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50 KB
- 2022-05-20 20:08:28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概论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实验中学夏克传邮码:528100一、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1、概况(1)阶段性在战后几十年里,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虽有起伏,但总的看来,无论速度、规模,还是质量,都大大超过历史上的最好记录。它们大致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战后经济的恢复与转轨时期(1945-1950年前后)。二战造成的破坏极其严重,但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却得到迅速恢复,到1950年前后,整个西欧和日本经济已达到或超过战前最高水平。美国等国家也完成从战时经济向和平时期经济的转轨。其间美国的援助和以布雷顿森林体系为中心的相对统一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和国际经济秩序起了积极作用。第二阶段,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时期(1950-1973年)。突出表现在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广泛应用,产业结构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各国经济的不平衡现象有了很大改观,主要经济力量相对均衡化的局面开始形成。第三阶段,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普遍陷入“滞胀”的时期(1973-1982年)。其原因是:“石油危机”的打击,长期推行凯恩斯主义政策的负面效应,科技革命转入低潮,等等。第四阶段,经济低速增长和全面调整时期(1982-1992年)。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欧美主要国家开始调整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改而推行货币主义政策,大刀阔斧地调整产业结构,改革福利制度,从多方面刺激市场经济活力,各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略有回升,通货膨胀也得到一定抑制。第五阶段,冷战结束之后,发达国家经济进入一个新的转变时期。世界经济格局和经济发展发生一系列变化,主要是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加速发展,引起经济增长方式、劳动生产率、产业结构发生新的变化,企业制度、企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发生新的变革。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职能进一步国际化,区域性和跨区域性的经济合作不断加强,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目前在世界经济中仍占明显的优势,并决定着世界经济的发展。(2)原因
第一,以科技为导向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科技同生产越来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科技生产一体化,科技已名副其实地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第一推动力。第二,在社会生产关系领域进行的调整,有力地促进经济的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充分发展。国家政府在国际经济领域里直接出面,在开放市场、保护贸易、协调经济等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第三,资本主义经济相互依存程度加深,协调加强,有利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战后,互为市场成为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趋向。经济全球化和地区集团化的发展,使发达国家经济依存性加大,相互之间的协调加强,从而缓和了矛盾,促进了发展。第四,国内外环境稳定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持续半个世纪之久的世界和平局面和这些国家内部阶级斗争明显趋向缓和,使得它们有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来发展社会生产力、调整生产关系。第五,掠夺第三世界廉价的原材料和燃料,是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连西方国家自己也认为,战后第一个20年的经济繁荣是以廉价能源为前提的。2、主要大国的经济发展(1)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发展时间概况原因二战后至70年代初经济快速增长、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大力拓展世界市场,应用新科技成果、革新技术、发展新兴工业、社会福利政策20世纪70年代滞涨局面生产与销售之间的矛盾突出,石油危机20世纪80年代经济复苏、出现低速持续增长里根刺激投资,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90年代至今空前持续增长,2001年起陷入衰退克林顿倡导第三条道路,对经济实行改革(2)二战后西欧的经济发展原因:①加强同美国的联系,充分利用“马歇尔计划”所提供的援助。②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方针,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③发展高科技,提高劳动生产率。④逐步建立包括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教育等在内的福利国家制度。结果:20世纪50年代初,西欧国家的工业生产,已大体恢复到战前水平。五六十年代,西欧国家经济发展迅速,呈现出繁荣景象。其中,联邦德国的发展最令人瞩目。(3)二战后联邦德国的经济发展
概况:在20世纪50年代,联邦德国进入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时期。到60年代初,联邦德国的经济实力已经超过英、法,成为欧洲头号资本主义国家。原因:①政府推行政治改革,清除法西斯主义残余势力,社会秩序比较稳定。②实行非军事化,集中国家有限的财力、物力发展经济。③政府采取市场经济、国家调控、社会保障三者相结合的经济政策,注意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④美军对德国采取扶持政策,并通过马歇尔计划对德国提供大量援助。(4)迅速崛起的经济大国日本原因:战后社会改革进一步消除了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为经济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美国大力扶植日本,不仅削减乃至免除日本对美国的战争赔偿、全部发还拆迁的工业设备,而且向日本提供恢复生产急需的资金和物资;朝鲜战争及战后西方各国扩军备战为日本经济恢复和发展提供难得的机遇;日本政府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制定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如制定经济发展计划、加强政府投资、重视教育和“贸易立国”等。表现:1945—1955年,日本人均国民收入超过战前水平,标志着战后经济恢复的大体完成。1956—1973年,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 1、原因:从根本上说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结果。2、新变化的表现(1)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原因: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的惨痛教训;罗斯福新政的影响;凯恩斯主义的盛行。开端:20世纪30年代在实践上罗斯福新政的实施和理论上凯恩斯主义的盛行。方式:实行国有制,建立国营企业,是国家干预的重要方式;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以避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保证经济运行的有序状态;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影响:用国家力量调节经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资本生产的盲目性,保证生产的社会性;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着经营不善、效益低下的弊端。 (2)私人企业经营管理 ①
人民资本主义。原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大,股份公司成为发达国家经济的主体;股票不再只为少数资本家拥有,呈现出分散化的趋势,企业普通职工也拥有股票,资本家无法拥有企业全部所有权。实质:是私人企业经营管理的调整,企业的决定权仍掌握在少数大股东手中,是战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作用:股票分散化起到了缓和社会矛盾和大量吸收资金的作用,反映了资本社会化的趋向。②经营者革命背景:企业生产科技含量的增加和生产过程的日益复杂,要求企业经营者具备很高的管理才能和专业技术知识。含义:企业所有者退出了经营第一线,对企业的控制下降,而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实质: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是对战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影响: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引起阶级结构的变化,经营管理人员成为“新中间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3)社会福利制度前提:发达国家在生产力提高的基础上,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变化: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种类:包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养老保险等。特点: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评价:福利制度是由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反映了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福利国家的出现使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缓解了社会矛盾,也扩大了社会消费;但是,发达国家的福利政策也使一些国家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实质: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作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发达国家进入了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避免了发生像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那样大的经济波动。局限: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1973年“黄金时代”结束,发达国家出现经济“滞胀”现象。(4)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是第三个新变化二战后,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消费需求的多样化,美国等主要经济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其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和就业人数在总劳动力中所占比重都迅速上升,并开始超过物质生产部门。3、如何看待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其发展过程中进行的自我调节、改善和改良,虽然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的性质。列宁指出:辩证发展过程在资本主义范围内确实就包含着新社会的因素。按照列宁的思想,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也就是社会主义因素增长的过程。我们应该把当代资本主义的这些新变化看作是合规律性的现象,而不是看作偶然的现象,才是符合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态度。要辩证地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既要看到它发生深刻变化的一面,又要看到它没有变化的一面,它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工人阶级的雇佣地位,资本与劳动的对立,资本主义固有的基本矛盾及其派生出来的三种矛盾,经济危机及其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等等方面都没有变化。资本主义进行自我调整的最后限度,就是不能改变资本主义的根本制度。这些新变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的自我扬弃,是资本主义主动地寻求自我调节和调整的结果,是在资本主义内部的自我改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这些新变化并没有解决它固有的矛盾和问题。这些新变化一方面使其自身有了更好发展,提高了实力,同时也带来与自身相否定的因素。资本主义之所以要主动地变化,既是利润最大化的需要,同时也是在与社会主义制度较量的过程中,不得不采取的一些改善措施,包括借鉴社会主义的一些良好的经验。三、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史学界一般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战后初期到70年代初;70年代到80年代后期;80年代末以来。这三个阶段各自发展状况及形成的原因可作如下的分析:1、战后初期至70年代:美国拥有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具有雄厚的工业实力和丰富的黄金储备,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控制国际金融和世界市场。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国家从战争的破坏中恢复起来。原因:通过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美国大发横财。而欧洲在世界大战中损失惨重,处于普遍衰落的时期。2、70年代前期到80年代后期,世界经济开始向多极化方向演变。日本和欧洲共同体与美国在世界市场上激烈竞争。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原因: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欧洲共同体国家和日本在许多领域赶上和超过美国。80年代末以来,世界经济呈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趋势。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加速了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进程。原因:生产力和分工的发展,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3、19世纪晚期到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发展的特点及产生的根源。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期,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形成垄断,以私人垄断为主,垄断资本开始渗透到社会经济各部门各领域,并影响到政治生活。这是当时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和要求。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生产获得高度发展,产品结构日益复杂,因而对生产组织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生产和资本的集中正是适应了这一要求。
30年代大危机以后,西方国家纷纷加强国家的干预。美国罗斯福新政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新局面,而德、意、日的经济军事化则形成了世界大战策源地。生产的社会化和现代化对资本主义体制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大危机也迫使各国加强国家职能以求出路,但各国国情差异导致了其不同的经济体制。二战以后,西方各国普遍加强国家干预,并使之成为经常性手段,西方国家普遍进入国家垄断阶段。二战后各国经济严重困难是导致其加强国家干预的直接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导致生产进一步发展,对经济体制和国家职能提出更高要求,以协调各种矛盾和开拓国内外市场,这是其产生的根本原因。五、战后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特征1、经济状况:战后初期,西欧各国依靠原有的经济技术基础及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实现了经济的恢复。20世纪50—70年代,欧美各国通过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指导,发展高科技,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新兴产业,推行政治改革等措施,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呈现繁荣景象。20世纪70年代以后,各国经济进入“滞胀”阶段,通货膨胀严重。20世纪八九十年代,欧美资本主义经济由“滞胀”转入调整复苏的时期,各国经济稳步增长。2、经济模式:战后各国积极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利用国家的力量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主要通过加强国家向投资大、风险大的重要工业部门的投资,不同程度地推行国有化政策,注意国民经济的计划性,推行比较广泛的社会福利制度等措施以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管理。3、经济格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格局经历了三次转变。战后初期,美国确立了世界经济霸主地位,日本、西欧受控于美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西欧、日本经济实力上升,资本主义经济呈现三足鼎立局面;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资本主义经济出现美国、西欧、日本三极竞争局面,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趋势增强。4、经济结构: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一系列新兴产业的产生;资本主义各国第一、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