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50 KB
- 2022-05-20 20:08:24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复习概要考题类型:名词解释5个20分,简答题4个24分,论述题2个26分,资料分析题2个30分1、需求:指一定时期对应于某一商品的不同价格,人们愿意购买且能够购买的数量。它与支付能力、收入约束、偏好、政策、市场选择相关,是给定的需要。2、选择成本:又叫机会成本,是指做出一项选择时从所放弃的其他可供选择的最好的资源用途获得的收益。3、生产可能性边界:一个社会用其全部资源和当时的技术所能生产的各种商品的最大数量的总和。生产可能性曲线说明了三个概念:资源的有限性,选择的必要和选择成本或机会成本4、市场配置方式的局限:第一,市场配置难以解决长期的经济发展战略问题,难以自行纠正宏观经济发展趋势;第二,对宏观经济总量和结构的调节显得难以尽如人意,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的市场调节过程较长;第三,市场配置不能解决经济的外部效应问题、垄断问题、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问题和信息不对称问题。不能对有益外部性进行刺激、鼓励,也不能对有害外部性进行自行抑制和调节。市场不是万能的,需要国家宏观调控。政府采取必要的需求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和供给政策(税收政策和补贴政策)、消费政策、收入政策予以矫正。5、价格的四大功能和作用:第一,传递信息的功能。商品的短缺或过剩,会引起价格的变化,从而引起需求和供给的变化,一切影响供求变动的因素(消费者收入水平,偏好,消费预期,技术水平,社会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生产要素成本)的变化,都会在价格波动上得到反映。第二,合理配置资源的功能。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就是对各种有限资源按照社会生产的内在联系,进行各种用途的分配,并取得最佳社会经济效益。资源在价格变动的引导下在部门间的流进流出使得社会资源得到调节,最终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第三,提供生产动力和促使企业竞争的功能。供给价格弹性表明价格能提供生产动力激励并促使企业间展开竞争,这是价格的激励作用导致竞争更加激烈,最终达到要素或资源的合理配置。第四,影响或决定收入分配和收入水平的功能。收入取决于拥有的生产资源及其市场价格,价格的变动引起人们相对收入水平的变化,从而起着重新分配利益的作用,收入的分配受物价总水平的影响。6、市场经济:指以市场为基础配置社会经济资源的一种方式。市场供求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采用什么方法以及如何分配。(市场:商品或劳务交换的场所或接触点)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商品经济的两个基本条件:社会分工和私有制7、凯恩斯三大心理法则:(1)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增量在收入增量中的比例越来越小,所增加的收入一部分用于储蓄,结果可能导致社会消费支出的不足。(2)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资本家新增加一单位资本投资时,预期可以得到的利润率越来越低,供给价格(重置资本)的增加使得预期的收益在下降,最终导致资本投资不足。(3)流动偏好(灵活偏好)规律:资本家的投资积极性,不仅取决于资本边际效率,还取决于资本边际效率与利率的差额。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不足造成总有效需求不足,导致失业。凯恩斯主张政府干预(需求管理),采用财政政策【提高福利支出和转移性支出水平、增加政府购买、由政府举办公共工程、减少政府税收等】和货币政策【公开市场业务、调整再贴现率、改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等】来刺激总需求。7版权所有,翻版必究
1、市场失灵:当市场或市场机制不能解决诸如涉及生态平衡、环境污染、社会和人类长远利益等方面的问题时,我们成为市场失灵。其典型的例子是,个人或企业的行为直接影响了他人或社会而又不为此付出代价或得到补偿,这种情况被成为经济活动的外部性。2、现代市场经济及其一般特征(1)政府开始作为市场主体之一参与市场,借助宏观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间接干预经济。(2)财产权更加社会化,现代公司制度凭借高度发达的信用制度渗透到经济的每个角落。(3)完备的经济法规和社会保障体系成为经济稳定运行的重要条件。(4)健全的生产要素市场体系成为资源流动和配置的载体。具体分析:1、“看得见的手”的调节,政府宏观调控的直接目标是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国民经济协调运行,实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促进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途径:(1)建立国有企业,其作用是能够较好的保证居民对一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需求的满足,保持社会经济稳定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生活秩序,也能消除“自然垄断”,平衡市场力量,促进自由竞争,杜绝个人或个别集团垄断部分稀缺资源以牟取高额垄断利润。(2)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指通过政府支出、税收和公债的变化或增减来影响国民经济,其措施包括:改变政府购买水平,改变政府转移性支付水平,改变税率,发行国内公债。货币政策的运用也是“逆经济方向调节”,由中央银行实施对货币供应量的调节来控制社会总需求。根据市场状况及各种调节措施的特点,“相机选择”使得两种措施松紧相互搭配。(3)行业管制。理由:规模经济,及产量越大,平均成本越低;范围经济,同时生产多种不同产品所生产的节约;防止过度竞争;全面服务;保护消费者及雇员的利益。行业管制分为价格管制和进入市场的管制。(非管制化是在市场机制可以发挥作用的行业完全或部分取消对价格和进入市场的管制,使企业在制定价格和选择产品上具有更多的自主权。)2、现代公司组织形式,现代公司是指以营利为目的,由两人以上集资并根据公司法组织、登记而成立的法人组织。组织形态包括: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无限责任公司两合公司和股份两合公司。3、通过政府维护市场经济秩序。(1)通过完备的法律体系维护市场秩序。目标:明确清晰并且有法律保障的产权约束;维护市场秩序,促进自由正当的市场竞争;为宏观调控提供法律依据。(2)通过社会保障体系维护市场秩序。①保障市场竞争秩序和市场运行:企业行为的市场化、社会化;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加个人安全感;缓和各社会利益群体间的矛盾,促进社会稳定与发展。②保障基金主要来源:雇主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居民和职工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险税;政府的财政拨款和补贴;其他经常性收入。③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容: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社会补贴;医疗服务和免费教育培训。4、健全和完善的市场体系。市场体系:相互联系的各类市场的有机统一体,是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相互依赖和作用的有机体系。其三大支柱是商品市场、金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3、计划经济:社会资源的配置由计划或计划机制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体制。4、实行计划经济的条件:社会化大生产、全社会单一的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商品经济消亡。此外还有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为人们提供高科技统计手段,从而准确的了解社会需求。12、计划与市场关系的理论在我国的变化与发展:第一阶段: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近30年。没有超出传统的计划经济理论,认为计划经济姓“社”,市场经济姓“资”,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是反映社会根本经济制度的对立的范畴。第二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到党的十二大召开之前。认为社会主义整个经济可以划分为两个板块,其中一大块是计划经济,是基本的、主要的,还有一小块是市场调节的经济,是从属的、次要的。这是“板块式”结构,即“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7版权所有,翻版必究
第三阶段:从党的十二大召开到党的十三大召开之前。认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肯定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把商品经济当做社会主义经济的内在属性。第四阶段:党的十三大召开到1992年春邓小平重要的南方谈话发表之前。社会之一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建立新的经济运行体制,即“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从所有制基础的不同上来区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将计划工作建立在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的基础上。第五阶段:以1992年春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发表为标志。经济运行的市场取向,面向市场、依靠市场,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由市场机制起决定性作用。进一步突出市场调节在经济运行中的地位与作用,实行由市场对社会生产要素的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13、边际产量MP:指在其他生产要素投入不变的条件下,追加一单位某一生产要素所增加的产量。其中,边际是指新增加或减少的部分,一般而言,边际产量会逐渐减少。14、边际效用MU: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消费一单位某种商品和劳务带来的满足或效用。其中,效用是指消费者的收益,是消费者从消费某种商品或劳务中得到的主观上的享用或有用性(满足程度)。幸福=效用/欲望15、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随着对某商品消费量的增加,人们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个消费单位中得到的满足程度逐渐下降。他的特征是:(1)边际效用的大小与欲望强弱成正比,与消费商品的数量成反比;(2)边际效用在特定的连续的时间段里起作用,不同的时间里具有再生性、反复性;(3)边际效用具有主观性。16、消费者剩余(效用剩余):指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高于商品实际市场价格的差额。在存在分工和交换的社会中,每个人都可能享受消费者剩余,原因在于:市场竞争总会形成相对稳定的价格。17、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在总支出中所占的比例。作为衡量一国居民生活水平高低和消费结构状况的指标之一,它的高低与居民生活水平的高低成反比。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额/总消费支出额*100%18、恩格尔定律: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其食物支出在总支出中所占比重越大,反之则越小;一个国家越贫穷,每个国民的食物支出在平均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大,反之则越小;在家庭收入和消费支出都增长的条件下,食物支出的绝对额虽然也增长,但食物支出在家庭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却是下降的。19、消费心理规律:(1)消费的习惯性(2)消费的不可逆性【只能提高不能下降】(3)模仿性和攀比性(4)可替代性(5)消费需求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多种动机和需求存在相互矛盾】(6)非理性消费心理【追求名牌,非整数定价,有奖销售等】20、生产要素市场的构成:(一)金融市场,是社会经济主体间相互融通资金的场所和相互关系的总和参与者包括: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大量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企业和事业单位、居民(1)资金市场:属于间接融资机构,市场中的借贷是一种通过金融中介机构进行的融资活动。短期借贷市场和中长期借贷市场、同业拆借市场、票据贴现市场、外汇市场(2)证券市场:属于直接融资市场,市场中的证券买卖是不通过金融中介进行的融资活动。发行市场(一级市场)和交易市场(二级市场),债券交易市场和股票交易市场(二)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动力就业、流动的场所、渠道和枢纽,它是劳动力的供求、职业中介机构、劳动力组织和管理机构、劳动力培训以及失业救济机构的总和。不同层次和类别:专门性劳动力市场、一般劳动力市场、地区性劳动力市场(三)资本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直接为企业生产服务的市场,包括专业生产资料市场、7版权所有,翻版必究
经营性房地产市场、技术和信息市场(四)房地产市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土地的征用和使用以及土地的经营权和使用权的转移的总和。土地市场的交易形式:土地所有权变更、土地经营租赁、土地使用权转让。土地的三级市场:一级指国家的土地市场,二级指土地开发市场,三级指用地单位土地使用权的横向有偿转让市场。16、需求定理、供给定理和供求定理P145(1)需求是指人们在一定时期在不同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需求定理是指当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需求量(购买量)就会随之增加,当该商品的价格上升时,需求量(购买量)就会随之减少。即价格与需求量呈反方向变化(2)供给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提供出售的商品量。供给定理是指当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供给量就随之而减少,当该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供给量就随之增加,即价格与供给量呈同方向变化。(3)供求定理:需求的变动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供给的变动引起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而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22、社会救助P2081)定义:社会救助是当劳动者在其不能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水平时,根据有关法律规定,有权要求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标准向其提供满足最低生活需求的资金和实物援助的一种社会保障。享受标准视受灾程度和受灾者灾后生活状况而定生活救助灾害救助医疗救助其他救助定期救助贫困救助享受着是生活在政府规定的生活贫困线一下的社会成员。由政府拨款承担临时救助2)社会救助系统贫困救助扶贫开发救助自救资助贫苦者医疗救助主要针对社会脆弱群体,只有那些无依无靠、生活无来源的孤老残幼者、战争难民或需社会特殊关照着才有享受资格,享受标准视脆弱群体的生活状况和需要而定。孤寡老人救助孤儿救助特殊救助残疾人救助难民救助其他救助23、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及问题(1)社会保障的实施范围较窄,覆盖面小,项目不全,而且没有实现社会统筹,部分退休职工的权益得不到保障。(2)社会保障的征缴缺乏强制性,收缴困难(缺乏必要的法律保证和有效的征缴手段)(3)现行保险费用以收定支、现收现支,缺乏必要的积累(我国社会保障基金还未建立有效的保值增值机制只能用于购买国债和存入银行导致回报率低,管理成本较高,营运效率地下,被挪用、占用的现象较为严重,缺乏有效的监管)(4)社会化程度低,管理体制不健全,缺乏统一的立法(在管理上存在的问题:1、该分权管理的没有分权管理;2、该集中统一管理的没有集中统一管理;3、形成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矛盾现象使得社会保障制度的强制性和权威性难以发挥)(5)保费分散,管理混乱,缺乏有效的增值手段(失业保险制度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7版权所有,翻版必究
问题:1、失业机制与失业保险制度之间缺乏配套,最典型的是,存在失业机制的非国有企业至今仍没有响应的的失业保障制度;2、现行失业保险制度可操作性不强。)(1)社会保障的城乡差别过大,地区差别明显(主要表现在城镇享受社会保障的居民的覆盖面相当大,社会保障的内容比较多,水平比较高;另外地区差别也比较突出,主要从城镇和农村的社会保障的现状来分析)(2)养老保险资金缺口大(国家对老职工有隐性负债;养老保险金缺口大;挪用基金现象严重;资金存储管理混乱;基金增值保值措施难以凑效)(3)医疗保险保面窄,保费征集困难(1、保险范围狭窄、社会化程度低;2、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尚未真正形成;3、医疗保险费用的征集有困难;4、企业间苦乐不均;5、管理机制不健全)(4)失业保险未能提供推动下岗职工积极再就业的动力机制(1、失业保险金单一,缺乏有效的管理监督机制;2、失业保险金支出结构不合理,保险标准的确定比较混乱;3、目前实施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下岗职工“基本工资”及“部分基本工资”制度,从本质上削弱了下岗职工再就业的积极性,使相当数量的下岗职工和富余人员不能积极地参与再就业培训,不能主动地寻找就业信息和渠道,甚至不愿意重新就业和自谋职业)24、宏观调控:(1)宏观调控的目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2)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总量平衡、结构优化、资源节约、生态良好和民生改善(3)经济政策:P245(一)货币政策: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的决策。1、分类:(调节经济的功能)扩张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消除膨胀缺口:过度需求存在,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卖出政府债券,回笼资金,减少货币供应量,抑制总需求消除紧缩缺口:有效需求不足,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购买政府债券,增加货币供应量,扩大总需求2、工具或手段:(1)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的行为,公共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的活动(如上)(2)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的最低比率。它使商业银行有备无患,免遭不测,同时也是中央银行控制商业银行、调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重要手段。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倒数叫做存款乘数,它是总存款额与引起它的最初存款额之比。(在经济高涨时期,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意味着商业银行在吸收存款中必须保留更多的准备金,相应减少贷款额。这时,银行体系所能创造出的货币供应量成正比地减少,引起货币市场银根坚挺,利率上升,投资减少,从而抑制社会总需求。在经济衰退时期,中央银行则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3)调整中央银行再贴现率:贴现是将未到期的票据兑换成现金。专门用于贴现的利率就是贴现率。(在经济衰退时期,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鼓励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这一措施必然导致商业银行也降低贴现率,吸引票据持有者进行贴现。于是银行贷款增多,信用扩张,货币供应量增加,引起利率降低,投资上升,使总需求增大。在经济高涨时期,相反。)(4)此外,还有道义劝告、利率政策、汇率政策、控制分期付款和抵押贷款等为辅助性手段3、局限性:中央银行对经济的调控最终都是通过货币数量和利率的变动来调节的。但在对货币日常交易和预防的需求的作用下,利率降低受到限制,从而制约了货币政策7版权所有,翻版必究
的作用。此外,货币政策作用过程存在“时滞”。从中央银行向市场输入调节参数到实现预期政策目标,这期间经济情况可能以发生变化,从而会造成市场扭曲。(二)财政政策:1、定义:是指政府通过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方式来调节社会经济的政策。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税收(财产税、流转税、所得税)和出售政府债券。财政支出主要用于政府购买、公共工程建设和转移支付。2、财政政策的“内在稳定器”作用:(1)自动稳定器(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预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帐,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行动。(2)内在稳定经济的功能主要通过三项制度得到发挥:一是政府税收的自动变化。衰退时,产出下降,个人收入下降,税率不变,税收会自动减少,可支配收入会自动少减少一些,使得消费和需求下降的少些。累进所得税,衰退使得收入自动进入较低纳税档次,税收下降幅度超过收入下降幅度。反之,如此。二是政府支出的自动变化。衰退时,失业增加,符合救济条件的人增加,社会转移支付增加,抑制可支配收入下降,抑制需求下降。三是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当经济过热,国民收入水平上升,农产品价格随着一般物价水平的上升而上升,这时政府可以减少收购甚至抛售农产品,抑制农产品价格的上升,抑制农民收入的增加,从而减少社会总需求增加的幅度,抑制经济过热。(3)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政府审时度势,斟酌使用,变动支出水平或税收,以稳定总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补偿性财政政策:交替使用扩张性和紧缩性财政政策。或扩张或紧缩,斟酌使用,权衡使用。(4)具体应用:逆经济风向而行扩张性财政政策:萧条时,总需求<总供给,存在失业。政府采取增加支出、减税、降低税率等措施,来刺激需求的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繁荣时,总需求>总供给,存在通货膨胀。政府采取减少开支、增税等措施,以刺激供给、抑制需求的政策。(三)产业政策:产业结构政策:政府为了优化产业结构,协调产业关系,实现资源在产业间的合理配置所制定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指政府为了提高产业内资源配置配置效率所采取的促进有效竞争和组织结构合理化的政策措施(四)价格政策和收入分配政策:价格政策:价格调节最低限价:政府为了扶植某一行业的生产而规定的该行业产品的最低价格最高限价:政府为了限制某种商品价格上涨而规定的该种商品的最高价格收入分配政策:税收政策、社会福利政策(五)保护消费者政策:确保商品质量;正确的消费宣传;禁止和限制不正确的消费;对提供劳务的人员素质规定标准;消费干预政策和公共物品政策。(六)反不正当竞争和反垄断政策24、收入分配制度:收入分配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全体社会成员的经济利益,也关系到我国社会制度的生存和巩固。理顺分配关系,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积极性的发挥。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收入分配机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7版权所有,翻版必究
社会、加快现代化进程的需要。一、分配制度: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方式并存生产要素参与分配:资本要素、劳动力要素、技术要素、管理要素、信息要素二、协调发展机制一、地区协调发展机制1)、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一国的各个地区之间在经济增长速度、产业结构状况、市场发育程度等各个方面的发达与不发达同时并存的空间格局。地区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地区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的过程。一般包括四项内容:一是地区国民收入;二是地区劳动生产率;三是地区经济结构优化程度;四是地区市场发育水平。资源分布严重不均。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扩大。2)、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平衡性的表现产业结构差距明显。地区间储蓄差距也在扩大。城市化水平差距也在扩大。3)、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成因:①国家政策东斜,极大的刺激了东部经济的迅速发展。②区位优势程度的不同,使工业化在由沿海向内陆推进过程中,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③价格扭曲,加剧了区域差异。④所有制结构不同是造成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迅速扩大的重要原因。⑤基础设施条件差异是东部与中西部差距拉大的经济基础。三、城乡二元发展格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1)、城乡发展失衡的主要表现城乡居民生活差距。城乡居民教育差距。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差距2)、城乡发展失衡的原因:①制度安排上的非公平性。②公共产品供给的差异性。③“多予少取”政策的滞后性。④劳动者素质的差异性。⑤居民投资能力的差异性。3)、城乡协调发展的对策Ⅰ、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共谋和谐”的长效机制。Ⅱ、积极引导富余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依托城镇化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城乡协调发展。Ⅲ、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延伸农业产业链,逐步形成连接城乡、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经营规范、服务优质的农业产业化体系。Ⅳ、打破城乡市场壁垒,疏通市场信息渠道,建立以专业化批发市场为中心、网络齐全、功能完善、交易灵活、高效统一的城乡市场体系。Ⅴ、改革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通过法律制度的完善,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7版权所有,翻版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