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概论总复习 23页

  • 54.00 KB
  • 2022-05-20 20:08:23 发布

世界经济概论总复习

  • 2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世界经济概论总复习世界经济概论复习导论1、世界经济的内涵及科学属性内涵——世界各国国民经济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有机整体(世界范围内经济活动总和);或指跨越国界,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活动或经济现象。科学属性--------是一种经济范畴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一个地理范畴主体是民族国家、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2、世界经济与国际经济的区别1两者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概念,其内涵有很大区别。2国际经济是指各国之间发生的经济关系。它以国家为出发点和单位,体现国与国之间的分工,商品交换,资本,技术和劳务交流等的经济关系。它以民族国家国民经济的存在为前提的,没有国家关系就没有国际经济关系,国际经济将随着国家的消亡而消亡。3而世界经济是在国际经济关系基础上形成的统一的经济体系。它以世界为一个整体,不仅体现在这个体系中发生的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关系,而且反映超越这些联系的全球性的经济问题,如世界人口问题等。世界经济作为全球性的经济实体,即使在国家消亡之后,仍将继续存在和发展下去,所改变的只是这一经济实体的性质,形态和结构。?3、世界经济的研究对象(研究问题)——世界经济形成、发展和格局变化——世界经济的联结纽带——世界经济的运行机制——全球性经济问题——世界区域经济或国别经济第一章?一、重要名词:经济中心 1经济中心是指在一定经济区域内自然形成的生产和交换比较集中,并对周围地区产生较强经济影响的地方。2经济中心依托于商品交换中心。即可以一个城市,也可以是一定范围的经贸区域。经济中心作为一定地区内经济活动的枢纽,对于整个经济区的经济发展方向、规模、速度和水平等,都起着重要作用3世界经济中心是指在世界经济发展和运行中具有核心(或引领)地位的国家或区域经济格局1世界经济格局是指世界各类国家在世界(全球)经济中的力量对比关系。2或者说,一定时期内世界经济集团的布局情况。?二、基本内容:1、世界经济的形成基础(国际分工的决定因素及作用、世界市场的主要种类)国际分工的决定因素:(1)自然条件——人类活动的基础,自然条件的差异是决定国际分工的重要条件1法国地中海式气候宜栽培葡萄生产和出口葡萄酒有优势2英国温带海洋性气候宜多汁牧草生长和养羊业的发展生产和出口毛纺品有优势(2)社会经济条件——生产力和科技水平是产生国际分工的决定因素1如美国开发和出口电脑软件2中国和印度等国生产电脑硬件3又如信息经济时代,使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经营作用:国际分工的两重性正面:促进了国际专业化和工业文明的发展负面:形成了不平等的国际经济关系世界市场的主要种类 1、国际商品市场(世界市场中的有形商品市场,如钢材、粮食、汽车、房产等)2、国际资本市场(国际间的借(信)贷市场、证券市场等)3、外汇市场(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兑换、买卖的活动)2、世界经济最终形成的时期及原因——最终形成时期(第二次技术革命时期)原因:1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完成。2交通运输和通信业的巨大发展。3垄断资本和金融寡头的形成,从而形成过剩资本,因此,以资本输出为特征的生产和资本国际化有了巨大进展。4国际分工的深化。5世界领土已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已经囊括全世界,世界市场范围已涵盖了整个世界。3、世界经济中心、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近代以来,世界经济中心曾经经历了五次大转移1.古老的亚洲非洲:中国、古印度、巴比伦、古埃及曾经是古代世界经济的中心2.荷马时代的地中海:意大利(古罗马)、古希腊曾经是世界近代经济的第一个中心3.地理大发现时期欧洲大西洋沿岸:荷兰成为近代世界的第二个中心4.产业革命时期欧洲:英国是近代的第三个中心5.世界二次技术革命时期欧洲:法国、德国是近代的第四个中心6.现代大西洋西岸:美国成为世界当代的经济中心未来的世界经济中心在哪里?马克思指出:地中海是过去的海大西洋是现在的大洋太平洋是未来的大洋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趋势1、战后初期:美国——单极世界2、冷战时期:美苏——两极世界3、苏联解体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 ——一超多极(1)日本人的理解(2)中国人的理解4、未来趋势:学者预测——西欧、中国和美国三极第二章一、重要名词: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内涵丰富而深刻的概念(实质)1、经济全球化是经济范畴和历史范畴的统一2、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与时空相联系的概念3、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及其载体扩张的全球化4、在经济全球化的结构中存在着多种不对称(1)地位不对称(2)决策权不对称(3)后果不对称信息经济——是指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由知识要素驱动的通过互联网运作的经济或者是指:在信息技术出现重大突破的基础上,由全球市场为导向的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形成了以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良性互动为条件的社会经济形态。二、基本内容:?1、经济全球化的成因、表现和意义成因1科技革命的大发展2市场经济体制向全球扩展3西方国家贸易、投资、金融自由化的发展4跨国公司的大发展表现1贸易自由化和信息网络化2世界贸易的范围和规模急剧扩大 意义(一)正面影响1、为后进国家的崛起提供了机遇;2、开辟了世界和平共处的新时代:——促进了国际经济合作;——促进了经济主权互让;——促进了世界经济多极化。(二)负面影响1、对发达国家的负面影响:——对外贸易逆差——国内失业增加2、对发展中国家的负面影响:——部分经济主权受到侵害——加重了环境问题3、对世界经济的负面影响:——全球性公害问题日益突出——加剧了南北经济的摩擦?2、信息经济时代的影响及我国的对策(一)正面影响1、推动了信息产业的大发展(互联网普及,全国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极多)2、改变了人们的传统经济生活方式(财富分配新观念:知识=财富就业新观念:“知识型工人”成了香饽饽….)3、推进了制度创新(政府管理创新:出现“电子政务”、“电子政府”企业管理创新:网络经济、网络服务大发展。)(二)消极影响1引发了新的社会经济问题:数字鸿沟2、两极分化3、新型垄断:微软收购网景“导航者”,形成垄断,违反公平竞争法4、诱发泡沫经济:美国的“泡沫经济”公司假账丑闻,造成银行信用危机(三)、我国迎接信息经济挑战的对策1、与时俱进,科学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2、推进科技与管理创新,不断提高国民经济的竞争力第三章 一、重要名词:产业结构传统说法:产业间的经济技术联系。现代解释:产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结合)关系。《世界经济》的解释: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拥有的经济资源在各产业部门配置的比例关系。生产力“软化”二、基本内容:1、战后科技革命的主要特点1、全面性和世界性(涉及领域广泛)2、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同步发展3、革新了机器体系、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4、科技发展和在生产中的应用,得到了政府的有力支持2、战后生产力实体要素的变革与非实体要素的强化战后生产力实体要素的变革?1、劳动者日益智力化——知识型的劳动者(白领工人)越来越多,非知识型的劳动者(蓝领工人)越来越少。?2、劳动工具日趋自动化工具自动化随处可见:农业大棚、烟厂卷烟生产、自动洗衣机、地铁自动售票、银行自动取款……?3、劳动对象日趋人工化如:农业中的无土栽培、纺纱大量使用化纤、生物繁殖大量人工化、机关办公无纸化……非实体要素的强化1)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乘数式:生产力=(劳动者+工具+对象+管理)×科技指数式:生产力=(劳动者+工具+对象+管理)高科技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越来越大2)、教育成为现代生产力中重要的强化性要素 教育被认为是一项具有超前性、战略性的人力资源开发工程,各国政府都十分重视教育的发展。3)、管理成为现代生产力中重要的整体组合性要素管理是生产力。海尔管理理念:——CEC管理法——斜坡球体论——马赛机制4)、信息成为现代生产力中重要的运筹性要素——信息在生产力新城和运行过程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运筹性功能,是人们从事生产、经营和决策的重要依据和手段。——信息的传播手段不断改进,信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增大。3、“配第-克拉克定理”的含义配第—克拉克定理是有关经济发展中就业人口在三次产业中分布结构变化的理论。它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在计算了20个国家的各部门劳动投入和总产出的时间序列数据之后,得出的重要结论。  产业结构理论中,“配第—克拉克定理”表述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上升,经济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也开始上升。4、世界产业结构的软化趋势 产业结构软化至少有两个层次的含义:第一是指在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中,第三产业(软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出现了所谓“经济服务化”趋势;第二是指随着高加工度化过程和技术集约化过程,在整个产业过程中,对信息、服务、技术和知识等(软要素)的依赖程度加深。世界产业结构的软化趋势四大新趋势:1、高技术化趋势2、服务化趋势3、融合化趋势4、国际化趋势第四章一、重要名词:人力资源——人口中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数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与途径(一)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1保持经济增长2满足人的基本生存需求3提高人口素质4保护地球资源基础5依靠科技进步突破发展瓶颈6促进经济发展与环保之间的平衡(二)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1、走循环经济之路循环经济——以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为基础的经济。2、走绿色经济之路——环保、无污染的经济生产。包括绿色产业、绿色贸易等。3、走人口可持续发展之路——指在控制人口增长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等方面一系列措施。4、走“和谐世界”之路核心内容:——地区和平稳定——各国相互尊重——全球经济合作二、基本内容:1、世界人口的全球分布规律全球分布规律——地理纬度分布:北纬20-40度:占50%北纬40-60度:占30%——海陆位置分布:近海(距500公里)占60%以上——地形地势分布:平原地区(海拔500米以下)占80%人口稠密地区——南亚次大陆——亚洲东部——欧洲西部——北美洲东部人口稀少地区——亚欧大陆寒冷地带——北美大陆(加拿大)中北部——热带地区的亚马逊平原、刚果盆地——亚热带与温带沙漠地区——南极大陆2、世界粮食生产和粮食贸易状况总量情况:全球总产量:22.5亿吨——四大产粮国(亿吨产粮大国):中、美、印、俄人均产粮最多的国家:澳、加、美、丹、匈牙利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粮食生产的差距:发达国家:700公斤发展中国家:238公斤世界粮食贸易状况世界粮食进出口总量:约2、5亿吨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国:美、法、澳、加、泰、俄 世界主要粮食进口国:日、韩、墨、巴西、意、中3、三大类粮食作物的分布及原因小麦的分布与生产全球分布:北半球、南半球温带草原地区地区分布:中国东北-华北平原、北美中部平原、独联体温带草原、澳大利亚东南西南草原、印度德干高原西北部主要生产国:中、印、美、俄、法水稻的分布与生产全球分布: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区分布:中印和东南亚、北美墨湾沿岸、热带非洲、地中海沿岸主要生产国:中、印、印尼、孟玉米的分布与生产全球分布:夏季高温多雨的各大洲(除大洋洲外)地区分布:北美、中国东北和华北、欧洲主要生产国:美、中、巴西、墨、法4、世界煤炭、石油等生产与贸易情况(一)煤炭工业资源分布世界煤炭带:北纬30-70度储煤带煤储量大国:美、俄、中、印、澳生产分布(产煤大国):产煤最多的:中、美产煤较多的:印、澳、俄、南非、德、波等消费分布(煤的消费大国):中国、美国煤炭贸易煤炭出口国:澳、美、南非、印尼、加、中、哥、波、俄等煤炭进口国:日、韩、中台、德、芬、英、意、加、法等(二)石油和天然气工业1、石油资源分布——纬度分布:北纬24—42度——地区分布:中东地区、墨湾—加海地区——国家排队:沙特、伊朗、伊拉克、科、阿联酋生产分布——石油组织(OPEC):产量最大,占世界40%以上 ——地区分布:中东(占60%以上)、欧洲、非洲、中美州、北美、亚太——产油大国:沙特、俄、美、伊朗、墨、中石油贸易——主要出口国:沙特、独联体、伊朗、委内瑞拉、阿联酋等——主要进口国:美、日、韩、德、意、法、中等2、天然气资源分布——纬度分布:北纬24—42、北纬66—72度——地区分布:俄、伊朗、哈、卡塔尔、沙特、美等生产分布——生产大国:独联体、美、加、英等(三)电力工业1)世界电力生产世界发电总量(2004):17.5亿千瓦时(度)十大生产国(装机总量与发电量):美、中、日、俄、德、印、法、加、英、巴西2)世界水电发展五大趋势:?电站规模越来越大?注意发挥综合效益?发展抽水蓄水电站?注意发展小水电站?寻求新的水电形式?世界水电发电量大的国家:美、巴、中、俄、挪等?(2006年:中、美、巴、俄、挪)3)世界核电站的布局——国外核电建设:美、法、日、德、俄、韩、加——中国的核电站:大亚湾、秦山、田湾、岭澳5、世界能源结构状况的五类国家以石油、天然气为主的国家:中东等以煤炭为主的国家:中、德等以水电、核能为主的国家:瑞典、瑞士巴、法等石油、天然气、煤均有的国家:英国等 能源工业全面发展的国家:美、俄等第六章一、重要名词:国际直接投资(FDI:对外直接投资或海外直接投资)——指投资者为了在国外获得长期的投资利益并得到对企业的控制权,通过直接建立新的(或并购)企业、公司等方式进行的国际投资活动。跨国公司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进行投资活动,并对一定数量的经营性资产拥有控制权与管理权的企业(公司)母国——母公司东道国---分公司、子公司分公司:是指依照东道国法律,经东道国政府批准,在东道国设立的非独立分支机构子公司:是指母公司在东道国设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分支机构二、基本内容:1、跨国公司的形成与发展历程(一)跨国公司形成的主要原因1)利用企业的垄断优势,在更广阔的市场上展开竞争。2)推动企业成熟的产品在海外市场的销售。3)利用东道国的比较优势向国外转移产业。4)通过内部化交易,降低成本、减少风险。5)绕过贸易壁垒,扩大海外市场的占有率。(二)跨国经营的主要理论海默:美国经济学家,“跨国公司理论”之父垄断优势论科斯:内部化理论邓宁:英国经济学教授,被誉为“全球投资之父”国际生产折中论小岛清:边际产业扩张论(三)跨国公司的发展历程1)跨国公司的早期发展地理大发现时期的海外经营公司:康枚达(意)、东印度(荷)等第一个具有正在意义的跨国公司:拜耳(德)1863年在德国创建 2)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现代跨国公司的大发展三大特征:(1)公司数目迅速增加,产销量不断扩大(2)公司规模不断扩大(3)投资国与东道国的地理分布与投资结构发生重大变化3)20世纪90年代跨国公司发展的新特点三个发展趋势:(1)跨国并购成为跨国投资的主要手段。(2)非股权式国际联盟成为跨国发展的新形式。(3)以跨国公司间技术合作与研发为特色的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2“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的含义“垄断优势”理论一个国家的企业之所以要向海外进行直接投资,使其成为跨国公司,主要原因就在于它利用了本企业的垄断优势,从而在国际经营中获得更高的利润。“内部化”理论(1)科斯定理1937年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提出“新厂商理论”,即:企业内部管理等于同样的交易在市场上的费用。(2)柏克莱、卡森:内部化理论跨国公司只有与东道国企业合作(资),才能把外部交易的费用转化为内部管理行为,从而节省成本,获取最大经济利益。3、跨国公司的作用和影响一、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的影响1)推进了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2)加速了生产国际化3)促进并控制了国际贸易的发展4)推动了国际资本流动5)促使科技的开发和利用日趋国际化二、跨国公司对其母国和东道国经济的影响(一)跨国公司对其母国经济的影响1、正面影响——扩大了海外市场——提高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优化了产业结构2、负面影响——形成产业空心化——国内就业机会减少(二)跨国公司对东道国经济的影响 1、正面影响——有助于东道国的资本形成——促进人力资源开发与解决就业问题——利于东道国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东道国的技术进步——扩大东道国的出口业务2、负面影响——可能引发与东道国之间的某些矛盾——对东道国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对东道国的主权和民族文化构成一定的威胁第八章一、重要名词:亚太地区1、狭义的亚太地区——临近太平洋的亚洲地区2、广义的亚太地区——环太平洋周边地区二、基本内容:1、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与发展(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与发展四个形成和发展时期1)形成阶段(二战后—50年代)第一个一体化组织:经济互助委员会(1949年)接着成立的有:欧洲经济共同体(1958年)欧洲自由贸易联盟(1961年)2)扩张阶段(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70年代初期)主要组织有:东南亚国家联盟(1967年)、南亚区域合作联盟、拉美一体化协会、西非共同体、海湾合作委员会、阿拉伯合作委员会等。3)停滞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期—80年代中期)西方国家经济处于“滞涨”时期4)加速发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欧洲统一大市场(1992年)、美加自由贸易区(1989年)、亚太经合组织(1989年)、非洲联盟(2002年)……2、欧盟的形成、扩展及与我国的关系(一)前身机构——煤钢共同体1951年六个成员国:法、德、意、荷、比、卢1957年的“罗马会议”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1965年的“布鲁塞尔会议”决定: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统称“欧共体”(二)欧洲共同体建立的政策基础1)欧共体工业品关税同盟2)共同农业政策3)其他政策共同竞争政策共同运输政策地区政策和社会政策(三)欧洲联盟的建立与发展1)欧洲联盟的诞生1991年12月欧共体各国首脑举行会议(马斯里特赫特),通过《欧洲联盟条约》(简称“马约”),宣告成立“欧洲联盟”(EU)。1993年,原欧共体正式更名为“欧洲联盟”(四)、欧洲联盟的扩展到2005年欧盟已进行六次扩张:(1)1973年:由原先的法、德、意、荷、比、卢六国,吸纳英、丹、爱三国,扩至9国;(2)1981年:希腊加入,达到10国;(3)1986年:葡、西加入,扩至12国;(4)1995年:奥、瑞、芬加入,扩至15国;?1999年欧元区诞生(11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奥地利、芬兰;?2001年:希腊;?2007年:斯洛文雅;?2008年:塞浦路斯、马耳他;?2009年:斯洛伐克。?——16国总人口:3.2亿(五)欧洲统一货币的形成欧元的启动:“账面货币”:1991/1/1过渡期:2002/1/1-6/30正式启动:2002/7/1(六)欧洲联盟与中国1、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2、中国第四大外资来源地3、中国重要技术贸易伙伴 3、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性质与意义?1)亚太组织成立的宗旨——相互依存,共同受益;——开发多边贸易体制,减少区域贸易壁垒。?2)亚太组织的性质——区域性经济论坛和磋商机构;——每年一次部长会议和领导人非正式会议。?3)意义1、利于推进亚太地区成为世界经济中心的形成。2、利于各国市场开发,推动亚太地区的共同繁荣。3、减少贸易摩擦,防止全球经济衰退。第九章一、重要名词:发达国家——是指生产力高度发达,具有成熟市场经济关系,社会结构十分稳定的国家。经济体制模式——指在一定社会范围内各种经济主体进行经济活动的组织形式和运行形式(也叫国民经济管理体制)。“经济体制”的概念还应包括三项内容:第一,它是一系列有机联系的机制、制度、组织、机构等;第二,它们被用来作出有关生产、分配和消费的决策并执行这些决策。其核心问题是如何合理配置稀缺资源;第三,其决策和执行决策的活动主体,是一定地理区域内或一定组织范围内的各个参加者。二、基本内容:1、战后发达国家第一个经济发展“黄金时期”的表现及原因经济高速增长时期(50年代中期—70年代初期)1、经济高速增长的特点(1)经济发展速度前所未有(2)劳动生产率大提高(3)国家之间发展不平衡2、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 (1)和平的发展环境(2)石油等能源的开发利用(3)新的科技革命推动了生产力发展(4)两种制度下的市场竞争2、主要财政政策和主要货币工具的内涵及其应用一、财政政策(1)什么是财政政策——国家为了调节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平衡而规定的调整财政收支总量的基本方针和措施。(2)财政政策的种类扩张性财政政策——赤字政策(积极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盈余政策(从紧财政政策)中性财政政策(稳健财政政策)(3)财政政策的工具国家预算——国家财政年度的收支计划。税收——通过征收税(税种、税率的制定和实施)来调节财政收支及宏观经济运行。国家信用——国家按照有偿原则筹集和供应财政资金的一种分配手段,包括发行公债、向银行或金融机构借款等。转移支付——国家将一部分财政收入直接转移到那些特定经济组织或居民的一种分配方式。(4)财政政策的应用——当经济通胀时:紧缩性(从紧)财政政策政策减少国家预算、增加税收、减少信用(贷款)等结果:抑制通胀——当经济紧缩时:扩张性(积极)财政政策增加国家预算、减少税收、增加信用(贷款)等结果:经济复苏二、货币政策(1)什么是货币政策——中央银行代表国家运用各种工具通过货币供应链调节社会总需求及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原则(2)货币政策的工具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按规定将所吸收存款的一部分留着准备金存入中央银行的比例。 再贴现率——商业银行借长期贷款时,先贴付利息的比例(贴息后中央银行给商业银行再贷款)。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直接参与金融市场上政府债券的买卖活动,如发行国债等。(3)货币政策工具的应用——当经济通胀时:紧缩性(从紧)货币政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再贴现率;从债券市场卖出(发行)债券(回收货币)。结果:减缓投资与消费——抑制通货膨胀——当经济紧缩时:扩张性货币政策: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再贴现率;从债券市场买入(兑换)债券(发行货币)。结果:刺激投资与消费——经济复苏3、美、德、日三种市场经济体制模式的异同点及其启示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一)定义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也称盎格鲁—撒克逊模式或叫政府监管型市场经济):尽量排除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二)特点?1、政府对市场干预程度较低。?2、地区间的经济职权划分比较清楚。?3、社会保障程度较低。(三)主要内容1、自由企业制度2、平等竞争原则3、以间接性和被动性为特征的宏观经济调节4、政府提供公共产品5、对国际经济关系的政府调节6、其他领域的政府调节——社会福利保障政策——环境保护政策以德国为代表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一)定义社会市场经济模式(也称莱恩模式或政府引导型市场经济):以市场调节为主,政府作适当调节(引导)。(二)特点?1、自由竞争与政府控制并存。 ?2、经济杠杆与政府引导并用。?3、经济增长与社会福利并重。(三)主要内容1、社会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奥肯的“竞争与秩序”政策——艾哈德的“自由+秩序”理论2、政府为市场竞争创造基本条件3、有效的稳定货币政策4、政府对收入再分配的细节5、以平等参与为核心的经济民主化以日本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一)定义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强调个人服从集体、企业服从国家,在国家战略下发展经济,政府在经济运行中起主导作用。(二)特点?1、利用利益机制引导企业行为。?2、政府运用计划和产业政策来主导企业的市场行为。?3、通过官民协作来实现国家的经济目标。(三)主要内容1、政府制订经济计划2、政府制订和实施产业政策西方国家市场经济体制模式,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借鉴?1、与国际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接轨,推进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2、坚持以市场为基础性配置资源,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3、政府通过各种宏观经济政策和手段,对经济运行进行间接调控。?4、关心弱势群体,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市场经济法律体系。?5、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第十章一、重要名词: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是发达国家的对称,通常是指那些过去长期遭受发达国家殖民统治和剥削,现已获得政治独立,但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面临着经济发展问题的国家。 这些国家最初曾被称为“欠发达国家”或“不发达国家”。经济二元结构国外的解释:指传统的农业经济与现代的工业经济相并存的社会经济形态。我国的解释:传统的农村经济与现代的城市经济相并存的社会经济形态。东亚模式(1)概念——加工装配型、强政府型工业化模式。(2)特征——政府选择性干预,培植主导产业——通过财政政策实施,维护宏观经济稳定——实施“出口导向”战略——主要依靠内资(国内高储蓄),促进高增长——政府重视公共政策的作用拉美模式(1)概念——利用外资型、弱政府型工业化模式。(2)特征——政府对经济干预的作用不明显——依靠国内资源,实施“进口替代”战略——国内积累率低,对外依赖严重——公共政策不积极——收入分配不均现象突出二、基本内容:1、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类型及共同特点(一)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类型按人均GNP标准来划分(1)低收入国家和地区——人均收入:<765美元(2)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人均收入:766-9385美元(3)高收入但仍处于发展中的国家——人均收入:>9386美元按产业结构、出口结构和工业化进程的标准来划分(1)原料和初级产品生产国(2)石油输出国(3)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4)综合发展型发展中大国(5)最不发达国家——人均收入:<300美元(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经济特征 1)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不仅工业生产能力低下,而且农业部门也不发达。——2003年,世界中低收入国家人口占世界的84.5%,GDP仅为世界总量的19.6%。——与发达国家相比,在技术和劳动者素质方面的很大差距2)经济结构呈现二元化。3)产业结构相对落后世界银行的统计:2003年,中低收入国家农业增加值占GDP的13%(高收入国家只占2%),高技术产品出口只占制成品出口的4%(高收入国家达23%);在劳动力就业结构上,发展中国家农业人口比重达50%—70%。4)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处于劣势地位(1)发展中国家对外经济的依赖性。——出口:依赖国外市场——资金:依赖外商投资——人才和技术:需要从国外引进(2)国际关系的脆弱性(处于弱势、被动的地位)。(3)国际地位的“边缘性”(发达国家在世界财富的中心,发展中国家被边缘化)。2、进口替代战略与出口导向战略的含义进口替代型战略:也称为内向型工业化发展战略,就是利用贸易保护政策,建立和发展本国的制造业和其他工业,替代过去的制成品,以带动经济增长,实现本国经济的工业化。同时通过进口替代减少贸易逆差,环节本国经济的对外依赖,增强经济独立性。出口导向战略:也称为出口替代战略或外向型工业化发展战略,则是使本国的工业生产面向世界市场,并以制成品出口逐步替代过去的初级产品出口,利用出口积累资金,带动整个工业和国民经济的增长。3、新兴工业化国家的主要特点1)、经济高速增长。2)、经济总量比重不断提高。3)、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越来越大。4)、全球投资最具吸引力的国家。5)、全世界最重要的消费市场。第十一章 1、苏联解体的原因及教训——个人专断,缺乏法制政治体制——过分集权,经济失去动力和活力——实行大民族沙文主义——经济落后国家如何建立社会主义认识不清2、“休克疗法”的含义及其后果(一)“休克疗法”的内容即激进式改革: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直接转向自由市场经济。(二)俄罗斯激进改革的后果和教训1)盲目崇拜西方制度2)盲目推崇自由竞争市场经济3)没有以发展生产力为标准来衡量经济转轨的得失4)忽视了国家的经济安全3、普金的改革措施及其成就改革措施建立“有秩序的市场经济”——国家调控下的市场经济普京的八条改革措施:1)取消关税,支持出口2)实施进口、出口替代政策3)扩大军火出口4)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贸合作5)发展国际铁路运输6)加大引进外资力度7)促使外流资金返回8)对外关系实施国家利益优先的原则成就1、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2、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3、稳定了民心,增强了人们的信心第十二章一、重要名词:综合国力:是指一个国家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和潜力,包括资源力、经济力、科技力、国防力、政治力、文化力和外交力国际竞争力:指一个国家在世界经济的大环境下,各国的竞争力相比较,其创造增加值和国民财富持续增长的能力 二、基本内容:一、中国经济体制的转变状况1、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了基础性的作用2、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3、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政府管理体制基本形成4、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基本建立5、收入分配领域改革逐步深入?2、中国经济崛起的表现1、中国的经济总量迅速提升,已跻身于世界“经济大国”2、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中国企业抢滩“世界500强”3、对外经济贸易迅速发展,成为世界市场中一支最活跃的力量4、国际金融危机,迎来了“中国时代”5、奥运经济、太空经济等软实力,彰显了中国经济的国际形象原因(一)得益于一个好思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不动摇的战略思想(二)赶上了一个好时代:和平与发展的世界经济大环境(三)用好了一条经济学理论:较好地发挥了中国的比较(资源)优势(四)借助了一只“看不见的手”:充分利用了国际国内两个大市场(五)采用了一只“看得见的脚”:国家实施有效的宏观调控启示:1、坚持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不断增强经济活力、壮大国民经济实力;2、坚持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努力融入世界经济体中,不断提升国家的国际竞争力;3、在中国的国际经济地位提升的同时,应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和义务;4、中国经济的崛起,增强了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报效爱国的热情;5、中国只有不断地解放思想,创新发展,做大“引擎”,才能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大道上迅猛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