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3.00 KB
- 2022-05-16 13:43:48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关于现代农业发展有关问题的思考与展望陈桂荣(2013年11月19日)一、现代农业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特征什么是农业现代化?什么是现代农业?农业现代化是指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演化的历史进程。现代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对农业发展史的划分,有“三分法”和“四分法”的说法。“三分法”将农业发展史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阶段。“四分法”将农业发展史划分为:原始农业、古代农业、近代农业、现代农业。原始农业大体上指石器时代以来的农业;古代农业大体上相当于奴隶社会直至封建社会、殖民地社会时期的农业;近代农业大体上是指从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40年代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农业是指二战以来的农业。无论是“三分法”、还是“四分法”,都把现代农业的起点定在20世纪以来,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在各发达国家所出现的高度发达的农业。29
此时发达国家的农业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普遍采用现代化工业成果来装备农业,以机械作业替代手工操作并广泛使用化工产品和大型农业设施,这些国家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和发展农业,用现代经济、管理科学来经营和管理农业.提高了农业的专业化、集约化和市场化水平,农业生产的效率空前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大幅度增加,农业与农村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世界发达国家现代农业发展情况看,现代农业就是用现代生产要素替代传统要素的过程,也就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过程,最终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目标。现代农业是动态的、发展的过程,而不是静态的或某一个时点的状况;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是一个极为广泛的领域,门类多、产业多,既包括量也包括质,既包括生产力也包括生产关系,既包括经济基础也包括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现代农业有五个主要特征:一是强大的技术支撑和驱动;二是向生产领域的拓展;三是高生产率和高效益;四是生产组织的规模化、管理的企业化和生产的专业化、区域化;五是可持续发展。从过程来看,"十化":一是生产布局区域化,二是基础设施完备化,三是生产手段机械化,四是科技技术普及化,五是农民主体职业化,六是产业发展-体化,七是生产经营规模化,八是农业管理信息化,九是服务社会化,十是生态环境可持续化。从结果来看,“五个方面”:29
一是发展水平高,二是产品品质和安全性好,三是生态环境优美,四是农业效益较高,五是农村劳动力比重较低。二、现代农业主要发展模式和当前主要发展趋势发达国家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所选择的技术路线或发展模式,主要由该国的国情和资源禀赋决定。从世界各国经验看,农业现代化主要有四种模式:一是人少地多、劳动力短缺的工业化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选择了发展大规模家庭农场的道路,发展现代农业大都从农业机械化起步,凭借发达的现代工业、低价能源和强大的资金优势,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的全程机械化,以规模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逐步形成了“规模化生产+市场机制+政府保护”的发展模式。二是人多地少、耕地资源极度短缺的工业化国家,如日本、荷兰、以色列等国家,选择了发展小规模家庭农场的道路,发展现代农业大都把科技进步放在重要位置,凭借强大的资金与市场经营优势,主要依靠科技创新、拓展市场、强化组织管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用工业,走高投入高产出的集约化经营道路,以提高土地生产率为主,逐步形成了“小农经济+农协组织+政府保护”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三是耕地资源、劳动力等居于上述两者之间的工业化国家,如欧洲的法国、德国、英国等,选择了发展适度规模农场的道路,劳动力缺乏,人均耕地也不多,农户经营规模中等,发展现代农业既重视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又重视科学技术的普及和推广,29
凭借发达的现代工业、市场和资金优势,既重视用工业技术与设备武装农业,又依靠科学技术创新与应用,以适度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为特征,走劳动生产率与土地生产率并重提高的道路,逐步形成了“小农场+机械化+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的发展模式。四是以巴西、阿根廷等为代表的拉美国家,选择了大规模农场和小农户并存的发展道路。我国的资源禀赋决定了我们不可能走北美等发达国家以大规模农场为特征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更不能选择拉丁美洲大公司农场与小农户并存的“双元化”的农业现代化模式。我国国情决定了改造传统农业的现实途径,是大力提高家庭经营的集约化水平,而不是片面追求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当前世界现代农业主要发展趋势:一是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为主要动力,把农业建设成为技术密集型的现代产业。二是农产品生产、加工、运销联成一体,把农业建设成为一体化经营的综合产业。三是建立多渠道、全方位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把农业建设成为高度社会化的新型产业。四是节约农业资源,保护生态和环境,才巳农业建设成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产业。五是建立完善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把农业建设成为支持保护型产业。三、目前我国农业发展所处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现代农业发展路径选择29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文明古国,农业文明灿若星河的创造,曾经照亮了世界农业发展史。从青铜时代到铁器时代,从《汜胜之书》(作者氾胜之我国最早的一部农书)、《齐民要术》(是北魏时期的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的最完整的农书)、《梦溪笔谈》(北宋沈括著,是我国科学发展史上的珍贵遗产)、《农桑辑要》(元代,最早的官修农书)、《农书》(元代王祯著,重点在生产工具的改革)到《农政全书》(明末徐光启著,论述了农学理论,并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方法,是我国古代优秀的农学著作),当今世界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些让人惊叹的创造,曾经渗透了古代中国人的无数智慧,闪耀了华夏农学的思想光辉。但在农业现代化浪潮中,拥有几千年农耕文明,曾创造领先世界的耕作技术、水利设施的中国,却远远落后于世界的脚步。十九世纪末,许多朝野有识之士发出必须振兴农业的痛切呼吁,纷纷介绍和引进西方的农业科学技术,从此开始了中国农业现代化步履维艰的过程。20世纪中期以后,由于工业制成品及其技术、施设开始大量向农业输入,中国农业开始进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时期。据权威资料介绍,在改革开放之初,尽管农村人均收入增长缓慢,我国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已经不低,在1982年前后中国农业亩均石油当量消耗已经接近发达国家,这标志着当时的农业已经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传统农业,而是处在一个新的向现代农业转化的时期。21世纪以来,中国农业现代化正在经历从传统到现代以来的最深远意义的历史性变迁。主要标志是:农业份额下降到现代化转折点,农村劳动力从无限供给转向负增长,农村劳动力的非农29
化进入“刘易斯转折点”区间(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指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枯竭。目前拐点的双面效应日渐明显:一方面,廉价劳动力的获取越来越难,企业人工成本持续攀升,对经济发展速度产生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人口红利渐失加快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步伐,对经济结构调整起着倒逼作用),人口再生产进入更替水平,农业投入发生阶段性变化,农业生产率发生重要变化。2008年10月召开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我国农业所处的阶段做出了明确界定: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农业现代化已进入发展阶段,而西部地区农业现代化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的现代农业建设,无论是与我们过去相比,还是与已经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国家相比,都面临许多特殊难题,进入了一个特殊阶段。一是进入资源环境约束趋紧阶段。我国是世界上人均耕地和淡水资源最少的国家之一,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推进,耕地减少、农业用水紧缺的问题会更加突出,水土流失、草原退化、面源污染等问题的根本解决需要相当长一个过程,现代农业建设的资源环境约束将长期存在并日益增强。二是29
进入生产经营高成本阶段。未来一个时期,世界能源价格仍将高企,我国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将持续高位运行;我国人口红利逐步消失,全社会人工成本不断增加,农业劳动力价格将快速提高;全国土地价格处于上升通道,农业土地流转费用和用地成本将持续攀升;农业生产布局日益向优势产区集中,农产品跨区域流通量增大、运距拉长,物流成本呈增长态势,农业生产经营将进入一个明显的成本上升时期。三是进入青壮年劳动力紧缺阶段。经过长时间、大规模的劳动力转移,尽管我国农业劳动力在总量上还处于过剩状态,但结构性短缺问题凸显,青壮年劳动力紧缺日益成为突出矛盾,农业副业化、农民兼业化、农村老龄化、村庄空心化愈演愈烈,“谁来种田”、“谁来务农”的问题将越来越严峻地摆在我们面前。四是进入风险加大阶段。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呈频发重发态势,农业的自然风险明显加大;随着农业与国民经济关联加强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影响我国农产品市场和价格的因素增多,除国内基本的供求关系变化外,还有世界农业丰歉、能源价格变动、投机资本炒作、货币汇率波动以及跨国公司垄断操纵等,农业的市场风险明显加大;随着全社会健康意识的提高和手机、互联网的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更加敏感、质量安全事件的放大效应更加显著,农业的质量安全风险明显加大。上述这几个阶段的重合叠加,使今后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艰巨性、复杂性、繁重性前所未有,可以说是一个世界级的难题。这些问题表明,农业现代化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短板,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已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最突出问题。29
根据我国的国情,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从农户规模小、人多地少、经营分散、农业资源紧缺、农村生产力水平低、农业比较效益低的实际出发。第一,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农村人口比重很大的发展中大国,解决好13亿人口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富裕农民始终是现代化过程中的最大难题。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把立足国内保障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把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作为重点任务。第二,人多、地少、水缺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始终将农业资源保护和节约集约使用摆在突出位置,建立健全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建立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发展方式,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三,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农业发展中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顺应世界科技发展潮流,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壮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普及,改善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努力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效率。29
第四,农民知识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缩小城乡差距,最终要靠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必须发挥农村的人力资源优势,在抓好农村基础教育的同时,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开展农民技能培训,加快农民知识化进程,培养造就大批农村实用人才,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 第五,农业现代化不仅是农业生产手段的现代化,也是农村制度不断变革和创新的过程。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努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建立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完善农业支持和保护制度,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健全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制度。第六,加快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大幅度减少农民,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艰巨任务。我国需要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农村人口数量之多、任务之艰巨,是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最大限度地吸纳农民就业,消除农民进城定居的限制,允许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就业和落户,转变为城镇居民。 第七29
,走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涵盖了农村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现代化,必须突破就农业论农业的局限,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繁荣发展农村文化,办好农村教育事业,全面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民的社会政治地位,让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第八,从全国看,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当前需要解决好五个问题:解决吃好和吃饱的问题、解决好粮食主产区种粮吃亏现象严重问题、解决好钱从哪里来的问题、解决好农民工怎么融入城市的问题、解决好将来中国谁来种地的问题。第九,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既要发展生产力又要调整生产关系,既要解决面上突出问题又要触及深层次矛盾,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当前的重点:一是着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这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首要任务,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都不能偏离、都不能放松。二是着力强化现代农业的物质技术人才基础。现代农业是资本、技术、人才密集型产业。农业现代化水平越高,对物质技术装备和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也越高。三是着力健全现代农业经营制度。这是现代农业建设的根本保障。我们要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完善能充分发挥双层经营优势,有利于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提高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组织化水平的现代农业经营制度。四是29
着力完善现代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国际经验表明,现代农业建设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保护。这是由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产业特性决定的。我国现代农业建设进展到目前这个阶段,能否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跨越,关键取决于政策的支持保护力度。 四、关于全国现代农业发展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 2012年1月13日,国务院印发了《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发展目标:到2015年,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农业结构更加合理,物质装备水平明显提高,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生产经营方式不断优化,农业产业体系更趋完善,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东部沿海、大城市郊区和大型垦区等条件较好区域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展望2020年,现代农业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基本形成技术装备先进、组织方式优化、产业体系完善、供给保障有力、综合效益明显的新格局,主要农产品优势区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重点任务: 从国家层面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现代农业发展的重点: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现代农业建设的首位,稳定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不断增强综合生产能力。二是29
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三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顺应世界科技发展潮流,着眼于建设现代农业,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四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条件。五是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六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七是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提高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能力,拓展农业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 重点区域: 综合考虑各地自然资源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农业发展基础等因素,按照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梯次推进的思路,着力建设重点推进、率先实现和稳步发展三类区域,引领全国现代农业加快发展。29
重点推进区域:包括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流域、汾渭平原、河套灌区、华南、甘肃新疆等“区域。该区域地势平坦,水土资源匹配,农业生产技术较为成熟,农业生产条件具有良好基础,是我国粮食生产核心区和棉油糖、畜禽、水产、蔬菜、水果、蚕茧等其他农产品主产区,承担着主要农产品供给保障的主体功能。加快推进该区域现代农业建设,事关全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和国家粮食安全大局。 率先实现区域:包括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等发达地区,以及沿海地区以外的直辖市、省会城市等大城市郊区和大型集团化垦区。该区域交通、区位、市场和人力资源优势明显,资本、技术等现代化生产要素集约化程度高,是我国集约化农业、规模化农业和多功能农业发展较好地区。加快该区域现代农业建设,对于引领全国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稳步发展区域:主要指草原生态经济区,包括北方干旱半干旱草原地区和青藏高原草原地区,涉及内蒙古、四川、西藏、甘肃、青海、新疆等13个省(区)。加快该区域现代农业建设,对于保障全国生态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作用。“十二五”29
期间,牢固树立生产生态有机结合、生态优先的基本方针,加强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稳步推进退牧还草和游牧民定居工程,加强以节水灌溉饲草地为重点的牧区水利建设,建立草原增加碳汇和生态补偿机制。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优化生产布局和畜群结构,提高科学饲养和经营水平,加强农牧互补、牧养结合,促进草畜平衡,发展生态畜牧业。五、当前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几个重点问题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省委八届五次全会和市委三届四次全会精神,加快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最近,由市农牧局牵头,研究制定加快现代农业强市建设的规划意见。其主要任务:一是强化农业经营体制创新,大力发展法人农业。二是强化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大力发展规模农业。围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在充分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流转比例每年提高1.5个百分点以上,到2017年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到210万亩以上。三是强化农业科技推广,大力发展科技农业。四是强化农业基础支撑体系建设,大力发展节水农业。五是强化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大力发展高产农业。六是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大力发展优质农业。七是强化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八是强化林业生态屏障建设,大力发展循环农业。九是强化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十是强化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市场农业。十一是强化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服务型农业。十二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大力发展富民农业。29
建设现代农业强市,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种植业是基础的基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种植业是农业的基础)。当前全市种植业发展几个重点问题:1、关于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增长。历史上衡水市是河北省最为贫困的地区之一,洪、涝、旱、碱四大灾害既频繁又严重,土壤瘠薄,水资源严重匮乏,农业生产水平低下,温饱问题一直是困扰全市干部群众的首要问题,农民大多处于温饱线以下,是一个典型的“吃粮靠返销、花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地区(1962年建专至1979年,全市共吃返销粮23.8亿斤,年均1.4亿斤)。经过建国后几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多来的发展,全市农业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个昔日连自身温饱都不能解决的贫穷落后地区一跃成为华北平原新崛起的重要的商品粮、棉、油、菜、果和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生产水平跨入全省先进行列。全市粮食播种亩产由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不足200斤/亩,“六五”期间年均单产提高到274斤/亩,“七五”提高到359斤/亩,“八五”为511斤/亩,“九五”为660.7斤/亩,“十五”为717斤/亩,“十一五”为777.76斤/亩,2012年849.7斤/亩,棉花亩产由20-30斤到150斤左右。全市粮、棉生产水平由低产阶段,突破中低产阶段,跨入到29
高产阶段。再从粮食总产分析,由上世纪七十年末、八十年代初的年均总产20亿斤左右,连续跨上了30、40、50、60、70亿斤五个大台阶,全市粮食总产量由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比重由6%左右上升到12%左右,播种亩产由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0%以上到高出30%左右,全市人均粮食生产量多年来始终保持在全省首位,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近一倍,每年贡献商品粮在50亿斤以上(近年来全市粮食作物实际播种面积、产量远远高于统计产量),为确保全省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根据《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到2020年,我市粮食年生产能力需达到68.46亿斤,比2005年至2007年年均粮食生产水平增加5.44亿斤,占全省粮食新增生产能力41亿斤的13.27%,全市11个县市区有9个被列入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全国800个县,其中河北省54个县),这一目标任务,我市已提前11年实现(2009年,全市粮食总产34.38亿公斤)。省委省、政府提出,到2015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9300万亩以上,粮食单产由640斤提高到750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力争达到700亿斤。根据我市粮食生产占全省比重,我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需达到80亿斤。这一目标,实际我们也已经实现(2012年,全市粮食统计总产37.9亿公斤,实际总产远远超过40亿公斤)。总结近年来特别是全市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增产的因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粮食种植面积保持稳定且稳中有升。近年来,由于棉花市场价格剧烈29
波动、因灾导致单产和品质下降,加之棉花生产机械化水平较低、费工费时、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全市棉花产业波动较大,种植面积逐年下滑,油料面积也是稳中有降的,唯独粮食种植面积是稳中有升的。二是集中推广了一批粮食生产新品种。如济麦22、良星66、良星99、观35、邯6172和藁优2018小麦品种等;郑单958、浚单20、蠡玉35、中科11、邯丰79等玉米品种。三是示范和推广一大批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的集成高产栽培技术。如秸秆还田、农机深松、玉米免耕单粒种肥异位同播、夏玉米抢时早播早灌、玉米增穗晚收、玉米机收等技术。四是配方施肥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普及,科学施肥水平大幅提升。五是粮食生产机械化程度和水平有较大提升,小麦、玉米播种、收获进度明显加快,且播期集中,农耗时间大大缩短,有效地延长了小麦、玉米生长发育时间。六是近几年气象条件对粮食生产总体有利。从对粮食生产的不利因素分析:一是我市水资源严重缺乏,且高耗水的小麦种植面积过大,已大大超过了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二是近年来极端气候条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越来越大。农业生产不可能摆脱水资源、耕地、气候、自然灾害等条件的制约,从近几年极端气候频发可以看出,气候不确定性增大,影响和制约着粮食安全生产和产量的进一步提高。三是生产成本上升、比较效益下降、劳动力转移与“今后谁来种地”的矛盾也更加凸现,粮29
食增产不增收现象没有根本的改观,一斤小麦价格不抵一瓶瓶装水、一棵冰糕的不正常现象非常突出。现在农民种粮食,是被迫、无奈的被动选择(在目前情况下,农民不种粮食种什么?)。四是小麦、玉米品种多乱杂现象突出。当前,由于种子市场主体多元化,品种来源广、经营渠道多、品种推陈出新速度快等因素,导致生产用种的“多、乱、杂”和未审先推等问题,农民的合法权益时常受到侵害。据市种子管理站2012年春天种子市场抽查时统计,市场上销售的玉米品种有93个、棉花品种有86个。农民购种时面对这么多品种,还有铺天盖地的广告,大都有“雾里看花”的感觉,不知选什么品种好,听从厂家宣传,往往吃亏上当。五是植保机械、玉米追肥机械等缺乏,致使一些粮食增产关键技术措施难以落实。如夏玉米大喇叭口期追肥,由于此时玉米植株较高,农民往往将施肥时期提前至拔节前,甚至不追肥,后期玉米粒肥施用更无从谈起。六是粮食生产已有中高产阶段进入高产阶段,起点越来越高,继续增产的难度越来越大(2012年与2003年比较:我市粮食播种面积增加112.6万亩,增14.4%,亩产由702斤增加到925斤,纯增223斤,总产由55亿斤增加到75.78亿斤,纯增20.78亿斤。特别是在粮食连续9年增产之后,各种支撑要素已经绷得很紧,出现滑坡拐点的几率在累积、风险在上升。确保全市粮食生产,关键是抓好小麦、玉米生产。全市小麦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一是降水不能满足小麦生长需要,常遇春季干旱。29
小麦是需水耗水较多的作物。小麦一生中总耗水量为400-600毫米(260-400立方米/亩)。在目前我市生产条件和小麦生产水平下,1方水约生产1公斤小麦。在平水年份,除去自然降水,小麦生长缺水量270—300毫米,折合每亩缺水量180—200立方米,主要缺水期3—5月,其中对产量有严重威胁的时期为4—5月,此时恰是冬小麦拔节、抽穗、灌浆期,对水分供应极为敏感。二是病虫害年年偏重发生。随着产量水平的提高、耕作制度的改变和气候的变化,黑穗病、白粉病、吸浆虫、赤霉病、纹枯病等呈加重趋势,已经成为小麦生产的主要威胁;节节麦、野燕麦、雀麦等麦田恶性杂草在我省中南部地区呈蔓延加重发展趋势。三是倒春寒发生频率高;四是后期干热风为害。五是小麦种子问题突出。小麦品种多、乱、杂问题严重,新而不优、新而不纯、同质化严重、种子混杂、虚假宣传等问题严重;农民自留种比例过大;盲目加大播量,形成高群体、后期易倒伏;一些品种生育期普遍较长,成熟较晚。这些品种虽然增产潜力大,但是也存在两个严重的问题,一方面越是成熟晚,后期遭遇干热风、逼熟雨、烂场雨等灾害的机率就越大;另一方面越是成熟晚,就相应推迟了夏玉米播种的时间,致使夏玉米不能正常成熟,影响秋粮增产。六是一些地方秸秆还田、整地质量较差,深松达不到要求,播后镇压质量差。针对这些制约因素,关键技术路线为:半冬性品种+秸秆还田+深松深耕+旋耕整地+机械条播+机械镇压+灌越冬水+重施拔节肥水+机械喷防+机械收获。29
玉米是全球种植范围最广、产量最大的谷类作物,居三大粮食(玉米、小麦、大米)之首。我国是玉米生产和消费大国,播种面积、总产量、消费量仅次于美国,均居世界第二位。玉米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消费需求增长最快的粮食品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畜牧业快速发展,增加了对玉米的需求。二是深加工快速发展,增加了对玉米的需求。从全国看,玉米生产面临“一大突出问题、两大发展潜力、三大制约因素”。即生产稳定性差、年际间产量波动大;提高单产有潜力(2011年是我国玉米单产最高年份,但全国玉米平均单产也只在383公斤/亩。与主产国相比有差距,我国玉米单产排在世界21位,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平均亩产600多公斤相比,差距更大)、扩大面积有潜力;玉米生产主要集中在中低产田,受干旱影响较大、玉米生产实用技术普及率不高、玉米种业发展相对落后,突破性优良品种较少(虽然国内玉米品种数量较多,但是原创自交系水平低,育成品种同质化严重,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的优良品种相对较少。与国外一些优势品种相比,国内大部分玉米品种不适宜密植和机械化作业,玉米种子发芽率和体现种子活力的发芽势偏低)。近年来我市玉米产量大幅提高,2012年平均亩产达到438.7公斤,分别高出全国、河北省平均亩产41.7公斤、113.9公斤。当前我市玉米增产的主要障碍因素:一是品种’多、乱、杂’。二是播种质量差、用种量不足、缺苗断垄严重、种植密度偏低。据调查,目前我市玉米的实收密度同最适密度,一般相差500—1000株左右,如果每株产量依29
100克计,则每亩地就有一二百斤的潜力。三是肥料投入少,尤其是大喇叭口期追肥措施一直没有落实好。四是耕作管理粗放、收获偏早。玉米虽然高产,但栽培技术相对简单,只要抓好四项骨干措施,高产就有保证。四项骨干措施:即种(选用高产耐密品种)、密(增加种植密度)、肥(增加化肥投入)、水(浇好关键水)。关键技术路线为:高产耐密品种(我市生产上种植的的品种多达近百个,但真正高产稳产的的品种不超过1/3,其中以郑单958、浚单20、先玉335、农华101、蠡玉35、蠡玉37等最为突出)+免耕单粒精播+增加种植密度(玉米是独棵大穗,单株生产力高的作物,整个群体对密度调节能力很差)+增加化肥投入、改善化肥投向(根据我市地力水平,亩产玉米650公斤以上,一般应亩施纯氮12-16公斤,五氧化二磷5-8公斤,氧化钾5-8公斤。苗期磷钾肥一次性施入,氮磷钾混追,氮素化肥亩施总量的40-50%,其余在喇叭期施入。+浇好关键水(我市常年降雨量460-540毫米。折合降雨量305-360立方米/亩,且60-70%集中在7-8月。6月中下旬降雨小于30毫米,发生初夏旱的机率占59%,“秋吊”的发生仅于初夏旱为40%。玉米生育期内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夏玉米应根据气候年型,浇好保苗、灌浆等1-2水)。(二)稳定棉花生产。我市是全国、全省棉花优势集中产区之一,棉花生产在全市农业中占重要地位。29
近几年,由于棉花市场价格剧烈波动、因灾导致单产和品质下降,加之棉田生产基础设施条件差、棉花生产机械化水平较低、费工费时、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全市棉花产业波动较大,发展缓慢。通过推广综合高产栽培技术和杂交棉品种种植,努力提高单产,增加总产,加速推进棉花生产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三)做大做强蔬菜产业。蔬菜是城乡居民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农产品,保障蔬菜供给是重大的民生问题。近年来,市政府一直把培育壮大蔬菜产业作为调整全市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市的重点工作来抓,全市蔬菜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生产规模持续扩大、生产布局不断优化、区域特色逐步形成、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高、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蔬菜产业与粮食产业、畜牧业一起构成了全市农业的三大支柱产业。据市、县农业部门统计,2012年,全市瓜菜播种面积165.4万亩,其中设施蔬菜播种面积82.64万亩(日光温室22.46万亩,大棚28.16万亩,中小拱棚32.02万亩)占50%,瓜菜总产量663.58万吨,总产值105.4亿元。目前,全市蔬菜生产已形成了桃城区温室樱桃西红柿、特菜,武邑、武强温室黄瓜,饶阳大棚、温室西红柿、茄子、甜瓜、黄瓜、西葫芦、中小拱棚韭菜、西瓜、大棚葡萄,阜城大棚、中小拱棚西瓜、温室樱桃西红柿,故城中小拱棚韭菜、菠菜,冀州食用菌等布局集中、配套齐全、优势明显、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水平较高的设施蔬菜生产基地。29
蔬菜具有鲜活易腐、不耐贮运,生产季节性强、消费弹性系数小,高投入、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大等特点。当前在新的形势下,蔬菜生产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1)蔬菜价格波动加剧。(2)质量安全隐患仍然突出。蔬菜质量总体是安全的、食用是放心的,但局部地区、个别品种农药残留超标问题时有发生。2010年豇豆、韭菜农残超标等质量安全问题,曾一度引发消费恐慌,给当地蔬菜生产造成重大损失。杀虫灯、防虫网、粘虫色板、膜下滴灌等生态栽培技术控制农残效果明显,但普及率较低;蔬菜标准体系初步建立,但标准化生产推进力度不大,生产采标率低,农药使用不够科学,容易引起农残超标;监管手段弱,监测与追溯体系不健全,产地环境、农药、化肥、地膜等投入品和产品质量等关键环节监管不足,蔬菜生产经营规模小、环节多、产业链长也加大了监管难度,致使部分农残超标蔬菜流入市场。(3)29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蔬菜基础设施脆弱,严重影响生产和流通发展,极易造成市场供应和价格波动。近些年,大量菜地由城郊向农区转移,农区新建菜地水利设施建设跟不上,排灌设施不足,致使露地蔬菜单产不稳;温室、大棚设施建设标准低、不规范,抗灾能力弱,容易受雨雪冰冻灾害影响。在蔬菜的生产、流通环节存在采后处理不及时,田头预冷、冷链设施不健全,贮运设施设备落后、运距拉长等问题,难以适应蔬菜新鲜易腐的特点;产销信息体系不完善,农民种菜带有一定的盲目性,造成部分蔬菜结构性、区域性、季节性过剩,损耗量大幅增加,给农民造成很大损失。农产品市场结构和布局不完善,市场基础设施薄弱,现代化水平低,批发市场设施简陋,分级、包装以及结算、信息系统等设施设备配套完善比例低;县乡农贸市场以街为市、以路为集的特征仍然明显,城市农贸市场和社区菜店数量不足、摊位费高,早、晚市在一些城市受到限制,造成一些居民买菜难、买菜贵。(4)科技创新与转化能力不强。蔬菜品种研发、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能力不强,难以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尤其是春夏大白菜、白萝卜及设施栽培的红果番茄、茄子、彩色甜椒、青花菜、水果型黄瓜等种子主要依赖进口,影响蔬菜产业安全。与此同时,良种良法不配套,栽培技术创新不够、储备不足,基层蔬菜技术推广服务人才短缺、手段落后、经费不足,技术进村入户难,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如烟粉虱、根结线虫、番茄黄花曲叶病毒、十字花科根肿病等蔬菜病虫害发生面积越来越大、危害越来越重;过量施用化肥,有机肥施用不足,加上连作引起的土壤盐渍化、酸化不断加重,影响蔬菜产业的持续发展;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转移,劳动成本大幅上涨,轻简栽培技术集成创新也亟待加强。这些问题,我市普遍存在。除此之外,我市在蔬菜生产上存在的问题:一是规模小,不平衡。29
目前,除饶阳县设施蔬菜规模在全省有一定知名度外,其他县市区规模偏小。从全市看,饶阳县设施瓜菜面积占全市设施瓜菜总面积的35.3%;阜城县近几年发展较快,设施瓜菜面积已占全市的18.9%,武邑县占13.9%。这三个县设施瓜菜面积占到全市的近70%。其他县市区这两年虽然也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典型,但总体发展不快,有的县甚至是减少的趋势。二是技术力量弱,新技术推广速度慢。从全市讲,蔬菜专业技术力量比较薄弱,多年来存在的技术服务落后于生产的状况没有根本转变,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存在着我们会的农民不需要,农民需要的我们不会的问题。由于全市蔬菜专业技术人员少,指导能力较弱,跟不上蔬菜发展形势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的推广。三是蔬菜专业合作社运转不规范,亟需完善和提高。表现在重生产轻流通、重建设轻管理,即重视生产技术和物资供应,轻视市场销售;重视合作社的建立,轻视合作社设的规范管理。没有形成产加销一体、菜农与合作社紧密相连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联合体。四是产业化水平低。我市设施蔬菜生产以单体农户为主,设施栽培管理以传统技术为主,操作以手工作业为主,销售以农户自销为主,部分设施老化严重,规模化、标准化、信息化水平较低。目前绝大部分蔬菜以毛菜或大包装的形式销售,进入高中端市场的蔬菜较少,分等定级,农超对接的数量少,基本没有实行质量安全追溯制度。29
为进一步加大蔬菜产业发展力度,做大做强蔬菜产业,打造全省、全国知名的蔬菜生产基地,最近,市农牧局正在制订2013—2020蔬菜产业发展规划。(1)指导思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蔬菜标准园创建为抓手,扩大设施菜规模,重点抓好“五线十片”蔬菜生产的发展,使之形成线、片相连,着力推动蔬菜产业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管理集约化、产品优质化、市场多元化、经营产业化,构建现代蔬菜产业体系,实现产量、质量和效益的统一,全面提高产业竞争能力,努力把我市打造成京津优质蔬菜供应基地。(2)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达到160万亩,其中设施蔬菜播种面积发展到90万亩,总产达到600万吨。蔬菜经超市销售的比例提高至10%,蔬菜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30%以上。到2020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达到180万亩,其中设施瓜菜面积达到120万亩,占瓜菜面积的67%,总产达到700万吨。蔬菜经超市销售的比例提高至30%,蔬菜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35%以上。全市突出抓好“五线十片”设施蔬菜规模扩张,重点培育100个蔬菜标准园、100个典型示范合作社、10大育苗基地和10大蔬菜产地批发市场(具体分配见后附表)。(3)“五线”“十片”布局规划区域重点。根据全市各地自然资源条件、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重点抓好“五线十片”设施菜扩张:“五线”即滹沱河沿线、大广高速沿线、运河沿线、武千路(省道S383)沿线、清凉江沿线;“十片”29
即桃城区邓庄片,枣强县唐林片,武邑县审坡片,武强县北大洼片,饶阳县尹村、合方片,五公、里满片,故城县建国片,阜城县阜城镇、漫河片,码头片,冀州市周村、漳淮片。(4)主要措施。以发展设施蔬菜为重点,重点抓好“五线十片”的规模扩张;推进标准化生产、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实现区域特色;抓好土地流转、解决设施蔬菜建设用地矛盾;健全完善蔬菜专业合作社,提高组织化和社会化服务水平;加强集约化育苗场建设、加快品种和栽培技术更新步伐;搞好市场建设,完善蔬菜现代流通体系;加强扶持力度,增加资金投入;切实加强领导,确保任务完成。(四)关于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历史上,衡水农业生产主要靠天吃饭,制约衡水农业低产落后的主要因素是水资源短缺。靠天吃饭不行,靠地上水也不行,只有在地下水上作文章。建国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主要靠人工打土井、砖井,开发10-15米的浅层淡水,有条件的地方,拦蓄一部分地上水。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开展了以打大锅锥井、浅井、深机井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提水工具由原始的、以人力和畜力为动力的辘轳、水车到柴油机、电机做动力的离心泵、深井泵,再到潜水电泵,机井配套动力越换越大,泵越下越深,水位越来越低,机井出水量越来越少,提水成本越来越高。29
根据最近几年全市用水情况分析:年用水量大体在16-18亿立方米,其中年抽采深层地下淡水8-10亿立方米,其中年超采6-8亿立方米(全市深层地下淡水年限采量2.43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量大体在13.5-15.3亿立方米,占用水总量的85%左右。在农业用水中,小麦生产用水占80%左右。由于深层地下水连年超采,已经造成严重的生态问题、社会问题。据河北省国土资源厅发布的《2012年河北省地质环境状况公报》披露:全省共有地下水位降落漏斗25个,其中漏斗面积超过1000平方公里的7个。7个超过1000平方公里漏斗面积地区包括保定高蠡清、邢台宁柏隆2个浅层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和沧州市、邯郸市、衡水市、邢台市巨新、唐山市宁河-唐海5个深层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在河北东部平原形成了世界上最大、最深的淡水“漏斗”,其中以沧州漏斗和冀枣衡这两个深层地下水漏斗为最,已成为国内乃至国际关注的生态问题。从我市农业资源特点特别是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分析,目前的农业种植结构是不合理的,这种靠长期严重超采深层地下淡水维持粮食生产的种植模式是不可持续的。29
农业节水对保障国家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农业缺水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节水予以解决。节水农业技术通常可归纳为工程节水技术、农艺节水技术、生物(生理)节水技术和水管理节水技术等四类。节水农业技术的应用可大致分布在四个基本环节中:一是减少灌溉渠系(管道)输水过程中的水量蒸发与渗漏损失,提高农田灌溉水的利用率;二是减少田间灌溉过程中的水分深层渗漏和地表流失,在改善灌水质量的同时减少单位灌溉面积的用水量;三是减少农田土壤的水分蒸发损失,有效地利用天然降水和灌溉水资源;四是提高作物水分生产效率,减少作物的水分奢侈性蒸腾消耗,获得较高的作物产量和用水效益。坚持用足用好天降水,节约少用地下水,水肥耦合一体化,实现蓄水、保水、集水、节水、节肥的节水农业新思路。小麦、玉米生产重点推广节水品种、墒情监测、小畦软管灌溉、免耕播种、机械深松、秸秆还田、化肥深施等节水节肥增产增效技术;设施蔬菜栽培是农业又一个耗水用水大户,重点示范推广喷灌、膜下沟灌、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节水技术。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