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50 KB
  • 2022-05-20 20:08:21 发布

世界经济概论期末考试范围附答案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一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世界市场:它是一个与空间和地理相联系的经济范畴。从狭义上说,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相互间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或领域;从广义上说,是指国际流通领域包括商品、资本、技术、劳务等各种交换关系的总和。世界市场具有统一性、竞争性和扩展性的特点。具体包括:国际商品流通领域、国际资本流通领域和国际货币流通领域三部分,把整个世界作为一个经济体来考虑。世界市场是联结和促进世界总体性经济发展的桥梁和纽带。2、经济全球化:以当代科技革命、市场经济和跨国公司的大发展为驱动力,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国际交通和通讯的大发展,使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流动,使企业生产的内部分工扩展为全球性的分工,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组合和优化配置,从而使各国相互依存和相互融合的状态和过程。3、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指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和每个国家内部各地区及各种经济成分的共同发展,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共同繁荣,人类社会财富的共同享受和共同富裕。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要使世界各国的当代人和后代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2)要使世界各国所有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向所有人提供实现美好生活愿望的同等机会。(3)要使人类和自然万物都享有同等的生存与发展的机会,做到人类生存发展权利与自然万物生存发展权利的统一。4、保护贸易政策:指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干预对外贸易,通过高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来限制外国商品和服务的进口,以保护本国市场免受国外商品的竞争;同时对本国出口商品给予优惠或补贴,鼓励扩大出口,以提高本国商品和服务在国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其最基本的特征是“限入奖出”。保护贸易政策也并不是完全封闭。在保护国内生产者的同时,也要维持同世界市场的某种联系。5、国际货币制度:是指一组由大多数国家认可的用以确定国际储备资产、汇率制度以及国际收支调节机制的习俗或有法律约束力的规章和制度框架。它包括: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根据牙买加体系,IMF成员国可自由原则汇率制。6、牙买加体系:1976年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货币制度临时委员会”在牙买加首都金斯敦召开会议(即“牙买加会议”),就若干重大的国际金融问题达成协议,即“牙买加协议”(JamaicaAgreement)。该协议从1978年4月1日起生效,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国际货币制度被称为“牙买加体系”。牙买加体系的主要内容是:(1)汇率安排多样化。2)黄金非货币化和储备货币多元化。(3)扩大基金份额,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融通。7、金融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和地区放松金融管制、开放金融业务和资本项目,使资本在各国和地区的金融市场上自由流动,最终形成全球统一的金融市场和货币体系”。金融全球化作为“市场化”的延伸和必然要求,一方面是指“市场化”的金融制度在全球范围的推广和采用的过程;另一方面是指各国的金融活动和金融风险发生机制日益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过程。这两个方面是金融全球化同一进程中并行的两种趋势。8、美元化:指美国以外的国家将美元作为部分或全部法定货币的进程。这一进程可分为非官方美元化(Unofficialdollarization)和官方美元化(Officialdollarization)。前者是指本国居民非正式地使用美元,尽管这种使用没有得到本国政府的承认;后者是指本国货币当局明确宣布用美元取代本币,美元化作为一种货币制度被确定下来。9、新经济:是指在信息技术出现重大突破和一系列制度创新的基础上,由经济全球化推动的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形成了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良性互动的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它是与过去的(以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为标志的)经济增长方式不同的崭新的经济增长方式。新经济具有以下三个主要特征:(1)经济知识化;(2)经济网络化;(3)经济全球化。10、经济计划化:是指国家制定的一定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政策措施。通过这些计划的实施,对社会经济运行进行综合性的调节。战后,日本、法国、英国和联邦德国等许多国家均不同程度地推行了经济计划化,从而使国家对经济生活的调节从个别环节发展到对整个国民经济的综合性调节。战后发达国家所制定和实施的经济计划主要有两类,即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长期经济计划一般以4—5年为一期,主要是对国民经济进行预测性、方向性和结构性调节的综合性计划。短期经济计划,是国家根据当时国内外经济形势,规定为期一年左右的经济计划,以调节当时的经济运行。它具有明显的反危机的性质。11、国际经济协调:是政府间经由一定的组织形式,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协商和达成协议的行动。它是各国对相互间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进行联合干预和调节的行为,是保障国际经济正常秩序、促进国内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途径。国际经济协调是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的产物。随着世界各国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各国的国内经济目标与其外部均衡目标之间容易出现冲突,国家之间经常出现一些磨擦和矛盾。各国为实现国内经济目标与外部经济目标的协调,减缓相互间的矛盾,便自愿地通过各种组织和形式联合起来,实现对国际经济生活的共同调节。它意味着国家对经济生活的调节已超越了一国的范围,是一种超国家的经济调节。12、经济体制: 就是在一定的社会范围内各种经济主体进行经济活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的组织方式与运行方式。结合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任何一个经济体制在结构要素上都应当包括七个子系统,即关于资源配置方式的信息传递系统;关于企业制度的生产竞争系统;关于产品与要素流动和组织的市场交换系统;关于政府经济活动的财税调控系统;关于政府金融政策的货币调控系统;关于维系市场公平与效率的社会保障系统;以及关于国际关系的对外交换系统。在任何一种社会经济制度下,都有其具体的经济体制。13、经济发展战略:是指各个国家为实现经济发展目标而制订的总体规划、战略方针及相应的经济政策。它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长远性、总体性的指导作用,因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发展中国家在获得民族独立后,普遍面临着发展社会经济、提高国民福利、改造传统社会使其向现代社会转变的任务。而要完成这一任务,关键就在于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制订和实施适当的发展战略。14、东亚模式:东亚经济体,主要是东亚“四小龙”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在制度安排与发展战略上的诸多特点,被人们归结为“东亚模式”。作为一种制度模式,“东亚模式”的本质内涵在于,东亚部分国家和地区在共同或相近的历史传统或文化背景下,形成了致力于经济发展的“强政府”。这种“强政府”在一定的“政府强度”的基础上,能够有效地发动经济增长和减缓由此产生的各种社会经济压力,并且在一定时期内(主要是经济赶超和跳跃发展时期)以较高的“政府质量”,克服或约束政府机体的种种弊端,使之最大限度和最大效率地服务于经济增长。15、拉美模式:战后拉美地区有30多个发展中国家,各国实施的政策并不尽相同。但在战后,尤其是80年代以前,其经济发展进程中也存在一些曾经取得成绩和经历挫折的“共同特征”,被称之为“拉美模式”。其主要特征为:(1)政府对经济进行了比较积极的干预,但更多侧重于通过制定经济计划、实施扩张性经济政策刺激需求,以及通过国有化和贸易管制等措施直接控制和保护国内进口替代产业。(2)依靠得天独厚的丰富自然资源,以初级产品出口支持工业化,在保护国内市场的条件下发展进口替代工业,实行典型的进口替代发展战略。(3)国内积累率较低,投资率不高,对外资依赖较重。曾大量借用外债,以提高增长率,一度形成借债增长型经济。(4)公共政策并不积极,收入分配不均现象突出,对基础设施、教育等公共产品的投入相对较少。二、简答题1、世界经济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p.36(一)萌芽期(15C末16C初—18C中后期)1.地理大发现。2.以分工为特征的工场手工业的发展。3.以国际分工为特征的早期资本主义专业化生产。(二)初步形成时期(18C60g—19C70g)1.蒸汽机产业革命使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2.世界经济的形成是在机器大工业的基础上以国际分工体系的建立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为主要标志的。(三)最终形成期(19C70g开始)科技革命为自由竞争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奠定了物质基础,也为世界经济的最终形成提供了强大动力。1.使交通运输和通讯业获得巨大发展。2.形成了垄断资本和金融寡头。3.加剧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2、战后科技革命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它对国民经济和世界经济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p.95特点:(1)全面性和世界性。(2)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同步发展,并形成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3)革新了机器体系、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4)科技发展和在生产中的应用得到了政府的有力支持。  影响:战后科技革命的直接结果,是使社会生产力获得了空前的巨大发展,使生产力结构发生了空前的巨大变化。(1)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扩大了资本积累,改善了扩大再生产所必需的物质条件,保证了劳动力的供应,扩大了商品市场(2)生产力实体要素的变革:劳动者日益智力化,劳动工具日趋自动化,劳动对象日趋人工化。(3)生产力非实体要素的强化: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教育成为现代生产力中重要的强化性要素,管理成为现代生产力中重要的整体组合性要素,信息成为现代生产力中重要的运筹性要素。(4)产业结构的变化。其变化的基本特征,就是产业结构重心的转移。农业现代化和农业重心的转移,工业内部结构发生变化,三大产业比例关系变化,工、农业等物质生产部门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下降,服务业等非物质生产部门所占的比重上升。另外,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发生巨大变化。(5)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带来了物的现代化,引起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而且也造就了一代新人与之相适应,使人的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逐步走向现代化。  第三次科技革命提高了世界生产力水平,加速了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世界货币金融关系的变化和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推动了跨国公司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并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经济战略的变化。同时,第三次科技革命扩大了世界范围的贫富差距,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3、实现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主要有哪些?p.136 (1)保持经济增长,提高经济增长质量(2)满足人的基本生存需求(3)控制人口的数量增长,不断提高人口素质(4)维持、扩大和保护地球的资源基础(5)依靠科技进步突破发展瓶颈(6)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上述六个方面实现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关联,缺一不可。第一和第二方面的实现,可以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第三和第六方面的实现,可以达到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第四和第五方面的实现,可以既满足物质资源的储备,又满足知识资源的储备,更好地实现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4、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目标及运行机制各是什么?p.176 WTO的宗旨是:(1)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大幅度稳步地提高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2)扩大货物、服务的生产和贸易;(3)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各成员应促进对世界资源的最优利用,保护环境,并以符合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各自成员需要的方式,加强采取各种相应的措施;(4)积极努力确保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增长中获得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应的份额和利益。  WTO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完整的包括货物、服务、与贸易有关的投资及知识产权等在内的更具活力、更持久的多边贸易体制,以落实GATT贸易自由化的成果和乌拉圭回合所达成的所有成果。  WTO的运行机制,包括法律框架和组织结构、加入和退出机制、决策机制、争端解决机制、贸易政策审议机制等。这些机制为WTO的运行提供了法律基础和组织保障。5、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p.246 随着时间的推移,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根本缺陷开始凸现:要满足世界经济和全球贸易增长之需,美元的供给必须不断增加,从而美国的国际收支逆差必然不断扩大。而美国国际收支逆差的不断扩大和美元供给的持续超速增长,一方面将使美元与黄金之间的固定比价难以维持;另一方面,必将对美元产生贬值压力,并导致美元与其他国家货币的固定比价也难以长期维持,从而使这种国际货币制度的基础发生动摇。简言之,美元的双重身份和双挂钩,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根本缺陷。6、为什么说实体经济的发展是带来金融全球化产生和发展的首要原因?p.246 金融全球化虽然是一个金融问题,但其产生和发展则根源于实体经济即全球生产、贸易及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金融是应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为实体经济发展服务、随着实体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战后,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世界经济和贸易获得了史无前例的大发展,为国际金融的大发展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全球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大发展,为国际贸易大发展奠定了基础。国际贸易,特别是国际服务贸易的大发展,直接促进了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国际直接投资,特别是对金融服务业投资的迅速增长,既是金融全球化的更直接的促进因素,也是金融全球化的重要标志。  发达国家服务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不仅导致全球服务贸易迅速增长,而且使发达国家通过服务贸易这一途径进入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服务业;以跨国公司为主要载体的全球直接投资的迅速增长,不仅推动了金融机构的活动跨越民族国家的疆界,而且为金融的全球化创造了必要的实体经济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实体经济的发展是导致金融全球化产生和发展的首要原因7、战后发达国家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各个阶段有哪些主要特点?p.328 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不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还是战败国,大体上都经历了四个时期:从战争结束到50年代初期的经济恢复时期;从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期的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从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期的经济“滞胀”时期以及其后到90年代初期的经济调整时期;9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新经济”的产生与发展时期。  经济恢复时期:经济恢复最为迅速的是西欧各国。到1948年,除战败的德国和意大利外,西欧国家经济都恢复并超过了战前1938年的水平。就整个西欧来说,到1950年已完全恢复到战前水平。日本恢复较迟,大约用了10年的时间。  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经济发展速度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经济增长主要是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的;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经济“滞胀”时期以及经济调整时期:经济增长处于停滞状态;失业率升高;物价大幅上涨。面临着经济“滞胀”的困境和反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兴起,发达国家政府开始重新思索以往的经济政策及其失误。自1982年经济危机后,发达国家曾出现了长达八年的经济持续增长。但总体看,发达国家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缓慢增长的时期。  新经济的产生与发展时期:经济知识化;经济网络化;经济全球化。新经济推动了信息产业的大发展,促进了制度创新,但同时引发了新的社会经济问题。8、怎样认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变化趋势?p.358 经济发展战略 ,是指各个国家为实现经济发展目标而制订的总体规划、战略方针及相应的经济政策。它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长远性、总体性的指导作用,因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发展中国家在获得民族独立后,普遍面临着发展社会经济、提高国民福利、改造传统社会使其向现代社会转变的任务。而要完成这一任务,关键就在于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制订和实施适当的发展战略。在此问题上,不同的发展中国家根据各自的不同国情、不同的指导思想以及对国际经济环境的不同认识,采取了不同的经济发展战略。从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对外经济关系模式和政府在经济中发挥的作用等角度出发,可将经济发展战略分为不同的类型。    虽然发展战略的具体类别多种多样,但其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以尽可能小的代价改变发展中国家经济的落后状况,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在这一意义上,发展中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战略,不仅取决于其战略自身的合理性,而且也取决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具体国情、发展阶段以及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成功的发展战略总是那些最适合时代和国情要求的战略。 三、论述1、试分析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的社会经济意义。P.95在历史已进入21世纪的今天,人类已经告别了农业社会,现在正在告别工业社会,而进入信息社会。   首先,信息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具有如下特点:(1)信息具有强大的渗透性。信息渗透到一切经济和经营的环节中,是最具渗透性和扩散性的资源,是企业经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加快速度、战胜竞争对手的有力武器。(2)信息是一种在使用中不受损失并收益递增的生产要素。(3)信息是一种最具流动性的生产要素。当今世界各个角落几乎都被信息流构成的密网所覆盖。这些信息流及其载体在世界迅速普及,形成互联网,给各国特别是后进国家追赶先进国家提供了有力的渠道和工具。  其次,正因为信息具有上述特点,它已经从一种生产要素发展成为一群宏大的产业,使产业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信息产业指现代信息设备的生产制造以及利用这些设备进行信息采集、储存、处理与服务的部门的总和。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经济中规模和影响最大的产业。这种产业代表着新一代的生产力,是促进社会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的先导产业。它的发展水平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尺度。  最后,信息产业的大发展及其对整个国民经济渗透深度和覆盖广度的增强,标志着信息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经济就是信息经济。信息经济的发展,2、试分析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经济带来的机遇与挑战。P.358(1).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对发展中国家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全球化首先意味着经济发展的新机遇,意味着获得了更加有利的发展条件。首先,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市场。其次,经济全球化,特别是金融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再次,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能够获得经济发展所急需的先进设备、技术与管理经验。最后,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更加有效地发挥比较优势、加速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契机。 (2).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也意味着挑战和风险,它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和金融安全也会带来不利影响:经济全球化可能威胁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发展中国家更大程度地“融入”到国际金融市场中,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获取资金流入的收益,但同时也意味着金融风险的增大。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加入金融全球化意味着资本可以在其市场上自由进入和流出而较少受到限制,这将大大提高资本流出和流入的规模和速度。虽然在理论上讲,资本流入对一国经济发展会起促进作用,但是短时期内大量国际资本涌入国内市场,却会产生一系列消极影响。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资本流动中直接投资的比例倾向于减少,金融市场投资的比例会相应扩大。由于金融市场的交易成本过低,调整速度过快,受预期的影响也过大,往往市场预期稍有波动,就出现大规模金融动荡,给经济造成严重危害。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所限,其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往往处于“外围”地位,容易接受与发达国家的垂直分工,可能导致自身产业结构的单一性、从属性。3、试分析发展中国家人口剧增对其经济及整个世界经济产生的影响?p.136 人口增长过快给发展中国家造成的消极影响是多方面的。第一,经济发展负担沉重。为了解决数量日益庞大的人口的衣食住行和教育等基本生存和发展权利问题,国家不得不将本来并不多的国民收入的大部分用于国民的基本生活消费,致使消费基金占国民收入的比例过大,用于投资的积累基金所占比例过小,其结果是经济增长乏力,其经济发展受到严重束缚和制约;第二,加剧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由于发展中国家人口基数过于庞大,必然导致其个人在生活资料和资源的获取与占有上出现严重短缺,从而导致严重的社会贫困问题;第三,两极分化问题日益突出。由于发展中国家的个人之间在获取和占有社会经济资源的机会和能力的差别,再加上其他各种不合理现象的存在,必然导致社会分配不公的出现并加剧。  人口过快增长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第一,地球资源的消耗加快,并造成生态失衡和环境污染。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为了养活更多的人口,不得不向自然界索取更多的资源,导致全球性资源危机;第二,南北经济差距加大。发展中国家人口过快增长,而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甚至负增长。这种人口增长方面的巨大反差无疑会加大南北经济差距,富国愈富、贫国愈贫的局面还将长期存在下去;第三,发展中国家人口的过快增长不仅影响世界经济的发展,而且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发展中国家人口的急剧增长和经济贫困,必然拖住世界经济增长的后腿,世界经济不可能保持长期的增长和稳定。战后,世界上不时发生的移民潮、难民潮、偷渡潮以及其他各种社会经济问题,与发展中国家人口的过快增长密不可分。4、试述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P.432  面临的形势: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这种历史趋势,给后进的中国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和充分利用后发优势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中国改革开放30余年来的历史充分的证明了这一点。今后,中国将进一步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更加充分地利用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为经济现代化建设事业营造更加宽广的外部空间和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经济发展提供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是贸易、金融自由化的过程,从而是国际竞争加剧的过程。中国在国际竞争的一些领域和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在总体上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还将处于劣势。中国的劣势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中国既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又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轨国家,面临着既要加速经济发展又要加速体制转轨的双重压力;另一方面,中国是人口过多和人口总体素质低下的国家,面临着既要控制人口数量又要大力提高人口质量的双重艰巨任务。同时存在着这样多的压力和任务,这在世界其他大国中是少有的或并不严重的。上述那些问题的同时存在,使中国在发展经济和提高国际竞争力上比其他国家面临更为严峻的形势和更为艰巨的任务。  任务:党的十六次代表大会,已经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奋斗目标。现阶段主要是(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优化经济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2)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3)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国家的发展必须依靠自主创新.另外必须要维护国家主权和国家经济安全,增强主权意识,更新主权观念,构筑国家经济安全体系。具体来说,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四、案例分析1、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同时,近几年来,国际社会有一个现象十分引人注目:反对经济全球化的群众性示威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在西方国家,凡举办国际会议的地方,总有一批存心闹事的反全球化斗士,他们簇拥在任何一个世界大会的会议厅前,用身体筑成人墙打起示威的标语,在大厦外喷漆、涂鸦。这些人并非散兵游勇,他们来自一些有组织的大小团体,以示威游行的方式向国际组织施压,甚至不惜以流血和暴力来唤起全世界对反全球化运动的关注。1999年11月,世界贸易组织在美国西雅图举行部长会议,约10万名示威者爆发骚乱。经历此次暴乱冲击,西雅图已成为惊弓之鸟,不但拒绝主办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会议,还放弃了申办2012年奥运会;2001年5月,英国伦敦市中心金融区1万多人集会,打出“我要全球生态保护,不要全球自由经济”、“全球化,当心点,我们不会放过你!”等巨幅标语。示威者认为,大国推动的全球化政策造成大量失业、贫富悬殊和生态破坏,摧毁了大多数人的生活、幸福和希望。在抗议过程中,警方与反全球化示威群众发生混战,有50人受伤,多家店铺被洗劫,其经济损失超过1亿美元;2001年7月,八国首脑会议在意大利热那亚召开。在大会开幕的前一天,有近10万名抗议者从世界各地云集该地,与近2万名会议治安警察形成两军对垒之势。会议召开当天,抗议者向警察投掷燃烧弹,一个青年被警察当场开枪打死,另有200多人受伤。一些银行、商店、邮局被砸,一些汽车被烧。八国会议落幕之后,意大利花费1.2亿美元修缮被破坏的城市设施。在2003年9月世界贸易组织第五次部长级会议召开之际,又遭到了来自世界各地反全球化斗士的示威抗议,其中一位韩国农民甚至自焚身亡。  有一位美国演员曾经说过:“比遭受议论更糟糕的是根本不被议论。”迫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而敞开国门的国家也可能说同样的话:“比开放本国经济更糟糕的是根本就不开放。”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2、美国西进运动是在自由市场经济和领土扩张的背景下,以大规模人口迁移为基础,以交通运输为先导,以农牧业、矿产开掘及加工业为产业指向,以科技运用为动力的西部综合开发过程,它实现了美国东西部政治经济的一体化,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训。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应充分借鉴美国西进运动的经验与教训,促进我国经济的均衡持续发展。  从二战结束到现在是美国西进运动的第三个时期,主要是以科技开发为主的深度开发时期。二战结束以后,美国率先开始了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原子能技术、生物技术和空间技术为重要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美国西部充分利用其在科技革命策源地的地理优势,以科技开发为主体,运用先进的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极大地促进了美国西部地区的开发和美国整个经济的繁荣,有力的支持了美国知识经济的发展。  美国政府十分重视科技成果的商业运用和产业化,不仅大力运用高新科技来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传统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而且运用风险投资机制,创立高新科技园区,形成了一批新兴的产业,调整了美国的产业结构,实现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和深化。美国西部开发的历史从一定角度上讲就是一部科技进步史。正是依靠教育与科技的不断革新和进步,使得美国西部开发取得了如此惊人的成就。在西进运动中实施梯度开发战略即根据其自身的资源优势,逐步实行开发的升级与深化。如在第一阶段主要是充分利用西部广袤肥沃的土地资源,通过建立大量的家庭农场、牧场,大力发展种植业和畜牧业,把阿巴拉契亚山和五大湖区周围的荒原开发成粮棉基地和畜牧基地。1850年,美国的粮食种植面积为6280万亩,产量为3200万吨,使当时的美国成为世界农业大国和粮棉的出口大国。第二阶段,随着西部金矿的发现和第一次产业革命科技成果的运用,引发了矿业开发的狂潮,建立了一批矿产资源的加工业和制造业企业。经过这一时期的开发,美国的工业重心从东北部转移到了中西部地区,使中西部地区成为重工业中心,最终实现了美国的工业化。1894年,美国的工业生产已跃居世界第一位,生产量等于欧洲各国生产总量的一半。20世纪初,美国工业上的优势更加突出。1913年,工业产品占世界工业产品总量的1/3,比英、德、法、日四国工业产品的总和还要多。在第三阶段,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美国高新技术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美国产业结构向第三产业转换,并最终实现了产业结构的软化和高级化。因此,美国在西部开发实施梯度战略的过程也是美国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不断深化和高级化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