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2.35 KB
  • 2023-01-18 11:44:27 发布

复式条形统计图四年级教案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课题:复式条形统计图年级四年纨下册教学目标:1、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在提供的样图中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2、会看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简单的问题,进行一些分析和判断。3、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推理能力和应用意识。教学重点:能根据提供的数据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难点:能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所提供的信息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预设生成导入新授一、导入师:你们知道我们国家后多少人口吗?出示例3复式统计表这里有一张人口统计表,反映某地区1980-2000年城镇和乡村人口数量的复式统计表。师:你能从这张统计表中知道哪些信息。师:还可以用哪种形式来进行数据统计呢?揭示课题,板书一一条形统计图师:以前我们学过将统计表绘制成条形统计图,那么今天我们能不能将这个统计表变成统计图呢?,起动手试一试。出示两张统计图师引导学生说出:标题;纵轴:代表人数,单位:万人每一格表示10万人;横轴:表示年份,年份上的小格中对应该年人数的条形图和数据。二、复习条形统计图的画法师:你们会画吗?请大家把城镇人口的条形图补充完整再完成乡村人口的条形统计图。二、探究新知1、师:现在我们完成了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它们分别反映了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两种量。请你们观察比较后告诉我1980年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相差多少?师:在比较过程中,你肩什么感受?师:为什么可以合二为一?引导学生明白只有在相同项目内存下,才可以进行此操作。2、师:我们刚才完成的城镇和乡村的人口统计图可以合二为一吗?怎么合呢?小组讨论,动手操作绘制统计图,并展示作品学生 练习互相评价。师:老师这里也将他们合起来回了一张,你们看看感觉如何?为了区分开乡村和城镇,应怎么办?引导学生说出图例的作用,感受图例在复式条形统计图中的重要性。板书:图例PPT出示完成的复式条形统计图三、揭示课题,板书:复式条形统计图3、PPT出示单式条形统计图与复式条形统计图比较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1)单式条形统计图只能表达一个项目的情况,复式条形统计图可以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项目的情况。(2)复式条形统计图/、仅可以观察一个项目,还可以进行的个项目之间的比较.0(3)复式条形统计图有图例而单式条形统计图没有。4、根据绘制好的条形统计图回答一下问题(1)哪年城镇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2)哪年乡村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3)哪年城乡人口总数最多?哪年最少?(4)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5、出示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1)和上边的统计图有什么/、同?(2)说明:复式条形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称作横向条形统计图。(3)请你把它补充完整。6、小结三、巩固练习7、课堂小结:谈谈你的学习收获?板书设计:教学后记:课题:平均数年级四年纨下册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二)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导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多媒体预设生成(一)创设情境1.谈话引入。以幻灯片形式出示教师家的书橱。现在,我的书架上层有12本书,下层有10本书,我想请同学们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2.感知课题。新授(1)学生思考,想象移动的过程。(2)教师操作并提问:现在每层都有11本书了,这个11是它们的什么数?(3)教师: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到相同的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板书:平均数)(二)探究新知1.引发质疑,探索新知。教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通过这节课学习到哪些知识?预设:(1)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数?(2)怎样计算平均数? (3)平均数在生活中有什么用?2.理解含义,探求方法。出示例1,为了保护环境,学校四年级1班的一组同学利用业余时间收集矿泉水瓶,做环保小卫士。练习小红小竺小亮小明口日角口户IIJ一,■agjA0PRUarau-Bu0]234567S9101112131415数■/个仔细观察统计图,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你能根据统计图提出什么问题?预设:(1)小红比小兰多收集多少个瓶子?(2)小明再给小亮几瓶,他俩的瓶子就一样多?(3)他们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你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你怎样才能让他们的瓶子数量一样多呢?学生汇报交流。小结1:求平均数实际就是把多的补给少的,在数学上叫做“移多补少”。小红小兰小亮小明0123456789小结2:求平均数也可以采用计算的方法,用他们一共收 集的矿泉水瓶个数总和除以人数,得到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14+12+11+15)+4=13(个)。【设计意图】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通过解决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矿泉水瓶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阱理解求平均数的方法,掌握“移多补少”以及“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数学方法。3.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教师:刚才我们通过移多补少和计算,求出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矿泉水瓶,看这个平均数13,它是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引导学生体会13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而是4个人的总体水平。小结:平均收集13个矿泉水瓶,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数量,是一个“虚拟”的数,反映了这组收集矿泉水瓶数的情况。教师: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或什么事情中遇到或用到过平均数吗?举例说一说。预设:(1)本周平均最局气温6摄氏度。(2)三年级学生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3)四年级2班五位同学平均每人捐10本图书。(4)李莉同学平均每天上学路上花费15分钟。【设计意图】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实例,感受数学源于生活。(三)知识应用1.判断。(1)某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兀。那么,全校每个同学一定都捐了3兀。()(2)学校排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有的队员身局会超过160厘米,有的队员身局不到160厘米。()(3)小明所在的1班学生平均身高1.4米,小强所在的2班平均身高1.5米。小明f比小强矮。()【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感受平均数的特点: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比数据中最大数小,比最小数大。2.选择。小明家平均每月用水()吨。 2013年小明家若季度用水吊惘况统计去单位二蛇时间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四季度用水情1624362了A.(16+24+36+27)+365B.(16+24+36+27)+12C.(16+24+36+27)+4【设计意图】通过解决平均用水量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根据所求问题找准与总数相对应的份数。(四)全课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再看看开始想解决的问题:(1)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数?(2)怎样计算平均数?(3)平均数在生活中有什么用?现在能解决了吗?8、板书设计:教学后记: