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63.00 KB
- 2022-05-21 03:27:56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初级经济师-初级经济基础知识内容汇总-整理目录版1前言2第一章 经济制度的变革与演化3第二章 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7第三章 剩余价值的产生与流通11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17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20第六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其运行基础22第七章 社会主义经济的增长与发展27第八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32第九章 财政职能35第十章 财政支出38第十一章 财政收入41第十二章 税收基本制度45第十三章 政府预算制度52第十四章 货币制度与货币发行55第十五章 信用与金融中介60第十六章 金融体系与金融市场64第十七章 汇率与国际收支69第十八章 市场营销概述733第十九章 市场营销环境76第二十章 消费者行为79第二十一章 市场营销策略83第二十二章 产品和服务策略86第二十三章 管理概述90第二十四章 计划职能92第二十五章 组织职能95第二十六章 领导职能100第二十七章 控制职能106135
第二十八章 法的基础知识107第二十九章 经济法基础知识110第三十章 民法基础知识112第三十一章 行政法基础知识120第三十二章 诉讼与仲裁法律基础知识126前言(一)初级经济师的报名条件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遵纪守法并具有高中毕业以上学历者,均可报名参加经济专业初级资格考试。(二)报名时间与报名方法报名时间一般为4、5月份(以当地人事考试部门公布的时间为准)。报名方法:报考者由本人提出申请,携带有关证明材料到当地人事考试管理机构办理报名手续。党中央、国务院各部门、部队及直属单位的人员,按属地原则报名参加考试。(三)考试科目和考试时间1.考试科目初级和中级经济师均2个科目:《经济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与实务》初、中级《专业知识和实务》科目均分为工商管理、农业经济、商业经济、财政税收、金融、保险、运输(水路、公路、铁路、民航)、人力资源、邮电经济、房地产经济、旅游经济、建筑经济等15个专业。2009年教材情况整体而言,初级经济基础的内容大致变化了30%左右。第一、二部分变化较小。第三部分货币与金融(1)第十四章货币制度与货币发行去掉了货币职能的内容,增加了货币发行的内容(113~115页);(2)第十七章汇率与国际收支去掉了国际货币体系、国际金融机构的内容,增加了影响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汇率决定理论、国际收支的内容(134~137页)第四部分市场营销(1)第十八章市场营销概述重新叙述了企业经营观念的发展那部分内容,变化主要体现在143~144页;(2)增加第二十章消费者行为(153~159页),删掉了原有的第二十二章品牌策略第五部分管理学基础(1)第二十三章管理概述去掉了管理学及其特点、组织环境的内容(2)第二十六章领导职能增加了沟通的内容(200~202页)第六部分法律变动最大,基本上是全部修订。初级经济基础知识试卷分析(一)试卷题型经济基础知识考试题型都是客观题,包括单选题和多选题,题量分布为单选题70题,每题1分,共70分;多选题35题,每题2分,共70分;试卷总题量为105题,考试满分是140分,考试时间是150分钟。(二)合格标准135
考试合格的标准每年有所浮动,但基本上是总分的60%。初、中级经济基础知识和各专业知识与实务科目试卷满分均为140分。全国2007、2008年度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合格标准均为84分。(三)答题技巧在考试过程中,大家注意多选题的答题技巧。多选题每题的备选项为5项,其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即每道题的正确选项最多为4个)。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正确选项得0.5分,例如某题的正确答案是ABC,如果我们选择了ABD或AD,由于有错选的选项,则该题不得分;如果选择了AB,则属于少选的情况,所选的每个正确选项得0.5分,该题我们可以得1分。所以对于多选题,大家注意如果拿不准,宁可少选,不要多选。第一章 经济制度的变革与演化第一部分 经济学基础一、物质资料生产和基本经济规律(一)物质资料生产考试内容:了解物质资料生产及其必备的基本要素。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具备的三个基本要素是:1.人的劳动,即劳动力的支出,它是生产的最基本要素。2.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3.劳动对象,即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例题1·多选题】(2008年)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应当具备的基本要素包括()。A.文化条件B.人的劳动C.生产关系D.劳动资料E.劳动对象[答案]BDE【例题2·单选题】下列各项中,属于劳动资料的是()。A.原料B.辅助材料C.燃料D.生产工具[答案]D(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考试内容:熟悉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过程,熟悉社会生产关系及其主要类型。在物质资料的生产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力。生产力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力的构成包括人和物两大要素;生产工具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注意劳动对象不能构成生产力的因素。在物质资料的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并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关系的总和。其中生产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和交换是联结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消费是最终目的和动力。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是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历史上的社会生产关系有两种基本类型:(1)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2)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原始社会、社会主义及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生产方式是指人类社会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谋取物质资料的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生产方式。一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也有反作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135
一定社会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这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并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是这个社会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对立统一构成一定的社会形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过程: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最基本、最深刻的动力。【例题1·单选题】(2008年)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是()。A.市场范围的扩大B.商品交换的繁荣C.劳动者技能的提高D.生产工具的变革[答案]D【例题2·单选题】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是()。A.生产力B.生产资料所有制C.物质资料生产D.人的劳动[答案]B【例题3·多选题】社会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并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等关系的总和。A.生产B.分配C.交换D.消费E.流通[答案]ABCD【例题4·单选题】(2007年)在社会生产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环节是()。A.消费B.交换C.生产D.分配[答案]C【例题5·单选题】在社会生产关系中,()是最终目的和动力。A.生产B.分配C.交换D.消费[答案]D【例题6·多选题】(2007年)人类历史上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存在于()。A.原始社会B.封建社会C.奴隶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E.社会主义社会[答案]AE【例题7·多选题】社会生产方式包括的两个方面是()。A.生产力B.生产关系C.经济基础D.上层建筑E.生产资料[答案]AB【例题8·多选题】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C.落后的生产力与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D.人类劳动与生产工具的矛盾E.生产资料与生产工具的矛盾[答案]AB【例题9·单选题】(2008年)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总是从()的变化开始。A.经济基本B.上层建筑C.生产力D.生产关系[答案]C(三)社会经济规律考试内容:熟悉社会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及类型。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体现着社会经济活动的必然趋势。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是因为:(1)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2)任何经济规律都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3)人们从事经济活动必须尊重经济规律,并按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了解经济规律的三种类型二、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和演化考试内容:了解社会经济制度演变的原因和所经历的主要阶段135
社会经济制度是一定时期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构成一定社会形态最基本、最本质的经济基础,社会经济制度是区分人类历史上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在人类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演进的过程中,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起着决定性作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改变自身的性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人类社会经济制度的演变经历了五个阶段,即原始社会制度、奴隶社会制度、封建社会制度、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制度。1.原始社会制度原始公有制以及平均分配制度,构成了原始社会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2.奴隶社会制度奴隶主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并直接占有生产者即奴隶。3.封建社会制度封建主占有基本生产资料(土地)和不完全占有生产者(农民或农奴)是封建经济制度的主要特征。4.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了解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内容:(1)第一次科技革命——18世纪60~70年代的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为标志;(2)第二次科技革命:19世纪后期,以电、电机和内燃机的发明和利用为标志;(3)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纪40年代,以信息技术、空间技术、核能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的应用为主要标志。由于资本主义所无法克服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和历史局限性,建立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例题1·单选题】()是区分人类历史上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A.生产力B.劳动对象C.劳动资料D.社会经济制度[答案]D三、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存在的两种基本经济形态。(一)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考试内容:熟悉自然经济的概念和基本特征自然经济是为了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自身需要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自给自足是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自然经济存在于整个原始社会历史时期,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只是处于补充和从属的地位,自然经济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只是到了封建社会末期,自然经济才趋于瓦解。(二)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考试内容:熟悉商品经济产生的基本条件及发展的基本过程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社会经济形态。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经济条件:(1)社会分工;(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存在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经济实体。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一般基础。人类社会的三次社会大分工是指: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商人的出现。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根本条件。商品经济经历了简单商品经济和发达商品经济两个发展阶段。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处于简单商品经济阶段,简单商品经济以生产资料的个体所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资本主义社会处于发达商品经济阶段,即市场经济阶段。社会主义仍需要采取商品经济的形式,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例题1·单选题】()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根本条件。135
A.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B.社会分工C.生产资料私有制D.市场经济[答案]A【例题2·单选题】()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一般基础。A.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B.社会分工C.生产资料私有制D.市场经济[答案]B【例题3·多选题】(2008年)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所需的经济条件包括()。A.社会产品数量的不断增加B.社会产品种类的不断增加C.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D.存在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经济实体E.人类对生活消费品的需要不断增加[答案]CD【例题4·单选题】(2007年)人类历史上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指的是()。A.畜牧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B.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商人C.手工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D.工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答案]B四、市场与市场体系(一)市场的概念考试内容:了解市场的基本概念。狭义的市场是指商品交换的场所、渠道或领域,这是有形的市场;广义的市场是指一切商品和生产要素交换关系的总和,包括有形和无形的市场。(二)市场体系考试内容:了解市场体系的基本概念。市场体系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市场有机整体。在市场体系中,既包括商品市场(如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也包括生产要素市场(如资本、劳动力、房地产、技术、信息市场等)。商品市场是市场体系发展的基础,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和水平反过来又制约商品市场的发展。要素市场中的资本市场已逐渐成为市场体系的核心,劳动力市场正逐渐成为要素市场中最能动的市场。(三)市场体系的功能考试内容:熟悉市场体系的基本功能。(1)提高资源配置效率。(2)经济联系功能。(3)利益关系调整功能。通过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工资、利率、股票价格等)的波动,调节着不同市场主体的经济利益。(4)信息产生和传递功能。(5)社会评价功能。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出商品和要素的市场价值。【例题1·单选题】()是市场体系发展的基础。A.商品市场B.信息市场C.劳动力市场D.资本市场[答案]A【例题2·单选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已逐渐成为市场体系的核心。A.消费品市场B.生产资料市场C.劳动力市场D.资本市场[答案]D【例题3·单选题】随着经济的发展,()正逐渐成为要素市场中最能动的市场。A.消费品市场B.生产资料市场C.劳动力市场D.资本市场[答案]C【例题4·多选题】(2005年)一个完善的市场体系应具备的基本功能包括()。A.提高资源配置效率B.信息产生和传递C.实现经济结构的宏观调控D.利益关系调整E.集中配置社会资源[答案]ABD【例题5·单选题】(2005年)一个完善的市场体系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出市场中商品和要素的市场价值,这体现出其具有()功能。A.信息传递B.社会评价C.利益调整D.资源配置[答案]B135
五、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考试内容:熟悉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一对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二者的区别是: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活动方式,商品经济是相对于自然经济、产品经济而言的。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或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的一种经济运行方式,市场经济是相对于计划经济而言的。二者的联系是: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必然过渡到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市场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一定是商品经济,但商品经济不一定是市场经济。【例题1·单选题】(2005年)下列关于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相互关系的表述中,正确的是()。A.市场经济一定是商品经济B.市场经济一定不是商品经济C.商品经济一定是市场经济D.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答案]A【例题2·多选题】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不同,它是()。A.相对于自然经济而言的B.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C.相对于计划经济而言的D.是发达的商品经济E.一定是商品经济[答案]BCDE六、资源配置方式与经济体制(一)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了解)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资源配置的必要性。合理配置资源是任何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心问题。按一定比例配置社会资源的形式,会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有所不同。(二)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掌握)社会资源的配置有两种基本方式:(1)市场配置方式。即依靠市场运行机制进行资源配置的方式,市场配置方式在经济体制上的反映就是市场经济。(2)计划配置方式。计划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指令性计划;另一种是指导性计划。计划配置方式在经济体制上的反映就是计划经济。(三)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考试内容:熟悉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经济制度是一定社会形态中的最基本、最本质的经济关系,反映着不同社会经济形态的本质区别。(17页)经济体制是一定社会组织内部资源配置的机制、方式和结构的总和,是对一定社会经济运行模式的概括。经济体制有两种基本体制: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制度决定经济体制的特点;经济体制反映社会经济制度的要求,是经济制度的表现形式。经济体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决定经济体制模式的最终根据,经济制度的性质规定着经济体制模式的社会经济本质,社会经济活动方式制约着经济体制的运行机制及调控方式。【例题1·单选题】()是一定社会组织内部资源配置的机制、方式和结构的总和,是对一定社会经济运行模式的概括。A.生产力B.生产关系C.经济制度D.经济体制[答案]D第二章 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主义生产方式都是建立在商品经济基础上的。135
一、商品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一)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考试内容:熟悉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属性。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使用价值是商品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作为一个历史范畴,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本质属性和社会属性,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劳动耗费量和交换劳动的社会经济关系。商品交换的比例取决于商品价值的大小。因此,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或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首先,使用价值和价值统一于商品之中,缺一就不成为商品。其次,使用价值和价值又相互排斥。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都不能既占有商品价值又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例题1·单选题】商品是()。A.供别人和社会使用的劳动产品B.用来满足自己需要的劳动产品C.具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D.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答案]D【例题2·单选题】(2007年)商品的本质属性是()。A.使用价值B.交换价值C.价值D.剩余价值[答案]C【例题3·多选题】使用价值是商品的()。A.自然属性B.社会属性C.有用性D.交换属性E.永恒属性[答案]ACE【例题4·多选题】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性表现在()。A.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可能有价值B.只有使用价值没有价值的东西,不能成为商品C.使用价值的大小决定价值的大小D.价值的大小决定使用价值的大小E.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必然有价值[答案]AB(二)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考试内容:熟悉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商品之所以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属性,是由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属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体现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之间存在着矛盾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另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又存在差别和矛盾:(1)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有用效果来看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抽取了劳动的有用性的一般人类劳动;(2)具体劳动在质上不同,在量上不能比较,抽象劳动在质上相同,只有量的差别;(3)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经济特有的历史范畴;(4)具体劳动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但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唯一源泉。【例题1·单选题】(2008年)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属性,是由()所决定的。A.劳动的二重性B.劳动的差异性C.生产和交换D.生产和消费[答案]A【例题2·单选题】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A.具体劳动B.抽象劳动C.私人劳动D.社会劳动[答案]B【例题3·多选题】抽象劳动是()。A.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B.形成商品的价值C.反映人们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D.劳动的自然属性E.商品经济特有的范畴[答案]ABCE【例题4·多选题】下列关于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说法,正确的是()。A.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B.抽象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135
C.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D.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E.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都是商品经济特有的范畴[答案]ABCD(三)商品的价值量考试内容:掌握商品价值量的概念及其决定因素。商品的价值量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的量。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量,是商品的社会价值。商品的社会价值是商品交换的依据。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影响价值量发生相应的变化。了解决定和影响劳动生产率高低的因素。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例题1·单选题】商品的价值量是由()决定的。A.具体劳动时间B.交换价值C.个别生产者生产某种商品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D.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答案]D【例题2·多选题】关于单位商品价值量的说法,正确的是()。A.与具体劳动时间成正比B.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C.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反比D.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E.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正比[答案]BD二、货币的产生和职能(一)货币的形成和本质考试内容:熟悉货币产生的过程,掌握货币的本质。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就是价值形式。从商品交换的发展历史来看,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1.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个别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2.扩大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一系列商品上,商品的价值充分地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但此时等价物是经常变换的。3.一般价值形式,即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统一表现在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某一种商品上。但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地方,用作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不相同和不固定的。4.货币价值形式。当一般等价物最终固定在一种商品上时,这种商品就成为了货币,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形式。货币形式与一般价值形式没有本质区别,只是在货币形式中,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已经固定地由某种商品来承担。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发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货币的出现,使整个商品世界分成了两极:一极是商品;一极是货币。一切商品,只有换成货币,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才会转化为社会劳动,具体劳动才会还原为抽象劳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货币的本质: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例题1·多选题】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阶段。A.简单的价值形式B.扩大的价值形式C.一般价值形式D.货币价值形式E.交换价值形式[答案]ABCD【例题2·单选题】(2008年)在价值形式的演变过程中,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一系列商品上,这种商品的价值充分地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这种价值形式是()。A.简单的价值形式B.扩大的价值形式C.一般的价值形式D.货币的价值形式[答案]B(二)货币的职能考试内容:掌握货币的基本职能。货币的职能是由货币的本质决定的,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135
1.价值尺度价值尺度是指货币充当表现和衡量一切商品价值量大小的尺度。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时,可以只是观念上的货币。商品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在价格与价值一致的条件下,商品的价格主要取决于商品价值和金属货币价值两个因素。商品价格的变化与商品价值的变化成正比,与货币价值的变化成反比。2.流通手段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然而,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只是象征性的存在,不一定是足值的货币。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使直接的物物交换发展为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3.贮藏手段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当做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的一般形式而保存起来的职能。充当贮藏手段职能的货币,必须是足值的货币。4.支付手段支付手段是指货币被用来支付商品赊买过程中的延期支付,以及用来支付债务、租金、利息、工资等职能。具体形式有很多,但是关键点是商品转移和货币转移不同时进行。5.世界货币世界货币是指货币越出国内流通领域,在世界市场上执行一般等价物的职能。执行世界货币职能的货币,一般是贵金属的自然形式。但在现实生活中,少数发达国家的纸币,也在一定程度上起着世界货币的作用。世界货币的职能,一是作为国际购买手段;二是作为国际支付手段;三是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由一国转移到另一国。【例题1·多选题】马克思认为,货币的基本职能是()。A.支付手段B.流通手段C.价值尺度D.世界货币E.贮藏手段[答案]BC【例题2·单选题】()是货币用来表现和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职能。A.流通手段B.价值尺度C.价格标准D.交换价值[答案]B【例题3·多选题】(2005年)下列各项中,属于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的包括()。A.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现货买卖B.以美元作为外汇储备C.预付货款D.银行信贷E.清偿债务[答案]CDE【例题4·单选题】(2008年)货币在商品赊销,预付贷款和清偿债务中执行着()的职能。A.价值尺度B.价值储藏C.支付手段D.流通手段[答案]C【例题5·单选题】(2004年)在银行发放贷款的情况下,货币作为价值运动的独立形式从银行单方面转移到借款人,这时货币执行的职能是()。A.价值尺度B.支付手段C.流通手段D.贮藏手段[答案]B(三)货币流通规律考试内容:掌握货币流通的基本规律。货币流通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流通过程中需要的货币量由流通中的商品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的平均速度来决定。即商品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以下三个因素:(1)待流通的商品数量;(2)商品的价格水平;(3)货币流通速度。商品价格总额是待流通的商品数量与商品价格水平的乘积。货币流通规律用公式表示为: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次数)随着货币支付手段职能的出现和商业信用关系的发展,货币流通规律公式的具体形式发生变化。了解即可。纸币作为价值符号,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与支付手段的职能,其流通是以金属货币的流通规律为基础的。纸币流通规律的内容是:纸币的发行量以流通中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限。【例题1·多选题】(2007年)决定商品流通中货币需要量的因素有()。135
A.社会劳动者数量B.待流通的商品数量C.商品的价格水平D.商品的流通范围E.货币的流通速度[答案]BCE(2008年)根据货币流通规律,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A.市场上的商品品种B.待流通的商品数量C.商品的价格水平D.货币流通速度E.商品的流通范围[答案]BCD【例题2·多选题】一定时期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A.与商品价格总额成反比B.与待流通商品数量成正比C.与货币流通速度成正比D.与商品的价格水平成正比E.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答案]BDE三、价值规律及其作用(一)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考试内容:熟悉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在现实生活中,价值规律对生产和交换活动的支配作用是通过价格运动表现出来的。商品价格的确定是以商品价值为基础的,但并不意味着每一次具体的商品交换都是等价交换,因为价格还要受到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受到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因此商品的价格与价值经常不一致。尽管存在着商品价格与价值的不一致,并不违背价值规律,相反正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在商品交换中,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价格围绕价值自发地上下波动是受到其价值的制约;只有通过商品价格的波动,商品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交换,才成为现实。【例题·单选题】(2007、2008年)在现实生活中,价值规律对生产和交换活动的支配作用是通过()表现出来的。A.商品销售数量B.产品生产数量C.商品价格运动D.货币流通速度[答案]C(二)价值规律的作用考试内容: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主要作用。1.调节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价值规律对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调节是通过价格机制来实现的。但是,价值规律调节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是一种事后调节。2.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价值进行交换是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当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劳动时间时,其商品的个别价值就会低于社会价值,从而在竞争中处于优势。3.促使商品生产者在市场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例题·单选题】个别企业生产商品劳动时间的缩短意味着()。A.商品价值量的减少B.商品价值量的增多C.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D.该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答案]D第三章 剩余价值的产生与流通资本主义生产的动机和目的是获取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就是价值增值的过程。一、货币转化为资本考试内容:熟悉资本总公式及其存在的矛盾,掌握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135
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但是货币本身并不是资本。货币和资本的区别在于它们不同的流通形式:一种是商品流通形式(W一G—W);另一种是资本流通形式(G—W—G)。这两者的区别在于:(1)买和卖的顺序不同。前者是先卖后买,后者是先买后卖;(2)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前者的起点和终点是商品,后者都是货币;(3)流通中的媒介不同。前者是货币,后者是商品。商品和资本流通的目的和内容不同:商品流通的目的是为了消费;资本流通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多的货币。资本总公式:G—W—G′。G′=G+ΔG,ΔG是资本在运动过程中的价值增值额,称为剩余价值(m)。资本运动最根本的特点:货币在运动中发生了价值增值,转化为资本。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经过流通过程,资本的价值发生了增值。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例题1·单选题】货币和资本的根本区别在于()。A.能否作为流通手段B.能否作为支付手段C.能否购买商品D.能否带来剩余价值[答案]D【例题2·单选题】(2007年)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A.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B.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C.劳动生产率的提高D.劳动力成为商品[答案]D二、劳动力成为商品考试内容:熟悉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掌握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及特点。1.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首先,劳动者必须有人身自由,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劳动力;其次,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2.劳动力作为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因素。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可以归结为生产生活资料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具体包括三个部分:(1)劳动者本人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劳动者养育子女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的费用。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劳动力商品最主要的特点。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一般商品价值的源泉。劳动力的使用不仅能创造新价值,而且还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例题·多选题】构成劳动力商品价值的内容是()。A.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B.劳动者维持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C.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D.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E.劳动者社会交往所需要的费用[答案]BCD三、剩余价值的生产(一)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考试内容:熟悉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又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值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其中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值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135
价值增值过程的实质就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工人的劳动时间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叫做必要劳动时间;另一部分是无偿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叫做剩余劳动时间。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被资本家所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新价值。【例题·单选题】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A.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和转移旧价值过程的统一B.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和创造新价值过程的统一C.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D.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答案]C(二)资本的价值形式考试内容:熟悉资本的价值形式。资本在价值形式上区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以机器、厂房等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叫做不变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叫做可变资本。(三)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考试内容:掌握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有两种: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在雇佣工人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进行的剩余价值生产,叫做绝对剩余价值生产。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工作日长度不变时,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进行的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为条件的。3.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联系表现在:(1)从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关系来看,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两者的区别在于,它们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例题1·多选题】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生产率的提高会导致()。A.生产资料价值下降B.劳动力的价值提高C.必要劳动时间缩短D.剩余劳动时间延长E.产生相对剩余价值[答案]ACDE【例题2·单选题】超额剩余价值是()。A.商品的社会价值低于商品价值的差额B.商品的社会价值高于商品价值的差额C.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D.商品的个别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的差额[答案]C四、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考试内容:掌握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和剩余价值本来是一个东西,但是二者又不能直接等同,剩余价值是相对于可变资本而言,利润则相对于全部预付资本而言。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表现形态或转化形式。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率也就转化为利润率。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即m/v。利润率则是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即m/(c+v)。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是可变资本,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率也就转化为利润率,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例题1·单选题】(2007年)剩余价值与利润不能直接等同,剩余价值是相对于()而言的。A.全部预付资本B.边际成本C.不变资本D.可变资本[答案]D【例题2·单选题】(2008年)剩余价值和利润不能直接等同的原因在于,剩余价值是相对于()而言的。A.全部预付资本B.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D.平均成本[答案]C(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考试内容:掌握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135
平均利润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是以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为前提的。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各个生产部门不同利润率的平均数,即剩余价值总量与社会总资本的比率。即:平均利润率=剩余价值总量/社会总资本。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不是各部门利润率的简单平均,它只是一种利润率平均化的发展趋势。各个生产部门的资本家按照平均利润率所获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完全掩盖了利润的来源和本质,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实质被进一步掩盖了。(三)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考试内容:掌握生产价格的形成过程。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是由商品的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构成的价格。生产价格的形成,实际上是商品价值中的剩余价值部分在不同生产部门进行平均分配的结果。生产价格是由价值转化来的,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商品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生产价格与价值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背离,但是,这种背离并不意味对价值规律的否定,相反,它是以价值规律为基础的。(了解其原因。)生产价格只不过是价值的转化形式,生产价格与价值的背离,并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只是价值规律实现形式的改变。【例题·多选题】平均利润率是()。A.社会剩余价值总额与社会预付资本总额之比B.一个部门的剩余价值总额与该部门预付资本总额之比C.社会平均资本利润率D.部门利润率平均的趋势E.各部门利润率的绝对平均化[答案]ACD五、剩余价值的分割考试内容:掌握剩余价值分割的实质及具体形式。在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存在着多种具体的资本形式,如商业资本、借贷资本、银行资本、农业资本等,与不同的资本形式相对应,剩余价值也分割为商业利润、利息、银行利润、资本主义地租等多种具体形式。(一)商业利润商业资本是在流通领域专门从事商品买卖,以获取剩余价值为目的的职能资本。从表面上来看,商业利润是商品销售价格高于商品购买价格的差额。商业利润的本质是产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体现了商业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二)利息借贷资本是借贷资本家为了获取利息而暂时借给职能资本家(包括工业资本家、农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使用的闲置货币资本。借贷资本是生息资本的一种具体形式。利息就是借贷资本家由于让渡资本使用权而取得的报酬,是由职能资本家支付的。利息在本质上是产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三)银行利润银行利润的本质是产业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四)资本主义地租资本主义地租是租地的农业资本家作为使用土地的报酬支付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它体现了大土地所有者和农业资本家共同剥削农业工人的经济关系。资本主义地租主要有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两种形式。1.级差地租土地自然条件的差别是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是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必须由劣等地的生产价格决定。135
2.绝对地租农业部门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部门,是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土地私有权的垄断是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绝对地租与级差地租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由农业工人创造的、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例题1·单选题】借贷资本是()。A.职能资本B.所有权资本C.高利贷资本D.生产资本[答案]B【例题2·单选题】资本主义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取决于()。A.优等地的生产条件B.中等地的生产条件C.劣等地的生产条件D.等外地的生产条件[答案]C【例题3·多选题】商业利润()。A.是在买卖过程中产生的B.是在生产过程中产业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C.数量上等于平均利润D.存在的情况下,生产价格等于成本价格加上产业利润与商业利润之和E.通过购销价格差额实现[答案]BCDE【例题4·单选题】(2008年)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A.土地经营权的垄断B.土地肥沃程度的差别C.土地地理位置的差别D.土地私有权的垄断[答案]D六、剩余价值的流通过程(一)资本循环考试内容:掌握资本循环的阶段、形式和所应具备的条件。资本的本质在于运动,只有在不断运动中资本才能得到增值。产业资本的循环是揭示资本运动本质的典型形式。产业资本是指投在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资本。产业资本的循环必须依次经过购买、生产和销售三个阶段,并相应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第一阶段是购买阶段。在这一阶段,产业资本的形式是货币资本,即以货币形式存在的资本。货币资本的职能就是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条件。第二阶段是生产阶段。在这一阶段,产业资本的形式是生产资本,即以生产要素形式存在的资本。生产资本的职能就是生产出剩余价值。第三阶段是销售阶段。在这一阶段,产业资本的形式是商品资本,即以商品形式存在的资本。商品资本的职能是实现剩余价值。产业资本有三种循环形式,即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了解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例1·多选题】(2007年)产业资本循环的具体形式有()。A.借贷资本的循环B.货币资本的循环C.生产资本的循环D.流动资本的循环E.商品资本的循环[答案]BCE【例2·单选题】(2007年)在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中,商品资本的职能是()。A.生产出剩余价值B.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条件C.创造剩余价值D.实现剩余价值[答案]D(二)资本周转速度考试内容:掌握资本周转速度及其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资本周转速度可以用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两个方面来表示。周转时间是影响资本周转速度快慢的一个重要因素。资本周转时间是指资本周转一次所需要的时间,也就是资本循环一次所需要的时间。资本周转时间由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构成。135
生产时间是指资本停留在生产领域的时间。它由四个部分组成:①劳动时间;②自然力独立作用于劳动对象的时间;③生产资料的储备时间;④正常的停工时间。在这四个部分生产时间中,劳动时间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因而起决定作用。要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必须减少那些非劳动时间。资本周转次数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通常为一年)资本周转的次数。资本周转速度与资本周转次数成正比,而与资本周转时间成反比。(三)社会资本再生产的过程及实现条件考试内容:掌握社会资本再生产的过程及实现条件。1.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理论前提互相联系的单个资本的总和,就是社会资本。互相交错、互为条件的单个资本运动的总和,就是社会资本的运动。社会总产品是社会各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一年)内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从价值形式上看,社会总产品是由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和剩余价值(m)三部分所构成;从实物形态上看,则由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部分构成。与此相适应,社会生产也划分为制造生产资料的部类即第一部类(I)和制造消费资料的部类即第二部类(Ⅱ)。2.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及其条件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就是指社会剩余产品是用于消费而不是用于积累,生产在维持原来的规模上重复进行。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I(v+m)=Ⅱc,即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与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从这一基本条件可以引申出两个条件:①I(c+v+m)=Ic+Ⅱc;②Ⅱ(c+v+m)=I(v+m)+Ⅱ(v+m)。这两个条件表明,第一部类所生产的生产资料同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以及第二部类所生产的消费资料同两大部类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即总供给与总需求要保持基本平衡。3.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及其条件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是指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投入生产,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进行。剩余价值转化为追加的资本,主要有两部分,其中一部分是用于追加生产资料的不变资本(用△c表示),另一部分是用于追加劳动力的可变资本(用△v表示)。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I(v+△v+m/x)=II(c+△c),即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加上追加的可变资本,再加上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这三者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与追加的不变资本之和。从这一基本实现条件,可以引申出另外两个实现条件:I(c+v+m)=I(c+Δc)+Ⅱ(c+Δc)Ⅱ(c+v+m)=I(v+Δv+m/x)+Ⅱ(v+Δv+m/x)以上三个实现条件,从不同侧面说明了在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过程中,两大部类之间、社会生产和社会消费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四)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考试内容:熟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及产生的根源。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经济危机的根本特点是商品生产过剩,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和作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经济危机造成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和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另一方面,经济危机对经济发展具有强制性的暂时调节作用。但这种调节作用是以破坏社会生产力为代价的。135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一、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过程考试内容:熟悉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和市场机制,掌握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的过程。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和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的主要特点是自由竞争、自由经营,企业的经济活动由市场机制来调节,国家不干预经济。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到l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其主要特征是垄断取代自由竞争成为经济生活的基础。【例题·单选题】垄断资本时期最重要的经济特征是()。A.国际、国内竞争空前激烈B.国际垄断同盟的形成C.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居支配地位D.瓜分世界,形成殖民体系[答案]C二、垄断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分为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阶段,这两个时期的区别在于国家是否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全面的干预和调节。(一)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掌握)1.垄断组织的产生;2.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已经融合起来,形成了金融寡头;3.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4.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5.最大资本主义大国已把世界上的领土瓜分完毕。【例题·多选题】(2008年)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有()。A.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导致垄断组织产生B.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融合,形成了金融寡头C.资本输出呈萎缩趋势D.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不断瓦解E.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已把世界上的领土瓜分完毕[答案]ABE(二)垄断资本考试内容:熟悉垄断资本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垄断资本是通过垄断组织来实现的。垄断组织拥有的资本就叫垄断资本。垄断组织的形式主要有四种: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等。垄断组织的建立,实质是为了获取垄断利润。垄断利润是指垄断组织凭借其垄断地位获得的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它主要是通过垄断价格实现的,包括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两种形式。垄断利润的来源主要有:一是垄断组织内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二是存在于垄断组织外部但通过价格等机制转移到垄断组织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例题1·单选题】垄断组织的建立,实质是为了()。A.提高市场占有率B.降低生产成本C.获得规模经济D.获取垄断利润[答案]D【例题2·单选题】垄断利润是()。A.权钱政治的结果B.通过垄断地位所形成的垄断价格获得的C.依靠企业兼并来实现的D.依靠和大银行的结盟实现的[答案]B【延伸考题】(2008年)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垄断组织获取垄断利润的主要方式是()。A.划分垄断市场B.严格限制竞争C.规定垄断价格D.控制生产资料[答案]C【例题3·多选题】垄断利润是()。135
A.资本家采用新技术而获得的超额利润B.资本家改善劳动组织而获得的超额利润C.资本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而获得的超额利润D.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E.靠垄断地位获得的巨额利润[答案]DE【例题4·多选题】垄断组织获得垄断利润的来源是()。A.从工人那里扣除的一部分劳动价值B.把非垄断企业剥削到的一部分剩余价值转化为垄断利润C.占有城乡小生产者的一部分产品价值D.把国外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部分价值转化为垄断利润E.由垄断本身而增大的商品价值[答案]ABCD(三)金融寡头考试要求:熟悉金融寡头形成和发展的过程。银行业的集中是以工业生产集中为基础的。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的融合,形成金融资本。在金融资本形成的同时,也就形成了金融寡头。金融寡头是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实际统治者。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通过“参与制”来实现。“参与制”是指金融寡头通过掌握股票控制额的办法来层层控制企业的制度。【例题1·单选题】金融资本是由()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A.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B.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C.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D.垄断银行资本和银行资本[答案]C【例题2·单选题】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A.工业资本B.农业资本C.银行资本D.金融资本[答案]D【例题3·单选题】(2007年)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通过()来实现。A.参与制B.代理制C.委托制D.国有化[答案]A(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考试内容:熟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其主要形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指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融合在一起的资本主义。其基本特征是国家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全面干预和调节。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结合在一起就产生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第一,国有企业,即国家直接掌握的国有垄断资本。第二,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即国家与私人共有的垄断资本。第三,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即国家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的各种干预和调节措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干预和调节经济,其实质都是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缓和社会经济矛盾和阶级矛盾,维护垄断资本的利益和资本主义经济秩序,从而维护其垄断统治并保证获得稳定的高额利润。【例题1·单选题】(2008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A.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B.科学技术进步的必然要求C.社会政治变革的必然结果D.社会基本矛盾尖锐的必然结果[答案]D【例题2·单选题】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指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融合在一起的资本主义,其基本特征是()。A.国家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全面干预和调节B.垄断组织获取垄断利润C.金融资本成为占统治地位的资本D.金融寡头成为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实际统治者[答案]A【例题3·多选题】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有()。135
A.国家直接掌管的垄断资本B.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内部结合C.国家工作人员在私人垄断企业中投资D.各国私人垄断资本在国际范围结合E.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外部结合[答案]ABE三、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一)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考试内容:熟悉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变化1.社会生产力获得了巨大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私有制范围内不断进行调整,出现了资本占有社会化的趋势。3.资产阶级政治统治形式趋于完善。4.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不损害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的情况下,推行了一系列社会改良的措施,使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相对缓和。(二)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考试内容:熟悉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当代资本主义出现的新变化,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了解其原因。当代资本主义出现的新变化没有根本改变资本主义占有的私人性质,它仍然是资本主义私有制,是更高程度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三)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总趋势考试内容:熟悉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趋势1.首先,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准备着坚实的物质基础。2.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营和管理方式。3.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变化显示着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但是,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所取代是一个充满着复杂的矛盾和斗争的历史过程。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复杂性和曲折性,决定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过程。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还能继续容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决定了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复杂性和长期性。4.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是长期的。社会主义发展的特点也决定其取代资本主义的长期性和曲折性。尽管目前资本主义还呈现出发展的态势,但就社会发展的最终走向而言,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总趋势。四、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客观必然性(了解)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是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只有以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代替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才能最终解决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例题·单选题】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A.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B.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矛盾C.金融垄断资本与工业垄断资本之间的矛盾D.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答案]A(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产生的特点(熟悉)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必须有自己的政治前提——建立无产阶级政权。135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否定。因此,社会主义公有制不可能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内部产生。必须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才能建立无产阶级的国家政权,才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三)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途径(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途径是:第一,没收官僚资本;第二,改造民族资本;第三,改造农业和手工业中的个体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l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例题·多选题】我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途径是()。A.没收官僚资本B.改造民族资本C.改造农业和手工业中的个体私有制D.财政投资建立国有企业E.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答案]ABC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一、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根本任务和目的熟悉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例题·多选题】社会主义的本质是()。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B.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C.达到共同富裕D.实行按劳分配E.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答案]AC(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考试内容:掌握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1.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2.是建立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客观要求。3.是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的客观要求。4.是为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创造物质条件的客观要求。【例题1·单选题】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A.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B.解放和发展生产力C.实现共同富裕D.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答案]B【例题2·单选题】(2004年)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之后,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变为()。A.社会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两种经济体制之间的矛盾B.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C.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D.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之间的矛盾[答案]B【例题3·多选题】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之所以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这是由()决定的。A.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其解决B.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C.建立社会主义物质基础D.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的客观要求E.是为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创造物质条件的客观要求[答案]ACDE(二)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消灭剥削,消除贫富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考试内容:掌握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135
剥削制度、两极分化的深刻经济根源在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实行按劳分配,其根本目的是消灭剥削,消除贫富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二、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理论及基本经济制度(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概述考试内容: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党的十三大标志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不发达的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1)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3)必须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体制;(4)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与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是由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了解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掌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例题·单选题】(2005年)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A.混合所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B.股份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C.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D.民营私有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答案]C1.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及其主体地位和实现形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的两种基本形式: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我国现阶段的全民所有制采取了国家所有制的形式,也就是国有经济。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有优势;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公有制经济在其运行过程中所采取的具体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该多样化,如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我们应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例题1·多选题】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本形式是()。A.全民所有制B.集体所有制C.混合所有制D.个体私有制E.外资经济[答案]AB【例题2·单选题】(2008年)我国现阶段的全民所有制经济采取的是()形式。A.国家所有制B.股份合作制C.混合所有制D.集体所有制[答案]A【例题3·单选题】(2006年)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公有制经济在其运行过程中采取的()。A.具体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B.国家干预方式C.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方式D.国家税费征缴方式[答案]A135
【例题4·单选题】(2005年)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A.生产组织形式B.利息协调方式C.资本组织形式D.基本管理制度[答案]C2.非公有制经济及其形式和作用我国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由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所组成。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成分。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差别主要是:是否形成了以雇佣劳动关系为主的经营方式。要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掌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这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元所有制结构决定的。等量劳动获得等量报酬是按劳分配的内在要求。按劳分配的具体形式主要有工资、奖金、津贴和劳动分红等。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按照资本、土地、劳动、技术等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贡献进行分配。其具体形式主要有:利息和利润是资本的收入,租金是土地的收入,非公有经济中的工资是劳动力的收入等。在收入分配中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例题1·单选题】(2005、2007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为了()。A.拉开收入差距B.与较低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C.适应多元所有制结构的要求D.满足不同阶层社会成员的物质文化需要[答案]C【例题2·单选题】按劳分配规律的内在要求是()。A.消灭剥削,实现社会公平B.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C.等量劳动获取等量报酬D.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答案]C第六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其运行基础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考试内容:掌握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定义和特征。1.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经济的原因: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独立经济利益实体的存在。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内在属性。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指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与其他社会的市场经济一样的共同特征:①市场机制起基础性作用;②市场主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③商品的价格由市场竞争形成;④政府不直接干预市场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⑤经济运行依据法律规范进行。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①在所有制结构上,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制度。②在分配制度上,要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③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健康运行。5.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规律,只要存在商品经济,价值规律就必然存在并起作用。【例题1·单选题】(2004、200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指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作用。135
A.统治性B.决定性C.辅助性D.基础性[答案]D(2007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应起()作用。A.基础性B.辅助性C.主导性D.统治性[答案]A(2008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源配置过程中,市场机制起()作用。A.辅助性B.先导性C.基础性D.平衡性[答案]C【例题2·多选题】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经济主要有()原因。A.独立经济实体的存在B.生产资料公有制C.社会分工D.社会化大生产E.按劳分配[答案]AC【例题3·单选题】只要存在商品经济,就必然存在的经济规律是()。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B.价值规律C.剩余价值规律D.市场竞争规律[答案]B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模式考试内容:掌握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框架。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市场和计划都是资源配置的调节手段,两者能够而且必须相互结合。同时,二者所处的地位和功能又有区别,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计划则是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手段。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模式①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②建立和培育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③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调控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④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⑤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例题·单选题】(2006~2008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后,国家对企业的管理应以()为主。A.间接方式B.直接方式C.统一管理D.风险控制[答案]A三、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一)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基本特征(掌握)1.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特征(1)统一性(2)开放性(3)竞争性(4)规范性2.培养和完善市场体系的意义(了解)(1)是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不可缺少的条件。(2)是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必不可少的条件。(3)是政府转变职能,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体系的基础,也是国家搞好宏观管理的必要前提。(4)是把微观搞活和宏观管理统一起来的基础。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同样是由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构成的一个完整的系统。(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考试内容:掌握商品市场、要素市场的涵义和类型。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市场商品市场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135
商品市场主要包括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从社会再生产的过程来看,消费品市场是最终市场。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要素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土地市场和房产市场的统称)、技术市场和信息市场等。【例题1·单选题】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是由()构成的。A.各种消费品市场B.各种生产资料市场C.各种生产要素市场D.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答案]D【例题2·多选题】()属于要素市场。A.消费品市场B.生产资料市场C.金融市场D.劳动力市场E.房地产市场[答案]CDE(三)社会主义市场规则与秩序考试内容:掌握市场规则和市场秩序的涵义和内容。1.市场规则(1)含义:市场规则是国家制定的维护市场公平竞争,保证市场正常运行的制度、法规和准则的总称,包括进入市场各主体的行为规范以及处理相互关系的准则。(2)内容:①市场进入规则:关于市场主体及其经营商品进入市场的规范和准则;②市场交易规则;③市场竞争规则。2.市场秩序市场秩序包括市场进入秩序、市场竞争秩序和市场交易秩序。其内容是市场规则的实现。3.市场管理(1)市场管理的手段:①法律手段;②行政手段;③经济手段。(2)市场管理的主要内容:①对市场主体的管理②对市场客体的管理③对市场经营活动和竞争方式的管理④对价格的管理和监督(四)市场中介组织1.市场中介组织含义介于国家和市场经营主体及消费者之间的非行政性社会经济组织和机构的通称。2.市场中介组织分类(1)主要为商品流通提供服务和沟通的市场中介,如经纪人、信息咨询等。(2)主要对市场运行提供公证和进行监督的市场中介,如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和资信评级机构等。3.市场中介组织作用①协助政府对市场实行非行政监督。②为市场主体及其交易提供服务,节约交易成本,保证交易秩序。4.对市场中介组织管理一般包括立法管理、行政管理、行业管理和自律管理。【例题1·单选题】市场中介组织是指介于国家和市场经营主体及消费者之间的()社会经济组织和机构的通称。A.非行政性B.行政性C.非盈利性D.盈利性[答案]A【例题2·多选题】(2006年)通常情况下,对市场中介组织的管理方式包括()。A.行政管理B.立法管理C.计划管理D.行业管理E.自律管理[答案]ABDE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考试内容:熟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微观基础的涵义及其构成。在我国现阶段,企业、农户、居民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运行主体。(一)社会主义企业和企业制度135
社会主义企业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活动的经济组织,是面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和民事义务的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只有当资本主义发展到大机器工业发展阶段以后,企业才大量出现。企业具有两重性,既是生产力的组织形式,又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二)企业的类型1.按企业的所有制性质分分为全民所有制(国有)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私营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其中外商投资企业包括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其个人或家庭的财产对其债务承担无限责任。2.按企业的组织形式分按企业的组织形式分,可以分为公司制企业、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个体工商户。(1)公司制企业包括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国有独资公司为有限责任公司。(2)个人独资企业是以其个人财产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的经营实体。(3)合伙企业,由合伙人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营利性组织。(4)个体工商户以其个人或家庭的财产对其债务承担无限责任。其他分类了解即可。【例题·多选题】(2005、2007年)下列市场经济组织中,应对自身债务承担无限责任的是()。A.个体工商户B.股份有限公司C.个人独资企业D.国有独资公司E.合伙制企业[答案]ACE(三)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考试内容:掌握现代企业制度的涵义、特征和组织结构。现代企业制度是同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企业制度,它是以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基础,以有限责任制度为特征,以公司制为主要的、典型的企业资本组织形式的新型企业制度。【例题·单选题】现代企业制度是同()相适应的企业制度。A.财产私有制和法人财产权B.社会分工和社会化大生产C.生产资料公有制和现代市场经济D.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答案]D1.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1)产权清晰两个层面,一个是出资人的所有权要清晰;二是企业法人财产权要清晰。(2)权责明确出资者对企业的债务承担有限责任。(3)政企分开政府对国家出资兴办或拥有股份的企业,是出资人,享有所有者权益,对企业债务承担有限责任,不直接干预企业经营活动。(4)管理科学2.现代企业制度的财产关系(1)财产关系包括财产的所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关系。在业主制企业中,五者完全集中在个人(即业主)身上;在合伙制企业中,集中在合伙者集体。公司制的出现导致财产终极所有权和企业法人财产权的分离。(2)财产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非常重要)财产所有权是指出资者按投入企业的资本额享有所有者的权益,即资本受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的权利;法人财产权是指企业法人依照法律、法规对企业实际拥有的财产的直接占有权、使用权和处置权。财产所有权指的是财产的归属权,法人财产权指的是财产运营权。法人财产权没有改变财产的归属。国有资产的最终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的分离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前提。产权清晰不是搞私有化。135
【例题1·单选题】(2005~2007年)在现代企业制度中,法人财产权指的是()。A.财产的归属权B.财产的运营权C.出资者的决策权D.出资者的受益权[答案]B【例题2·多选题】(2006年)企业法人财产权包括企业法人依法对企业实际财产所拥有的()。A.所有权B.占有权C.使用权D.处置权E.归属权[答案]BCD(3)法人财产权确立的意义法人财产权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根本特征。其意义在于:①为清晰产权奠定了理论基础,找到了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点。②使法人企业找到了存在的基础,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③为企业制度创新奠定了基础,为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开辟了道路。④为国有资产的重组和流动、保值、增值创造了条件。【例题1·单选题】(2007年)现代企业制度的根本特征是()的确立。A.企业法人财产权B.财产终极所有权C.资产受益权D.财产归属权[答案]A【例题2·单选题】(2004年)在实施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确立企业法人财产权的目的包括()。A.确保企业所有者能够获取利润B.有利于政府对企业的监管C.简化企业注册登记程序D.使法人企业具备存在的基础[答案]D【例题3·多选题】(2005年)在现代企业制度中,确立法人财产权的重要意义是()。A.为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所有制结构创造了前提条件B.为清晰产权奠定了理论基础C.使国有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经济实体D.为企业制度创新和转换经营机制奠定了基础E.为国有资产的重组和流动、保值和增值创造了条件[答案]BCDE3.现代企业制度的组织形式和组织结构(1)现代企业制度的组织形式现代公司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组织形式,具体形式主要有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①有限责任公司由两人以上五十人以下股东共同出资,每个股东以其出资额对公司行为承担有限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公司不对外公开发行股票。了解其优缺点。这种形式适合于中小企业。②股份有限公司由五名以上的发起人,通过发起设立或募集设立的方式所设立,注册资本由等额股份构成,并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本,股东以其所持有股份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法人企业。了解其优缺点。股份有限公司更适合于大中型企业。【例题1·多选题】现代企业制度的组织形式主要有()。A.有限责任公司B.合作制C.合伙制D.租赁制E.股份有限公司[答案]AE【例题2·多选题】(2007年)股份有限公司的特点有()。A.资产总额均分为每股金额相等的股份B.股东可以转让股票,也可以退股C.股东人数只有上限,没有下限D.需定期向社会公开其财务状况E.股票可以在社会上公开发行[答案]ADE(2)现代企业制度的组织结构现代企业制度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是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这种法人治理结构来进行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①股东大会是权力机构;②董事会是公司的经营决策机构;董事长是公司法定代表人;③监事会是公司的监督机构;135
④经理层负责日常经营活动,部门经理对总经理负责,总经理对董事会负责。【例题·单选题】()是公司制的核心。A.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B.有限责任制度C.法人财产权D.法人治理结构[答案]D(四)我国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考试内容:掌握我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率先从农村开始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又是以实行土地的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为主要标志。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没有改变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性质,只是改变了经营方式,由相对集中的统一经营改为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户经营。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是我国农村经济制度的基础,也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方式的基础。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与以社会化服务为内容的集体统一经营相互依存,构成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双层经营体制。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含义: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本地优势资源为依托,依靠多种形式的龙头企业带动,形成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的产业体系和利益机制。【例题·单选题】(200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未改变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制性质,只是改变了农村土地的()。A.种植结构B.经营方式C.分配方式D.管理模式[答案]B第七章 社会主义经济的增长与发展一、社会主义再生产(一)社会主义再生产的实质考试内容:掌握社会主义再生产的实质。社会主义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社会主义生产的实质是满足劳动者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与此相适应,社会主义再生产的实质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提高社会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二)社会主义再生产的特点考试内容:掌握社会主义再生产的特点、社会主义再生产不同类型的涵义。社会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扩大再生产从其实现的方式来看,分为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和内涵的扩大再生产。在现实生活中,两者往往是结合在一起进行的。根据我国目前的国情,应当把扩大再生产的立足点转移到内涵扩大再生产上来。【例题·单选题】生产在原有的规模上重复进行的再生产是()。A.简单再生产B.扩大再生产C.内涵扩大再生产D.外延扩大再生产[答案]A二、社会主义的产业结构(一)产业结构的内涵及其划分考试内容:熟悉产业的划分和产业结构的涵义。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及产业内部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结合状况。经常采用的产业分类方法有:1.两大部类分类法即把整个社会生产归纳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类。2.三次产业分类法——第一、二、三产业135
第一产业:用自然界本来就存在着的劳动对象进行生产的初级产品的生产部门,第一产业为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第二产业:对初级产品进一步加工的生产部门,包括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不生产物质产品而只提供服务的部门,即广义的服务业,包括流通部门(商业、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等)和服务部门(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公用事业、旅游业、技术和信息服务业等)3.生产要素密集程度分类法即根据不同的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对不同生产要素的依赖程度,划分为资本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例题1·多选题】(2008年)对产业进行分类时,经常采用的方法有()。A.投资规模分类法B.两大部类分类法C.消费结构分类法D.三次产业分类法E.生产要素密集程度分类法[答案]BDE【例题2·单选题】根据国家统计局对三次产业划分的规定,第一产业是指()。A.农业B.农业和工业C.工业D.服务业[答案]A【例题3·多选题】(2005年试题)按三次产业分类法,以下各产业部门中属于第二产业的是()。A采掘工业B.建筑业C.房地产业D.交通运输业E.邮电通讯业[答案]AB【例题4·单选题】(2003年)根据三次产业分类法,第三次产业是指()。A.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B.不对初级产品进行加工的部门C.不生产物质产品只提供服务的部门D.水产、捕猎、牧业等部门[答案]C【例题5·单选题】(2007、2008年)将产业划分为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依据是产业()。A.规模B.对不同生产要素的依赖程度C.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D.内部组织结构[答案]B(二)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考试内容:掌握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1.消费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2.资源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资源可分为自然资源和经济技术资源二大类,自然资源分为生态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四种类型。科学技术越发达,产业结构受自然资源结构的约束度越小。3.投资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4.科学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会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完善。5.劳动力素质和数量对产业结构的影响。6.产业间的关联方式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例题·多选题】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有()。A.消费结构B.生产要素密集程度C.资源结构D.投资结构E.科学技术[答案]ACDE(三)产业结构的优化考试内容:掌握产业结构优化的意义和途径。1.概念产业结构的优化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产业间建立起最佳的结构和最优的比例关系。2.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短期目标——实现产业结构的运行均衡;长期目标——实现产业结构高度优化。3.实现产业结构优化目标的途径①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产业结构转换机制,充分发挥价值规律、市场机制、宏观调控的作用,推动产业发展和调整。②选准主导产业,培育战略产业,强化基础产业在产业结构中,根据各种产业地位和作用的不同,一般可以区分为:主导产业、战略产业、基础产业和一般产业(熟悉其定义)。我国目前的主导产业:建筑业、汽车工业、电子工业等;战略产业:生物技术、高技术产业和信息产业;基础产业:农业、能源、原材料工业以及交通、通讯、服务、科技、教育等产业。135
【例题1·单选题】在国民经济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其他部门对它依赖程度大,它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关联度大的产业是()。A.战略产业B.基础产业C.主导产业D.高科技产业[答案]C【例题2·单选题】反映世界新技术革命成果,能在将来带动整个产业结构向高度化演进的产业是()。A.战略产业B.基础产业C.主导产业D.高科技产业[答案]A三、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一)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考试内容:熟悉国民收入及其分配的基本概念,熟悉我国国民收入分配制度和主要方式。1.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世界各国包括我国在内,实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国民生产总值(GNP):又称为国民总收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含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国内生产总值(GDP):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在本国或地区范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含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区别与联系:国民生产总值以人口为统计标准;国内生产总值以地域为统计标准。GNP=GDP+本国居民来自国外的财产和劳务收入-支付给外国居民的财产和劳务收入=GDP+国外净要素收入GDP=GNP-国外净要素收入【例题·单选题】(2006年试题)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是()。A.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国外净要素收入B.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国外净要素收入C.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收入D.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支出[答案]B2.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与物质生产有直接联系的成员中进行的。(1)全民所有制企业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分为三部分:税金或利润(上交国家)、企业基金(企业自留)、工资(企业职工)(2)集体所有制企业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分为四部分:税金(上交国家)、合作事业基金(上缴集资单位或主管部门)、企业基金(企业自留)、工资(企业职工)(3)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分为三部分:税金(上交国家),公积金、公益金(集体提留),个人收入(农民)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形成国家集中的纯收入、企业收入和生产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三部分,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三种基本的原始收入。3.国民收入的再分配通过再分配形成的收入,称为派生收入。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是继初次分配之后,国民收入在整个社会范围内的分配。(1)进行再分配的原因:①满足非物质生产部门发展的需要和支付这些部门的劳动者劳动报酬的需要。②加强重点建设,保证国家经济按比例地协调发展。③设立社会保障基金。④建立社会后备基金,应付各种突发事故和自然灾害。135
【例题·多选题】(2003、2004年)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必须进行再分配的主要原因是()。A.加强重点建设,保证国民经济协调发展B.满足非物质生产部门的需要C.满足物质生产部门扩大再生产的需要D.设立社会保障基金E.建立社会后备基金[答案]ABDE(2)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途径①国家财政收支。②银行信贷,信贷作为社会主义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的手段,有两个方面:一是存贷款活动本身,二是差别利率。③劳务费用的支付④价格体系。【例题1·多选题】(2003、2004年)下列各项中,属于国民收入再分配途径的是()。A.价格体系B.国家财政收支C.工业企业向职工发放奖金D.银行信贷E.服务行业的企业支付职工工资[答案]ABDE【例题2·多选题】(2007年)下列各项中,属于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再分配途径的有()。A.生产企业提留生产发展基金B.商业银行向企业发放贷款C.劳动者以其收入支付服务行业劳务费用D.生产企业向国家纳税E.国家调整部分产品价格[答案]BCE(二)社会主义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考试内容:熟悉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涵义及构成,掌握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关系的基本原则。1.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构成积累基金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所创造的国民收入中主要用作追加的生产资金部分。消费基金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所创造的国民收入中用来满足劳动者个人消费及社会消费的那部分资金(1)积累基金积累基金由扩大生产基金、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基金和社会后备基金三部分构成。在积累基金中,扩大生产基金是最主要的部分。(2)消费基金分为社会消费基金(国家管理基金、文教卫生基金、社会保障基金)和个人消费基金(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基金)【例题·单选题】(2003、2004年)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积累基金是由几个部分构成的,在下列选项中,属于积累基金的是()。A.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基金B.社会消费基金C.国家管理基金D.劳动报酬基金[答案]A2.社会主义积累和消费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积累基金代表着劳动人民的整体利益和长期利益,消费基金代表着劳动人民的个人利益和当前利益。两者在根本上是相统一的。但两者也有矛盾的一面。它是在劳动者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可以通过正确的处理得到解决。3.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积累和消费关系的原则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总的说来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的方针,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必须在生产发展和国民收入增长的基础上,兼顾积累和消费,使积累基金要保证进行扩大再生产的需要,消费基金要能保证劳动者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2)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比例,必须同国民收入中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比例相适应(3)正确安排积累基金内部的生产性积累和非生产性积累的关系。(4)正确安排消费基金中社会消费基金和个人消费基金的比例。(三)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与完善考试内容:熟悉社会保障制度的涵义和内容,掌握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和意义。1.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135
社会保障制度,是指社会为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和福利而提供物质帮助的各项措施的统称。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制度。是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形成的一种分配关系。【例题·单选题】(2005、2006年)社会保障是通过()所形成的一种分配关系。A.社会捐助B.社会成员互助C.国民收入再分配D.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答案]C2.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改革目标:完善社会保障服务网络,逐步建立起适应我国国情,资金来源多渠道,待遇结构多层次,保障方式多形式,管理体制法制化、社会化和规范化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和完善的具体内容:(1)完善和扩大社会保障项目,开展多种类的社会保险;(2)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基金和扩大社会保障对象;(3)加强社会保障立法,使社会保障法制化;(4)实行社会化的社会保障管理;(5)建立多层次保障制度。3.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和意义(1)有利于保证人民基本生活和社会安定(2)有利于企业转换经营机制(3)有利于政府精简机构和减轻负担(4)有利于引导合理消费和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政府、企业、个人共同负担和筹集社会保险费用。【例题·单选题】(2003年)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引导合理消费,这是因为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可以通过()共同负担和筹集社会保险费,使劳动者的消费结构趋于合理化。A.政府和个人B.政府和企业C.企业和个人D.政府、企业、个人[答案]D四、社会主义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考试内容:掌握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涵义及其相互关系。经济增长:一个国家或地区商品和劳务总供给量的增加。两层含义:商品和劳务总供给量是增加的;人均占有的商品和劳务也是增加的。经济发展:不仅是一般的经济增长,而且是指一个国家随着经济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社会、政治结构的变化,以及社会福利、文教卫生、群众参与经济及社会发展程度等在内的各种结构的协调与优化。经济增长只是经济发展的一部分,但它却是其中最基本、也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二)经济增长方式及其转变考试内容:掌握经济增长方式的涵义及类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含义:指资源的总体配置方式,即决定经济增长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及各种要素组合起来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劳动、资本、土地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三种基本要素。经济增长方式的类型:粗放型和集约型。了解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容和途径。【例题·单选题】(2008年)经济增长方式是指()。A.经济发展的目标形式B.经济发展的决策模式C.资源的总体配置方式D.宏观调控的主要方式[答案]C(三)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考试内容:熟悉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内容。经济发展战略是指在经济发展中有关全局性、长远性和根本性的决策体系,与一般的经济计划相比,经济发展战略具有全局性、长期性和根本性的特征。制定经济发展战略,首先要依据物质生产发展规律和客观经济规律,其次要依据本国的国情和国际环境,再次要充分考虑到需要和可能,具有可行性。经济发展目标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国民经济发展所要达到的总体目标。135
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到20世纪末,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第一,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第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第三,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了解三步走战略。熟悉2007年11月党的十七大对我国经济发展目标提出的新要求(68页):六项内容,注意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例题·多选题】(2008年)与一般的经济计划相比,经济发展战略所具有的特征包括()。A.指令性B.全局性C.阶段性D.长期性E.根本性[答案]BDE(四)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考试内容:掌握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社会经济和人的全面发展”,并强调了“五个统筹”的任务目标,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社会经济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开放和对外开放。“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当做好以下几项工作:(1)转变政府职能;(2)建立健全财税体制、社会保障制度、政绩考核制度等方面的机制;(3)改变经济增长方式;(4)突出社会经济工作的重点,切实解决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例题·单选题】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A.发展B.以人为本C.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D.统筹兼顾[答案]C第八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一、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职能与宏观经济调控考试内容:掌握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职能。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职能包括三个方面:①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职能②对国有资产管理和营运的职能——其目标是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③承担社会经济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事业建设的职能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的主体是国家,对象是国民经济总体活动,并通过对市场的调控来实现政府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时,应政企分开,综观全局,以实现国民经济综合平衡为目标,以间接调控为主要管理手段。(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必要性考试内容:掌握实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必要性表现在:①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②是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要求。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合理有效运行的需要。④是使微观经济活动符合宏观经济目标的需要。135
二、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方式和手段(一)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1)保持经济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这是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目标。(2)保持经济适度增长(3)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4)实现充分就业和收入分配公平(5)国际收支平衡(二)宏观经济调控的方式考试内容:掌握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方式。宏观经济调控基本上有直接调控和间接调控两种方式。直接调控就是国家用行政手段和指令性计划,而不通过市场机制来进行的宏观调控。间接调控是国家用经济手段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的经济宏观调控。两种宏观调控方式相区别的主要标志是国家采取的宏观调控手段是否通过市场机制这一中间环节来发挥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国家的宏观调控由直接调控为主转向间接调控为主,建立以间接调控为主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三)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掌握)1.计划手段在计划管理中采取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两种方式。计划体制改革,就是要从指令性计划管理为主,转变为以指导性的间接计划管理为主,即国家计划总体上应当是指导性的计划。2.经济调控手段和经济杠杆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以间接调控为主,就是主要依靠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3.法律调控手段4.行政调控手段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以经济调控手段为主。【例题·单选题】建立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手段体系,应以()为主。A.计划手段B.经济调控手段C.法律调控手段D.行政调控手段[答案]B三、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及其综合协调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主要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和收入政策等。(一)财政政策考试内容:掌握财政政策的涵义和类型。1.财政政策及其政策体系财政政策是由财政收入、财政支出、预算平衡、国家债务等方面的政策构成的财政政策体系。财政收入政策的主要内容是由税种和税率所构成的税收政策,财政支出政策的主要内容是政府的各项预算拨款政策。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的主要任务在于调节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基本平衡。2.财政政策的调控作用及手段了解财政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财政政策的手段主要有:①国家预算;②税收;③国债;④财政补贴;⑤转移支付。【例题·多选题】(2006年试题)下列各项政策措施中,属于财政政策手段的是()。A.发行国债B.调控利率C.财政补贴D.干预汇率E.转移支付[答案]ACE3.财政政策的类型135
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方面的不同功能,可将财政政策区分为平衡(中性)财政政策、盈余(紧缩性)财政政策和赤字(扩张性)财政政策三种类型。(1)社会总供求平衡时,国家预算应该实行收支平衡的平衡财政政策(中性政策)(2)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时,实行增税减少财政支出的结余政策进行调节——盈余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压缩需求(3)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时,实行减税增加财政支出的赤字政策进行调节——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需求【例题1·单选题】(2004年中级财税试题)预算收支调节经济运行的基本原理是()。A.经济高涨时采取推动经济发展的政策B.经济滑坡时采取抑制政策C.经济衰退时采取刺激政策D.经济平稳发展时,国家积极干预经济运行[答案]C【例题2·单选题】(2005年中级财税试题)当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时,财政预算应采取的政策是()。A.收支相等的平衡政策B.全面扩张政策C.收大于支的结余政策D.支大于收的赤字政策[答案]C【例题3·单选题】(2006年中级财税试题)当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时,政府预算应该实行的政策是()。A.结余政策B.扩张政策C.平衡政策D.紧缩政策[答案]B(二)货币政策考试内容:掌握货币政策的涵义和类型。1.货币政策及其政策体系货币政策是指国家为实现宏观经济目标而采取的控制和调节货币数量、信贷规模和利率水平及稳定币值的一种经济政策。它是由信贷政策、利率政策、汇率政策等具体政策构成的。货币政策一般是由中央银行来制定和执行的。我国的中央银行是中国人民银行。【例题1·单选题】(2005年)在我国,货币政策是由()制定和执行的。A.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B.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C.中国人民银行D.国务院直属政策性银行[答案]C【例题2·多选题】下列()属于货币政策。A.信贷政策B.利率政策C.税收政策D.汇率政策E.国债政策[答案]ABD2.货币政策的调控作用及手段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保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了解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手段)主要包括: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此来调节市场货币量的政策行为。调控机理: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等于向流通中投放货币,由此银根松动、市场利率下降,资金需求增加,信贷规模扩大;反之,中央银行出售有价证券,等于回笼货币,收缩信贷规模。【例题1·单选题】(2005年中级经济基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的规定,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并以此促进经济的增长。A.保持货币币值稳定B.实现充分就业C.保持物价稳定D.保持利率稳定[答案]A【例题2·多选题】(2008年)政府调控宏观经济时,通常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有()。A.存款准备金率B.转移支付C.公开市场业务D.再贴现率E.官方储备[答案]ACD3.货币政策的类型货币政策的核心是通过变动货币供应量来调节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根据货币政策在调节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方面的不同功能,可以把货币政策分为均衡性货币政策、扩张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三种类型。扩张性货币政策可以刺激社会总需求;紧缩性货币政策可以抑制社会总需求。当经济发展中出现有效需求不足时,需要降低存款准备率、再贴现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当经济膨胀时,需要提高存款准备率、再贴现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135
【例题·单选题】(2007年)扩张性货币政策的主要功能是()。A.抑制社会总供给B.缩小贸易顺差C.抑制社会总需求D.刺激社会总需求[答案]D(三)宏观调控的综合协调考试内容:掌握宏观经济政策之间的综合协调。除财政、货币两大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外,还有产业政策、收入政策、投资政策、消费政策和对外经济政策等,它们共同构成宏观经济政策体系。进行宏观经济调控必须将各项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结合起来,综合运用。综合协调体制要求:①目标统一;②政策协调;③功能互补;④适时适度。如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配合使用上就有“双松”、“双紧”、“一松一紧”、“一紧一松”的多种选择。【例题1·单选题】(2003年)当经济发展中出现有效需求不足时,需要(),以刺激经济增长,增加就业。A.增发国债,增加税收,增加转移支付B.降低存款准备金率C.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D.提高再贴现率[答案]B【例题2·多选题】在我国,建立宏观调控综合协调机制的基本要求包括()。A.权力集中B.目标统一C.政策协调D.功能互补E.适时适度[答案]BCDE第九章 财政职能第二部分 财政财政这部分内容分为四部分内容:1.财政基础知识。第九章财政职能2.财政支出。第十章财政支出3.财政收入第十一章财政收入和第十二章税收基本制度。税收是最主要的财政收入来源。4.政府预算。第十三章政府预算制度一、公共财政的基本特征(一)财政的基本涵义考试内容:理解财政的基本涵义。财政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收支分配活动。人类社会迄今为止存在三种经济体制,从而相应形成三种财政类型:(1)家计财政,这是对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财政模式的一种概括;(2)公共财政,与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的财政类型;(3)计划财政,特指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财政活动的一种类型。计划财政通常称为“生产建设财政”。在改革开放前,我国财政的经济建设支出是整个社会最主要和最基本的投资来源。【例题1·单选题】(2006年试题)财政的本质是一种以()为主体的分配关系。A.政府机关B.国家C.企业D.财政部门[答案]B【例题2·单选题】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财政,一般称之为()。A.效益型财政B.生产建设财政C.经营型财政D.公共财政[答案]D【例题3·单选题】我国在改革开放前,整个社会最主要和最基本的投资来源是()。A.私人投资B.财政支出C.集体经济投资D.外商投资[答案]B(二)公共财政的基本涵义考试内容:理解公共财政的基本涵义“公共财政”是与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的财政类型,是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的财政。公共财政为市场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以满足公共需要。社会公共需要是相对于私人个别需要而言的,具有以下特征:(1)135
社会公共需要是是社会公众共同的需要,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人有份的个人需要,也不是个人需要的简单加总;(2)社会公共需要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可以无差别地共同享有的需要,一部分社会成员的享用并不排斥其他社会成员的享用;(3)社会成员享用社会公共需要通过纳税、付费等形式付出代价,当然这种代价的付出不遵循等价交换原则。(4)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是政府的责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但是市场机制也存在“市场失灵”,因此需要政府致力于弥补这一缺陷,所以需要财政。市场机制最主要的缺陷:(1)不能排除垄断对资源配置的扭曲;(2)不能校正外部效应以达到最佳资源配置状态;(3)不能提供公共物品;(4)不能解决收入分配不公问题;(5)不能有效解决宏观经济波动问题。市场失灵领域就是需要政府发挥作用的范围。公共财政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政府为主体从社会上取得收入,并将收入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进行的收支活动。公共财政的核心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例题1·多选题】市场机制的调节也有自身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A.不能排除垄断对资源配置的扭曲B.价格波动C.不能提供公共物品D.不能有效解决宏观经济波动问题E.不能解决收入分配不公问题[答案]ACDE【例题2·单选题】(2008年)公共财政是政府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满足()的分配活动或经济行为。A.社会个人需要B.社会公共需要C.家庭需要D.国有企业需要[答案]B(三)公共财政的基本特征考试内容:掌握公共财政的基本特征公共财政具有四个基本特征:弥补市场失效、提供公平服务、非市场营利性和法治化财政。1.弥补市场失效2.提供公平服务财政公平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也包括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公共财政提供公平服务体现在三个方面:(1)财政收入结构要体现公平性;包括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横向公平:经济能力或支付能力相同的人应当缴纳数额相同的税收,以同等的方式对待条件相同的人。纵向公平:经济能力或支付能力不同的人应当缴纳不同的税收,能力强的人应该多缴纳税收,以不同的方式对待条件不同的人。(2)财政支出结构要体现公平性;财政支出要有相对统一和具体的标准。(3)财政体制的选择要体现公平性。如转移支付制度的设计要考虑区域、城乡差距3.非营利性从财政收入看,政府主要是依靠非营利性的税收手段取得收入;从财政支出上看,政府主要是将财政资金用于具有非营利性质的社会公共需要方面。4.法治性【例题1·多选题】公共财政具有()基本特征。A.公共财政是非营利性的财政B.公共财政是弥补市场失效的财政C.公共财政是为市场活动提供公平服务的财政D.公共财政是法治化的财政E.公共财政是盈利性的财政[答案]ABCD【例题2·单选题】经济能力或支付能力相同的人应当缴纳数额相同的税收,以同等的方式对待条件相同的人,这是()。A.横向公平B.纵向公平C.起点公平D.结果公平[答案]A135
【例题3·单选题】政府将财政支出主要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方面,这体现了公共财政的()。A.营利性B.非营利性C.法治性D.效益性[答案]B【例题4·单选题】在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设计上,必须考虑区域间和城乡间的发展差距,这体现了公共财政()的特征A.弥补市场失效B.非营利性C.法治性D.提供公平服务[答案]D【例题5·单选题】(2007年)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必须依据经国家权力机关批准的政府预算来安排财政支出,这体现了公共财政的()特征。A.非盈利性B.法治性C.弥补市场失效D.提供公平服务[答案]B二、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考试内容:掌握公共财政各项职能的含义以及发挥职能的机制和手段。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的职能主要有: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一)资源配置职能1.资源配置职能的含义通过财政收支,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弥补市场缺陷,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最优状态。2.财政配置资源的范围公共财政配置资源范围的大小取决于政府职能范围的大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配置的范围包括:(1)满足政府履行职能的需要;(2)市场不能有效提供而社会又需要的准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支出;(3)对社会资源配置的引导性支出。3.公共财政配置社会资源的机制和手段(1)根据政府职能的动态变化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公共财政收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合理比例,从总量上实现高效的社会资源配置;(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3)为公共工程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4)通过政府直接投资、财政贴息、税收优惠等方式,引导和调节社会投资方向,提高社会整体投资效率;(5)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提高财政自身效率。(二)收入分配职能1.收入分配职能的目标——实现公平分配2.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1)根据市场和政府的职责分工,明确市场和政府对社会收入分配的范围和界限;(2)加强税收调节;如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资源税(3)发挥财政转移支付作用;(4)发挥公共支出的作用。【例题·多选题】(2005年中级经济基础试题)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手段主要是()。A.税收B.转移支付C.公共支出D.国债E.财务管理[答案]ABC(三)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1.财政经济稳定职能:实现充分就业、稳定物价水平和国际收支平衡2.财政实现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1)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推动社会总供求的基本平衡,保证物价和经济增长稳定,实现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2)通过税收、财政补贴、财政贴息、公债等,调节社会投资需求水平,影响就业水平,使经济保持一定的增长;通过财政直接投资,调节社会经济结构,调节社会有效供给能力。135
(3)通过税收等调节个人消费水平和结构;(4)财政加大对节约资源、能源和环境保护的投入,加大对科技、文化、卫生、教育事业的投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健康发展。【例题·多选题】(2005年中级经济基础考题)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担负的职能有()。A.资源配置职能B.收入分配职能C.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D.综合平衡职能E.货币发行职能[答案]ABC第十章 财政支出一、财政支出分类(一)财政支出的意义财政支出,可以从两个角度理解,首先,财政支出是一个过程;其次,从财政支出以货币度量的意义看,财政支出又是政府为履行其职能而花费的资金的总和。就财政支出的本质而言,它是政府行为的成本。(二)财政支出的分类及其内容1.按政府支出功能分类了解财政支出功能分类:支出功能分类,就是按照政府主要职能活动进行的分类,这是世界各国广泛采用的一种分类方法。建立支出功能分类体系,是我国2006年新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改革的重要成果之一。我国政府支出的功能分类包括:一般公共服务、外交、国防、公共安全、教育、科学技术等17大类。我国现在预算支出分为“类”、“款”、“项”等不同级别的科目,共有17个“类”级科目,“类”级科目综合反映政府的职能活动。按照政府支出功能对财政支出进行分类具有重要意义(掌握):(1)能够清晰地反映政府各项职能活动支出的总量、结构和方面,有利于按照公共财政要求和宏观调控需要,及时有效地进行支出总量控制和支出结构调整;(2)为全面地、多角度地对政府支出进行分析创造了有利条件;(3)便于进行国际比较。【例题·单选题】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的财政支出的分类方法是()。A.支出功能分类B.支出用途分类C.支出结果分类D.支出发生时间分类[答案]A2.按政府支出经济分类了解财政支出经济分类的内容:支出经济分类,就是按照政府支出的经济性质和具体用途进行的一种分类。建立支出经济分类体系,也是我国2006年新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改革的重要成果之一。政府支出经济分类包括12个“类”级科目,如工资福利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等。掌握财政支出经济分类的意义:(1)可以使政府收支分类体系更加完整,使政府每一项支出的具体用途得到全面、具体、清晰的反映;(2)支出经济分类既是细化部门预算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预算单位执行预算和进行会计核算的基础,有利于进一步规范和强化预算管理。需要说明的是,2006年实施的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并不改变现行的预算管理方式。根据预算管理需要,我国政府支出预算分为:一般支出预算、基金支出预算、债务支出预算。【例题1·单选题】可以使政府每一项支出的具体用途得到全面、具体、清晰反映的支出分类方法是按支出()进行的分类。A.功能B.最终结果C.经济D.发生时间[答案]C【例题2·多选题】我国政府支出经济分类包括()。A.工资福利支出B.商品和服务支出C.补偿性支出D.积累性支出E.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答案]ABE135
【例题3·多选题】我国现行政府预算管理方式下,政府支出预算划分为()。A.一般支出预算B.基金支出预算C.社会保障支出预算D.债务支出预算E.补贴支出预算[答案]ABD(三)按财政支出最终结果分类(掌握)按财政资金使用的最终结果分类,财政支出分为补偿性支出、积累性支出、消费性支出。(1)补偿性支出,包括政府用于社会补偿性的支出和物质生产领域的补偿性支出。现在国家用于物质生产领域的补偿性支出只有企业挖潜改造支出一项。(2)积累性支出,主要是用于直接增加社会物质财富及国家物资储备(包括用于扩大再生产、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建立社会后备)等方面的支出。(3)消费性支出,是指用于社会公共需要方面的支出,包括文教、行政、国防等非生产部门的各项公用经费和人员经费。【例题1·多选题】(2006年、2007年)按财政资金使用的最终结果分类,财政支出可分为()。A.补偿性支出B.积累性支出C.引导性支出D.公平性支出E.消费性支出[答案]ABE【例题2·多选题】(2004年)下列财政支出中,属于积累性支出的是()。A.非生产性基本建设支出B.文教事业费支出C.行政管理费支出D.建立社会后备支出E.工业、交通部门事业费支出[答案]AD【例题3·单选题】文教、行政、国防等非生产部门的各项公用经费和人员经费支出属于()支出A.积累性B.消费性C.补偿性D.购买性[答案]B4.按财政支出在经济上是否直接获得补偿分类(重要)按财政支出在经济上是否直接获得补偿,或者说财政支出是否与商品和服务发生了交换分类,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购买性支出——等价交换,体现政府的市场性分配活动。转移性支出——价值单方面转移,体现政府的非市场性分配活动。5.按财政支出发生的时间分类(掌握)分为经常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经常性支出是指维持公共部门正常运转或者保障人们基本生活所必需的支出,包括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社会保障支出等。税收应当成为经常性支出的补偿方式。资本性支出是指用于购买或者生产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耐用品所需要的支出,包括生产性支出和非生产性支出。资本性支出发生后将形成固定资产。资本性支出一般有两种补偿方式:税收和国债。【例题1·单选题】将财政支出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这两类,是按()。A.按支出经济分类B.按支出的最终结果分类C.按支出功能分类D.按支出在经济上是否直接获得补偿分类[答案]D【例题2·单选题】(2008年)将财政支出分为补偿性支出、积累性支出和消费性支出,是按财政支出()所作的分类。A.最终结果B.功能C.发生时间D.在经济上是否直接获得补偿[答案]A【例题3·多选题】按财政支出发生时间分类,财政支出分为()。A.购买性支出B.转移性支出C.经常性支出D.资本性支出E.消费性支出[答案]CD【例题4·多选题】(2008年)财政资本性支出的补偿方式一般包括()。A.集资B.贷款C.税收D.行政收费E.国债[答案]CE二、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主要因素理解财政支出规模的衡量指标:一是用绝对量来衡量;二是用相对量来衡量,如财政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世界各国财政支出的历史进程看,财政支出规模一般是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掌握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主要因素:(一)经济发展因素135
(二)政治因素政治因素可具体分为三个方面,即社会政治局面的稳定状况、政治体制结构及政府工作效率、政府活动范围。(三)经济体制制度因素(四)社会因素【例题·多选题】(2007年)下列选项中,可能成为导致我国财政支出规模扩大的因素包括()。A.我国是人口大国,政府用于发展义务教育的支出需求非常大B.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在住房、汽车方面的需求持续旺盛C.政府要偿还过去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应支付而未支付得不够的历史欠账D.居民拥有财富的增多,使政府举借债务扩大财政支出规模成为可能E.我国城乡之间发展差距大,政府承担缩小发展差距的任务重[答案]ACDE三、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一)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涵义与特点(理解)1.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涵义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活动。购买性支出遵循等价交换原则,体现了政府的市场性再分配活动,反映了政府在配置资源方面的作用。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单方面的转移,包括政府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这种支出体现了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显示了政府在公平收入分配方面的作用。2.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特点(1)购买性支出具有有偿性,转移性支出具有无偿性(2)购买性支出具有等价性,转移性支出具有非等价性【例题1·单选题】(2004年,2005年)下列各项财政支出中,属于购买性支出的是()。A.行政经费支出B.社会保障支出C.救济支出D.补贴支出[答案]A【例题2·单选题】(2007年)下列支出中,属于财政购买性支出的是()。A.社会保障补助支出B.债务利息支出C.政府采购支出D.财政补贴支出[答案]C【例题3·单选题】(2004年,2005年)下列各项财政支出中,体现政府非市场性分配活动的支出是()。A.转移性支出B.建设性支出C.购买性支出D.消费性支出[答案]A【例题4·单选题】各种福利支出、对居民补贴支出、捐赠支出属于()支出A.转移性B.建设性C.购买性D.消费性[答案]A【例题5·多选题】(2008年)财政购买性支出的特点包括()。A.有偿性B.无偿性C.等价性D.非等价性E.营利性[答案]AC(二)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的功能比较要求:掌握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的功能差别。1.对生产与就业影响的方式不同购买性支出对社会生产与就业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影响;转移性支出对社会生产与就业只能发生间接的影响作用。2.对政府支出效益约束的强度不同。购买性支出对政府具有较强的效益约束;转移性支出对政府的效益约束较弱。3.体现了财政的不同职能。在财政支出总额中,购买性支出所占比重大,表明财政具有较强的资源配置职能;转移性支出所占比重大,表明财政具有较强的收入分配职能。发达国家,转移性支出所占比重往往较大;发展中国家,购买性支出所占比重往往较大。【例题·多选题】关于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功能的说法,正确的是()。135
A.购买性支出对社会生产与就业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影响B.转移性支出对社会生产与就业只能发生间接的影响作用C.购买性支出对政府具有较强的效益约束D.转移性支出对政府的效益约束较强E.购买性支出反映了政府在配置资源方面的作用[答案]ABCE第十一章 财政收入一、财政收入形式与分类(一)财政收入的意义(1)财政收入是一个筹集收入的过程,(2)从财政收入以货币度量的意义看,它是政府为履行其职能需要而筹集的一切货币资金的总和。(二)财政收入的形式我国财政收入由一般性财政收入和特殊性财政收入形式构成。1.一般性财政收入的形式:税收、国有资产收益、政府收费、专项收入、其他收入(1)税收国家凭借其政治权力向纳税人强制征收的收入。它是最古老、也是最主要的一种财政收入形式。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特征。税收收入是财政收入最主要的形式。【例题1·单选题】(2005年)税收是国家凭借其()取得的财政收入。A.经济权力 B.信用C.政治权力 D.经济实力[答案]C【例题2·单选题】(2006年)国家向纳税人征税,凭借的是其()。A.经济实力 B.国家信誉C.政治权力 D.财产权力[答案]C(2)国有资产收益国家凭借其对国有资产所有权获得的利润、租金、股息、红利、资金使用费等收入的总称。【例题1·单选题】国有资产收益是国家凭借其()取得的财政收入。A.国有资产所有权 B.信用C.政治权力 D.经济实力[答案]A【例题2·单选题】国家以国有资产所有者身份,通过股息、红利等形式取得的收入,属于()。A.税收 B.国债C.国有资产收益 D.专项收入[答案]C(3)政府收费是政府以特许使用权或提供直接服务为基础而取得收入的形式。包括规费和使用费两种。(4)专项收入根据特定需要由国务院或者经国务院授权由财政部门批准设置、征集并纳入预算管理的有专项用途的收入。如教育附加费、矿产资源补偿费收入、排污费等。(5)其他收入包括罚没收入,利息收入、捐赠收入、外事服务收入等。2.特殊性财政收入的形式(1)专用基金收入指经国家批准设立的,列入预算但由各部门自行管理的各种基金收入。它通过专门的基金预算来反映。(2)政府债务收入指国家财政通过信用方式从国内、国外取得的借款收入。目前我国对外公布的每年财政收入总额一般不包括债务收入。【例题1·单选题】(2008年)目前,我国最主要的财政收入形式是()。A.国有资产收益 B.税收C.基金收入 D.政府债务[答案]B【例题2·多选题】下列财政收入形式中,属于特殊性财政收入形式的是()。A.税收收入 B.政府债务收入C.专项收入D.政府收费E.专用基金收入[答案]BE135
【例题3·单选题】按我国财政收入形式分类,行政性收费收入属于()。A.债务收入 B.一般性财政收入C.基金收入 D.国有资产收益[答案]B【例题4·单选题】专用基金收入是经国家批准设立的,列入预算,但由()的收入。A.财政部代管B.财政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共同管理C.各省政府自行管理D.各部门自行管理[答案]D【例题5·多选题】属于专项收入的有()。A.规费 B.教育费附加C.基本建设收入D.排污费收入E.捐赠收入[答案]BD(三)财政收入的分类1.按财政收入来源和性质分类我国2006年进行的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按财政收入的来源和经济性质,将财政收入分为六类:(1)税收收入;(2)社会保险基金收入;(3)非税收入;(4)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5)债务收入;(6)转移性收入熟悉分类的意义:(1)拓宽了收入涵盖范围,使收入分类更为完整;(2)新的收入分类在层次上分为类、款、项、目四级,便于财政收入的统计和分析;(3)有利于形成完整的政府收支预算;(4)使财政收入分类更趋合理和规范,便于国际比较。2.按经济部门分类(了解)按经济部门划分,可以将财政收入划分为来自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和商业服务业的收入。农业是财政收入的基础;来自工业的收入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来自交通运输业和商业服务业的收入,呈日益增长的趋势。【例题·单选题】我国财政收入的基础是()。A.农业 B.工业C.交通运输业 D.商业服务业[答案]A3.按取得财政收入的依据分类(掌握)按取得财政收入的依据分类,可将财政收入分为政府公共财政收入和国有资产收入。(1)政府公共财政收入是政府以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者身份,依据政治权力所筹集的财政资金,包括各种税款和行政性收费收入。具有强制性、稳定性和社会性的特征。(2)国有资产收入是国家凭借国有资产所有权获得的利润、租金、股息、红利、资金使用费等收入。4.按取得收入的稳定程度分类(掌握)按取得收入的稳定程度分类,可以分为经常性收入和临时性收入。经常性收入包括税收收入、经常性的收费收入等。临时性收入包括债务收入、出卖公产收入、罚款收入等。【例题·多选题】(2004年)财政收入分为经常性收入和临时性收入,在下列选项中,()属于临时性收入。A.税收收入 B.国债收入C.行政性收费 D.出卖公产收入E.罚款收入[答案]BDE5.按财政收入的价值构成分类按财政收入的价值构成分类,财政收入主要来自M(新创造的归社会支配的剩余产品价值部分)。【例题·单选题】按价值构成分类,我国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A.补偿生产资料消耗的价值B.活劳动创造的价值C.剩余产品价值 D.消费额[答案]C6.按财政收入的管理权限分类按财政收入的管理权限分类,分为中央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例题1·单选题】(2004年)将财政收入分为政府公共财政收入和国有资产收入,这是按()进行的分类。A.财政收入的价值构成 B.财政收入的管理权限C.取得财政收入的依据 D.取得财政收入的稳定程度[答案]C【例题2·多选题】按财政收入管理权限分类,将财政收入分为()。A.中央财政收入B.地方财政收入C.经常性收入 D.临时性收入E.税收[答案]AB135
二、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主要因素保证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是世界各国的主要财政目标之一。(一)财政收入规模的衡量指标衡量财政收入规模的指标可以分为绝对量指标和相对量指标。相对量指标是指一定时期内财政收入与有关经济指标的比率,通常用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表示,该指标综合反映政府占有和支配社会资源的程度,反映政府调控经济的能力和对社会资源配置的影响程度。还经常用的一个指标是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该指标可以用来衡量和反映中央政府集中财力的程度和宏观调控的能力。【例题1·单选题】(2007年)衡量财政收入规模的相对量指标,通常用财政收入占()的比重来表示。A.财政支出 B.社会商品零售额C.国内生产总值D.进出口贸易额[答案]C【例题2·单选题】(2005年)在衡量财政收入规模的指标中,综合反映政府占有和支配社会资源程度的指标是()。A.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B.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C.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D.增值税占税收收入的比重[答案]C【例题3·单选题】(2008年)用来衡量和反映中央政府集中财力程度和宏观调控能力的指标是()。A.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B.税收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C.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D.中央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答案]C(二)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主要因素(掌握)1.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财政收入占国内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越大。2.生产技术水平——促进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是增加财政收入的有效途径。3.经济结构4.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因素5.价格因素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价格总水平升降对财政收入的影响;二是现行财政收入制度。【例题·多选题】(2005年)影响我国财政收入规模的主要因素,除了经济发展水平外,还有()。A.生产技术水平 B.经济结构C.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 D.政府管理级次E.价格总水平[答案]ABCE(三)财政收入规模的确定1.效率和公平的标准效率标准,就是要考虑既定的财政收入规模是否有利于促进社会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和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公平标准,就是在确定财政收入规模时,要公平地分配财政税收负担。2.“两个比重”的衡量标准我国通常用两个比重来间接地反映效率与公平的兼顾程度。“两个比重”就是指全国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例题·多选题】(2005年)在我国,人们经常提到有关财政的“两个比重”是指()。A.全国财政收入占社会总产值的比重B.全国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C.全国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D.中央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E.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答案]CE三、政府债务收入(一)政府债务收入的涵义和特征135
掌握政府债务收入的涵义:政府以债务人身份,依据有借有还的信用原则取得的资金来源,是一种有偿形式的、非经常性的财政收入。由中央政府发行的公债,称为国家公债,简称国债;由地方政府发行的公债,称为地方公债,简称地方债。由于我国不允许地方发行债务,因此我国的公债一般是指中央政府的债务。掌握政府债务收入的特征:1.有偿性;2.自愿性;3.灵活性【例题1·单选题】国债是指()。A.中央政府发行的公债 B.地方政府发行的公债C.国有银行发行的债券 D.国有企业发行的债券[答案]A【例题2·单选题】(2007年)我国现行预算法关于政府举借债务的规定是,“除法律和国务院另有规定外,()”。A.各级政府不得发行政府债券B.中央政府不得发行政府债券C.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D.县级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答案]C【例题3·多选题】(2005年初级财税)政府债务收入的特征主要有()。A.有偿性 B.自愿性C.灵活性 D.无偿性E.固定性[答案]ABC【例题4·多选题】政府债务收入与税收相比较,有着()特殊性。A.政府债务收入不是国家经常性财政收入B.政府债务收入具有偿还性C.政府债务收入认购具有强制性D.政府债务收入需还本付息E.政府债务收入发行具有固定性[答案]ABD(二)政府债务的经济影响(掌握)1.积极影响(1)弥补财政赤字。发行公债最初的目的,是为了弥补财政赤字。弥补财政赤字的三种途径:增加税收、发行国债、向银行透支。(2)筹集政府投资资金(3)调节经济——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行公债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之一2.消极影响(1)如果不考虑政府偿还能力,长期实行赤字财政政策,通过发行公债取得收入弥补财政赤字,会成为财政的沉重负担;(2)会增加纳税人的负担。偿还公债的最终收入来源是税收。(3)政府取得公债收入,可能会产生财政“挤出效应”(4)有可能引发通货膨胀。【例题1·单选题】发行公债最初的目的,是为了()。A.弥补财政赤字 B.筹集政府投资资金C.调节经济 D.增发货币[答案]A【例题2·单选题】(2008年)偿还公债的最终收入来源是()。A.发行新公债 B.银行贷款C.税收 D.政府收费[答案]C【例题3·多选题】(2007年)如果政府发行公债的规模过大,超过一定限度,将可能出现的情况有()。A.产生财政“挤出“效应 B.减轻财政负担C.增加纳税人负担 D.减轻纳税人负担E.引发通货膨胀[答案]ACE(三)政府债务收入规模的衡量指标(掌握)1.国债依存度表示国债发行规模与当年财政支出的比率。由于我国只有中央政府才发行公债,因此衡量我国国债依存度要用当年国债发行额占中央财政支出的比重来衡量。2.国债负担率到当期为止,政府历年发行公债尚未偿还的累计余额与当年GDP的比例关系。3.国债偿债率当年到期还本付息的国债总额占当年财政收入的比例。这一指标反映财政还本付息的能力。【例题1·多选题】衡量国债规模适度与否的指标有()。135
A.国债偿债率 B.国债依存度C.发行率 D.国债负担率E.消偿率[答案]ABD【例题2·单选题】(2005年初级财税)国债依存度是指()。A.当年国债发行规模÷当年财政收入总额B.当年国债发行规模÷当年财政支出总额C.当年国债余额÷当年财政收入总额D.当年国债余额÷当年财政支出总额[答案]B【例题3·单选题】(2008年)国债偿债率是指当年到期还本付息的国债总额占()的比例。A.历年财政收入 B.当年财政收入C.历年财政支出 D.当年财政支出[答案]B【例题4·单选题】国债负担率是指()。A.当年国债发行额与当年GDP的比率B.政府历年发行公债尚未偿还的累计余额与当年GDP的比率C.当年国债发行额与当年财政收入的比率D.政府历年发行公债尚未偿还的累计余额与当年财政收入的比率[答案]B第十二章 税收基本制度一、税收的基本涵义与特征(一)税收的基本涵义(掌握)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其政治权力,依法参与单位和个人的财富分配,强制、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对税收内涵的理解:1.税收的征收主体是国家,征收客体是单位和个人。2.税收的征收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或者说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3.税收征收的依据是法律,凭借的是政治权力,而不是财产权力。4.征税的过程是物质财富从私人部门单向地、无偿地转给国家的过程。5.从税收征收的直接结果看,国家以税收方式取得财政收入。【例题1·单选题】(2007年)税收是国家凭借其()取得的财政收入。A.经济权力 B.信用C.政治权力 D.经济实力[答案]C【例题2·单选题】税收的征收主体是()。A.国家 B.财政部C.中央银行 D.税务局[答案]A(二)税收的基本特征(掌握)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1.税收的强制性指征税凭借的是国家的政治权力,通过颁布法令实施,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违抗。2.税收的无偿性——无直接偿还性税收的无偿性是相对的,税收对具体纳税人而言具有无偿性,但是对于全体纳税人而言由具有返还性。3.税收的固定性税收的固定性特征是指税收的确定性和征收标准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例题·多选题】(2004年、2006年、2007年)税收的基本特征有()。A.自觉性 B.强制性C.无偿性 D.有偿性E.固定性[答案]BCE二、税制要素与税收分类(一)税制要素税收制度基本构成要素主要有:纳税人、课税对象、税率、纳税环节、纳税期限、加成和减免、违章处理等。135
1.纳税人(掌握)纳税人:指税法规定享有法定权利、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负税人:指最终负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与纳税人可能是合一的,也可能是分离的。在存在税负转嫁(如流转税税种)的情况下是分离的,在不存在税负转嫁(如所得税税种)的情况下,二者是合一的。【例题·单选题】(2005年)最终负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称为()。A.课税对象 B.纳税人C.征收主体 D.负税人[答案]D2.课税对象(掌握)课税对象也称为征税对象,是指税法规定的课税的目的物,是课税的依据或根据。它是区别税种的主要标志。我国将课税对象分为:(1)流转额;(2)所得额;(3)财产额;(4)其他。依据课税对象的不同,可以将我国的全部税种划分为流转税类、所得税类、财产税类和其他税类。【例题·单选题】(2004年)课税对象又称征税对象,即()征税。A.对什么人 B.对什么目的物C.对什么地点 D.在什么时间[答案]B3.税率(掌握)税率是指税法规定的每一单位课税对象所应纳税额的比例或标准,它是计算应纳税额的尺度。税率是税收政策的中心环节。税率的分类(1)按税率的表现形式,分为用绝对量表示的税率和用百分比表示的税率。用绝对量表示的税率,也称定额税率或固定税率。——从量税用百分比规定的税率——从价税。按照税率与课税对象的变动关系,可以分为比例税率、累进税率和累退税率。①比例税率:对同一课税对象按一个百分比的税率课税。比例税率一般适用于对商品劳务的课税。其特点是计算简便,征收效率高,但它有悖于量能纳税原则。比例税率是我国运用最广泛的一种税率形式。②累进税率:按照课税对象数额大小,分为若干个级次,并规定相应的由低到高的税率。累进税率一般适用于对所得和财产的课税。累进税率的优点是税负公平,具有自动调节功能,缺点是计算较复杂。累进税率又可以分为全额累进税率、超额累进税率。全额累进税率:全部应税数额都适用于相应的最高等级的税率课税。超额累进税率:一定数量的课税对象可同时适用几个等级部分的税率。 级数 全月应纳税所得额 税率(%) 速算扣除数(元) 1 不超过500元的 5 0 2 超过500元-2000元的部分 10 25 3 超过2000元-5000元的部分 15 125 4 超过5000元-20000元的部分 20 375 5 超过20000元-40000元的部分 25 1375 6 超过40000元-60000元的部分 30 3375 7 超过60000元-80000元的部分 35 6375 8 超过80000元-100000元的部分 40 10375 9 100000元以上的部分 45 15375 全额累进税率:甲应纳税所得额为490元,则应纳税额=490*5%=24.5元;乙应纳税所得额为510元,则应纳税额=510*10%=51元。税后收入甲〉乙全额累进税率计算简单,但累进程度高,尤其是在级距临界点附近容易出现税负增长超过所得增长的不合理现象。超额累进税率:135
甲应纳税所得额为490元,则应纳税额=490*5%=24.5元;乙应纳税所得额为510元,则应纳税额=500*5%+(510-500)*10%=26元。税后收入甲〈乙超额累进税率计算复杂,但是累进程度低,可以避免税负增长超过所得增长的不合理现象。在累进税率方法下,世界各国多采用超额累进税率。③累退税率:是指当课税对象数额增加时,税率反而逐级递减的税率。实践中并无真正的累退税率。【例题1·多选题】(2008年)按税率与课税对象的变动关系分类,税率分为()。A.比例税率 B.平均税率C.累退税率 D.累进税率E.边际税率[答案]ACD【例题2·单选题】比例税率一般适用于对()的课税。A.商品劳务 B.财产C.所得 D.个人收入[答案]A【例题3·单选题】如果规定每平方米土地征多少土地使用税,这种税率属于()。A.固定税率 B.比例税率C.累进税率 D.累退税率[答案]A【例题4·单选题】(2008年)下列税率中,能够与纳税人的负担能力相适应、具有自动调节功能、可以体现税负公平的是()。A.固定税率 B.累进税率C.比例税率 D.平均税率[答案]B(2)边际税率和平均税率边际税率,是指在超额累进税率情况下对计税基数各级次的增加部分所适用的税率,或最后一个单位的税基所适应的税率。平均税率,是全部税额与收入之间的比率,亦称平均负担率。在比例税率制下,边际税率与平均税率是相同的;在超额累进税率下,平均税率随边际税率的提高而上升,但平均税率低于边际税率。(3)名义税率和实际税率名义税率,是税法所规定的税率。实际税率,是税收的实际负担率。在存在大量的税前扣除情况下,名义税率高于实际税率。在通货膨胀情况下,个人名义税率虽然没有提高,但实际税率却提高了。【例题·单选题】税法规定的税率是()。A.边际税率 B.平均税率C.名义税率 D.实际税率[答案]C(4)零税率和负税率零税率,是以零表示的税率,它是免税的一种形式。零税率表明课税对象的持有人负有纳税义务,但不需要缴纳税款。负税率,是指政府利用税收形式对所得额低于某一特定标准的家庭或个人予以补贴的比例。【例题·单选题】(2004年)下列各项中,表明课税对象的持有人负有纳税义务,但不需要缴纳税款的税率是()。A.名义税率 B.实际税率C.零税率 D.边际税率[答案]C4.纳税环节5.纳税期限纳税期限是税收强制性、固定性在时间上的体现。6.加成和减免(掌握)(1)附加和加成:属于加重纳税人负担的一种措施。附加即附加税,是与正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加成:是加成征收的简称。是对特定纳税人加重征税的一种政策措施。(2)减免税(3)起征点和免征额——实质上属于免税的特殊形式起征点:指税法规定的对课税对象开始征税时应达到的一定数额。免征额:指税法规定对课税对象全部数额中免于征税的数额。没有达到起征点和免征额,不征税;达到或超过起征点,就其全额征税;达到或超过免征额,就其超过部分征税。(4)出口退税135
我国现行税法规定对增值税和消费税实行出口退税制度。附加、加成和减免税体现了税法的严肃性与政策上必要的灵活性有机结合的治税思想。【例题1·多选题】体现税法的严肃性与政策上必要的灵活性有机结合的治税思想是()。A.加成 B.附加C.减免税 D.税率E.纳税期限[答案]ABC【例题2·单选题】(2006年)根据国家现行税收制度规定,下列税种中,实行出口退税的税种为()。A.个人所得税 B.资源税C.增值税 D.印花税[答案]C7.违章处理违章处理对于维护国家税法的强制性和严肃性具有重要意义。例题:【例题1·多选题】(2006年)下列各项中,属于税收制度基本构成要素的有()。A.纳税人 B.征税机关C.税率 D.立法机关E.课税对象[答案]ACE【例题2·单选题】税收政策的中心环节是()。A.纳税人 B.课税对象C.税率 D.纳税期限[答案]C(二)税收的分类世界各国的税种一般分为六类:商品和劳务税类、所得税类、社会保障税类、财产税类、关税类、其他税类。1.按课税对象分类(掌握)按课税对象,一般分为流转税类(也称为商品和劳务税类,我国税制结构中的主体税类)、所得税类和财产税类(房产税、车船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例题·单选题】(2008年)在我国现行税制体系中,房产税、车船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属于()。A.流转税 B.所得税C.财产税 D.关税[答案]C2.按计税依据分类(掌握)按计税依据分为从价税和从量税。资源税、车船税、土地使用税等属于从量税。【例题1·多选题】(2008年)按计税依据分类,税收分为()。A.从价税 B.从量税C.流转税 D.所得税E.财产税[答案]AB【例题2·多选题】(2006年)下列各税中,()属于从量税。A.营业税 B.资源税C.房产税 D.车船税E.城镇土地使用税[答案]BDE【例题3·多选题】(2007年)下列各税种中,属于从价税的有()。A.营业税 B.企业所得税C.车船税 D.土地使用税E.房产税[答案]ABE3.按税收的管理权限分类按税收的管理权限划分,分为中央税、地方税以及中央和地方共享税。4.按税负能否转嫁分类分为直接税(所得税和财产税)和间接税(流转税)。在直接税下,纳税人即负税人;在间接税下,纳税人不一定是负税人。发达国家的税收体系一般以直接税为主体;发展中国家的税收体系一般以间接税为主体。5.按征税机关分类(掌握)分为工商税收和关税。【例题·单选题】(2005年、2008年)将税收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是以()为标准进行的分类。A.税收课税对象 B.计税依据C.税收管理权限 D.税负能否转嫁[答案]D三、流转税类(一)流转税的主要特点流转税,亦称商品税,指所有以商品流转额和非商品流转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种的总称。流转税是我国的主体税种。135
流转税的特点:(1)课征普遍。对商品和非商品流转额课税是最具普遍性的税收。(2)以商品和劳务的流转额或交易额为计税依据。(3)除少数税种或税目实行定额税率外,流转税普遍实行比例税率。计算简单,便于征收管理。我国现行税制中商品课税的种类: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等。【例题1·多选题】我国流转税具有()特点。A.课征普遍 B.以流转额或交易额为计税依据C.属于直接税 D.计算简单,便于征收管理E.税负不易转嫁[答案]ABD【例题2·多选题】(2006年)在我国现行税制中,属于商品和劳务税类的税种有()。A.消费税 B.个人所得税C.增值税 D.营业税E.企业所得税[答案]ACD【例题3·单选题】(2007年)按课税对象分类,增值税,消费税属于()。A.所得税 B.流转税C.地方税 D.直接税[答案]B(二)增值税增值税是对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就其增值额征收的一种税。例题:某企业本期销售额为100万元,本期外购商品与劳务的价值为60万元,假设增值税税率为17%,计算该企业应纳的增值税。从理论上讲,增值额=100-60=40万元;应纳税额=40×17%=6.8万元。实际中,应纳税额=(100-60)×17%=100×17%-60×17%=6.8万元。100×17%——销项税额;60×17%——进项税额一般纳税人增值税的计算基于销项税额和进项税额的两个概念,采用扣税法计算。基本公式:应纳税额=销项税额-进项税额应纳税额=销售额*税率-进项税额因此增值税是按取得的货物或应税劳务的销售额,以及进口货物的金额计算税款,并实行税款抵扣制的一种商品税。增值税是我国收入规模最大的税种。【例题·单选题】(2004年、2007年)在我国现行各税种中,收入规模最大的是()。A.消费税 B.营业税C.增值税 D.企业所得税[答案]C1.增值税的类型(掌握)①消费型增值税即允许扣除购入固定资产中所含的税款。②收入型增值税即允许扣除固定资产折旧中所含的税款。③生产型增值税即不允许扣除固定资产中所含的税款。我国从2009年1月1日起将生产型增值税改为消费型增值税。2.征税范围和纳税人销售或者进口的货物和提供的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为严格增值税征收管理,我国将增值税纳税人分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3.税率与征收率(掌握)采取基本税率再加一档低税率的模式。基本税率为17%,低税率为13%——粮食、食用植物油、饲料、化肥、农药等。对小规模纳税人适用征收率:3%。4.计税方法(掌握)①一般纳税人:采取扣税法。计算公式为:应纳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销项税额=销售额×适用税率。135
例题:某企业本月销售额为4000万元,进项税额为120万元,该企业本月应纳增值税为4000×17%-120=680-120=560万元。②小规模纳税人:应纳税额=销售额×征收率③对进口货物应纳税额=组成计税价格×税率(三)消费税消费税是对特定的消费品和消费行为征收的一种税。我国从1994年开始征收。1.征税范围和纳税人纳税人:在我国境内生产、委托加工和进口应税消费品的单位和个人。2.税目和税率(1)税目消费税采取按产品列举税目的办法。烟、酒及酒精、化妆品、贵重首饰及珠宝玉石、鞭炮焰火、成品油、汽车轮胎、摩托车、小汽车、高尔夫球及球具、高档手表、游艇、木制一次性筷子、实木地板共14类消费品。(2)税率税率有比例税率和定额税率两种。定额税率:成品油、啤酒、黄酒复合计税:卷烟、白酒【例题1·单选题】(2004年、2006年)我国的消费税采取()征税的办法。A.全面 B.列举C.消费 D.进口[答案]B【例题2·多选题】下列消费品中,属于消费税征税范围的有()。A.服装 B.高尔夫球及球具C.护肤护发品 D.高档手表E.木制一次性筷子[答案]BDE【例题3·单选题】(2007年)我国对啤酒征收消费税采用的税率是()。A.比例税率 B.定额税率C.累进税率 D.平均税率[答案]B3.计税方法从价定率、从量定额、复合计税四、所得税类(一)所得税的主要特点所得税类是对所有以所得为课税对象的税种的总称。所得课税的特点:(1)税负相对比较公平;(2)所得税类一般不存在重复征税问题,税负也不易转嫁;(3)税源可靠,收入具有弹性。(二)企业所得税企业所得税是对我国境内的企业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组织,就其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征收的一种税。2008年1月1日施行新《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制定统一的企业所得税法遵循的原则:(1)贯彻公平税负原则;(2)落实科学发展观原则;(3)发挥调控作用原则;(4)参照国际惯例原则;(5)理顺分配关系原则;(6)有利于征收管理原则。新企业所得税法的主要内容:1.纳税人(掌握)在我国境内的企业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组织,不包括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2.税率(掌握)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135
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虽设立机构、场所但取得的所得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没有实际联系的,应当就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适用税率为20%。3.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掌握)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4.应纳税额的计算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税率-减免税额-抵免税额5.征收管理除另有规定外,居民企业以企业登记注册地为纳税地点,但登记注册地在境外的,以实际管理机构所在地为纳税地点。纳税年度:1月1日~12月31日。企业所得税按年计算,分月(季)预缴。【例题·单选题】(2007年)2007年3月16日,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规定,我国企业所得税的税率为()。A.33% B.30%C.25% D.20%[答案]C(三)个人所得税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采取分类征收制度。1.纳税人分为居民纳税人和非居民纳税人两种。居民纳税人是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中国境内居住满一年的个人;非居民纳税人是指在中国境内没有住所又不居住,或无住所且居住不满一年的个人。居民纳税人就其来源于境内、境外的所得纳税;非居民纳税人仅就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纳税。2.课税对象我国个人所得税采用分类所得税制,其应税项目为11项,包括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包括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投资者)的生产、经营所得等。3.税率根据所得类别的不同,分别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4.计税方法(掌握)个人所得税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如果是超额累进税率)(1)工资、薪金所得每月收入额减除2000元费用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2)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成本、费用以及损失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3)企业事业单位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必要费用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4)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财产租赁所得:每次收入不超过4000元的,减除费用800元;4000元以上的,减除20%的费用;其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5)财产转让所得:以转让财产的收入额减除财产原值和合理费用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6)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以每次收入额为应纳税所得额【例题1·单选题】(2004年)一位饭店的经理,2009年5月月薪为3400元。按照我国个人所得税法,其适用税率为10%,速算扣除数为25元,据此,其应缴纳个人所得税()元。A.205 B.175C.135 D.115[答案]D[解析]应纳税额=(3400-2000)*10%-25=115元【例题2·多选题】(2008年)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根据类别不同,分别实行()征收。A.全额累进税率B.超额累进税率C.固定税率D.比例税率E.累退税率[答案]BD135
五、财产税类财产税类是对所有以财产为课税对象的税种的总称,是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财产课税的优点:(1)符合税收的纳税能力原则;(2)税源比较充分,且相对稳定;(3)具有收入分配的功能;(4)属于直接税,税负不易转嫁。财产税的缺点:(1)税收负担存在一定的不公平;(2)收入弹性较小,变动困难;(3)在经济不发达的时期,课征财产税在一定程度上对资本的形成可能带来障碍。我国现行税制中的财产税类的税种:房产税、车船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第十三章 政府预算制度一、政府预算职能(一)政府预算的基本涵义(掌握)政府预算是具有法律规定和制度保证的、经法定程序审核批准的政府年度财政收支计划。【例题·单选题】(2005年)具有法律规定和制度保证的、经法定程序审核批准的政府年度财政收支计划是()。A.国民经济计划 B.政府预算C.决算 D.经济发展战略[答案]B其具体涵义:(1)从形式上看,政府预算是一个具有法律地位和技术性的文件,是财政年度预算收入和支出的一览表,反映政府在财政年度内预计财政收支总额及其结构间的平衡关系。(2)从内容上看,政府预算反映了可供政府集中支配的财政资金的数量的多少。(3)从本质上看,政府预算是国家和政府意志的体现,要经过国家权力机构的审查和批准才能生效,是重要的法律性文件。政府预算是新兴资产阶级同封建专制统治进行斗争的产物。英国于17世纪编制了第一个政府预算。【例题1·单选题】从本质上看,政府预算是()。A.财政收支计划安排 B.国家和政府意志的体现C.收支表格 D.财政收支执行的总结[答案]B【例题2·单选题】世界上第一个政府预算,是由()编制的。A.美国 B.英国C.中国 D.德国[答案]B我国的政府预算由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组成。(二)政府预算的职能(熟悉)1.反映政府部门活动或工作状况的职能2.监督政府部门收支运作情况的职能3.控制政府部门支出的职能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的政府预算,实质是对政府支出规模的一种法定授权。(三)政府预算原则(掌握)1.完整性原则2.统一性原则3.真实性原则4.年度性原则5.公开性原则世界各国采用的预算年度有两种:公历制(历年制)和跨年制。我国采用公历制(历年制)。英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的预算年度是从每年的4月1日始至下一年度的3月31日止。【例题1·多选题】(2004年)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所接受的预算原则有()。A.完整性 B.专用性C.公开性 D.真实性E.灵活性[答案]ACD【例题2·单选题】(2007年)政府预算必须包括政府所有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内容,这体现了政府预算的()原则要求。A.统一性 B.完整性C.公开性 D.年度性[答案]B135
【例题3·单选题】(2006年)我国预算年度的起止时间是每年的()。A.1月1日至同年的12月31日B.4月1日至次年的3月31日C.7月1日至次年的6月30151D.10月1日至次年的9月30日[答案]A(四)政府预算的分类(了解)1.按预算编制形式,分为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复式预算一般由经常预算和资本预算组成。经常预算主要以税收为收入来源,以行政事业项目为支出对象;资本预算主要以国债为收入来源,以经济建设项目为支出对象。【例题1·多选题】(2008年)复式政府预算一般由()组成。A.经常预算 B.资本预算C.基金预算 D.零基预算E.基数预算[答案]AB【例题2·单选题】经常预算的主要收入来源是()。A.税收 B.国债C.收费 D.专项收入[答案]A2.按预算编制依据的内容和方法分类,分为增量(基数)预算和零基预算。增量预算也称基数预算,是指预算年度的财政收支计划指标在以前预算年度的基础上,按新预算年度的经济发展情况加以调整后确定。是传统的预算编制方法。零基预算是指新预算年度财政收支计划指标的确定,不考虑以前年度的财政收支执行情况,只以新预算年度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财力可能为依据,重新评估各项收支的必要性及其所需金额的一种预算形势。3.按预算作用时间长短分类,分为年度预算和多年预算。多年预算也称中期预算,是指预算有效期为几年(多为3年至5年)的政府预算。中期预算一般不具有法律效力,也不需要经过国家权力机关的批准。4.按预算收支平衡状况分类,分为平衡预算和差额预算。平衡预算是指预算收入基本等于预算支出的预算。差额预算是指预算收入大于或小于预算支出的预算,包括盈余预算和赤字预算。5.按预算管理层级分类,分为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与政权结构相适应,我国现行政府预算体系由中央、省、市、县、乡五级预算组成。【例题·单选题】(2006年)我国的政府预算由()组成。A.中央和地方两级预算 B.中央、省、市三级预算C.中央、省、市、县四级预算 D.中央、省、市、县、乡五级预算[答案]D二、政府预算周期(一)政府预算周期和标准预算周期理解政府预算周期的含义:政府预算周期,也称为政府预算循环。严格的讲,政府预算周期包括预算编制、预算审批、预算批复、预算执行、预算调整、决算等几个环节。实行标准预算周期是成熟市场经济国家政府预算管理的通行做法。一个标准的预算管理周期由预算编制、执行、决算与绩效评价三个阶段组成。(二)我国政府预算周期我国政府预算的编制权和执行权在政府,政府预算的审查、批准和监督权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我国政府预算年度实行公历制(历年制),即从每年公历1月1日至当年12月31日。我国政府预算周期包括预算编制、预算审查批准、预算批复、预算执行、预算调整、决算等环节。1.政府预算编制我国中央政府预算编制坚持“两上两下”程序。这“两上两下”程序是指:135
1.一上:各中央部门将编制的部门预算草案报财政部审核2.一下:财政部向中央各部门下达预算控制数3.二上:各中央部门上报预算草案4.二下:财政部门批复预算2.政府预算的审查和批准政府预算草案编制完成以后,只有经过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和批准后,才能成为政府预算。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表决批准中央预算。3.政府预算执行预算执行包括组织预算收入、拨付预算支出、动用预备费等内容。中央政府预算由中央政府组织执行,具体工作由财政部负责。中央预算预备费使用必须经国务院批准,按规定用途使用。我国由中国人民银行代理国库业务。建立国库单一账户制度是政府预算执行的重要环节。国库单一账户是指政府将所有财政性资金集中在国库或国库指定的代理银行开设账户,所有的财政支出均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4.政府预算调整(掌握)中央预算调整方案必须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和批准,未经批准,不得调整预算。5.政府决算政府决算是指经法定程序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年度政府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是年度政府预算收支执行情况的最终反映,也是政府经济活动在财政上的集中表现。编制政府决算的意义(了解)财政部编制中央决算草案,报国务院审定后,由国务院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和批准。【例题1·单选题】财政部编制中央决算草案,报()审定后,提请()审查和批准。A.国务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国务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国务院[答案]B【例题2·单选题】(2005年)批准中央预算正式成立的机关是()。A.财政部 B.审计署C.国务院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答案]D【例题3·单选题】(2008年)我国预算法规定,中央预算调整法案必须提请()审查和批准。A.财政部 B.国务院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答案]C【例题4·单选题】中央预算预备费的使用必须经()批准,按规定用途使用。A.中国人民银行 B.国务院C.财政部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答案]B【例题5·单选题】(2007年)我国现行预算法规定,中央金库业务由()代理。A.财政部 B.国家税务总局C.中国人民银行 D.中国工商银行[答案]C三、部门预算(一)部门预算的基本涵义(掌握)部门预算是以政府部门为单位进行编制,经财政部门审核后报同级立法机关审议通过,反映各部门135
所有收入和支出的公共收支计划和法律文件。我国从2000年起,开始编制独立、完整的部门预算。(二)部门预算的主要内容(掌握)1.在编制范围上,部门预算涵盖了部门或单位的所有收入和支出2.在编制程序上,部门预算是由基层预算单位编制、逐级汇总形成的3.在基本框架上,部门预算由一般预算和基金预算组成一般预算收入包括财政预算拨款、行政单位预算外资金、事业收入、事业单位经营收入、其他收入;一般预算支出包括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例题1·多选题】部门预算中的收入预算包括()。A.财政预算拨款 B.行政单位预算外资金C.事业收入 D.事业单位经营收入E.债务收入[答案]ABCD【例题2·多选题】部门预算中的一般预算支出包括()。A.基本支出 B.项目支出C.建设支出 D.消费支出E.积累支出[答案]AB(三)编制部门预算的意义1.细化了预算编制,增强了预算的统一性和完整性2.实现了预算统一批复,缩短了预算批复时间3.提高了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预算执行的规范性4.有利于人大审查监督政府预算第十四章 货币制度与货币发行一、货币的本质与货币形态的演变(一)货币的本质掌握货币的本质。马克思从货币的起源出发来揭示货币的本质,认为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并能反映一定的生产关系。三个方面:第一,货币是在商品交换中自发产生的,是价值形式发展和商品生产、交换发展的必然产物。第二,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作为一般等价物,货币具有两个基本特征(熟悉):(1)货币是表现一切商品价值的材料。(2)货币具有直接同所有商品相交换的能力。第三,货币体现一定的生产关系。【例题·单选题】马克思研究货币本质的出发点是()。A.货币的起源B.货币的职能C.货币的形态D.货币的作用[答案]A(二)货币形态的演变熟悉货币形态的演变:实物货币——代用货币——信用货币1.实物货币实物货币是直接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本身具有相应的价值和特定的使用价值。其流通分两个阶段:(1)初级阶段,非金属的实物货币流通阶段。(2)高级阶段,金属的实物货币流通阶段。金属货币流通的发展过程:第一,货币材料:贱金属——贵金属;第二,以金属的自然形态流通——铸币流通。2.代用货币——可以与实物货币等价交换代用货币是指代表金属实物货币流通并可随时兑换成金属实物货币的货币形态,包括银行券和辅币。代用货币体现了一定的信用关系,是由实物货币向现代信用货币发展的一种过渡性的货币形态。典型的代用货币是银行券。其主要特征有:135
①银行券是由银行发行的可以随时兑现的代用货币。②银行券的发行必须具有发行保证,一般分为黄金保证和信用保证。③早期银行券的发行是分散的,后来中央银行逐渐垄断了银行券发行。【例题1·单选题】银行券和辅币等代表金属实物货币流通并可随时兑换成金属实物货币的货币形态是()。A.金属货币B.代用货币C.纸币D.第三代货币[答案]B【例题2·单选题】(2005年、2006年)典型的代用货币是()。A.辅币B.银行存款C.银行券D.现金[答案]C3.信用货币——不能与实物货币按某种平价相兑换信用货币是以信用作为保证,通过一定的信用程序发行,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形态,是货币发展的现代形态。信用货币实际上是一种信用工具或债权债务凭证,它本身没有内在价值,也不能与实物货币按某种平价相兑换。在现代经济中,信用货币的发行主体是银行,其发行程序是银行信贷程序,由国家赋予无限法偿能力,并强制流通。信用货币的主要存在形式是现金和银行存款。信用货币的基本特征:(掌握)①中央银行发行的信用货币是中央银行代表国家发行的纸币本位货币,本身不具有十足的内在价值。②信用货币是债务货币,现金是中央银行的负债,存款是商业银行的负债。③信用货币具有强制性,通过法律手段确定其为法定货币。④国家可以通过银行来控制和管理信用货币流通,把货币政策作为实现国家宏观经济目标的重要手段。电子货币是新型的信用货币形式,是信用货币与现代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被称为继金属铸币、纸币之后的“第三代货币”。【例题1·单选题】(2005年)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货币发行权一般集中于()。A.中央政府B.财政部C.中央银行D.商业银行[答案]C【例题2·单选题】在不兑现的货币制度下,纸币被广泛接受,是因为()。A.纸币代表金属货币B.纸币依靠国家法律强制流通C.纸币代表商品D.纸币由国家财政发行[答案]B【例题3·单选题】被称为第三代货币的货币形态是()。A.可兑现信用货币B.金属铸币C.电子货币D.代用货币[答案]C【例题4·多选题】下列属于信用货币的币种是()。A.皮毛、贝壳等实物货币B.黄金、白银C.银行存款D.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E.现金[答案]CE【例题5·单选题】(2006年)现金作为现代信用货币的主要形式之一,是()。A.中央银行的负债B.中央银行的资产C.商业银行的负债D.商业银行的资产[答案]A【例题6·多选题】(2008年)现代信用货币的基本特征包括()。A.本身不具有十足的内在价值B.是债务货币C.随时可以兑现D.使用具有强制性E.规定发行准备制度[答案]ABD二、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与类型(一)货币制度的概念掌握货币制度的概念:货币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地区)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结构和组织形式。了解货币制度的形成:货币制度最早是伴随着国家统一铸造货币开始的。(二)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掌握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货币材料,货币名称、货币单位和价格标准,本位币、辅币及其偿付能力,发行保证制度。1.货币材料规定货币材料是货币制度最基本的内容。135
2.货币名称、货币单位和价格标准。在金属货币流通制度下,价格标准就是铸造单位货币的法定含金量。在当代纸币本位制下,货币不再规定含金量,货币单位与其价格标准逐渐融合为一体。3.本位币、辅币及其偿付能力(1)本位币:又称主币,是一个国家的基本通货和法定的计价结算货币。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铸币是足值货币,货币制度一般都规定本位币可以自由铸造和融化。在当代纸币流通条件下,纸币是由国家垄断发行、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除中央银行外,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自行印制、变造和故意损毁货币。无论是金属本位币还是纸币本位币,都具有“无限法偿”的规定。(2)辅币:本位币以下的小额货币,主要供小额零星交易和找零之用。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辅币以贱金属铸造,为不足值货币,有限法偿。在纸币本位制下,辅币就是本位币单位以下的小额零星货币。4.发行保证制度(发行准备制度)指通过银行发行的纸质货币作为价值符号依靠什么来保证其币值稳定的制度。在当代纸币本位制下,大多数国家不再规定发行保证制度。少数国家(地区)由于特殊背景和历史原因,用外汇作为货币发行的保证。【例题1·多选题】货币制度的内容包括()。A.货币材料B.货币名称C.货币单位D.发行保证制度E.金融工具[答案]ABCD【例题2·单选题】(2004、2005、2007、2008年)货币制度最基本的内容是规定()。A.货币材料B.货币名称C.货币单位D.价值标准[答案]A【例题3·单选题】(2005年)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单位货币的法定含金量被作为()。A.货币的价格标准B.货币单位C.货币名称E.货币材料[答案]A【例题4·单选题】以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为特征的货币是指()。A.本位币B.金属货币C.主币D.辅币[答案]D【例题5·多选题】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国家对本位币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的规定是()。A.自由铸造B.无限法偿C.限制铸造D.有限法偿E.自由融化[答案]ABE(三)货币制度的演变货币制度的类型一般根据币材来划分。世界各国先后采用过以下几种货币制度: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和不兑现的纸币本位制。1.银本位制(熟悉)银本位制以白银为本位货币材料,有银两本位和银币本位之分。银本位制产生于封建社会末期。最大缺点:白银价值偏低。2.金银复本位制(熟悉)金银复本位制是以黄金和白银同时作为本位币材料。在这种货币制度下,金币和银币同时作为本位币,都可以自由铸造,相互之间可以自由兑换,具有同等法偿能力。金银复本位制分为平行本位制和双本位制。(1)平行本位制——存在着双重价格金币和银币各按其所含金银重量的市场比价进行流通,国家不规定两者之间的兑换比率。此时市场上各种商品就存在着双重价格。(2)双本位制——劣币驱逐良币双本位制是典型的金银复本位制,金、银两种铸币按照国家法律规定的固定比价流通,而不随市场中金、银比价的变动而变动。双本位制下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格雷欣法则。(掌握)金银复本位制是一种不稳定的货币制度,因为它与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而具有的排他性、独占性的本质特征相冲突。【例题1·多选题】金银复本位制是一种不稳定的货币制度,因为它与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而具有的排他性、独占性的本质特征相冲突。这种制度的不稳定性主要表现为()。A.金银两种铸币不能自由兑换B.平行本位制下的劣币驱逐良币C.双本位制下的双重价格D.平行本位制下的双重价格135
E.双本位制下的劣币驱逐良币[答案]DE【例题2·单选题】(2004年)“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存在于()。A.银元本位制B.银两本位制C.平行本位制D.双本位制[答案]D3.金本位制金本位制是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材料。掌握金本位制的三种类型: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1)金币本位制这是典型的金本位制,黄金为法定的本位货币金属,银币则退居于辅币地位。掌握金币本位制的特点:金币可以自由铸造,银行券和辅币等价值符号可以自由兑换成金币,黄金可以自由输出输入。(2)金块本位制与金汇兑本位制(熟悉)都是没有金币流通的本位制,是残缺不全的金本位制。①金块本位制又称生金本位制,由可以有限兑换金块的银行券代表黄金流通。其特点是:不铸造金币,没有金币流通,实际流通的是银行券;银行券规定含金量,但不能自由兑换黄金,只能在规定的数额以上兑换金块;黄金集中由政府保管,作为银行券流通的保证。②金汇兑本位制又称虚金本位制,由国内不能兑换黄金但能兑换外汇的银行券代表黄金流通。其特点是:不铸造金币,没有金币流通,实际流通的是银行券;银行券规定含金量,但不能直接兑换黄金,只能兑换外汇;政府或中央银行通过按照固定比价买卖外汇的办法来稳定本国币值和汇率。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例题1·多选题】金本位制是指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其主要类型有()。A.金币本位制B.金银复本位制C.金块本位制D.金银平行本位制E.金汇兑本位制[答案]ACE【例题2·多选题】残缺不全的金本位制是()。A.金币本位制B.金银复本位制C.金块本位制D.金银平行本位制E.金汇兑本位制[答案]CE【例题3·单选题】(2004年)金本位制有多种类型,其中()具有不铸造金币,没有金币流通,实际流通的是纸币—银行券,银行券规定含金量,但不能直接兑换黄金,只能兑换外汇等特点。A.金币本位制B.金块本位制C.生金本位制D.金汇兑本位制[答案]D4.不兑现的纸币本位制掌握不兑现的纸币本位制的概念:不兑现纸币本位制又称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是以中央银行发行的纸质货币作为流通货币。在这种货币制度下,纸币不能兑换成黄金,也不同任何贵金属挂钩,并且集中由中央银行发行,独立行使货币各主要职能。掌握其特点:(1)黄金非货币化。流通中的现金(称之为通货)是中央银行发行的钞票和硬币。黄金退出国内流通领域,仅作为弥补国际收支逆差的最后清偿手段。(2)货币供给的信用化。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通过信贷程序进行,并且非现金周转广泛发展。(3)货币的多样化。【例题1·多选题】(2007年)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具有的特点有()。A.黄金非货币化B.黄金货币化C.货币供给信用化D.货币实体商品化E.货币形态多样化[答案]ACE【例题2·单选题】(2008年)在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下,货币发行权主要集中于()。A.中央银行B.贸易部门C.财政部门D.投资银行[答案]A(四)我国的货币制度——不兑现的纸币本位制熟悉我国货币制度的特殊性:我国现行的货币制度比较特殊,为人民币、港币、澳门元“一国三币”的货币制度。这三种货币各限于本地区流通,目前人民币已经在香港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流通。掌握我国人民币制度的基本内容(1)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2)人民币采取不兑现纸币的形式。135
(3)人民币是我国(内地)唯一的合法通货,严格禁止外币在中国境内计价流通,严禁金银流通,严格禁止损毁人民币及其信誉的行为。(4)国家指定中国人民银行为唯一的货币发行机关,并对人民币流通进行管理。(5)人民币出入境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例题1·单选题】(2006年)我国的人民币制度属于()。A.金本位制B.金银复本位制C.银本位制D.纸币本位制[答案]D【例题2·单选题】(2007年)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其本质是()。A.代用货币B.银行券C.不兑现的信用货币D.可兑现的信用货币[答案]C三、货币发行(一)货币层次目前各国通常依据流动性的不同来划分不同的货币层次。目前我国货币层次的划分基本是:(熟悉)M0=流通中现金M1=M0+银行活期存款M2=M1+定期存款+储蓄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流通中现金和银行活期存款为流通中的货币,是我国的狭义货币供应量(M1);定期存款+储蓄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属于潜在的货币,与M1一起构成M2(广义货币量)。【例题1·单选题】(2005年中级经济基础)根据我国货币层次的划分标准,既属于狭义货币供应量M1,又属于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是()。A.活期存款B.定期存款C.储蓄存款D.财政存款[答案]A【例题2·单选题】(2005年中级经济基础)为实现对货币流通的分别管理、重点控制,货币当局将全部货币分解开来,划分成不同层次。划分货币层次的基本标准是()。A.统计工作的可行性B.货币资金的安全性C.货币的流动性D.金融资产的可控性[答案]C【例题3·多选题】(2008年中级经济基础)根据我国目前对货币层次的划分,属于M2而不属于M1的有()。A.银行活期存款B.银行定期存款C.流通中的现金D.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E.股票[答案]BD(二)货币供给机制货币供应量包括现金和存款两个部分。其中现金是中央银行的负债,存款是商业银行的负债。1.中央银行的信用创造货币机制(掌握)信用创造货币是当代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下货币供给机制的重要内容,而且信用创造货币的功能为中央银行所掌握。【例题·单选题】(2004年中级经济基础)在当代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下,拥有信用创造货币功能的是()。A.政策性银行B.商业银行C.中央银行D.财政部门[答案]C2.商业银行的扩张信用、派生存款机制(掌握)商业银行不具备信用创造货币的功能,却具备在中央银行发行货币的基础上扩张信用、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假设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10%银行的位置 新存款 存款准备金 新贷款1 1000 100 9002 900 90 8103 810 81 7294…… …… …… ……135
合计 10000 1000 9000但是中央银行放出的每笔信用并不能由商业银行无限制地创造派生存款。一般来说,银行体系扩张信用、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要受到这样三类因素的制约:(掌握)(1)受到缴存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的限制。(2)要受到提取现金数量的限制。(3)要受到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公众缴付税款等限制。“基础货币”,包括现金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一般用“B”表示;基础货币的扩张倍数称为“货币乘数”,取决于存款准备金率以及货币结构比率之和的倒数,用“k”表示。K=1/(存款准备金率+货币结构比率)(掌握)货币供应量的公式:M=BK【例题1·多选题】以下属于基础货币范围的是()。A.现金B.居民在商业银行活期存款C.居民在商业银行定期存款D.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E.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答案]ADE[解析]基础货币包括现金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其中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包括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例题2·单选题】信用扩张是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货币供给机制的重要内容,在我国能够扩张信用、派生存款的金融机构是()。A.保险公司B.商业银行C.中央银行D.财政部门[答案]B【例题3·多选题】(2006年中级经济基础)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并非是无限的,一般来说,银行体系扩张信用、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要受到()的限制。A.自身资金来源不足B.缴存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C.信贷资产流动性D.提取现金数量E.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公众缴付税款[答案]BDE第十五章 信用与金融中介一、信用的内涵与类型(一)信用的定义、存在前提及本质特征1.信用的定义(掌握)信用是指债权、债务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全部经济现象,是资金盈余者把一定数量的货币资金贷放给资金短缺者。信用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2.信用存在的前提(熟悉)信用在历史上长期以实物借贷和货币借贷两种形式存在。信用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是私有制条件下的社会分工和大量剩余产品的出现。私有制是货币和信用存在的共同前提。3.信用的本质特征(掌握)(1)信用不是一般的借贷行为,是以偿还和支付利息为条件的。(2)信用是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是单方面的价值运动。(3)信用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是债权与债务关系的统一。(4)信用是与商品、货币紧密相联的经济范畴。不同社会的信用反映了不同社会的经济关系。【例题1·单选题】()是货币和信用存在的共同前提。A.商品经济的产生B.社会分工C.私有制D.剩余产品的出现[答案]C【例题2·单选题】(2007年)信用是一种有条件的借贷行为,其条件是()。A.偿还和付息B.中央银行的存在C.商业银行的存在D.证券市场的存在[答案]A【例题3·多选题】(2006年)信用作为一个经济范畴,对于其本质的正确认识有()。A.它是以偿还和支付利息为条件的B.它是单方面的价值运动135
C.它是双方面的价值运动D.它仅仅是一种债权关系E.不同社会的信用反映了不同社会的经济关系[答案]ABE(二)信用的作用(熟悉)现代经济从根本上说是信用经济。信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1.信用促进社会总需求的扩张与收缩。2.信用的存在降低了交易成本,方便了交易行为。3.信用是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得以有效贯彻实施的桥梁。4.良好的社会信用关系可以保证信用主体的行为具有长期性和可预测性。(三)信用的形式(掌握)1.按债权人和债务人结合的特点分类,分为直接信用和间接信用。(1)直接信用又称“直接金融”或“直接融资”,在这种方式下,公司、企业在金融市场上从资金所有者那里直接融通货币资金。其方式是发行股票或债券。资金供求双方直接建立金融联系,不需要中介。包括预付或赊销商品形式的商业信用、发行及买卖有价债券形式的公司信用、国家信用等。(2)间接信用:通过各种金融中介进行借贷活动的信用方式,又称“间接金融”或“间接融资”。债权人——金融中介——债务人【例题·多选题】(2007年)下列信用形式中,直接信用的有()。A.商业企业对客户赊销商品B.信用合作社对农户发放贷款C.企业发行债券D.银行对居民发放购房贷款E.股份公司发行股票[答案]ACE2.按不同主体划分,可以分为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和消费信用。(1)商业信用商业信用有两种形式。一是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的、与商品的生产和流通有关的信用,如赊销、预付和分期付款等形式;二是企业直接向社会集资,主要采取发行公司(企业)债券的形式。【例题1·单选题】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的、与商品生产和流通有关的信用形式是()。A.商业信用B.国家信用C.银行信用D.消费信用[答案]A【例题2·多选题】商业信用是指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的,与商品的生产和流通有关的信用,具体形式包括()。A.现金交易B.折扣C.赊销D.预付E.分期付款[答案]CDE(2)银行信用银行信用是指金融机构通过存、放款形式的业务活动所提供的信用,银行信用是典型的间接信用形式。银行信用在当代已经成为信用关系中的主体和基本形式。【例题·单选题】(2004年)具有资金实力雄厚、资信度高和灵活多样等特点,在当代已成为信用关系中的主体和基本形式的是()。A.直接信用B.国家信用C.银行信用D.消费信用[答案]C(3)国家信用国家信用的债务人是政府,债权人主要是本国居民和金融企业,其形式是发行国库券或公债。(4)消费信用工商企业或银行以商品或货币形式向个人消费者提供的信用。消费信用的特点是债务人是消费者个人,举债的目的是用于消费,还本付息的基础是消费者未来的收入。【例题1·多选题】按主体不同分类的信用形式主要包括()。A.商业信用B.国家信用C.银行信用D.消费信用E.国际信用[答案]ABCD【例题2·单选题】(2008年)公司公开发行股票筹集资金采用的信用形式为()。A.银行信用B.商业信用C.国家信用D.消费信用[答案]B【例题3·单选题】(2006年)甲企业向乙企业提供价值l00万元商品,乙企业承诺分10个月偿付货款。甲企业与乙企业之间的信用形式为()。A.国家信用B.间接信用C.商业信用D.消费信用[答案]C【例题4·多选题】(2004年、2005年)按照信用创造的主体来划分,信用可以分为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和消费信用。下列属于消费信用的有()。135
A.某超市向某人提供额度为2000元的赊销业务B.某企业向某超市提供额度为200万元的赊销业务C.某建材商允许某人对其所购置的装修材料以分期付款方式在两年内还清D.某银行向某人提供10万元的经济适用房贷款E.某银行向某企业提供1000万元的贷款[答案]ACD【例题5·单选题】(2005年)某国政府向本国居民借债,以解决临时性需要,这种信用形式为()。A.商业信用B.国家信用C.银行信用D.消费信用[答案]B【例题6·单选题】(2007年)政府为弥补财政赤字向公众发行30亿元国库券。这种信用形式为()。A.银行信用B.商业信用C.国家信用D.消费信用[答案]C(四)征信1.(熟悉)征信是债权人对债务人还款能力的调查,是信用交易过程的一个环节。2.(了解)征信的功能:(1)了解、调查、验证他人的信用;(2)降低授信方的风险。二、金融中介(一)金融中介的定义(掌握)金融中介又称金融机构,是在信用关系中,插在借者(债务人)和贷者(债权人)之间的第三方。债权人——金融中介——债务人(二)金融中介的类型(掌握)金融中介机构主要包括银行类金融机构和非银行类金融机构。银行类金融机构通常包括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非银行类金融机构主要包括证券公司和投资银行、商业保险公司、财务公司、共同基金、投资基金和其他金融机构。1.中央银行(掌握)中央银行也称货币当局,处于金融中介体系的中心环节,它是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和政府的银行。具有国家行政管理机关和银行的双重性质。其主要任务: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调控宏观金融;实施金融监管,维护银行业的稳健运行。2.商业银行(存款货币银行)(掌握)商业银行是经营完全信用业务的金融机构。它是金融机构体系中最为核心的部分。其主要职能是:(1)信用中介——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发挥着化货币为资本的作用(2)支付中介——汇兑、非现金结算(3)信用创造其中,信用中介是银行最基本的职能。【例题1·多选题】(2005年、2006年)下列有关中央银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中央银行的主要任务是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B.中央银行是金融中介体系的中心环节C.中央银行是工商企业的银行D.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银行E.中央银行是居民的银行[答案]ABD【例题2·多选题】(2007、2008年)商业银行的主要职能()。A.支付中介B.信用中介C.信用创造D.宏观调控E.基础货币投放[答案]ABC【例题3·单选题】(2004年)银行是经营货币信用业务的特殊企业,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它最基本的职能是()。A.信用创造B.信用中介C.化货币为资本D.支付中介[答案]B【例题4·单选题】银行吸收存款,集中社会上闲置的货币资本,又通过发放贷款,将集中起来的货币资本贷放给资金短缺部门,这是银行的()职能。A.支付中介B.信用中介C.货币创造D.金融服务[答案]B135
3.政策性银行由政府设立,不以营利为目标。4.商业保险公司专门经营保险或再保险业务的专业性金融机构。保险的基本职能包括经济补偿职能和保险金给付职能;保险的派生职能是防灾防损职能、融资投资等职能。5.投资银行投资银行是专门对工商企业办理投资、提供长期性投资信贷业务和与工商企业投资有关的融资中介服务的专业性非银行机构。投资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发行自己的股票和债券来筹集,一般不吸收存款,即使可吸收存款,也只能是定期存款。6.财务公司国外的财务公司是一种不能吸收存款,只经营部分银行业务的准银行金融机构。7.信用合作组织信用合作组织是城乡居民集资合股而组成的合作金融组织,一般称为“信用合作社”。【例题·单选题】(2005年)投资银行是专门为工商企业提供融资中介服务的()。A.银行类中介机构B.专业性非银行机构C.储蓄银行D.商业银行[答案]B(三)当代银行业、证券业与保险业相互渗透和融合的趋势(熟悉)商业银行经营范围广泛,业务种类齐全,是唯一能够吸收活期存款的金融机构。由于经济市场化的程度和货币化的深度不同,各国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范围和特点也存在差异,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专业化银行制。二是综合化银行制。在金融自由化的大背景下,金融监管逐渐放松,银行、保险、证券之间的传统界限日趋模糊,为银证保融通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上的可能;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银证保融通的实现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了解银证保融通的好处。【例题·多选题】(2004年)当代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日益渗透和融合,这主要是因为()。A.在金融自由化的大背景下,金融监管逐渐放松B.保险业积累的巨额资金需要通过银行存储来实现其增值目标C.持续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进步提高了交易速度D.保险公司需要银行已建立的经营网点来降低销售保险的成本E.面临巨大竞争压力的银行需要新的业务增长点[答案]ACDE三、我国金融中介体系(一)我国金融中介体系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了解)1.新中国“大一统”金融体系的建立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标志我国社会主义国家银行制度的形成。2.1979年以来金融中介体系的改革和发展我国目前形成了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为领导,股份制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分工协作的金融中介体系。(二)我国当前金融中介体系的结构(熟悉)1.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的中央银行,是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的宏观调控部门,是我国的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和政府的银行。2.政策性银行135
2008年12月之前,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为我国的三家政策性银行。2008年12月,国家开发银行已转制为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继续履行其政策性使命。3.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均为股份制商业银行,而且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已经上市。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等是我国较早成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属于地方性质的商业银行。以上商业银行在业务上都接受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监管。4.保险公司——在业务经营方面接受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的监管5.投资银行、证券公司——在业务经营方面接受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的监管6.在华外资金融机构在华外资金融机构有两类:外资金融机构在华代表处;外资金融机构在华设立的营业性机构。【例题·单选题】(2004年)我国现行的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组织体系中,居主体地位的金融机构是()。A.中央银行B.政策性银行C.股份制银行D.城市商业银行[答案]C第十六章 金融体系与金融市场一、金融体系(一)金融体系的定义(掌握)金融体系是有关资金的集中、流动、分配和再分配的一个系统。(二)构成现代金融体系的基本要素(掌握)1.由货币制度所规范的货币流通2.金融中介——包括银行类和非银行类金融机构3.金融市场。包括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等子市场。4.金融工具——即金融产品或金融商品。5.金融制度和调控机制。【例题1·多选题】(2005年、2006、2008年)下列各项中,属于现代金融体系基本要素的有()。A.由货币制度所规范的货币流通B.由国库制度所规范的资金收付C.金融中介D.金融制度和调控机制E.金融工具[答案]ACDE(2007年)构成金融体系的基本要素有()。A.计划制度B.金融中介C.金融市场D.金融工具E.经济制度[答案]BCD【例题2·单选题】作为金融活动的载体,可以在金融市场上交易的是()。A.货币B.金融工具C.商品D.信用[答案]B二、金融市场(一)金融市场的定义和基本功能(掌握)金融市场是资金供给者和资金需求者通过各种金融工具相互融通资金的场所,它包括所有的融资活动。就总体而言,金融市场一般具有四个方面的基本功能(掌握):1.聚敛功能。2.配置功能。金融市场的配置功能体现在三个方面:资源配置、财富再分配、风险再分配。135
3.调节功能。4.反映功能。【例题1·多选题】总体而言,金融市场的基本功能包括()。A.聚敛功能B.调节功能C.配置功能D.反映功能E.发展功能[答案]ABCD【例题2·单选题】(2004年)金融市场是资金供给者和资金需求者通过各种金融工具相互融通货币资金的场所,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它的基本功能的是()。A.引导众多分散的小额资金汇聚成可以投入再生产的资金集合B.促使资金投向为投资者带来最大利益的部门C.使厌恶风险的人将风险转嫁他人D.为政府实施宏观经济的直接调控创造条件[答案]D【例题3·单选题】以下各项中,不属于金融市场配置职能体现的是()。A.价值再分配B.资源配置C.风险再分配D.财富再分配[答案]A【例题4·单选题】(2008年)在金融市场上,金融产品价格的波动使一部分人的收入增加,另一部分人的收入减少,这体现了金融市场的()功能。A.反映B.配置C.补偿D.聚敛[答案]B(二)金融市场的基本要素(熟悉)市场必须具备交易的对象、交易的工具、交易的主体及交易的价格这四个要素。1.金融市场上交易对象与交易工具:交易对象是货币资金,市场上流通的各种金融工具则是金融交易的工具,是货币资金的有形代表。货币资金的供求与金融工具的供求在方向上是相反的。2.金融市场上的交易主体:主要包括个人或家庭、工商企业、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和中央银行。3.金融市场上的交易价格。金融市场上,金融交易所形成的价格称为金融产品的价格,利率、汇率、保险费率、股价等。(三)金融市场的分类1.按交易的金融工具的期限长短,分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1)货币市场:所流通的金融工具期限在一年以内。如短期债券市场、票据市场、同业拆借市场等。(2)资本市场:供应长期货币资本,主要解决投资方面的需求,所流通的金融工具期限在一年以上。如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等。2.按金融工具的发行和转让流通的区别,分为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1)一级市场又称为初级市场或发行市场:通过金融工具的发行来融通资金的市场。金融工具的发行方式有两种:定向发行(私募发行)、公开发行(公募发行)。(2)二级市场又称为次级市场或流通市场:买卖、转让已发行金融工具的市场。金融工具在二级市场上的交易方式有:交易场所内交易和场外交易。3.按金融交易的交割期限,分为现货市场、期货市场与期权市场。(1)现货市场:一般在成交后1~5个交易日内付款交割。(2)期货市场:在成交日之后按合约所规定的日期交割。金融期货市场具有锁定和规避金融市场风险、实现价格发现的功能。(3)期权市场:金融期权交易是指买卖双方按成交协议签订合同、允许买方在交付一定的期权费用后,取得在特定时间内、按协议价格买进或卖出一定数量的证券的权利。4.按金融交易的地理区域不同,分为国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例题1·单选题】(2005年,已修改)按照金融交易的交割期限,可以把金融市场分为()。A.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B.现货市场、期货市场和期权市场C.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D.初级市场和次级市场[答案]B【例题2·单选题】(2006年)甲银行与乙银行签订黄金交易合约,约定在成交日之后的三个月内进行交割,这种交易通常是在()市场上进行的。A.现货B.期货C.初级D.资本[答案]B【例题3·单选题】(2008年)主要供应短期资金,解决短期内资金余缺的市场是()。135
A.货币市场B.资本市场C.股票市场D.债券市场[答案]A【例题4·多选题】(2004年、2005年)以下属于货币市场子市场的有()。A.国库券市场B.股票市场C.债券市场D.票据市场E.同业拆借市场[答案]ADE【例题5·多选题】(2008年)金融工具在二级市场的交易方式有()。A.定向交易B.私募交易C.交易场所内交易D.场外交易E.公募交易[答案]CD三、金融工具与利率(一)金融工具的定义和特征(掌握)金融工具又称信用工具,是债权、债务双方缔结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债权、债务契约,是列明借贷金额和偿还债务等具体条件的书面文件。(掌握)金融工具的特征:1.期限性。是指债务人必须在信用凭证所载明的发行日至到期日的期限内清偿债务。2.流动性。是指金融工具在极短时间内变卖为现金而不至于亏损的能力。影响金融工具流动性的因素:偿还期限和债务人信誉程度。3.风险性。是指持有金融工具能否按期收回本利、特别是本金是否遭受损失。风险分为两类:一是违约风险;二是市场风险。4.收益性。收益性通常用收益率来表示,是指持有金融工具所获得的利息或股息收入与预付本金的比率。收益率的计算有三种方式:名义收益率、当期收益率和实际收益率(平均收益率)。期限性、流动性、风险性和收益性之间的关系表现为:风险与期限呈正相关关系;风险性与流动性呈负相关关系;收益性与期限性、风险性呈正相关关系,与流动性呈负相关关系。【例题1·多选题】(2006年)一般来讲,金融工具的特征主要有()。A.期限性B.投机性C.流动性D.风险性E.收益性[答案]ACDE【例题2·单选题】在极短时间内变卖为现金而不至于亏损的能力是指金融工具的()。A.期限性B.流动性C.风险性D.收益性[答案]B【例题3·单选题】(2007年)金融工具的债务人不履行发行该种金融工具时所订立的合约、不按时归还本息的风险称为()风险。A.违约B.国家C.操作D.市场[答案]A【例题4·单选题】(2006年、2007年)因利率上升而使金融工具持有者受损的风险属于金融工具的()风险。A.违约B.国家C.操作D.市场[答案]D【例题5·多选题】影响金融工具流动性的有()。A.金融市场规模B.利率市场化程度C.偿还期限D.交易成本E.债务人信誉程度[答案]CE【例题6·多选题】下列有关金融工具期限性、流动性、风险性和收益性之间的关系,正确的是()。A.风险性与期限性呈正相关关系B.风险性与流动性呈正相关关系C.收益性与期限性、风险性呈负相关关系D.收益性与流动性呈负相关关系E.风险性与流动性呈负相关关系[答案]ADE(二)金融工具的分类(熟悉)金融工具的分类:短期金融工具、长期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1.短期金融工具(掌握)主要有国库券、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各类票据等。(1)国库券一般为一年以内的短期金融工具。(2)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是银行和其他存款机构为了吸引存款而发行的一种不记名的定期存款凭证。(3)票据:具有一定格式的书面契约,是约定由债务人按期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并能够转让流通的债权、债务证书。票据包括商业汇票、银行汇票、银行本票和支票。①商业汇票。指企业之间根据购销合同进行延期付款时,所开具的反映债权、债务关系的票据。135
②银行汇票。是汇款人将款项交存银行,由该银行签发给汇款人持往异地办理转账结算或支取现金的票据。③银行本票。是指申请人将款项交存银行,由银行签发给其凭以在同城范围内办理转账结算或支取现金的票据。④支票。是银行的存款人签发给收款人办理结算或委托开户银行将款项支付给收款人的票据。银行汇票、银行本票、支票都属于银行信用工具。【例题·单选题】(2006年)银行的存款人签发给收款人办理结算或委托开户银行将款项支付给收款人的票据是()。A.银行本票B.支票C.银行汇票D.股票[答案]B2.长期金融工具(掌握)长期金融工具主要指各类证券,证券又称为“有价证券”,是代表财产所有权或债权的证书。包括长期政府债券、公司债券、银行债券和股票。(1)长期政府债券。主要是指公债,公债一般来说是中、长期金融工具。(2)公司债券(3)银行债券(4)股票——股票是股份公司发给投资者的股份资本所有权的书面凭证。股票是所有权证书而不是债权证书。3.衍生金融工具(1)期货和期权期货交易是指交易双方经过协商,同意在约定的时间按照协议约定的价格和数量进行的交易。包括货币期货、利率期货和股票指数期货。期权交易是一种协议,协议一方拥有在一定时期内以一定的价格买进或卖出某种资产的权力,协议的另一方则承担在约定时期内卖出或买进这种资产的义务。期权有两个基本要素:价格和时间。(2)互换。交易中交易商出于筹资或避险等不同需要,在交易的期限、利率、币种等方面进行的对换。包括期限互换、利率互换、货币互换。【例题1·多选题】(2005年)长期金融工具主要是指各类证券,包括()。A.长期政府债券B.银行债券C.银行汇票D.股票E.银行本票[答案]ABD(2007年)下列金融工具中,属于长期金融工具的有()。A.股票B.银行债券C.公司债券D.国库券E.活期存款[答案]ABC【例题2·单选题】(2004年)具有一定格式,约定由债务人按期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并能够转让流通的债权、债务证书是()。A.互换B.股票C.票据D.期货[答案]C【例题3·单选题】交易双方经过协商,同意在约定的时间按照协议约定的价格和数量进行的交易是()。A.互换交易B.期权交易C.现货交易D.期货交易[答案]D【例题4·单选题】(2007年)甲银行与乙银行签订合约,合约规定:甲银行交付3万元给乙银行,6个月后可以按约定价格卖出300万份指定的货币市场基金给乙银行。这种交易是()交易。A.现货B.期货C.期权D.资本[答案]C【例题5·单选题】期权交易的两个基本要素是()。A.价格和时间B.时间和风险C.利率和风险D.价格和利率[答案]A(三)利息与利率1.利率的定义及计算(掌握)利息率是一定时期内利息额对借贷本金额之比,简称利率。计算公式是:或:利息额=借贷本金额×期限×利率135
利息的计算涉及到三个因素:本金、期限和利率。计息方法包括单利和复利两种:(1)单利计息方法即仅以原有本金计息的方式。本金和利息之和是Pt=P0×(1+it)(2)复利计息方法(利滚利)每期届满时,将应得利息加入本金再计息的方式。计算公式是:Pt=P0×(1+i)t【例题1·单选题】(2005年)甲向乙借得10万元钱,双方约定年利率为4%,以单利方式5年后归还,则届时本金、利息之和为()万元A.2B.11C.12D.12.17[答案]C[解析]单利条件下本息和的计算公式:Pt=P0×(1+it)=10×(1+4%×5)=12万元。【例题2·单选题】(2006、2007、2008年)甲向乙借10万元钱,双方约定年利率为5%,按复利方式计息,2年后归还,届时甲应向乙支付利息()元。A.10000B.10250C.10500D.10750[答案]B[解析]复利条件下,本息和Pt=P0×(1+i)t=100000×(1+5%)2=110250元,利息=110250-100000=10250元。2.利率种类(了解)(1)基准利率:在利率体系中起主导作用、能够带动和影响其他利率的利率,也称中心利率,一般由一国货币当局(中央银行)掌握。(2)按照利率的管理体制来划分,利率可分为市场利率和计划(官方)利率。(3)按在信贷期限内利率是否变动来划分,利率可分为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4)按是否剔除通货膨胀因素来划分,利率可分为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例题·单选题】(2006年)从利率管理的角度看,市场利率()。A.由货币当局决定B.有时由货币当局决定,有时由市场货币资金供求关系直接决定C.由市场货币资金供求关系直接决定D.由货币当局和市场货币资金供求关系共同决定[答案]C3.影响利率水平的因素(熟悉)(1)平均利润率是决定利率水平的基本因素。(2)货币资金供求关系。(3)通货膨胀率。利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4)历史沿革。(5)中央银行货币政策。(6)国际金融市场利率。【例题·多选题】(2004年)影响利率水平的因素主要有()。A.平均利润率B.货币资金供求关系C.货币政策D.国际金融市场利率E.企业平均成本[答案]ABCD4.利息的本质和作用(熟悉)利息是由借款者支付给贷款者的超过借贷本金的价值,即借出资金的报酬或使用资金的代价。(1)利息的本质马克思认为,利息来源于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2)利息的作用——价值判断作用第一,利息是衡量不同时期货币资金实际价值的尺度。第二,利息可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例题·多选题】利息的价值判断作用主要体现在()。135
A.促进社会财富再分配B.促进储蓄向投资的转化C.利息可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D.为金融资产提供充分的流动性E.利息是衡量不同时期货币资金实际价值的尺度[答案]CE第十七章 汇率与国际收支一、外汇与汇率(一)外汇1.(熟悉)外汇是指以外币表示的,可以用于清偿国际间债权债务的支付手段。外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外汇主要是指在国外银行的外币存款和外币票据。2.(熟悉)外汇的分类:外汇按照买卖的交割期限可以分为即期外汇与远期外汇。即期外汇又称为现汇,是指在外汇成交后于当日或两个营业日内办理交割的外汇。远期外汇又称期汇,是指按协定的汇率签订买卖合同,在约定的未来某一时间进行交割的外汇。3.(掌握)一种货币成为外汇必须具备三个特征(外汇三性):①外币性;②可兑换性;③普遍接受性。目前能够同时具备上述特征的是主要发达国家的货币,如美元、欧元、日元、瑞士法郎等,还有地区性货币,有韩元、新加坡元等。(二)汇率(也称汇价)(掌握)汇率是指不同货币相互兑换的比率,即以一种货币表示另一种货币的价格。1.汇率的标价方法——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掌握)(1)直接标价法以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为标准,折算为本国货币来表示汇率。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采取直接标价法,人民币汇率采取的就是直接标价法。在直接标价法下,汇率值升降与本币升贬值反向。如果汇率值上升,则说明外汇升值,本币贬值。(2)间接标价法以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作为标准,折算为外国货币来表示汇率。目前只有美国、英国和其他英联邦国家采取间接标价法。与直接标价法相反,汇率值升降与本币升贬值同向。如果汇率值上升,则说明外汇贬值,本币升值。【例题1·单选题】以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为标准,折算为本国货币来表示汇率的标价方法被称为()。A.直接标价法B.间接标价法C.美元标价法D.双向标价法[答案]A【例题2·单选题】在间接标价法下,如果汇率值变大,则本币即期汇率()。A.升值B.贬值C.升水D.贴水[答案]A【例题3·单选题】(2006年)我国人民币汇率采取的标价方法是()。A.美元标价法B.直接标价法C.间接标价法D.双向标价法[答案]B(2008年)人民币汇率使用的标价方法是()。A.直接标价法B.间接标价法C.美元标价法D.点数标价法[答案]A2.汇率的报价方法(掌握)汇率变动的最小单位被称为基点。对于大多数货币,1点通常是0.0001货币单位。银行的汇率报价通常采取双向报价制,即同时报出买入汇率和卖出汇率。买入汇率和卖出汇率是从报价银行买卖外汇的角度说的。买入汇率又称买入价、出口汇率。卖出汇率又称卖出价、进口汇率。银行贱买贵卖。因此在直接标价法下,前者是买入汇率,后者是卖出汇率。在间接标价法下,前者是卖出汇率,后者是买入汇率。135
中间汇率又称中间价,是指买入汇率和卖出汇率的算术平均数。汇率分析中常用的是中间汇率。在银行外汇牌价中,还有一种现钞汇率。现钞汇率是银行买卖外币现钞的汇率。现钞的买卖价差要大于现汇。一般说来,银行的现钞买入价低于现汇买入价,而现钞卖出价与现汇卖出价相同。【例题1·单选题】(2005年)银行的汇率报价通常采取()。A.直接报价法B.间接报价法C.美元报价法D.双向报价制[答案]D【例题2·单选题】在银行的外汇牌价中,两者相同的是()。A.现钞卖出价和现汇买入价B.现钞买入价和现汇卖出价C.现钞买入价和现汇买入价D.现钞卖出价和现汇卖出价[答案]D【例题3·单选题】(2007年)银行挂出的外汇牌价是:GBP1=USD2.1000/2.1010,客户买入100万英磅需要支付()万美元。A.47.5964B.47.619C.210D.210.1[答案]D3.汇率的种类(1)即期汇率与远期汇率远期汇率和即期汇率常常不一致。如果货币的期汇比现汇贵,则称该货币远期升水;如果期汇比现汇便宜,则称该货币远期贴水;如果两者相等,则称为平价。【例题·单选题】(2007年)银行挂出的人民币对美元的即期汇率是:USD1=CNY7.5865;3个月远期汇率是:USD1=CNY7.4992。这表明人民币远期()。A.升水B.贴水C.升值D.贬值[答案]A(2)基本汇率与套算汇率基本汇率是指一国货币对关键货币的汇率。大多数国家选择本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作为基本汇率。套算汇率又称交叉汇率,是指对其他外国货币的汇率。4.影响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掌握,新增)(1)国际收支国际收支逆差,外币升值,本币贬值;国际收支顺差,外币贬值,本币升值。(2)相对通货膨胀率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国内外通货膨胀差异是决定汇率长期趋势的主导因素。如果通货膨胀率高于他国,则该国货币在外汇市场上趋于贬值;反之则升值。(3)相对利率利率对汇率的影响尤其在短期极为明显。高利率货币升值(即期)(4)总需求与总供给总需求增长快于总供给时,本币一般呈贬值趋势。(5)市场预期如果市场预期本币贬值,则最终将导致本币的实际贬值。【例题1·单选题】在短期,对汇率变动影响最为显著的因素是()。A.利率B.通货膨胀率C.国际收支D.总供求[答案]A【例题2·单选题】(2006年中级经济基础)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决定汇率长期趋势的主导因素是()。A.国际收支B.国内外通货膨胀率差异C.利率D.总供给与总需求[答案]B【例题3·多选题】(2007年中级经济基础)导致一国货币升值的因素有()。A.国际收支顺差B.对外贸易持续逆差C.通货膨胀率比他国低D.提高利率E.总需求增长快于总供给[答案]ACD。5.汇率决定理论(掌握,新增)(1)购买力平价理论(掌握)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于1922年提出购买力平价理论。这一理论的基本思想是: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是决定汇率的基础,汇率的变动也是由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变化引起的。购买力平价是指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货币的购买力与一般物价水平成反比,是一般物价水平的倒数。购买力平价分为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135
①绝对购买力平价绝对购买力平价说明的是某一时点上汇率的决定,即汇率等于两国一般物价水平之比。用e表示直接标价法下的汇率,Pd和Pf分别表示本国和外国一般物价的绝对水平,则其公式为:②相对购买力平价相对购买力平价说明的是某一时期汇率的变动,即两个时点的汇率之比等于两国一般物价指数之比。用分别表示基期汇率和报告期汇率,PId和PIf分别表示本国和外国一般物价指数,则其公式为:熟悉相对购买力平价和绝对购买力平价之间的关系:如果绝对购买力平价成立,相对购买力平价一定成立。反过来,如果相对购买力平价成立,绝对购买力平价就不一定成立。【例题1·单选题】(2004年中级经济基础)假设A国的通货膨胀率为6%,B国的通货膨胀率为4%,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A国货币汇率在外汇市场上趋于()。A.升值B.贬值C.升水D.贴水[答案]B[解析],直接标价法下汇率上升,表明本币贬值,外币升值。【例题2·多选题】(2004年中级经济基础)绝对购买力平价与相对购买力平价的关系是()。A.绝对购买力平价成立,相对购买力平价一定成立B.绝对购买力平价成立,相对购买力平价不一定成立C.相对购买力平价成立,绝对购买力平价一定成立D.相对购买力平价成立,绝对购买力平价不一定成立E.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是等价关系[答案]AD【例题3·多选题】(2004年、2005年中级经济基础)下列关于购买力平价理论的表述中,正确的有()。A.货币的购买力与一般物价水平成反比B.绝对购买力平价与相对购买力平价是等价关系C.货币的购买力与一般物价水平成正比D.绝对购买力平价成立,相对购买力平价一定成立E.相对购买力平价成立,绝对购买力平价不一定成立[答案]ADE(2)利率平价理论利率平价理论从国际资本流动角度探讨汇率,考察利率对汇率的影响,特别是短期汇率的变动。利率平价理论分为抛补利率平价和未抛补利率平价。抛补利率平价理论讨论的是远期汇率的决定。抛补利率理论表明远期汇率由即期汇率和国内外利差决定,高利率货币远期贴水(相应地外汇升水),低利率货币远期升水(相应的外汇贴水),年升贴水率等于两国利差。【例题1·单选题】(2005年中级经济基础)若美元利率为5%,日元的利率为3%,则根据抛补利率平价理论,远期美元()。A.年升水率为2%B.年贴水率为2%C.年贬值率为2%D.年升值率为2%[答案]B【例题2·单选题】(2006年中级经济基础)假设本国货币利率为5%,外国货币利率为4%,根据抛补利率平价理论,本国货币汇率应()。A.升值l%B.贬值1%C.升水l%D.贴水1%[答案]D【例题3·多选题】根据利率平价理论,远期汇率的大小取决于()。A.国内外通货膨胀差异B.国内外物价水平差异C.国内外利差D.汇率预期升贬值率E.即期汇率[答案]CE135
二、国际收支(一)国际收支与国际收支平衡表掌握国际收支的概念:国际收支是指一定时期内,某一经济体(国家或地区)居民与非居民之间进行的各种经济交易的系统纪录。掌握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概念:国际收支平衡表是根据经济分析的需要,将国际收支按照复式记账原理和特定账户分类编制出来的一种统计报表。它集中反映了一国国际收支的结构和总体状况。掌握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构成。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账户分为:经常账户、资本与金融账户两大账户。1.经常账户记录实际资源的流动。包括货物和服务、收益、经常转移等三项。(1)货物和服务。货物进出口均采用离岸价格计价。(2)收益。包括职工报酬和投资收益等两类。(3)经常转移。主要包括侨汇、无偿捐赠和赔偿等,包括实物和资金形式。2.资本与金融账户记录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包括资本账户和金融账户。(1)资本账户包括资本转移和非生产、非金融资产交易。(2)金融账户记录的是一经济体对外资产负债变更的交易,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其他投资和储备资产等四类。3.净误差与遗漏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是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收支手册》基础上编制而成的,主要不同的是将储备资产单独列项,因此该表包括经常账户、资本与金融账户、储备资产、净误差与遗漏等四大项。【例题1·单选题】(2005年中级经济基础)国内某公司在海外直接投资取得并汇回的利润,应计入国际收支平衡表经常账户的()。A.收益B.经常转移C.直接投资D.资本转移[答案]A【例题2·单选题】(2007年中级经济基础)某公司在海外的子公司汇回投资利润,这应该记入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A.经常账户B.资本账户C.金融账户D.储备账户[答案]A【例题3·多选题】(2006年中级经济基础)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属于经常账户的项目包括()。A.货物和服务B.直接投资C.净误差与遗漏D.经常转移E.收益[答案]ADE(二)国际收支差额分析(熟悉)1.贸易差额即货物进出口差额。反映了一国产业结构、产品国际竞争力和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2.经常差额经常差额代表经常账户的收支状况,反映了实际资源的跨国转移状况。3.综合差额考察除储备资产以外所有项目的状况。该差额反映了一国国际收支的综合情况,可以衡量国际收支对一国储备的压力。【例题1·单选题】(2004年中级经济基础)在用于衡量国际收支状况的局部差额中,反映实际资源跨国转移状况的是()。A.贸易差额B.经常差额C.基本差额D.综合差额[答案]B【例题2·单选题】反映了一国国际收支的综合情况,可以衡量国际收支对一国储备压力的国际收支局部差额是()。A.贸易差额B.经常差额C.基本差额D.综合差额[答案]D【例题3·单选题】(2008年中级经济基础)在衡量国际收支状况的指标中,反映实际资源跨国转移状况的是()。A.贸易差额B.经常账户差额C.储备资产差额D.综合差额[答案]B135
(三)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掌握)1.外汇缓冲政策通过外汇储备的变动或临时向外借款抵消超额外汇供求以调节国际收支。逆差时,货币当局减少外汇储备或临时向外借款,在外汇市场抛售外汇;顺差时,货币当局增加外汇储备,在外汇市场购进外汇。2.货币财政政策逆差时,紧缩的货币财政政策。顺差时,扩张的货币财政政策。紧缩的货币政策: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政府债券、提高再贴现率、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紧缩的财政政策:减少政府支出、增加税收3.汇率政策政府运用汇率的变动来调节国际收支。逆差,本币贬值;顺差,本币升值。4.直接管制措施直接管制措施是指政府直接干预国际经济交易的政策措施,包括贸易管制和外汇管制。国际收支调节的基本原则是,正确使用并搭配各种调节政策,以最小的经济和社会代价恢复国际收支均衡。【例题1·单选题】(2006年中级经济基础)当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宜采取的调节政策是()。A.扩张的货币政策B.扩张的财政政策C.增加外汇储备D.本币贬值[答案]D【例题2·多选题】当国际收支出现顺差时,宜采取的调节政策是()。A.扩张的货币政策B.货币当局在外汇市场抛售外汇C.货币当局在外汇市场购进外汇D.本币贬值E.本币升值[答案]ACE第十八章 市场营销概述一、市场营销的基本概念市场营销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以满足顾客需求为中心的企业市场营销活动及其规律。掌握市场营销的概念。市场营销是从销售方的角度出发,研究在将其产品或服务销售到顾客手里的全过程中,如何使产品或服务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要,价格合理、购买便利,从而实现企业的各项经营目标。【例题·单选题】(2005年)市场营销的研究对象是以()为中心的企业市场营销活动及其规律。A.提高品牌知名度B.满足顾客需求C.提高交易效率D.制定发展战略[答案]B掌握并区分以下基本概念:需要、欲望、需求、产品、顾客认知价值、顾客满意程度、交换、交易和市场。(一)需要、欲望和需求1.需要需要是指人们在想要达成某一目的时感觉到某种匮缺的状态。需要描述的是人类的基本要求。2.欲望欲望是指人们为满足某一特定需要所选取的形式,这种形式与其所处的环境及其个人特性有密切关系。3.需求需求是有购买能力支持的欲望,即需求必须既是有购买欲望又有购买能力的有效需求。需求的产生过程:需要——欲望——需求【例题·单选题】(2005年、2006年)需要是指人们在想要达成某一目的时感觉到某种()的状态。A.满足B.知晓C.匮缺D.矛盾[答案]C(二)产品135
产品是销售一方的企业向市场提供的任何可以满足顾客上述愿望的东西,包括实物产品、服务、信息、场所、人员、组织等。(三)顾客认知价值与满意程度价值的大小和满意程度的高低是人们选择产品的主要依据。1.顾客认知价值顾客认知价值是产品或服务给顾客带来的全部利益与他为此所需要付出的全部成本之差,或者说是所得与所付之差。顾客认知价值=顾客总利益-顾客总成本因此,通过营销努力提高给顾客带来的好处,降低顾客的购买成本是企业提高顾客认知价值的有效途径。2.顾客满意程度顾客满意程度取决于顾客对某项产品所感知到的效用或利益与其期望值相比较的结果。顾客的期望一般来自以下几个方面:自己以往的购买经验、其他顾客的评价、营销者的介绍与承诺以及竞争产品的情况。一个成功的企业应该努力正确设定顾客的期望标准。只是一般满意的顾客往往不具有忠诚度,兴趣很容易转移到其它新产品上;而较高的满意度往往会造就高的顾客忠诚度,忠诚度高的顾客一般不会轻易放弃他们所熟知的产品。【例题1·多选题】(2008年)提高顾客认知价值的途径有()。A.提高产品质量B.加强售后服务C.节省顾客购买时间D.提高顾客对产品效用的期望值E.加大产品销售时的价格折扣[答案]ABCE【例题2·单选题】产品或服务给顾客带来的全部利益与他为此所需要付出的全部成本之差,或者说是所得与所付之差,即为()。A.顾客认知价值B.顾客满意度C.交易效率D.感知价值[答案]A【例题3·单选题】顾客满意程度取决于顾客对某项产品所感知到的效用或利益与()相比较的结果。A.该顾客对产品效用或利益的期望值B.该顾客的欲望C.该顾客的需求D.该顾客的需要[答案]A【例题4·多选题】顾客对某一产品效用或利益的期望一般来自于()。A.自己以往的购买经验B.其他顾客的评价C.营销者的介绍与承诺D.自己对该产品的满意程度E.竞争产品的情况[答案]ABCE【例题5·多选题】(2005年)对某产品忠诚度较高的顾客,往往()。A.对该产品有较高的满意度B.兴趣容易转移到其他新产品上C.感知到该产品的效用较高D.不会轻易放弃该产品E.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改变他们对该产品效用的期望[答案]ACD(四)交换和交易1.交换交换是市场营销的核心概念,是以某物作为回报和他人换取所需要的产品的行为。2.交易交易是成功的交换的度量单位和基本单元。(五)市场市场营销学中的市场是指某种产品的现实购买者和潜在购买者需求的总和。对于某项特定的产品,有效市场的规模和容量取决于三个因素:第一,需要该产品的人数;第二,每个人对该产品的需求数量;第三,每个人的购买意愿和购买能力。前两者的乘积即是市场上该产品的总需求,但其中那些对产品有购买意愿且有购买能力的人们的需求才是有效的需求,将会变成现实的市场;而那些没有购买意愿或购买能力的人们的需求为无效需求,就不能成为现实的市场。【例题1·多选题】构成一个有效的产品市场必须具备的条件包括()。A.交易的场所B.顾客C.购买意愿D.购买能力E.货币[答案]BCD135
【例题2·单选题】(2008年)市场上需要某种产品的人数和该产品人均需求量的乘积即是市场上该产品的()。A.总需求B.有效需求C.无效需求D.潜在需求[答案]A二、企业经营观念的发展特定的社会经济水平、特定的市场经营环境、特定的企业资源状况,决定了特定的经营观念。曾经产生和流行过五种主要的经营观念: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营销观念和全面营销观念。掌握五种观念的主要内容、兴起的原因及适用的条件。(一)生产观念——供不应求,关注生产生产观念产生较早,产生的背景是产品在市场上的供不应求。该观念认为企业应通过大规模生产和大规模分销来降低成本,扩展市场。(二)产品观念——供求大致平衡,关注产品本身该观念也产生较早,产生于市场供求大致平衡的背景下。该观念追求产品花色品种多样,功能款式较好。但对产品本身特性的过分关注,会导致“市场近视症”,最终导致产品在竞争中逐渐丧失优势。(三)推销观念——买方市场逐渐形成,关注销售当市场上出现比较明显的供过于求的局面时,推销观念就产生了。该观念认为企业如果不经过销售努力,消费者就不会大量购买。企业关心的不再是生产能力的大小,而是关注于生产出来的产品是否能够销售出去。生产观念、产品观念和推销观念都属于传统的市场经营观。都属于以产定销的经营观念。(四)营销观念——买方市场的正式确立,关注市场需求营销观念认为,为了达成企业的经营目标,不能仅仅“推销已经生产出来的产品”,而必须努力发现需求,并设法向市场提供能够满足某种需求的产品。因此企业的经营活动是一个始终以顾客需要和欲望为导向,不断满足市场需求的过程。营销思想是一种以销定产型的经营哲学。营销思想与以推销观念为代表的传统经营思想在出发点、关注的焦点、采用的主要手段和设定的目标上都有显著的不同。掌握传统的以产定销型的经营观念与以营销观念为代表的以销定产型的经营观念之间的区别。图18-1营销观念与推销观念的对比营销观念的核心思想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市场导向(2)长期利益原则(3)整合营销思想:要求企业中所有的职能部门相互协调、配合,共同为顾客的利益服务;同时营销活动不是单纯的销售,而是一个包括了解并分析市场信息,制定营销战略和营销组合策略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市场营销管理在实质上就是需求管理。(五)全面营销观念全面营销观念认为,营销应当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每一个方面,并且要有广博的、一致的视野。全面营销涉及四个方面:关系营销、整合营销、内部营销和社会责任营销。1.关系营销135
斯琴·葛朗儒斯对关系营销作了一个定义,关系营销是指“企业通过识别、建立、保持和加强与顾客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履行承诺和实现交换,使各方互惠互利,实现各自目标。”关系营销观念的营销目标大大扩展,它不仅要通过满足顾客需要使企业盈利,而且要为包括顾客、供应商、中间商等在内的所有利益相关者贡献价值,进而实现本企业价值。关系营销在工业品和服务行业表现得最为突出,目前关系营销也大量应用到消费品营销中。2.整合营销整合营销强调两点:(1)顾客价值的传递要通过各种营销活动共同实现;(2)各种营销活动之间的协同应以企业效益最大化为原则。3.内部营销内部营销有两个层面的含义:(1)各项营销职能之间应相互配合;(2)企业内部除营销之外的其他部门也一样必须具备营销观念和客户意识,考虑各自的“内部客户”,企业上下都应该从市场的角度思考问题,真正做到“全员营销”。4.社会责任营销它强调企业不仅要通过满足个体消费者的需要和欲望来获得利润,而且还要符合整个社会的长远利益,即要正确处理企业、顾客和全社会三方面的关系,统筹兼顾,求得它们之间的和谐与平衡。【例题1·多选题】下列企业经营思想中,属于以产定销的有()。A.生产观念B.产品观念C.推销观念D.营销观念E.全面营销观念[答案]ABC【例题2·单选题】(2008年)生产观念这一企业经营思想适用的经营环境是()。A.买方市场B.卖方市场C.产品大量积压D.市场竞争激烈[答案]B【例题3·多选题】生产观念致力于解决下列企业经营中()问题。A.生产效率低下B.生产成本高昂C.产品品种单调D.产品质量差E.产品积压严重[答案]AB【例题4·多选题】与传统经营思想相比,营销观念的核心思想包括()。A.保护环境B.市场导向C.整合营销思想D.长期利益原则E.提高产品安全性[答案]BCD【例题5·多选题】(2007年)社会责任营销强调正确处理()诸方面的关系,统筹兼顾,求得它们之间的和谐与平衡。A.生产效率和成本B.顾客的需要和满足C.企业的利润D.产品和服务的质量E.全人类的长远福利[答案]BCE【例题6·单选题】与营销观念相比,关系营销观念是要为包括顾客、供应商、中间商等在内的所有()贡献价值,进而实现本企业的价值。A.利益相关者B.顾客C.竞争者D.社会大众[答案]A【例题7·多选题】(2006年)下面关于市场营销的表述中,正确的是()。A.市场营销是一门建立在经济学、行为科学和现代管理理论基础上的应用科学B.营销即是销售C.市场营销的目标是通过让顾客满意从而使企业获得利润D.市场营销的核心思想是生产质量好、功能强、花色多的产品E.市场营销研究的是企业在将其产品或服务销售给顾客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要[答案]ACE第十九章 市场营销环境企业所面临的市场营销环境可分为微观环境和宏观环境两大类。一、企业微观市场营销环境135
了解微观市场营销环境的构成。微观市场营销环境包括供应商、企业内部、竞争者、营销中介、顾客和公众等因素。(一)供应商供应商向企业所提供资源的数量、价格以及供应是否及时、可靠,会直接影响企业产品的价格、产量和生产经营连续性。【例题·多选题】(2005年、2006年)供应商向企业所提供资源的数量、价格以及供应是否及时、可靠,都会直接影响企业()。A.产品价格B.产品产量C.生产经营的连续性D.供应商的数量E.向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答案]ABC(二)企业内部市场营销部门必须处理好同其他部门的关系。营销计划的制定必须符合企业的整体战略。在遵循营销观念的现代企业中,所有的职能部门都应该坚持市场导向,以满足顾客的需求为目标。【例题1·单选题】(2005年、2008年)在遵循营销观念的现代企业中,所有的职能部门都应该坚持()导向。A.市场B.产品C.技术D.创新[答案]A【例题2·单选题】营销计划的制定必须符合企业的(),营销管理者只能在高层管理者规定的范围内作出各项营销决策,一些重大决策在得到高层管理者的批准后方可实施。A.公司文化B.整体战略C.经营理念D.业务流程[答案]B(三)竞争者掌握企业在市场上面对的主要竞争对手类型:1.品牌竞争者经营不同品牌的同种形式的产品的竞争者。2.产品形式竞争者经营不同产品形式的同类产品的竞争者。3.产品类别竞争者经营满足同样市场需求的不同类别的产品的竞争者。也称为“平行竞争者”。4.愿望竞争者经营满足顾客当前各种不同需要的产品的竞争者。从企业的长期发展来看,竞争者是所有试图满足同样的顾客需要,或是服务于同一目标市场的企业。如果企业在进行竞争分析时,只将注意力放在同行业、经营同样产品的那些容易识别的竞争者上,而忽略了那些潜在的竞争者,就会犯“竞争近视症”,丧失长远的竞争优势。【例题1·单选题】从企业的长期发展看,()是所有试图满足同样的顾客需要,或是服务于同一目标市场的企业。A.供应商B.中间商C.竞争者D.顾客[答案]C【例题2·多选题】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实际的和潜在的竞争者范围是十分广泛的,通常包括()类型。A.品牌竞争者B.产品形式竞争C.产品类别竞争者D.愿望竞争者E.替代产品竞争者[答案]ABCD【例题3·单选题】经营满足顾客当前各种不同需要的产品的竞争者是()。A.品牌竞争者B.产品形式竞争C.产品类别竞争者D.愿望竞争者[答案]D【例题4·单选题】(2007年)某生产光学相机的企业忙于应对其他光学相机企业的降价和广告攻势,却忽略了光学相机已经逐渐被数码相机所取代。该企业在市场营销方面犯了()。A.“认知近视症”B.“沟通近视症”C.“竞争近视症”D.“品牌近视症”[答案]C(四)营销中介在将产品销售给最终顾客的过程中,给企业以各种帮助的机构,包括中间商、物流企业、营销服务机构和金融中介等。(五)顾客135
市场是由具有有效需求的各类顾客组成。因此,顾客的需要及其变化趋势是制定营销策略最重要的因素和出发点。按照顾客不同的购买动机,可以分为消费者市场、产业市场、中间商市场和政府/机构市场。1.消费者市场消费者市场是由那些为满足个人生活需要而购买的个人和家庭组成的。消费者市场的特点:顾客规模庞大,人数众多,偏好各异,需求多变,购买的随意性较强,且交易频繁,交易方式多样,交易的产品和服务种类繁多。2.产业市场产业市场是由那些将购买的产品和服务用于生产其他产品或服务并供应给他人的组织构成的。3.中间商市场中间商市场是由那些购买产品或服务用以转卖并从中获取利润的组织构成的,它由各种类型的批发商、零售商、代理商等组成。4.政府/机构市场政府/机构市场包括为执行政府职能或从事公共事业而购买产品和服务的各级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和其他非营利机构。与消费者市场相比,后三类市场组成的组织市场的特点:(1)其需求是从消费者对消费品的需求中派生出来的;(2)组织市场的购买者数量较少,但一次购买量较大;(3)购买决策更加复杂、理性和专业,通常购买决策由许多相关部门和人员参与;(4)组织市场的需求相对而言缺乏弹性,且需求的波动较大。【例题1·单选题】(2006年)对营销管理者来说,市场是由具有有效需求的各类()组成的。A.供应商B.营销中介C.竞争者D.顾客[答案]D【例题2·单选题】(2005年)制定营销策略要考虑的最重要的因素和出发点是()。A.顾客的需要及其变化趋势B.竞争者的策略C.公众的舆论D.品牌的定位[答案]A【例题3·单选题】(2004年、2007年)按照顾客的不同的(),可以将市场分为消费者市场、产业市场、中间商市场和政府机构市场。A.购买数量B.购买动机C.交易方式D.交易频率[答案]B(2008年)按照顾客不同的(),可以将市场分为消费者市场、产业市场、中间商市场、政府/机构市场。A.购买批量B.购买动机C.购买场所D.购买频率[答案]B【例题4·多选题】按照顾客的不同的购买动机,可以将市场分为()。A.消费者市场B.产业市场C.中间商市场D.消费品市场E.工业品市场[答案]ABC【例题5·单选题】那些为满足个人生活需要而购买的个人和家庭组成了()。A.消费者市场B.产业市场C.中间商市场D.政府/机构市场[答案]A【例题6·多选题】(2004年)与消费者市场相比,组织市场的特点是()。A.需求是派生的B.需求波动较大C.需求弹性较大D.购买决策更加理性E.购买者数量较少[答案]ABDE(六)公众企业的营销环境中,还包括各种对企业的经营活动有现实或潜在的影响力和利害关系的个人或团体,这就是公众。一般而言,企业会面临7种类型的公众:融资公众、媒体公众、政府公众、社团公众、社区公众、一般公众、内部公众。许多企业提出“内部公众”的概念,是希望将营销思想运用到企业内部。二、企业宏观市场营销环境135
了解宏观环境的构成。企业的宏观市场环境包括人口、经济、自然、技术、政治法律和社会文化等因素。(一)人口环境人口规模及增长、年龄结构、家庭状况、人口的密度、地理分布及迁移、受教育程度、性别等人口环境因素都会对企业制定营销策略产生影响。(二)经济环境经济环境是企业经营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购买力的主要因素有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消费结构、储蓄和信贷情况以及其发展变化趋势。1.收入水平收入水平是影响购买力最重要的因素。了解实际收入和名义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和可任意支配收入以及个人收入和收入分配的概念。注意个人可任意支配收入是个人消费支出中最活跃、对市场需求和企业营销决策影响最为直接的因素。2.消费结构消费结构反映消费者把钱花在了什么产品或服务上。恩格尔定律: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比例就会下降。恩格尔系数是表示生活水平高低的一个指标。一般而言,一个国家越富裕,恩格尔系数越低。3.储蓄和信贷情况【例题1·单选题】(2006年、2007年)恩格尔系数是指()占消费者总支出的比例。A.食物消费B.房租与燃料费C.教育支出D.卫生与休闲支出[答案]A【例题2·单选题】(2004年)恩格尔系数是表示()的一个指标。A.生活水平高低B.住房条件C.不同阶层的消费者收入水平差异D.个人储蓄和信贷情况[答案]A(三)自然环境自然环境要求企业进行“绿色营销”——在开展经营活动的同时,充分考虑环境保护、社会发展、人类长期利益和商业道德。(四)技术环境(五)政治法律环境(六)社会文化环境文化是一个国家、地区的语言文字、教育水平、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的总和。企业在进行营销活动时,应充分研究和尊重当地的文化传统和社会价值观。【例题1·多选题】企业的宏观市场环境包括()。A.人口环境B.公众C.经济环境D.技术环境E.自然环境[答案]ACDE【例题2·多选题】(2004年、2005年)企业营销的人口环境包括()等各项人口统计因素。A.个人可支配收入B.家庭规模C.妇女受教育水平D.风俗习惯E.年龄结构[答案]BCE第二十章 消费者行为消费者是指为满足个人生活需要而购买产品和服务的所有个人和家庭,由他们构成的消费者市场是产品的最终市场。135
一、消费者行为模型按照消费者介入程度可以将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分为三类:习惯型购买、有限型购买和复杂型购买。消费者介入程度是指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对企业营销刺激、其他外界刺激的反应和参与程度。1.习惯型购买在习惯型购买过程中,消费者的介入程度很低,且品牌之间在产品质量、性能等方面的差异较小。消费者通常是出于习惯而非品牌忠诚购买一种产品或服务。对大多数价格低廉、经常购买的产品消费者采用的决策类型都是习惯型的。2.有限型购买虽然消费者的介入程度不高,但是品牌之间在产品的各项属性上存在很大差异。消费者在挑选大多数选购类产品时进行的就是这种复杂程度有限的决策过程。注意领先品牌和跟随品牌的营销战略的不同。3.复杂型购买消费者介入程度很高,品牌差异很大的决策情形。消费者在购买汽车、家庭房屋装修等产品和服务时一般会经历复杂型的购买决策。【例1·多选题】按照消费者介入程度可以将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分为()。A.习惯型购买B.理智型购买C.有限型购买D.复杂型购买E.重复型购买[答案]ACD【例2·单选题】对大多数价格低廉、经常购买的产品,如软饮料和护发产品等快速变动消费品,消费者采用的决策类型通常是()。A.习惯型B.复杂型C.有限型D.无限型[答案]A二、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因素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因素主要包括:文化因素、社会因素、个人因素和心理因素等。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影响消费者行为最直接的、决定性因素是个人及其心理特征。(一)文化因素1.文化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形成和积累的,包括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宗教信仰、道德规范、价值观念以及传统习俗等一切成就。文化具有民族性、借鉴性和发展性三个特征。2.亚文化亚文化是指存在于一个较大社会范畴中,一些较小群体所具有的特色文化,亚文化是企业进行市场细分的重要变量。3.社会阶层社会阶层是指一个社会中,依照一定的社会地位划分的,具有相对的同质性和持久性的集团。社会阶层是在财富、技能和权利的基础上产生的。职业、收入和受教育程度等因素是划分社会阶层的主要因素。社会阶层对于复杂型购买决策的影响较大,如住房、度假产品、子女教育、高档服装等。【例1·多选题】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形成和积累的,文化具有()特征。A.全球性B.民族性C.融合性D.借鉴性E.发展性[答案]BDE【例2·单选题】存在于一个较大社会范畴中的一些较小群体所具有的特色文化被称为()。A.社会阶层B.相关群体C.亚文化D.家庭[答案]C(二)社会因素1.相关群体对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和偏好有影响的各种社会关系,就是相关群体。按照群体内成员之间相互联系和影响的程度,一般可将相关群体分为三类:(1)联系紧密、影响最直接的群体,如家庭、邻居、朋友等;135
(2)联系较松散、影响力较次的一些群体,如协会、俱乐部等;(3)没有多少直接联系,但影响显著的群体,如歌星、影星、社会名流等。一般来说,越是容易为人知晓的产品,越是价格昂贵的非必需品,相关群体的作用也就越突出。如果经营的产品或服务受到相关群体的影响很大,企业就应该设法接触和利用相关群体中的意见领袖。意见领袖是一个群体中为其他人过滤、解释和提供信息的人。2.家庭在购买决策的所有参与者中,家庭成员对决策者的影响最大。在家庭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家庭对消费的需求有明显的差异,同时家庭结构的变化也会导致家庭消费的重大变化。家庭生命周期一般分为五个阶段:(1)单身未婚阶段;(2)新婚阶段;(3)育儿阶段;(4)子女成年阶段;(5)老年阶段。熟悉这五个阶段对消费需求的差异。【例1·单选题】在一个群体中为其他人过滤、解释和提供信息的人是()A.家庭成员B.意见领袖C.消费者D.营销决策者[答案]B【例2·单选题】单身未婚阶段、新婚阶段、育儿阶段、子女成年阶段以及老年阶段反应的是()的五个阶段。A.产品生命周期B.市场演化周期C.家庭生命周期D.消费者学习周期[答案]C(三)个人因素1.人口统计因素人口统计因素包括个人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和经济状况。2.个性个性是一个人特有的心理特征,它会导致一个人对他所处的环境作出反应。个性具有独特性、稳定性以及可塑性等特征。3.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是通过个人的日常活动、兴趣和对周围事物的看法表现出来的。企业应该尽力了解产品和消费者生活方式的关系,并努力加强产品对消费者生活方式的影响。【例1·多选题】个性具有()特征A.独特性B.动态性C.稳定性D.可塑性E.交互性[答案]ACD(四)心理因素1.动机人的行为是由动机支配的,而动机是由未满足的需要引起的。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把人的基本需要按由低到高的顺序分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例1·单选题】依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理论,人类的各种()按强度由低到高可以分为五个层次:生理的、安全的、社会的、尊重的、以及自我实现的()。A.需要B.欲望C.需求D.愿望[答案]A【例2·多选题】依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理论,人类的各种需要中最基本的两个需要是()的需要。A.安全B.社交C.尊重D.自我实现E.生理[答案]AE【例3·单选题】(2005年)按照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有一系列不同层次的需要,其最高层次的需要是()A.安全的需要B.社交的需要C.尊重的需要D.自我实现的需要[答案]D2.认知认知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客观刺激的反应。心理学认为,不同的人在同一刺激下之所以会产生不同的知觉,是因为认知过程是一个有选择性的心理过程,包括三种认知过程:选择性注意、选择性误解、选择性记忆。认知的选择性与客观刺激物的特征、消费者的经验与期望和动机有关。一般在下列情况下,消费者更容易去选择外部刺激物进行信息处理:135
(1)与消费者目前需要有关的;(2)与预期相符的;(3)变化幅度大于一般的、较为特殊的刺激物。【例1·单选题】心理学认为,不同的人在同一刺激下之所以会产生不同的知觉,是因为认知过程是一个有()的心理过程A.选择性B.习惯性C.差异性D.稳定性[答案]A三、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一般而言,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1)确认需要;(2)收集信息;(3)评估备选方案;(4)做出购买决策;(5)购后行为。1.确认需要需要的确认可能是源于外部的因素和力量,也可能是源于内部的刺激,或者还有可能是内外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2.收集信息信息来源主要有四个方面:个人来源,商业来源,公共来源,经验来源。一般来说,消费者获得的产品信息,大部分出自商业来源,而影响力最大的是个人来源。在正常情况下,商业来源的信息起通知作用,而个人来源的信息主要起评估作用。【例1·多选题】消费者收集信息的商业来源主要有()A.亲戚朋友B.广告C.展销会D.消费者组织E.推销会[答案]BCE3.评估备选方案了解“期望值模型”,“期望值模型”中需要考虑产品的属性、每个属性的权重、每个方案在每个属性上的得分。【例1·多选题】在购买某产品的决策过程中,消费者在评估方案的“期望值模型”中要考虑()A.产品的属性B.每个属性的权重C.每个方案在每个属性上的得分D.购后的满意程度E.信息的来源[答案]ABC4.做出购买决策在形成购买意向后,有三类因素影响消费者的最终购买:(1)他人的态度;(2)购买风险;(3)意外的出现。5.购后行为购后行为可分为两部分:(1)购后的满意程度;(2)购后行动。①购后的满意程度,取决于消费者对产品的预期性能与产品的实际性能之间的反差。营销管理者对其产品的广告宣传只有实事求是,符合产品的实际性能,才能使消费者最终感到满意。②消费者的购后行为。消费者购后的满意程度,决定了消费者今后是否会重复购买这种产品,以及如何影响他人的购买选择。【例1·单选题】(2006年)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是从()开始的。A.收集相关信息B.确认购买需要C.做出购买决策D.评估备选方案[答案]B135
第二十一章 市场营销策略一、目标营销战略为企业的一个业务单位或产品制定目标营销战略,包括在市场研究和预测的基础上进行市场细分、选择目标市场和市场定位等几个步骤,这是企业营销战略的核心,也是决定营销成败的关键。【例1·多选题】在市场研究和预测的基础上进行()等几个步骤,这是企业营销战略的核心,也是决定企业营销成败的关键。A.市场细分B.选择目标市场C.市场定位D.营销组合E.营销分析[答案]ABC(一)市场细分掌握市场细分的含义。市场细分就是根据顾客的购买习惯和购买行为的差异,将具有不同消费需求的顾客群体划分为若干个子市场,它是目标营销战略的前提。1.市场细分的前提和必要性前提:顾客需求的异质性是市场细分的前提。必要性:顾客需求多样化、买方市场的全面形成以及卖方竞争的日益激化。2.市场细分标准(掌握常用的市场细分变量)(1)消费者市场细分市场细分的前提是需求的异质性,使消费者产生不同需求的因素概括起来有四大类:地理区域、人口统计、消费心理、消费行为。①地理区域因素地理区域因素在饮食、服装等产品和服务上表现得尤为突出。②人口统计因素人口统计因素是细分消费者市场的重要指标。因为:第一,人口统计变量比较稳定,获得这类资料也比较容易;第二,由于人口统计因素与消费者的欲望、偏好和使用频率等有十分显著的因果关系。【例1·单选题】(2007年)人口统计因素很久以来一直是细分消费者市场的重要指标,这是由于()。A.人口统计变量比较稳定B.获得人口统计资料比较容易C.人口统计因素与消费者行为有十分显著的因果关系D.市场竞争日益激烈E.心理年龄比生理年龄在市场细分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答案]ABC③消费心理因素消费者的生活方式、购买动机、个性等心理因素对其消费需求也有重要的影响,因此也常被用作市场细分的标准。④消费行为因素包括购买时机、寻求利益、使用频率和品牌忠诚程度等行为变量。注意:并不是每种变量都能有效地细分市场,尤其是在市场竞争愈加激烈的今天,企业在市场细分时就更倾向于同时考虑多个变量的影响。(2)工业品市场细分其细分标准多为与客户有关的变量,如客户的地理位置、用户规模、产品用途等。【例1·单选题】(2005年、2007年)目标营销战略的前提是()。A.市场细分B.选择目标市场C.市场定位D.营销组合[答案]A【例2·单选题】所谓()就是根据顾客的购买习惯和购买行为的差异,将具有不同消费需求的顾客群体划分为若干个子市场,它是目标营销战略的前提。A.市场细分B.选择目标市场C.市场定位D.营销组合[答案]A【例3·单选题】(2004年)市场细分的前提是()。A.需求的差异性B.竞争激烈C.企业面对卖方市场D.产品的同质性[答案]A135
【例4·单选题】市场细分不是根据产品分类进行的,而是从()的角度划分的。A.营销策略B.顾客需求C.销售渠道D.品牌效应[答案]B(二)选择目标市场掌握选择目标市场的含义。目标市场是企业准备进入和服务的市场,企业进行市场细分的目的就是选择适合自己的目标市场。一般来说,有三种可供选择的市场覆盖战略:无差异营销、差异营销和集中营销。熟悉这三种市场覆盖战略。1.无差异营销无差异营销是一种针对市场共性、求同存异的营销战略。企业只向市场推出单一标准化产品,并以统一的营销方式销售。无差异营销的出发点是获取规模经济效。但这种成本优势的取得是以牺牲顾客差别需求为代价的,一旦竞争对手采取差异营销策略,则会大大冲击无差异营销企业的成本优势。2.差异营销企业在对整体市场细分的基础上,针对每个子市场的需求特点,设计和生产不同的产品,制定并实施不同的市场营销组合策略,试图以差异性的产品满足差异性的市场需求。差异营销比较适用于需求异质性突出的产品或服务缺点:增加成本费用,还可能引起企业注意力分散。因此,企业是否采用差异营销,要视企业实力和市场规模而定。3.集中营销在差异营销和无差异营销中,企业都是以整个市场为营销活动的范围。集中营销则是为了避免分散企业的资源,企业只将实力集中在一个或少数几个子市场上,以期获取优势。优点:通过在较小的市场上实行生产专业化和营销专业化,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节省经营费用。缺点:风险大在选择市场覆盖策略时,必须考虑企业的资源、产品的同质性、市场的同质性和竞争者营销策略等因素。【例1·多选题】市场覆盖战略包括()。A.无差异营销B.差异营销C.集中营销D.组合营销E.分散营销[答案]ABC【例2·单选题】(2008年)集中营销这一市场覆盖策略的缺陷在于()。A.分散了企业资源B.目标市场比较狭小C.营销费用太高D.目标市场上客户满意度低[答案]B(三)市场定位掌握市场定位的含义。市场定位是指企业努力在目标顾客心目中为特定品牌确立一个相对突出地位的行为。其主要手段是以本品牌产品、服务的相对优势或特点,迎合目标市场亟待满足的需要或欲望,并将这一优势大力宣传,从而树立与众不同的有利形象。熟悉市场定位的步骤。在市场定位过程中,企业须完成以下四方面的工作:(1)确定亟待满足的需要和欲望(2)确定潜在的竞争优势——竞争优势有两种基本类型:价格优势、功能和特色优势(3)准确地选择竞争优势(4)有效、准确地向市场传递定位信息【例1·单选题】(2004年、2007年)企业努力在目标顾客心目中,为特定品牌确立一个相对突出地位的行为,叫做()。A.市场细分B.目标优选C.市场定位D.品牌延伸[答案]C【例2·多选题】确定具体的市场定位策略必须完成()工作。A.确认亟待满足的需要和欲望B.确认潜在的竞争优势C.准确地选择竞争优势D.有效、准确地向市场传递定位信息E.制定产品组合策略[答案]ABCD【例3·单选题】(2006、2008年)目标营销战略的第一步是()。A.大众化营销B.选择目标市场C.市场细分D.市场定位[答案]C135
二、营销组合策略营销组合是企业营销策略的综合方案,是企业根据目标市场的需要和自己的市场定位,对自己可控制的各种营销因素,即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的优化组合和综合运用。掌握营销组合策略的内容。【例1·多选题】(2004、2008年)市场营销组合的策略包括()。A.产品策略B.定价策略C.渠道策略D.促销策略E.包装策略[答案]ABCD【例2·多选题】(2006年)市场营销组合的基本内容有()。A.产品策略B.定价策略C.渠道策略D.促销策略E.包装策略[答案]ABCD(一)产品策略企业在制定产品策略时,应考虑:产品质量、产品设计、品牌、包装策略、新产品开发策略等。1.产品质量企业的产品质量决策,就是要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市场认可的质量水平,在此基础上建立产品质量标准,并通过各种沟通手段将这一质量信息准确、及时地传递给目标市场。2.产品设计企业应该在营销调研的基础上,从顾客的需要出发进行产品设计。3.品牌企业要制定的品牌策略包括:品牌化策略、品牌归属策略、家族品牌策略、品牌延伸/新品牌策略和多品牌策略等。4.包装策略包装能够防止或减少产品在储运、销售过程中损毁、遗失,起到保护产品、方便运输、携带和储存的作用;良好的包装具有广告和推销的功能,独特的包装还是促进产品差异化的重要手段;包装还起着提高产品价值的作用。5.新产品开发策略【例1·多选题】产品策略包括()等决策的内容。A.产品质量B.产品设计C.品牌D.包装策略E.分销渠道[答案]ABCD(二)定价策略1.影响定价的因素影响定价的企业内部因素:企业的经营目标和成本;主要的外部影响因素:市场需求的状况和弹性、竞争形势以及有关的政策法规等。2.常用的定价方法(1)成本导向定价法,如成本加成、目标利润等方法(2)市场需求导向定价法(3)竞争导向定价法(三)分销渠道策略分销渠道是指在某种产品从生产者向消费者或用户转移的过程中,所经过的一切取得所有权或帮助所有权转移的组织或个人,即产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转移所经过的通道。它的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消费者或用户,中间环节包括各种批发商、零售商、商业中介机构。分销渠道除了完成产品编配的任务之外,还具有市场调研、谈判沟通、物流储运、资金融通、风险承担等功能。【例1·多选题】(2004年)分销渠道具有的功能包括()。A.市场调研B.资金融通C.研究开发D.风险承担E.产品编配[答案]ABDE【例2·多选题】(2006、2008年)分销渠道能够完成的功能包括()。A.生产加工B.物流储运C.市场调研D.风险承担E.资金融通[答案]BCDE(四)促销策略促销是营销管理者将有关企业及其产品信息,通过各种方式传递给消费者和用户,促进其了解、信赖并购买本企业的产品,以达到扩大销售的目的。135
促销的实质是营销管理者与目标市场之间的信息沟通和传递。传统的促销决策包括:(1)确定目标受众;(2)确定受众反应和沟通目标;(3)设计促销信息的内容、结构和形式;(4)选择促销信息传播媒体;(5)收集市场反馈和根据目标受众的认知过程进行有效的信息编排等内容。企业常用的传播营销信息的方式主要有广告、人员推销、营业推广、公共关系和直接营销五种,这五种方式的组合与搭配称为促销组合。【例1·单选题】(2005年、2007年)促销的实质是()。A.推出产品广告B.观察受众反应C.沟通和传递信息D.协调公共关系[答案]C【例2·单选题】(2008年)企业在做出促销决策时,首先应当()。A.选择信息传播媒体B.收集市场反馈C.确定目标受众D.涉及促销信息[答案]C【例3·多选题】促销组合是指()这几种常用促销方式的组合与搭配。A.直接营销B.人员推销C.产品质量D.营业推广E.公共关系[答案]ABDE第二十二章 产品和服务策略一、产品层次与产品分类(一)产品的含义和层次产品是指提供给市场、供使用和消费、可以满足某种欲望和需要的任何东西,包括实物、服务、场所、组织机构、信息、体验和事件等。(掌握)整体产品的三个层次:核心利益、有形产品和附加产品。1.核心利益核心利益是产品最基本的层次,是满足顾客需要的核心内容,即顾客购买的真正动机。2.有形产品有形产品是指支持核心利益的各种具体形式,如产品的质量、功能、款式、品牌和包装等方面。3.附加产品附加产品是指顾客在购买产品时所得到的额外服务或利益。如提供信贷、免费送货、售后服务等。整体产品的概念体现了以顾客为中心的营销观念。【例题1·单选题】提供给市场、供使用和消费、可以满足某种欲望和需要的任何东西,在现代营销学中被定义为()。A.产品B.需求C.核心利益D.服务[答案]A【例题2·单选题】产品最基本的层次,满足顾客需要的核心内容被称为()。A.核心利益B.有形产品C.附加产品D.潜在产品[答案]A【例题3·单选题】支持核心利益的各种具体形式是()。A.核心利益B.有形产品C.期望产品D.潜在产品[答案]B【例题4·多选题】有形产品是支持产品核心利益的各种具体形式,包括()。A.产品的质量B.顾客购买的动机C.产品的功能D.产品的品牌E.产品的款式[答案]ACDE【例题5·单选题】(2007年)某航空公司为了提供令旅客满意的航空客运服务,提出在票务航班安排和机上餐饮等几个具体方面不断提高服务质量。该项策略强调的是航空客运服务这一整体产品的()层次。A.核心产品B.有形产品C.附加产品D.延伸产品[答案]B【例题6·多选题】以旅馆和家电销售为例,产品整体概念包括的层次有()。135
A.核心利益B.外在利益C.有形产品D.附加产品E.潜在产品[答案]ACD(二)产品的分类产品依据购买者的购买动机和用途可分为消费品和工业品两大类。(熟悉消费品和工业品的定义、分类及各种类型产品的营销特点)1.消费品个人或家庭为最终消费而购买的产品就是消费品。我们可以按照消费者的购买行为特征来划分消费品的类型。(1)便利品价格低廉、消费者要经常使用、且通常不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购买的物品,如牙膏、香烟等。生产经营此类产品的企业应尽量拓宽此类产品的分销渠道,以方便消费者购买。(2)选购品即品种规格复杂,选择性强,在质量、价格、花色、款式等方面需要反复挑选和比较才能决定购买的物品。选购品可分为同质品和异质品。对于同质品,如电视机、电冰箱等,顾客购买时主要是通过比较价格、品牌知名度和售后服务来选择;对于异质品,如服装、鞋帽,消费者更重视其特色。(3)特殊品即那些具有独特的品质特色或著名商标的产品。这些产品一般是不可替代的,如名牌钟表、高档化妆品等。(4)非寻求品消费者不知道或虽然知道但一般情况下不想购买的物品。如新产品、保险产品等。【例题1·单选题】(2008年)将消费品划分为便利品、选购品、特殊品和非寻求品,是按照()来划分的。A.消费场所B.消费数量C.消费行为D.消费心理[答案]C【例题2·单选题】价格低廉、消费者要经常使用、且通常不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购买的物品,如牙膏、香烟等属于消费品中的()。A.选购品B.便利品C.非寻求品D.特殊品[答案]B2.工业品工业品的分类是依据产品进入生产过程的方式及其与成本的关系来划分的。(1)原材料和零部件即完全进入生产过程的、其价值一次性计入成本的产品。(2)固定资产即其价值部分地进入最终产品、并通过折旧逐次计入成本的产品,如厂房、机器设备、车辆。(3)供应品和服务即不直接进入最终产品的、其价值分期摊入管理费用的产品。【例题·多选题】下列工业品中,属于固定资产的有()。A.车辆B.厂房C.铁矿石D.轮胎E.机器设备[答案]ABE二、产品组合和产品线策略(一)产品组合(了解)产品组合的含义:产品组合是指一个企业提供给市场的全部产品的总和。产品组合中的产品线是指相关联或相似的一组产品。(熟悉)产品组合的长度、宽度、深度和一致性。某企业的产品组合 软饮料 休闲食品 副食品 碳酸型饮料 糖果 食用油 果汁型饮料 巧克力 半成品蔬菜135
果肉型饮料 饼干 调料 干果 熟肉制品 豆制品 1.产品组合的宽度一个企业生产经营的产品大类的多少,即产品线的数量。2.产品组合的长度企业所有产品线中的产品项目的总和。3.产品组合的深度是指每一种产品的花色、口味、规格的多少。4.产品组合的一致性是指各个产品线在最终用途、生产条件、分销渠道或者其他方面的相互关联的程度。(理解)产品组合的四个方面对于营销决策的重要意义:(1)增加产品组合的宽度,扩大经营范围,可以充分发挥企业各项资源的潜力,提高效益,减少风险;(2)增加产品组合的长度,可以使产品线丰满,同时给每种产品增加更多的变化因素;(3)增加产品组合的深度,可以适应不同顾客的需要,吸引更多的购买者;(4)产品组合一致性的高低,则可以决定企业能在多大领域内加强竞争地位和获得声誉;(5)产品组合长度、宽度、深度的增加都意味着生产、经营成本的增加和管理难度的加大。【例题1·单选题】企业拥有不同产品线的多少,这被称为产品组合的()。A.宽度B.长度C.深度D.黏度[答案]A【例题2·单选题】组合的深度是指()。A.企业具有多少条不同的产品线B.产品组合中的产品项目的总数C.产品线中的每一种产品有多少个品种D.各个产品线在最终用途、生产条件、分销渠道或者其他方面的相互关联的程度[答案]C【例题3·单选题】(2008年)增加产品组合的(),扩大企业经营范围,可以充分发挥企业各项资源的潜力。A.长度B.宽度C.深度D.一致性[答案]B【例题4·多选题】(2007年)产品组合()的增加意味着生产和经营成本的增加和管理难度的加大。A.长度B.宽度C.深度D.一致性E.延展性[答案]ABC(二)产品线策略产品线决策的主要内容是产品线的长度决策。产品线的长度是指产品线中产品项目的数目。企业常用两种方式有计划地增加产品线的长度,即产品线延伸和产品线填充。(掌握两种产品线策略适用的营销环境和可能存在的风险)1.产品线延伸产品线延伸策略是一种突破原有经营范围,使产品线加长的产品线策略。(1)向下延伸策略原因:①中高端市场的增长出现停滞或衰退;②低端市场中存在巨大的成长潜力;③低端市场存在潜在的竞争者,企业希望通过进入低端市场来拖住他们,使他们无法进入中高端市场与自己竞争。(2)向上延伸策略原因:①高端市场中表现出较大的增长潜力和较高的利润率;②企业希望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完整产品线的供应商。135
(3)双向延伸策略无论企业选择向哪个方向延伸其产品线都会遇到一个同样的问题:顾客能否接受新的市场定位。2.产品线填充在现有经营范围内增加一些新的产品项目。原因:①充分利用过剩的生产能力;②获取增量利润;③经销商经常抱怨产品线不全而影响了他们的业务,致使他们的销售下降;④设法填补市场空隙,主动防止竞争者的侵入;⑤企业希望努力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完整产品线的供应商。产品线填充要避免:产品间互相残杀、在顾客心目中造成定位混乱。【例题1·单选题】产品线决策的主要内容是产品线的()决策。A.宽度B.长度C.深度D.一致性[答案]B【例题2·多选题】企业可以通过()来系统地增加产品线的长度。A.产品线延伸B.产品线填充C.产品线现代化D.产品线特色化E.产品线削减[答案]AB【例题3·单选题】(2007年)企业要充分利用剩余的生产能力,获取增量利润,设法补上市场空隙,把自己定位成完整产品线的供应商,宜采取的产品线策略是()策略。A.产品线向下延伸B.产品线向上延伸C.产品线双向延伸D.产品线填充[答案]D【例题4·多选题】下面()产品线策略会突破原有经营范围,使产品线加长。A.产品线向上延伸B.产品线向下延伸C.产品线双向延伸D.产品线填充E.产品线定位[答案]ABC三、服务与服务营销策略(一)服务的特点服务是无形的活动和过程,其结果一般不会导致所有权的产生。(掌握)服务有别于实物产品的四个特点:服务的无形性、同步性、异质性和易逝性。1.无形性服务是无形的,这是服务与实物产品最基本的区别。2.同步性一般而言,服务的提供和消费是同时进行的。大部分实物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是分离的。3.异质性由于服务的无形性和同步性,就不会有两个完全一样的服务。4.易逝性服务无法存储。【例题1·多选题】同实物产品相比,服务的特点是()。A.易逝性B.同步性C.无形性D.复杂性E.异质性[答案]ABCE【例题2·单选题】(2007年)顾客在决定将汽车送去维修时,很难知道维修服务的内容、质量和结果,也很难评估服务的质量;同时提供维修服务的汽车修理企业也不容易向顾客展示和沟通自己的优势和特色。这种情况体现了服务的()特征。A.无形性B.同步性C.异质性D.易逝性[答案]A【例题3·单选题】当一个病人到医院就医时,医生的询问、检查、诊断和病人的病情陈述、回答、配合是交替进行、互相作用和影响的。服务的这一特性是()。A.易逝性B.同步性C.无形性D.异质性[答案]B(二)服务营销组合(掌握服务营销组合的各项策略)135
服务企业必须在传统的营销组合策略基础上关注下列三个问题:1.人员,所有与提供服务的过程相关的人员都会影响顾客的感受。(1)首先是提供服务的企业员工。提供服务的企业员工是服务营销的关键。(2)购买和接受服务的顾客本身也会影响服务的结果,从而影响服务质量和自己的感受。另外顾客不仅影响了自己的满意度,还会对其他顾客产生影响。2.有形化将无形的服务有形化,可以帮助服务企业保障顾客接受服务的质量,强化顾客的体验,使顾客比较容易感知服务的价值,从而提高他们的满意程度。3.过程服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实际的服务流程和提供方式是顾客判断服务质量的依据。服务营销组合:产品、定价、渠道、促销、人员、有形化、过程,这七个因素中的任何一个都会影响顾客的服务体验、满意程度和购买决策。(三)服务营销策略服务的对象是顾客,服务营销战略的核心就是始终关注顾客,所有的策略和过程都应该以顾客为基础。服务企业的营销战略应当包括企业、员工和顾客三方参与者(掌握),以及内部营销、外部营销和交互营销三个方面。(掌握外部营销、内部营销、交互营销的决策内容)1.外部营销服务企业与其顾客之间的外部营销需要在明确的市场定位下,进行服务内容设计、定价、渠道及促销策略的制定。2.内部营销服务企业的内部营销是指企业对其服务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内部营销的目的是促使企业全员参与对顾客的服务。3.交互营销交互营销是服务人员向顾客提供服务、使顾客满意的过程。(熟悉技术质量和职能质量的定义)【例题1·单选题】服务企业的()是指企业对其服务人员的培训和管理。A.外部营销B.内部营销C.交互营销D.全面营销[答案]B【例题2·多选题】(2008年)“职能质量”是汽车维修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它主要是指()。A.维修工维修水平的高低B.接待人员能否与顾客及时沟通C.接待人员对顾客是否礼貌热情D.该企业是否提供员工培训E.该企业是否做过足够的广告宣传[答案]BC第二十三章 管理概述一、管理及其职能(一)管理的概念(掌握)管理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中,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活动,协调组织的各种资源,以期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例题·多选题】(2007年)管理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中通过()等活动,协调组织的各种资源,以期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A.计划B.组织C.领导D.预测E.控制[答案]ABCE(二)管理的基本特征(熟悉)135
1.管理是在一定环境中进行的。2.管理是一个过程。管理是由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活动构成,这些活动形成管理的主要职能。3.管理要协调和利用组织的各种资源。(掌握)效率是产出与投入的比例。效率是衡量管理是否“正确地做事”的标准。4.管理要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掌握)效果涉及到活动的结果,是相对于目标而言的。效果是衡量是否“做正确的事”的标准。5.管理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例题1·单选题】(2006年)产出与投入的比例称为()。A.效率B.效果C.效用D.效能[答案]A【例题2·单选题】(2008年)在管理中,效果与效率不同,效果涉及到活动的结果,是相对于()而言的。A.程序B.措施C.产出D.目标[答案]D(三)管理的主要职能(掌握)管理职能的概念:是指在一定职位上的管理者为了完成好自己的任务、承担好自己的责任、发挥好自己的作用所必须进行的活动或工作。管理职能可以直接理解为管理活动或管理工作。主要的管理职能为计划职能、组织职能、领导职能和控制职能。(掌握)1.计划职能计划职能是确定组织未来要实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案。它是管理的首要职能。2.组织职能通过分类、组合,建立一套分工协作关系明确的组织结构和责权利分明的管理体制。组织职能的任务是使计划方案落实于实际工作。3.领导职能领导职能的任务是使组织成员产生有利于实现组织目标的行为。4.控制职能控制职能的任务是保证组织的各项工作按照计划的要求进行。例题:【例题1·多选题】(2006年)管理的主要职能有()等职能。A.计划B.组织C.领导D.控制E.核算[答案]ABCD【例题2·单选题】管理的首要职能是()。A.计划职能B.组织职能C.领导职能D.控制职能[答案]A二、组织文化与组织环境(一)组织文化(掌握)组织文化的概念:组织文化主要是指组织成员在长期工作中形成的共有价值观、基本信念、行为规范及其物质表现。(掌握)组织文化的四个层次:(1)观念层;(2)制度层;(3)行为层;(4)物质层。(二)组织环境(了解)组织环境的主要种类:组织环境可分为组织外部环境和组织内部环境,而外部环境又包括一般环境和具体环境。1.组织外部环境135
(1)一般环境(宏观环境)包括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2)具体环境(微观环境)对某一具体组织的活动产生直接影响的外部因素,包括顾客、供应商、竞争者、政府有关部门、行业相关社团等。2.组织内部环境对组织活动产生影响的内部因素。如组织文化、组织结构、规章制度、人员素质、技术水平、财务状况等。【例题1·多选题】(2005年)分析组织面临的一般环境时,应考虑()等方面的情况。A.政治法律B.社会文化C.技术D.竞争对手E.组织文化[答案]ABC【例题2·多选题】(2007年)组织文化主要指组织成员在长期工作中形成的()。A.共有价值观B.基本信念C.具体环境D.行为规范E.物质表现[答案]ABDE【例题3·单选题】(2004年)做好组织文化工作,应把握观念、制度、行为和()四个层次。A.思想B.心理C.精神D.物质[答案]D第二十四章 计划职能一、计划工作概述(一)计划工作的概念(掌握)计划工作指制定计划,即提出组织在未来一定时期内要达到的目标,并制定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方式方法。(二)计划工作的任务(掌握)(1)“做什么”——What(2)“为什么做”——Why(3)“何时做”——When(4)“何地做”——Where(5)“由谁做”——Who(6)“怎么做”——How“做什么”、“为什么做”决定了组织能否“做正确的事”;而“何时做”、“何地做”、“由谁做”和“怎么做”则决定了组织能否“正确地做事”。【例题1·多选题】(2008年)在计划工作的任务中,除应该明确工作重点和目标宗旨之外,还要筹划安排工作的()等。A.时间进度B.实施地点C.薪酬标准D.承担人员E.措施方法[答案]ABDE【例题2·多选题】(2004、2005年)在计划的任务中,决定组织能否“做正确的事”的内容有()。A.“做什么”B.“为什么做”C.“何时做”D.“何地做”E.“怎么做”[答案]AB【例题3·多选题】在计划的任务中,决定组织能否“正确地做事”的内容有()。A.“做什么”B.“为什么做”C.“何时做”D.“何地做”E.“怎么做”[答案]CDE(三)计划的作用(了解)(1)计划是管理者指挥下属的依据;(2)计划是掌握主动、降低风险的手段;(3)计划是减少浪费、提高效益的方法;(4)计划是管理者进行控制的准则。(四)计划的类型1.按照不同的形式,计划可以分为宗旨、目标、战略、政策、规则、程序、规划和预算。135
(1)宗旨:指社会对组织的基本要求,也是组织的目的或使命。(2)目标:在宗旨指导下,对组织活动在一定时期要达到成果的具体规定。(3)战略:为实现组织长远目标,根据组织面临的各种情况和条件而选择的发展方向和所确定的行动方针。(4)政策:是组织在决策时或处理问题时用来指导和沟通思想与行动方针的明文规定。政策有指导性,只规定行动范围和界限。下级在执行政策时,有斟酌决定、自由处置的余地。(5)规则:是在具体情况下,允许或不允许采取某种特定行动的规定。下级在执行规则时,没有任何自由处置权力。(6)程序:是处理那些重复发生的例行问题的标准方法和步骤。(7)规划:是为了实施既定方针而制定的综合性计划。(8)预算:是以数字表示预期结果的一种报告书。可称为“数字化”的计划。【例题·单选题】(2007年)组织宗旨是指社会对组织的基本要求,也是组织的()。A.使命B.目标C.战略D.政策[答案]A2.根据计划制定者的层次和对工作的影响范围、影响程度,计划可以分为战略计划、战术计划与作业计划。(1)战略计划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制定,是有关组织发展总体目标及其实施战略的计划(突出指导性);(2)战术计划由组织的中层管理者制定(突出指挥性);(3)作业计划由组织的基层管理者制定(突出操作性)。3.根据计划的时间界限,计划可以分为长期计划(5年以上)、中期计划(1~5年)与短期计划(1年以内)。4.根据计划的职能标准,计划可以分为业务计划、人事计划与财务计划。【例题1·单选题】(2006年)按照计划的职能标准,计划可以分为业务计划、()与财务计划等。A.战略计划B.战术计划C.人事计划D.作业计划[答案]C【例题2·单选题】(2007年)按照计划制定者的层次和对工作的影响范围、影响程度,计划可以分为战略计划、战术计划和()。A.作业计划B.业务计划C.职能计划D.财务计划[答案]A【例题3·多选题】(2008年)在组织中,按照计划制定者的层次和对工作的影响范围、程度划分,计划分为()计划。A.战略B.战术C.政策性D.规定性E.作业[答案]ABE(五)计划工作的程序(熟悉)(1)分析当前情况;(2)确定组织目标;(3)拟定可选择方案;(4)评价可选择方案;(5)选定方案;(6)拟订派生方案;(7)行动部署;(8)编制预算。二、决策(一)决策及其特点1.决策的概念(1)狭义的决策:在若干可选择方案中进行抉择。135
(2)广义的决策:为达到特定的目的,在对有关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多种方案,选择特定方案的过程。2.决策的特点(熟悉)目的性、选择性、过程性、可行性、满意性【例题·单选题】(2006年)在若干可选择方案中进行抉择的行为称为狭义的()。A.策划B.决策C.协调D.部署[答案]B(二)决策的主要类型1.根据决策涉及的范围和时间,决策可以分为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2.根据决策主体的数量,决策可以分为集体决策和个人决策3.根据问题的重复程度,决策可以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1)程序化决策:指用一套固定的程序,对具有常规性、重复性的例行问题进行的决策。(2)非程序化决策:指对很少出现、无先例可循的例外问题的决策。4.根据决策条件的确定性,决策可以分为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不确定型决策【例题1·单选题】(2005年)根据决策条件确定性的差异,决策可以划分为确定型、()和不确定型决策。A.程序型B.半确定型C.偶然型D.风险型[答案]D【例题2·单选题】(2004年)根据一套固定的模式,对常规性、重复性例行问题进行的决策称为()决策。A.确定型B.程序化C.稳定型D.公式化[答案]B(三)决策的方法1.定性方法——案例法、德尔菲法、头脑风暴法、电子会议法(熟悉)(1)案例法(借鉴法)(2)德尔菲法(专家调查法)采用匿名方式征询专家意见,进行决策。(3)头脑风暴法(专家会议法),由奥斯本提出。(4)电子会议法:专家会议法和计算机技术的结合。2.定量方法(了解)(1)针对确定型决策有盈亏平衡分析法、线性规划法、投资效果分析法;(2)针对风险型决策有决策树法、期望收益法;(3)针对不确定型决策的有乐观决策法、悲观决策法、最小后悔值法等。【例题1·多选题】下列决策方法中,()属于定性决策方法A.案例法B.线性规划法C.德尔菲法D.头脑风暴法E.期望收益法[答案]ACD【例题2·单选题】(2008年)就需求决策的问题,征求选定专家的意见,然后将意见整理成若干不同观点后匿名反馈给专家,通过几轮反复,根据专家趋向一致的意见做出决策的方法叫做()。A.头脑风暴法B.专家会议法C.期望收益法D.德尔菲法[答案]D三、目标与战略(一)对目标的要求(掌握)1.目标必须适应需要2.目标必须是多样的3.目标必须是可实现的4.目标必须有明确的时间期限5.目标必须是具体的(二)目标管理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提出了目标管理(MBO)的思想。1.目标管理的含义(掌握)135
目标管理是组织的主管人员及其下属共同参与目标的制定,从而形成一个目标体系,并以这些目标的完成情况作为考核的依据,促使组织的每个成员自觉工作,努力完成工作目标的一种管理制度或方法。2.目标管理的特点(了解)(1)实施“参与管理”;(2)建立“目标体系”;(3)强调“自我控制”;(4)注重“成果第一”。3.实施目标管理的基本过程(掌握)(1)设置目标;(2)实现目标;(3)检查评价。目标管理被认为是一种科学合理的现代管理方法,而不仅仅是计划或目标的设定方法。【例题1·单选题】在目标管理的过程中,职工的工作目标是由()确定的。A.上级B.职工自行C.上级与职工协商D.咨询机构[答案]C【例题2·单选题】(2006年)实施目标管理的基本过程为设置目标、()和检查评价。A.实现目标B.配备人员C.宣传教育D.指挥监督[答案]A【例题3·多选题】(2007年)实施目标管理的基本过程包括()等环节。A.分析预测B.设置目标C.部署工作D.实现目标E.检查评价[答案]BDE(三)组织的主要战略(熟悉)1.总体性战略——表明企业选择的总体势态。总体性战略包括稳定战略、增长战略和收缩战略。2.对策性战略——表明企业选择的具有针对性的重点发展方向。对策性战略包括成本领先战略、差别化战略和专一化战略。【例题1·多选题】(2005年)企业的对策性战略主要包括()。A.增长战略B.收缩战略C.成本领先战略D.差别化战略E.专—化战略[答案]CDE【例题2·多选题】企业的总体性战略主要包括()。A.增长战略B.收缩战略C.稳定战略D.差别化战略E.专—化战略[答案]ABC【例题3·单选题】某企业决定采用(),通过保持产品超乎寻常的质量、独具特色的技术在市场中占有竞争优势地位。A.增长战略B.专—化战略C.稳定战略D.差别化战略[答案]D【例题4·单选题】(2008年)企业主攻某个特殊细分市场的战略称为()战略。A.差别化B.专一化C.具体化D.特殊化[答案]B第二十五章 组织职能一、组织工作概述(一)组织与组织工作1.组织(掌握):为实现一定目标,经由分工协作而组成的具有特定职责、职权关系的系统。2.组织工作(掌握):为实现既定目标,将有关的各项业务活动加以分类组合,并根据有效跨度原则,划分出不同的管理层次和部门,规定这些层次和部门间的相互配合关系,将执行和监督各类活动所必需的职责、职权赋予各层次、各部门主管人员的活动。组织工作的核心是建立有效分工、协作的关系结构。【例题1·单选题】(2005、2006、2008年)组织是为实现一定目标,经由分工协作而组成的具有特定职责、职权关系的()。135
A.系统B.层次C.职位D.机制[答案]A【例题2·单选题】组织工作的核心是()。A.配备合适的人员B.划分层级C.确定管理跨度和管理幅度D.建立有效分工、协作的关系结构[答案]D(二)组织工作的基本过程(熟悉)(1)目标分解;(2)任务分解;(3)设立部门;(4)设立职位;(5)明确各职位的责、权、利;(6)明确各部门、各职位的相互协作配合关系。注意:组织工作要形成相关的三套文件:岗位职责、工作流程和组织系统图。【例题·多选题】(2008年)按照组织工作的基本过程,最终应形成的管理文件有()。A.岗位职责B.工作预算C.工作流程D.技术手册E.组织系统图[答案]ACE二、组织工作的基本原则(熟悉)(一)目标统一原则(二)分工协作原则(三)有效跨度原则有效管理跨度是指一名主管人员有效监督、指挥其直接下属的人数。(四)责权一致原则(五)统一指挥原则(六)集权与分权相结合原则(七)精干高效原则精干高效原则是衡量组织结构是否合理的主要标准之一。(八)稳定性与适应性相结合原则组织结构及其形式既要有相对的稳定性,又要与环境相适应,随环境的重大变化而调整。(九)均衡性原则同一级机构、人员之间,在工作量、职责、职权及收入等方面应大致均衡,不宜偏多或偏少。【例题1·多选题】(2008年)组织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主要有()原则。A.目标统一B.有效跨度C.人员扩充D.责权分离E.均衡性[答案]ABE【例题2·单选题】稳定性与适应性相结合原则是指()及其形式既要有相对的稳定性,又要与环境相适应,随环境的重大变化而调整。A.管理跨度B.组织结构C.管理层次D.组织部门[答案]B三、组织结构设计中的基本问题(一)管理跨度和管理层次1.管理跨度(掌握)管理跨度的概念:管理人员直接指挥、监督其下属的人数。2.影响管理跨度的因素(掌握)管理人员的能力、人员的素质、工作的性质、授权程度、计划的完善程度以及沟通程度3.管理层次(掌握)管理层次的概念:组织中职位等级的数目。135
(掌握)管理跨度与管理层次的相互关系:管理层次与管理跨度呈反向关系,管理跨度大,管理层次就少,管理跨度小,管理层次就多。4.直高结构直高结构是指具有管理跨度小管理层次多的组织结构。(熟悉)优缺点。(1)优点:分工明确,管理严密,上下级易于协调;(2)缺点:管理人员较多,管理成本较高,不利于信息的纵向传递,抑制下级的主动性和创造性。5.扁平结构(1)扁平结构是指具有管理跨度大管理层次少的组织结构。(2)(熟悉)优缺点。优点:管理人员较少,管理成本较低,简化信息纵向传递的环节,缩短上下级距离,密切上下级关系,有利于授权、分权和调动下级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对人进行选拔和培训。缺点:增加了管理人员的负担,加大了横向沟通联络的困难,使管理人员容易陷入日常工作,不利于对下级进行严密的控制。【例题1·单选题】管理人员直接指挥、监督其下属的人数称为()。A.管理跨度B.管理层次C.直高结构D.扁平结构[答案]A【例题2·单选题】(2008年)影响企业管理跨度的主要因素有授权程度、人员素质和()等。A.法律法规B.工作目标C.工作性质D.路线方针[答案]C(2005年)影响管理跨度的主要因素有授权程度、()和工作性质等。A.法律法规B.人员素质C.工作目标D.政策方针[答案]B(2007年)影响管理跨度的因素主要有管理人员的能力、下级人员的素质和()。A.授权程度B.组织规模C.行为规范D.宗旨使命[答案]A【例题3·单选题】(2006年、2007年)管理层次与管理跨度呈()关系。A.递进B.递减C.反向D.正向[答案]C【例题4·单选题】(2004年、2006年)组织结构扁平化是通过()实现的。A.增大管理跨度、增多管理层次B.缩小管理跨度、增多管理层次C.增大管理跨度、减少管理层次D.缩小管理跨度、减少管理层次[答案]C【例题5·多选题】(2004年)受到现代管理领域普遍重视的扁平组织结构具有()等优点。A.管理人员较少B.管理成本较低C.有利于纵向沟通D.有利于对下级的严密控制E.促进授权[答案]ABCE(二)部门的划分(熟悉)划分部门的方法主要有:1.按人数划分部门最原始、最简单的方法,适用于基层部门的划分。2.按时间划分部门一种在正常工作时间不能满足工作需要时,采用的部门划分方法。3.按职能划分部门职能部门化是根据专业化的原则,以工作性质为基础进行部门划分的方法。如人事、财务等职能部门。4.按产品划分部门产品部门化,是根据产品或产品系列划分部门的方法。5.按地区划分部门6.按顾客划分部门顾客部门化,根据顾客或服务对象的不同需要对部门进行划分的方法。7.按过程划分部门过程部门化,将组织业务活动的全过程划分为若干阶段而形成部门的方法。8.按设备划分根据某些大型、昂贵设备划分、设立部门的方法。135
【例题1·单选题】按()划分组织中的部门是最原始、最简单的部门划分方法。A.职能B.时间C.人数D.地区[答案]C【例题2·单选题】(2004年、2005年)根据专业化的原则,应按()划分组织中的部门。A.职能B.时间C.人数D.地区[答案]A(2008年)根据专业化的原则,应按照()划分组织中的部门。A.人数B.顾客C.职能D.设备[答案]C(三)职权的划分1.组织中职权的种类(掌握)(1)直线职权:直线人员(部门主管)所拥有的决策权、指挥权和赏罚权等。(2)参谋职权:参谋人员所拥有的提出建议、提供咨询等职权。(3)职能职权:职能部门管理者在其职能范围内对其他相关部门行使的部分直线权力。2.集权与分权程度的判别(熟悉)主要依据各管理层拥有的决策权,包括决策的数目、决策的重要性和决策审批手续的繁简。3.影响集权和分权的因素(了解)影响集权和分权的因素主要有组织规模、组织历史、管理理念、决策代价、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数量以及环境因素。【例题1·多选题】(2004年)根据管理工作的需要,组织中的职权一般分为()职权。A.直线B.曲线C.行政D.参谋E.职能[答案]ADE【例题2·单选题】(2006年)组织中的职权一般分为()、参谋职权和职能职权。A.建议职权B.咨询职权C.曲线职权D.直线职权[答案]D【例题3·单选题】(2008年)组织中的职权一般可分为直线职权、参谋职权和()。A.职能职权B.层次职权C.跨度职权D.部门职权[答案]A【例题4·单选题】(2007年)判别组织的集权与分权程度,主要依据各管理层次拥有的()。A.委任权B.建议权C.决策权D.执行权[答案]C四、组织结构的主要类型(掌握)组织结构是组织中各个部分构成的组合关系。(掌握)组织结构的主要类型:直线职能型组织结构、事业部型组织结构、模拟分权型组织结构、矩阵型组织结构、网络型组织结构等五种类型。(熟悉)各主要组织结构的特点、优缺点。(了解)各组织结构的结构图和适用范围。(一)直线职能型组织结构即直线职能制,是直线制和职能制的结合。适用于中等规模的组织。(二)事业部型组织结构即事业部制,由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管理者斯隆首先创立,所以也称作斯隆制。事业部制是一种典型的分权型组织结构。实现“集中决策,分散经营”。适用于大规模、多样化经营的企业。(三)模拟分权型组织结构对于化工企业、钢铁企业等无法划分成若干个独立的事业部的企业,企业的高层管理者为了实施有效的管理,借鉴事业部制“集中决策、分散经营”的优势,采取了模拟分权型组织结构。该组织结构介于直线职能制与事业部制之间的组织结构形式。其特点是,模拟分权制的主要组织单位不是事业部,而是由模拟事业部而形成的生产阶段。适用于不能设置事业部制的大型企业。(四)矩阵型组织结构即矩阵制,又称规划——目标结构。矩阵制是由专门从事某项工作的项目小组发展而来。其特点是:依据职能划分部门和依据产品(项目)划分部门所形成的形似矩阵的组织结构。适用于产品种类多、变化大、以项目为主要任务形式的企业。135
(五)网络型组织结构即网络结构,是一种新型的组织结构形式。其特点是公司作为一个小型的中心组织,以合同为基础,依靠其他商业组织进行开发、制造、营销或其他关键业务等经营活动的结构。适用于小型组织,大型组织也可以通过外包的方式运用网络结构。【例题1·多选题】在众多组织结构中,属于分权型的组织结构有()。A.直线职能型组织结构B.事业部型组织结构C.模拟分权型组织结构D.矩阵型组织结构E.网络型组织结构[答案]BC【例题2·单选题】(2006年)依据职能划分部门和依据项目划分部门所组成的组织结构称为()。A.职能制B.直线职能制C.矩阵制D.模拟分权制[答案]C【例题3·单选题】(2007年)以项目为主要任务形式的企业应采用()组织结构。A.直线职能型B.事业部型C.模拟分权型D.矩阵型[答案]D【例题4·单选题】(2008年)矩阵制组织结构是按职能划分部门和按()划分部门两种方法结合使用所形成的。A.地区B.顾客C.过程D.项目[答案]D【例题5·多选题】(2007年)能够使企业实现“集中决策、分散经营”的组织结构有()。A.直线职能制B.矩阵制C.模拟分权制D.直线制E.事业部制[答案]CE五、组织变革(一)组织变革的含义和动因1.组织变革的含义(掌握)组织变革是组织为适应内外环境与条件的变化,所进行的各种具有革命性的调整和改变。从本质上讲,组织变革就是组织创新。2.组织变革的动因(了解)(1)外部动因外部环境因素是推动组织变革的根本动因。主要有:重大政治事件、新颁布和新变更的法律、全球经济一体化及其他经济发展趋势、新的技术、新的文化观念、新的顾客需求、新的竞争格局以及发生重大改变的物质因素等。(2)内部动因内部环境因素是促成组织变革的直接动因。主要有:组织的主导观念、组织结构因素、组织的人员状况、组织的技术状况、组织的财务状况等。【例题1·单选题】从本质上讲,组织变革就是()。A.组织调整B.组织改变C.组织创新D.组织设立[答案]C【例题2·多选题】(2004年)在现代社会中,引发组织变革的外部原因有()。A.重大政治事件B.组织的技术状况C.新的竞争格局D.新技术的运用E.组织的财务状况[答案]ACD(二)组织变革的内容(掌握)组织变革的内容包括战略变革、结构变革、技术变革、人员变革、文化变革以及物质环境变革。【例题·多选题】(2004年)为了适应环境,组织所进行的变革主要有组织的()。A.科学变革B.技术变革C.社会变革D.文化变革E.结构变革[答案]BDE(三)组织变革的过程(掌握)1.形成变革的紧迫感;2.建立联合指导委员会;3.构思变革设想,制定变革战略;4.传播变革设想;5.采取变革行动;135
6.创造短期收益;7.增强变革活力;8.巩固变革成果。(四)克服变革的阻力1.组织变革阻力的类型(了解)(1)个体阻力个人对变革的阻力主要源于习惯、不确定性、经济因素、思想因素等。(2)组织阻力组织对变革的阻力主要源于组织结构惯性、组织行为惯性、组织层次局限、已有的专业群体、已有的权力关系、已有的资源分配格局等。2.克服阻力的方法(熟悉)(1)教育和沟通;(2)参与;(3)促进和支持;(4)谈判;(5)操纵和收买;(6)强制。【例题1·多选题】个体对组织变革的阻力主要源于()。A.习惯B.不确定性C.组织结构惯性D.经济因素E.思想因素[答案]ABDE【例题2·多选题】在组织变革中,克服阻力的方法有()。A.教育B.沟通C.回避D.谈判E.强制[答案]ABDE第二十六章 领导职能一、领导工作概述(一)领导与领导者(掌握)1.领导:通过对组织及其成员施加影响,促进组织目标实现的过程。2.领导者:组织中从事领导工作的人员。【例题·单选题】(2004年)对组织及其成员施加影响,使组织成员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的活动称为管理的()职能。A.计划B.组织C.控制D.领导[答案]D(二)领导的作用(了解)指挥作用、激励作用以及沟通作用(三)领导权力的构成1.职位权力和个人权力(掌握概念)(1)职位权力由上级组织赋予并在法律或制度中明文规定的某一职位的正式权力,是一种外在权力。(2)个人权力由于领导者自身在品德、能力和经验等方面的某些特殊因素而具有的非正式权力,是一种内在权力。2.领导权力的来源(1)法定的权力。这种权力来自于领导者在组织中担任的职务和下属习惯的观念。(2)奖励的权力。包括物质奖赏和精神奖赏两方面。(3)处罚的权力。包括物质惩罚和精神惩罚两方面。(4)感召的权力。这种权力主要来自于领导者的个人魅力。135
(5)专长的权力。这种权力主要来自于领导者的个人能力。在上述五种权力中,法定的权力、奖励的权力和处罚的权力构成职位权力;而感召的权力和专长的权力则构成个人权力。【例题1·多选题】权力是领导者对组织成员施加影响的基础。领导者的权力包括()。A.职位权力B.个人权力C.直线权力D.职能权力E.参谋权力[答案]AB【例题2·多选题】()构成职位权力。A.法定的权力B.专长的权力C.奖励的权力D.感召的权力E.处罚的权力[答案]ACE【例题3·单选题】(2007年)法定的权力、奖励的权力和处罚的权力构成领导的()。A.职位权力B.个人权力C.感召权力D.专长权力[答案]A二、人性假设理论主要的有4种:“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以及“复杂人”假设。(掌握各主要人性假设理论;了解与各人性假设相对应的管理方式)(一)“经济人”假设1.起源于亚当·斯密。这种观点认为人是理性的,自私自利的,人的本性就是要谋求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2.美国学者道格拉斯·麦格雷戈提出的“X-Y”理论中的“X理论”就对应着经济人假设。其基本观点是多数人生性懒惰,总是设法逃避工作;他们胸无大志、不愿负责,宁可被人领导;他们工作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经济利益,以满足生理、安全等基本需要。其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矛盾,必须用强制、惩罚等手段迫使他们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3.对应的管理方式:应该采取“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方式。(二)“社会人”假设1.“社会人”假设是由梅奥在霍桑试验的基础上提出。2.主要观点:除了物质、金钱,人类还有社会需要,即是“社会人”。人们在工作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对人们的士气起着重大的影响,而人们的士气又直接影响着工作效率。3.采取的管理措施:管理者应该关心、体贴、爱护和尊重下级,与下级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组织成员的归属感,以此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三)“自我实现人”假设1.主要是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基础上提出的,这一假设认为人有充分运用自己的能力、发挥自身潜力的欲望,人是能够自我激励、自我指导和自我控制的。麦格雷戈提出的“X-Y”理论中的“Y理论”就对应着“自我实现人”假设。2.主要观点:当环境有利时,人们完成工作就像游戏和休息一样自然;惩罚和控制不是实现组织目标的惟一手段,人们能够自我管理;在适当的条件下,人们不但能接受,而且能主动地承担责任;个人自我实现的要求和组织目标的要求之间是可以统一的;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人们的智慧和潜能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3.采取的管理措施:管理人员应当创造富有挑战性和责任感的工作环境条件,激励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发掘组织成员的工作潜力,使人们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也能实现自己的个人目标。(四)“复杂人”假设1.“复杂人”假设是在“X理论”与“Y理论”等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具有权变思想的理论。2.“超Y理论”体现了复杂人假设的主要观点: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中具有不同需要组合和动机结构,一个人在组织中能否感到满足、肯于贡献,关键在于该组织的状况与他的需要结构是否相适应。3.采取的管理措施:不存在任何情况下、对任何人都普遍适用的管理方式和手段,应该根据具体情况中特定的人员选择合适的管理措施。【例题1·多选题】(2005~2008年)主要的人性假设理论有()假设。135
A.“经济人”B.“社会人”C.“复杂人”D.“功利人”E.“自我实现人”[答案]ABCE【例题2·单选题】()假设认为多数人生性懒惰,总是设法逃避工作;他们胸无大志、不愿负责,宁可被人领导;他们工作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经济利益,以满足生理、安全等基本需要。A.“经济人”B.“社会人”C.“复杂人”D.“自我实现人”[答案]A【例题3·单选题】“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方式是针对()假设提出的。A.“经济人”B.“社会人”C.“复杂人”D.“自我实现人”[答案]A三、领导理论(一)领导特性理论(了解)领导特性理论旨在揭示领导者应具备的品质和能力,据此来培养、选拔和考核领导者。传统观点认为领导者所具有的素质和能力是天生的,现代领导特性理论认为领导者的素质和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的,是可以通过教育、训练获得的。(二)领导方式理论(掌握)主要的领导方式理论:勒温的三种领导方式理论、利克特的四种领导方式理论、领导行为四分图理论、管理方格理论。1.勒温的三种领导方式理论心理学家勒温认为存在着三种不同的领导方式,即专制式领导、民主式领导和放任式领导。勒温通过试验发现:(1)专制式领导的工作效率较高,但组织气氛压抑,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紧张;(2)放任式领导的工作效率最低,但人们心情舒畅、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融洽;(3)民主式领导的工作效率最高,组织成员关系融洽,工作积极主动,有创造性。2.利克特的四种领导方式理论专制式集权领导、开明式集权领导、协商式民主领导和参与式民主领导。利克特经过研究发现,参与式民主领导的生产效率最高,专制式集权领导的生产效率最低。3.领导行为四分图理论(1)领导行为四分图理论认为判别领导行为特征的因素是“工作组织”和“体贴人员”。(2)这两类因素可以相互组合形成:高体贴与高组织、高体贴与低组织、低体贴与高组织、低体贴与低组织四种基本的领导方式。4.管理方格理论美国学者布莱克和穆顿在领导行为四分图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管理方格理论。该理论将“关心人”和“关心生产”两类因素的程度分为9个等级,组成了81种领导方式,并在管理方格图中列出了5种典型领导方式。①(1-1)为贫乏型管理,用最少的努力完成任务和维持人际关系,对人员、对生产都不关心。②(1-9)为俱乐部型管理,非常注意搞好人际关系,创造和谐的组织氛围,但不关心生产。③(9-1)为任务型管理,高度重视生产任务的完成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但不关心人。④(9-9)为团队型管理,对生产和人都极为关心,努力使下级齐心协力、高效完成生产任务。⑤(5-5)中间型管理,对人和生产都有适度的关心,追求正常的效率和一定的士气。【例题1·单选题】(2005年)心理学家勒温通过试验发现,工作效率最高的领导方式是()。A.开明式B.放任式C.民主式D.专制式[答案]C【例题2·多选题】美国学者利克特提出的四种基本领导方式是()。A.专制式集权领导B.放任式分权领导C.协商式民主领导D.参与式民主领导E.开明式集权领导[答案]ACDE【例题3·多选题】(2005年)领导行为四分图理论认为,判别领导行为特征的因素有()。A.工作组织B.性格特征C.集权程度D.体贴人员E.分权程度[答案]AD【例题4·多选题】(2006年)领导行为四分图理论认为,领导方式有()。135
A.高体贴与高组织B.高体贴与低组织C.中体贴与中组织D.低体贴与高组织E.低体贴与低组织[答案]ABDE【例题5·单选题】(2004年、2007年)根据管理方格理论,领导者对生产的关心和对个人的关心都达到最高水平,能使组织的目标和个人的需求最有效地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是()。A.1-1型B.1-9型C.9-1型D.9-9型[答案]D(三)领导权变理论领导权变理论的基本观点:不存在一种适用于所有情况的、最佳的领导方式,应当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有效的领导方式。1.领导行为连续统一体理论由美国学者坦南鲍姆和施米特提出。以领导为中心的领导方式是独裁,以下属为中心的领导方式是民主,在这两种极端的领导方式之间还存在着多种过渡型的领导方式,这些领导方式构成了一个连续的统一体。坦南鲍姆和施米特认为,没有哪种领导方式是绝对正确的,也没有哪种领导方式是绝对错误的,领导者应当根据情况,选择对自己有效的领导方式。2.费德勒模型(1)影响领导方式的情境因素费德勒认为影响领导方式有效性有三个关键的情境因素:上下级关系、任务结构、职位权力。(2)任务导向型领导和关系导向型领导费德勒用一种“你最不喜欢的同事”(LPC)的问卷,测定领导者的领导方式。费德勒将领导方式分为任务型导向领导和关系导向型领导两种。(3)领导方式的选择费德勒将3个情境因素组合为8种情况,提出了在不同情况下应当选择的领导方式——领导处于有利的情景(第1、2、3种)和处于最不利的情景(第8种)时,应采用任务导向型领导方式;领导者处于中间状态(第4、5、6、7种),应采用关系导向型领导方式。3.途径——目标理论途径——目标理论是豪斯在期望理论和领导行为四分图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该理论的主要内容:(1)选择领导方式的标准一是能激励下级实现组织目标,二是能使下级在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中和完成目标后得到满足。(2)领导方式的分类“高工作”和“高关系”两种(3)领导方式的选择当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不明确时,应采用“高工作”的领导方式;当下级已经明确工作任务,掌握工作方法后,下级希望领导关心、同情和赞扬他们的工作,此时,应采用“高关系”的领导方式。135
【例题1·单选题】(2004年)根据费德勒模型,在上下级关系好、任务结构不明确、职位权力弱的情况下,有效的领导方式是()。A.集权型B.分权型C.关系导向型D.任务导向型[答案]C【例题2·单选题】根据费德勒模型,当领导者处于最不利的情景时,应采用()领导方式A.集权型B.分权型C.关系导向型D.任务导向型[答案]D【例题3·单选题】(2005年、2007、2008年)当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不明确时,途径——目标理论认为应采用()领导方式。A.“高关系”B.“低关系”C.“低工作”D.“高工作”[答案]D四、激励(一)激励与人类行为模式1.激励的含义(掌握)激励是指通过发现或诱导需要、激发动机,调动下级的积极性,使其产生组织所期望的行为,进而促进组织目标实现的过程。2.人类行为模式人类行为模式的基本结论是:人的行为根源于需要,产生于动机,并受到行为结果的影响。【例题1·单选题】(2004年、2005年)人类行为模式理论指出,人类的行为根源于()。A.学习B.需要C.动机D.理想[答案]B【例题2·单选题】(2008年)人类行为模式的基本结论显示,人类行为的根源是()。A.理想B.愿景C.动机D.需要[答案]D【例题3·单选题】人类行为模式理论指出,人类的行为产生于()。A.学习B.需要C.动机D.理想[答案]C(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1.五个层次的需要人类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可依次划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个层次。在五个层次的需要中,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层次较低,常表现为物质方面的需要;而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层次较高,常表现为精神方面的需要。2.五个需要层次的关系五个层次的需要是同时存在的,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条件下具有不同的需要结构。一般情况下,五个层次的需要之间存在着依次递升的关系。在实际当中,人们的主导需要并非一定依次递进。【例题1·单选题】(2004、2005年)人们希望生活在群体之中,并获得亲情、爱情、友情和归属感等需要为()需要。A.生理B.安全C.社会D.感情[答案]C【例题2·多选题】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层次较低,常表现为物质方面的需要。A.生理需要B.安全需要C.社会需要D.尊重需要E.自我实现需要[答案]AB(三)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1.“满意”与“不满意”不是一对矛盾在实际工作中,“满意”的对立面不是“不满意”,而是“没有满意”;“不满意”的对立面也不是“满意”,而是“没有不满意”。2.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掌握)激励因素:与“满意”和“没有满意”这对矛盾相关的是属于工作本身相关的因素,如工作责任、工作的挑战性、工作成就等,这类因素称为激励因素。保健因素:与“不满意”和“没有不满意”这对矛盾相关的是属于工作环境相关的因素,如工资报酬、工作条件、人际关系等。135
3.两类因素的作用满足保健因素只能消除人们在工作中的意见和不满情绪,不能起到激励作用,只有提供激励因素,才能调动人们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题1·多选题】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提出了双因素理论,这里“双因素”是指()。A.内在因素B.外在因素C.保健因素D.激励因素E.稳定因素[答案]CD【例题2·单选题】(2007年)双因素理论认为,只有提供(),才能调动人们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A.激励因素B.期望因素C.保健因素D.强化因素[答案]A【例题3·多选题】按照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属于激励因素。A.工作责任B.工作的挑战性C.工作成就D.工资报酬E.工作条件[答案]ABC(四)弗鲁姆的期望理论(掌握)主要内容:某一目标对组织成员的激励力量取决于效价和期望值的乘积。即激励力量(M)=效价(V)×期望值(E)。效价和期望值都取决于每个人的主观判断。管理者要想有效地激励下级,首先,必须了解下级的需要,提出一个具有吸引力的目标;其次,必须了解下级的能力,为他们安排通过努力能够完成的工作,并提供完成工作、实现目标的可能性;最后必须信守诺言,使下级相信完成工作后能够得到自己期望的结果。(五)亚当斯的公平理论该理论认为公平感是一种主观感受,对人们的工作积极性产生影响。主要内容:1.公平与否取决于相对量的比较人们不是根据自己获得报酬的绝对量,而是通过自己获得报酬的相对量与别人获得报酬的相对量、或与自己过去获得报酬的相对量的比较,判别自己是否受到公平的待遇。报酬的相对量则是指报酬与付出的比例。2.横向比较横向比较是人们用自己所获得报酬与所付出的比例与别人的这一比例进行的比较。3.纵向比较是人们用自己现在所获报酬与所作付出的比例与自己过去的这一比例进行的比较。公平理论为管理者在工作中创造公平的氛围,保持和提高组织成员的积极性提供了有价值的建议。(六)斯金纳的强化理论1.环境对行为的强化作用人们的行为必然作用于环境,当环境对行为的反应有利时,行为会重复或加强;而当环境对行为反应不利时,行为就会减弱甚至消失。2.强化的类型(1)正强化;(2)负强化。(七)激励的方式方法(熟悉)1.激励的方式(1)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两者之间不是完全分离的,物质激励是基础,精神激励是根本。(2)正强化激励与负强化激励(3)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内在激励是通过启发、诱导等方式,调动组织成员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外在激励是通过规章制度、奖惩措施等方式,促使或约束组织成员的行为。2.激励的方法(1)目标激励;(2)参与激励;(3)榜样激励;(4)情感激励;135
(5)成就激励;(6)报酬激励;(7)职位激励。【例题1·多选题】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基本的激励方式有()。A.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B.正强化激励和负强化激励C.主观激励和客观激励D.内在激励和外在激励E.跨度激励和层次激励[答案]ABD【例题2·单选题】(2005年)通过调动或晋升,激发下级进取心、责任感的激励方法称为()激励。A.成就B.职位C.目标D.参与[答案]B五、沟通(一)沟通的概念及其过程(掌握)沟通是指将可理解的信息进行传递和交换的活动过程。完整的沟通过程包括六个环节:沟通主体、编码、沟通渠道、译码、沟通客体、反馈。(二)沟通的类型(熟悉)1.按照沟通渠道的不同,沟通可以分为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2.按照沟通形式的不同,沟通可以分为口头沟通、书面沟通、非语言沟通和电子媒介沟通。其中口头沟通是最普遍、最常见的沟通方式。【例题·单选题】由组织明文规定,存在于组织不同层次、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途径称为()。A.正式沟通B.非正式沟通C.书面沟通D.语言沟通[答案]A(三)沟通的作用(了解)1.有利于正确合理地进行决策;2.有利于统一思想,统一行动;3.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4.有利于形成良好人际关系。(四)有效沟通的障碍1.有效沟通的主观障碍:语言差异、理解差异、感受差异、非语言提示等。2.有效沟通的客观障碍:空间距离、沟通环节、沟通渠道、沟通方式等。【例题·多选题】有效沟通的客观障碍是因()而形成的。A.语言差异B.空间距离C.沟通环节D.理解差异E.沟通渠道[答案]BCE(五)实现有效沟通为克服沟通障碍,有效地进行沟通,应注意以下几点:1.沟通要有明确的目的;2.沟通要有诚意;3.沟通要控制情绪;4.沟通要准确运用语言;5.沟通要认真倾听;6.沟通要畅通渠道;7.沟通要选用恰当的方式。第二十七章 控制职能135
一、控制工作概述1.控制的概念(掌握)控制是指按照既定的目标和标准,对组织活动进行监督、测量,发现偏差,采取纠正措施,以保证组织目标实现的过程。2.控制的过程(掌握)一般包括三个步骤——建立标准、衡量绩效和纠正偏差。【例题·单选题】(2007年)控制工作的过程一般包括三个步骤,即建立标准、()和纠正偏差。A.检查工作B.收集信息C.衡量绩效D.寻找原因[答案]C3.控制的主要类型(熟悉)根据控制的时间点,可以将控制分为前馈控制(事前控制)、现场控制(事中控制、过程控制)和反馈控制(事后控制)。二、控制工作的基本原则(熟悉)1.控制与计划相适应2.控制与组织相适应3.控制要具有客观性4.控制要具有整体性5.控制要抓住关键点控制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握实际工作的每一个细节。6.控制要具有及时性7.控制要具有灵活性8.控制要具有经济性9.控制要具有前瞻性10.鼓励自我控制——自我控制是控制的最好方法自我控制可提高控制的及时性、经济性和有效性。【例题1·多选题】控制工作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为()。A.控制与计划相适应B.控制与组织相适应C.控制要抓住细节D.控制要严格E.控制要抓住关键点[答案]ABE【例题2·单选题】控制的最好方法是()。A.事前控制B.事中控制C.事后控制D.自我控制[答案]D【例题3·单选题】(2006年)依据控制要()的原则,管理人员没有必要把握实际工作的每一个细节。A.与计划相适应B.具有客观性C.具有整体性D.抓住关键点[答案]D【例题4·单选题】(2008年)控制没有必要把握实际工作的每一个细节,这体现了控制应()原则的要求。A.具有目的性B.具有灵活性C.抓住关键点D.具有弹性[答案]C第二十八章 法的基础知识一、法的概念、本质与特征(一)法的概念135
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权利义务为内容,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以确认、保护和发展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二)法的本质1.法的本质,首先表现为法的正式性(官方性、国家性)2.法的本质反映为法的阶级性3.法的本质最终体现为法的物质制约性【例题·多选题】法的本质是指()。A.法的正式性B.法的阶级性C.法的物质制约性D.法的经济性E.法的强制性[答案]ABC(三)法的特征1.法是调整人的行为的社会规范法律是一种以公共权利为后盾的、具有特殊强制性的社会规范。2.法是由公共权力机构制定或认可的具有特定形式的社会规范3.法是具有普遍性的社会规范4.法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规范5.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通过法律程序保证实现的社会规范6.法是可诉的规范体系,具有可诉性【例题·多选题】下列关于法的特征的表述正确的是()。A.法律是建立在人们信仰的基础上,通过社会舆论发生作用的社会规范B.法律是一种以公共权利为后盾的、具有特殊强制性的社会规范C.法是由公共权力机构制定或认可的具有特定形式的社会规范D.法是具有普遍性的社会规范E.法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规范[答案]BCDE二、法的渊源法的主要渊源形式可以分为制定法、判例法、习惯法、学说和法理。在我国,法的渊源主要是以宪法为核心的各种制定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一)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的效力。宪法是由我国最高权力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的。(二)法律法律有广义、狭义两种理解。广义上讲,法律泛指一切规范性文件;狭义上讲,仅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我们这里仅指狭义的法律。在我国法的渊源中,法律的地位和效力仅次于宪法。(三)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是指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即国务院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其法律地位和效力仅次于宪法和法律。(四)行政规章行政规章是行政性法律规范文件,从其制定机关而言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由国务院组成部门及直属机构在其职权范围内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另一种是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以及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依照法定程序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五)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地方性法规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才有效。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应报全国或省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批准之后才生效。(六)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和特别行政区法律135
目前我国已有两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特别行政区法律,是指根据宪法和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由特别行政区立法机关制定的,在特别行政区内实施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七)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例题·单选题】我国法的渊源不包括()。A.宪法B.法律C.道德D.国际惯例[答案]C三、法的效力(一)法的效力的含义法的效力,即法的约束力。(二)法的效力范围1.法的时间效力(1)法的生效时间主要有三种:自法律公布之日起生效;由该法律规定具体生效时间;规定法律公布后符合一定条件时生效。(2)法终止生效,即法被废止。(3)法的溯及力,也称法溯及既往的效力,是指法对其生效以前的事件和行为是否适用。2.法的空间效力是指法适用的地域范围。一般来说,一国法律适用于该国主权范围所及的全部领域,包括领土、领水及其底土和领空,根据有关国际条约的规定,一国的法律也可以适用于本国驻外使馆、在外船舶及飞机。3.法对人的效力在世界各国的法律实践中先后采用过四种对人的效力的原则:(1)属人主义;(2)属地主义;(3)保护主义,即以维护本国利益作为是否适用本国法律的依据;任何侵害了本国利益的人,不论其国籍和所在地域,都要受该国法律的追究。(4)以属地主义为主,与属人主义、保护主义相结合。这是近代以来多数国家所采用的原则。我国也是如此。我国法律对人的效力包括两个方面:(1)对中国公民的效力。中国公民在中国领域内一律适用中国法律。在中国境外的中国公民也应遵守中国法律并受中国法律保护。(2)对外国人和无国籍人的效力。外国人和无国籍人在中国领域内,除法律另有规定者外,适用中国法律。外国人在中国领域外对中国国家或者公民犯罪,而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的最低刑为3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以适用中国刑法,但是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处罚的除外。【例题1·多选题】关于法的空间效力的说法正确的是()。A.一国法律适用于该国主权范围所及的全部领域,包括领土、领水及其底土和领空B.一国法律适用于本国驻外使馆C.一国法律不适用于本国驻外使馆D.一国法律适用于本国在外船舶E.一国法律适用于本国在外飞机[答案]ABDE【例题2·单选题】根据我国法律,法对人的效力采用的原则是()。A.属人主义B.属地主义C.保护主义D.以属地主义为主,与属人主义、保护主义相结合[答案]D四、法律体系(一)法律体系的概念法律体系,也称为部门法体系,是指一国的全部现行法律规范,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划分为不同的法律部门而形成的内部和谐一致、有机联系的整体。法律体系是一国国内现行法构成的体系。135
(二)法律部门及其划分标准法律部门,也称部门法,是根据一定标准和原则所划定的调整同一类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划分法律部门的主要标准是法律所调整的不同社会关系,即调整对象;其次是法律调整方法。(三)我国的法律体系我国的法律体系通常包括下列部门:1.宪法宪法是整个法律体系的基础。宪法部门最基本的规范,主要反映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此外,宪法部门还包括主要国家机关组织法、选举法、民族区域自治法、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授权法、立法法、国籍法等附属的较低层次的法律。2.行政法行政法是调整国家行政管理活动中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包括行政复议法、行政处罚法、行政监察法、政府采购法、公务员法、食品卫生法、药品管理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3.民法民法是调整作为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等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我国民法部门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主要由民法通则和单行民事法律组成。民法通则是民法部门的基本法。单行民事法律主要有合同法、担保法、婚姻法、继承法、收养法、商标法、专利法、著作权法等。4.商法商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商事关系或商事行为的法律。我国的商法包括公司法、证券法、票据法、保险法、企业破产法、海商法等。5.经济法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在经济管理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经济法的表现形式包括有关企业管理的法律,有关财政、金融和税务方面的法律、法规,有关宏观调控的法律法规,有关市场主体、市场秩序的法律法规。6.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劳动法、工会法、安全生产法等。7.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法森林法、土地管理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8.刑法刑法是规定犯罪和刑罚的法律,是当代中国法律体系中一个基本的法律部门。9.诉讼法又称诉讼程序法,是有关各种诉讼活动的法律。【例题·单选题】(2006年)下列各法律中,不属于经济法的是()。A.反不正当竞争法B.产品质量法C.消费者权益保护法D.国家赔偿法[答案]D第二十九章 经济法基础知识一、经济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一般认为,经济法是调整经济管理关系、维护公平竞争关系和组织管理性的流转和协作关系的法。【例题1·单选题】调整经济管理关系、维护公平竞争关系和组织管理性的流转和协作关系的法被称为()。A.民法B.经济法C.行政法D.企业法[答案]B【例题2·多选题】经济法主要调整()。A.经济管理关系B.维护公平竞争关系C.组织管理性的流转和协作关系D.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E.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答案]ABC135
二、经济法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原则(一)经济法的本质1.经济法是平衡协调法2.经济法是社会本位法行政法是权力本位法;民法以个人权利为本位;经济法则以社会利益和社会责任为最高准则,属于社会本位法。3.经济法是系统、综合调整法4.经济法是经济民主和经济集中对立统一法5.经济法是以公为主、公私兼顾的法经济法介于公法和私法之间并对之进行平衡协调的以公为主、公私兼顾的新型的法。【例题1·单选题】(2004年)关于经济法的本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经济法是平衡协调法B.经济法是社会本位法C.经济法是经济民主和经济集中对立统一法D.经济法是个人本位法[答案]D【例题2·单选题】下列关于经济法的说法错误的是()。A.经济法是以公为主、公私兼顾的新型的法B.经济法是经济民主和经济集中对立统一法C.经济法的法律调整手段包括民事、行政、刑事和社会手段等D.经济法不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答案]D(二)经济法的特征经济性;政策性;行政主导性;综合性。经济法的综合性首先体现为经济法是公法和私法因素的综合;其次,经济法的综合性表现为法律调整手段的综合性,包括民事、行政、刑事和社会手段等;最后,综合性还表现为经济法在其调整中体现着统分结合、指导和规制相结合的现代市场精神。【例题·多选题】经济法的特征包括()。A.经济性B.政策性C.行政主导性D.个别性E.综合性[答案]ABCE(三)经济法的基本原则1.平衡协调原则2.维护公平竞争原则3.责权利相统一原则【例题·多选题】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包括()。A.平衡协调原则B.维护公平竞争原则C.责权利相统一原则D.平等自愿原则E.诚实信用原则[答案]ABC三、经济法的渊源和体系(一)经济法的渊源主要是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国务院有关部、委、局发布的规章、命令、指示等,也是经济法的渊源之一。此外,政策、习惯也可以作为经济法的渊源。【例题·单选题】(2005年)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我国经济法渊源的是()。A.法律B.行政法规C.地方性法规D.道德规范[答案]D(二)经济法的体系按照经济关系及经济法调整的内在逻辑,经济法可以大致分为经济组织法、经济管理法和经济活动法。1.经济组织法主要就是企业法。2.经济管理法是经济法的核心部分,可以分为综合职能管理制度和行业管理制度两个部分。135
3.经济活动法调整的是经济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包括经济合同法、竞争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内容。【例题1·多选题】经济法的体系包括()。A.经济组织法B.经济管理法C.经济活动法D.物权法E.继承法[答案]ABC【例题2·多选题】(2004年)下列属于经济活动法的是()。A.经济组织法B.竞争法C.消费者权益保护法D.企业法E.经济管理法[答案]BC四、经济法律关系(一)经济法律关系的概念经济法律关系是指由经济法部门所规定和保障的权(力)利义务关系,具有主体、客体和内容等三个要素。(二)经济法律关系的种类经济法律关系作为经济法调整的社会关系的法律形式,分为三种类型:经济管理法律关系、竞争法律关系和组织管理性的流转和协作法律关系。(三)经济法律关系的诸要素1.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经济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即在经济管理、竞争、组织管理性的流转和协作等法律关系中依法享有权(力)利、承担一定义务的当事人。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大体可以分为经济管理主体和经济活动主体两类。组织机构内部的机构、单位、成员等在一定条件下也是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2.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经济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力)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包括行为、物、智力成果、人格和身份四类。作为经济法律关系客体的行为又可以分为经济管理行为和给付行为。3.经济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所享有的权(力)利和承担的义务与职责,具体表现为经济职权和职责、所有权和其他物权、其他权(力)利义务。【例题1·单选题】下列关于经济法律关系主体的说法错误的是()。A.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经济法律关系的参加者B.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大体可以分为经济管理主体和经济活动主体两类C.组织内部机构如分厂、车间等在一定条件下也是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D.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之间的法律地位通常是平等的[答案]D【例题2·多选题】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包括()。A.行为B.物C.智力成果D.人格和身份E.依法设立的国家机关[答案]ABCD第三十章 民法基础知识一、民法的概念与基本原则(一)概念1.民法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在我国,已颁布的重要的民事法律规范主要有《民法通则》、《物权法》、《合同法》、《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婚姻法》和《继承法》等。135
2.民事法律关系民事法律关系是民法规范调整的社会关系,即民法确认和保护的社会关系,由主体、内容和客体三个要素构成。客体包括物、行为、智力成果和人身利益等。(二)民法的基本原则1.平等、自愿原则;2.诚实信用原则;3.公平原则;4.合法原则;5.禁止权利滥用原则。【例题·多选题】下列各项中,是民法的基本原则的有()。A.平等、自愿原则 B.诚实信用原则 C.公平原则D.禁止权利滥用原则 E.合理性原则、[答案]ABCD二、民事主体(一)公民(自然人)1.概念公民是指具有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自然人是指基于出生这一自然状态而作为民事主体的人。公民是具有一国国籍的自然人。2.民事权利能力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是指公民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公民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3.民事行为能力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是指公民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的能力和资格。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分为三种情况:(1)完全民事行为能力18周岁以上的公民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公民,能够以自己的劳动取得收入,并能维持当地群众一般生活水平的,可以认定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精神病人如果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或者比较重大的行为缺乏判断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并且不能预见其行为后果的,可以认定为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3)无民事行为能力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精神病人(包括痴呆症人)如果没有判断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不知其行为后果的,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接受奖励、赠与、报酬,他人不得以行为人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为由,主张以上行为无效。4.监护监护是指对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进行保护的法律制度。承担监护职责的人为监护人。5.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1)宣告失踪公民下落不明满二年的,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他为失踪人。(2)宣告死亡公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他死亡:下落不明满四年的;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从事故发生之日起满二年的。战争期间下落不明的,下落不明的时间从战争结束之日起计算。135
6.个体工商户和农村承包经营户7.个人合伙【例题1·单选题】(2006年)我国《民法通则》规定,()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A.14B.18C.20D.22[答案]B【例题2·单选题】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A.8B.9C.10D.12[答案]C【例题3·单选题】公民下落不明满()年的,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他为失踪人。A.1B.2C.3D.4[答案]B(二)法人1.概念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法人承担的是有限责任。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从法人成立时产生,到法人终止时消灭。了解法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法人以其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为住所。2.企业法人(1)成立(2)变更企业法人分立、合并,其权利和义务由变更后的法人享有和承担。(3)终止企业法人由于下列原因之一终止:依法被撤销、解散,依法宣告破产,其他原因。3.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法人4.联营(1)企业之间或者企业、事业单位之间联营,组成新的经济实体,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具备法人条件的,经主管机关核准登记,取得法人资格。(2)企业之间或者企业、事业单位之间联营,共同经营、不具备法人条件的,由联营各方按照出资比例或者协议的约定,以各自所有的或者经营管理的财产承担民事责任。依照法律的规定或者协议的约定负连带责任的,承担连带责任。企业之间或者企业、事业单位之间联营,按照合同的约定各自独立经营的,它的权利和义务由合同约定,各自承担民事责任。【例题·多选题】(2006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规定,法人应当具备的条件包括()。A.依法成立B.有必要的财产或者经费C.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D.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E.对其债务承担无限责任[答案]ABCD三、民事法律行为(一)概念民事法律行为是公民或者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民事法律行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民事法律行为从成立时起具有法律约束力。(二)无效民事行为1.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3.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所为的;4.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135
5.经济合同违反国家指令性计划的;6.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无效的民事行为,从行为开始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民事行为部分无效,不影响其他部分的效力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例题·多选题】(2008年)下列各项中,属于无效民事法律行为的有()。A.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B.违反法律的C.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的D.限制行为能力人接受赠与的E.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答案]ABCE(三)可撤销的民事行为下列民事行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关予以变更或者撤销:行为人对行为内容有重大误解的或显失公平的。被撤销的民事行为从行为开始起无效。【例题1·多选题】(2007年)民事行为无效的情形包括()民事行为。A.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B.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C.一方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所为的D.行为人对行为内容有重大误解的E.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答案]ABCE【例题2·单选题】(2007年)显失公平的合同属于()合同。A.有效B.无效C.效力未定D.可变更或者可撤销[答案]D四、代理(一)概念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民事法律行为。被代理人对代理人的代理行为,承担民事责任。依照法律规定或者按照双方当事人约定,应当由本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不得代理。【例题·单选题】(2004、2007年)下列关于代理的提法中,错误的是()。A.代理人应以自己的名义实施民事法律行为B.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由本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不得代理C.按照双方当事人约定应当由本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不得代理D.被代理人对代理行为承担民事责任[答案]A(二)代理的种类代理包括委托代理、法定代理和指定代理。(三)无权代理无权代理是指行为人不具有代理权而以他人名义实施的代理行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的行为,只有经过被代理人的追认,被代理人才承担民事责任。未经追认的行为,由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四)表见代理所谓表见代理,是指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以被代理人名义为民事行为,相对人有理由相信行为人有代理权的,该代理行为有效。构成表见代理须具备以下要件:(1)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以被代理人名义为一定行为;(2)相对人有理由相信行为人有代理权;(3)相对人须善意且无过失。(五)代理人不履行职责的法律后果代理人不履行职责而给被代理人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代理人和第三人串通、损害被代理人的利益的,由代理人和第三人负连带责任。(六)代理的终止135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委托代理终止:(1)代理期间届满或者代理事务完成;(2)被代理人取消委托或者代理人辞去委托;(3)代理人死亡;(4)代理人丧失民事行为能力;(5)作为被代理人或者代理人的法人终止。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法定代理或者指定代理终止:(1)被代理人取得或者恢复民事行为能力;(2)被代理人或者代理人死亡;(3)代理人丧失民事行为能力;(4)指定代理的人民法院或者指定单位取消指定;(5)由其他原因引起的被代理人和代理人之间的监护关系消灭。五、民事权利(一)物权1.概念物权,是指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物权的支配性和排他性均来自于物的归属。物权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2.所有权所有权是指所有权人对自己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1)国家所有权和集体所有权、私人所有权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国有财产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所有权;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熟悉属于国家所有、集体所有的财产,注意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按照法律规定,或属于国家所有,或属于集体所有。注意私人对其合法的收入、房屋、生活用品、生产工具、原材料等不动产和动产享有所有权。私人合法的储蓄、投资及其收益受法律保护。(2)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是指业主对建筑物内的住宅、经营性用房等专有部分享有所有权,对专有部分以外的共有部分享有共有和共同管理的权利。业主对其建筑物专有部分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业主对建筑物专有部分以外的共有部分,享有权利,承担义务;不得以放弃权利不履行义务。业主转让建筑物内的住宅、经营性用房,其对共有部分享有的共有和共同管理的权利一并转让。(3)相邻权相邻权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互相毗邻的不动产所有人或使用人之间,一方行使所有权或使用权时,享有要求另一方提供便利或接受限制的权利。(4)共有不动产或者动产可以由两个以上单位、个人共有。共有包括按份共有和共同共有。按份共有人对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按照其份额享有所有权。共同共有人对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共同享有所有权。处分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以及对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作重大修缮的,应当经占份额三分之二以上的按份共有人或者全体共同共有人同意,但共有人之间另有约定的除外。共有人约定不得分割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以维持共有关系的,应当按照约定,但共有人有重大理由需要分割的,可以请求分割;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按份共有人可以随时请求分割,共同共有人在共有的基础丧失或者有重大理由需要分割时可以请求分割。因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产生的债权债务,在对外关系上,共有人享有连带债权、承担连带债务,但法律另有规定或者第三人知道共有人不具有连带债权债务关系的除外;在共有人内部关系上,除共有人另有约定外,按份共有人按照份额享有债权、承担债务,共同共有人共同享有债权、承担债务。偿还债务超过自己应当承担份额的按份共有人,有权向其他共有人追偿。共有人对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没有约定为按份共有或者共同共有,或者约定不明确的,除共有人具有家庭关系等外,视为按份共有。3.用益物权用益物权是指依法对他人所有物在合适的范围内以使用、收益为主要内容的权利,包括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和地役权。4.担保物权135
担保物权是指依法在他人(债务人或第三人)的所有物(特定财产)上为担保债之履行而设定的物权,包括抵押权、质权和留置权。5.占有占有是指占有人对物的事实上的占领、控制。占有人因使用占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致使该不动产或者动产受到损害的,恶意占有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不动产或者动产被占有人占有的,权利人可以请求返还原物及其孳息,但应当支付善意占有人因维护该不动产或者动产支出的必要费用。占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毁损、灭失,该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权利人请求赔偿的,占有人应当将因毁损、灭失取得的保险金、赔偿金或者补偿金等返还给权利人;权利人的损害未得到足够弥补的,恶意占有人还应当赔偿损失。占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被侵占的,占有人有权请求返还原物。占有人返还原物的请求权,自侵占发生之日起一年内未行使的,该请求权消灭。(二)债权1.概念债是按照合同的约定或者依照法律的规定,在当事人之间产生的特定的权利和义务关系。2.债的分类(1)以债的发生原因可作如下分类:合同之债、侵权之债、不当得利之债和无因管理之债等。(2)以债的主体为标准可分为单一之债与多人之债。多人之债又可分为按份之债与连带之债。【例题·单选题】(2008年)债发生的原因不包括()。A.侵权 B.无因管理 C.紧急避险 D.不当得利[答案]C(三)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是指人们对于在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领域的创造性智力成果和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使用的识别性标记依据法律所享有的权利的总称,包括著作权(版权)和工业产权(含专利权和商标权)。我国专利分为发明专利、使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三种。商标权又称商标专用权,包括注册商标专有使用权、禁用权、续展权、转让权、许可使用权等等,其中专有使用权是基本的核心权利。(四)人身权人身权包括人格权和身份权。1.人格权人格权主要包含以下权利: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人身自由权,婚姻自主权,姓名权,名称权,公民享有肖像权,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和荣誉权。2.身份权身份权是自然人对自己身份的支配,身份是具体主体在群体中的特定地位。身份权包括配偶权、亲权和亲属权。六、民事责任(一)概念民事责任是指民事主体因违反合同或不履行其他义务,侵害国家、集体财产或他人财产、人身而依法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1.构成要件(1)损害事实:损害包括财产损害和精神损害(2)民事行为违法(3)损害事实与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4)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的、集体的财产,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没有过错,但法律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135
2.免责条件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或者造成他人损害的,不承担民事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3.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修理、重作、更换;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和赔礼道歉。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除适用上述规定外,还可以予以训诫、责令具结悔过,收缴进行非法活动的财物和非法所得,并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处以罚款、拘留。【例题·多选题】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主要有()。A.停止侵害 B.排除妨碍 C.消除危险D.行政处分 E.返还财产[答案]ABCE(二)违约责任(违反合同的责任)1.概念违反合同的责任也称为违约责任,是指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违约可以分为履行期到来后的违约和预期违约。所谓预期违约,又称为先期违约,预期违约包括明示违约和默示违约两种。2.违约责任的性质和归责原则违约责任原则上是违约方向守约方承担的财产责任。在违约责任的归责问题上,现行《合同法》则采取以严格责任为原则,以过错责任为补充的违约责任归责原则。【例题·单选题】(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采用的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是()。A.严格责任原则B.经济合理原则C.诚实信用原则D.全面履行原则[答案]A3.承担违约责任的条件(1)当事人有违反合同的行为(2)违反合同的行为造成对方损失,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3)违约行为和损失事实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4.承担违约责任的方式主要包括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和支付定金等。注意:给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的债务的,无权要求返还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的债务的,应当双倍返还定金。【例题·多选题】(2008年)承担违约责任的方式主要有()。A.继续履行B.采取补救措施C.支付定金D.罚款E.拘留[答案]ABC5.免责事由免责事由包括法定免责事由和约定免责事由。法定免责事由主要是指不可抗力。当事人迟延履行后发生不可抗力的,不能免除责任。约定免责事由是指当事人通过合同约定的免除承担违约责任的事由。(三)侵权的民事责任1.一般侵权的民事责任侵害财产所有权的民事责任:侵占国家的、集体的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的,应当返还财产,不能返还财产的,应当折价赔偿。损坏国家的、集体的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的,应当恢复原状或者折价赔偿。受害人因此遭受其他重大损失的,侵害人并应当赔偿损失。侵害知识产权的民事责任: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偿损失。侵害公民身体的民事责任:侵害公民身体造成伤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残废者生活补助费等费用;造成死亡的,并应当支付丧葬费、死者生前扶养的人必要的生活费等费用。侵害其他人格权的民事责任: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2.特殊侵权的民事责任因产品质量不合格造成他人财产、人身损害的,产品制造者、销售者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运输者、仓储者对此负有责任的,产品制造者、销售者有权要求赔偿损失。135
从事高空、高压、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高速运输工具等对周围环境有高度危险的作业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如果能够证明损害是由受害人故意造成的,不承担民事责任。违反国家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规定,污染环境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在公共场所、道旁或者通道上挖坑、修缮安装地下设施等,没有设置明显标志和采取安全措施造成他人损害的,施工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建筑物或者其他设施以及建筑物上的搁置物、悬挂物发生倒塌、脱落、坠落造成他人损害的,它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但能够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除外。饲养的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由于受害人的过错造成损害的,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不承担民事责任;由于第三人的过错造成损害的,第三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3.侵权赔偿责任的范围(1)财产损害包括误工损失、医药治疗费的赔偿等。(2)人身损害侵害他人身体致使其丧失全部或者部分劳动能力的,赔偿生活补助费一般应补足到不低于当地居民基本生活费的标准。侵害他人身体致人死亡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依靠受害人实际扶养而又没有其他生活来源的人要求侵害人支付必要生活费用,应当予以支持。(3)精神损害(4)其他相关规定①因正当防卫造成损害的,不承担民事责任。正当防卫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②因紧急避险造成损害的,由引起险情发生的人承担民事责任。如果危险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紧急避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或者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因紧急避险采取措施不当或者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紧急避险人应当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③二人以上共同侵权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连带责任。④受害人对于损害的发生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侵害人的民事责任。⑤当事人对造成损害有过错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当事人分担民事责任。⑥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监护人尽了监护责任的,可以适当减轻其民事责任。有财产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从本人财产中支付赔偿费用。不足部分,由监护人适当赔偿,但单位担任监护人的除外。【例题1·多选题】(2007年)下列关于民事责任的提法中,正确的是()。A.二人以上共同侵权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连带责任B.受害人对于损害的发生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侵害人的民事责任C.当事人对造成损害都有过错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当事人分担民事责任D.因正当防卫造成损害的,不承担民事责任;正当防卫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E.监护人尽了监护责任的,仍不能减轻其民事责任[答案]ABCD【例题2·单选题】(2007年)下列关于紧急避险的提法中,错误的是()。A.因紧急避险造成损害的,由引起险情发生的人承担民事责任B.如果危险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紧急避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或者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C.如果危险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紧急避险人一律不承担民事责任D.因紧急避险采取措施不当或者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紧急避险人应当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答案]C七、诉讼时效(一)诉讼时效的种类和最长保护期限135
1.普通诉讼时效我国民法通则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2.特别诉讼时效下列诉讼时效期间为一年: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延付或者拒付租金的;寄存财物被丢失或者损毁的。3.权利最长保护期限这是指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受法律保护的最长期限。我国民法通则规定诉讼时效期间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但是,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延长诉讼时效期间。【例题·单选题】寄存财物被丢失或者损毁的,当事人要求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为()年。A.1B.2C.3D.4[答案]A(二)诉讼时效期间的中止和中断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六个月内,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诉讼时效期间继续计算。诉讼时效因提起诉讼、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或者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第三十一章 行政法基础知识一、行政法概述(一)行政法的概念和渊源1.行政法的概念行政法是国家调整行政关系的、规范和控制行政权的各种法律规范的总称。行政法调整的社会关系主要包括四类:行政管理关系、行政法制监督关系、行政救济关系和内部行政关系。2.行政法的渊源我国行政法的渊源主要有:宪法、狭义上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条约与协定、法律解释。(二)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合法性原则和合理性原则。(三)行政法律关系1.行政法律关系的概念行政法调整的对象是行政关系,行政法调整的结果是行政法律关系。2.行政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行政法律关系由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客体和内容等要素构成。(1)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就是行政法律关系的当事人,是指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依法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组织或个人。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包括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方。①行政主体。行政主体可能是国家行政机关,也可能是依法通过授权取得行政权的行政机构、公务组织、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行政主体具体通过公务员行使行政职权。公务员的公务行为的结果归属于相应的行政机关,而其非公务行为的结果应由自己承担责任。②行政相对方。也称之为行政相对人,是指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与行政主体相对应一方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2)行政法律关系的客体。就是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与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包括物质财富、行为和精神财富等。(3)行政法律关系的内容。就是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在行政法上的权利义务的总和。135
(四)行政行为1.行政行为的概念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为了实现国家行政管理目的,行使行政职权和履行行政职责而实施的一切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2.行政行为的分类(1)以行政行为适用与效力作用的对象的范围为标准,可分为外部行政行为和内部行政行为。(2)以行政行为的对象是否特定为标准,可分为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3)以行政行为受法律规范调整的程度为标准,可分为羁束行政行为和自由裁量行政行为。(4)以行政主体是否可以主动作出该行政行为为标准,可分为依职权的行政行为和应申请的行政行为。(5)以决定行政行为成立时参与意思表示的当事人的数目为标准,可分为单方行政行为和双方行政行为、多方行政行为。(6)以行政行为是否具备一定的法定形式为标准,可分为要式行政行为和非要式行政行为。(7)以行政行为的表现方式为标准,可分为作为行政行为和不作为行政行为。【例题·单选题】以行政主体是否可以主动作出该行政行为为标准,可以将行政行为分为()。A.依职权的行政行为和应申请的行政行为B.要式行政行为和非要式行政行为C.作为行政行为和不作为行政行为D.羁束行政行为和自由裁量行政行为[答案]A二、行政许可法的基础知识行政许可,是指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2003年8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一)我国行政许可法的基本原则1.法定原则2.公开、公平、公正原则3.便民原则4.信赖保护原则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取得的行政许可受法律保护,行政机关不得擅自改变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信赖保护原则通过明确的责任承担机制来反向约束和监督行政许可行为。5.监督与责任的原则(二)我国行政许可的设定(1)下列事项可以设定行政许可①直接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宏观调控、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直接关系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等特定活动,需要按照法定条件予以批准的事项;②有限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公共资源配置以及直接关系公共利益的特定行业的市场准入等,需要赋予特定权利的事项;③提供公众服务并且直接关系公共利益的职业、行业,需要确定具备特殊信誉、特殊条件或者特殊技能等资格、资质的事项;④直接关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设备、设施、产品、物品,需要按照技术标准、技术规范,通过检验、检测、检疫等方式进行审定的事项;⑤企业或者其他组织的设立等,需要确定主体资格的事项;⑥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可以设定行政许可的其他事项。(2)上述所列事项,通过下列方式能够予以规范的,可以不设行政许可:①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能够自主决定的;②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③行业组织或者中介机构能够自律管理的;135
④行政机关采用事后监督等其他行政管理方式能够解决的。【例题·单选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规定,通过下列方式能够予以规范的事项,可以设行政许可()。A.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能够自主决定的B.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C.行业组织或者中介机构能够自律管理的D.行政机关采用事前监督方式能够解决的[答案]D(三)我国行政许可的设定权限(1)法律可以设定行政许可。(2)尚未制定法律的,行政法规可以设定行政许可。必要时,国务院可以采用发布决定的方式设定行政许可。(3)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规的,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行政许可;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的,因行政管理的需要,确需立即实施行政许可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章可以设定临时性的行政许可。临时性的行政许可实施满一年需要继续实施的,应当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地方性法规。(4)其他规范性文件一律不得设定行政许可。(四)我国行政许可的实施1.行政许可的实施机关行政许可由具有行政许可权的行政机关在其法定职权范围内实施。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在法定授权范围内,以自己的名义实施行政许可。2.行政许可的实施程序(1)申请与受理(2)审查与决定(3)期限(4)听证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实施行政许可应当听证的事项,或者行政机关认为需要听证的其他涉及公共利益的重大行政许可事项,行政机关应当向社会公告,并举行听证。行政许可直接涉及申请人与他人之间重大利益关系的,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许可决定前,应当告知申请人、利害关系人享有要求听证的权利;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在被告知听证权利之日起5日内提出听证申请的,行政机关应当在20日内组织听证。申请人、利害关系人不承担行政机关组织听证的费用。(五)行政许可的费用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和对行政许可事项进行监督检查,不得收取任何费用。但是,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依照法律、行政法规收取费用的,应当按照公布的法定项目和标准收费;所收取的费用必须全部上缴国库。(六)行政许可的监督检查上级行政机关应当加强对下级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的监督检查。1.行政许可的撤销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行政机关或者其上级行政机关,根据利害关系人的请求或者依据职权,可以撤销行政许可:(1)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2)超越法定职权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3)违反法定程序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4)对不具备申请资格或者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准予行政许可的;(5)依法可以撤销行政许可的其他情形。被许可人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行政许可的,应当予以撤销,被许可人基于行政许可取得的利益不受保护。按照以上规定撤销行政许可,可能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不予撤销。2.行政许可的注销135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行政机关应当依法办理有关行政许可的注销手续:(1)行政许可有效期届满未延续的;(2)赋予公民特定资格的行政许可,该公民死亡或者丧失行为能力的;(3)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终止的;(4)行政许可依法被撤销、撤回,或者行政许可证件依法被吊销的;(5)因不可抗力导致行政许可事项无法实施的;(6)法律、法规规定的应当注销行政许可的其他情形。(七)法律责任1.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法律责任无权设定行政许可的规范性文件设定的行政许可,有关机关应当责令设定该行政许可的机关改正,或者依法予以撤销。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办理行政许可、实施监督检查,索取或者收受他人财物或者谋取其他利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2.被许可人的法律责任被许可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行政机关应当依法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1)涂改、倒卖、出租、出借行政许可证件,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行政许可的;(2)超越行政许可范围进行活动的;(3)向负责监督检查的行政机关隐瞒有关情况、提供虚假材料或者拒绝提供反映其活动情况的真实材料的;(4)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违法行为。3.其他人的法律责任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未经行政许可,擅自从事依法应当取得行政许可的活动的,行政机关应当依法采取措施予以制止,并依法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三、行政处罚法的基础知识行政处罚是指特定的行政主体依法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政相对人所给予的行政制裁。(一)我国行政处罚法的基本原则1.法定原则2.公正、公开原则3.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4.法律救济原则(二)行政处罚的种类及其设定1.行政处罚的种类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行政拘留;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等七大类。【例题·多选题】下列各项中,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规定的行政处罚的种类的是()。A.警告B.罚款C.没收违法所得D.责令停产停业E.通报批评[答案]ABCD2.行政处罚的设定从我国的实际出发,行政处罚法规定:(1)法律可以设定各种行政处罚。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只能由法律设定。(2)行政法规可以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以外的行政处罚。(3)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吊销企业营业执照以外的行政处罚。(4)国务院部、委员会制定的规章可以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内作出具体规定。135
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规的,国务院部、委员会制定的规章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可以设定警告或者一定数量罚款的行政处罚。罚款的限额由国务院规定。(5)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人民政府以及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可以在法律、法规规定的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内作出具体规定。尚未制定法律、法规的,上述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可以设定警告或者一定数量罚款的行政处罚。罚款的限额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规定。(6)其他规范性文件不得设定行政处罚。(三)行政处罚的实施机关行政处罚由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实施。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权只能由公安机关行使。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可以在法定授权范围内实施行政处罚。(四)行政处罚的管辖在我国行政处罚由违法行为发生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管辖。(五)行政处罚的适用行政机关和组织在依法实施行政处罚时,应当责令当事人改正或限期改正违法行为。对当事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对14周岁以下的人,不予行政处罚;已满14周岁不满l8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从轻或减轻处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时有违法行为的,不予行政处罚,但应当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看管和治疗。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时有违法行为的,应当给予行政处罚。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依法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1)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的;(2)受他人胁迫有违法行为的;(3)配合行政机关查处违法行为有立功表现的;(4)其他依法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的。违法行为在2年内未被发现的,不再给予行政处罚;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六)行政处罚的决定行政处罚法规定了三种程序:简易程序、一般程序和听证程序。1.简易程序简易程序是指违法事实确凿并有法定依据,对公民处以50元以下,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l000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的行政处罚的,可以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2.一般程序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不依照行政处罚法的规定向当事人告知给予行政处罚的事实、理由和依据,或者拒绝听取当事人的陈述、申辩,行政处罚决定不能成立;当事人放弃陈述或者申辩权利的除外。3.听证程序听证程序是指行政机关作出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较大数额罚款等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当事人不承担行政机关组织听证的费用。行政处罚决定,依法必须采用书面形式。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行政处罚一般也不停止执行。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四、行政复议法的基础知识行政复议,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按照法定的程序与条件向做出该行政行为的上一级行政机关提出申请,受理该申请的行政机关对该行政行为进行合法、合理性审查,并做出复议决定的一种法律制度。135
(一)行政复议法的基本原则1.合法原则;2.公正原则;3.公开原则;4.及时原则;5.便民原则。(二)行政复议的范围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依照行政复议法申请行政复议:(1)对行政机关作出的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行政拘留等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2)对行政机关作出的限制人身自由或者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等行政强制措施决定不服的;(3)对行政机关作出的有关许可证、执照、资质证、资格证等证书变更、中止、撤销的决定不服的;(4)对行政机关作出的关于确认土地、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海域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决定不服的;(5)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合法的经营自主权的;(6)认为行政机关变更或者废止农业承包合同,侵犯其合法权益的;(7)认为行政机关违法集资、征收财物、摊派费用或者违法要求履行其他义务的;(8)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行政机关颁发许可证、执照、资质证、资格证等证书,或者申请行政机关审批、登记有关事项,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办理的;(9)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受教育权利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履行的;(10)申请行政机关依法发放抚恤金、社会保险金或者最低生活保障费,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发放的;(11)认为行政机关的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规定不合法,在对具体行政行为申请行政复议时,可以一并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对该规定的审查申请。这不含国务院部、委员会规章和地方人民政府规章。不服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处分或者其他人事处理决定的,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提出申诉。不服行政机关对民事纠纷作出的调解或者其他处理,依法申请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例题·多选题】下列各项中,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依照行政复议法申请行政复议的有()。A.对行政机关作出行政拘留决定不服的B.对行政机关作出的限制人身自由的决定不服的C.不服行政机关对民事纠纷作出的调解D.申请行政机关依法发放抚恤金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发放的E.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合法的经营自主权的[答案]ABDE(三)行政复议的管辖对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工作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由申请人选择,可以向该部门的本级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向上一级主管部门申请行政复议。对海关、金融、国税、外汇管理等实行垂直领导的行政机关和国家安全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上一级主管部门申请行政复议。对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上一级地方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对省、自治区人民政府依法设立的派出机关所属的县级人民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该派出机关申请行政复议。对国务院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国务院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也可以向国务院申请裁决,国务院依照行政复议法的规定作出最终裁决。135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行政复议,行政复议机关已经依法受理的,或者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先向行政复议机关申请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的,在法定行政复议期限内不得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人民法院已经依法受理的,不得申请行政复议。(四)行政复议的决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提出复议申请后,复议机关决定受理或不予受理。复议机关受理复议申请后,应当就有关行政争议做出结论性决定,并按照决定内容做出复议决定书。第三十二章 诉讼与仲裁法律基础知识一、民事诉讼法基础知识(一)民事诉讼概述1.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法的概念民事诉讼是指法院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以审理、判决、执行等方式解决民事纠纷的活动,以及由这些活动产生的各种诉讼关系的总和。民事诉讼法是国家制定的规范法院和诉讼参与人的各种诉讼活动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诉讼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2.国家审判机关及其主管民事诉讼的范围我国的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法院主管民事诉讼的范围包括:(1)因民法、婚姻法、收养法、继承法等民事实体法调整的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发生的民事案件;(2)因经济法、劳动法调整的社会关系发生的争议,法律规定适用民事诉讼程序审理的案件;(3)适用特别程序审理的选民资格案件和宣告公民失踪、死亡等非讼案件;(4)按照督促程序解决的债务案件;(5)按照公示催告程序解决的宣告票据和有关事项无效的案件。3.人民法院对民事案件的管辖民事案件的管辖主要有级别管辖、地域管辖和裁定管辖。(1)级别管辖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第一审民事案件,但《民事诉讼法》另有规定的除外。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民事案件有三类:①重大的涉外案件;②在本辖区有重大影响的案件;③最高人民法院确定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如海事、海商案件,专利纠纷案件,重大的涉港、澳、台民事案件等。高级人民法院管辖的一审案件是在本辖区有重大影响的案件。最高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民事案件有两类:①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案件;②认为应该由本院审理的案件。最高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实行一审终审。(2)地域管辖我国民事诉讼法是以被告所在地管辖为原则,原告所在地为例外来确定一般地域管辖。被告为公民的,其住所地为户籍所在地。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被告为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其住所地是指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或主要营业地。同一诉讼的几个被告住所地、经常居住地在两个以上人民法院辖区的,各该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特殊情况下,《民事诉讼法》规定某些诉讼由原告住所地法院管辖:(1)对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居住的人提起的有关身份关系的诉讼;(2)对下落不明或者宣告失踪的人提起的有关身份关系的诉讼;(3)对被劳动教养的人提起的诉讼;(4)对被监禁的人提起的诉讼等。原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原告经常居住地法院管辖。特殊地域管辖。《民事诉讼法》规定了九种属于特殊地域管辖的诉讼:①因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告住所地或合同履行地法院管辖;②135
因保险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告住所地或保险标的物所在地法院管辖;③因票据纠纷提起的诉讼,由票据支付地或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辖;④因铁路、公路、水上、航空运输和联合运输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运输始发地、目的地或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辖;⑤因侵权行为提起的诉讼,由侵权行为地或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辖;⑥因铁路、公路、水上和航空事故请求损害赔偿提起的诉讼,由事故发生地或车辆、船舶最先到达地、航空器最先降落地或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辖;⑦因船舶碰撞或者其他海损事故请求损害赔偿提起的诉讼,由碰撞发生地、受碰撞船舶最先到达地、加害船舶被扣留地或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辖;⑧因海难救助费用提起的诉讼,由救助地或被救助船舶最先到达地法院管辖;⑨因共同海损提起的诉讼,由船舶最先到达地、共同海损理算地或航程终止地法院管辖。合同纠纷案件可以实行协议管辖,但不得违反《民事诉讼法》对级别管辖和专属管辖的规定。专属管辖。《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属于专属管辖的诉讼有以下三类:(1)因不动产纠纷提起的诉讼,由不动产所在地法院管辖;(2)因港口作业中发生纠纷提起的诉讼,由港口所在地法院管辖;(3)因继承遗产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继承人死亡时住所地或主要遗产所在地法院管辖。(3)裁定管辖是指法院以裁定的方式确定诉讼的管辖。《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裁定管辖有三种,即移送管辖、指定管辖和管辖权转移。【例题1·单选题】(2008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下列管辖的表述中,正确的是()。A.民事案件地域管辖的一般原则是“原告就被告”B.合同纠纷案件不可以实行协议管辖C.重大涉外案件的一审法院是基层人民法院D.高级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实行一审终审[答案]A【例题2·单选题】(2004年)对公民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人民法院管辖。A.被告住所地B.原告住所地C.被告经常居住地D.被告住所地或经常居住地[答案]C【例题3·多选题】(2004年)甲船和乙船在港口相撞,造成数万元的损失,因而提起诉讼,()的法院有管辖权。A.受碰撞船舶最先到达地B.受害船舶被扣留地C.受害船舶船籍港所在地D.被告住所地E.碰撞发生地[答案]ADE【例题4·多选题】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下列关于人民法院专属管辖的表述正确的是()。A.因票据纠纷提起的诉讼,由票据支付地或者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辖B.因侵权行为提起的诉讼,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辖C.因继承遗产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继承人死亡时住所地或主要遗产所在地法院管辖D.因不动产纠纷提起的诉讼,由不动产所在地法院管辖E.因港口作业中发生纠纷提起的诉讼,由港口所在地法院管辖[答案]CDE(二)第一审普通程序与简易程序1.起诉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1)原告必须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2)有明确的被告;(3)有具体的诉讼请求、事实和理由;(4)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起诉应在诉讼时效内进行。【例题·多选题】(2006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起诉必须符合的条件包括()。A.原告是与案件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B.有明确的被告C.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D.有充足的证据E.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答案]ABCE2.受理人民法院接到起诉状后,应当在7日内决定是否受理。原告对法院不予受理或驳回起诉的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3.审理前的准备135
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5日内将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被告应当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15日内提出答辩状。人民法院在收到答辩状之日起5日内将答辩状副本送达原告。人民法院适用普通程序审理案件应当组成合议庭,合议庭组成人员确定后,应当在3日内告知当事人。开庭日期确定后,应当在开庭3日前将传票送达当事人,将开庭通知书送达当事人的诉讼代理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对于公开审理的案件,还应在开庭审理前3日发布公告。4.开庭审理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除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或者法律另有规定的以外,应当公开进行。离婚案件,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当事人申请不公开审理的,可以不公开审理。开庭审理的阶段:宣布开庭、法庭调查、法庭辩论、法庭辩论后的调解、合议庭评议和判决。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原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以按撤诉处理;被告反诉的,可以缺席判决。被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以缺席判决。人民法院适用第一审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6个月内审结。5.简易程序简易程序在我国的民事诉讼中,是指基层人民法院及其派出法庭审理简单民事案件和简单经济纠纷案件所适用的程序。在简易程序中可以口头起诉、口头答辩。简易程序中由审判员一人独任审判,不需实行合议制,但要有书记员作记录。在开庭通知、法庭调查、法庭辩论上不受普通程序有关规定的限制。人民法院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3个月内审结。【例题1·单选题】(2006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法院接到起诉状后,经审查,认为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在()日内立案。A.5B.7C.15D.30[答案]B【例题2·单选题】人民法院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应当在()内审结。A.立案之日起3个月B.第一次开庭之日起1个月C.原告提起诉讼之日起3个月D.被告应诉之日起l个月[答案]A【例题3·单选题】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案件,原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可以()。A.裁定驳回起诉B.缺席判决C.按撤诉处理D.拘传到庭[答案]C(三)第二审程序1.上诉和两审终审当事人不服第一审法院判决、裁定的,有权向该法院的上一级法院依法提起上诉。对判决提起上诉的期限为自判决书送达之日起15日内,对裁定提起上诉的期限为自裁定书送达之日起10日。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可以上诉的判决包括:地方各级人民法院适用普通程序和简易程序审理后作出的第一审判决,第二审法院发回重审后的判决,以及按照第一审程序对案件再审作出的判决。可以上诉的裁定包括:不予受理的裁定、对管辖权有异议的裁定以及驳回起诉裁定。当事人提起上诉后至第二审审结前,原审法院的判决或裁定不发生法律效力。第二审法院的判决、裁定是终审的判决、裁定,当事人不得再上诉。【例题1·多选题】(2008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可以上诉的判决有()。A.地方各级人民法院适用普通程序审理后作出的第一审判决B.地方各级人民法院适用简易程序审理后作出的第一审判决C.按照第一审程序对案件再审作出的判决D.第二审法院的判决E.第二审法院发回重审后的判决[答案]ABCE【例题2·单选题】(2006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不可上诉的判决是()。A.地方各级人民法院适用普通程序审理后作出的第一审判决B.重审案件的判决C.第二审法院的判决D.按照第一审程序对案件再审的判决[答案]C2.审理第二审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应当组成合议庭开庭审理,但合议庭认为不需要开庭审理的,也可以迳行判决、裁定。135
了解第二审人民法院对上诉案件的处理。当事人对重审案件的判决、裁定,可以上诉。二审法院审理对判决、裁定的上诉案件,应当分别在第二审立案之日起3个月内和30日内审结。(四)审判监督程序审判监督程序即再审程序,是指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书,人民法院认为确有错误,依法对案件再行审理的程序。审判监督程序只是纠正生效裁判错误的法定程序,不是案件审理的必经程序,也不是诉讼的独立审级。熟悉人民法院应当再审的情形。熟悉提起再审的途径。注意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认为有错误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但不停止判决、裁定的执行。当事人申请再审,应当在判决、裁定发生法律效力后2年内提出;2年后据以作出原判决、裁定的法律文书被撤销或者变更,以及发现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之日起3个月内提出。注意人民检察院的抗诉规定。人民法院审理再审案件,应当另行组成合议庭。如果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是由第一审法院作出的,再审按第一审程序审理;如果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是由第二审法院作出的,或者上级人民法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审的,按第二审程序审理。【例题1·多选题】(2004年)人民法院审理再审案件,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如果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是由第一审法院作出的,再审按第二审程序进行B.如果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定是由第一审法院作出的,再审按第一审程序进行C.如果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是由第二审法院作出的,再审按第二审程序进行D.上级人民法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审的,按第一审程序进行E.人民法院审理再审案件,应当另行组成合议庭[答案]BCE【例题2·多选题】(2007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下列关于民事审判程序的表述中,正确的有()。A.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必须公开进行B.原告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以按撤诉处理C.对一审判决提起上诉的期限为自判决书送达之日起15日内D.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确有错误的,可以提出抗诉E.当事人在判决发生法律效力后2年内可以向原审人民法院或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判决停止执行[答案]BCD(五)督促程序l.概念与适用范围督促程序,又称债务催偿程序,是指人民法院根据债权人的申请,向债务人发出支付令,催促债务人在法定期限内向债权人清偿债务的法律程序。督促程序属于一种非讼的特别程序。督促程序适用于债权人请求债务人给付金钱、有价证券的案件。2.申请支付令的条件(1)债权人请求债务人给付的标的必须是金钱或有价证券。金钱及有价证券以外的其他财产的给付请求,不适用于督促程序。(2)请求给付的金钱或者有价证券已到期且数额确定,并写明了请求所依据的事实和证据。(3)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没有对等给付义务。(4)支付令必须能够送达债务人。支付令的送达应采用直接送达、留置送达等法定送达方式。如果债务人不在我国境内,或者虽在我国境内,但需要公告送达支付令的,不适用督促程序。3.支付令的申请与审查债权人依督促程序请求人民法院发出支付令,必须以书面形式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并应提交必要的证据材料。支付令的申请应当向债务人所在地的基层人民法院提出。债权人提出申请后,人民法院应当在5日内135
通知债权人是否受理。人民法院受理申请后,经审查,认为债权债务关系明确、合法,应当在受理申请之日起l5日内直接向债务人发出支付令;否则,应以裁定驳回债权人的申请,该裁定不得上诉。4.支付令的效力债务人应当自收到支付令之日起l5日内清偿债务,或者向人民法院提出书面异议。人民法院收到债务人提出的书面异议后,应当裁定终结督促程序,支付令自行失效,债权人可以起诉。【例题1·单选题】(2008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下列关于督促程序的表述中,正确的是()。A.督促程序是一种非讼的特别程序B.督促程序适用于债权人请求债务人交付房产的案件C.支付令的送达可以采用公告送达的方式D.支付令异议的提出,可以采用口头形式[答案]A【例题2·单选题】(2006年)在督促程序中,债务人收到支付令之日起向人民法院提出异议的期限是()。A.15日B.1个月C.2个月D.6个月[答案]A【例题3·单选题】(2004年)债务人应自收到支付令之日起()内清偿债务,或提出书面异议。A.5日B.10日C.15日D.30日[答案]C(六)公示催告程序1.概念与适用范围公示催告程序,是指在票据持有人之票据被盗、遗失或者灭失的情况下,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申请,以公告的方式催告利害关系人在一定期间内申报权利,如果逾期无人申报,根据申请人的申请,依法作出除权判决的程序。公示催告程序的适用范围:(1)按照规定可以背书转让的票据被盗、遗失或者灭失的;(2)依照法律规定可以申请公示催告的其他事项。2.申请公示催告的条件(1)申请人必须是享有申请权的票据持有人所谓票据持有人,是指票据被盗、遗失或者灭失前的最后持有人。(2)具有明确、合法的申请形式和理由。(3)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公示催告案件由票据支付地的基层人民法院管辖。3.审查与受理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申请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受理并通知申请人,并同时通知支付人停止支付该票据。如果在收到人民法院通知前,支付人已经支付了该票据,则应当裁定终结公示催告程序。对于不符合受理条件的,7日内裁定驳回申请。4.公告与权利申报人民法院决定受理申请,应当在3日内发布公告,催促利害关系人申报权利。公示催告期间最短不得少于60日。在公示催告期间,转让票据权利的行为无效。5.除权判决除权判决,是指人民法院作出的宣告票据无效的判决。其含义包括:宣告票据无效进而排除申请人以外的其他人对该票据享有权利;通过在指定期间内无人申报权利的事实,推定票据权利归申请人所有。公示催告申请人申请人民法院作出除权判决的,应自申报权利期间届满的次日起1个月内提出。逾期不申请判决的,人民法院应终结公示催告程序。除权判决作出后应当进行公告,人民法院还应通知支付人恢复支付。除权判决自公告之日起生效,当事人不得提起上诉。申请人有权凭除权判决向支付人请求支付。利害关系人因正当理由不能在除权判决前向人民法院申报权利的,可以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除权判决公告之日起1年内,向作出判决的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立案后,按票据纠纷适用普通程序审理。【例题1·单选题】(2008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下列关于公示催告程序的表述中,正确的是()。A.公示催告期间最短不得少于90日135
B.在公示催告期间,转让票据权利的行为无效C.公示催告案件由票据持有人所在地的基层人民法院管辖D.公示催告申请人申请人民法院作出除权判决的,应自申报权利期间届满的次日起1年内提出[答案]B【例题2·单选题】(2007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下列关于公示催告程序的表述中,错误的是()。A.公示催告期间最短不得少于60日B.除权判决自公告之日起生效,当事人可以提起上诉C.公示催告案件由票据支付地的基层人民法院管辖D.在公示催告期间,转让票据权利的行为无效[答案]B【例题3·多选题】(2006年)关于民事审判程序,表述正确的有()。A.最高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实行一审终审B.简易程序中由审判员一人独任审理C.在督促程序中,支付令异议的提出,必须采取书面形式D.在公示催告程序中,公示催告的期间不得少于90日E.人民法院审理再审案件,上级人民法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审的,按第二审程序审理[答案]ABCE(七)执行程序1.执行和执行程序的概念执行是指人民法院的执行组织依照法定的程序,对发生法律效力的法律文书确定的给付内容,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依法采取强制措施,迫使义务人履行义务的行为。执行程序是指保证具有执行效力的法律文书得以实施的程序。2.执行申请当事人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时,应提交申请书。申请执行的期间为2年。申请执行时效的中止、中断,适用法律有关诉讼时效中止、中断的规定。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以及刑事判决、裁定中的财产部分,由第一审人民法院或者与第一审人民法院同级的被执行的财产所在地人民法院执行。法律规定由人民法院执行的其他法律文书,由被执行人住所地或者被执行的财产所在地人民法院执行。3.执行措施(1)查询、冻结和划拨被执行人的存款;(2)扣留、提取被执行人的收入;(3)查封、扣押、拍卖、变卖被执行人的财产;(4)搜查被执行人的财产;(5)强制被执行人交付法律文书指定的财物或者票证;(6)强制被执行人迁出房屋或者强制退出土地;(7)强制办理财产权证照转移手续;(8)强制被执行人履行法律文书指定的行为;(9)强制被执行人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或迟延履行金;(10)限制出境;(11)征信系统记录不履行义务信息;(12)媒体公布不履行义务信息。4.执行中止和终结(1)执行中止是指在执行过程中,因某种特殊情况的发生而使执行程序暂时停止,待该情况消除后再恢复执行程序的制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裁定中止执行:①申请人表示可以延期执行的;②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确有理由的异议的;③作为一方当事人的公民死亡,需要等待继承人继承权利或者承担义务的;④作为一方当事人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尚未确定权利义务承受人的;⑤人民法院认为应当中止执行的其他情形,如被执行人下落不明的,或作为执行根据的法律文书与正在审理的案件有密切联系,无法单独执行,以及被执行人在短期内无偿付能力等。(2)执行终结是指在执行过程中,由于发生了某些特殊情况,执行程序不可能或没有必要继续进行,从而结束执行程序的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引起执行终结的情况有:①申请人撤销执行申请的;②据以执行的法律文书被撤销的;③作为被执行人的公民死亡,无遗产可供执行,又无义务承担人的;④135
追索赡养费、抚养费、抚育费案件的权利人死亡的;⑤作为被执行人的公民因生活困难无力偿还借款,无收入来源,又丧失劳动能力的;⑥人民法院认为应当终结执行的其他情形。执行终结,应当由人民法院作出裁定,当事人不能提起上诉,也不能申请复议。【例题1·单选题】(2007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在执行过程中,人民法院应当裁定中止执行的情形是()。A.申请人撤销执行申请的B.据以执行的法律文书被撤销的C.被执行人下落不明的D.作为被执行人的公民因生活困难无力偿还借款,无收入来源,又丧失劳动能力的[答案]C【例题2·单选题】(2008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在执行过程中,人民法院应当裁定终结执行的情形是()。A.申请人表示可以延期执行的B.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确有理由的执行异议的C.被执行人下落不明的D.追索赡养费案件的权利人死亡的[答案]D【例题3·多选题】(2005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法院有权裁定终结执行的情形包括()。A.申请人撤销执行申请的B.据以执行的法律文书被撤销的C.追索赡养费案件的权利人死亡的D.执行中双方自行达成和解协议的E.作为被执行人的公民死亡,无遗产可供执行,又无义务承担人的[答案]ABCE二、行政诉讼法基础知识(一)行政诉讼、行政诉讼法的概念行政诉讼是法院应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请求,通过审查行政行为合法性的方式,解决特定范围内行政争议的活动。行政诉讼法是有关行政诉讼的法律规范的总和。了解广义和狭义的行政诉讼法。(二)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具有国家行政职权的机关和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不服,依法提起诉讼的,属于人民法院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下列事项提起的诉讼:(1)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2)行政法规、规章或者行政机关制定、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3)行政机关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任免等决定;(4)法律规定由行政机关最终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5)公安、国家安全等机关依照刑事诉讼法的明确授权实施的行为;(6)行政机关的调解行为和仲裁行为;(7)不具有强制力的行政指导行为;(8)驳回当事人对行政行为提起申诉的重复处理行为;(9)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权利义务不产生实际影响的行为。(三)人民法院对行政诉讼的管辖1.级别管辖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第一审行政案件。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行政案件包括:(1)确认发明专利权的案件、海关处理的案件;(2)对国务院各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提起诉讼的案件;(3)本辖区内重大、复杂的案件。高级人民法院管辖本辖区内重大、复杂的第一审行政案件。最高人民法院管辖全国范围内重大、复杂的第一审行政案件。【例题·多选题】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一审行政案件包括()。A.确认发明专利权的案件B.海关处理的案件C.对国务院各部门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提起诉讼的案件D.本辖区内重大、复杂的案件E.全国范围内重大、复杂的第一审行政案件[答案]ABCD2.地域管辖135
行政案件由最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经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的,也可以由复议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对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不服提起的诉讼,由被告所在地或者原告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因不动产提起的行政诉讼,由不动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原告向两个以上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由最先收到起诉状的人民法院管辖。(四)行政诉讼的证据和举证责任不能作为认定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根据的证据包括:(1)被告及其诉讼代理人在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后自行收集的证据;(2)被告严重违反法定程序收集的其他证据。复议机关在复议过程中收集和补充的征据,不能作为人民法院维持原具体行政行为的根据。被告在二审过程中向法庭提交在一审过程中没有提交的证据,不能作为二审法院撤销或者变更一审裁判的根据。在行政诉讼中,被告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负有举证责任是基本规则。但法律规定在下列情况下原告承担举证责任:(1)证明起诉符合法定条件,但被告认为原告起诉超过起诉期限的除外;(2)在起诉被告不作为的案件中,证明其提出申请的事实;(3)在一并提起的行政赔偿诉讼中,证明因受被诉行为侵害而造成损失的事实。在诉讼过程中,被告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据。(五)侵权赔偿责任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受到行政机关或者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造成损害的,有权请求赔偿。损害赔偿应当先由行政机关解决。对行政机关的处理不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赔偿诉讼可以适用调解。三、仲裁法基础知识(一)仲裁与仲裁法仲裁是指发生争议的双方当事人,根据其在争议发生前或争议发生后所达成的协议,自愿将该争议提交中立的第三者进行裁判的争议解决制度和方式。《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自1995年9月1日起施行。与其他解决经济纠纷的方式比较,仲裁主要具有以下特点:1.自愿性仲裁方式的选择以双方当事人的自愿为前提。2.专业性由具有一定专业水平和能力的专家担任仲裁员对当事人之间的纠纷进行裁决。3.灵活性仲裁中的一些具体程序都是由当事人协商确定与选择的。4.保密性仲裁以不公开审理为原则,有关的仲裁法律和仲裁规则也同时规定了仲裁员及仲裁秘书人员的保密义务。5.快捷性仲裁实行一裁终局制。6.经济性7.独立性【例题1·单选题】(2006年、2007年)仲裁的原则中,不包括()。A.独立原则B.公开审理原则C.自愿原则D.一裁终局原则[答案]B【例题2·多选题】(2005年)经济仲裁的特点主要有()。A.自愿性B.专业性C.灵活性D.经济性E.公开性[答案]ABCD(二)仲裁协议1.仲裁协议的概念与效力仲裁协议是指双方当事人自愿将他们之间已经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的争议提交仲裁解决的书面协议135
。仲裁协议是仲裁机构管辖案件的前提。除非仲裁协议无效或者当事人放弃仲裁协议,否则,只要有仲裁协议,法院对案件就没有管辖权。同时,仲裁协议也是仲裁裁决可以具有强制执行力的前提。2.仲裁协议的类型和内容(1)仲裁协议的类型仲裁协议必须采取书面形式。依据仲裁协议订立的时间和形式的不同,仲裁协议有三种类型:①仲裁条款;仲裁条款往往是在纠纷发生之前订立的。②仲裁协议书;③其他有关书面文件中包含的仲裁协议。(2)仲裁协议的内容请求仲裁的意思表示;仲裁事项;选定的仲裁委员会。3.仲裁协议的无效及其确定(1)以口头方式订立的仲裁协议无效;(2)约定的仲裁事项超出法律规定的仲裁范围的;(3)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仲裁协议;(4)一方采取胁迫手段,迫使对方订立仲裁协议的;(5)仲裁协议对仲裁事项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或者仲裁协议对仲裁委员会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当事人对此又达不成补充协议的,仲裁协议无效。当事人对仲裁协议的效力有异议的,可以请求仲裁委员会作出决定或者请求人民法院作出裁定。一方当事人请求仲裁委员会作出决定,另一方请求人民法院作出裁定的,由人民法院作出裁定;当事人对仲裁协议的效力有异议的,应当在仲裁庭首次开庭前提出。【例题·单选题】(2006、2007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的规定,当事人对仲裁协议有异议的,应当在()提出。A.仲裁庭首次开庭之前B.向仲裁委员会提交答辩书时C.仲裁庭开庭审理期间D.在仲裁裁决作出之前[答案]A(三)仲裁程序1.申请与受理当事人申请仲裁应当符合以下条件:(1)有仲裁协议;(2)有具体的仲裁请求和事实、理由;(3)属于仲裁委员会的受理范围。受理是指仲裁委员会依法接受对纠纷的审理。仲裁委员会在收到仲裁申请书之日起5日内决定是否受理。2.组成仲裁庭仲裁庭由当事人选定或者仲裁委员会主任指定的仲裁员组成。仲裁庭不是一种常设的机构,其组成的原则是一案一组庭。仲裁庭有两种组成方式:(1)合议仲裁庭,由三名仲裁员组成;(2)独任仲裁庭,由一名仲裁员组成。采取哪种方式,由当事人协商决定。根据《仲裁法》的规定,仲裁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必须回避,当事人也有权提出回避的申请:①是本案的当事人或者当事人、代理人的近亲属;②与本案有利害关系;③与本案当事人、代理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裁决的;④私自会见当事人、代理人或者接受当事人、代理人的请客送礼的。3.开庭和裁决开庭审理是仲裁审理的主要方式。当事人协议不开庭的,仲裁庭可以根据仲裁申请书、答辩书以及其他材料作出裁决。仲裁不公开进行,即以不公开审理为原则。在开庭审理前,仲裁委员会应当将开庭日期通知双方当事人。经书面通知后,申请人无正当理由不到庭或者未经仲裁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以视为撤回仲裁申请。经书面通知后被申请人无正当理由不到庭或者未经仲裁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以缺席裁决。仲裁裁决应当按多数仲裁员的意见作出,少数仲裁员的不同意见可以记入笔录。仲裁庭不能形成多数意见时,裁决应当按照首席仲裁员的意见作出。仲裁庭仲裁纠纷时,其中一部分事实清楚,可以就该部分先行裁决。裁决书自作出之日起发生法律效力。135
调解与仲裁相结合,是我国仲裁制度的一大特色。【例题1·单选题】(2005年)在具体仲裁活动中,是组成合议仲裁庭还是组成独任仲裁庭由()决定。A.仲裁委员会主任B.当事人协商C.仲裁委员会集体D.首席仲裁员[答案]B【例题2·单选题】(2004、2007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的规定,仲裁裁决应当按多数仲裁员的意见作出,仲裁庭不能形成多数意见时,裁决应当按照()的意见作出。A.首席仲裁员B.仲裁委员会主任C.仲裁委员会的专家委员会D.仲裁委员会集体讨论[答案]A(四)法院对仲裁的协助与监督1.法院对仲裁活动的协助法院对仲裁的协助,主要表现在财产保全、证据保全和强制执行仲裁裁决等方面。申请执行的期间为2年。当事人申请执行仲裁裁决案件,由被执行人住所地或者被执行的财产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管辖。【例题·单选题】(2004年)甲公司和乙公司因合同纠纷而申请仲裁,甲公司担心某重要证据可能灭失而申请证据保全,对此,()。A.由仲裁委员会依法作出采取证据保全措施的决定并执行B.在仲裁委员会作出采取证据保全的决定后,由人民法院执行C.由仲裁委员会将当事人的申请依法提交人民法院,由人民法院决定并执行D.在征得人民法院同意后,仲裁委员会作出采取证据保全措施的决定,由人民法院执行[答案]C2.法院对仲裁活动的监督(1)撤销仲裁裁决当事人提出证据证明裁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6个月内向仲裁委员会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申请撤销仲裁裁决:①没有仲裁协议的;②裁决的事项不属于仲裁协议的范围或者仲裁委员会无权仲裁的;③仲裁庭的组成或者仲裁的程序违反法定程序的;④裁决所根据的证据是伪造的;⑤对方当事人隐瞒了足以影响公正裁决的证据的;⑥仲裁员在仲裁该案时有索贿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决行为的。(2)不予执行仲裁裁决在仲裁裁决执行过程中,如果被申请执行人提出证据证明仲裁裁决有法定不应执行的情形的,经人民法院组成合议庭审查核实,裁定不予执行。仲裁裁决被人民法院裁定不予执行的,当事人可以根据双方达成的书面仲裁协议重新申请仲裁,也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例题·单选题】(2005年)根据仲裁法的规定,()属于法院对仲裁的监督。A.财产保全B.证据保全C.强制执行仲裁裁决D.撤销仲裁裁决[答案]D135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助理经济师个人工作总结
-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
- 2015年建筑经济初级经济师考试.pdf
- 经济师中经济基础试题及答案历年真题
- xx高级经济师个人工作总结范文
- 高级经济师工作总结
- 2017年中级经济师考试《工商管理》-讲义(8章全).
- 全国经济师考试2016《中级经济基础》真题、答案解析
- 高级经济师工作总结4篇
- 2015年建筑经济初级经济师考试.pdf
-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 曲线汇总
- 经济师《初级经济基础》章节习题:(2)
- 经济师中级经济基础习题班 模拟试卷一(教材后附试题讲解
- 经济师考试初级保险专业内部模拟试题
- [其他资格考试]2010年中级经济师考试金融精讲讲义汇总
- 助理经济师评定工作总结
- 经济师上半年个人工作总结
- 2015年中级经济师金融多专业预测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