全球化下国家之间实际的贸易利益。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之间的经贸利益出现了几种变化。第一,在产业内部和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大量增加下,按总贸易和专门贸易划分的国家之间的进出口掩盖了国家之间在产品价值上的实得;第二,母国公司对东道国的直接投资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母国公司对东道国的商品直接出口,变相地进入了东道国的国内市场,因此,母国公司在东道国国内的投资和商品、服务的销售收益应计入母国的经贸收益;第三,在一国以加工贸易为主的情况下,把该国进出口贸易额作为该国的贸易利得,更加失实。因此,在经济全球化下,在计算各贸易国的贸易收益时,上述几个现象不能忽略。2以原产地规则为核心的国际贸易统计滞后于经济全球化的现实,应予修正。以原产地规则为核心的国际贸易统计制度来源于美国,并逐渐成为世界贸易各国的贸易规则的重要组成部分,原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对之都有相应的条款和协定。在国际贸易局限于产业间和投资不普遍的情况下,按原产地进行统计基本上可以反映贸易国的贸易利益。但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按原产地统计则会出现两种误差。第一,未能如实反映跨国公司在全球的大规模的直接投资活动。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进行全球化经营,它们生产的零部件、产品的进出口,按价值链、资本所有,理应属于母国,但却计入东道国的贸易统计。第二,原产地规则以货物贸易为主,未包括服务贸易等,因此,原产地统计在不能真实反映货物贸易的同时,也不能全面如实地反映国与国之间的大贸易关系。(六)国际经济一体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国际经济一体化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发展的机遇。第一,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和资本外投。1996年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发布的《1997年世界投资报告》指出,发展中国家1996年接受了1290亿美元的外国直接投资,对外投资了510亿美元,二者都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它们在获得世界投资总额中的比重从1995年的30%上升到1996年的37%。其中,48个最不发达国家在1996年的资本流入量也增加了56%。第二,促使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由于资本的流入、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活动和本国产业结构的改造,发展中国家出口商品结构有所改善,制成品在出口中的比重从1980年的560%上升到1990年的733%和1994年的777%。第三,迫使发达国家把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予以考虑和解决。发达国家日益认识到在经济全球化下,它们的经济稳定和发展有赖于发展中国家。在债务解决、地区经济一体化和联合国的改革等问题上不得不考虑发展中国家的权益。第四,国际经济一体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整体改革。 国际经济一体化对发展中国家构成了严峻的挑战。1国际经济一体化有利于发达国家构筑以其为中心的国际经贸基础。在此情况下,发展中国家的主权将会受到更大的削弱。2发展不平衡在加剧。第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不平衡在加剧。国际经济一体化为以发达国家为主的国际资本开拓了寻求更高利润的地域和空间,在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相差甚大的背景下,国际经济一体化,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收入差距在拉大。1965年,七个主要发达国家人均收入是世界最贫困国家的20倍,1995年扩大到39倍。第二,发展中国家内部不平衡发展也在加剧。其主要表现为:1980年初以来,最富有的20%人口的收入所占比重都有增加;熟练和不熟练工人的工资差距在拉大;资本与劳工相比获利更大;金融自由化引起公营和私营企业部门的债务在扩大。第三,发展的不平衡趋势如不设法解决或抑制,将对投资构成潜在的威胁,刺激泡沫经济的发展,为金融危机埋下隐患。3对发展中国家的改革带来巨大的压力。国际经济一体化使得经济传递和同步性加强,如何接受经济的正传递,抑制副传递,成为发展中国家急需解决的重大难题三.国际经济一体化对世界经济贸易的影响。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对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一)改变了世界经济的格局:首先,“经互会”的建立和发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经济体系中,形成了营垒分明的东西方两大阵营,并且逐渐形成了东西方经济交往和竞争发展的关系。第二,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改变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力量对比关系,增强了西欧国家抗衡超级大国的力量和地位。第三,发展中国家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大量建立,成为南南合作的重要形式,使广大发展中国家增强了经济实力和与发达国家进行国际谈判的地位。总的来说,由于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在国际经济关系中,一方面各国意见纷纭的局面有所改善;但另一方面,集团与集闭间营垒对立的局面也更为分明了。(二)促进了新兴工业的发展:由于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内部产品可以自由流通,市场随之而扩大,这必然加剧各国在生产上的竞争,使各国工业生产中同先进技术相联系、在国外市场上竞争力较强的部门迅速发展。这主要是指一些新兴的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部门,如电子、航空、汽车、石油化工等工业。一些旧的工业部门或主要为国内市场生产、对外竞争力较弱的工业部门,如煤炭、纺织、烟草、服装等工业,则发展缓慢。(三)促进了国际分工和生产专业化的发展,使生产水平迅速提高:一体化后内部市场迅速扩大,许多企业取得了规模经济的效益。国际分工和生产的专业化必然会随之而进一步发展,从而有利于各成员国之间在科学技术上的协调和合作,使劳动生产率、生产力水平得以迅速提高。(四)促进了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在当今世界的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中,绝大多数是以自由贸易区或关税同盟为基础的一体化组织。商品在一体化组织内部由流通,必然会使一体化组织的内部贸易迅速扩大。一体化组织建立后,将会推动各成员国经济的增长,从而促进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兴起对于国际贸易的影响,以欧洲经济共同体最为典型。《世界经济概论》期末考试试题(B卷)一、单项选择题(将正确答案代码字母填在括号内;每题1分,共20分)1.在工业革命之前,形成了以()为中心的商品国际化。A.西欧B.北美C.东亚D.地中海沿岸2.第二次科技革命将世界生产力推向新水平,为资本国际化奠定了技术基础。第二次科技革命兴起的时间是()。A.18世纪60年代B.19世纪30年代C.19世纪后30年D.20世纪50年代3.()作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角和生产国际化的载体,已成为推动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承担者和体现者。A.国际经济组织B.非政府组织C.跨国公司D.各国消费者 4.产业转移从动态的角度反映了由科技革命所带来的先进国家在技术上的主导地位,技术上的主导地位又使()在国际分工中占据主导地位。A.新兴工业化国家B.经济转轨国家C.欠发达国家D.先进国家5.世界经济区别于一般国民经济的根本原因是()。A.经济活动主体多B.国民价值增值机制C.经济调控手段差异D.经济边界长6.国际贸易流向中的主要部分是()。A.南北贸易B.东西方贸易C.北北贸易D.南南贸易7.发达国家间的贸易主要是产业内贸易,可以解释的主要理论是()。A.比较优势理论B.要素禀赋理论C.产业内贸易理论D.产品生命周期理论8.()是推动企业进行国际生产的所有权优势的核心。A.创新和研发B.品牌C.资本D.专利9.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是当代最有影响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它的代表人物是()。A.海默B.卡森C.邓宁D.斯蒂芬斯10.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并购风起云涌,从地区分类看,主要发生在()之间。A.发达国家B.发展中国家C.新兴市场经济体D.转轨国家11.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生产网络之中,参与全球生产网络的发展中国家集中在()。A.东亚地区B.拉美地区C.中东地区D.中东欧地区12.通过贸易壁垒扶持本国弱小工业的成长,提高其竞争力以使之最终能与先进国家进行自由竞争,这是()的核心内容。A.比较成本理论B.幼稚产业保护理论C.超贸易保护理论D.战略性贸易理论13.发展中国家为了引进技术和资金,不得不满足跨国公司的某些要求,在不危害国家根本利益的前提下让渡部分(),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代价。A.核心主权B.非核心主权C.司法权D.外交权14.下列金融工具创新品种中以便利交易、提高利润为目的是()。A.超级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B.货币市场互助基金C.利率互换D.货币市场存款账户15.下列国际经济组织中,不属于联合国系统的是()。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B.世界银行C.世界贸易组织D.联合国贸发会议16.关贸总协定推动的八轮多边关税减让谈判中,议题最多、范围最广、规模最大、进程最难、成果最多的一轮是()。A.肯尼迪回合B.乌拉圭回合C.东京回合D.多哈回合17.世界贸易组织的最高权力机构是()。A.总理事会B.部长级会议C.秘书处D.货物贸易理事会18.国际经济一体化理论的核心是(),它是由维纳首先引入的。A.关税同盟理论B.大市场理论C.交易费用理论D.规模经济理论19.中国与巴基斯坦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目标是要建立()。A.关税同盟B.自由贸易区C.共同市场D.经济联盟20.世界经济增长呈现周期性波动,周期长度为7-11年的称为()。A.康德拉捷夫周期B.库兹涅茨周期C.基钦周期D.朱格拉周期二、多项选择题(将正确答案代码字母填在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或漏选均不得分;每题2分,共30分)1.下列选项中,由污染衍生的环境效应包括()。A.温室效应B.臭氧层C.酸雨D.土地沙化E.草原退化2.自然资源种类很多,按能否再生,可分为()。A.可更新资源B.不可更新资源C.非生物资源D.用之不尽资源3.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主要通过()等来影响世界经济,引发和推动世界经济格局的根本性变化。A.收入水平的不平衡B.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C.经济发展机会的不平衡D.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的不平衡E.国际秩序的不平衡4.“软钉住汇率”制度包括()等。A.固定钉住制B.爬行钉住制C.带内浮动制D.爬行带内浮动制E.货币局制F.货币联盟5.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不平等体现在()等几个方面。 A.决策参与权B.利益分配C.成本分担D.国家地位E.分工结构6.世界经济随着生产力的历史进步而形成和发展,其发展进程大致可细分为()三个阶段。A.商品国际化时期B.资本国际化时期C.生产国际化时期D.信息国际化时期7.全球契约要以全球公共利益为目标,全球契约的基本设想包括()。A.基本需求契约B.文化契约C.民主契约D.地球契约E.效率契约8.国际分工按生产关联度可划分为()。A.混合型分工B.垂直型分工C.水平型分工D.单一型分工9.世界市场上的市场结构可分为()四种类型。A.完全竞争B.垄断竞争C.寡头垄断D.完全垄断E.串谋垄断10.下列选项中属于跨国公司非股权安排形式的是()。A.独资公司B.许可证合同C.补偿贸易D.管理合同E.联合销售11.国际金融中心是国际金融市场的集中地,目前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主要有三个,它们是()。A.上海B.纽约C.伦敦D.东京E.香港12.世界贸易组织协定管辖的范围包括()等领域。A.货物贸易B.服务贸易C.与贸易相关的知识产权D.与贸易相关的投资13.欧共体1992年底如期建成()自由流动的内部共同市场。A.商品B.人员C.劳务D.资本E.技术14.从长期的发展轨迹看,世界经济增长的总体和长期趋势似乎表现出一条正态分布曲线。世界经济发展可以分()。A.农业经济时期B.工业经济时期C.服务经济时期D.知识经济时期15.当代世界市场表现出多方面的不平衡性,具体体现在()等方面。A.贸易量地理分布的不平衡性B.商品结构变动的不平衡性C.主要发展国家在世界市场上的地位不平衡D.各国经济发展速度的不平衡性三.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5分)1.关税同盟:是指成员国在取消区内贸易的关税和数量限制的基础上,对非成员国贸易实行统一关税政策的区域性一体化形式。(2分)关税同盟的成员国不仅在贸易方面实行一致的政策,而且在有关国际贸易和关税的谈判中也取得一致,甚至就是以一个整体参与谈判。(1分)2.水平型分工:指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国家之间的分工,一般指发达国家之间的分工。(1分)采用这种类型分开的产业间关联度较低,此种类型国际分工的参与者之间是一种对称的相互依赖关系。(2分)3.价格领袖制:也称价格领先制,寡头垄断市场结构的一种定价方法。(1分)指一个行业的价格,通常由某一厂商率先制定,其余厂商追随其后确定各自的售价。(2分)4.世界经济可持续增长:指在各国经济保持总体平衡以及世界经济与环境、资源和人口保持协调的条件下,世界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2分)这种增长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造成危害。(1分)5.国际经济协调:指以发达国家或国际经济组织为主体,(1分)在承认世界经济相互依存的现实的前提下,就贸易政策、汇率政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进行磋商和协调,(1分)适当调整现行的经济政策或联合采取干预的政策行动,以缓解政策溢出效应和外部经济冲击对各国经济的不利影响,实现或维持世界经济均衡,促进各国经济稳定增长。(1分)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5分)1.简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主要业务。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进行国际经济协调的主要组织之一,(1分)它在帮助成员国解决短期国际收支失衡及债务危机方面的作用尤为明显。(1分)它的业务主要体现在三方面:(1)汇率监督与政策协调;(2)储备资产的创造和管理;(3)向成员国提供贷款。(3分)2.简述造成世界经济不平衡发展的根源。答:(1)历史因素的影响;(2)科技革命的影响;(3)经济体制、战略和政策的影响;(4)贸易和投资等经济因素的影响;(5)环境、资源和人口等自然社会因素的影响。(每点1分)3.简述世界贸易组织的职能。答:(1)履行管理与监督职能,确保执行WTO协议的全面性和有效性;(2)执行谈判论坛职能,提供贸易谈判场所和程序;(3)承担解决争端职能,维护贸易的公正性和公平性;(4)实施政策审议职能,提高贸易政策的透明度和合规性;(5)发挥合作与协调职能,保证全球经济决策的一致性。(每点1分)4.简述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家经济主权强化的表现。 答:(1)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和推动者,也是经济全球化规则和制度的制定者;(2)政府拥有强大的政治能力和经济实力,在选择经济制度和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方面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3)政府在国际经济关系中是本国经济利益的最重要的维护者;(4)政府实施积极的宏观经济政策,是国家核心主权的重要体现,对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抵御国际危机的冲击,具有重要意义;(5)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乃至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占据主导和有利的地位,发展中国家则处于从属和相对不利的地位。(每点1分)1.简述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不平等的表现。答:由于经济全球化进程是由发达国家所主导和推进的,发展中国家处于被动和从属地位,这种格局产生了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不平等等问题,(1分)表现在:(1)决策参与权的不平等;(2)利益分配的不平等;(3)成本分担的不平等;(4)国家地位的不平等等方面。(4分)五.分析题(10分)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分析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必要性及策略选择。答:“走出去”战略主要是指我国各类有条件的企业发展对外投资的战略。其必要性(要点)主要有:(1)发展对外投资适应了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必然要求;(2)是规避贸易壁垒,确保出口持续增长的有效途径;(3)是有效利用国外资源、保证资源供应的捷径;(4)是调整经济结构的有效途径;(5)是发展中国跨国公司的必由之路。(5分)策略选择(要点):(1)分阶段发展对外投资(投资方式、地域、途径和管理体制);(2)选择对外投资的战略重点(寻求市场、寻求资源和资产、寻求效率);(3)构建对外投资促进体系(规范信息服务,加强技术援助;针对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鼓励援助措施;加强对外投资鼓励的区域导向,重点开拓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投资市场;建立健全投资促进机构)(5分)一、单项选择题1——5ACCDB6——10CCACA11——15ABBAC16——20BBABD二、多项选择题1.ABC2.ABD3.BCD4.ABCD5.ABCD6.ABC7.ABCD8.BC9.ABCD10.BCDE11.BCD12.ABCD13.ABCD14.ABC15.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