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75 KB
- 2022-05-14 14:53:52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联想组织结构分析想集团成立于1984年,由中科院计算所投资20万元人民币、11名科技人员创办,到今天已经发展成为一家在信息产业内多元化发展的大型企业集团。2002财年营业额达到202亿港币,目前拥有员工12000余人,于1994年在香港上市(股份编号992),是香港恒生指数成份股。2002年内,联想电脑的市场份额达27.3%(数据来源:IDC),从1996年以来连续7年位居国内市场销量第一,至2003年3月底,联想集团已连续12个季度获得亚太市场(除日本外)第一(数据来源:IDC);2002年第二季度,联想台式电脑销量首次进入全球前五,其中消费电脑世界排名第三。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联想集团一贯秉承“让用户用得更好”的理念,始终致力于为中国用户提供最新最好的科技产品,推动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面向未来,作为IT技术与服务的提供者,联想将以全面客户导向为原则,满足家庭、个人、中小企业、大行业大企业四类客户的需求,为其提供针对性的信息产品和服务。 在技术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联想集团不断加大对研发技术的投入和研发体系的建立。目前,已成立了以联想研究院为龙头的二级研发体系。2002年8月27日,由联想自主研发的每秒运算速度达1.027万亿次的联想深腾1800计算机,通过了包括6位院士在内的专家组鉴定;2003年,联想中标863计划国家网格主结点,成功研制出每秒运算速度超过四万亿次的“深腾6800”超级计算机,并由科技部作为国家863计划的重大专项成果对外进行发布。在2003年11月16日公布的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TOP500)排行榜中,“深腾6800”运算速度位居全球14位,这也是迄今为止中国超级计算机在这一排名中取得的最好成绩。2002年12月,首届LegendWorld(联想技术创新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联想正式对外推出“关联应用战略”,并以此作为公司的技术愿景和布局,为新世纪联想的发展和腾飞奠定了基础。2003年7月31日联想科技巡展2003(LenovoTechShow)在“东方明珠”上海成功启航。巡展历经全国三十余个重点城市,将Lenovo的科技之风、创新之风传遍神州,在全国大地掀起一次关注科技、互通共享的科技风潮。 2002财年(2002年4月1日至2003年3月31日)内,联想集团共申请国家专利572件,其中发明专利占到50%以上,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全国企业技术创新和拥有知识产权最多的企业,并初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体系。2002年9月,联想凭借先进的质量经营意识和卓越的质量管理水平,荣获“全国质量管理奖”,是六家获奖单位中唯一的IT企业。立志于科技创新和服务转型的联想在质量管理领域同样走在了全国企业的前列。\n 联想集团于1984年在中国北京成立,到今天已经发展成为全球领先PC企业之一,由联想集团和原IBM个人电脑事业部组合而成。联想的2007/08财年营业额达164亿美元。从1997年以来蝉联中国国内市场销量第一,并连年在亚太市场(日本除外)名列前茅(数据来源:IDC)。联想集团于1994年在香港上市(股份编号992)。 在过去的四分之一世纪,PC在全世界迅速普及,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极大的提升了生产力和社会效率,在这一历程中,联想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作为全球PC行业的领导厂商,联想以自主创新和服务客户的理念,不仅连续11年保持中国市场领先地位,而且在中国和亚洲谱写了令人叹服的PC传奇。 面对新的时代,联想将秉承“成就客户、创业创新、正直互信、多元合作”的坚定信念,全力打造一个以快速成长和锐意创新为导向的全球化科技企业。联想将始终致力于开发、制造并销售最可靠的、安全易用的技术产品及优质专业的服务,帮助全球客户和合作伙伴取得成功。 联想集团通过联想自己的销售机构、联想业务合作伙伴以及与IBM的联盟,新联想的销售网络遍及全世界。联想在全球拥有近2万名员工。制造和物流基地主要设在中国、墨西哥、美国、波兰、印度、马来西亚、日本和澳大利亚等。联想拥有庞大的分销网络,在中国有大约近万个零售点为客户提供服务。 联想集团的强大实力包括享誉全球的“Think”电脑品牌及最新的“Idea”电脑品牌,为商用客户和个人用户提供优质专业服务的能力。联想ThinkPad笔记本电脑和ThinkCentre台式机在全球屡获殊荣,电脑配备了ThinkVantage技术、ThinkVision显示器和一整套PC附件和选件。IdeaPad笔记本电脑和IdeaCentre台式电脑,通过创新的技术应用体验,极富魅力的时尚设计,帮助用户享受科技生活、工作和娱乐休闲。 联想集团凭借其领先技术的个人电脑产品、易用的功能、个性化的设计以及多元化的解决方案而广受欢迎。联想还拥有针对中国市场的丰富产品线,包括移动手持设备、服务器、外设和数码产品等。2006年2月,联想同步在全球10个城市同期发布了联想中小企业电脑,掀开了Lenovo品牌国际化的营销战役。 联想集团是一间极富创新性的高科技公司,秉承自主创新与追求卓越的传统,联想持续不断地在用户关键应用领域进行技术研发投入。联想将最新的研发成果从实验室带到市场,转化为生产力并改善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联想集团建立了以中国北京、日本东京和美国罗利三大研发基地为支点的全球研发架构;在中国大陆,联想还拥有北京、深圳、上海和成都四大研发机构。 联想为全球PC\n技术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联想集团拥有包括众多世界级技术专家在内的一流研发人才,他们曾赢得了数百项技术和设计奖项——包括2000多项专利——而且开创了诸多业界第一。联想研发团队的最终目标是改善个人电脑拥有者的整体体验,同时降低总体拥有成本。 2003年,联想将其英文标识从“Legend”更换为“Lenovo”,其中“Le”取自原标识“Legend”,代表着秉承其一贯传统,新增加的“novo”取自拉丁词“新”,代表着联想的核心是创新精神。2004年,联想公司正式从“Legend”更名为“Lenovo”。 2004年3月26日,联想集团作为第一家中国企业与国际奥委会签署合作协议成为国际奥委会全球合作伙伴。 2005年5月1日,联想完成了对IBM全球个人电脑业务的收购,这标志着全球第三大个人电脑企业从此诞生。这笔交易的完成对联想是一个历史性的事件,标志着全球个人电脑产业新纪元的开始。 2006年2月,都灵第20届冬季奥运会上,联想提供了近8000件计算设备,历经17天冬奥会赛程,2次大型预演,16次测试比赛,100余项模拟检测,联想始终表现如一。联想以“零故障”的优异表现赢得了国际奥委会和都灵奥组委的高度信赖和评价。 2008年3月至8月,作为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全球合作伙伴和“祥云”火炬设计单位,联想满怀热情地全方位参与了火炬接力运行,由联想选拔的近1700名奥运火炬手手持“祥云”火炬在全世界和中华大地传播了奥林匹克精神。同时,联想还以自身的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成功助力北京奥运会火炬祥云登顶珠峰,不仅为中国登山队提供了安全可靠的信息技术保障,还为中外媒体搭建了稳定畅通的信息平台,让全球公众共同见证这一盛事。 2008年7月,美国《财富》杂志评出2008年度世界500强企业,联想集团成为进入500强的首家来自充分竞争领域的中国民营企业。 2008年8月,作为国际奥委会全球合作伙伴,联想为北京奥运提供了3万件计算技术设备和580名工程师团队,为北京奥运会提供了信息技术、设备和服务支持,保障了奥运17天信息系统的完美运行。联想通过数字奥运体验馆和奥运网吧等为公众和运动员带来科技奥运的全新体验和便捷舒适的信息服务,还通过各项奥运营销计划成功地在全球传播了奥林匹克精神,塑造了联想品牌。联想以卓越的产品、创新的科技、优质的服务赢得了各界的一致赞誉,以完美的表现成功的支持了北京奥运会的顺利运行。 联想承诺成为一名负责和积极的企业公民,通过自主长信,不断改善经营,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联想坚信企业是社会的一个重要部分,并致力于与员工和当地社会一道改善人们工作和生活的质量。在2003年和2005\n年,联想分别向中国非典防治和南亚印度洋海啸灾区提供了资金帮助,2008年5月的四川汶川地震后的第一时间,联想捐赠1000万人民币并组织员工献血。联想还积极支持中国的体育和健身使用发展,分别向中国国家女子足球队、北京2008年奥运会申办委员会和奥运火炬珠峰登山队提供资金和设备的支持。企业定位·联想从事开发、制造及销售最可靠的、安全易用的技术产品。·我们的成功源自于不懈地帮助客户提高生产力,提升生活品质。使命:为客户利益而努力创新·创造世界最优秀、最具创新性的产品·像对待技术创新一样致力于成本创新·让更多的人获得更新、更好的技术·最低的总体拥有成本(TCO),更高的工作效率核心价值观·成就客户—我们致力于每位客户的满意和成功。·创业创新—我们追求对客户和公司都至关重要的创新,同时快速而高效地推动其实现。·诚信正直—我们秉持信任、诚实和富有责任感,无论是对内部还是外部。·多元共赢—我们倡导互相理解,珍视多元性,以全球视野看待我们的文化。“高科技的联想、服务的联想、国际化的联想”是联想的战略目标,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其实制定公司的战略,也是一样的道理,需要基于公司现状以及竞争对手或目标竞争对手的状况做出。 所谓战略,需要防止两方面的失误:其一是要防止成为“科海”等一类的厂商,缺少高的立意,仅仅满足于生存而忘记发展;同时也要汲取史玉柱的“巨人大厦”经不住政府官员和虚名的诱惑而一再增高的教训,防止史玉柱事件的发生,踏踏实实地发展,制定具有可行性的战略。 联想,勿庸置疑,已经是中国IT产业的第一品牌,其PC市场份额占到全国市场的30%,而且远远高于处于第二位的厂商;目前联想的主要销售额和利润来自PC产品;其国内的主要竞争对手为方正、同方等PC厂商;其国外竞争对手分为两类,一类是以DELL为代表的PC厂商,另一类是以IBM为代表的综合IT厂商。 基于此,将联想的竞争对手分为如下三个层次展开分析: 1、国内厂商——第一个层次的竞争 中国的PC\n厂商都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缺少核心的技术能力,产品从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国外的技术支撑,从这点意义上说来,国内厂商之间的竞争是“同质”的竞争,其核心竞争能力主要集中在制造与销售阶段上。 在国内竞争中,联想的对手主要为同方、方正等企业,联想在这个层次上的竞争中已经胜出,今后要考虑的将主要是如何完善和新增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继续保持和扩大这种优势的问题。 2、国外PC厂商——第二个层次的竞争 第二个层次的分析主要集中在联想与国外PC厂商的竞争上,典型代表为DELL,联想和DELL都没有核心技术,但它们又都是PC的领军企业,这是场没有核心技术的竞争。 国内市场 众所周知,自从DELL进入中国,联想和DELL就互相视为最大的竞争对手。从一定程度上说来,联想和DELL属于同一类型的企业,他们现阶段的核心竞争力都在渠道上,因此注定了这样的较量必将是残酷的。 联想创造的“分销模式”和DELL的“直销为王”是全球最为典型的两种模式:DELL在中国以外的其他市场利用直销模式可谓战无不胜,甚至将IBM和COMPAQ赶下PC舞台;联想19年利用这种适合中国国情的销售模式――分销也取得了骄人的战绩,仅仅依靠国内市场就成为全球前七位的PC厂商。 联想与DELL的碰撞被业内人士称为“直销与分销的生死之战”,但现实情况却不尽然。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原因,DELL开始建立自己的销售点,这在全球也是绝无仅有的;联想也开始吸收DELL的经验,对大客户采用直销的方式。这场竞争鹿死谁手现在还不好下定论,或许二者会在保持各自特色的基础上互相汲取经验,共同发展。 国际市场 以上分析的仅仅是国内市场,让我们再用全球的眼光分析以下联想和DELL的竞争,这就涉及到戴尔的本土化与联想的国际化的问题。 DELL是全球领先的PC企业,而联想是中国最大的PC企业,如果联想仅仅将关注点限于国内市场的竞争,毕将影响其发展,打入海外市场,到他们优势的战场去争夺市场,展开全球范围的竞争,将会从根本上对DELL等产生冲击。 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所谓本土化的问题就并不是特别重要了,因为全球化的进程已经早早将“本土制造”的概念抛弃。消费者在用高科技产品的时候,永远都是在追求其性能,这是小区域范围的消费品与PC类的高科技产品的本质区别。这也是联想提出“国际化的联想”的动力之一。 值得提醒的一点是,DELL的销售模式其实并不需要太多的本土化就可以完成其国际扩张,而联想的模式需要有更进一步的改进方可适应全球化的竞争。IBM等企业放弃PC业务,并不是说明他们没有实力和DELL打拼,而是因为他们没有找到更优的游戏规则。\n 3、国外综合IT厂商——第三个层次的竞争 联想之所以提出“高科技的联想、服务的联想、国际化的联想”,显然是有更加宏伟的目标――成为IBM或HP一类的综合IT企业,将业务多元化,提高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培植更多的利润增长点。 单一的PC业务随着时代的发展必将向传统产业过渡,如何保持持久的竞争能力,是每个PC企业都需要认真面对的问题,DELL计算机公司更名为DELL公司,也应该是出于这个层次竞争的考虑。 作为中国IT业的领军企业,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也必然会被赋予振兴中国IT产业的责任,这不是一种来在外在压力的结果,而是自身发展的需要。 4、如何塑造联想的核心竞争力 什么是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包含在企业内部,与组织融为一体的技能和技术的组合,是企业内部集体的学习能力,而不是某一个单一的、独立的技能或技术。 一般看来,PC产业的竞争力是围绕所谓的微笑曲线——U型曲线展开的。在这条曲线上,价值的最低点是简单的OEM装配,左边沿着生产显示器、内存、CPU等硬件部件的以及各软件的Update而使价值逐渐上升,右边沿着本土化配件生产、市场运作、销售渠道建立等逐渐上升。英特尔、微软等在左边的价值高端,理所当然的在PC领域获得了高利润,而DELL与联想现在是在右端,通过拼杀分别成为PC的国际和中国的领军企业。联想的战略如果结合这条U型曲线,则可以理解为“保持右端优势的同时,向左端延伸”。以下将从技术、服务、渠道和企业文化四个方面展开分析: 技术 做好技术,将为联想和国际企业展开第三个层次的竞争储备动力。 加大研发投入,这不仅仅是联想一家的事情,中国的研发投入70%左右为政府承担,而在美国,只有不到30%的研发投入为政府支持,其中还包括军事研发内容,美国的大部分研发费用都是企业承担,联想作为中国的IT领军企业,理所应当逐步加大研发投入。信息技术是科学发展最活跃的领域,其科研水平的决定作用也最强。事实证明,谁的研发投入大,谁就能在这个领域确立领导地位。微软2001年的研发费用是50多亿美元,英特尔也达到40多亿美元,计算机两大巨头相加基本上等于我国科技研发经费的总和。 杨元庆多次表示不能再“贸”“工”当先,而要在几年内力争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经过两年的努力与探索,联想集团在技术创新战略上已经迈出了扎实而果断的步伐,正如杨元庆所言:“即使我们在技术上的投入不能马上反映在当期产品和业务上,我们也会坚定不移地加大投入,持续提高研发投入占业务收入的比重,直至技术真正成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业务增长的动力”。相信不久的将来,联想会成为国家科技奖励领奖台上的主角,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公司。\n 服务 做好服务,将为联想开辟新的思路,可以为第三个层次的竞争开辟新的市场。 2001年亚太IT服务市场的总营收达到了284亿美元,其中中国所占据的份额便超过了15%;致力于产业观察与咨询的专业机构纷纷发表预测,认为今后若干年内中国IT服务市场将以“超乎想象”的“高速”扩容。 2002年LegendWorld上发布的关联应用将中国IT服务由概念化阶段推向实质化阶段。联想通过新建与收购,已经完成了IT服务的布局。 对中国信息化建设成果与误区有着深刻的认识,这将成为联想相比IBM、HP等强大的国外对手最具竞争力的优势之一。 渠道 做好渠道,将为联想保持和扩大第一和第二个层次的竞争优势奠定坚实的基础。 柳传志认为,学会做贸易是实现高科技产业化的第一步。“不把贸易做通了,再好的科研产品你也不知道怎样卖,不把制造业搞精良了,好的科研产品的一些特点也会被制造业的粗糙掩盖了。搞科研的人最怕做贸易,主要是这段苦他没吃过。一定要干下去,一定要对市场有个理解。会做贸易以后,看问题才会有穿透力。” 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联想走到了今天,贸易和渠道仍然是今天的联想必须重视的问题,柳传志说得对,就PC产业来讲,中国的这个饼还能继续做大,在竞争的时候不要光注意分饼,还要注意怎么把这个饼做大。 在国内市场的同时,联想需要扩展思路,考虑国际市场的问题――进入国际市场绝不仅仅是一个品牌问题,而是国际化扩张的赢利模式问题。联想应当在保持分销框架的基础上,汲取直销的优势,局部引进直销方式,防止丧失特点,同时开辟两条战线。 企业文化 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能否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如果说IBM等企业是“百年老店”,它们的文化是若干年沉淀的结果,那么DELL这样的企业就应当成为联想立即学习的榜样。戴尔在他的自传中表述得很清楚:戴尔通过重视事实与数据,建立对结果自我负责的信念来凝聚所有戴尔人。从戴尔的理念中看到的是对客户、对速度,以及对公司运作的强调。如何用更加鲜明的语言表达出企业的文化,让每个新员工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并主动执行它,是值得联想学习之处。原文出自【比特网】,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http://news.chinabyte.com/183/1701183.shtml\n从1999年,最为辉煌的顶峰,联想就开始其摆脱单纯PC制造束缚的战略转型,但5年之间,经历两波冲击,目标大多落空。但即使优秀如联想这样的中国标杆企业,其战略转型失利的困境,恰恰反证了这个时代中国大企业的现实。它们一方面不能停留在过去时代所积累的企业成就、经验和能力上,但也不能沉浸于对未来战略设计的幻象中。第三次危机联想20岁了,却遭遇到前所未有的痛苦。大量的裁员,告别的哭泣,有人家里有怀孕的女人,要独自面对生活中最为艰难的时刻……这些悲伤无助的情景,似乎将公众再一次带入到大企业史上经典的"灾难"场面:竞争对手冷酷无情地紧逼,企业战略转型不力,企业作为员工"父亲"的神话破灭……联想又遇危机。危机的实质在这样的时刻,有谁还记得那些气势恢弘的场景?1999年,联想15周年大庆,在人民大会堂,巨型的时钟嘎嘎作响,宣示着联想15年跨越的主题:中国电子百强NO.1,联想的品牌电脑,击败IBM等海外品牌,成为中国PC的老大;联想"国有民营"的道路,在这一年获得决定性的成功,员工认股计划得到高层的政治肯定。联想股票在香港交易所一路飘红,跻身恒生指数成分股。联想,一个说到做到,负责任,守信用的成熟公司,是中国民族企业的脊梁……联想成为中国公认的标杆企业,柳传志成为中国公认的企业领袖,光芒远播。2001年,在联想最为恢弘的"4.20誓师大会"上,少帅杨元庆器宇轩昂,从柳传志手里接过"联想未来"的大匾,宣布了联想历史上最为雄心勃勃的战略转型计划:联想从一个单纯生产电脑的硬件厂商,向全方位的IT服务提供商转变……在2003财年达到600亿,10年以后,20-30%的收入来自于国际市场,完成向国际化公司转变。杨激情地宣称,联想对未来之路已了然于胸。这两个恢弘的场景,分别对应于联想成长史上的两次危机。\n第一次危机端显于90年代初,跨国公司与本土企业较量的第一次冲击波。背景是国家取消了高科技产品进口许可证制度,国内IT企业与跨国公司在没有国家保护的情况下直接交锋。在这要么败亡,要么被迫合资的尖锐时刻,联想主动迎接焦聚在PC产业上的竞争力挑战,直到登临中国PC老大的高峰。这个跨度为10年的"挑战-应战",是彻底塑造联想竞争力的十年。企业领袖柳传志最终寻找到,在中国的现实环境中,IT企业"做大"的解决之道,杨元庆担纲联想自主PC品牌、郭为担纲代理业务,在联想的上升中,成长为年轻有为的少帅。第二次危机,端显于世纪之交,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深耕细作,与本土企业第二波战略竞争加剧,而国内家电大企业,在家电业空前激烈的价格战中,战略突围进入PC,兴风作浪,作为中国PC老大,面对产业竞争的剧烈波动,准备从单纯的PC制造突围而出,寻找到下一个十年的战略支点。老帅柳传志主导向互联网,少帅杨元庆主导向IT服务战略转型。但他们制定的战略计划远远没有实现。联想目前的危机,是其第二次危机的延续,这不是联想生存的危机,其30%的市场占有份额,依旧捍卫着中国PC老大的强大尊严,即使是追击最为迅速的戴尔依旧距离几倍之遥。联想的危机在于其不能完成预定的战略转型,不能将联想在PC上的成功复制到其他领域,不能从PC制造上升到IT服务。曾占先机联想应该是中国标杆企业中,第一个宣布要执行企业战略转型,而没有达到原来目标的企业。在中国大企业寻求战略大突围的背景下,这是一个十分醒目的标志。在世纪之交,联想本来是最有条件实施战略突围的中国标杆企业。尽管,张瑞敏早在1998年就推动海尔国际化,以脱出家电企业同质多元化的泥潭,但海尔缺乏产权改制的国际化,不免让人疑虑重重,果然2002年一片质疑的风暴降临。而联想却调整到最为完美的状态。在柳传志异常高明的"解决之道"中,联想成为第一个成功改制的中国标杆企业,原始动力问题就此打通。在建立最富有竞争力的企业体系,成功的管理哲学之后,柳又为交接班未雨绸缪……随后,作为中国的PC老大,(领先于第二名数倍的市场份额),才在如此稳固的根据地上,推动战略变革。柳的整套思路的确是占尽先机。当是时,李东生正在惠州苦思TCL向IT战略转型的重大失误,追寻TCL战略突围之路,融会贯通改制、文化变革、产业重组的"阿波罗计划"尚在酝酿之中……只是在联想宣布战略转型之后,李东生才在TCL改制大突破之后,以并购海外品牌这样震惊中外的方式(前有汤姆逊,后有阿尔卡特),再高举战略突围的大旗,而张瑞敏试图通过海尔中建"借壳"香港这样隐秘的MBO\n,被迫回头补上海尔产权改制的功课。柳的思路再次得到完美的证实,唯一不同的是,那些家电出身的大企业,选择了自己最优势的产品,走上大规模国际化的不归路;而联想选择的是在根据地,塑造PC之外的竞争力。这看起来是其中最为稳妥的选择。但即便是具备如此先机,却依旧没能保证联想顺利展开战略转型。数年之后,TCL他们也会面临这样无情的审视。当年,或者激情,或者坚定发布的战略宣言,以及为此制定的时间表,都会被再次注目,成为高悬在头上的双刃剑。受挫之痛对于联想的战略转型,习惯上会以2001年少帅杨元庆发布战略转型宣言算起。但实际从1999年,联想开始进入如日中天的互联网,按钮就已经启动。5年之间,联想战略转型应有两波浪潮。第一波,在Internet风暴席卷中华之下,信奉自己企业哲学,迟迟观望的联想,于2000年重拳出击,就互联网谋篇布局,老帅柳传志激情宣称,联想将成为一个全面的因特网技术和服务公司。第二波,才是少帅杨元庆主导的IT服务转型。这两波激荡的浪潮,共同书写了联想狂飙突进的5年。关于前者,可以这样说,在2001年,联想最为雄心勃勃的互联网转型就已经失败。曾经作为战略先锋的FM365,赢时通,东方教育在线等,在今天已经是陌生的历史名词。当年试图超越新浪、搜狐、网易,成为中国最强大门户网站的雄心,已羞于提及。当年,公认的联想强势PC资源,没有演化成联想进军网络的决胜利器。联想第一次战略裁员。漩涡中的人们,终于从联想斯巴达克方阵的战斗迷梦中醒来,领悟到,"作为战略裁员,是不看你过去的成绩和贡献的,战略裁员意味着,更主要的是战略选择出现了问题,也就是说,可能路一开始就走错了。"但路真的走错了?即使在纳斯达克科技股泡沫破灭的全球恐慌中,在垃圾股中苦苦挣扎的三大门户,也终于熬到了互联网的第二春,企业开始赢利,股价惊人回升。尽管,互联网企业在中国,已不能恢复当年指点江山的气势,但作为能够产生数亿现金流的企业,作为中国社会中真实存在的信息力量,已经站稳了脚跟。联想却已与此无关。这个以"定战略"著称的公司,并没有表现出对自己战略选择坚定执行一往无前的气派。这样的事实,在第二波的战略转型中再次上演。这让人们对于联想的战略远见,和战略执行的坚定上,作为领袖企业都打了折扣。在这一波短暂的浪潮中,联想迅速展现了其实施战略转型的手段,营造概念在资本市场获得巨资,大手笔的收购,捆绑优势PC资源的精明,复制联想斯巴达克方阵的能力,甚至包括,与AOL的合资实验,引进海龟派的努力,但这一切还是抵达了其边界,植根于PC制造的"坚硬"经验和文化,还不足以应付新的企业大整合。这就正如,同时期,李东生在痛苦反思TCL的"IT大跃进"失败时,一直忧虑的东西:是不是在TCL的企业文化缺乏容纳新团队、新价值的空间?是不是原来TCL所积累的企业操作经验和文化所做的延伸并不能解决新的扩张所遇到的问题?\n但联想没有来的及,仔细体味凝聚在第一波战略转型中的失败经验,联想的先锋部队就再次出现在手机、PDA、IT服务的战场上,大手笔的收购再次启动,目标指向厦华、汉普、智软、中望……以试图回答,少帅杨元庆时代的联想,将会是什么样的联想?关于后者,3年之后,在联想战略裁员中,幸存的一位员工不无悲伤地写道:我在联想的这三年,亲眼见到联想从全面扩张,到全面收缩的全过程。当年提出的口号:高科技联想,服务联想,国际化联想。现在,高科技仅剩下关联应用或者,而且还不知能不能成功。代表服务的IT服务群组被划归为C类业务,自身难保了……联想四面出击,却伤痕累累。是谁的错?……包括FM365在内,这些方向都是看好的,都是挣大钱的。但联想为什么失败?这样的疑问同样深深困惑着企业界。联想领袖们的公开说法是,这样的失误源自当年对形势前瞻不足,战略目标定的太高。这样的解释不能说只是托词,正如当年谁又能从Internet的狂热风暴中全身而退?柳传志曾痛楚地承认,当年联想在互联网三大投资的失误。他可能没有想到,可能基于相同的基因,而让中国的PC老大,没有在战略转型中,再次赢得光荣与梦想。但员工们关于战略裁员的道义上的质问,却按下了另一个按钮。"只觉得,领导犯下的错,只有我们普通员工来承担。公司不是我的家。"这样在上一次战略裁员,就出现的自下而上的质问,其核心是对于联想一直追寻的公平价值观的诘问。正如中外企业史上经典发生的事情,这引发的是对曾经引以为傲的企业价值观的根本怀疑。对于一个正在寻求战略转型的企业,这不是什么美好的信号。联想的光芒正在消退,联想身上一些经典的东西开始断裂,正在瓦解联想在过去岁月中建立起来的光辉的东西,也是中国人寄望很高的东西:联想,一个战略高明的公司,一个说到做到,负责任,守信用的成熟公司…… (南风窗/袁卫东)----------------------------------双面联想 5年的时间,足以让人们对于一个标杆企业的战略转型困境,有所了然。有关联想的战略转型的失利,人们倾向于,以毫无感情和思想的数字,销售数字,利润数字,增长数字,作为判断尺度,描述一个徘徊在200亿规模的联想的可怕,背后是一个600亿的沉重数字目标,却忽视了联想在两波"大跃进"式的战略转型中,自我的丢失。激进的,齐头并进的多元化,早已颠覆和挑战了柳传志管理哲学的那些经典篇章。柳曾以朴素的大白话,所框定的新业务经典原则,"踏上一步,踩实了,再踏上一步,再踩实,当确认脚下是坚实的黄土地之后,撒腿就跑",在IT业世纪之交突然降临的热潮中,柳传志和杨元庆,都没有能够完全恪守如此谨慎的传统,甚至发动"大跃进"\n式的战略出击,这让人们忽然感到,联想所宣称的那些神圣的传统,并非不可动摇。在紧迫的战略转型面前,联想试图寻找到新的强有力的东西,推动战略变革。但矛盾的是在每一个多元化的领域,又试图按照联想传统的模子去战斗。两个最为根本的东西在激烈斗争:一面是,一直奉行极端现实主义,实用主义的联想,承认美国企业在信息产业掌控游戏规则的权力,承认目前环境的格局,韬光养晦,柳传志围绕这样的核心,确立了联想的传统;一面是,梦想的气质和需要,要压抑不住地"造梦",要颠覆旧有的秩序,完成战略大突围,再造企业。从PC到互联网,到IT服务,无不如此,却要以联想的传统加以统帅。结果只能是许多珍贵的联想式的东西一再破灭。"说到做到"的联想变得面庞模糊。但在一个开始不同于创始人逻辑的变化中,联想的魔力是否还能存在?又有什么能取代曾经一直是联想动力源泉的那些高明的传统和策略呢?联想的成功一度凝结在那些高明的传统之中。这个几乎与中国改革开放同步诞生的企业,最终没有在20年的洪流中淹没,成为中国为数不多的顶级企业,还是领悟到在这个国家发展的精髓,并彻底贯彻到企业方法和文化之中。在最为反叛的建立独立自主标准的工业化努力失败以后,这个国家放弃了对世界体系的对抗,国家哲学开始奉行韬光养晦的道路,不再思考东风压倒西风,还是西风压倒东风,而是接受西方的现代经济成果,所有的设计都着眼于以后的崛起。这其间的坚忍超乎想像。在联想崛起之时,国人实际已经忘记了那些试图建立中国人自己标准的计算机和操作系统的努力。以至于金山和雷军们,与微软的正面较量,成为民族主义的显例。就正如这个国家试图在工业化领域建立自己的其他标准一样,都像古老的化石停滞在时间的河流中。20多年中,中国的标杆企业都把握了这样的实质,具有这样的特质,最盛产大企业的家电、PC行业莫不如此:接受强势的标准,既定的游戏规则,再寻找到做到最好的方法。他们都没有成为美国那类气质的公司或后来日本那些挑战者公司,前者掌握了标准,后者为改变标准而斗争。最初的气质似乎隐含了他们今后的命运。他们在现实中的"圣地"是在美国或日本的某一个地方,精神与智慧的圣地,却在中国古典的某一个地方。在前一个圣地,强调掌握标准,或为标准而战,在后一个圣地,强调隐忍以行,韬光养晦,以获得最后的成功。这无疑是中国商业史上一个彻头彻尾的双面时代。转型期中国社会环境的挑战,无疑更戏剧化地加剧了这个两面性。柳传志苦苦以求,才终有大成,找到了企业成功的方法。\n在大的策略上,联想在英特尔-微软联盟下,专注PC,以所谓的"贸工技",韬光养晦,又以民族自主品牌高举旗帜;联想充分利用"国有民营"体制,既分享其所蕴含的发展机会,将计划的利益与市场的利益结合起来,又避开其隐含的可怕陷阱;企业领导人以极其高明的政经哲学,来平衡其间尖锐冲突的分歧,直至寻找到整体的出路。毫不惊讶的是,这一时期,企业领袖更深地吸取东方的智慧。柳传志也研究过"中兴之臣"曾国藩。他比TCL李东生更早找到了"突围"的道路。在微观的人的行为,对应于转型社会的问题,商业伦理的缺失,秩序的混乱,价值观的混乱,做人没有底线,以联想的"天条"和"地基",在大环境中,开辟出小环境,以神圣不可动摇的纪律,建立自己的斯巴达克战斗方阵,而后倡导正直、诚信、公平的价值,确立文化认同的模子,希望公司能够吸引每个成员,使他们热爱公司,以公司为家,也希望公司能够将员工作为联想家庭的一员。这样的安排,含有经典日本企业的一面。柳传志不啻是在"造梦",是在建立一个联想的理想国。这是20年来,中国真正优秀企业成功所依赖的东西,以坚硬的文化,将企业与"国情"区别开来,以坚定地执行企业战略。但把中国社会琢磨透的柳传志基本找到了"中体西用"式的东西。这也框定了联想的内在气质。在联想存身的IT领域,美国是无可取代的领袖和榜样,不断有新精神登陆中国,英特尔葛洛夫偏执狂,GE杰克。韦尔奇全面变革企业的强硬……但为何柳传志的联想始终强调的都是一套严谨可靠的企业性格?因为,柳所深谙的"国情",以及他为此奉行的高明的平衡策略。这些东西妨害了联想的性格成为真正的IT企业,那种焕发着青春活力的,没有压抑,喷发的感觉。这就像一个人的成长,他在精神上背负了太多的东西,习惯于隐忍以行,获取成功。但隐忍以行的激情,与直觉梦想家的激情,毕竟有本质的不同。联想们的下一站,就是要找到标准,穿透"中国制造"的天花板,跟在英特尔后面"吃土"这样的PC哲学,不能再保证他实现更大的战略跨越。这需要他们有新的创造。他们进入的领域必须有新的洗牌的东西。如果不是这样,无非是重复类似的东西。当联想奉行自己的传统,他的精神与行为是和谐一致的,他登临上"中国制造"的顶峰;但当他怀有更大的战略企图时,就需要别样的气质。所以真正的问题是,在一个开始不同于创始人逻辑的变化中,联想的魔力是否还能存在?又有什么能取代曾经一直是联想动力源泉的那些高明的传统和策略?\n裁员,一个无论是企业还是员工都惟恐避之不及的话题,同时又是企业和员工都不得不正视的一个问题。长期以来,企业一直把裁员的问题藏在口袋里,员工则更是把裁员的话题埋在心底。不论在什么时间、什么场合,提到裁员的问题,总会让企业领导感到烦恼,让员工感到忧虑。 然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化的过程之中,组织的变革与创新加速,企业的并购重组浪潮迭起,裁员的问题一次又一次被无情地摆在了企业领导者和员工的面前:伊斯曼柯达发布2003年第四季度财务报告的同时宣布未来2年内全球裁员1.5万人;摩托罗拉在10个月内连续三次裁员;朗讯宣布全球裁员1.6万人计划;西门子德国电信设备部门裁员500-600人;三菱汽车公司裁减8000名员工;索尼全球裁员10%;波音公司再裁1440人……迅猛的裁员风暴,使我们不得不对裁员问题进行冷静而深入的思考,对裁员给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所带来的新问题进行清醒的再认识。 关于裁员,最近国内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联想了。今年3月11日,联想结构性裁员500余人,整个裁员过程一天完成,堪称“短平快”。这也是这个中国目前最具影响力的民营企业在三年内的第二次大规模裁员。从这次联想裁员所引起的巨大内外反响中,我们可以挖掘到隐含在裁员背后的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既有裁员操作过程中的程序与方法问题,也有隐藏在裁员现象背后的深层次问题。如何看待并深入分析研究这些问题,对企业的成长和发展以及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要不要裁员 裁员,是指用人单位基于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以非员工意愿单方面解除聘用合同的方式,裁掉不适应企业发展或相对富余的员工,终止雇佣关系的行为。裁员是一种“理性的人力资源退出行为”,是企业或组织为了保持企业的持续成长和发展所采取的措施之一。 事实上,裁员是一种相对较为刚性的人才退出方式,它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企业的管理成本。比如这次联想裁员,其所招致的评论及被裁员工的不满都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企业的形象和运行。那么,这种成本的付出是否必要呢?\n 首先,从全球来看,IT产业的裁员是一种必然趋势,这一趋势与全球的并购重组浪潮、变革创新浪潮、组织扁平化浪潮、组织人员精简化浪潮是相吻合的。在这种变革中,随着企业战略的调整、组织结构的变化,必然会引起人力资源结构性的调整,从而导致裁员。联想的裁员正是出于战略调整的考虑而进行的结构性裁员,从这个意义上说,联想裁员符合产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趋势。 其次,从中国企业本身的成长来看,这也是中国企业所必经的一个阶段。在机会主义的市场条件下,企业的成长空间很大,机会很多,企业依靠粗放式的人力资源投入,就可以迅速扩张规模。如在营销上,依靠终端上粗放式的“人海战术”,就可以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随着竞争日趋激烈,整个行业的平均利润率越来越低,中国企业与外国企业人均效率的差距也越来越明显。中国企业与世界500强最大的差距不在于规模,而在于人均效率。所以中国企业面临的难题是如何从资源、人才的粗放式投入转向一种集约化的、精细化的人力资源投入模式上来。从这个意义上讲,裁员也是中国企业成长的一个必经阶段。随着市场空间的越来越小,企业的发展不再是靠单一的资源的量的投入,而是靠企业人才质量和管理质量的提升来提升国际竞争能力。 再次,企业的人力资源与外部劳动力市场是相互置换的开放式交流关系,两者共同组成一个循环系统。只有内外置换与交流,才能将市场竞争压力传递到组织成员身上,才能激活人才。裁员正是这个循环系统的传感装置,它将内外部的人力资源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开放的置换机制。因此,组织的理性裁员是组织与外部环境人才置换的一种良性循环特征。 总之,裁员一方面是国际企业发展的趋势之一,另一方面也是中国企业成长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且裁员还是内外部人力资源循环系统的重要环节。所以,裁员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发生的必然性。 二、为什么裁员\n 裁员的动因一般可分为三种,即经济性裁员、结构性裁员和优化性裁员。其中,经济性裁员是由于市场因素或者企业经营不善,导致经营状况出现严重困难,盈利能力下降,企业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危机,为降低运营成本,企业被迫采取裁员行为来缓解经济压力。结构性裁员则是由于企业的业务方向、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发生变化而导致内部组织机构的重组、分立、撤消引起的集中裁员。而优化性裁员是企业为保持人力资源的质量,根据绩效考核结果解聘那些业绩不佳的、不能满足企业发展需要的员工的行为。 三种裁员中,又可根据企业的决策行为分为主动裁员行为和被动裁员行为。由这三种裁员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结构性裁员和优化性裁员属于主动裁员行为,经济性裁员属于被动裁员行为。在人们的观念中,裁员往往是在企业效益下降、面临危机时的被动应对方式。在评论这次联想裁员时,也有很多人认为是联想遇到经营危机,不得已实行裁员。事实却并非如此,我们必须看到:裁员及裁员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一种正常的人力资源管理行为。 第一,企业的变革是一种常态。市场是不断变化的,企业也要在变化中寻求获取持续竞争优势,谋求更大的市场发展。经营战略的转型、组织结构的变革和生产流程的重组是企业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到人力资源方面,都会导致人力资源结构的变化,从而引起裁员。 第二,中国企业所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是人均效率低下,这与企业的粗放式经营与管理,靠资源和人力的大量投入来获取成长的增长模式是相适应的。未来中国企业要致力于提高人均效率,要从资源消耗型走向资源集约型,理性裁员是一个必然途径。\n 第三,人力资源区别于其他资源,它既有创造价值的一面,又有其独特的一面。首先,人力资源有自我就业选择权,自我就业选择权会导致人才选择有利于其个人发展的企业,如果企业的机制、行业等不利于己,人才就会流动。其次,人力资源会退化,如果企业员工过于稳定,员工创业激情就会衰减,员工能力在岗位上得不到提升,就会退化。再次,人力资源会沉淀,如果员工进入企业后缺乏压力和动力,不再努力工作和学习,没有创新,员工就会从人才变成庸才。因此,通过裁员,可以铲除沉淀层,使组织的效率提高,这也是一个必然趋势。 第四,裁员是企业人力资源退出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竞争淘汰机制的内在要求。通过裁员,使员工感受到市场竞争压力,从而激发起内在动力,使整个组织充满活力。 联想裁员正是与其战略转型目标和业务调整方向一致的,是企业变革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的人力资源管理行为。正像联想自己所说的,这次裁员属于“结构性裁员”,与今后3年的战略调整密切相关。 三、如何裁员 裁员是一种相对刚性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其时机的选择、程序和方法的制定、措施的配套、对象的选择、决策的依据等都是关系到裁员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 1.理念先行 在裁员的过程中,首先遇到的是“文化冲突”的问题。 联想裁员集中反映了文化冲突问题。联想一贯倡导“家”文化、亲情文化,提出联想就是员工的家,每个员工都是联想这个大“家”的家庭成员、重要组成部分。联想还提倡员工的忠诚感,把忠诚作为“家”文化的核心关键词之一。这些在联想员工的头脑中已经形成了惯性思维,成为其处理企业与自身关系时的一种思维定式。这就导致在联想裁员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冲突,裁员的举措与企业以往所倡导的文化之间产生矛盾和冲突。\n 这种冲突是组织变革中的正常现象。裁员必然与原有的文化产生冲突。任何一个企业的战略转型和组织变革从本质上来讲都是深层次的文化变革。很多企业不断进行组织变革、流程再造,为什么效果不佳,关键是没有触及组织变革中深层次的文化变革,没有触及员工的观念、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的改变。文化冲突是裁员过程中隐含的最大障碍,如果处理不当,容易导致裁员危机。 要解决文化冲突的问题,企业必须在裁员的过程中做到“理念先行”。要用文化来引导变革,同样也要用文化、用理念来引导裁员。只有把裁员的行为纳入到企业文化整合的范畴中,才能使裁员从计划到操作、从理论到实施成为可能,才能获得员工的理解与支持。企业要变革,文化也要发展。企业文化是相对稳定的,但绝不是一成不变的。更重要的是,企业文化的诠释要全面,要根据时代环境的变化不断加以丰富与创新,囿于过去的文化诠释中,是无法与新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接轨的。 以联想为例,联想的“家”文化的核心是亲情、安全、保护、忠诚、奉献。如果以此为出发点,裁员确实是无理无据,这与亲情文化是背道而驰的。但是“家”的含义是不是就仅仅是上述内涵呢?应当看到:“责任”恰恰是一个家庭的核心和基础。只有家庭成员对家庭承担责任,家庭才能维系,家庭才能发展:“价值”则是家庭成员对家庭最大的贡献,为家庭创造价值,才能得到家庭更多的关爱和温暖。当家庭成员不再为家庭承担责任、创造价值时,就要“离家出走”,一种是主动的离家,一种是被动的离家,即裁员。 “家”文化并不是说就不能裁员,即便是“家”文化,也不是绝对的稳态。要让员工知道,企业与人力资源的关系是动态的,以前的“家”文化是“家长”文化,是不健康、不完整的。要赋予“家”文化以新的含义。家文化和亲情文化本身没有错,人性化管理也是一个趋势。但是文化本身要不断创新,要不断去丰富文化的内涵,文化才能不断发展,不断丰富而充满活力。 2.柔性化与人性化\n 裁员本身是刚性的,而裁员的对象又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如果在裁员的操作过程中,过于刚性而缺乏柔性,最后必然导致裁员矛盾激化,使企业失去道义,员工失去信心,裁员成本也必然会大大增加。所以,裁员的操作一定要具有柔性,要在理性的基础上采取人性化的方式。 立马走人的裁员方式反映了企业的不成熟。裁员的人性化和理性化是衡量裁员管理水平的标志,而裁员管理的水平又是衡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标志。联想的裁员过于生硬,采取保密的方式,很难令员工接受。对企业来说,裁员过程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要降低员工的心理失衡,降低裁员成本。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根据企业的战略转型制定系统的裁员计划,把裁员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以柔性化和人性化的实施方式保证裁员的良好成效。 虽然联想为被裁员工安排了周详的补偿计划,并为离职员工提供心理辅导、再就业支持等一系列配套措施,但之所以未能获得被裁员工的认可,原因除了文化冲突之外,主要就是执行过程中过于刚性:(1)高度保密,没有事前沟通;(2)离职面谈时间短,平均20分钟;(3)限定极短的离职时间,各种识别卡一律即时注销,2小时内离开公司。这种刚性的做法的确难以获得被裁对象的理解。 3.上升期裁员 企业裁员并不是业绩不好时的被动行为,与传统的认识相反,企业的业绩上升期恰恰是裁员的最佳时机。在企业效益最佳的上升期裁员,可以做到成本最低,代价最小,效果最好。因为在上升期,企业经济效益良好,管理制度完善,员工士气高涨,此时进行理性裁员,既可避免上升期中可能夹杂的冗员沉积、效率下降等并发症,又可最大限度降低裁员成本:一方面企业可以承受裁员所带来的短期阵痛,通过裁员将冗员及不创造价值的员工进行置换;另一方面可以减少裁员的风险。\n 上升期裁员一般都是主动型裁员,它往往是基于企业战略、基于企业变革与创新、基于企业并购重组的。在并购重组中,会形成组织的重叠,人才的同质化会逐渐显现。而人与职位的平衡在现代企业中是一个动态平衡,裁员是维持这一平衡的重要机制,也是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四、“联想事件”反思 联想裁员,在业界内外都引起了较大的反响,我们不能仅仅从问题的表面进行分析,更应该透过这件事,洞悉裁员背后问题的实质。 1.如何认识员工的忠诚度和稳定率 以往,我们一直认为组织成员的稳定率及满意度越高越好。而事实并非如此,组织成员的稳定率及满意度应该适度。尤其是对高科技企业而言,员工过于稳定,往往使企业缺乏活力和创新。国外有学者研究结果表明,员工的满意度与企业经营业绩并不是呈绝对的正比关系。员工满意度达到一定高度后,可能会出现经营业绩递减。在新经济时代,组织变革与创新是一个常态,人与职位、人与组织的矛盾是一个必然现象。因此,保持适度的员工稳定率及满意度,保证组织变革创新的活力,才能在人与组织的矛盾中不断推进组织成长和企业发展,表现在人力资源管理的举措上就是适时适度地进行结构性裁员。 2.要将裁员上升到企业管理的层面 把裁员管理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的正常职能活动,要将裁员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要基于企业人力资源战略制定系统的裁员计划,裁员要有配套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措施。这是以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最被忽视的一环,而随着中国经济和企业日益融入国际竞争环境之中,裁员必将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如果继续停留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认识层面上,裁员将永远成为一种被动的权宜之计,而非科学的管理活动。 3.在新经济时代,员工所追求的不是终生就业的“饭碗”,而是终生就业的能力\n 现代的“饭碗”观念,要从金饭碗、铁饭碗过渡到瓷饭碗。瓷,既珍贵,价值高,又要细心呵护,不小心就会摔碎。比之于现代企业的员工,要珍惜所在的工作岗位。一方面,企业要重视人才,给人才以足够的重视和价值肯定;另一方面,员工能力不行就要被淘汰。要从过去单一的追求知识、追求职称,转到追求能力,只有具备能力,才能把握机会,创造价值,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和企业的变革创新。员工的观念要转变,具备终生就业能力,如果企业不合适,员工可以自愿离职,炒企业的鱿鱼。企业也要注重提高员工的能力,帮助员工培育终生就业能力。 4.在裁员的过程中,企业和员工都要转变心态,变被动为主动 以往的裁员模式中,企业经常是到了最后关头才决定裁员计划,匆匆忙忙,又不敢向员工透露;员工更是对裁员避之若邪,也不敢对自己被裁做任何假设。而现代企业的发展则要求:一方面,企业要转变心态,把裁员作为正常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战略的层面、管理的层面来看待裁员,要主动地进行科学、理性的裁员规划和管理,并且从企业文化的层面对员工进行思想上的引导,引导其正视裁员;另一方面,员工要变被动为主动,将裁员看作是一个新的工作机会的开始,看作是更大价值创造的起点。这样,双方都能够以主动的心态去面对裁员,也就能够避免现在很多隐藏在裁员背后的问题。毕竟只有正视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5.企业要对员工尽到应尽的社会责任 所谓企业的社会责任,并非一般所认为的募捐和社会福利活动。归根结底,其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有两条:一是向国家纳税,尽到企业为社会经济发展应尽的义务;二是对员工负责,维护员工的正当权益,保障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以其他方式解决裁员的问题,避免员工遭受较强的心理震荡。 6.企业不能只有人才吸纳,而无人才退出\n 裁员要上升到管理层面、战略层面,人才退出机制更要加快建设。人才的退出机制是保持一个企业人才活力和压力的源泉。裁员本身就是人才退出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的人力资源管理,忽视了人才退出机制的设计和建设,把焦点投向了人力资源的获取、使用和开发上,这就形成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人才有进无出。这就造成企业人力资源与外部劳动力市场无法形成完整的置换,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有头无尾,需要人才的时候很着急,不需要人才的时候又“一刀切”,把裁员简单化。其结果是造成中国企业的人才“滞胀”,冗员过多。 科学的人才退出机制可以使得裁员管理选择面更大,操作更为灵活。人才退出机制中的内部人才创业、提前退休、技能培训、调岗、自愿离职计划等都是裁员管理的有效补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企业完全可以利用上述机制来替代裁员,这样既可以避免企业裁员的阵痛,又能保证员工连续的职业生涯发展。而目前几乎所有的企业都还没有设计并建立一套完整的人才退出机制,这样长期“一条腿”走路,势必会对企业未来的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7.企业不能过于关注文化的口号,而忽视了文化的实质 很多企业往往把制度和流程与文化对立起来,认为企业文化就是搞活动、写海报,而未把文化落实到人力资源的规划和实施中。殊不知,制度和流程是文化的土壤,文化是根植于制度和流程之上的,抛开制度谈文化,就好比是建造空中楼阁,既不现实,也无成效。文化同时又对制度的完善和发展起到指引的作用,文化一旦从制度中剥离出来,就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表现在:(1)文化相对稳定,(2)文化对制度建设有较强的指导作用。所以说,文化与制度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而不是割裂开来的。文化与管理脱节,这也正是联想裁员产生文化冲突的重要原因。 裁员以动因分为经济性裁员、结构性裁员和优化性裁员。三种裁员中,又以企业的决策行为分为主动裁员行为和被动裁员行为。联想裁员属于“结构性裁员”,与其今后3年的战略调整密切相关,这是企业变革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的人力资源管理行为。\n “家”,给我们温暖,也赋予我们责任。无论你是主动“离家出走”,还是被“赶出门外”都意味着“责任”的“失落”。企业文化的深层含义也在于此。 现代的“饭碗”观念,要从金饭碗、铁饭碗过度到瓷饭碗。瓷,既珍贵,价值高,又要细心呵护,不小心就会摔碎。这一点对于企业与员工都具有意义。改革元婴联想集团从1984年创业时的11个人、20万元资金,发展到今天已拥有近万名员工,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贸、工、技一体化的中国民营高科技企业。当一大批优秀的年轻人被联想的外部光环吸引来的时候,人们不妨走人联想内部去看看联想的人力资源管理,尤其是独具特色的考核体系。联想集团的考核体系结构围绕“静态的职责+动态的目标”两条主线展开,建立起目标与职责协调一致的岗位责任考核体系。考核实施体系的框架包括四个部分:职责分解、目标分解、目标与职责结合、考核实施。 静态职责分解 静态职责分解是以职责和目标为二条主线,建立以“工作流程”和“目标管理”为核心,适应新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的大岗位责任体系。 一是明确公司宗旨,即公司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二是在公司宗旨之下确立公司的各个主要增值环节、增值流程,比如市场—产品—研发—工程—渠道—销售等;三是确立完成这些增值环节、增值流程需要的组织单元,构造组织结构:如产品流程牵头部门为各事业部产品部,服务流程牵头部门为技服部,财务流程牵头部门为财监部等;四是确立部门宗旨:依据公司宗旨和发展战略并在相应的组织结构下,阐述部门存在的目的和在组织结构中的确切定位。 确立部门职责。部门职责指部门为实现其宗旨而应履行的工作责任和应承担的工作项目,它确定了部门在公司增值流程中的工作范围和职责边界。宗旨确定部门职责的方面和方向,职责是对宗旨的细化和具体演绎。职责不是具体的工作事项,而是同类工作项目的归总,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部门在增值流程中所处的业务环节;依据穿过该部门的若干业务主线确定部门所涉及的主要职责;依据与部门相邻的部门的“输入”与“输出”关系确定职责边界、工作模式的改进与创新。部门职责能起到明确工作职责边界、减少部门之间工作职责交叉、确定部门岗位设置、制定工作流程的作用。\n 建立工作流程。工作流程包括工作本身的过程、信息与管理控制过程。它在部门内部,在独立的部门与部门之间、处与处之间,建立职责的联系、规章和规范。如一台电脑从开发到最终消费要经过需求调研产品规划—产品定义—产品开发—测试鉴定-工程转化—采购—生产准备—生产制造—品质测试—产品运输—市场准备—代理分销—用户服务—信息反馈诸多环节。电脑公司就是通过与这些环节建立同步的、覆盖各个工作环节的工作流程,并在全员范围内培训制定工作流程的方法,为部门协调、运作规范、揭示问题、持续改进、提升效率打下坚实的基础。 制定岗位职责。在理清了由公司宗旨、部门职责以及部门为履行职责而应遵循的工作流程后,需要将具体职责最终落实到每个岗位上。岗位职责具体明确一个标准岗位应承担的职责、岗位素质、工作条件、岗位考核等具体规定。它是以《岗位指导书》的形式出现的。岗位职责来源于部门职责的细化和工作流程的分解。比如,一个部门经理的职责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由本人具体完成的职责;二是将一部分职责分解为下属承担的职责;三是由本部门牵头,并由几个部门共同承担的职责。 动态目标分解 一个岗位仅仅知道“做什么”、“怎么做”还不够,还要知道什么时间要做到什么程度、达成什么目标。动态目标分解就是按照职责这条横线,与时间、目标这条纵线的有机整合,使各部门、岗位之间的职责和工作关系有机地协调起来。首要过程是战略规划。战略规划的过程是将企业目标具体化。公司战略更多关注的是在哪儿竞争的问题,而不是如何竞争的问题。公司范围的战略分析可以导致增加业务、保持业务、强调业务、弱化业务和调整业务的决定。业务部门将战略落实到组织每一单元的活动中去。联想的战略规划分为三个层次:集团战略发展纲要、子公司战略规划、业务部门战略规划。子公司层次的战略规划是业务部门年度业务规划的重要指导,业务规划的结果落实到每年的经营预算,各业务模块的预算都必须与业务规划相联系,在“能量化的量化、不能量化的细化”的原则指导下,业务规划按责任中心和时间进度,分解落实成具体的成本、利润、销量、时间、满意度等指标。业务规划要求首先确立宗旨、职责,根据宗旨和职责,在非常详细的环境分析基础上得出全年的目标。之后,进行经营预算、业务规划、管理规划。 目标分解。为保证各项规划的实施,各牵头部门在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与交流的基础上,将目标按职责分解到相关部门。各部门根据《年度发展规划与目标》,按职责——时间分解为部门内各处的年度目标、各季度的工作目标和实施计划,形成《部门季度计划》;处级经理以上干部,要按季度分解季度目标,并列入处级经理以上干部的考核之中,形成《处季度(月)工作计划》;重要干部或岗位,要按月分解,制定月工作计划。具体到员工要落实到与岗位责任书对应,比如电脑公司采用了“目标任务书”\n进行方针目标管理,其要点是:针对部门目标和薄弱环节,重点抓关键环节和重要步骤,对重点工作制定改进措施和计划,并重点推进监控实施,以保证最终实现目标。确定最重要的又确实有能力解决的工作目标。一个部门或岗位一个季度的重点工3至4项;日常职责则不在“目标任务书”上体现。把企业宗旨和目标分解到个人的“岗位责任书”和“目标任务书”后,为监控和考核打下了扎实基础。 将目标落到实处,首先需要在目标与职责之间建立清晰的分解和对应关系,为了建立这种联系,集团管理部门协助建立了大量的各种运作和核算模型,最具特色的是联想电脑公司的“屋顶图”。“屋顶图”是联想电脑公司根据管理会计原理,结合自己的产品成本结构建立的一个量化的产品经营核算体系。电脑公司台式机事业部通过“屋顶图”,将所有的费用细分成广告费、部门费,成本分成材料、制造、运输、技术服务、积压、财务六块成本,再把前两年的历史数据装进去,就得到清晰的产品成本结构。这六块成本都可以落实到一个最直接的部门,比如说广告费是由市场部负责,部门费用是经营管理部负责等等。这样就建立起一个架构,使开源节流的任务分解到每一个部门,控制成本的任务进而分解到每一个岗位上去,就把每项费用变成它最直接的部门考核指标。 考核评价 设定职责和目标后,联想利用制度化的手段对各层员工进行考核评价: 1.定期检查评议。以干部考核评价为例,联想集团干部每季要写对照上月工作目标的述职报告、自我评价和下季工作计划。述职报告和下季工作计划都要与直接上级商议,双方认可。 2.量化考核、细化到人。比如,电脑公司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分部门业绩考核、员工绩效考核两部分。部门业绩考核的目的是通过检查各部门中心工作和主要目标完成情况,加强公司对各部门工作的导向性,增强公司整体团队意识,促进员工业绩与部门业绩的有机结合;员工绩效考核的目的是使员工了解组织目标,将个人表现与组织目标紧密结合,客观评价员工,建立有效沟通反馈渠道,不断改进绩效,运用考核结果实现有效激励,帮助组织进行人事决策。 考核形式是多视角、全方位的,包括上级对下级的考核,平级之间、下级对上级的评议,以及部门互评等。部门互评的目的是对各部门在“客户意识、沟通合作、工作效率”等软性工作指标方面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作为对部门负责人年度绩效考核的参考依据。通过部门互评,发现组织在工作关系方面存在的问题;民主评议的目的是为了考察干部管理业绩,为干部选拔提供参考依据,并为培养干部及干部的自我发展提供参考,帮助干部清醒认识自我,建立干部提升的透明、健康发展机制。员工绩效考核和部门业绩考核每季度进行,员工绩效考核、部门互评和民主评议,每年综合考评一次。部门业绩考核均围绕“利润中心”进行考核,同时要体现各自的主题业务。\n 员工绩效考核的内容分两部分:一是工作业绩结果导向,针对员工根据直接上级与员工预先商定的目标业绩工作计划进行;针对各级管理者则主要是:围绕“管理三要素”并分解成“目标计划、激励指导、公正考评”等管理业绩进行。二是行为表现及能力,这部分为过程导向,按普通员工、各级管理人员分别制定不同的考核标准和权重。 各部门在制定年度规划的同时,制定各自的年度考核方案及季度分解方案;各部门方案上报企管部门,由企管部门负责组织相关业务考核部门与被考核部门沟通、协商,最后确定部门考核方案,包括考核项目、权重、考核数据来源、评分标准等;人力资源部根据考核方案,计算考核得分,再根据部门类别对应,计算分值并反馈给各部门。员工绩效考核则是由个人根据工作述职报告、绩效考核表自评打分,再与直接上级共同商定制定下一季度工作计划、考核表,作为下一季度业绩考核的主要依据;直接上级在员工自评基础上,对照工作计划考核表和员工的实际业绩和表现进行打分,同时对其下一季度的工作计划、完成效果、考核建议等进行审批,通常采用面对面交流或每季一次的干部民主生活会形式;部门总经理对员工及所属部门的考核等级进行审核调整后,汇总到人力资源部,要求符合公司的正态分布比例;绩效面谈:告之考核结果,肯定成绩,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挖掘员工潜力,同时确定下季度工作计划,面谈结果双方签字认可;员工如果对考核评定过程有重大异议,有权向部门总经理或人力资源部提出申诉;所在部门及人力资源部为每位员工建立考核档案,考核结果作为工薪、年度奖金、干部任免、评选先进、岗位调换以及考核辞退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