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53 KB
  • 2022-05-14 14:49:02 发布

香鱼幼鱼、成鱼各阶段脂肪腔道的组织结构观察【开题报告】

  • 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水产养殖香鱼幼鱼、成鱼各阶段脂肪腔道的组织结构观察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香鱼(Plecoglossusaltivelis)属鲑形目,香鱼科,香鱼属。辽东半岛俗称秋生鱼,日本俗称鲇鱼,还有年鱼、油香鱼等称号。它肉质鲜美,清香无腥,被称为“淡水鱼之王”,具有很大的营养价值,含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再加上口味上佳,所以深受消费者欢迎,其经济价值很高。香鱼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一些像宁波这样适宜香鱼养殖的地方,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发展香鱼会成为一大热点。而由于它能散发出浓郁的芳香是因为它的背脊上长有一条满是香脂的腔道,所以开展对香鱼脂肪腔道的研究,也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同时,研究香鱼的脂肪腔道对于进一步了解其生物学特征、改善人工养殖香鱼口味和品种改良等方面有很大的帮助。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涉及香鱼脂肪腔道的不多,具有创新性和开拓性,根据其他关于组织结构观察的实验,可以通过石蜡切片法观察腔道的结构,了解细胞形状与排列,以及上皮组织与结缔组织等的具体构造,分析与功能存在某种适应性关系的结构,并通过提取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幼鱼、成鱼的脂肪腔道来掌握随着香鱼的生长,其腔道结构的变化,从而了解其生物学特征。总之,随着人们越来越重视对于香鱼的研究,这种实验更是具有重大的意义。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研究基本内容:1.幼鱼、成鱼各阶段脂肪腔道的组织结构观察。拟解决的主要问题:1.样品石蜡切片观察结构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一)研究的方法:1.试验样品:本实验所用香鱼养殖在浙江宁海的香鱼养殖场,于不同时间获取幼鱼期和成鱼期香鱼的脂肪腔道。香鱼仔鱼,即卵黄囊逐渐完全消失,由内源营养转向外源营养时的香鱼个体,到稚鱼,从背鳍开始发育至鳞片齐全,体色转黑,再到发育为具有成年鱼形状特征,鱼体色转黑至性发育成熟前的幼鱼;成鱼期指性腺发育成熟。2.石蜡切片制作:利用石蜡渗透固化组织,碱性染料如苏木精、碱性品红等,会使细胞核着色,酸性染料如伊红、酸性品红等,会使细胞中的嗜酸性成分,如蛋白质着色。大致过程是取材-固定-漂洗-脱水-透明-透蜡-包埋-修块-切片-染色。 3.不同阶段香鱼切片观察分析:分别不同阶段的幼鱼、成鱼的脂肪腔道制成石蜡切片,通过光镜观察拍照,了解组织中细胞的形状与排列,并通过提取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香鱼的脂肪腔道来掌握随着香鱼的生长,其腔道结构的变化,从而了解其生物学特征。4.主要仪器与试剂:常用解剖器材(解剖刀、剪和尖头镊子等)、电子天平/直尺、载玻片、盖玻片、刀片、切片机、显微镜、酒精、二甲苯、苏木精、伊红、氨水、盐酸、蒸馏水、石蜡等。(二)技术路线:不同成长阶段香鱼的样品提取石蜡包埋,切片,染色分析各阶段结构组成的特点和不同数据图片整理,论文撰写查阅资料实验器材准备光镜下观察拍照细胞形状与排列组织构造与组成四、研究的总体安排与进度:2010年1月—2010年4月:1、实验前的准备工作:查找资料,写开题报告和论文综述;2、仪器、药品的准备和各种实验材料的准备。2010年5月—2010年12月:1、不同成长阶段的香鱼脂肪腔道的结构与组成成分实验研究。2、根据所得的实验数据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3、翻译外文文献。2011年1月—2011年4月: 1、补充相关数据,整理试验结果;2、撰写论文,论文答辩。五、主要参考文献:[1]李明云.香鱼健康养殖实用新技术[J].海洋出版社,2009(1):96-99.[2]刘招坤.饵料系列对香鱼(PlecoglossusaltivelisTemmincketSchlegel)人工育苗成活率、畸形率和白化率的影响[J].现代渔业信息,2008,23(7):22-25.[3]王凤昀.香鱼的生物学特性及养殖技术[J].河北渔业,2000(2):13-14.[4]韩妍妍,王维娜,王安利.香鱼生物学特性及人工繁殖技术[J].水产养殖,2002(1):19-21.[5]徐鹏飞.阵阵清香扑面来——漫话香鱼[J].海洋世界第二期,2004(2):47-48.[6]庄平,宋超,章龙珍.长江口河蚬营养成分的分析与评价[J].ActaNutrimentaSinica,2009,31(3):304-306.[7]徐鹏飞.香鱼的生物学特征及其养殖技木探讨[J].现代渔业信息,2004,19(6):14-16.[8]YasuoK.GrowthrelatedtobehaviourofayuPlecoglossusaltivelis,rearedunderlowdensity[J].Res.Popul.Ecol,1963:65-73.[9]杨锦昌.养殖前景诱人的小型珍稀经济鱼类——香鱼[J].农村百事通,2003(18):36.[10]谢起浪,陈少波,单乐州,等.我国香鱼的研究概况与发展方向[J].科学养鱼,2002(9):3-4.[11]唐作鹏,关嘉勉.香鱼及其养殖[J].齐鲁渔业,1999,16(6):6-7.[12]李贺鹏,刘存岐.香鱼疾病研究进展[J].科学养鱼,2003(1):41-42.[13]单晓鸾,姜守轩.香鱼养殖常见疾病与防治[J].中国水产,2006(1):53-54.[14]陈百尧,唐兴本,伏光辉.内陆水库网箱养殖香鱼出血病的防治研究[J].江西水产科技,2007(1):28-29.[15]李先明,李治勋,刘熹.香鱼的人工养殖及饲料投喂技术[J].河南水产,2006(2):9-10.[16]朱艺峰,陈国年.香鱼幼鱼阶段的配合饲料设计[J].宁波大学学报,1999,12(3):49-53.[17]陈少波,邵鑫斌,邹颖颖,等.溪流拦网放养和人工养殖香鱼营养成分比较研究[J].科技通报,2006,22(5):651-654.[18]颉志刚,牛翠娟,鲍蕾.香鱼的营养需要[J].中国饲料,2007(3):35-38.[19]叶启旺.我国香鱼的养殖研究现状与开发前景探讨[J].淡水渔业,2003,33(6):61-63.[20]李明云,竺俊全.淡水鱼之王——香鱼的养殖技术[J].中国动物保健,2000(8):33-35.[21]张涛.香鱼养殖产业的发展与市场走向[J].农村实用技术,2008(8):17.[22]谢起浪,陈少波,单乐州,等.飞云江香鱼资源的调查与分析[J].东海海洋,2003,21(1):45-54.[23]ReikoN,NobuakiO,HidekiU.Effectsofcaloricrestrictiononpost-spawningdeathofayu[J].ExperimentalGerontology,2005:556–561[24]蒙兆年.制作石蜡组织切片取材注意事项浅谈[J.卫生职业教育,2006,24(23):119. [25]涂永锋,宋代军.鱼类肠道组织结构及其功能适应性[J].江西饲料,2004(4):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